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4 09:04:0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合集【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合集【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建议

  一、内容和思想主题

  《一个都不能少》,写的是一个20世纪90年代的一所农村小学的故事。地处塞外的王家沟村水泉小学唯一的老师王校长要回家看望病危的母亲。村长找来小学毕业的张春花代一个月的课,并交代这期间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学生李望水因家中负债而辍学去省城打工,张春花历尽艰辛,进城找回了李望水。水泉小学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和城里人的支持、赞助,改名“水泉希望小学”。

  课文节选部分写是张春花在省城电视台演播室里当特邀佳宾,以及寻找学生李望水,市委、市政府和城里人捐助水泉小学的情形。这部分的故事内容体现了全社会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关注以及人们对此给予的真诚、无私的帮助,同时也展现了张春花等普通人的淳朴、真诚、热情。

  二、在场景的转换中发展情节

  本课是电影文学剧本,是供电影拍摄的蓝本,为了服从拍摄的需要,省略了许多像过渡、照应等之类的衔接性的文字。阅读时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抓住场景的转换,揣摩清节。第12节在演播室里,第13节在大排档前和电视台门口,第14节在盘山公路和村口,尽管地点在转换,场景在变化,但由“时间”的推移这根线串联起来,它仍然是完整的,是连续性的场面,而情节就在这场景的转换中发展着。欣赏时,要善于通过对每节内容的概括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在动作、表情、语言中表现人物性格

  课文里基本上都是一些叙述性的文字,除了对一些场景的叙述外,重点描述了主要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课文就是通过对主人公动作、表情、语言的描述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张春花不善言辞,言语不多,但句句是真情。如第12节,演播前的张春花“看着主持人,把身子往外移移”,演播时“用手蒙住脸”,“身子不由自主地往旁边歪了歪。”初进演播室时“她也想笑、可怎么也笑不出来。”演播时,“眼泪突然泉水似的涌了出来。”面对演播室的镜头,张春花所说的那几句话和她的表情,让所有的人为之动容。这些动作、表情的描述,表现了她急于找回学生的心理。写出了这个代课教师的朴实、真挚。

  四、三步法品读课文教学方法建议

  可按照整体感知——剪接串编——梳理强化三个步骤来学习本文。

  首先通过阅读课文,从整体上了解作品写的是什么人物,剧情梗概怎样,初步把握课文的情节。要求阅读课文,找工具书,准确理解“招揽、木然、自强不息、茫然四顾、慷慨解囊”等词语在文中的意义;找出每节中对主要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描写的文字,反复阅读,增强语感。只有这样才能理清行文线索,抓住作者的感情基调。

  在此基础上,再以每节为单位,概述每节内容,理清描述的场景,分析作者串编场景的方法,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剪接的方法,把每节的场景串编成连续性的画面。再分析课文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进而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把握课文结构框架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把课文串编成了连续性的画面之后,精读课文的主体部分,揣摩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的文字,分析人物的特点。村民的朴素、张春花的朴实、大排档老板的真挚、电视台工作人员的真诚,都是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描述反映出来的,要通过对这些文字的梳理,分析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达到整体把握课文的目的。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结合注释,向学生介绍与文章前后有关的剧本的内容。

  二、概括内容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选文的故事梗概。

  张春花历尽艰辛,进城找回李望水,水泉小学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和城里人的支持、赞助,改名为“水泉希望小学”。

  三、讨论分析

  1.学生讨论文章描写了哪些场景:你对哪个场景最感兴趣?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场景。

  三个场景:电视台的演播室、大排档、回村途中及回村后的情景。

  2.分析课文第一个场景,写张春花在省城电视台演播室里的情形,作者对张春花在演播时的动作、表情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从中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l)动作、表情的语句有:

