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4 13:42:28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精品【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精品【6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

  出示::总有一个人,默默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泪流满面。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看世界万物,母爱其实是一种天性。动物也好,人类也罢,惟有母亲对子女的爱是默默奉献,不图任何回报的。为了子女,母亲什么苦都愿意吃,什么罪都愿意受;当生死攸关的时候,母亲总是义无反顾地舍弃自我,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代。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板书:母爱

  二、初读课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牛的母爱》,一同去感受一头老牛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

  读着读着,哪一幕情景最让你感到揪心,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并反复读几遍,通过你的朗读把他表现出来。

  3、指名读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还有哪些同学也划了这句?(英雄所见略同)没有划的同学老师建议你现在就把它划下来。

  出示句子,齐读

  三、研读课文

  1、牛的主人是怎样地抽打?(狠狠)

  从哪里看出牛的主人是狠狠地抽打?

  A、“扬起”

  什么叫“扬起”?你能做一个“扬起”的动作吗?

  别说抽打下来,光这个样子,我们看看都害怕。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老师给你读前面——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

  B、“皮开肉绽、哀哀叫唤”

  你们见过皮开肉绽的情景吗?我们想像一下,“皮开肉绽”在你的脑海中,是怎么样的情景?(皮破了、肉也露出来了、满是鲜血)

  老师想问这位同学:如果你面前有一个皮开肉绽的情景,你敢看吗?

  指导读出让人揪心的感觉。(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

  C、“恼羞成怒”

  怎样的才叫“恼羞成怒”,读出“恼羞成怒”。

  D、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师:同学们,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老牛?(可怜)

  2、是啊!这真是一头可怜至极的老牛,可牛的主人为什么会 “恼羞成怒”呢?

  读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回答

  A、“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惟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

  所以主人很生气

  B、“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

  所以主人非常生气

  C、“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所以主人恼羞成怒

  D、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E、面对飞奔而来的军车,老牛动了吗?面对骂骂咧咧的司机,老牛离开了吗?面对主人毫不留情地抽打,“皮开肉绽”的老牛动摇了吗?伤痕累累的老牛放弃了吗?可怜至极的老牛退缩了吗?同学们,此时出现在你面前的还仅仅只是一头可怜的老牛吗?(倔强、坚强、令人佩服)

  F、指导读

  就请你把老牛的倔强、坚强、令人佩服读出来吧!

  师: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

  生:但还是不肯让开。

  3、是的,这是一头可怜的老牛,是一头倔强的老牛,是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这只是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我不禁要质问,主人啊主人,你为什么会这么狠心呢?读读第二自然段

  A、你读懂了什么?(极度缺水)

  怎样的才是极度缺水?(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

  知道三斤水是多少吗?(出示三斤水)

  就是这样的三斤水,是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就是这样的三斤水,是人们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衣,包括喂牲口的全部用水;就是这样的三斤水,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水,对于当地的人们来说是多么珍贵呀!可是,这头老牛现在想要占用这珍贵的水,这怎能不使主人——恼羞成怒,再说主人为得仅仅是自己吗?纵使心中万般不忍,但为了大家,却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B、读: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C、我看见主人举起了鞭子,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1下,2下,3下……(接着读)

  主人更生气了,他的鞭子举得更高了,他再一次举起鞭子,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5下,6下,7下……(接着读)

  恼羞成怒的主人失去了理智,他使劲了全身的力气,狠狠得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10下,20下,30下……(接着读)

  D、(范读)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老牛的倔强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人,那位运水的战士哭了,那位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一向视军队纪律为生命的战士,最后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

  四、情感升华

  他从水车上倒出半盆水——3斤左右,放在牛面前。老牛终于得到了三斤水——

  A、配乐朗诵:“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B、为什么你的眼中含着泪水?看得出你被感动了,为什么?

