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7 08:19:1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优秀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知道筷子是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年前发明使用的,知道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都喜欢用筷子吃饭,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会正确地拼读注音的字,能理解“传说、比赛、搅动”等词语的意思。

  3、能运用本单元学到的默读方法边读边思考,自己读懂课文,并知道第2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4、找出有顿号的句子,初步了解顿号的用法,并试着将传说复述给家长听。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筷子的由来和传说。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筷子的由来。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平时吃饭要用哪些餐具?板书:筷子

  “筷子”可以说是我们吃饭时常用的一种餐具。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呢!同学们一定想了解吧。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理解“传说”的意思。(人们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

  (2)筷子是什么时候、什么国家的人发明的`?

  (3)传说中“筷子”是怎么来的?

  (4)课文中说到的筷子有哪些种类?

  (5)全世界使用筷子的人数有多少?他们大多生活在什么地方?

  2、讨论交流。

  (1)检查字词。重点:烫tang 皇huang 俩lia 嫌xian

  (2)分段读课文,回答问题。

  三、学习第1、2段

  1、朗读第1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a、用上“三千年前”“传说”“中国人”“发明”“筷子”这几个词说一句话,要求不同于课文句式。

  例:传说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

  传说中国人是在三千年前发明筷子的。

  传说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

  传说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的。

  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的,这是一个传说。

  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这是一个传说。

  b、知道了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就发明了,你有什么感受?

  c、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2、默读第2段。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讨论。

  (1)这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写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请你用上“先...接着...最后...”说说“快子”名称的由来。

  再用上“因为...所以...又因为...所以...还因为...所以...”说说“快子”名称的由来。

  (3)给“顺手”找近义词。

  (4)朗读第2段。

  3、感情朗读1、2两段。

  四、作业练习

  (1)渔夫喝稀饭不快,是因为( )。

  (2)一个渔夫得胜了,是因为()。

  (3)渔夫把两根树枝起名叫“快子”,是因为()。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知道顿号的作用;熟读课文,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快子”的由来,那“快子”是如何成了“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筷子的传说》。

  二、学习第3段

  1、读通读熟第3段。

  2、说说“快子”为什么成了“筷子”,想一想跟它的字形有什么关系。

  3、填一填:筷子的种类很多,有()、()、()、()、()等。

  4、课文中提到的筷子你见过吗?除了课文中讲到的筷子,你还知道有什么筷子?

  5、讲解顿号的用法。(表示句中并列词或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

  想一想课文中“象牙筷”后面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6、“嫌”是什么意思?想象皇帝会怎么嫌?

  三、学习第4段

  1、默读第4段。

  2、朗读第1句话,说说明白了什么。指导读出自豪的感情。

  3、找出课文中有“顿号”的句子,读一读。

  4、出示以下词语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使用筷子的人主要东方国家我国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运用多种句式说话,并试着加上标点,说说为什么这样加。

  5、朗读第4段。

  四、回顾全文,指导复述。

  1、说说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请在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讲讲筷子的传说。

  3、大声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练习

  1、句子练习。

  例:使用筷子的人大多生活在东方国家。

  动物们喜欢生活在( )。

  ( )生活在海洋里。

  ( )生活在( )。

  2、把筷子的传说讲给爸爸妈妈听。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简介作者2、疏通课文3、分析内容、归纳课文主题4、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成语相信好多同学都听过,但不知你们是否知道这个成语的出处及它的意思。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这个成语的浓厚的兴趣来学习刘基的这篇《卖柑者言》。

  (二)介绍作者刘基,是元末明初负有盛名的诗文作家,在《诚意伯文集》中共有二十卷。他的作品中所反映的的生活,自然也就或多或少地揭露了历史的真相。他的作品中的不少篇幅就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质以及他们压榨掠夺人民的罪行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强。