  ①她看看主持人,把身子往外移移。

  ②她也想笑,可怎么也笑不出来。

  ③刺得她的眼睛也睁不开,连忙用手蒙住脸。

  ④张春花眼睛迷乱地看着,不知所措。

  ⑤张春花看看主持人,又对着前面那个黑洞洞的镜头看看,不知该说什么。

  ⑥她迷糊着眼,仍然不知说什么。

  ⑦张春花抬起头,看看主持人,嘴唇动动,眼睛看着下面。

  ⑧张春花看看前面的镜头,嘴张了一下,脸憋得通红,一时说不出话来。

  ⑨张春花说着,眼泪突然泉水似的涌了出来,呜咽着说不下去了。

  (2)这些描写表现了她:局促不安,紧张的心理。

  性格特点:性格倔强、坚毅、忠于职守、单纯的农村小学代课教师的形象。

  3.文章第二个场景写了个体老板热情地把李望水送到电视台并慷慨相赠后,又在第三

  个场景中写了社会各界所赠物品及市政府的关心送来的捐款,这在写法上叫什么?也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学生讨论归纳:点面相结合的写法,表明农村儿童失学的问题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群众的广泛重视,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教育的关心。农村教育的现状正发生了一些改变。

  4.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讨论,说说你对“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可提示归纳:

  (1)引用村长交待这期间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原话。

  (2)不能让失学、逃学的现象再出现。

  (3)教育是社会的.问题,需要来自社会上下人们的共同关注,任何人都应该多份爱心和同情心来帮助农村失学的孩子们,让他们能尽早回到课堂。

  四、总结、扩展

  剧本通过平实的语言来刻画了农村代课教师张春花的性格,也让我们了解到农村目前的现状,同时也让我们对未来农村的教育充满了信心。

  第二课时

  一、讨论分析

  教育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而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来启发我们对教育的深思的呢?在创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学生讨论。

  归纳:就剧本内容而言:故事简单,环境普通,题材小、人物小、事件小;从表现手法看:单一平静的叙事手法,按部就班,几乎没有高潮,毫无包装的人物造型等。这一切都营造了逼真的生活氛围;在人物的刻画上,如果说张春花性格的倔强和坚毅主要建立在她的内在本质基础上的话,那么她的忠于职守则更多取决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生怕村长扣工资),这就使文化水平有限,小农意识极强的她活脱了起来,显得那么真切可爱。

  二、欣赏对比

  播放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有关情节,让学生体会电影与剧本的内容有何不同。

  三、讨论概括

  在此基础上概括电影剧本的特点以及它和戏剧剧本有何异同。

  电影剧本的特点:用文字描绘画面,表现视觉形象。

  戏剧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电影剧本最终以电影形式来表现,因而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很小。

  相同之处: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如《白毛女》中喜儿的语言则表现了她的天真、纯朴,而文章《一个都不能少》中的张春花的动作、神情则表现了她作为一个临时代课教师,而且比中国学习联盟不了几岁的农村人特有的性格。

  四、总结、扩展

  通过学习本文,进一步熟悉了电影剧本的一些特点,为我们以后能欣赏更多更好的电影剧本作了准备。

  五、布置作业

  1.学习文章用动作、神态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形象、表现性格,你也选择你所熟悉的人加以描写。

  2.学习了课文,对中国的农村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文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我的信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随笔。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下面就《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

  本文是对玛丽居里一生的回顾,内容简单。课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报刊书籍或网上查询,搜集整理玛丽居里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的科学家作铺垫。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确立三个目标。(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教学要常抓不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对七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同时第二单元单元要求提出“还要练习朗读”的要求。朗读课文既能矫正语音,提高阅读水平,又可以进入情景,进入角色,把握内容,领悟语言美。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新课标十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可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与崇高,心灵会受到感染,荡起以她为楷模,向她学习的涟漪,从而立志献身科学。

  3、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新课标提出“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写作与口语交际成功的关键在于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因此确立该目标。

  三、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对居里夫人的简介采用问题“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导入,并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作形象感知。

  出示第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二)检查预习:

  问题是:(出示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茧 蹂躏 懊恼 猝然 奢望 魅力 获益匪浅

  2、交流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字词的检查主要为课文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大致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接着交流玛丽居里的材料,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也体现大语文教育观。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五名学生分段读,让学生调动听觉和视觉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教师就学生的朗读作必要的点评指导。(如: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语气等。)

  2、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出示投影)

  (1)居里夫人在文中陈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事迹?线索是什么?

