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舍不得这棵树》教案

《舍不得这棵树》教案

时间:2023-12-22 12:25:1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舍不得这棵树》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舍不得这棵树》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舍不得这棵树》教案

《舍不得这棵树》教案1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对梧桐树的难舍和喜爱之情,感受梧桐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贵品质。

  3、初步了解先总述后分述的构段方式。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舍不得梧桐树的原因,体会其热爱梧桐树的深情。

  教学难点

  1、体会第2-6自然段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领悟“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谁来读课题?(找2-3名学生读)

  你们认为谁读得最好?为什么?

  2、让我们带着舍不得的感情齐读课题。

  二、质疑导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听了这段,你有什么疑问?

  3、要搬家了,我最舍不得的既不是友好的邻居,也不是儿时的玩伴,而是门前的这棵树,(画树)这到底是棵怎样的树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6自然段,找到自己认为最关键的句子,画上横线。

  4、谁来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谁还有补充?(根据学生回答,先后出示第2-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这些句子都是在2-6自然段的什么地方呀?

  这些句子是每段的第一句,概括了全段的内容,这样的句子叫总起句,也叫中心句。让我们把这些句子齐读一遍。

  三、品读课文,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接下来看看课文2-6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来写的,你最喜欢它是一棵怎样的树?找到那一段,仔细读好,和同桌或前后的同学说说你喜欢这一段的理由。

  交流学习2-6自然段。

  预设一“鸟树”

  1、你喜欢这是一棵什么树?(板书鸟)

  2、课件出示“鸟树”,看这棵鸟树,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你能读出对这棵树的喜欢吗?

  3、你觉得他读出对树的喜爱了吗?你还能读出不同的体会吗?

  4、从他的朗读中,你感觉到了什么?(对树的喜爱;愉快的心情;鸟树的`热闹)

  5、请男孩子们齐读这段,读出鸟树的热闹,读出对这棵树的喜欢。

  预设二“花树”

  1、你喜欢这是一棵什么树?(板书花)

  2、课件出示“花树”,你为什么喜欢花树?谁还有不同的理由?说的真好,读这句话:到了花开季节,那黄绿色的花儿挂满枝头,淡淡的清香,灌满了我家小屋,染香了家里的每个人。

  3、淡淡的清香灌满了我家小屋,染香了家里的每个人(给灌满和染香打上点)。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就是屋子的小主人,正在窗前写作业,忽然,一阵风吹来,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像水一样灌满了你家小屋,屋子成了一个大染缸,你和你的家人都被染香了。感觉怎么样?(好香,真舒服,让人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4、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齐读这一段。

  预设三“果树”

  1、你还喜欢它是一棵什么树?(板书果树)

  2、出示果树,瞧,这是一棵果树。看到它你想说什么?

  3、这满树的果子真可爱,课文是怎么描写的?指名读相关的句子:秋天,它捧出串串小汤匙儿,里面盛着圆圆的小粒粒。

  孩子们,这句话中的小汤匙儿指的是什么?(梧桐果子,多么形象的比喻)

  梧桐树真的会“捧”出果子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拟人的写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了。)读好这句,体会拟人句的妙处。

  4、这满树的果子味道怎么样呢?爱吃果子的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这段。

  预设四“有灵性的树”

  1、有谁喜欢这是一棵有灵性的树?(板书有灵性)

  2、什么叫灵性?它的灵性体现在哪里?

  这本是树的自然规律,可是作者太喜欢这棵树了,把它写成像人一样,会替别人着想,多么善解人意,多么有灵性啊!这样的树你们喜欢吗?齐读这一段。

  预设五“普通的树”

  1、猜猜老师喜欢它是一棵什么树?(普通的树)老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四种树的图片,引导说话,这棵梧桐树没有樟树那样(高大),没有桃树那样(娇艳),也没有银杏树那样(古老)。

  文中的这句话连用了三个“没有”,拿梧桐树与别的树作比较,突出了梧桐的什么特点?(普通),这是个排比句,你也能用“没有……没有……也没有……”这种句式说话吗?

  先后出示下列句式训练说话:

  (1)我没有张明那样,没有李华那样,也没有赵军那样。

  (2)我家里没有,没有,也没有。

  (3)没有,没有,也没有。

  3、刚才我们学习了2-6自然段,这几段都是围绕每段的总起句来写的,有了这些总起句,我们很快就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知道这不仅是一棵普通的树,还是一棵鸟树,一棵花树,一棵果树,一棵有灵性的树,作者喜欢这棵树。(指板书)让我们也带着喜爱之情合作朗读2-6自然段,老师读每段的总起句,你们读分写的句子。(配乐朗读)

  四、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读书还有一种最高的境界,那就是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你觉得这棵树还是一棵怎样的树?

