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20 09:47:02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精选6篇]

科学教案 篇1

  本课接着上一课结束时,所提到的问题之一“撬石头”而引入。课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现场演示,请上来一位班级体重最重的同学,有100多斤,很费力地抱一抱,然后让他坐在椅子上,找块砖一垫,用撬棍很轻松地抬了起来。再请个全班最瘦小的也来试试,也非常轻松地把他抬了起来。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高涨,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对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很大帮助。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充分利用上节课让学生操作使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交流。对于榔头拔钉子,学生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学生认为不是杠杆,是因为他没有结合实际使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学生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学生就较易理解了。对于螺丝刀,有的学生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肯定,但做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在于杠杆尺的研究。在教学中,很多小组的探究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要强调教师的指导到位,要求明确。对于这个实验,有这么几点要求:

  1、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实验情况。

  4、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如何区分?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多加观察、思考,发现规律,但在实际活动中,很少有学生能进行认真思考来发现规律,更多的是随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增加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来达到平衡。还有的小组,总是在两边挂相等数量的钩码来实现平衡,探究活动没有深入。这些情况都需要老师在活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并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以发现规律。

  通过活动,分析实验数据,解决书中的三个问题,只要小组活动开展的充分,数据详尽,那么困难并不大。但对于“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合理”?学生的思考并不多,充满随意性。同时,这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也相对紧张,如果想要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杠杆尺实验,建议增加教学时间。因为只有将这个知识掌握了,懂得通过分析用力点、支点、阻力点三点之间距离的关系来区分杠杆是省力的,费力的还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才能使第三课的活动顺利开展。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点子记录的方法统计送各种礼物的人数。

  2、能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礼物图片、统计表每组一张,大统计表一张、铅笔、胶棒。

  活动过程:

  一、我给妈妈送礼物。

  1、教师:小朋友,平时妈妈照顾我们非常辛苦,你们想不想送一份礼物给妈妈呢?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礼物,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礼物?请幼儿看看礼物,一共有几种礼物?(8种)8种礼物,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出示数字8)

  2、那谁来说说,你想送给妈妈什么礼物?

  3、幼儿挑选一样自己最想送给妈妈的礼物。

  二、计礼物数量。

  1、你选了什么礼物送给妈妈?

  2、我们每个小朋友送的礼物都不一样,有什么好办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全班送围巾的有几个人,送项链的有几个人呢?幼儿说一说。

  3、出示统计表

  (1)师:老师请来了一张统计表帮忙。小朋友,我们一起看看,这个统计表上面都有些什么呢?

  (2)幼儿认识统计表:上面一排是礼物,统计人数,中间的这一段格子是让你把礼物贴到礼物标记的`下面。比如:你们组有一位小朋友选了包包送给妈妈,就把礼物贴在包包的标记下面的格子里。另一位小朋友选了项链,那他应该把礼物贴在哪里呢?(项链下面的格子里)等你们组所有小朋友的礼物都贴好之后,选一位小朋友用点子记录送各种礼物的人数。记录在下面一排的格子里。

  4、幼儿统计,教师指导

  5、展示小组统计表,教师再统计。

  (1)看看,第一组小朋友的统计表,送妈妈围巾的有几个人呢?送项链的有几个?

  第二组小朋友来说说看,你们组的统计结果。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第三组小朋友的统计结果。

  (2)除了看礼物,还有什么办法知道第四组有几个人送了围巾,有几个人送了项链呢?(教师将礼物部分用白纸遮掉,引导幼儿看点子)

  (3)我们全班送妈妈围巾的一共有几个人呢?我这里有一张大的统计表,我们一起把每组统计的结果都汇总到这张大的统计表上吧。

  请个别小朋友说说全班送花朵的有几个人。记录在哪里?试试看。点子汇总好了之后,教师用数字统计。

  (4)比较一下,送哪种礼物的人数最多,送哪种礼物的人数最少?

  三、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统计表记录了送每种礼物的人数,有了统计表,让我们一看就知道我们班里有几个人选了围巾,几个人选了项链,有了统计表可真方便!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照哈哈镜。我常常看到有的孩子在哈哈镜面前笑得前伏后仰,有的是一脸的疑惑。在日常生活当中,孩子在不锈钢柱子前照来照去,并嚷嚷“我变高了”;孩子拿着汤勺问你“我的脸怎么倒过来了?”孩子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由此,根据孩子的兴趣,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的:

  1、发现有的东西可以照出影像,当它凹进去或凸出来的时候,影像会发生变化。

  2、能细心观察,大胆操作并记录,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3、有求知的欲望,喜欢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已有照镜的经验

  物质准备:大哈哈镜、锡箔纸板人手一份。

  环境布置:不锈钢茶被杯、勺子、饮料灌等能照出影像的物品若干;不能照出影象的物品若干摆在教师周围。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照哈哈镜

  师: 哈哈镜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幼:“变成大胖子了” “变得又瘦又高”“上面瘦瘦的,下面很肥”

  师: 为什么哈哈镜里照出来的人,会变得这么有趣呢?

