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30 09:18:0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实用6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实用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北风席卷大地,冻僵的白草被风折断,胡地的天空八月就飞舞茫茫大雪。好像一夜里忽然刮起了春风,千万棵树上的积雪如梨花盛开。本来让人心生寒意的严冬,在诗人的笔下,却显得如此富有生机!那梢头的片片积雪哪里是雪,分明是簇簇相拥的梨花啊!诗人送别朋友归京,本是让人难以割舍的离愁别绪,但作者知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今日一别,明年开春定会重逢,既是这样,为什么不能好好地为即将到来的春天高歌呢!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如官等8个生字。注意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诗人的情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会背哪些古诗?(指名随意背诵古诗20首)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板书:岑参(加拼音)。学生随教师多读几遍。(简介作者)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善于描写冬天的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后人对他文章中的两句诗偏爱不舍。想知道是哪两句吗?现在就让我们与岑参一路同行,去体会他诗中的意境吧。(板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课题。[用送组词:送别、送行]

  这首诗就是一首送别诗,现在就听老师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请你把它圈起来。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2.检查自读情况,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样记住折、梨的?(生汇报识字方法。)

  点拨:

  (1)梨是形声字;他它能组什么词?

  (2)折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shé;与拆区别;生书空。[板书: 折:zhé(打折) shé(折本)]

  3.说一说:诗中写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1)冬天的风是什么样的?(幻灯出示:北风声)

  (2)播放风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 白雪皑皑,北风呼啸,看到这样的一幅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出示雪景图)

  (4) 好朋友要远行,但不久的将来你们还会重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5)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官、送、归、折、胡、如、树、梨

  2.认读、组词,用送行说话。

  3.观察送、官、折、树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树、如、归。

  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女要写得伸展,口要写得小些。

  树是左中右结构的字,要把中间的又写得小一点,捺要变点。

  归字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一笔竖一笔撇,右边是倒山,最后一笔不出头。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各自喜爱和赞美的季节。古代诗人除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外,还写了很多赞美冬天的诗句,下面我们一起去回顾一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七、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赞美冬天的诗句。

语文教案 篇2

  复习目标

  一、巩固语文基础知识:生字词、作家作品、名言名句、文言文字词的识记等。

  二、提高现代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能熟练地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

  四、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复习重点

  提高语文应试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复习方法:

  学生在自主中与同学合作地完成。

  一、掌握一些生字词

  《风筝》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瘦弱。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诀别:多指不再见面的离别,分别。笑柄:可以拿来取笔的资料。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什物: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的用品。惊惶:惊慌。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宽恕:宽容饶恕。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的样子。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忆读书》

  悬念:持念,惦记。若有所失:好像失去了什么。

  无聊:这里是精神无所寄托的意思。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消遣:用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来消磨时间。索然无味:没有一点趣味。

  无病而呻:没有病却发现痛苦的声音。这里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情实感而矫揉造作。风花雪月:原指古典文学作品里描写自然景物的四种对象,后来比喻堆砌词藻、内容空泛的行文。自已: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山中避雨》

  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趋,小步急走。寂寥:寂静空旷。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尤,责怪。嘈杂:声音杂乱,喧闹。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这里是持续不断的意思。

  工尺: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各个音的总称。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样子。兴,发出。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煞费苦心:费尽心机。

  滑稽:(语言、动作)引人发笑。

  猝不及防: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恶作剧:指戏弄人的、使人难堪的行动。六神无主:形容十分惊慌或着急,没有主意。俗不可耐:趣味低下,令人无法忍受。奸笑:阴险的笑。

  心血来潮: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言简意赅:言语简单而意思概括。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乳臭未干:奶腥气还没有去掉。指人年幼或年幼无知。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谈。

  趾高气扬:高高举步,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大动肝火:大发脾气。

  二、知道一点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

  冰心(1900~1999),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有诗集《繁星》和《春水》等。

  丰子恺,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江苏省桐乡县石门镇)人,号称“中国漫画之父”。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三、课文内容梳理

  《风筝》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3、4),“我”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的风筝的事情。