  (2)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 的人。

  这样带着问题来读,学生的朗读就有了目的,有了方向。课程标准(七—九年级)阶段目标中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四)问题探究:

  新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学习名人精神,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与新课标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理念相吻合,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也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默读课文,提出两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1、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居里夫人的自述体现了她怎样的人格魅力?

  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2、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新课标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展示更全面,完美,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是: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申请专利,仅第24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有8项专利通过初审,即将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报批。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对中小学生申请专利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发表建议。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这与新课标的“关心学校、本地区的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的理念相吻合。这一环节能衡量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对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作业:(多媒体出示)

  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作业的设置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基础,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的基本内容导入,帮助学生回顾知识。齐声朗读课文既可检验学生读的能力,又可为本课时的目标达成做铺垫。

  (二)多媒体出示目标:

  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三)问题研讨:

  问题是:

  1、本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找出自己最喜欢或你认为给自己触动最大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把握语言特点,品味体会语言的涵义是阅读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在开始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这两个自主性的问题,直奔目标,学生也易掌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语言实践活动:

  问题是:请朗读体会下列可作为格言警句的句子,体会语言特点,模仿其中的任何一句写出自己的名言。(请2—3名同学到黑板写出自己的格言,并注上名字。)例句:

  1、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2、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

  3、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4、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

  设计这个拓展练习,意在落实本课的工具目标,检验一下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本文质朴平实的语言特点。另外学生自由选择一句进行仿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和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并搜集与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的资料,梳理存入自己的资料库。

  2、积累摘抄并背诵文中有关可作为名言警句的句子。

  这一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丰富自己的素材,拓宽知识面,为写作打基础。积累语言,背诵一些经典名言,也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自评:

  在说课之前,我曾组织学生试讲过。通过试讲,我认为本节课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整个教学过程都较成功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课内外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以居里夫人的自述为主,但关于居里夫人的其他材料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课外各种媒体中去采集。另外作业的设置,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与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也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果通过这样的组织养成学生会采集信息、爱阅读报刊、能根据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的习惯,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受益匪浅。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如“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怎样看待中学生申请专利的现象”都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他们有话可说,氛围很是浓烈。写的训练体现在模仿句子写名言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体现学生的不同个性,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

  2、遵循认知规律,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

  本节课学生对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感受由占有文字材料到内化为学生自己献身科学的激情,由品味语言特点到模仿运用,层次明晰,目标较易达成。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自主性除表现在课前搜集资料外,在“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居里夫人的自述体现了她怎样的人格魅力?”“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 怎样的人。”“模仿例句写名言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回答其中的问题除了要把握的基本内容之外,还必须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其次,无论是对语句的理解还是简要地说明理由、评价现象,都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自主选择进行表达。

  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的问题上,只有相互合作讨论得出的答案才能表述得更全面,更完整,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探究性学习更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对字词的识记及各个问题的回答,都是由陌生到熟悉,由未知到已知。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爱动脑,不断深入探究问题的结果。

  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在整节课的各个环节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起到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作用。

  以上是我实施《课程标准》,实践《我的信念》一课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乖凭职痒淘辟勃;会写性格等13个生字;积累无忧无虑、任凭、尽职、屏息凝视、温柔可亲、抓痒、丰富多腔、变化多端、稿纸、踩印、梅花、跌倒、撞疼、开辟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找出作者喜欢猫的文句与他人交流。

  4、会用任凭也、非不可、无论也造句。

  5、能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培养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1、课文插页的挂图。

  2、课前发动学生带来自己家饲养的宠物或喜欢的小动物图片、照片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展示,插图揭题

  1、课前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图片或照片贴在班级的墙上,临时布置一个小小动物角。

  2、同学们,从你们带来的照片来看,大家都非常喜欢小动物,老师也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们想见识吗?(师挂上课文插图)这小家伙,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让我们一起来呼唤它吧!