  C、是什么让老牛不怕冒被汽车撞伤的危险冲上公路;是什么让老牛不顾司机的骂骂咧咧、点火驱赶;是什么让老牛不惜被主人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是什么让老牛得到了水,却不舍得喝上一小口,全部给予了小牛。(母爱)

  D、同学们,你觉得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还是一头可怜、倔强的老牛吗?(伟大、无私的母亲)

  是呀,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啊!此时,你有什么话想对老牛说吗?通过老牛你又想到了谁呢?

  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此时心中最想说的话吧!

  五、深情总结

  同学们,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母爱是最惊天动地的,著名诗人汪国真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出示汪国真《母亲的爱》(配乐朗读)

  母亲的爱

  (汪国真)

  我们也爱母亲

  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

  母亲的爱是海洋

  芨芨草上的露珠

  又圆又亮

  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

  四月的日子

  半是烂漫 半是辉煌

  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平安、幸福、健康、长寿!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绚烂的文化。

  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难点:

  1.自主识字写字。

  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

  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中国地图。

  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板书课题。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教师范读课文。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

  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开火车游戏。

  2.汇报推荐:推荐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1)检查字音。

  (2)疏通难字。

  (3)扩词竞赛。

  3.巩固识字。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

  1.认一认。认读会写字8个。

  2.记一记。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说一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看一看。观察教师范写难字。评议。

  5.写一写。独立练习书写。一起评议。

  四、分层作业。

  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空虚,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

  1.推荐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畅所欲言。

  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出示自读提纲,自读推荐。

  3.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4.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

  5.想象说话,朗读指导。练读、范读、互读评读。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

  6.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范文影片。多篇感受。

  四、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的知识讲一讲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巩固理解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问题组: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研讨探究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研读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体验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教师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拓展巩固: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课后记:本课结合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比较成功。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 朗读

  1. 教师将课文抄在黑板(或小黑板)上,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边领会如何停顿与断句。

  2. 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重点是断好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朗读停顿是: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二、 猜读

  1. 对照课文后的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意,先默读思考,自己说一说,再分小组互相说一说,最后在全班说。老师及时赞扬善于理解的同学,鼓励大胆试说意思。

  2. 小结方法:把注释的字词意思放在句子中,逐句读懂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三、对读

  1. 翻开书,自由朗读课文与译文。

  2. 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读,读错一句译文就让对方刮一下鼻子;分男女生全班对读。

  3. 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 小结方法:在借助注释读懂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译文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准确一些。译文不是直接翻译文言文,它适当增加了词语和句子,显得更通顺、更连贯,整体意思更清楚、更通俗易懂。我们在理解文言文意思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 悟读

  1. 学生默读,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探究交流的重点: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情中悟出了一些什么道理?

  2.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事例多角度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的交流不必求全、求深,只要说出自己的感悟就行。如:学习本领要刻苦,要尊敬老师;学习本领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弄清楚原因与道理;学习、做事要掌握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教师教学生要善于点拨,要启发学生思考与实践,等等。

  3. 小结延伸:

  (1)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列子·说符》这本书的知识。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课文结尾的理解。课

  文原文结尾处有一句:“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出示这句话)意思是说:不但是射箭,而且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样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掌握规律,不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

  五、 诵读

  自由朗读课文,加深理解与感悟。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背诵课文或背诵老师提供的古代格言名句。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自然段。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杂技比赛吗?说说你在观看比赛时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2.指名读课文,矫正字音。

  3.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4.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1)默读,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倒叙式开头。

  第二部分:

  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写顶碗少年不怕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三部分:

  第7自然段:写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二部分。

  用序号从文章标出顶碗少年一共尝试了几次。

  第一次失败。第2自然段。

  第二次失败。第3自然段。

  第三次成功。4到6自然段。

  5.齐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作业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一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词句,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思考:顶碗少年进行了几次表演?(三次)

  2.生读课文,以读带思。

  (1)学生读第一个场面描写,画出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台上,却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

  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2)学生读第二个场面描写,画出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

  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3)学生读第三个场面描写,画出少年的表现。

  3.读这三句话,(投影出示)体会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心理变化。(联系前后文的场面描

  写。)(1)台上,却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2)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3)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顶碗少年连续两次失误,当第三次继续表演这个节目时,他心里会怎么想?如果表演者

  是你,你会怎样做?