  第三部分(5~11),到了中年,“我”才意识到自己弄坏小兄弟的风筝非常不应该,于是心中充满忏悔,但当面道歉时才发现他已忘却,“我”心情更加沉重。

  第四部分(12),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忆读书》全文为总——分——总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读书好。这一部分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⑴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发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⑵能扩大知识面。

  ⑶对写作有帮助。

  ⑷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二部分:多读书。涉猎古今中外。

  第三部分:读好书。要会比较挑选。

  《山中避雨》第一段:记叙山中避雨于小茶店。

  第二段:记叙心情的转变:由扫兴而感趣味。

  第三段:记叙茶博士的琴声难以解闷而向他借琴。

  第四段:记叙作者学琴经过及琴声使苦雨荒山活跃起来。

  第五段:抒发自己的体悟作结。

  课文按作者所记内容的因果联系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⑴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⑵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⑶给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脚注。

  第二部分:写“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⑴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

  ⑵使报纸销量大增。

  ⑶使周围的人对作者刮目相看。

  四、积累一批优美的语句或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

  1.“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因而“久经逝去的春天”与“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不相矛盾。

  2.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趣味。”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次作者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拉琴,环境与往日截然不同,有一种天然之美。人物除作者和两个女孩外,都是山村中的年轻人,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一起,有一种和谐之美。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心,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之美。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有一种氛围之美。以上种种趣味之中,最主要是作者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是作者以往没有体会过的。所以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滋味。

  五、理解各篇文章的主题

  《风筝》本文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也表示了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疾,并启发人们思考,从而有所觉悟。

  《忆读书》课文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展开,其中“读书好”是全文的重点,可从四个方面来看:⑴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⑵读书能扩大知识面。⑶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⑷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山中避雨》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加和谐。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本文通过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以及挖苦一个新来外乡人这三件事,叙述了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它们发表在报纸的同一期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使这一期的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作者刮目相看。

  六、学习一种妙想

  《风筝》文章开头两段与结尾一段都是总写的段落,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在内容上作用相同吗?

  文章开头两段与结尾一段都是总写,起到了前后呼应,使结构完整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开头由北京的春天写起,写了北京春天中“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引起对故乡的“风筝时节”的回忆,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同时奠定了怀念的感情基调。结尾一段是对风筝事件的总结,有总结全文的作用。与此同时,字里行间里表明了自己深深的自责。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本文叙事详略得当。

  叔叔外出,让“我”编一期周报,“我”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是讽刺和《汉尼巴尔周报》对立的一家报纸编辑希金斯,这件事写得很详细,文章标题、插图内容及“我”当时的心理状态,都有交你。第二件事情,是撰文讽刺两位名人,概述,一笔带过。第三件事是讽刺新来的外乡人——一个雇工裁缝,起因、经过,甚至原文都写出来了。三件事情,两详一略,疏密有致,重点突出。“我”的这次尝试,产生了很大反响,文章一一道来,使我们从而面了解到作者语言的讽刺力量,读来妙趣横生。

  七、重温一个阅读语段

  (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笋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4)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概括这段选文的内容。

  2.用横线画出选文第(1)(2)段中景物描写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第(2)段中的加点词语“荡漾”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4.选文第(3)段的画线句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弟弟怎样的感情?

  5.你说弟弟知道哥哥讨厌风筝吗?为什么他还要做风筝呢?

  6.选文第(4)段中,加点词“傲然走出”写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7.想像一下,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的弟弟,想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参考答案

  1.由冬天在北京看到放风筝,回忆起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风筝的事情。

  2.第(1)段环境描写渲染肃杀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第(2)段写故乡放风筝时春天的温和,与严冬的肃杀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3.“荡漾”用得好。因为这里的春天指小时候故乡的天空中飞荡风筝的春天,现在看到冬天北京天空的风筝,就联想到故乡春天的气息,充满了整个世界,所以用荡漾。

  4.神态、动作,表现弟弟的天真活泼和对风筝的喜爱之情。

  5.知道。因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6.写出“我”当时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弄坏小兄弟风筝为胜利的骄傲心理。