  师板书课题:

  猫

  3、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家猫,而是作家老舍先生家里的猫,它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初知大意

  1、请学生各自轻声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感受的地方请标注记号。

  2、同桌互读课文:

  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互抽字卡,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检查、巩固生字新词。

  3、出示填空题:

  这是一只_________的猫,我是从_________看出来的。

  ⑴ 学生默读课文,独立完成上述填空题。

  ⑵ 学习小组(4人一组)交流,尔后全班交流。

  (预设:若学生回答既古怪又可爱的猫,师此时应进一步启发:猫的古怪表现在哪里?猫的可爱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若学生认为这是一只有趣好玩的猫,师不必追求答案的`唯一,可因势利导,追问学生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三、精读古怪,体会情感

  1、细读第一自然段:

  尝试用既又,既又的句式来归纳猫的古怪表现。

  2、出示两个句子,深入理解,体会猫的古怪特点: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⑴ 用自己的话说说任凭屏息凝视非不可的意思。

  (建议:屏息凝视用表演的方式来突破。)

  ⑵ 从这两个句子中,你体会到猫的什么特点?

  ⑶ 用任凭也非不可口头造句。

  3、用个别读、师问生答式、赛读、齐读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4、自由读第2、3自然段,说说这只猫还有什么古怪之处?

  ⑴ 生自由轻声朗读第2、3自然段。

  ⑵ 理解丰富多腔与变化多端。

  (丰富多腔可采用全班协同表演的方式加以理解。)

  ⑶ 出示:

  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① 让学生把无论也与任凭也换词,问:

  能否把二者对调?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异同。

  ② 用无论也练习口头说话。

  ③ 体会第二自然段的写法:

  A、这一自然段写什么?段中的:号有什么作用?冒号前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B、仿照这一自然段的写法,展开合理的想象,将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说具体。

  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

  A、师范读,问: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猫的古怪了吗?

  B、生齐读,营造师生赛读的氛围。

  四、小结课堂,鼓动背诵

  1、师:这是一只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又多么目中无人,胆小时什么都怕,胆大时又勇猛无比的古怪之猫,老舍先生的笔墨真是酣畅淋漓,让我们一同来把这些文字录进脑际吧。

  2、说说该怎么记诵比较快。

  五、布置作业

  1、熟记并书写田字格中的字。

  2、背诵课文1~3自然段。

  3、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4、选做:

  尝试用简笔画把这只猫的古怪样画下来,并用简单的文句说明。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一、二、三自然段

  1、指名背诵课文的一、二、三自然段。

  2、听写本课的部分词语。

  二、学习末段,体会可爱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评议:

  小猫的可爱,你感受到了吗?

  2、挑战前面朗读的这位学生,学生再评议,尔后全班齐读。

  3、比较并积累词语:

  ⑴ 谁能说出与生气勃勃相似的词语呢?

  (生机蓬勃、生机勃勃)

  ⑵ 这些词语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建议用造句的方式加以比较。)

  三、回读课文,感悟喜爱

  1、这哪里是在写猫,分明是在写自己家里那个淘气的小孩。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老舍先生是非常喜欢他描写的那只猫的,你能举出例子来说一说吗?