  出示“这是一棵树”(根据学生的说话,归纳板书:不求回报,默默奉献)

  3、孩子们,现在明白作者为什么舍不得这棵树了吗?这棵树虽然外表普通,但它是一棵鸟树,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音乐;它是一棵花树,(让学生接着说)给我们带来了淡淡的清香;它是一棵果树,给我们带来了香甜的果实;它是一棵有灵性的树,给我们带来了童年的快乐。它从不向人类索取什么,却总是默默的奉献着,它具有高贵的精神品质。

  4、难怪作者在结尾写道“梧桐树啊……”(引读最后一段)。

  5、对于这一段,你有什么疑问?

  “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联系全文,和同学讨论一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全班交流后小结:这句话实际上是讲作者要像这棵梧桐树那样,做一个给人们带来好处,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人。

  7、让我们再次深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延伸

  1、孩子们,老师也希望你们像作者一样“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

  2、最后,让我们听一听人们对大树的赞美之歌(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

  六、板书设计

  18舍不得这棵树

  花

  鸟果

  普通有灵性

  不求回报默默奉献

《舍不得这棵树》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梧桐树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2、初步了解先总后分述的构段方式,进行总分结构的片断写作指导。

  教学难点:

  体会2——6自然段,每段每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领悟“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的意思。

  突破方法:

  抓住重点句细读,品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画出一棵树,这是什么?(一棵树)有一位作家要搬家了,他最舍不得的就是门前的这棵树。

  2、板书课题,指导读课题。(谁来试试读出作者舍不得的这种感情?)当爸爸妈妈要远行时,当你心爱的东西要离你而去时,我们都会——“舍不得!”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舍不得的心情,齐读一遍。

  3、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疑问)

  师小结过渡:这到底是棵什么样的树,会让作者舍不得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并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教学理念:教师在导入时利用语言,联系学生实际,营造一种舍不得的情感氛围,引起兴趣;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质疑,激发思维,明确学习目的。]

  二、新授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

  2、汇报交流,“读了课文,谁来说说你认为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教学理念: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新课程理念。教师没有让学生照课文的顺序来学习课文,而是学生讲到哪里,就学到哪里。]

  这是一棵普通的树 ①你从哪里看出它很普通?师板书:普通②学生根据课内容回答。③师小结:这棵树不但外形普通,而且名字也很普通。④齐读这一自然段。

  这是一棵鸟树 ①“为什么说它是一棵鸟树?”(指名学生回答)②“同学们喜欢音乐吗?为什么?”“当你听着美妙的音乐,心里有什么感觉?”(学生想像自己平时听音乐的情景,谈出自己听到音乐的美好感受,体会这棵树带给作者的快乐生活。)③这棵树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快乐,所以作者会“舍不得这棵树”,离开的时候,他对梧桐树说:(出示句子)“梧桐树啊,虽然我不能把你带走,但我会常常想你的,因为你已经活在我的心里了。”④抓住重点词“常常、活”等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作者的舍不得。

  这是一棵花树 ①“为什么说它是一棵花树?”学生汇报。②教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一段,边听边展开想象。)③(指名学生回答)“谁来说说你刚才都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许许多多的花;我仿佛看到了很多黄绿色的花。“你还闻到了什么?”我还闻到了花香。“花香吗?你从课文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花很香?请找出来用着重符号画记出来”抓住重点词“灌满”“染香”(指名学生谈体会)我仿佛闻到了一股沁人肺腑的香味;我仿佛看别人作者全家人都被这香味陶醉了;我仿佛看到这香味到处都有,充满了整个小院,让家里的每个人心旷神怡,令人陶醉,感觉很舒服。指导有感情朗读。(把这淡淡的清香也引进我们的教室里吧!)④老师也被这清香陶醉了,每天都能闻到这香味,我们的生活该是多么幸福呀,这幸福是谁为我们奉献的?(梧桐树)这么美,这么香的梧桐树,我们真是——“舍不得”!你想对它说“梧桐树啊,虽然我不能把你带走,但我会常常想你的,因为你已经活在我的心里了。”指名一到三位学生读出自己的舍不得。