  (请你看一看,摸一摸哈哈镜面和我们平时照的镜子有什么不同?)

  幼:“我摸过了,那镜面中间突出来,有的是中间凹进去。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小结:哈哈镜的镜面是凹凸不平的,是不是这个原因才使里面照出来的人变得很有趣呢?老师先不告诉你,要请你们来玩一个东西。

  二、引导孩子操作锡箔纸板。

  1、师:请你用不同的方法来照一照,让照出来的你变得很有趣。并把自己所用的方法及结果记录下来。(幼儿进行探索)

  2、师:你是怎样玩的?发现了什么?

  幼:“我发现锡箔板向里凸的.时候,我变胖了。”“当我把锡箔板向外凹的时候,我倒过来了。”……

  小结:当这块板凹进去或凸出来的时候,照出来的我们会变得很有趣。现在,你知道哈哈镜的秘密了吧。

  三、引导幼儿在周围生活中寻找有趣的影像。

  1、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能照出你有趣的脸,现在,老师要请你到四周去照一照找一找。幼儿进行操作探索活动

  师:你发现了什么?

  幼:“我发现勺子可以照出倒过来的我。”“我发现白事可乐罐能照出我,但我变胖了。”……

  小结:小朋友发现有许多东西都能照出脸。当镜面凹进去或突出来时,照出来的脸会变得很有趣。

  四、游戏——《我照哈哈镜》

  请幼儿边念儿歌边用肢体表现高、矮、胖、瘦等。

  《我们来照哈哈镜》

  嘻嘻哈哈,我们来照哈哈镜。

  不准动不准笑不准开玩笑。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投放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望远镜等,引导幼儿继续探索光的秘密。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集中观察磁铁,初步建立科学概念;了解铁制品能被磁铁吸引。

  2、学习通过预测、实验的方法探索磁铁的磁性。

  3、培养乐于探究的品质,体验探索的乐趣。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了解磁铁的特性和用途。

  2、活动难点:实验并填写表格,并在自主探索中,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长方形磁铁;各种不同材质的材料(塑料勺、钥匙、橡皮、毛线、回形针、彩纸、别针等)。

  2、记录表若干。

  3、PPT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魔法表演——教师扮演魔法师,用“魔法棒”放在同样装有磁

  铁的玩具车前,奇迹发生了:小车可以随“魔法棒”前进或后退。

  师:小朋友们下午好!

  生:悦悦老师下午好!

  师:仔细看看我是谁。(摸一摸魔法帽)今天我是悦悦魔法师。接下来我要施魔法啦,请小朋友们配合我哦。玛尼玛尼哄!哦,我把小朋友都变成小魔法师啦。欢迎来到今天的魔法课堂。在我们上课之前先跟后面的客人老师们打个招呼吧。(手势起立向后转跟客人老师打招呼。)

  生:客人老师下午好!

  师:请坐。我要开始我的魔法表演了。看我的手上什么都没有,衣服上也什么都没有哦。请小魔法师们睁大眼睛看清楚。看那儿!(然后变出魔法棒)看这里。(变出小车)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嘿,走!(推着小车走)嘿,来!(吸着小车来)。你们想学这个魔术吗?(小声说)

  生:想!

  师:嘿嘿,奥秘就藏在这个魔法棒里。(拆魔法棒,把磁铁拿出来)这是什么呀?

  生:磁铁!

  师:今天我们就来和磁铁一起变魔法吧~

  今天一起和磁铁变魔法的有橡皮,曲别针,纸,钥匙,布,吸管等。

  哪个可以跟磁铁变魔法?哪个不能呢?

  师:(拿出塑料勺)你们猜,它可以跟磁铁变魔法吗?

  生:(请一位幼儿来进行猜想)可以/不可以。

  师:我将你的猜想记录在纸上啦。现在我们来做实验,(拿起塑料勺和磁铁),哦,原来塑料勺是不可以和磁铁变魔法的。

  师:(拿出钥匙)你们猜,它可以跟磁铁变魔法吗?

