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8 08:46:22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集合]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牧童》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全诗。

  四、三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体会到的情感,记录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诗歌表现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4.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舟过安仁》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生活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顽皮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感受不一样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读全诗,正音,注意停顿。

  4.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入情入境品读诗句。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3.诗人喜欢孩子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牧童》《舟过安仁》。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图画,或者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课时 教学《清平乐·村居》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乐读作yuè。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读全词,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读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檐、媚、翁、媪、亡赖、剥

  3.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全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收获,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茅檐:茅草盖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同桌结合插图和注释,讨论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四、品读全词,体悟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再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4.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悟。

  5.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6.熟读成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3.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语文教案 篇2

  【理论支持】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规定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在阅读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圈点勾画、感情朗读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感受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的真挚感情。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2.了解文中乡土情结的内涵,作者大量引用的`古诗文的意思和作用。

  3.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魂牵梦萦( )

  忐忑( )不安

  田塍( )

  悠邈( )

  崎岖( )

  三匝( )

  铩( )羽而归欷歔( )

  方兴未艾( )

  桑梓( )

  搭讪( )

  发轫( )

  濠( )水

  翰苑( )

  缔( )造

  翘( )首

  二、知人论世

  柯灵少年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一生喜欢读书,有深厚的丈学功底,是一位世纪文化老人。1926年在上海《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解放前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掠影集》,建国后主要从事电影创作,代表作品有电影剧本《腐蚀》、《为了和平》、《不夜城》、《春满人间》、《秋瑾传》(根据夏衍剧本改编)等,其他代表作品有散文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等。

  三、写作背景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四、整体感知

  全文的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第段):

  第二部分(第至段):

  第三部分(第段):

语文教案 篇3

  一、引读“单元导语”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写作,使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回忆导入,读懂题目

  1.回忆总结,引导学法。

  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文言文二则》是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节课学习第一则文言文《学弈》。

  3.结合注释①,了解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学弈”的意思即是学习下棋。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

  2.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1)老师范读。语速较慢,便于边读边思考;停顿恰当,意思表达才清楚。

  (2)再读课文,解决难读的语句。

  例如:“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需要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后读好停顿,并引导学生掌握“理解了意思就容易读好停顿”的方法。另外,“缴”和“为”是多音字,要注意读准在文中的字音。

  3.领读课文,提升能力。

  老师领读后,学生再齐读、自由读、抽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文言文难读通顺的困难。

  四、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学讨论。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一句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①已经知道“弈”的意思是下棋;结合注释③知道“通国”的意思是全国。“善弈者”,揣摩“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善弈者”的意思就是非常擅长下棋的人,句子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3.交流分享,理解大意。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

  说说课文的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后,先自由练读,再抽读评价,最后齐读,读出情感。

  五、领悟道理,练习背诵

  1.领悟道理。我们读书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或者三心二意。

  2.背诵课文。

  (1)引导学生提出背诵方法的建议,如,边读边理解边背诵,熟读成诵,同桌合作互相提醒着背诵。

  (2)自由练习背诵,最后集体背诵。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衤”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好长句子。

  3.学会积累类似“荡来荡去”这样的词语,并自己能说这样的词语。

  4.我也能想一想在彩虹桥上能做些什么?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衤”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1.学会积累类似“荡来荡去”这样的词语,并自己能说这样的词语。

  2.我也能想一想在彩虹桥上能做些什么?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巧猜谜语,引入课题。

  1.教师ppt呈现一则谜语:高高空中一座桥,不用水泥和木料。赤橙黄绿青蓝紫,自然形成真奇妙。(打一看到的自然现象)学生猜到--彩虹。

  2.教师板书课题:彩虹。教师引导学生识记“虹”,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虹”是“虫”加上“工”,可以利用加一加方法认识,还可以采用换一换方法,“红”的“纟”旁换成“虫”字旁就变成了“虹”。

  3.齐读课题,教师引问:雨过天晴后,天上出现了美丽的彩虹,看到彩虹你会想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彩虹》,走上这一座美丽的彩虹桥。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圈出来,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ppt出示本课我会认的生字。

  3.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生字卡片,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1)座: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广”,里面是“坐”。比一比的识字方法,“坐”表示坐这一动作,而“座”通常是座位,让座。组词:座位,让座。

  (2)浇:左右结构。采用换一换识字法,“晓”的“日”字旁换成“三点水”就变成了“浇”。组词:浇花,浇水。

  (3)提:左右结构。采用加一加方法识记,提手旁加上一个“是”就变成了“提”。组词:提水,提高。

  (4)洒;左右结构。比一比方法识记:和“酒”有点像,里边加上一横就是还有“酒”,去掉一横就是“洒”没了。加一加方法“三点水”加上“西”就是“洒”。组词:洒水,洒落。

  (5)挑:左右结构。换一换方法识记:和“桃”有点像,把“木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挑。组词:挑水,挑东西。

