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时间:2023-12-29 09:05:34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教案精品(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教案精品(5篇)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2、在理解图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讲述图片以外的情节。

  [活动准备]

  1、秋千一架。

  2、多媒体课件一套。

  3、讲述图片每人一幅。

  [活动过程]

  1、布置秋千场地,让幼儿自由玩红秋千,引起冲突情景。(孩子们多抢着玩秋千)。

  提问:“孩子们,你们刚才玩秋千玩得怎么样?”

  教师引导语:“现在,小树林里也有了一架红秋千,看看小动物们是怎样玩的?”

  2、观看课件,让幼儿分段自由讲述内容,通过提问启发幼儿思考,想象画面以外的情节。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讲述。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谁来了?”“他们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

  (2)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提问:“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为什么?”

  (3)逐幅观察、讲述,理解画面的整体内容。

  3、拼图讲述。

  让幼儿自己拼摆图片,进行整体讲述。

  4、自动播放课件(有声音),让幼儿感知故事的整体效果。

  5、再次让幼儿看课件(分段无声音),并自由讲述。

  6、请2~3名幼儿进行个别讲述。

  7、请幼儿为讲述内容取名,由幼儿自由讨论决定名字,发展幼儿语言概括能力,并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8、请幼儿边看课件边做动作进行讲述。

  9、请幼儿到户外玩秋千,解决开头引起的冲突情景。

  活动延伸:

  将图片张贴在适当位置,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讲述。

大班教案 篇2

  一.教学案例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有表情的表现歌曲诙谐、幽默的情趣。

  2、尝试将儿歌和歌曲旋律进行匹配。

  3、能自由结伴分角色表演,积极愉快的参与音乐活动。

  活动准备

  表演用的扇子、竹竿、老虎、小狗头饰等。

  活动过程

  一、1、练声,练耳。复习歌曲《茉莉花》。

  幼儿随旋律哼唱,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2、尝试将儿歌与歌曲旋律匹配。

  (1)复习儿歌,边朗诵,边有节奏的打拍子。

  (2)“今天老师带来一段好听的音乐,请你们听一听!”

  欣赏《小狗抬轿》的旋律,熟悉乐曲旋律。

  (3)进一步熟悉乐曲旋律,随音乐轻声念儿歌。

  (4)自然将儿歌与歌曲旋律进行匹配,进行默唱。

  3、幼儿学唱歌曲。

  (1)听音乐学唱歌曲,注意歌词与音乐旋律的匹配。“你能把儿歌填到乐曲里面吗?我们来试试看!”轻轻唱-勇敢大声唱。

  (2)幼儿尝试演唱,表现小狗两种不同的情绪,表现歌曲中的不同力度。

  分析第一段歌曲后半部分的情绪情感。

  提问:小狗不小心摔了一跤,又被老虎踢了一脚,它有什么感觉?(疼)心里会怎么想呢?(害怕)又疼又害怕的感觉怎么唱呢?

  分析第二段歌曲后半部分的情绪情感。

  提问:小狗被老虎踢了一脚,其它小狗很生气,他们想了个什么办法来对付老虎?小狗个子小,老虎又重,怎样抛才能把老虎抛起来?(一起用力抛)“小狗看到老虎跌了大老跤,心里感觉怎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唱?”(高兴)

  (3)有表情的演唱歌曲,表现出歌曲诙谐、幽默的情趣。

  4、歌曲表演。

  (1)老虎:“老虎把扇摇?该怎样表演”“老虎狠狠踢一脚,该怎么表演?”“老虎跌个大老跤,又该怎样表演呢?”

  小狗:“小狗跌一跤,被老虎踢了一脚,心里怎样?该怎么表演?”

  “小狗把老虎摔了个大老跤,大家心里怎样?又该怎样表演呢?”

  (2)请一幼儿扮演老虎,其他8名幼儿扮演小狗,分角色表演歌曲。其余幼儿评价。

  二.教学实录

  T:孩子们,到我这儿来,我们来一起练声。

  T:小朋友们好——(c-c1)

  S:老师你们好——

  T:我们来一起练耳,看看你们听力怎么样?