  7.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入情入境的朗读理解词语“瞻前顾后、执著、赌气、沮丧”等。

  2、品读课文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的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说话练习,加强感受,积累语言,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3、以读悟写,以写促悟,读写结合,迁移运用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展开想象,练习写几句描写儿子心理活动的语段。

  4、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获得敢于挑战、自强自立等乐观积极的生活体验。

  设计意图

  科学解读教材,首先必须正确解读,实事求是解读。本文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理解并无大碍,但文章出现的几个生字新词却有一定难度,所以课前安排预习,只有学生自己查字典获取的才是印象深刻的。科学解读教材,还必须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此文结构清晰,由剥豆的小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细腻的爱,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自信、大气,敢于挑战,自强自立的少年形象。我们面对的好多学生不就是缺少这样的品质吗?

  于是,我们的.情感目标果断地定位于学生勇敢面对生活的体验。另外,作为选读课文,我们还应该透过课堂教学给学生以自主阅读地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

  他还说:“惟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写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

  此课时教学,我就是根据这些想法去设计实施的。

  预习要求

  借助字典读通课文,尝试理解新词。

  课前朗诵:有关母爱的诗歌

  【教学流程】

  一、课题导入

  1、我们刚刚学了毕淑敏的《学会看病》,今天我们再来学学她的另一件和儿子之间发生的事。板书,读课题(正音)。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会读、难读的记下来。

  2、检查:

  1)看大家读得这么认真,我就相信大家不检查了。

  2)写在小组的本子上,全班反馈,请小老师教

  3)在预习时按照剥豆前、中、后给课文分了段,把结果跟大家说说。

  指名——(怎么想的呢)

  三、导读重点,落实训练

  1、导语:对待同样的剥豆比赛,妈妈和儿子的态度似乎迥然不同。现在请你再读读课文,分别找出写母亲和写儿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出。(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适当正音

  2、导语: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母子二人对待剥豆比赛的态度吗?板书:母亲(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儿子(认真、执著)

  3、导读母亲“瞻前顾后”体会母爱细腻

  导语:自由读句子,边读边划出妈妈剥豆时速度的词语,反馈板书。

  (1)看到这里,老师产生问题了,你们有疑问吗?

  (2)导:是啊,比赛,为什么慢了下来?为什么又快了起来?为什么缓了下来?为什么又紧了许多?妈妈的这复杂的心情,你能读懂吗?

  (3)选择一个点,用上“母亲剥豆时之所以————————是因为——————————————”写一句,有时间可以写上两句。(交流3位——评价:瞻前顾后、小心翼翼、无微不至)

  (4)朗读训练体会母爱

  导:母亲的心理是复杂的,该怎么读,才能读出妈妈的心理变化呢?

  同桌互相读读评评——教师小结同桌合作学习方法——展示(你现在就是这位母亲了)——同桌评议

  (5)说说“瞻前顾后”的意思。

  (4)师:作者只用了四句话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场精彩的剥豆比赛,主要进行了细致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板书),

  (5)指读母亲赛前和赛后的哪些表现看出她也是瞻前顾后的。(板书:抓和淡化结果)出示6句

  4、导读儿子的表现补写儿子心理活动

  (1)师:从儿子的表现中可以读出这是个怎么样的儿子?用什么词语概括?

  赛前:自信、大气板书:按(朗读感悟,重点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赛中:认真、执著板书:手不停歇

  赛后:轻松、坦然板书:量笑

  (2)小组学习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赛前、赛中、赛后选择一处说说儿子当时的心理想法(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母亲为了不打击儿子看到母亲要抓一把豆放在自己的碗里,心想:————————————————————,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儿子手不停歇,看到母亲碗里的豌豆似乎多了点,他忙加足油,默默地告诉自己——————————————————————,结果出来了,儿子虽然输了,但是他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的清澈的笑容。因为他知道:————————————————————————————————

  (4)最后仅仅是母亲赢了吗?儿子赢在哪里?(找到有力证据读读,并谈谈理由)