  (6)镜:左右结构,采用换一换方式,“仙境”的境,提土旁换成金字旁就变成了“镜”,组词镜子,放大镜。

  (7)拿:上下结构,采用加一加方式认识,合加上手为拿。组词:拿着,加拿大。

  (8)照:上下结构,采用字谜识字:一个日本兵,拿了一把刀,杀了一个人,滴了四点血。

  (9)裙:左右结构,采用字谜方法:龙袍(打一字)组词:裙子,衣裙。

  师重点引导:“裙”的偏旁是衣字旁,衣字旁的字跟衣服有关。如:衬衫,裤,袜,袖。

  5.全班齐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

  6.去掉拼音读生字。小组赛读。

  7.全班齐读本课“我会认”的词语,小组赛读。

  三、朗读长句,再读课文。

  1.ppt出示文中的长句子,指导朗读:

  ①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了吗?

  ②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天上不就多了一个月亮了吗?

  ③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桥上,坐着秋千荡来荡去,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把句子读通顺,读准确。

  (2)指名学生读句子,注意读准确,读通顺。

  (3)老师范读,并提醒学生:看到逗号,要有简短的停顿;看到问号,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语调应往上扬。

  (4)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句子。

  2.再次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把句子读通顺。

  四、指导书写。

  1.呈现“那、着、到、高、兴”5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5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那”的第三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着”上面是一个“羊”,只不过竖变成了撇,下面是一个“目”而不是“日”。注意“到”结构是左宽右窄。“高”注意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这个口不能写太大,否则不好看。“兴”第三笔是一短撇,最后一笔是一长点,不是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五、板书设计

  11.彩虹

  那 着 到 高 兴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PPT出示去掉拼音的`“我会认”生字。开火车认读。

  2.PPT出示词语,学生分组轮流读。

  2.出示文中长句,分组赛读。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课文第一段内容,学生齐读:雨停了,天上有一座美丽的桥。

  (1)回顾识字时候提到“座”和“坐”区别。

  (2)复习数量词短语:一( 座)桥 一(条)小河 一(朵)红花

  一(座)果园 一(只)小狗 一(头)黄牛

  (2)仿句练习:天上有 ; 有。

  2.PPT出示第二段内容。

  (1)指名朗读,注意红色我会认的字要读准确。

  (2)学生自读第二段,想一想:“我”走到彩虹桥上想做什么?(我想拿着水壶走到彩虹桥上为爸爸浇田。)

  3.PPT出示第三段内容,学生齐读。想一想“我”拿着镜子走到桥上做什么?(板书:给妈妈照亮梳头)是啊,多么有爱的场景,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内心深处对妈妈的爱。

  4.PPT出示第四段内容,学生自由读文。

  (1)想一想“我”把秋千挂在彩虹桥上想什么呢?(哥哥看到彩云)哥哥和我在一起时,这是多么快乐的场景啊!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

  (2)句子里边有一个词语需要我们学习积累:荡来荡去。我们仿照着来想一想类似的词语。例如:走来走去,跑来跑去,飞来飞去,飘来飘去。

  三、指导书写

  1.呈现“千、成”2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2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千”注意第一笔是平撇,不要写成“丿”,第二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第三笔竖写在竖中线上。“成”注意笔顺第一笔横右上倾斜点,第二笔竖撇,第三笔横折钩从横中线靠下一点的位置起笔,第四笔是斜勾,第五笔这一撇不要忘了,最后一笔是点。学生跟笔书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四、我也想一想,说一说。

  1.教师提供范例:

  如:姐姐,你裙边上的蝴蝶结呢?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把它撒向四方,天上不就多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吗?你看见了,高兴吗?

  2.学生想一想,相互交流练习说。

  五、板书设计

  11.彩虹

  水壶下雨 给爸爸 浇田

  镜子作月亮 让妈妈 梳头

  秋千作彩云 哥哥 看见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教学难点

  (1)以朗读为主线,启发学生读懂词句,体味情感,受到爱国热情的感染。

  (2)了解奥运会的由来、申办及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等相关知识。

  一、播放歌曲,情景导入

  1.播放视频歌曲《我和你》。

  听到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或:这首歌是什么活动的主题歌?)

  2.说说对奥运会的认识。

  (北京奥运会是20xx年8月8日举行的,历时17天。20xx年8月24日,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我国的首都北京圆满落下帷幕,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告别北京。当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内,举行了盛大的奥运会闭幕式。)

  3. 奥运会闭幕式上究竟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小朋友们打开书,仔细地读一读第2课,注意把字音读准了。

  二、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1. 检查自读情况

  (1)齐读课文,思考:两个自然段个写了什么内容?