  这是一棵果树 ①“为什么说它是一棵果树?”指名回答。②果子好吃吗?(好吃!)“什么滋味?”(香甜香甜的)这么香甜的果子,大家吃得乐乐呵呵。这让我们带着笑容,甜甜地读一读课文吧! ③分组比赛读。④这么香甜的果子,是谁奉献给我们的?(梧桐树)就要与它分开了,难道你会舍得它吗?让我们一起对它说“梧桐树啊,虽然我不能把你带走,但我会常常想你的,因为你已经活在我的心里了。”

  这是一棵有灵性的树 ①理解“灵性”(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鼓励学生不明白的字词学生查找字典。)②说说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一棵有灵性的树?(夏天……;冬天……)这是一棵多么通人性的树呀,它懂得我们的心,知道我们需要什么,它就奉献什么。炎热的夏天我们需要凉爽,它就为我们撑开绿色的大伞;寒冷的冬天我们需要温暖,它就为我们抖落树叶,为我们奉献阳光。面对这样的树,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谢谢)带着我们的感谢齐读一遍。③师: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梧桐树就像亲人一样默默地为我们奉献着,你们会舍得它吗?(男女分读)“梧桐树啊,虽然我不能把你带走,但我会常常想你的,因为你已经活在我的心里了。”

  [教学理念:⑴在阅读教学中多处采用情境还原法,注意及时调动学生的想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之中,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⑵在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一个重点句,进行情感教学,让学生反复诵读这句话,通过一次次的诵读,把梧桐树的形象深深印有学生的脑海中,同时语言、情感也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为学生后来的悟情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3、这些年来,我从没给梧桐浇过水,从没给梧桐施过肥,但它给我们的,却是那么好,那么多,我想对他说。(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感悟梧桐树“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精神。

  三、拓展延伸。

  1、老师也想对它说:“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你们觉得老师是真的想成为一棵树吗?我是想成为一棵什么样的树?(一棵像梧桐树一样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树。)为什么是一棵会走路的树呢?(走到哪里就把自己奉献到哪里。)

  2、同学们,请你们在自己的身边找找,都有哪些人也是像梧桐树这样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父母、老师、清洁工、边防战士、警察、护士、邮递员……)

  3、师小结:就是因为有了这么多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人,我们才能幸福,健康地成长,祖国才会这样繁荣昌盛。让我们真诚地对他们说声“谢谢你们!”

  [教学理念: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我适时地把握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对课文主题进行升华。]

  四、体会总分结构。

  1、这么美的文章,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至第六自然段,画出每段的第一句话,想想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指名回答)师小结:每段的第一句都有总写这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用几句话来具体描写,这就是部分结构。(结合一个自然段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总起句,什么是分述句;体会什么是总分结构。)

  2、范文引路。下面我们也来运用这种方法来说一段话。

  出示小黑板:春天的景色真美啊!小草___________,桃花__________,柳树________________,小燕子_______________。

《舍不得这棵树》教案3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梧桐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优秀品质。

  2、体会作者对梧桐树的难舍和喜爱之情,学习梧桐树的品质。

  3、学习课文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我舍不得这棵树的原因。

  教学难点:

  1、领悟文末最后一句话“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的意思。

  2、学习作者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进行片段练习。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树的图片,想请同学们辨认一下,它们各是些什么树?

  展示一组树的图片(樟树、桃树、银杏树、梧桐树。)看过这些图片,说说看,你最喜欢哪棵树?为什么?

  有一位小朋友,他家门前就种着一棵梧桐树,如今,他要搬家了,他却舍不得这棵树,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18课《舍不得这棵树》。

  板书课题:18、舍不得这棵树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感知课文。

  听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象这是一棵怎样的树。

  2、学生合作学习。

  师:刚才我在读课文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很多同学也在跟着老师小声地读,这说明同学们已经对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老师就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你们,请你们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了解一下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同桌之间合作学习,老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拿好铅笔,把关键词句打记起来。)

  3、汇报交流,课件随机出示:这是一棵普通的树。这是一棵鸟树。这是一棵花树。这是一棵果树。这是一棵有灵性的树。

  你找出的这些句子都在文章中的什么位置呢?(每段开头。)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就以第二自然段为例,从内容上来体会一下它们的作用。

  幻灯:这是一棵普通的树。它没有樟树那样高大,没有桃树那样娇艳,也没有银杏树那样古老,普通得只有一个普通的名字——梧桐。

  ①齐读。

  ②“它没有樟树那样高大,没有桃树那样娇艳,也没有银杏树那样古老”这句话中的“它”指什么?句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课前,老师让同学们看过了这些树的图片,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比一比。(看图片)

  ③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梧桐树的什么特点?(普通,并板书。)所以说,“这是一棵普通的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归纳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④你认为“它没有樟树那样高大,没有桃树那样娇艳,也没有银杏树那样古老”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⑤你能模仿这段话,用“没有?没有?也没有”说一句话吗?