  四、提升明理

  1、从结果上看儿子输了,但儿子的自信、认真、执著,面对失败的坦然让母亲欣慰不已,对于母亲来说有什么比自己的儿子出色更让她感到骄傲呢?母亲不但看到了一个懂事、乐观、坚强的儿子,还让她收获了教育孩子的哲理。这次没有失败者,只有“双赢”(齐读)

  2、是呀,“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人生道路难免磕磕碰碰了,我们只能勇敢面对,让我们对自己说——齐读

  3、温室里长不成参天大树的,让我们对母亲说:——

  4、背下这段话,作为我们共勉语句

  四、拓展延伸

  导语:一次剥豆,让我们剥出了伟大的母爱,剥出了敢于挑战的儿子;还剥出一个个跳跃着思维火花的词语,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甚至还剥出了作者的写法。还想剥吗?

  毕淑敏简介推荐课外阅读文章《蓝萝卜》、《儿子,我为什么打你》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会认9个字,读准多音字”卷”。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知道读书的方法,逐步认识到应学习、培养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煮书”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吧。(板书:煮)你能为它找到伙伴吗?(学生发言踊跃:煮饭、煮食物、煮面条等)你们听说过“煮书”吗?(相机出示课题:煮书)书能煮吗?真奇怪!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课文《煮书》,相信我们会有新的收获!

  二、初读明意,学习生字新词

  1.书真的能“煮”吗?怎么“煮书”才得法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把你认为难读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记号,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待会我们一起学习。开始吧!(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同桌交流学习、互相质疑、部分解疑。

  3.(出示生词卡片)谁能当小老师,带同学们读准这些生字的字音?(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注意:“煮、章、茶、食”都是翘舌音,“诵、所”是平舌音,“牢”、“朗”是边音。“卷”是多音字。)

  4.(出示生词卡片)谁来为我们读读这些词?通过预习,谁来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注意词语理解的多元化:

  如:理解”苍劲有力”,可借助CAI辅助再现横幅“煮书”,让学生直观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和运笔的力量,从而增强对词语的'感受力。

  如:理解“得心应手”,可先让学生结合预习,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调动已有生活经验,用“得心应手”说句子,将词语活学活用。

  又如:理解“疑惑不解”、“豁然开朗”,可以通过表情演示、打手势的方法,对比感受两种心境的不同。当然,进一步理解这两个词语要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点滴渗透。

  另外,对于“消化吸收”、“诵读品味”、“妙词佳句”等词语只用读准即可,理解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学习才可水到渠成。

  5.刚才老师看见有同学在一些词句下打了问号,这种善于读书质疑的学习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现在能把你们的问题和大伙儿说说吗?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它们。(部分问题可集合学生力量、教师点拨,及时解决)

  6.重点问题的预设: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三、创设情境,质疑问难

  1.你的问题提得真好!瞧,和小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请同学们默读1--3自然段,边读思考老师的问题:小作者看到“煮书”二字时,他向谁提出了问题?提出了什么问题,

  2.指导朗读句子:(读出”我”看见“煮书”二字感到奇怪的心情)

  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我指着横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会煮坏吗?”

  3.真奇怪呀!书不是用来读的吗,怎么可以“煮”呢?想不想弄明白,赶紧到第3自然段去找答案吧!(自由读第3自然段)

  4.相机出示句子,并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学习句子

  “书是精神食粮嘛,既然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引导学生理解:

  1.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感受书籍丰富了人的内心世界,使人的内心充实、富足。如:学生通过搜集名言警句,明白爷爷将读书比作“煮书”。又如:教师通过CAI补充资料,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精神食粮”的理解。

  2.食粮可以煮,那么作为精神食粮的书同样可以煮。

  引导学生质疑:

  l.书怎样“煮”?

  3.书“煮”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悄化吸收”?

  四、布置作业,质疑小结

  聪明的同学不仅会提出问题,还会解决问题呢!想知道书怎样“煮”才能方便“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吗?请同学们课下查找有关名人读书的趣文逸事,搜集名人读书的好方法,用自己的话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词语复习。(读词卡)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书是人类重要的精神食粮,食粮可以煮,作为精神食粮的书籍同样可以“煮”!那么,“煮”精神食粮和煮普通食粮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书要“煮”到什么程度才方便“消化吸收”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煮书》这篇课文!