  (教师弹奏,幼儿用“啦”唱出各种音调)

  T:前几天,我们学过一首《小狗抬轿》的儿歌,还记得吗?我们一齐说说看!

  S:八只小狗抬花轿……

  T:刚才有的小朋友边说边唱,不整齐,这样,我们把手伸出来,有节奏的说儿歌。

  T: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请你们听一听,听完后,说一说,你觉得这段音乐怎么样?

  S1:我觉得这音乐很活泼。

  S2:很美

  S3:听了很舒服,我喜欢。

  T:再来听一遍,请你用你喜欢的啦或嗯哼唱出来!

  T:那你能把小狗抬轿这首儿歌,填入这首音乐中吗?来,试试看!注意过门的时候请拍手!

  T:再来一遍,注意儿歌歌词与音乐旋律要和谐!勇敢大声的唱出来!

  T:我们一齐有感情的唱两遍。

  T:刚才第二段一开始,有的小朋友没有接的上,来,我们来练一练!

  S:小狗不小心摔了一跤,又被老虎踢了一脚,它有什么感觉?

  S:疼

  T:小狗心里会怎么想呢?

  S:害怕

  T:又疼又害怕的感觉怎么唱呢?

  T:小狗看到老虎跌了大老跤,心里感觉怎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唱?

  S1:高兴

  S2:愉快

  T:我们把最后一句来练习一下,要体现小狗高兴愉快的情绪。

  T:来听一听录音机里怎么唱的,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T:我们也来唱一唱,老师也把它录下来。

  (录好后,放给孩子听)

  T:感觉怎么样?

  S1:有点太响了。

  S2:有的地方唱得不齐。

  T:那我们唱得整齐点,有感情一点,再录一遍吧!

  T:这一遍感觉怎么样?

  S:好一些了。

  T:你们想不想表演这首歌呢?想想,凶恶的老虎该怎么表演?谁表演那只可怜的小狗呢?想表演的小朋友自己来打扮吧!其余的小朋友就当小小歌唱家吧!

  (幼儿自己装扮自己,听音乐,幼儿边唱边表演。)

  T:他们表演的怎么样?你觉得哪儿需要改进的?

  S1:被踢的小狗还笑呢,不真实。

  S2:对,老虎一点也不凶。

  T:那厉害的老虎该怎么表演呢?

  师生一齐模仿。

  T:还有谁想来表演的?

  T:音乐响起来,我们唱起来,表演起来吧!

  三.教学反思

  《小狗抬花轿》这节课一开始设计的是孩子看动画先学儿歌,儿歌学会了以后,再学唱歌和表演。试上下来后,有老师提出,目标太多,一节课完成困难,我接受老师的建议,学儿歌放在准备活动中,将目标重点放在学唱上面。

  既然重点放在唱和表演上。我便引导幼儿积极讨论:老虎这么欺负小狗,我们想办法帮小狗教训这只老虎?还有,为什么向上抛的时候要喊:“一、二、三”幼儿能积极动脑,想出了好多对付老虎的办法,并且明白了喊一、二、三能使大家的力气往一处使。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设计的肢体语言:抬、坐轿、摇扇、跌跤、踢、睡觉、想办法、抛、摔、等一系列动作,果然起到了预期的效果。他们一边学着某一句话一边学着动作,积极性特别高。这样带着动作学习,孩子们不仅积极性空前高涨,而且学习的速度有了明显提高。由此我觉得,身体语言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适时、恰当的运用身体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及时发现、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验小狗和老虎两种不同的唱法时,设计了给孩子录音,倾听自己的声音,与磁带比较,一改过去什么歌都是老师示范得现象,也体现了孩子的主动学习。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在“表演”这一环节,我担心幼儿不会表演,就把我的思路说出来让幼儿们去表演,虽然他们每个人都为能够表演感到高兴,但是却显得很被动,我说怎么演就怎么演,表演得没有什么创意。我想,如果我能够大胆的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去表演,那么他们也许会设计出多种思路,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大班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外国经典图画书,它的文字与画面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对比:文字讲述的是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而图画则还讲述了狐狸追逐猎物却屡屡受挫的故事。

  为了引导幼儿在笑声中理解故事内容,重点讲述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我决定分三个环节来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分析故事,并感受、体验故事所带来的乐趣:看图听故事学动词——自主阅读、大胆讲述——作品欣赏与经验分享。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2.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对故事内容和情节发展的理解。

  活动准备

  图画书、农场地图图片、纸偶母鸡。

  活动过程

  1.出示“农场地图”,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师:今天,老师带给小朋友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是母鸡萝丝生活的农场,你看到了什么?