  2、学生再读全文,用笔描画。

  3、指名学生交流。

  4、师生共同朗读学生交流的文句。

  四、阅读链接,学习写法

  1、指名学生朗读课后提供的阅读链接。

  2、与课文相联系,说说课后选编的两只猫与老舍笔下的这只猫相比,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3、师小结:

  要想写好小动物,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⑴ 要对小动物充满喜爱之情;

  ⑵ 要细致观察小动物,并能恰当想像;

  ⑶ 要能找出小动物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进行细描。

  五、拓展练笔

  请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用一两段话把这种小动物的特点记述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评析】

  这份教学设计重在凸显以下特色:

  1、亲近文本,品词析句:

  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注重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抓住古怪与可爱,通过品重点的关联词、成语等,采用换词比较等的方式,以词推进到句与语段的学习上,环环紧扣,步步为营,在亲近文本中,触摸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注重迁移,现买现卖:

  学了第二自然段的总分关系的写法后,要求学生以此为蓝本,将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文句进行扩充补白,既立足文本,又寻求有效的读写结合点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3、追求朴实,操作性强:

  本份教学设计能有适当的预设,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应对策略,同时还能设计一些填空类的题目,引领学生有效地深入学文,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事物的特征,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

  2、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教学重点

  1、说明事物的特征。

  2、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领会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提示:同学们读课文时,请注意领会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读完后给课文的标题前添加一些修饰语,即什么什么样的石拱桥。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如仍有生疏字词,自查字典词典。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给课文标题前添加修饰语。

  提示:发言时请对所添加的内容稍作解释,并注意以课文为根据。

  学生可能添加的修饰语的情况:

  ⑴历史悠久的中国石拱桥

  文中多处写到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如“旅人桥”等。

  ⑵“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赵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⑶形式多样的中国石拱桥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赵州桥是独拱石桥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形式不一样。

  ⑷巧妙绝伦(制造奇特)的中国石拱桥

  “桥(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奇观”等。

  ⑸坚固的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卢沟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坚固。”

  ⑹杰出的中国石拱桥

  ……

  4、学生充分发言后,引导学生结合1、2、3自然段归纳总结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三、再读课文,重点比较阅读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文字。

  1、显示赵州桥、卢沟桥图片。

  2、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出的问题:

  ⑴“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如何理解?

  引导学生看赵州桥图片,理解“两肩”、“各有”。

  ⑵“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一句如何理解?

  ⑶“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一句如何理解?

  结合图片,联系作者与育才中学学生的信,“长度不一”一句,是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作的结论,引用数字精确,是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一个重要方面。

  ⑷“每两个石拱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如何理解?

  3、学生讨论发言后,出示表格所应填的内容。(略)

  4、引导学生归纳二者的共同点:二桥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5、进一步比较二者的不同点: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杰作,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杰作并在中国人民斗争史上有纪念意义。

  6、小结:作者在概述了石拱桥的特征后,以赵州桥与卢沟桥为例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那么我国的石拱桥为什么有这么多惊人的'杰作,新中国的桥梁事业又有何发展呢?

  四、三读课文,重点速读9、10段,抢答问题。

  1、作者写了几个原因,哪个最主要?

  明确:作者写了三个原因,“首先”、“其次”、“再次”为标,第一个原因是主要的,有了勤劳智慧的人,才有合乎科学原理的设计和巧妙绝伦技术,才能开采富有的各种石料。

  2、解放后,我国的桥梁事业有哪些“飞跃发展”?

  明确:

  ⑴1961年,建成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

  ⑵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

  ⑶新创造了“双曲拱桥”。

  五、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本市区横跨在滏阳河上三座桥梁:安济桥(俗称“老桥”,省重点保护文物);人民桥;新桥。简单记下各自的特点,准备下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讨论以下几个例句中加点词语运用的表达效果。

  屏幕显示:

  ⑴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

  ⑵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⑶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⑷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明确:

  ⑴中“比较”表示程度;

  ⑵中“形式”是直观印象,“结构”是对桥的进一步认识,“不但……而且”体现了二者的递进关系;

  ⑶中“当时”表示时间,“可算”表示估计,对所下的结论不作绝对肯定,为了准确说明事物;

