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4 10:00:21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实用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实用的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egrave;ng)、浩(hagrave;o)、陵(liacute;ng)、辞(ciacute;)、唯(wegrave;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语文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块操作》一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在记事本中录入汉字、进行文字编辑后,学习块移动、块复制和块删除,是学生提高文字编辑效率的重点。根据教材的目的和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字块的移动、复制、删除操作;

  2、培养学生熟练使用鼠标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说教法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

  1、用游戏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2、根据信息技术学生操作性很强的特点,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及时做相应的练习,以巩固所学内容。

  3、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学习能力,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等多种操作方法。

  充分利用计算机课堂双主体结构的特点,本节课的设计也体现了双方体的要求。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黑板上抄写一段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绕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我们准备进行绕口令比赛,比赛的形式是:在相同时间里,一位同学说25遍绕口令,教师用电脑输入25遍绕口令。看看是说得快,还是输入得快?

  学生:好。

  教师:(比赛结束了)请同学们评一评优胜者是谁呢?

  学生:老师。

  教师:你们想学这种方法——“块操作”吗?

  学生:想。

  教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新的知识——块操作。

  (板书:块操作)

  (二)授课

  1、块移动

  教师:请同学们按照书中的操作步骤上机操作,完成例一的作业,并找出块移动操作中的重点步骤。(小组讨论总结,师指名回答)

  学生:……

  教师:师小结(板书:块移动:定义字块 剪切 粘贴)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练一练”

  学生:学生边说步骤边操作。

  2、块复制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进行块复制操作,完成例二的作业,并总结重点步骤。

  教师:谁来说说块移动和块复制有什么异同?

  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一项操作后被定义块的变化。

  教师:你知道教师是怎样战胜同学,获得胜利的吗?

  学生:知道,用块复制。

  3、块删除

  学生:独立自学。

  教师:师强调慎重使用块删除。

  (三)提高练习

  主要是反馈学生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总结

  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有清晰认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四、说教学反思(略)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说】

  互相帮助,不应成为一句口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行为习惯。但要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本课中的林园园,舍不得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同学,说明她在帮助别人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教学目标】

  1、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重点】

  弄明白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启发导入

  出示一片画好的蓝色的树叶。

  提问:看到这片树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有的可能问:怎么会是蓝色的树叶?还有的`更惊奇地问:真有意思,我从来没见过蓝色的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

  对呀?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教师边说边把蓝色的树叶粘在黑板上)。那我们就一起学习19课《蓝色的树叶》,一起读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同桌合作,读一读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

  2、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喜欢的段落,检查自学效果。

  ⑵

  课件演示摘苹果游戏,识记生字:

  术、铅、惹、吐、桌、盒、注、削、皱

  ⑶

  课件演示青蛙过河游戏,读词语:

  皱眉、借铅笔、趴在、削铅笔、不由得、吞吞吐吐、盒子、惹人喜爱、脸红

  三、细读课文

  1、课件出示李丽没画完的画,问:“这幅图还缺什么呢?”(树还没有涂上颜色)

  从这幅图你可以知道些什么?(李丽要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原因)

  齐读第1自然段。

  2、读讲第2、3、4自然段:

  ⑴

  用笔划出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

  ⑵

  指导读对话部分,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A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

  重点理解“小声说”、“吞吞吐吐”“没画完”等词语。

  课件出示B李丽只好趴在桌子上看林园园画画。等到都画完了,李丽说:“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吗?”园园说:“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李丽说:“我小心一点儿。”

  理解“只好”。这个词是说李丽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她已经把房子、小山画好了,只等画树。没有绿铅笔,没法画,所以只好等林园园把画画完,才又一次向林园园借。

  “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这是林园园的心里话,她担心李丽使绿铅笔时会把笔尖弄断,实在有点舍不得借。

  课件出示C林园园从盒子里拿出绿铅笔,说:“你要注意,不要削,不要用力画,不要画得太多。”林园园讲了三个“不要”,总是担心李丽弄坏,或者使用得太费,舍不得借。听了林园园的话,李丽连忙说:“我只画树叶和小草。”

  理解三个“不要”和“连忙”“只画”。

  (“连忙”和“只画”,是讲李丽一心想借用绿铅笔,既然林园园肯借给她绿铅笔,就立刻表示同意林园园的要求)

  课件出示D林园园皱着眉头,说:“还画小草吗?太多了!”这是林园园听到李丽说要画小草,觉得太费绿铅笔了,所以林园园说:“太多了!”意思是你要用,就只准画树叶。

  (读好对话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李丽说的三句话分别要用请求、商量、诚恳的语气来读;林圆圆的四句话分别要读出矛盾、担心、吝啬、不乐意的语气。在逐句指导后,再组织学生把林园园和李丽的对话分角色有表情地读,根据课件演示配音读等。)

  3、读讲第5段:

  课件出示课文段落,指名读后,提出思考题: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使学生理解林园园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同学有困难应当热情帮助。她因为羞愧而脸红。

  理解“用心”、“不由得”等词语。

  课件演示从林园园的神情联想“此时,她在想些什么?”,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4、读完课文后,你觉得林园园和李丽是两个怎样的孩子?(注意不能将林圆圆当成批判对象。)

  四、书写指导

  1、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关键笔画。

  2、教师范写(请学生帮老师找不足),同学临写,组内互相展示,说说你有什么话要提醒你的伙伴。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人生》是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散文。它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实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和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文章夹叙夹议,寓深刻的哲理于一系列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 认识勃兰兑斯和其创作成绩。

  2、能力目标:

  ⑴ 概述四个局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⑵ 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同学的整体感知能力。