  (三)分析课文

  1、给下列字注音溃kuì 贾gǔ 鬻yù 笾biān 衒xuàn 廪lín 醇chún 饫yù 赫hè

  2、解释疑难词(2)通假字①贾:通“价”,价钱②衒:通“炫”,炫耀③縻:通“糜”,浪费、消耗(3)词类活用①业:以……为业,名词的意动用法②干:盾牌,这里是保卫的.意思,名词用作动词③峨:高戴,形容词用作动词(4)解释疑难字、词①涉:经过 ②溃:腐烂③烨然:色彩鲜艳的样子 ④鬻:买⑤贸:买 ⑥败絮:破棉絮⑦实:装满 ⑧夫:那些⑨斁:败坏(5)掌握以下句子翻译①甚矣哉,为欺也。②而独不足子乎?③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④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3、分析课文(1)文中说桔子贾十倍,而人却争鬻子,为什么?因为桔子的外观光泽好、质感好、颜色好(燃然、玉质、金色)

  (2)作者是如何来引出本文的议论的中心“欺”的?通过里外的对比。

  (3)刚才我们知道了桔子外表是非常漂亮的,哪它里面呢?“如烟扑口鼻,干若败絮”(比喻)

  (4)第三段主要是卖柑者的论述,那么他是针对什么而论述的?是针对我提出的“欺”字

  (5)这个卖柑者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欺”?两个

  (6)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论己之欺、论世之欺

  (7)卖柑者是如何论述论己之欺的?他认为,自己只不过为了糊口活命,根本谈不上过分,更何况他认为“世之为欺者不寡,而独我也乎?”

  (8)卖柑者对于论世之欺又从几个方面来论述?两个先写武将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再写文官果能建伊、皋之业耶?

  (9)卖柑者对于武将和文官都由外到内进行描述,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縻廪粟而不知耻。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实质上却干着欺世盗名、玩忽职守、坐享俸禄的事。

  (10)那么这些人和柑子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借柑来类比,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与柑一样,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本质是一样的。

  (11)对于卖柑者的话,我为什么默然无以应?因为我只看到卖柑者的小欺,而没看到当时整个社会的大欺,不察不思,就贸然责备别人。而卖柑者舍小击大,不平而鸣,表现了愤世嫉邪的大无畏精神。其次,那些文武大官的欺骗伎俩比卖柑者不知要高多少倍,论其祸国殃民的危害程度,比起卖柑者,更不可同日而语。

  (12)作者为什么要假托卖柑者来针砭时弊?因为这是由于当时言论不自由,作者欲防止因写此文遭受迫害罢了。

  (13)归纳主题这篇文章以“予”与卖柑者对话的形式,采用托物喻理的手法,通过卖柑者之口,痛快淋漓地揭露元代末年统治机构的腐败。

  (四)布置作业1、背诵、翻译课文2、作业本

  三、教后感

语文教案 篇3

  内 容1、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内 容2、《瀑布》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内 容4、柳笛与榆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赏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搜集资料,加大对花的了解的力度。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习惯。

  3、围绕有关花的内容写一段话。把这段话写清楚,写具体。培养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成语及名句。

  教学难点:

  围绕“花的世界”写一段话,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花的图片、花名、花的用途等资料。并提前布置下面内容:

  1、要求学生观察家里、公园、街道上的花。完成表格的填写。

  观察记录

  花名

  观察顺序总体印象局部印象

  (样子、颜色、姿态、气味)赞美

  (用途)

  2、查找有关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鲜花盛开。无论走在繁华的街道还是僻静的小区;无论是在绿色的田野还是小小的花坛,都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朵,让我们感到万紫千红的春天正悄然而至,它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二、交流预习内容:

  1、你看到了什么花,请说说你的观察感受。

  (要求学生介绍花名、花的姿态、形状、颜色、长势等)

  2、还可以把有关花的花期、用途等资料做介绍。

  三、出示图片,指导写文

  1、出示图片:

  迎春花桃花月季

  樱花玉兰花

  2、指导写文。怎么介绍这些花呢?

