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磁铁》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磁铁》

时间:2023-11-17 07:02:0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磁铁》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磁铁》,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磁铁》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磁铁》1

  活动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幼儿初步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

  3、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

  活动准备:

  1、各种形式的磁铁 。2、回形针、钥匙、纸片、雪花积木、硬币、螺丝、塑料玩具、图钉等物品。 3、记录单活动过程:

  1、教师在活动区投放材料:磁铁、小铁片、曲别针、积木、插塑,让孩子们游戏。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种有魔力的玩具,想玩吗?

  教师出各种形状的磁铁,引导幼儿观察磁铁的形状、颜色。

  并提出问题:想知道它有什么魔力吗?请小朋友把它放到玩具框里试一试,玩一玩。

  2、幼儿在玩中发现问题--磁铁上吸附了东西的现象。

  提出来问题:你发现了什么?那么磁铁都能吸什么?

  3、 让幼儿猜想结果,并为各组幼儿准备记录单,让幼儿把他们的猜想画在记录单中。

  4、幼儿按照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看看自己猜想的现象是否发生了?

  5、再次试验、并填写记录单。

  6、幼儿把自己试验的结果统计出来,得出结论:不能吸积木,只能吸铁制品。(幼儿把自己的结论与大家交流分享)

  7、了解磁铁的作用

  1、教师出示没有鱼钩(有磁铁)的钓鱼竿,示范钓鱼,请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能钓上鱼?

  2、)动脑筋、想办法。

  老奶奶缝衣服时,一不小心针掉在地上,老奶奶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十分着急,请小朋友想办法?

  3、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里用到磁铁(文具盒、钱夹、妈妈的包、冰箱门…….)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磁铁》2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科学小实验活动,能大胆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学会记录自己实验的结果。

  3、感知磁铁吸铁的现象,知道磁铁能吸铁。

  4、能大胆的交流自己的发现。

  5、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6、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幼儿能大胆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难点:学会记录自己实验的结果,感知磁铁吸铁的现象。

  活动准备

  1、篮子里有铁钉、棉花、积木、硬币、塑料玩具、气球、剪刀、花布、橡皮泥等,磁铁单独放。

  2、实物卡片若干,实验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师:“孩儿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新的朋友——小猫欢欢,它告诉老师它有一个神奇的功能,不用胶水就可以跑到黑板上不掉下来,你知道为什么吗?”

  2、学生讨论、思考。(原来欢欢身上有一个奇特的黑色的小东西,它的名字就叫磁铁)

  3、“为什么有了磁铁就不会掉下来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磁铁的奥秘吧!”

  二、提出假设,猜测结果。

  1、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桌子上的磁铁。

  2、认识桌面上的材料。

  3、教师提出假设:磁铁能把篮子的东西都吸起来吗?

  4、幼儿猜测结果,并说明原因。

  三、动手实验,验证结果。

  1、幼儿动手实验,验证假设。

  提问:(1)请用磁铁碰一碰每样东西,看看刚才的猜测对不对。(2)你发现了什么?

  (3)哪些东西吸起来了?哪些东西没吸起来?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

  2、教师引导学生验证

  (1)教师出示实物卡片,请学生判断,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磁铁的作用。(磁铁能吸铁)

  四、扩展认识经验。

  1、教师出示实物卡片,幼儿判断这些实物能被磁铁吸起来吗?

  2、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磁铁。

  3、游戏:考考你。

  (1)一天,奶奶正在订扣子,不小心把针掉在地上了,怎么找也找不到,请你想一个又快又好的办法帮奶奶找到针。

  (2)妈妈想去买不锈钢的餐具,又怕买到铁的,怎么办呢?请帮妈妈想办法。

  五、活动延伸(游戏:磁铁)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先让孩子们观看魔术表演,同时启发孩子们猜测是什么东西使纸上的东西动起来,几乎所有小朋友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有陈阳帆小朋友大声的.说下面有磁铁,引导孩子们说说磁铁还能吸什么,孩子们大胆猜测,并且在幼儿在事先发的记录单上记录你猜测的答案,在指导孩子时,我发再很多孩子把积木、钥匙、花布猜测为可以被磁铁吸起来,还有很多小朋友把硬币定为不可以被磁铁吸起来,经过实验后孩子们才发现积木、花布原来不可以被磁铁吸起来,而硬币是可以被磁铁吸起来的。本次活动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的操作材料,孩子们在活动中探索了磁铁的特性,同时知道了什么东西可能被磁铁吸起来,什么东西不可以,尝试了先猜测,再记录和边实验边记录的方法,大部分孩子学会了记录,但还是有个别小朋友一点都不什么怎么样记录。因此,在以后的活动中,多引导孩子学会记录自己实验的结果。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磁铁》3

