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06 09:31:37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精华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精华7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 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 培养孩子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并热爱科学。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教学过程:

  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师:我们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请同学们思考:

  同样的两个试管,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你们看到了什么?

  换过来试一试,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

  实验研究:

  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材料

  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

  步骤:

  1 .试管的水要装满,盖上盖子后不能漏水。

  2.插上细管,黑色的小圈放在细管原水位的位置上,保持不动。

  3.把试管放到热水中三分钟,观察细管上的水位的变化,做好记录。

  4.把试管放到冷水中三分钟,观察细管上的水位的变化,做好记录。

  注意: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

  ③做好记录。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小结:

  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师: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

  除了水,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说明该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思考: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

  液体 热胀冷缩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大麦的生长过程,以及大麦粉的制作过程

  2.能用目测的方法分辨大小麦的区别。

  3.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活动准备

  大麦、小麦、生长图。

  活动过程

  (一)观察分辨大麦、小麦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种不同的麦子,请小朋友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请幼儿仔细观察、交流。

  幼儿:一个麦子大,一个麦子小

  教师小结:大麦的颜色偏黄,种子要瘦小一些;小麦的颜色偏红,种子要粗壮、饱满一些。

  (二)了解大麦的生长过程

  教师出示:大麦的生长图片,引导幼儿尝试为图片排序。

  请个别幼儿讲述。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大麦的生长过程,出示正确的生长挂图:

  播种——麦苗——抽穗——开花——成熟

  (三)尝试用石磨磨大麦粉

  1.介绍制作大麦粉的.工具——石磨。

  2.教师示范。

  3.让幼儿亲自体验大麦变麦粉带来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教师小结:成熟的大麦洗干净后,在太阳底下晒干,就可以加工磨成粉。食用时,将适量的大麦粉,加入少许食用碱,用水调匀,倒入烧好的白粥中,煮沸即可。

  (四)将幼儿制作好的大麦粉收集并送到食堂烧煮大麦粥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动物有不同食性。

  2.有探索小动物食性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实物:小鸡、小鸭、小兔,小米、小鱼、小虾、玉米面、菜叶。

  教具:小动物图片,食物图片。

  过程建议

  1.带幼儿分别参观小鸡、小鸭、小兔的家,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外形、动作,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模仿几种动物的'叫声。

  2.小动物吃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试一试:提供各种食物,幼儿依自已意愿选择食物喂小动物。

  4.交流:我喂小动物吃了什么食物。

  5.汇报:将动物爱吃的食物图片,粘贴在小动物图片下:小鸡爱吃玉米面和菜叶,小鸭爱吃小鱼、小虾和菜叶,小兔爱吃菜叶。

  延伸提示

  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兴趣继续让他们探究其他小动物的食性。

科学教案 篇4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访问、查阅资料了解青春期特点。 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

  科学知识:

  知道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青春期变化是人体正常发育。 意识到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青春期变化。 体验到青春期是生命中的重要时期。

  教学准备:

  (1)调查提纲、写给家长的`一封信。(2)有关青春期特点的光盘和图片。 学生准备:收集青春期的资料。

  教学步骤:

  1、课前给家长写一封信,信里要写清楚本次课的目的,需要家长帮助做什么,以获得家长的帮助,完成了解学生生长发育的调查提纲。特别要向家长宣传早期性教育的必要性,个别地区守旧思想较严重,更要做好家长的工作。

  2、导课时可以说:课前,我们围绕自己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做了一些调查,很感谢同学们和你们的家长对老师的信任,调查活动完成得非常好。下面我把调查结果和同学们说说。

  3、在班里交流几个比较典型的情况。

  4、谈话: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应该出现哪些变化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介绍。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光盘讲解。

  5、谈话: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些变化?

  6、推荐书目: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

  《告诉孩子真相》

  《青春期——写给女生》

  《青春期——写给男生》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科学教案 篇6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

  里的植物名称 生长环境 生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 高矮排队

  (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电是怎样传输到家里的。

  2。 知道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3。 初步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活动重点:了解电是怎样传输到家里的。

  活动难点: 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活动准备:

  大电池若干节 、 电线3若干根(大约1尺5) 、 小灯泡若干个 、 各种型号的电池 、 手电筒一把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通过提问,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小朋友,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需要用电呢?”(电视机、录音机、灯棍、消毒柜、空调等)。

  2。“这么多东西都需要用电,你知道电是从哪里来的吗?”(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国家在很多地方建有发电站,有用火力发电的火力发电站,用水力发电的水力发电站。还有用风力发电的风力发电站。这些发电站发好电后,电工叔叔通过长长的电线把电传到工厂、医院、商店、幼儿园和小朋友的家里等所有地方,照亮城市,照亮千家万户。

  师:“电工叔叔的本领大吗?”(大)“你们长大了想不想也当一名电工?”(想)

  二、基本部分:

  小实验:灯泡亮了

  1。 教师出示手电筒:

  提问:(1)这是什么?(手电筒)

  (2)它有什么用?(照亮路)

  (3)在没有电的地方我们可以用手电照亮路,你们知道手电是靠什么发光的吗?(电池)

  2。 教师出示电池:

  提问:

  (1)这是什么?为什么叫它电池?(因为它里面储存着电)

  (2)它里面储存的电量比较少,可供一些小电器使用,(如:手电筒、电动玩具)

  (3)还有什么东西用电池?(电动剃须刀录音机手机遥控板电子表等不同型号的电池可给不同的.电器供电。)

  (4)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电线、小灯泡,小朋友想想并动手操作,看怎样可以用电线把电池里的电传输给小灯泡,使小灯泡亮起来。

  3。 幼儿探索操作,教师指导。

  小朋友,通过这个小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小朋友都明白了电池有“+”、“—”标记,“+”叫正极,“—”叫负极,电流从正极通过小灯泡和电线流入负极,负极通过电池再流入正极,电流不断循环流动,小灯泡就会亮起来。

  4。 幼儿两两合作探索操作:用两节电池怎样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小灯泡又有什么变化?

  小结:电量越大,小灯泡越亮。有的小朋友说:“我想让小灯泡更亮,,就用5节6节电池连接,这样可以吗?这样是不可以的,每个用电器,它的用电量是有限的,如果超出了他的用电范围,就会损坏电器。

  5。 教师提问:“小朋友学会了电工叔叔的本领,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你们真棒!那你们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安全用电吗?”

  三、结束部分:

  讨论:日常生活中怎样安全用电?

  1。 不用湿手、湿抹布触摸灯头、开关、插座和电器。

  2。 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插销。

  3。 不要在高压线附近玩耍,不要爬电杆。

  4。 不要在电线附近放风筝。

  延伸活动:

  提供手电筒、电动玩具,供幼儿操作,探索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反思:

  在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电》中,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电的来之不易,要知道节约用电,并知道电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培养幼儿安全用电的意识。

  活动过程中,第一环节,我通过提问,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出生活中的电视机、空调、微波炉、洗衣机等等都需要用到电,让幼儿知道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电,并了解了电是从发电厂传输过来的。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因此,在第二环节,通过小实验“小灯泡亮了”,充分调动起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在亲身感受、体验和发现中提高能力,达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了电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了电流是不断循环流动的。第三个环节,通过讨论,得出了几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并适时的对幼儿进行了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兴致很高,探索欲望很强,每一位幼儿都能积极动手去探索,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效果很好。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经典)10-04

【精选】科学教案10-03

科学教案【经典】08-12

科学教案12-03

科学教案12-03

科学教案12-03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