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

时间:2023-11-26 11:32:1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中班教案优选(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中班教案优选(4篇)

中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我园位于小区中心,旁边就有个小公园,风景宜人。特别到了春天,鲜花盛开,美不胜收。结合中班主题课程《花花朵朵》。我们利用小区的良好资源,开展了这次科学探索活动《寻找春天里的花》。

  活动目标:

  1.感受大自然中春天的气息。

  2.通过为花儿拍照,观察花朵多姿多彩的形态。

  3.初步尝试记录,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2.幼儿操作材料:相机、彩笔、记录表人手1份;

  教师材料:喊话器1个。

  活动过程:

  一、引导部分。

  1.教师和幼儿边走边聊: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

  2.教师总结:春天来了,路边的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小树发芽了,公园里的花儿也开了。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寻找春天里的花”。你可以给花儿拍一拍照,仔细的`观察它,也可以摸一摸,闻一闻,然后把你观察到的,还有你的感受都记录在记录表上。

  二、寻找春天里的花。

  1.带领幼儿一起寻找春天里的花,鼓励幼儿用相机拍摄下来。

  2.幼儿记录:花的形状、颜色,开在哪里,几个花瓣,什么气味,自己喜不喜欢等等。

  三、幼儿介绍自己的拍摄成果。

  1.教师带领幼儿回园。

  2.将幼儿拍摄的照片输入电脑,结合刚才的记录表,幼儿做花儿的介绍。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幼儿仔细观察读本的画面信息。

  2、熟悉读本中的文字,掌握形容词和反义词的使用。

  活动准备

  大书(把书上面的文字信息遮好)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安静做好,出示大书封面,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信息。

  老师:孩子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他们要干什么去? (孩子们根据上节课活动经验的丰富,能够根据换面信息去回答问题)。

  二、逐页出1至6页请幼儿仔细观察图画中体现出来的信息,重点观察每一页中鞋子的特征,引导幼儿能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鞋子。

  老师:土土选择的鞋子都是什么样子的?他们适合土土穿吗?为什么不适合呢?引导幼儿用一个词来描述土土选择的每一双鞋子。

  三、出示第7页和第8页,请幼儿观察土土选择的'鞋子,跟以上选择的有什么不同?观察他和末末的神态。

  老师:这次选择的鞋子合适吗?你们应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合适的鞋子?土土会对末末说什么?末末又在干什么?要是末末也要买鞋,你会怎样帮助他?

  四、教师向幼儿展示大书的文字,带领幼儿清晰、正确的朗读文字。引导幼儿学习反义词,会用多个形容词来描述同一个物体。

  五、活动结束:

  与父母一块商讨:“怎样才能更快更好的找到合适的鞋子”。

中班教案 篇3

  第一部分 坐姿——端庄稳重 .教学形式:团体或小组教学教学方法:演示示范法 故事启迪法

  活动目标:

  1、 学会正确的坐姿;

  2、 养成幼儿良好的体态习惯。

  核心要素:坐椅子 头抬起 眼平视 背挺直 腿靠拢 脚并齐 两小手 轻抚膝

  活动准备:椅子

  教学过程:

  一、礼仪常识部分

  1、导入:谈话

  2、小组pk坐姿,大家互评,评出优秀小组。

  3、从优秀组选出代表与师比赛,师生pk坐姿,目的是让生锻炼眼力,

  坐姿的基本要求

  对坐姿的要求是“坐如钟”,就是要求人们的坐姿要像座钟般端正、安详、稳重。那么,合乎礼貌的坐姿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1、端正地坐在座位上,保持上身自然挺直,可稍向前倾,头平正,双腿自然弯曲,双手自然地放在扶手上,或桌面上,亦或膝盖上。

  2、双腿、双脚跟自然并拢,双脚平落地上,臀部在椅子中央。女孩子一定要注意,不要分开腿坐着。男孩子双腿可分开,两腿间的距离大致和肩宽相等。

  3、入座、起座动作都要轻、稳,不要发出太大的声响。特别是在集会、影剧院等公共场所,起座时用手扶一下,不要让你的椅子反弹回去弄出大的响声。

  在听课及书写时,请端正、挺直地座在座位上,双臂屈肘放在桌子上,上身稍向前倾。在写字时,还要注意做到“三个一”:胸部与桌子的距离为“一拳”,眼睛与书面的'距离为“一尺”,手指与笔尖的距离为“一寸”。

  坐姿忌内八字,也就是两脚尖朝内、脚跟朝外,这会给人一种小气、羞涩或害怕的感觉。高跷着腿,双腿或单腿还不时抖动、摇摆(俗称“二郎腿”),也是很不雅观的。在与人交谈时,仰面躺坐,窝胸塌腰地坐着,手随心所欲地到处乱摸,玩弄笔或别的物品,边说话边搔痒,

  眼睛四处打量等,都是对对方的不尊重。端坐时间过长,会感到疲劳。可变换为调节式坐姿,即左侧坐或右侧坐,但无论哪一种坐姿,都应该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

  坐姿是使用最多的一种姿态,同学们可充分利用听课、书写、就餐机会,多加注意和训练。

  行姿——轻快敏捷

  走路的姿势是人们精神风貌的体现,对此同学们应该时时留意。行姿要求“行如风”,就是说,走路时要平稳、矫健、轻快,富有朝气,充满自信。即走起路来像风一样轻盈稳重,给人一种优雅自然的美。

  规范的行姿有哪些要求呢?