  迎春花:

  (1)出示文字片在“迎春花”图片的下边。

  (2)读描写迎春的例段。想想这段话是怎么介绍的?

  (例段要求:从形、色、姿态几方面介绍的。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的。)

  桃花:

  (1)出示文字片在桃花图片下,读例段。

  (2)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3)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桃花的?

  (例段要求:花名传说、用途、生长地、生长期、花期)

  月季:

  (1)出示文字。读一读例段。

  (2)这段话与刚才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例段要求:是从赞美花的精神、作用的角度写的。)

  3、小结介绍花的角度:

  (1)可以从花的颜色、形状、姿态、气味等几方面写。

  (2)还可以从花的传说、花的学名、花的生长地、生长期、花期、用途等方面介绍。

  (3)还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写。

  (4)赞美花:

  可以从花的特点谈如耐旱等。从花的精神、花的用途、它带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赞美。

  4、怎么写

  (1)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又是从上到下的顺序安排的。

  出示月季花文字片,读一读,研究写得好在哪儿?

  (从运用修辞方法上;从运用好词佳句上;从表达情感上。)

  (2)运用多种写法。

  (3)小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使人像看到了花一样,带着喜爱之情写,表达自己对花的喜爱之情。

  四、提供资料

  1、有关“花”的词语。

  清香、怒放、绚丽、娇嫩、浓艳、盛开、鲜艳、幽香、花瓣、花蕾、花蕊、繁花似锦、鸟语花香、白花吐艳、花红柳绿、群芳斗艳、香飘万里、花枝招展、鲜花怒放、百花盛开

  2、部分花的资料、例段

  例段一

  春天,满树粉红色的桃花可好看了。如果你仔细一看,每朵桃花四个瓣,花蕊是黄白色的,还有一股清香味,真是使人赏心悦目。我爱套话,不仅在于它美丽,而且在于它预示着未来的收获。

  例段二

  我家的前后左右都是鲜红的樱花,一树树、一簇簇,鲜艳欲滴。每一棵树干都戴着一顶美丽的王冠,花枝随风摇曳着,活像一群快乐的姑娘,做着各种婀娜的`姿态。青绿的细枝被一个个精巧的花球儿,挂得弯了腰。我盘亘流连,爱心欲醉,忍不住攀了一枝细细端详,每个花球都是由几十朵樱花组成,软绒绒的,红彤彤,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盛开的花朵落落大方,异彩流光,花瓣一瓣挨着一瓣,托着芽黄的蕊,朵朵都像一个个小酒盅,那酒盅里宛如斟满了春天醉人的美酒。那欲开还未开的蕾口未启,就像熟睡的婴儿张开鲜红的小嘴,可爱极了。再看,在那鲜艳的花球底下,还有几个嫩绿的小叶芽,它们也探出尖尖的小脑袋,向人们报告春讯呢。

  五、写一段话

  1、围绕“花”写一段话。

  2、写好后和同学交流。

  3、班级评价。

  六、修改后抄写在本上。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点:

  复习巩固生字词,学习全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不带拼音),要求学生认读,并组成词语。(第一课时学的9个生字)

  2、说说”海、面、歌、唱、篮“五个字的笔顺。

  二、讲读课文。

  第一段.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带音节的字,并想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说的是什么?)

  2、讨论以上思考题。(第一自然段由两句话,第一句告诉我们”我“家住在什么地方。第二句硕离家门口不远有什么。)

  3、图上哪儿是海滩?”海滩“是什么颜色的?(板书:金色海滩)

  4、指名朗读,要求用叙述的语气读。

  第二段。

  1、指名朗读(正音)

  2、课文说什么”又松又软“?(沙子又松又软)

  3、”我们“躺在又松又软的海滩上时,大海怎么样?(板书:大海唱歌海浪爬上来)

  4、大海真的会唱歌吗?为什么要说”听大海哗哗地歌唱“呢?(大海真的是不会唱歌的。”哗哗的唱歌“实际是海浪的声音。我们”躺在又松又软的海滩上,“很舒服。所以大海浪哗哗的声音,听起来就想唱歌一样。)

  5、为什么说海浪是”爬“上来,”搔“”我们“的脚板?(海浪很小,当捧到”我们“的脚板时,就像小虫在轻轻的搔,很有趣,很舒服。)

  6、躺在又松又软的海滩上,听着大海哗哗地歌唱,让海浪轻轻的搔着”我们“的脚板,”我们“的心情会又多么的愉快,谁能把”我们“这种舒服、愉快的心情读出来?