  (2)教学生字词

  A出示第一批生字词。

  北京 时间 五环旗 表演 几名

  飞机 场上 运动员 朋友 外国

  B领读,指名读。

  注意“京、名、场、朋”是后鼻音。

  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北京时间:我国的标准时。

  五环旗(插入图片):奥运会会旗,旗面白色,上面有五个环,分别为蓝,黄,黑,绿,红五种颜色。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地区:蓝代表欧洲,黄色代表亚洲,黑色代表非洲,绿色代表大洋州,红色代表美洲。五个环套在一起说明全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

  C逐排出示第二批生字词。

  帷幕 舷梯 仿佛 燃烧 熄灭 友谊

  留恋 不舍 绚烂 抛向 卓越 尊重

  侧重读音指导,词语了解一下意思,不需要深入解释,在下面的学习中再学习。

  2.指导读好长句子,注意停顿:

  A 在“鸟巢”上空/飘扬了17天的五环旗/已经缓缓降下。

  B 他们深情回望着/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以微笑/告别北京;

  C 如同/将一束束绚烂的鲜花/抛向天空

  3. 齐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4. 出示填空,了解资料。

  奥运会的会旗是( )。

  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是“( )”。

  奥运会场熊熊燃烧的`火叫奥运( )。

  “落下帷幕”就是奥运会( )了。

  (学生根据朗读与预习填写。)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场:共六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还要注意左右穿插。重点要记住右边的笔画,右边的第一个笔画是横折折钩,第二笔和第三笔都是撇。

  名:共六画,上下结构。上面部分起笔是撇,第二笔是横撇,第三笔是点。

  2.其他着重要讲的描红的字。

  国:共八画,全包围结构。

  机:共六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还要注意左右穿插,最后一画的名称是横折弯钩。

  3.描红,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四、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生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读准跳跃欢吠、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等一些词语的读音;通过了解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这些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

  2、能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小狗的活动线索,并在熟读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以此为线索简要复述课文讲述的一件事。

  3、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重点: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去果园摘过水果吗?都摘果哪些水果?有什么收获呢?

  2.美国作家盖尔.布兰克也去果园摘过桃子,想知道他特别的经历和感受吗?咱们一起来学习《信任》这篇课文吧。

  3.板书课题,齐读。

  4.揭题:信任什么意思?课文主要写了谁信任谁?

  那么双方是怎样信任的?信任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呢?相信通过学习,你会找到答案的。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婆家 树荫 跳跃 欢吠 沁人心脾 根深叶茂 馋涎欲滴

  小心翼翼 蹦蹦跳跳 掏钱包 沉甸甸

  6.指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这次采摘桃子,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默读课文,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2.仔细读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画出有关的语句,写简单的批注。

  先自己找,再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1)告示牌

  a.课件出示:桃子自采三里路

  b.告示牌上只写了七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它把人们引向什么地方?

  c.三里之外真的有桃林吗?作者夫妇找到果园,采摘到了桃子吗?

  (2)木桌上的留言

  课件出示:屋前有一张木桌,桌上搁着几只竹篮,篮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a.纸条上哪些词最能表现主人对客人的'信任?尽管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b.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c.从这张纸条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主人?(热情,有礼貌,信任客人,友好)

  d.让我们以主人的语气,把这张纸条读一读。

  e.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这段留言的时候,心情怎样?为什么?

  (3)自采桃子。

  a.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钻进桃林,亲自体验一下自采桃子的乐趣?

  (放有关桃林的图片)看到这些桃子,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想干什么呢?

  b.现在默读第五自然段,看一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沁人心脾是什么意思?沁,渗入。本课指桃子芳香的气味让人感到非常舒适。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馋涎欲滴是什么意思?涎,口水。馋得口水都要滴下来了。你感受到了吗?)

  c.课文为什么要写果实的长势呢?我们从中又可以体会到什么?

  d.师:正因为彼此的信任,我们才能感受到亲手摘桃的愉悦。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从哪里还能感受到桃园主人对我们的信任呢?

  (4)无人看管的钱箱

  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大花猫。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师:瞧,主人不担心人们摘了桃子不付钱,不担心大家多摘了桃子少给钱,也不担心有人会把无人看管的钱箱抱走,充分的尊重信任客人,让客人感受到受人尊重的喜悦。

  3.文章中多次提到狗和猫,找到有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体会到了什么?

  A、从狗对客人的行为,我们联想到什么?

  (主人是多么的热情好客,把大黄狗训练的如此盛情,为我们领路。大花猫也旁若无人的躺在钱箱旁。)

  师:果园的主人虽然没有出现,但处处与人为善,相信每一位客人。课文通过对狗和猫动作、神态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的美好品质。

 四、整体回顾,感情升华。

  1.师:这次桃园之行,让我们感受到了被信任的喜悦,所以,当汽车慢慢朝来路驶去时,我不禁回头学生接读

  2.作者为什么不禁回头,为什么久久注视着?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这份留恋与不舍呢?

  4.课件出示:

  公路边的告示把人们引向了,让人们采摘到;还把人们引向的境界,让人们感受到。

  五、拓展延伸

  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像绵绵的细雨洒落我们的心底,滋润我们的心田。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六、布置作业:

  小练笔:如果我和丈夫回到家,会怎样告诉家人由信任带来的有趣的摘桃经历?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信任

  桃子 自 采 三里路

  迎客领路 亲手摘桃 如数付款 愉悦返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母鸡教案04-18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精品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