  ⑶ 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考虑如何选择自身的人生。

  【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局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测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揣测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和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同学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探明主旨;深入研讨,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身的人生高峰呢? 勃兰兑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

  勃兰兑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jué)取:掠夺。

  臆(yì)测:主观的推测。

  馈(kuì)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孜孜不倦。

  2、同学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生1:作者能把“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四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连缀成文,并和“人生”联系起来,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2:有些语句比较深奥,我不太能读懂。

  生3:全篇都在研讨人生问题,使我开始考虑自身的人生之路。

  生4:文章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人的活动景象,我觉得还应该有更多的局面和更多人的形象。

  ……

  教师总结: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别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难掌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生1:我觉得非常恰当。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生长奋斗的历程。每前进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个台阶,我现在正在攀登这座高塔的阶梯。

  生2:我同意这种观点。我们在攀登最初几级阶梯时,是比较轻松快乐的。但越往上,攀登的难度就会越大,或是体力不支或意志不坚定使然。所以“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生3:我觉得人生就如同爬山,“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塔的顶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生4: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一般,还有许多依样画葫芦的比喻,比方冰心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就很新颖。

  ……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局面。

  教师把同学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局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局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定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局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局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局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一起情景,和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同学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

  效果展示:

  第二小组:挖掘坑道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我们认为他们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第三小组: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分。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他们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第四小组:在工场劳作的人,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锲而不舍,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干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凡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他们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之类的人。

  第一小组:从他们刚才的分析概括中,我们感觉到作者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教师小结:分析讨论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五、深入研讨,问题探究

  1、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掌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效果展示:

  ⑴ “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生1: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的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生2: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老年人更留恋生命,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黑格尔说过:“同样一句话,出自老年人之口要比出自年轻人之口厚重百倍。”

  ⑵ “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生:它指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之类的东西不会改变。

  ⑶ “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生1:联系上下文,“一只可爱的手”是不是指上文提到的“一切亲切的思想”呢?

  生2:我觉得它指的是思想馈赠给他的东西。

  生3: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它指的是忘记了时间忘我工作,所以好像延长了。

  生4:我认为它指的是在同一段时间内,自身能做很多事情。而他人只能做一件,收获甚丰,过得空虚,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

  教师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2、写法探究:

  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六、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天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标明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2、效果展示:

  对于远古的人,它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皆成沧海桑田,神话注解。

  对于政治家,它是一局下不完的棋。雄关危塞,龙楼凤阁;阿房宫冷,铜雀名荒,古今多少事,都在棋盘中。

  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万宏不息的鸿篇巨制。楚辞汉赋,关曲曹梦;李杜诗歌,韩柳文章,皆成绝版经典,千古传唱。

  对于农民来说,它是一方凝重的田园。暮云春树,沧桑几度;春耕夏耘,汗滴干土,赢得稻花飘香,粮粟盈仓。

  对于学子,它是一曲寒窗数载,苦读成名的歌。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换来金榜题名,振国兴邦。

  七、课堂小结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身,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腾,投进大海温馨广博的怀抱;珍惜自身,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腾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假如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八、安排作业

  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局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2、考虑如何选择自身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斤字旁(斤)”;理解“天天、平平安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熟悉课文,能够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深入研读课文,思考问题:文具的家在哪儿?为什么要给文具找家?

  3、读妈妈和贝贝的对话,找出描写妈妈和贝贝心理和动作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整理文具、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斤字旁(斤)”;理解“天天、平平安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养成整理文具、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猜谜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知道谜底的同学就一起说出答案。小小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铅笔)。身体有圆也有方,常在铅笔盒里装,要是写错一个字,它会马上来帮忙(橡皮)。一间小小理发店,瘦长顾客进里面,只用身子转几圈,脑袋理得光又尖(转笔刀)。同学们真聪明!刚才提到的铅笔、橡皮、转笔刀,都是陪伴我们学习的伙伴,我们把它们叫做“文具”。

  2、导入:不只我们有家,这些文具也有自己的家。它们的家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一次”“哪里”“仔细”“检查”等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丢、找”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次、办、让”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学习“她、包”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理解。

  形近字示例:

  次(一次)--吹(吹风)--欢(欢乐)

  办(办法)--力(力量)--为(为何)

  让(让座)--上(上方)--证(证明)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文”点在竖中线上,横略斜,撇从横的中间起笔。

  “次”右部横钩稍窄。

  “找”右部横起笔略低于第一笔,斜钩较长。

  “平”两横上短下长。

  “办”撇在竖中线上起笔。

  “让”左窄右宽,“讠”的横折提一笔写成。

  “包”最后一画竖弯钩要写得饱满。

  易错提示:

  “次”左部是“冫”,不要写成“氵”。

  “找”右部是“戈”,不要写成“弋”。

  “办”先写“力”,再写左右两点,不要写成“为”。

  (3)归类识字。

  基本字带字归类示例:

  欠:次(次序)--饮(饮水)--欣(欣喜)

  戈:找(寻找)--戏(游戏)--伐(伐木)

  同音字归类示例:

  píng:平(平常)--评(评论)--苹(苹果)

  bàn:办(办法)--半(一半)--扮(打扮)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2、按照写作顺序来划分层次,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贝贝的铅笔和橡皮只用了一次就都不见了。

  第二部分(3~5):写贝贝放学回家找妈妈要新文具,妈妈让贝贝想办法给文具找一个家。

  第三部分(6):写从此贝贝养成了收拾文具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节课我们给课文划分了层次,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课文的开头到结尾,贝贝对待文具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精品教案01-23

语文《猫》教案01-11

语文下册教案12-29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影子》教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