  4、刚才我们通过分析第二自然段,知道第一句话概括了这段的主要内容,那么其它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这种构段方式叫做——(学生齐答)先总后分。

  5、这棵树具有这么多特点,那么你最喜欢它是一棵怎样的树呢?喜欢它,就有感情地将它读出来吧。

  ①当学生读到“这是一棵鸟树”时,板书:鸟。并出示鸟儿在树上鸣叫的画面,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②当学生读到“这是一棵花树”时,板书:花。并出示树上开满花儿的画面,提问: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淡淡的清香,灌满了我家的小屋,染香了家里的每一个人”这句话中的“灌”和“染”的?

  ③当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时,让学生模仿“香甜香甜”“乐呵呵”,说几个ABAB、ABB式的词。板书:果。

  ④当学生读第六自然段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灵性”一词,板书:有灵性。

  6、这还是一棵怎样的树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自然段。(齐读第七自然段)。

  品析句子:

  ①这些年来,虽然我没给梧桐浇过水,施过肥,但它给我们的,却是那么好,那么多。

  a、它给过我们什么?

  b、这句话表现了梧桐树的什么品质?

  c、用“虽然?但?”说句子。

  ②我常常觉得,家里有四口:爸爸、妈妈和我,还有这棵梧桐树。作者把树当成了我们家中的一员,说明了什么?(我对梧桐树的喜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你能怀着对梧桐树的喜爱之情再读这段话吗?指名读。(重点指导读“那么好,那么多”。)

  ④你认为这还是一棵怎样的树?请你模仿前几段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说一说。

  7、我为什么舍不得这棵树呢?文章哪几段直接抒发了这种感情?(首尾两段)

  这两段都抒发了作者对梧桐树的难舍之情,在写作上具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

  请同学们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这两段,(男同学读第一段,女同学读最后一段。)

  说说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因为你活在我的心里了。我也要长

  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

  三、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诵。

  颂梧桐

  虽然你没有华丽的外表,但你的心灵却异样的`美丽。虽然你不善于表达,但你用最真诚的心感化别人,正因为有你的给予,我们才有听不完的音乐,闻不完的香味,吃不完的果子。

  正因为有你的呵护,我们才能幸福、快乐、茁壮地成长。你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颗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树,一棵为祖国争光的树。

  2、同学们,请你们在自己的身边找找,都有哪些人也是像梧桐树这样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

  《舍不得这棵树》的教学反思

  《舍不得这棵树》是一篇散文。作者围绕自家门前的那棵梧桐树,用深情的文字赞美了它是一棵鸟树、一棵花树、一棵果树、一棵有灵性的树。借梧桐树不求回报的优秀品质,抒发了“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的志向。

  在教学时我抓住两关进行突破,重点让学生理解“我”舍不得在棵树的原因。难点是让学生领悟“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的含义。

  一、从文中找关键句,体会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这棵树是那样让作者舍不得。它到底是一棵怎样的树呢?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到自己认为是关键的句子画上横线。然后采用一问一答(师:这是棵怎样的树呢?生:这是一棵……)的方式分别出示第2—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他们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学生思考,交流中逐渐明白,这五句话都是各自然段的总起句,能使读者恩快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正因为它是一棵这样的树,所以作者舍不得它。

  二、读中领悟

  作者把梧桐树当做家庭成员,说明了什么?学生体会到人和树(自然)相处是那样和谐。已经融为一体。“它给我们那么好,那么多”体现了什么?体现了树的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这句话结合课文的怎样理解的?孩子们纷纷发言,都一致表示:“我”要像这棵梧桐树那样,做一个给人们带来好处、带来欢乐、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人。成为一棵真正会走路的树。

【《舍不得这棵树》教案】相关文章:

《树》教案03-31

小班教案《树》06-24

神奇的树教案01-11

给予树教案02-21

《去年的树》教案04-10

树真好教案02-04

树妈妈教案03-26

树妈妈教案03-26

冬天的树教案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