  三、课后拓展,深化感悟。

  读了课文,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假如你到现场看了顶碗少年的表演,你会在观众留言簿上写些什么?

  四、总结:

  读到这儿,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顶碗少年那颗锲而不舍、勇敢顽强的心。真心希望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有一颗这样的心,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不怕困难,永不退缩。

  五、板书设计:

  第一次失败:微笑鞠了一躬

  第二次失败:呆呆地不知所措

  第三次成功:镇静鞠了一躬

  惊心动魄的拼搏

  语文A版第十册《顶碗少年》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课文最后一段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板题:

  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 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8自然段 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自学感悟,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1、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提示改写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历史故事的方法,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理解古文中一些重点词的方法。

  2、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学习体会孔明的足智多谋,对孔明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

  3、激发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孔明的足智多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你们读过《三国演义》,读过《三国演义》请举手。

  2、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

  题目——《孔明智退司马懿》

  4、齐读课题。

  5、读了这个课题,你知道课文主要是写什么的?

  师:从课题就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命题方法就是以事件来命题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孔明是在什么情况下智退司马懿,结果怎么样?

  (起因 兵力悬殊)

  (结果 兵皆退之)

  2、这篇课文总共才两个小节,刚才我们还没有读到的地方看起来是事情的经过部分了。(板书:经过)

  谁来读读这个部分。(指名3生)

  重点指导:(1)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这句话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难读的部分在于老师画线的这部分,这句话断句断在哪里呢?谁会读?

  ①“/” ②读

  (2)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①划线部分该怎么读呢?先理解一下意思。于:在到

  ②谁能说说划线部分的意思?

  ③理解了意思就知道断句断在哪儿了。

  ④谁来读一读。

  ⑤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吗?

  三、再读文本、感受形象

  1、同学们刚才已经较好的说出了课文的大意,这大意在课文的题目就已经做了精炼的概括。再读课题,你们觉得题目中哪个字最为关键?(圈“智”字)

  2、孔明之智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再读文本,找找划划。(在“智”字下打个大问号)

  3、交流学习,随机通过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4、找到句子,朗读、讨论形成板书。

  5、朗读孔明布局的整段话。

  四、整体感知、升华情感

  1、孔明的空城布局实在巧妙而周密,课文中除了这体现孔明的“智”,还有哪也能反映这个智”字吗?请读读课文的结尾,再次找找划划。

  2、交流,出示句子,谈谈感受,板书(料事如神知己知彼)3、同学们如此精妙的空城计,诸葛孔明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出来的'?读读开头几句话,我们会再次看到他的智慧。

  4、交流学习,分析形势、双方军力对比,众官惊慌神色与孔明冷静对比(尽皆失色临危不乱)

  五、总结:

  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孔明的语言、动作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突出孔明的智。孔明之所以能够智退司马懿,是因为他纪律严明,临危不惧,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六、作业:孔明足智多谋,胆识过人的故事在《三国演义》里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那你们赶快去读读这些故事吧,去感受一下罗贯中笔下的艺术魅力吧。

  板书设计:

  孔明智退司马懿

  ↗ ↑ ↖

  沉着冷静 巧妙布置 料事如神

  ↑ ↑ ↑

  尽皆失色 尽皆隐匿 尽皆退去

  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灯光》小学语文教案06-26

《水》小学语文教案06-25

小学语文草虫的村落教案01-13

小学语文自己去吧教案01-14

山雨小学语文教案01-21

口语交际小学语文教案01-13

穷人小学语文教案01-13

识字4小学语文教案01-13

小学语文《松鼠和松果》教案01-15

夕阳真美小学语文教案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