  生:(请一位幼儿来进行猜想)可以/不可以。

  师:哦,我们来看一看,钥匙是可以跟磁铁变魔法的`。

  师:剩下的东西小朋友来猜猜可不可以变魔法,(一个物体请一位小朋友来说,并记录在表格里,橡皮、毛线、回形针、彩纸、别针)。

  下面小朋友们要自己进行魔法实验了,悦悦魔法师已经把魔法实验的东西放到小盒子里了,请小魔法师们来变一变,将你们的答案记录在表格里。

  为了保证魔法实验的成功,请小朋友们注意以下几点:

  1、当悦悦魔法师说开始时,开始魔法实验。当听到铃声时,请小魔法师们放下手里的物品,整理桌面,结束实验。

  2、拿到所有的物品,不要吃到嘴巴里,塞到鼻孔里。磁铁和磁铁不要相互靠近,防止夹手。

  3、在实验的过程中请保持安静,不要打扰到其他魔法师。

  好啦,可以开始实验了。

  幼儿进行实验,教师个别指导。

  (铃声响起)

  师:各位魔法师,刚才的实验结果怎么样啊?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吧。

  橡皮、毛线、回形针、彩纸、别针等可以跟磁铁变魔法吗?一个一个进行。

  教师总结:

  师:能和磁铁变魔法的都是用什么做的啊?

  生:铁。

  师:所以铁做的物品才能被磁铁吸起来。

  师:我们今天的魔法课堂就到此结束了。请各位小魔术师和客人老师说再见吧。(起立,转身,招手说再见)

  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幼儿从上课开始就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由于事先准备的材料比较多,所以幼儿一直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比较,整节课情绪高涨。幼儿乐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事物规律的活动形式。在活动材料准备中,钥匙这一材料应该准备为铁制品。导致向幼儿展示时没有展示可以被磁铁吸到的物品。在活动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讲述表格填写规范时语言不够清晰,目标不够明确,仍然有些幼儿将猜测和验证环节混淆起来,不会填写表格。

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影子各种变化的兴趣,体验观察发现、探索学习的乐趣。

  2、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并能用语言、绘画等方式表达、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知道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位置变化有关。

  二、活动准备。

  1、投影仪一台,手电筒、照明灯若干。

  2、立体和平面玩具若干。

  3、画有各种物体的练习纸四张,油画棒若干。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幼儿积极参加探索活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

  2、难点是使幼儿获得对影子变化的经验,并用较清晰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四、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法。 玩“捉影子”游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启发回忆法。 “你们玩儿过什么样的影子游戏?”“为什么会有影子?”启发幼儿回忆已有经验,进一步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

  3、探索发现法。幼儿自由操作材料,进行探索学习,发现影子变化的秘密。

  4、讲述演示法请幼儿将自己发现的影子的秘密,讲述或演示给大家看,进行经验分享,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

  5、操作实践法幼儿分组讨论,根据探索到的影子的秘密,合作画出光源或影子的位置,进一步理解光源与影子位置的变化关系。

  6、录像启示法通过观看录像“怎样把影子藏起来”,引导幼儿互相讨论,激发进一步活动的愿望,生成下次活动的内容。

  五、活动延伸。

  依据幼儿的意愿,户外进行“捉影子”游戏或者“藏影子”游戏。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平衡"是一种常见的科学现象,在幼儿园平时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走走平衡木,玩玩跷跷板,自转几圈不让自己摔倒"等等都是平衡现象的体现。但是,孩子对此类现象的认识多为无意识的,为了激起孩子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关注,特设计本次活动。结合子课题:区角活动中教师的介入,本活动教师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开展活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验到科学活动的魅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探索,引导幼儿了解两脚重量相等,且足够重时能让物体平衡。

  2.乐于参与科学活动,体验尝试过程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两人一份钢丝架子、大记录表一张、铅笔。

  2.人形卡纸、橡皮泥、回形针、积木、夹子、双面胶。

  3.相关多媒体课件、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教师播放录像,引导幼儿欣赏,组织幼儿讨论。

  1.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杂技表演,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个人在走钢丝)这个人走的怎么样?(很慢、很平稳、没掉下来)

  3.教师:对,他走得很慢、很平稳,没有从钢丝上掉下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教师请幼儿欣赏纸质小人走钢丝的杂技表演,引导幼儿通过观看表演从而发现小人是怎么走钢丝的,用什么部位在钢丝上走的。为下面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教师组织幼儿自由讨论使小人不掉下来的方法。

  1.教师出示小人纸片,组织幼儿探索走钢丝不掉下来的秘密

  (1)教师:这里也有一个冒险小子,他也想走钢丝,他想尝试跨在钢丝上不掉下来,谁愿意来试试。(教师请1-2名幼儿试一试)

  2.教师示范小人走钢丝

  (1)教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冒险小子,他也想走钢丝,一起看看他走的怎么样?(教师将小人横过来摆放,让幼儿看的更加清楚)

  3.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小人成功的秘密

  (2)教师:为什么我的小人成功了,小朋友的没成功?(幼儿自由讲述)

  (3)教师:秘密就是老师请了2个硬币帮忙,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2个硬币,请你们去试试。我们可以请双面胶帮忙!