  2.讲述故事,引导幼儿注意动词。

  教师一边讲述故事.一边用纸偶母鸡在地图上演示她散步时经过的地方,并运用语气、体态和手势引导幼儿注意动词。

  提问:母鸡萝丝都去过哪些地方?(院子、池塘、草堆、磨房、篱笆、蜜蜂房。)

  提问:它是怎么来到这些地方的?你看到了哪些动作?(走过、绕过、越过、穿过、钻过。)

  师:今天,母鸡萝丝又去散步了,会发生什么事呢?快去书里找找吧1

  3.引导幼儿自主阅读、发现图画中的乐趣。

  提问:你们看完书为什么都笑了呢?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你能讲讲自己感到最可笑的那页故事吗?

  先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讲自己最喜欢的一页故事,再让幼儿以小组形式互相讲述、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图书部分内容,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帮助幼儿正确理解故事内容。

  4、师幼共同阅读,加深理解。

  师:老师来讲母鸡萝丝散步的故事,小朋友们来讲狐狸发生的故事,好吗?

  讲完后引导幼儿给这个故事起个新名字。

  活动延伸

  可以和孩子继续讨论: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母鸡?什么样的狐狸?让孩子体会并描述母鸡和狐狸的性格特点。还可以引导幼儿表演这个故事。

  活动反思

  对于这个活动,我们在不同的平行班进行了多次的教学和调整。

  第一次活动之后,教师和孩子都有种很“累”的感觉。首先,教师展开图片学习动词就占了半节课的时间,然后教师又试图把所有的阅读活动的目标都展示出来。整节课幼儿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结果使幼儿对图书的.兴趣没有老师预计的那么浓厚,教学重点不突出。这时我们意识到,不可能只通过一次阅读活动就达到所有的目标,应该在若干个活动中分别体现出来。

  针对第一次活动出现的问题,我首先将开始部分做了调整,加入了老师的体态语言和语气节奏的暗示,带动幼儿积极地模仿动作、学习词语,结果幼儿很快就掌握了动词的学习。其次,我将幼儿自主阅读作为活动的重点。

  在第二次自主阅读后的讲述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图书的理解是受各自阅读水平所制约的。有的幼儿能联系前后书页的因果关系,明白事情发展的原因;而有的幼儿只能观察单幅画面的内容,无法正确理解故事。而幼儿阅读理解水平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如幼儿年龄、性别、认知能力、智力水平、生活环境等等。所以在第三次活动中我将此环节调整为自主阅读后分小组讲述。这样,幼儿产生理解错误时可寻求同伴的支持,教师也可以轮流参与到幼儿中去,帮助幼儿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

  为了解决集体阅读时幼儿一味跟读的现象,我采取与幼儿分角色讲述的方法,让幼儿讲述出狐狸发生的故事,幼儿的积极性一下就提高了.充分体验了不同角色心理的变化,也体验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转化。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讲述、操作等活动,丰富和巩固有关动物胎生、卵生的基本常识,形成概念,并能将其进行准确分类。

  2、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达对妈妈的爱。

  3、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培养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收集许多胎生、卵生动物的资料、书籍。

  2、物质准备:录像两段(青蛙产卵和胎儿出生)、音乐磁带、动物卡片大一套,小若干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听音乐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进入活动场地。

  2、猜谜:青蛙,引出活动主题。

  二、看录像了解卵生动物的常识。

  1、提问:刚才录像里讲得是青蛙妈妈产下了什么?卵是什么样子的?卵经过不断变化、长大,最后变成了小青蛙,这时的小青蛙和妈妈长得一样吗?

  2、小结:象青蛙先产下卵,卵再不断变化长大,最后长成和妈妈一个模样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3、扩散性思维: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卵生动物?(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片)

  三、了解胎生动物的常识。

  1、幼儿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卵生动物?

