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5 09:24:15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复习引入:学生介绍山谷中的谜和揭开谜底的人。

  二、速读全文,以旅行者的口吻练说旅行收获,直奔学习重点。

  1、示:这次旅行,我不仅 ,而且 。

  2、划出文中写启示的句子,再练说。(可引用另一位旅行者的话或文末的句子)

  3、设疑:他们怎么会从雪松身上得到这个启示?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是什么意思?

  三、自读第3自然段,自主感悟。

  四、组织交流,感受雪松智者、强者形象,理解启示的含义。

  1、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受、理解,教师随机引导。

  2、读书要边读边想象,脑子里要浮现文字描绘的景象,这就把书读懂了,读活了。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

  (1)学生自由交流想象到的景象,教师引导紧扣关键词句感悟、品味。

  (2)示句: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指导联系上文理解积、弯、落、弹的景象和完好无损的意思。

  边朗读边想象雪松弯曲、反弹的`情景,在评议时引导理解反复、省略号和始终表达的含义,练读句子。

  (3)现在我们是不是有了就是旅行者的感觉了,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话吗?。

  (4)练习朗读: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敬佩、赞美送给雪松吗?

  3、再读启示,谈谈自己的理解。如有困难,可引导学生先联系雪松谈谈,再结合生活实际推而广之。

  五、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疑问?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雪松与大雪抗争和旅行者得到的启示的句子。

  2、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2、有兴趣的同学可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语言的优美。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品味语言的优美,以及试胆量过程中学生心理的变化和试胆量德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完成课后思考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校长教育孩子消除怯心理的方法巧妙,富有实效。

  (2)明确只要敢于实践,实践之后就会变得勇敢坚强起来。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并抓住重点部分——试胆量的过程进行重点学习体会。

  2、体会校长教育孩子消除怯心理的方法巧妙,富有实效。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觉得自己最勇敢的经历是哪一次?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快乐吗?

  2、交流。

  3、你们都很勇敢,真见小英雄。

  4、在一个叫巴学园的学校里,有一群孩子在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试验。

  二、板体、读题

  1、板题、试胆量。

  2、读题。

  3、引导学生据题质疑。

  三、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字音。

  2、词意。

  3、指名读文,正音。

  四,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大意和脉络

  1、默读,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和叙述顺序是什么?

  (3)请按着一顺序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2、讨论、交流。

  3、汇报。

  (1)课文写了校长组织大家夜里到九品佛寺院和墓地里进行“试胆量”的游戏,结果不当鬼的同学吓得跑回来了,当鬼的同学也因为害怕而回来了。

  (2)叙述顺序是事物发展顺序。

  (3)按题目、经过、结果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3~22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23~24自然段)

  五、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优美及人物的心理变化。

  六、体会文章中的深意。

  1、讨论:这次试胆量有什么意义吗?

  2、体会校长教育方法的巧妙。

  七、你觉得怎样可以使自己的胆量大起来?

  板书设计:

  哭

  “鬼” 怕蚊子咬 世上没有鬼,克服胆怯

  跑回家去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人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

  1、点拨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教学思路

  一、导语设计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种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

  (说明:导入的艺术在于诱发兴趣。产生动力。本课采用质疑导入法,力求达到旧中有新,新旧联系。)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筛选出作者阐明的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两个主要观点。

  (2)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说明:通过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及主要观点;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旨在培养学生提炼观点、准确表达的语用能力。)

  2、局部解读,把握文中关键句。

  学生自主圈点勾画文中的关键句,然后分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说明:筛选关键句,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许并不难。但如何筛选得正确、准确,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方法指导。)

  3、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组织学生从文中找出难以理解的长句,并从信息筛选、挖掘的角度进行讨论分析。

  4、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的文字。

  (解说:从对文字的表层意义的阐明深入到对文字的深层含义的探究,从了解伟大的科学家的基本观点、理论深入到追求他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这不仅在于完成情意目标的内容,也是在提升解读文章的一种能力。)

  三、布置作业(略)

  科学客观地进行教学设计

  阅读了三位老师对达尔文《<物种起源>导言》所作的教学设计(我觉得这样定位比较恰当,说成案例,没有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倘若说成教案,又失之于过于传统),有一种明显的感觉,实在、有序、切合实际。达尔文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他的文章和他的研究态度是一致的,严谨而踏实,科学而深刻。用他的.文章进行筛选信息能力的培养,自然适宜采用以上的教学设计方案。

  具体说,三例设计的共同特点有:

  第一,在进行单元重点学习的同时,能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献

  身科学事业,尊重客观事实,严肃认真地进行科学研究的态度。把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第二,注重引导点拨,使学生能够以文本为依托,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究的方法,由浅入深地进行筛选信息和品味语言能力的练习和培养。