  二、品读赏析,突破难点

  1.面对疑惑不解的“我”,爷爷又是怎样说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4--6自然段,把爷爷说的话多读两遍,说说读后你都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试着在相关的文字旁边写一写。

  2.听了爷爷的话,你们都明白了什么呢?刚才我看见好多同学都能边读边做旁批,这是一种好的读书习惯。把你们的读书感受在小组里说一说吧!

  3.集体交流,逐步解疑。

  煮书方法之一:品书

  相机出示并学习词句:

  1、杜甫小时佳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

  A、语言训练点:用“……非……不可”说话,体会杜甫读书的决心之坚毅。

  B、理解“煮书”就是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诵读品味。

  2.得心应手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对比理解引中义的“破”和“读熟读透”在意义上的等同。

  B、对比理解“下笔如有神”和“得心应手”程度—亡的等同。

  煮书方法之二:读书

  相机出示并学习句子:

  1.那些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位一番,多有意思呀!

  A、理解“煮书”是“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

  B、体会“煮书”使人心情愉悦,·煮书”的过程是“多么有意思呀”!

  2.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

  A、语言训练点:用“不仅……而且……”说话。

  B、通过用·不仅……而且……”说话,体会“煮书”的好处很多。

  探究两种“煮书”方法:“读书”和“品书”之间的关系。

  1.煮书离不开“读书”和“品书”。

  2.读书是为了“晶”,细细的“品”后是为了更好地“读”,即读中品,品中悟,悟后再读,读出声音,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意境,在声音、韵味、情感、意境中品味,这就是反复地读,不断地晶,即“煮书”了。

  3.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煮书”的方法?(调动学生课前准备,如:毛泽东、鲁迅、华罗庚等名人的读书方法。)

  4、在爷爷和我们的共同帮助下,小作者终于明白了“煮书”的真正含义,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把我们的感受读出来!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集体回顾生字字音。

  2.教师范写“食”字,强调:“食”字上方的“人”要写开阔一点,能包住下面的“良”。

  3.学生自主观察其他生字,交流需要注意的地方。

  4.学生描红并试写。

  5.学生互评,教师指导、点评,同时强调双姿。

  四、拓展延伸,小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我们不仅明白了“煮书”的真正含义,而且了解了许多读书、学习的好方法。那么,哪一种更适合你呢?只有找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才能在学习上做到事半功倍。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在今后的学习中都有“煮书”精神.及时补充精神食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2、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段。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描写九寨沟美景所用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教师饱含深情地述说:“同学们,在中国,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秀美。相信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一定会被美妙绝伦的九寨沟所陶醉、所感染。”展示九寨沟美丽风光的.图片。(板书:九寨沟)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二、三段:九寨沟水美山美

  1、初步感知课文。

  师:大家想去吗?让我们边看课文边听录音,跟着书中的导游来感受一下九寨沟的美丽风光吧!

  师:你读了课文,欣赏了九寨沟的美景,有什么感受?

  生:九寨沟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生:九寨沟真像一个魔术师。

  生:九寨沟真是一个迷人的人间仙境。

  ……

  (板书:迷人人间仙境)

  师:同学们听了课文,感受可真多呀!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它那迷人的景色。

  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想你最喜欢九寨沟哪儿的美。这些美都表现在哪儿?找到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学生交流谈体会。(随机出示图片、出示句子、圈画关键的词语。)

  2、感受九寨沟水的色彩斑斓。

  师:你觉得九寨沟美在哪里?

  生:我觉得九寨沟的湖水很清澈,色彩斑斓,很美。“水晶晶亮亮的,乳白色、深蓝色、翠绿色、橙黄色……令人叹为观止。”(出示这句话的字幕和图片)

  (1)“叹为观止”是什么意思?