  7、指名读,集体读。

  第三段。

  1、指名读(正音)

  2、你见过贝壳吗?(拿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看。)

  3、海滩上的贝壳有哪些颜色,课文里是怎样说的?(板书:贝壳各种颜色)

  4、海滩上的贝壳多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板书:多)

  5、海滩上有这么多美丽的贝壳,多有意思!谁来读读着一段,并说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读?

  6、个别读,集体读。

  第四段。

  1、齐读。

  2、这一段中的哪一句和第一段中的一句话是一样的?

  3、”我家住在大海边“这句话,为什么还要再说一次呢?(说明”我“很爱自己的家乡,很爱大海,对自己的家乡感到很自豪。)

  4、”我“爱大海,”我“爱家乡,那么,这一段读的时候,那个字要读的重一点?

  5、集体读。

  三、课堂练习。

  回答课后第2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会正确朗读课文,课文,培养学生爱大海、爱家乡的`感情,同时进行有关句字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听写生字词。

  二、学习朗读。

  1、听课文录音。

  2、自由朗读课文。指名逐节朗读课文,并进行评议。分组朗读,集体朗读。

  三、课文。

  1、课文些”我“的家乡在大海边,大海边有金色的海滩,”我们“躺在海滩上听大海哗哗的歌唱,在海滩上捡美丽的贝壳。”我“爱大海、”我“爱金色的海滩,”我“爱家乡。

  2、你的家乡在什么地方?你喜欢家乡吗?为什么?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堂作业3、5题。

  2、抄写句字。

  五、板书设计:

  沙子又松又软

  大海歌唱

  金色的海滩海浪爬山来

  贝壳各种颜色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 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

  (1)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 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 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 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4) 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 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1)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 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1. 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 总结。

  五、 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 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20、《司马光》第一、二课时

  教学课时

  第 1、2 课时

  教学课型

  阅读

  是否集体备课

  是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吗?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出示有关课件)(图上画的是花园的一角,有假山和树木。花园里有五个小朋友,他们中的一个正从被砸破的缸里往外爬,其他人有的在一旁看,有的去喊人……其中蹲在缸边、扶着往外爬的孩子的那个小孩子就是司马光)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5.记住字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四、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五、写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朗读、理解课文

  1.指名读课文,数数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你还知道哪些朝代?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画,请你说说: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

  (缸很大,比小孩还要高,缸里装满了水(课件播放)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渎给你的同桌听—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请你仔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刻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哪些危险呢?

  (4)你准备怎么读?

  (5)组内练读后,全班汇报读。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因为这关系到人的性命,大家都很害怕,又毫无办法)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小组内练渎。

  (4)个别同学展示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这个办法不好。虽然大人个子高或者能想办法去解救孩子,但是等大人来了,孩子的性命不一定能保住)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遇事不慌,很沉着)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

  (2)试着做司马光时的动作。评议: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学生砸缸的动作要十分用力,才能体现是“使劲砸”)为什么司马光要用这么大的力气?小组讨论。(因为这样才能很快地把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3)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4)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因为缸大,水深,水对缸中小朋友威胁最大,如果让水流出来,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吗?所以他想到砸缸,并且用力砸,赢得了时间) (5)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聪明勇敢的孩子)

  (6)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8.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落水的小孩吗?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20 司马光

  都慌了

  掉进缸里 别的小朋友—————叫 喊 跑 找

  没慌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 得救了

  (遇事不慌机智勇敢)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写出“平滑、清晰、费事、凹进”等词语的反义词。

  2.了解制造镀银玻璃镜的工艺要求,复述镜子发展的历史。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习惯梳头然而估计普遍轰动

  购买工艺平滑均匀清晰耐用

  (2)我国发明青铜镜说明什么?