  2、出示动物图片:袋鼠妈妈生下的是谁?它长得怎么样?猪妈妈一生下来的就是谁?小猪长得怎么样?(引导幼儿观察小猪、小袋鼠一生下来就有头、身体、、四肢、尾巴)

  3、小结胎生动物的常识:这些小宝宝一生下来就和妈妈长得一样,就叫胎生动物。

  4、发散性思考:那大象妈妈是胎生还是卵生?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胎生动物?

  四、分类操作,巩固知识。

  1、请幼儿将提供的动物卡片按胎生和卵生进行分类。

  2、请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分类作品,请幼儿作评价、

  3、分对的幼儿各自取下分类板后的小红花贴上,表扬自己。

  五、看录像,了解人也是胎生。

  1、提问:动物有卵生和胎生,那我们人呢?小朋友你知道你从哪里耿的吗?你在妈妈肚子里是什么样子的吗?

  2、看录像,教师作讲解。

  3、小结:人也是胎生的。

  六、爱妈妈的情感教育。

  1、提问:妈妈生下小宝宝后要做些什么事呢?

  2、请幼儿大声地对妈妈说一句感谢的话。

  七、结束活动。

  幼儿听《摇篮曲》学妈妈平时哄宝宝睡觉的动作,并轻轻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紧紧围绕《纲要》中关于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努力采用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的方法,将语言、音乐、社会活动渗透与科学活动中去,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整个课件贯穿整节课,开始用猜谜的方法导入,引出下面的内容:青蛙产下的卵变成青蛙、鸡蛋变小鸡,总结出卵生动物的特征,运用猪妈妈和小猪进行比较总结出胎生动物的特征,运用扩散思维法让幼儿说出什么是胎生动物什么是卵生动物,在此过程中幼儿积极发言,我强调孩子们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当孩子说到人也是胎生动物时,我把这个悬念留了下来,为下一环节作了铺垫。通过操作图卡让幼儿巩固复习胎生、卵生的动物,我运用比赛的规则让幼儿来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幼儿兴趣高、积极的参与活动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这时让幼儿从高潮过度到静的状态,我出示了课件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动画,立即吸引了幼儿,和悬念衔接,通过观察总结出人也是胎生动物,从而又引发情感教育:妈妈怀胎十月诸多不便、还为我们干什么?她很辛苦我们该对妈妈说什么?在轻柔的摇篮曲中结束本活动。

  课件贯穿整节课,动中有静,静中又动是我本活动的优点层层递进,为下一环节服务。收到良好的效果。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感受故事中浓浓的爱意及奇思妙想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图书、课件、音乐等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位朋友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你们谁能用一对反义词来表示。

  2、小结:尽管长颈鹿长得很高大,鳄鱼长得很矮小,但是他们却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好朋友,他们多么希望能够生活在一起,你们觉得他们能生活在一起吗?为什么?(引发幼儿思考,激起幼儿阅读绘本的兴趣)

  3、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他们到底能不能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呢?我们一起去瞧瞧吧。

  二、第一次搬家。

  1、教师:相亲相爱的长颈鹿和鳄鱼搬进了鳄鱼的小房子,听,发生了什么事?

  2、PPT验证交流。

  3、原来长颈鹿住在鳄鱼家里并不理想,遇到这么多的问题,于是它们搬进了城市的另一边长颈鹿的大房子里,这次搬家会合适吗?(引导幼儿讨论)

  三、第二次搬家。

  1、它们搬到新房子又会遇到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来打开书看一看,看看这次又有什么问题,请你想想有什么办法解决。

  2、幼儿自主阅读。

  3、教师板书提升梳理绘本中的问题。

  4、解决问题。

  5、观察发现鳄鱼和长颈鹿的创意办法。

  活动延伸:

  出示大绘本和空白绘本,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把你的好办法画下来,然后和好朋友一起说说吧。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04-11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05-19

大班语言大班教案03-26

大班教案06-08

大班的教案11-26

大班教案12-08

大班教案12-09

大班教案12-09

大班教案12-09

大班教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