  1、身体直立,收腹挺胸,两眼自然平视前方。行走迈步时,脚尖向着正前方,脚跟先落地,脚掌紧跟着落地,重心落在前脚掌上,双腿交替迈步,并且大致落在一条等宽的直线上。

  2、标准的步伐是:左脚迈出后,左脚跟与右脚尖的距离大约是一只脚的长度,步伐不宜太大。

  3、行走时,双臂在身体两侧自然摆动,使自己在一定的韵律中行进,这样的行姿才会自然、优美,有节奏感。

  4、男同学步伐应矫健、稳重、豪迈,具有阳刚之美;女同学步伐应轻盈、温柔、典雅,显示出秀雅之美。

  5、走路时忌边走边吃东西,这既不卫生,又不雅观。如确实肚子饿了或口渴,也可以停下来,在路边找个合适的地方吃完再走。走路时要注意环境卫生,不要随地吐痰和乱扔废弃物。

  走路忌内八字和外八字;不要把手插在衣袋内,不倒背着手;不扭腰摆臀,歪肩晃膀,弯腰驼背;也不左顾右盼,盯住行人乱打量,或指指点点对别人评头论足。

  总之,正确的行姿是:头抬起,胸要挺,背要直,腰要立,轻而稳。

  二、教学建议:

  1、教师先讲解坐姿的要求

  2、教师边讲解学生边做动作。

  3、两人一组做《星期谣》拍手游戏,教师注意纠正学生坐姿。

  4、播放音乐练习坐姿5分钟,这时可读语文课的课文,在情境中训练坐姿。

  5、教师讲解站姿的要求。

  6、教师边讲解学生边做动作。

  7、随着进行曲节拍练习行走(分组练习)。步态要正确,开始时速度可放慢,行走时一定要自然,以后可以加快到自然速度,调节步态到最佳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行走姿态。

  注意:不管是站姿、坐姿,还是行姿都要注意在实践中进行训练和提醒。例如:每天做操、每周的升旗仪式、每天上课都是实践行姿和站姿、坐姿的机会,请

  教师注意日常的提醒。

  附 :

  小诗一首 小虾

  小虾小虾弓着腰,不会走路只会跑。小虾小虾我问你,为什么走路弓着腰?小虾说,小的时候坐不正,长大变成驼背了。

  星期谣

  星期一,我笑嘻嘻,背着书包上学去。

  星期二,我没注意,粗心错了好几题。

  星期三,我哭啼啼,爸爸妈妈跟我急。

  星期四,我争口气,数学考试得第一。

  星期五,我挺得意,爸爸带我买画笔。

  星期六,我不休息,上完奥数上英语。

  星期日,我喘口气,高高兴兴玩游戏。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到仿编诗歌活动中,体验仿编的快乐与成功。

  2.通过出海观光,连接已有对海的经验进行拓展想象。

  3.仿照诗歌的句式特点“××一××”,仿编出自己的诗歌段落。

  活动准备

  出海观光视频课件、图片、诗歌仿编板

  活动重点

  运用重叠量词,根据诗歌句式“××一××”进行仿编。

  活动难点

  量词和事物匹配的正确表述。

  活动过程

  (一)回顾诗歌,调动幼儿对大海的原有经验

  1.组织幼儿朗诵,引发幼儿对诗歌的回忆。

  2.教师提问:小朋友,海上除了能看到浪花、白云、海鸟、帆船,还会看到什么?

  (仿编活动是文学作品学习中前三个活动层次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过程。活动开始,组织幼儿朗诵,为了引发幼儿的回忆。提问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经验进行拓展想象。)

  (二)创设“出海”情境,拓宽幼儿思路为仿编做铺垫

  1.带领幼儿欣赏海上风光,教师适时进行解说。

  2.刚才出海你看到了什么?

  (本环节利用动态视频——《海上风光》给予幼儿视觉的刺激,视频中有海上的沿途风景,有海岛上的景色,一座座高楼,一块快礁石……形象而又具体,调动幼儿的视听感官,再次激发幼儿想象,为仿编诗歌做好铺垫。)

  (三)师幼讨论,引发幼儿对诗歌仿编的兴趣,并初步练习仿编

  1.幼儿尝试仿编。

  提问:“小朋友可不可以把看到的东西编到诗歌里面?谁来试试看?”