  活动目标:

  1、知道磁铁的磁力现象,用磁铁来发现生活中的铁制品。

  2、探索磁铁两极相斥相吸的属性,尝试用绘画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3、能主动探索,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磁铁、无机磁铁、回形针、橡皮、积木、纸团、铁片、塑料盆等

  2、记录表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了解磁铁,发现磁铁的磁力。

  1、出示磁铁T:"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呢?"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2、介绍操作材料,让幼儿用磁铁试试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起来。

  T:"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出示)T:"老师把这些东西画在一张记录表上,请小朋友用筐里的小磁铁和它们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能被吸起来,请小组长进行记录,能吸起来就打个勾,不能被吸起来就打个叉,好吗?"

  3、幼儿操作,教师个别引导。

  4、教师总结。

  T:"能被吸起来的东西都是用什么做的啊?"T:"所以磁铁能把铁做的东西吸起来。"

  二、引导幼儿观察磁铁的两端,发现同级相斥、异极相吸现象。

  1、幼儿初次探索。

  T:"这个小磁铁是什么样子的?"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T:"小磁铁一头是红颜色,一头是蓝颜色。"T:"磁铁的`两头还藏着一个小秘密,请你和边上的好朋友用磁铁碰一碰,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尝试,个别幼儿说一说)

  2、幼儿再次探索,并进行记录。

  T:"让我们的小磁铁再来碰一碰,这次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了。"T:"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两个颜色的正方形贴纸,红色的贴纸代表磁铁红色的一端,蓝色的贴纸代表蓝色的一端。如果你想用红色的一端去碰蓝色的一端,就把红色和蓝色的贴纸贴在表格的上面,下面一格记录你的发现结果,两个小朋友一组,好吗?"

  3、教师总结T:"相同颜色碰到会相斥,不同颜色碰到会相吸。"

  三、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找出无机磁铁的两端。

  1、教师示范操作T:"老师这里有一块磁铁,和刚才我们玩的有什么不一样?"T:"那我们怎么把它的两头找出来呢?"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T:"老师有一个好办法,一起来看看吧。"教师示范,用红色的一头去碰,T:"瞧,被吸住了,那这一头是什么颜色?"(弹开的话是什么颜色?)教师在无机磁铁上贴上相应颜色的贴纸T:"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黑色磁铁,请你也来碰一碰,弹开的话是相同颜色,吸住了就是不同颜色,请你来试着找一找,好吗?"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评价幼儿的操作T:"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检查小朋友的小磁铁贴对了呢?"T:"用红色的去碰蓝色的,吸住了就是对的。"

  4、幼儿检查,纠正错误四、利用磁铁相吸相斥的原理进行游戏,结束活动。

  T:"小磁铁真好玩,瞧,它又变成了什么呢?"T:"小船上有什么?"T:"今天我们要到大海上去航行,小朋友来做船长,想想怎样让我们的小船航行起来呢?"T:"前进的话,应该怎么做?后退的话,应该怎么做?"T:"请小朋友自己来制作一艘小船,把小船上的双面胶撕掉,贴上磁铁,然后用另一块磁铁让小船航行起来吧。"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幼儿从上课伊始就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由于事先准备的操作材料比较多,所以幼儿一直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比较,整节课情绪高涨。幼儿乐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事物规律的活动形式。在总结磁铁特性这一环节,做的还不到位,有点急于求成,要先让幼儿来讲出他发现的规律,教师再进行引导,做最后的总结。在活动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讲述表格填写规范时语言不够清晰,目标不够明确,仍然有些幼儿将猜测和验证环节混淆起来,不会填写表格。此外,应将游戏探索磁铁特性这一方式延伸到今后的玩磁铁的活动中。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磁铁》】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神奇的磁铁01-10

大班《神奇的磁铁》教案06-12

大班科学神奇的磁铁教案05-26

《神奇的磁铁》教案04-15

幼儿园教案《神奇的磁铁》03-22

神奇的磁铁教案及反思01-11

神奇的磁铁小班教案04-02

大班科学神奇的磁铁教案11篇06-26

科学活动神奇的磁铁教案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