  4.教师组织幼儿探索贴硬币的位置。

  (1)教师有针对性的请2名幼儿上台展示硬币所贴位置

  教师:一起来看看他有没有成功?(教师摆放在钢丝上,引导幼儿观察)

  a.失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b.成功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2)教师小结:原来成功的秘密就是要将硬币贴在小人的腿上,增加重力,小人就不会掉下来了。

  (3)教师:你们成功的也和他一样贴在脚上吗?

  (4)教师:请没有成功的小朋友赶紧改正过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请幼儿尝试将纸片小人也像影片里一样的将其跨坐在钢丝上不掉下来,并请个别幼儿进行尝试。但是结果都失败了,这时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小朋友的没成功?老师的成功了?”让幼儿发挥想象,说出自己认为的可能性,最后老师再暗示幼儿:“是因为请了2个硬币帮忙所以才成功”,这时幼儿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还很模糊,到底贴在哪里才不会掉下来?这时,教师提供幼儿找寻答案的机会,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请幼儿进行尝试,通过实践得出秘密是将硬币放在小人的左右两只脚上让其增加重力,从而保持平衡。本环节教师材料准备充分,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充满了探索和求知欲望,并提供机会让其进行探究,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从而发现秘密,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意义,对于没有贴对的幼儿教师也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教师出示多种材料,引导幼儿思考

  1.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

  (1)教师:现在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一起看看有什么?

  (2)教师:想想这些材料能不能帮助小人稳稳地快坐在钢丝上不掉下来?

  你们觉得xx能不能成功?(教师在记录表上进行记录)

  2.教师引导幼儿第二次探索多种材料成功的方法

  (1)教师:到底能不能成功,请你们用桌上的材料想办法让小人稳稳地跨在钢丝上。(幼儿操作)

  (2)教师依次展示4种材料的探索结果。

  ①【橡皮泥】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橡皮泥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教师小结:原来,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左右两只脚上的橡皮泥必须用的一样多。

  ②【夹子】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夹子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教师:你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小结:原来左右两边夹得夹子数量一样时,小人就能平稳的跨在钢丝上了。

  ③【积木】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积木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教师小结:原来,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左右两只脚上的积木必须一样多。

  ④【回形针:】

  教师:一起来看看,请回形针帮忙的有没有成功?看看他是这么做的?

  教师:为什么两条腿上是5个的'时候还是没有成功?(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请小朋友看老师这样做,能否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教师不说直接做——老师在这条腿上加一个,另一只腿上也加一个。)

  (若不成功继续···)

  教师:现在成功了吗?为什么呢?

  教师:为什么刚才两条腿上都是5个的时候没有成功,现在成功了?(又增加了回形针)

  x教师:是不是在一条腿上增加?(两条腿上都要增加)

  教师小结:原来,5个回形针的时候两条腿上的重量太轻了,当老师增加回形针的时候,两条腿上的重量就足够重,小人就能跨在钢丝上了。

  (4)教师播放课件进行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首先:

  1、把物体放脚上;

  2、放的东西要一样重;

  3、如果太轻了,必须增加质量。这样才能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同步的演示课件)所以这些材料都能成功。(教师在大记录表上统一记录)

  教师:现在请没有成功的小朋友改正过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教师提供了多种材料,请幼儿分组进行探究,和集体操作相比,分组既能节省时间,且更有针对性,有利于突破本活动的重难点部分。利用记录表,师幼集体进行猜测和记录,使没有参与到其他材料操作的幼儿也知道实验结果和原因。最后的小结部分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幼儿直观的认识到使小人平稳跨坐在钢丝上的条件,使得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幼儿接受。)

  四、教师组织幼儿带领小人进行走钢丝表演

  教师:现在,冒险小子邀请成功的小人参加走钢丝表演,我们一起来吧!

  (环节评析:这是个延伸环节,让幼儿体验到制作和游戏的乐趣,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在玩中学、做中学的道理。)

  五、教学反思

  本活动,从课堂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在用时方面有点过长,在幼儿分组操作的环节,时间应该控制一下。在提要求的时候语言可以再简洁一点,活动中幼儿对于贴硬币以及后面的分组探索积极性很高,都能积极的投入操作实验。本活动最难的难点是回形针,因为它很轻很小,要想让它成功,不仅要在脚上增加重力,而且增加个数还必须足够多、足够重,这与其他操作材料有所不同,其他材料都增加到2个即可平衡,但是回形针至少是5个以上,这样的操作对于没有耐心的幼儿是一个挑战。所以教师在该环节应多加的引导,在本次的教学中我的引导还不够,需要更多的引导幼儿。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精选)科学教案08-05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经典)科学教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