  2.师幼讨论诗歌句式的特点。

  3.师幼共同仿编诗歌。

  (本环节利用尝试教学法的原则,尝试在前,指导在后,先让幼儿尝试仿编,然后师幼共同讨论,帮助幼儿进行比较、分析、概括诗歌句式的特点,一步一步引导幼儿创造仿编。)

  (四)分组讨论,自由创编

  1.幼儿合作仿编诗歌,教师巡回指导。

  师:我把海上的美景拍成了一张张的照片,下面我们分组来编诗歌,每人挑选一张最喜欢的照片,看看上面有什么,然后学着诗歌里的语言把它编一编,然后粘贴到诗歌框里面。一会比比看哪一组小朋友编得最有创意。

  2.每组幼儿逐一展示。

  (五)回归生活,再次激发幼儿仿编的兴趣

  1.脱离图片,继续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仿编

  师:今天我们来到活动室,小朋友又看到了?请把你看到的来编一编。

  2.教师小结:出海可以编成优美的诗歌,那么我们在逛公园、逛超市、出去游玩的时候都可以把它来编一编。

  活动延伸

  1.绘画仿编:大海上还有些什么?请小朋友通过网络、书籍或亲身体验,探索大海上的景物,以绘画的形式画下来,然后编成诗歌。

  2.拓展思维,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变换新的诗歌结构。如:《游玩》

  游玩坐汽车,

  来到游乐园,

  气球一个个,

  木马一匹匹,

  小船一艘艘,

  蚂蚁一点点。

  附诗歌:

  《出海》

  出海坐大船,

  海蓝天也蓝,

  浪花一朵朵,

  白云一片片,

  海鸟一只只,

  帆船一点点。

  活动反思

  活动1

  一、置身于情境,快乐中学习

  每一首诗歌犹如一幅迷人的画卷,幼儿在学习欣赏诗歌时,只有理解诗歌每一个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欣赏诗歌所要表达的美好意境和主题从而产生共鸣。本次活动,我根据诗歌的主题内容,结合孩子学习的特点,我创设了“出海”的情境,情境中创设具体直观的形象情境——从船开始起航鸣笛到在大海上的动态视频,营造出了仿真、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了诗歌内容,孩子们在此环节非常的投入。

  二、配乐欣赏,唤醒孩子的耳朵

  中班幼儿由于受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幼儿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不能象成人那样直接通过阅读文字轻而易举地来把握,而是要依靠教师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语言传递来学习。在幼儿“出海”回来之后,教师进行了配乐朗诵,此环节让孩子闭上眼睛身心放松的倾听,孩子们个个享受着欣赏的快乐,非常陶醉。这也为后面幼儿有情趣的朗诵诗歌做好了铺垫。

  三、倾听中感受,吟诵中体会

  在活动的最后,我们安排了分组朗诵诗歌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让幼儿在倾听别人的朗诵时,去再次感受,在吟诵的时候加上动作、表情,和着抒情的音乐,引导幼儿去体会诗歌意境的优美,使得幼儿的情感得以升华。

  有待改进之处:

  1.在活动中给幼儿自主想象的空间还是不太够。

  2.给幼儿创设的同伴交的交流机会较少。

  活动2

  一、活动目标的反思

  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标:1.喜欢参与到仿编诗歌活动中,体验仿编的快乐与成功。2.通过出海观光,连接已有对海的经验进行拓展想象。3.仿照诗歌的句式特点“××一××”,仿编出自己的`诗歌段落,即是重点也是难点。目标中主要包含想象和仿编两种能力的培养。考虑到孩子初次进行整句的仿编活动,所以将“体验仿编的快乐与成功”的目标放在了首位。

  二、活动过程的反思

  本活动我主要安排了五大环节,接下来我具体谈谈每个环节是怎样开展的。

  一、回顾诗歌,调动幼儿对大海的原有经验

  仿编活动是文学作品学习中前三个活动层次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过程。活动开始,组织幼儿朗诵时引发幼儿对诗歌的回忆,教师提问:小朋友,海上除了能看到浪花、白云、海鸟、帆船,还会看到什么?此环节孩子们滔滔不绝,对幼儿对大海的已有经验进行了充分的调动和掌握,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创设“出海”情境,拓宽幼儿思路为仿编做铺垫

  本环节我利用动态视频——《海上风光》,让幼儿置身在大海上,给予幼儿视听的刺激,拓展幼儿想象的空间。视频中有海上的沿途风景,有海岛上的景色,一座座高楼,一块快礁石……形象而又具体,为幼儿仿编诗歌做了铺垫。

  三、师幼讨论,引起幼儿对诗歌仿编的兴趣,并初步练习仿编

  利用尝试教学法,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教师通过提问“小朋友可不可以把看到的东西编到诗歌里面?谁来试试看?”引起幼儿对诗歌仿编的兴趣。然后师幼共同讨论帮助幼儿进行比较、分析、概括诗歌的特点,一步一步引导幼儿创造仿编。

  四、分组讨论,自由创编

  分组讨论,以强带弱、大胆创编,在讨论过程中,我根据具体情况随机指导,针对幼儿提出不同要求,成为他们的合作者。让幼儿乐于尝试,乐于合作,充分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独立自由、大胆构思的好习惯。为幼儿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请他们在集体面前朗诵自己编的诗歌、诗句,并设置奖项,让幼儿充分体验创编的成功与快乐。

  五、回归生活,再次激发幼儿仿编的兴趣

  最后落实到幼儿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上,引导幼儿扩展想象,将文学作品的间接经验与幼儿直接的生活经验单双向迁移,继续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仿编,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