  2.研读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课义介绍了最早的镜子,青铜镜、水银玻璃镜、镀银玻璃镜、,镀铝玻璃镜,哪种镜子说明得比较具体?(镀银玻璃镜。)

  (2)指读课文第6自然段,思考讨论:课文是从哪儿方面来说明的?

  ①玻璃必须平滑。

  ②玻璃上的'银层要涂均匀。

  ③镀银后要刷上一层红色保护漆。

  (3)用总分方法练习说话。

  镀银玻璃镜的制作工艺要求很高,必须,不

  然;必须,不然;

  必须,不然;

  (4)学习第七自然段:

  A、齐读,说说段意。

  B、解释词语:镀铝、崭新一页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分段理由。

  4、训练复述。

  (1)学生按“最早的镜子一青铜镜一水银玻璃镜一镀银玻璃镜一镀铝玻璃镜”的顺序自己尝试复述镜子发展历史。

  (2)指名复述,评议。

  (3)同桌复述。

  5、练习巩固。

  (1)写出“平滑、清晰、费事、凹进”的反义词。

  (2)弹性练习。

  镜子还会怎样发展以更适应社会和人们的需要呢,请你去作一次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一个科学设想,题目自拟。

  板书:

  平静的水面照照样子

  青铜镜不仅......而且......

  镜子锡箔玻璃镜轰动欧洲

  小史镀银玻璃镜平滑、涂均匀、刷保护漆

  镀铝玻璃镜便宜耐用明亮

语文教案 篇8

  设计理念

  通过阅读《奇怪的东南风》《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了解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设计思路

  阅读例文,教师讲解怎样撰写,学生了解研究报告的写法和需注意的问题。

  一、阅读材料,领悟撰写方法

  1、学习《奇怪的东南风》

  学生先朗读课文,交流读后感,教师适时点评。

  师:这课文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生:爸爸奇怪的咳嗽的原因。

  师:作者重点讲述了什么?

  生:了解问题的研究过程。

  师:作者是怎样讲述的?

  生讨论交流:先实地观察和记录,把观察得到的信息做成记录表,从中发现爸爸的咳嗽与东南风有关,然后请教医生,明白工厂的气体污染是爸爸咳嗽的病因。

  师:让我们一起归纳作者的做法: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得出结论。

  2、学习《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师:这课文虽然也是一研究报告,但不同于上,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这课文重点讲述的是什么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师:重点讲述了研究报告的写法。你找出研究报告分几部分了吗?

  生:四部分,分别是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结论。

  师:这是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每个部分都很清晰。我想同学们已经从这课文中学习到了研究报告的写法,谁能复述一下?

  学生个人交流,小组交流。

  二、浏览课文,探寻共性

  师:学习了这两课文,相信同学们对研究报告已经有了一个深入地了解,你能找出这两文章的共性吗?

  生讨论交流:文章都是以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为基础的',都具有科学性。

  师:尊重事实,科学研究,这是进行简单的科学研究和撰写研究报告最重要之处。

  三、知识,布置作业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研究报告,知道了研究报告的写法及需注意的问题,同学们也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吧,课后想想,下节课我们一起撰写一研究报告。

  教后记

  优点:初步了解研究报的形式,归纳出作者的做法。

  缺点:研究报告的注意事项,了解不清。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bēn)丧(sāng) 差(chāi)使(shi)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妥(tuǒ)贴(tiē) 踌(chóu)躇(chú) 迂(yū) 蹒(pán)跚(shān) 箸(zhù) 拭(shì) 琐(suǒ)屑(xiè) 晶(jīng)莹(yíng)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猫》教案01-11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氓》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