  第三,能合理地选用多种媒体,在提高课堂教学直观性的同时,扩大教学容量,恰当地为教学服务。

  另外,“方案一”注重从学生的知识和认知实际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如在导入课文学习时,以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为加强学生有目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先进行无目的阅读活动,使学生明白要准确地进行信息筛选,必须养成有目的阅读的习惯;结合课文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方案二”重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课外作业的设计极具匠心,富有创意,既有拓展性阅读的要求,也有结合现实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进行探究性、开放性思考的要求,突出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方案三”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导语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对语言平实的说明文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课外阅读材料进行了筛选信息能力的迁移训练。

  当然,三篇“方案”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虽然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附有简短的说明,补充交代了设计的目的,但是无论格式还是内容都显得有些陈旧,不像已经开展新课程实验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设计那样,充满了教师的智慧和创意,凸现出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活力和变化。尽管我们写出的只是一篇课文的简单的教学设计,或叫备课时的教学设想,教师对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对重点难点的处理,对教学程序的安排不能缺少,但是还要在各个环节中突出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比如学生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在接触问题时可能会有的想法和疑难,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对一切如果没有充分的估计,很可能会在教学活动中出现问题。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赏析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融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

  学习重点

  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学习目标

  1、诵读提示:

  整体语调:缓慢、低沉的。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漂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读出压抑感。这两句可以不按“义群”读,仍读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自伤漂泊之意。

  2、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导学、导思

  赏析诗歌

  (一)内容分析

  1.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

  首四句写

  。后四句

  2.首联描写旅夜处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意境?

  首联点明 。一个孤舟夜泊的旅夜,岸上细草微风,江上一叶孤舟,诗人依岸而宿,就舟而居,融情于景,营造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这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颔联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你认为这两句写景的诗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其实这两句诗是 ,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

  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悲从中来,悲愤难抑,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立意至为含蓄,含蓄表现在哪里?

  这是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

  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5.尾联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了 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 ,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 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照应 ,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二)艺术手法

  在艺术技巧上,突出的一点是 。前面写景,写宜于表达诗人情感的景物;后者抒情,不是抽象地抒情,而是在抒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导练

  ⑴前两联写景,诗人抓住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⑵怎样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⑶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能概括出的主要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

  2.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在科学方面有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地动仪等伟大的发明,从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写法特点。

  二、自主预习

  《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高超的水平,你知道我国古代还有哪些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吗?(不少于四项)

  举例:航海;印刷;纺织;瓷器;造纸;火药;圆周率等。

  三、合作探究

  (一)感受讨论

  学习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试说出一二。

  明确: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等。B:为我国古代先进的科技水平而自豪,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要为我国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努力学习等。

  (二)主题归纳

  试归纳《以虫治虫》及《梵天寺木塔》的主题。

  明确:《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事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超水平。

  (三)写作特点探究

  1.《〈梦溪笔谈〉两则》,语言简洁、准确、平实。多次用代词“之”“此”“其”避免内容的重复,也是一种简洁的写法。此外,用词造句的洗练,也是语言简明、平实的原因。如“皆尽”“蔽地”“密使”“笑”等,言简而意丰,让人由字面意义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虚词运用中,作者也竭力避免把虚词用得过活,以免意思搅混,产生歧义。例如“以”字用得特别多,但都作为介词用,组成介词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以钳搏之”“以瓦布之”“贻以金钗”等,这些“以”都作“用”解。这也是使文字洁净平实的一种写法。没有铺张的形容和绚丽的描绘,只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说明记叙。用“如土中狗蝎”将“傍不肯”的外形呈现于读者眼前,用“六幕相联如胠箧”将木板钉牢木塔不动的原理解说清楚。这里用常见的“土中狗蝎”“胠箧”做比喻,说明事物的特征,简明形象,通俗易懂。

  2.详略得当是这两则短文的又一特点。《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危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的中心。

  四、板书设计

  《以虫治虫》→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

  《梵天寺木塔》→古代建筑理论和技术水平的高超

  行文详略得当 语言精练平实

  五、课外拓展

  周末,你班准备举行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为本次科技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同学们,伽利略、爱迪生、贝尔、莱特兄弟、蔡伦、毕昇、丁肇中、李政道……正是这些科学巨匠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才使得我们拥有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而我们想要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也必然要依靠更多的人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奋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未来的科学家在哪里?就在我们同学之中。今天,我们将举行科技新闻发布会,希望大家踊跃参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指导练习第5、6、7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省略号的用法。

  2、能把表示反问的句子改写成表示肯定的`句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5题。

  1、找出本单元课文中有省略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们的用法。

  2、逐句读读,体会句子意思,说说省略号的用法。

  3、仿照例句,写几个有省略号的句子。

  二、指导练习第6题。

  1、读例句,明确练习要求。

  (1)指名读例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2)比较上下两个句子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指名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

  2、指名优等生改写第(1)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3、指名中等生改写第(2)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指导练习第7题。

  1、读题,明确练习要求。

  2、自学短文,读后讨论:短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题目中的“我们”指谁?这两个贫苦农民的孩子要求当红军时的心情怎样?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短文。重点指导两个孩子的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夏》教案01-3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精品教案01-23

语文《石榴》教案02-16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备课教案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