  (2)积累这类表示颜色的词语。

  (3)学生练读,感受九寨沟的湖水很清澈,色彩斑斓。

  (板书:水色彩斑斓)

  3、感受九寨沟山林的绚丽多彩。

  生:我喜欢九寨沟的山林。“松杉青绿,椴木浅黄,朱紫的是山杏,殷红的是枫树,还有无数山花和野果,把沟沟岭岭点染得绚丽多彩。”(出示字幕和图片)

  (1)理解“绚丽多彩”。

  (2)你还知道什么颜色呢?

  (3)朗读体会树林色彩绚丽多彩。

  师:同学们,九寨沟的水晶晶亮亮、色彩斑斓,山林绚丽多彩,真是美不胜收!你们想把它记下来吗?

  ①自由练读。

  ②齐读。

  ③背诵。

  (板书:山绚丽多彩)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段:深秋的九寨沟

  师:九寨沟山美水美,然而深秋的九寨沟更是变幻莫测,它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变换着不同的天气和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感受深秋的九寨沟吧!

  生:齐读。

  师:“天气多变”表现在哪里?

  生:“天气多变,一会儿晴,一会儿阴,一会儿雨,一会儿雾,也有同时出现东边云雨西边晴的现象。”

  师:“一会儿……一会儿……”表示什么?

  生:变换快。

  师: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生练习说话。

  师:“天气变,感觉也变”表现在哪里?

  生:“雨水洗过的九寨沟,像一幅水粉画;阳光沐浴着的九寨沟,像一幅油画;云雾缭绕的九寨沟,又像一幅国画。”

  (出示三种情况下的九寨沟图片)

  看图感受九寨沟神奇的美。

  练读体会九寨沟迷人的美。

  用“像……像……又像……”说话。

  师: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句子,你们愿意记住它吗?

  自由练读。

  齐读。

  背诵。

  (板书:天气变幻莫测)

  四、知识延伸

  1、查找资料。

  (1)九寨沟的水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2)九寨沟为什么会出现东边云雨西边晴的现象?

  2、学做小导游。

  (1)我们来为旅游公司写介绍九寨沟的广告语或导游词吧。

  (2)为课后的风景图片配解说词。

  板书设计

  5 迷人的九寨沟

  迷人 水 色彩斑斓

  山 绚丽多彩

  天气 变幻莫测 人间仙境

语文教案 篇6

  1.通过对三家子村各方面的考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通过对三家子村满语情况的调查,认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的意识。

  3.通过对三家子村的生产生活实物的调查,培养学生保护、尊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文化特色的意识,树立民族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团结、共同发展的观念。

  4.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提高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

  〔活动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学生为本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汇报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到三家子村去考察所带物品。

  2.师生共同准备进行活动用的若干用具。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步入满族世界。

  1.上周,同学们到三家子村去考察,领略了那里的美景,看到满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真是长了不少见识。今天,请这些同学向我们讲述一下他们到三家子村的所见所闻吧。

  2.(学生1和学生2一起到孙博士家)(多媒体显示孙博士的家)

  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的地理位置,(多媒体显示地图)前去的路线及乘坐的交通工具。

  3.学生2:那我们就坐上汽车出发吧!:动画:一辆汽车开来,三位乘上汽车,汽车开动,出示课题。)(车上: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名字的由来)

  4.学生1:前方有许多人。孙博士介绍:那是满族人在举行婚礼。一起去看一看。(多媒体显示:满族婚礼图片)

  二、角色表演、亲身体验。1.司仪:满族婚礼现在开始。(学生把自己课前准备的服装和道具装配上。)2.司仪:好,现在我们去迎亲!(学生站在两侧充当迎亲队伍)请新娘出门……过彩桥……跃火盆……拜天地……拜高堂……对拜……掀盖头……(多媒体放映每个环节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

  三、现场指导、猜猜看。新娘进门不许坐西炕,也不许坐南炕,只能坐北炕。请在座同学猜猜看,这是什么原因?(多媒体显示:满族炕)满族新郎说明原因:西炕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南炕是长辈住的地方,所以不能坐。二位新人对话:常用满语和汉语对照如:脏——lata、说——lele……(穿插一名邻居送礼物——悠车)(穿插一名小孩儿生病请求帮助——萨满舞——治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母鸡教案04-18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精品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