  ⑷中“两肩”“各有”准确说明了小拱的位置与个数。

  四个例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都为了达到一个效果:准确。

  2、让学生继续从文中找这样的句子,并加以说明。可能找到的句子:

  ⑴《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⑶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⑷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⑸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石拱组成,每个石拱的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说明文中准确运用词语,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达到了预期的说明效果。

  二、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提示:快速读课文,不讨论,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简要说明,看谁找得快。

  1、举子:

  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下文即对赵州桥、卢沟桥进行典型说明,以二桥为例充分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⑵“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全知道”一例说明“在超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从而证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⑶“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说明了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

  以上三例可以说明举例子是本文最重要的说明方法。

  2、列数字:(略)

  3、打比方:

  ⑴第一自然段。

  ⑵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作比较: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坚固。

  此外,还有引用、摹状貌等。

  5、小结: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说准确。

  三、用说明文基本知识要点,印证本文知识,了解说明文特点。

  四、口头作文(略)

语文教案 篇5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l)能阐述勾践灭吴的原因及学习勾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掌握“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在材料剪裁方面的特点。

  (4)学习本文在语言使用方面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在材料剪裁方面的特点。

  (2)学习本文在语言使用方面的特点。

  三、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l)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及注释,试译全文。

  (2)内容分析。

  复述“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

  问题①:勾践主要通过哪几次战争灭了吴?

  见课文最后一段“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没有着力写灭吴的经过。

  问题②:从文中看你认为勾践能灭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人心所向。从第六段可以看出,越国强大后,“国之父兄”请战,要为越王雪耻。问题③:勾践为了灭吴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求才(第一自然段);二是求和(第二、三自然段);三是求强(第四、五自然段)。为了求得国家的富强,越王以民为本,并对婚娶、生育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详略得宜,突出了重点,从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践灭吴,必定成功。

  (二)问题探究

  (1)文章的题目是“勾践灭吴”,那么文中是否突出了“灭吴”?

  探究:否。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本文在材料的剪裁上是值得称道的。“灭吴”的具体战争情节并非作者的写作重点,因此对于越国灭吴中数十年间发生的几次战争,也只是用了“是故败吴于宥,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寥寥十三字。“灭吴”的准备工作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便不惜笔墨放开去写。要“灭吴”首先要有“能与之谋者”——求才;其次,必须为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求和;最后还必须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在这里,文章主要从人力、物力两方面来写,人力方面写得尤其详细。婚娶的具体规定,奖励生育的具体措施,无不如实笔录。从而向世人证明:勾践灭吴,事在必然;夫差覆亡,无法逆转。

  (2)文章的写作重点是通过什么形式表达出来的?

  探究:主要是采用对话的形式。长于写对话,本是《国语》的一大特色,本篇表现得尤为鲜明。成功的对话,总是切合特定环境与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勾践只有在败退之后才会亲切地称三军将土为“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并提出谁能帮他退吴,便可以与他一道分享权力。文种出使吴国的言行举止,无不与其身份以及当时的形势有关。由于是从客观形势以及彼时彼地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出发去捕捉人物的对话,因而反过来,人物的对话又正好起到推动事态发展与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例如:勾践的“号令”引出文种的对话以及文种出使求和等情节的展开。勾践本人虚心纳谏,想东山再起的思想特征也由此得以表现。而文种、伍子胥等人的不同对话,又正好表现了他们的不同的思想性格。

  能力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l)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贾人夏则资皮( )

  (3)乃致其众而誓之曰( )

  (4)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

  (5)然后卑事夫差( )

  (6)美其服,饱其食( )

  (7)非其夫人之所不纳则不衣()

  2.选出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

  A.①夫虽无四方之忧 ②虽悔之,必无及己

  B.①然后乃求谋生 ②然后卑事夫差

  C.①勾践说于国人曰 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D.①我攻而胜之 ②乃致其众而誓之曰

  3.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句式:

  ①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

  ②何后之有( )

  ③此则寡人之罪也( )

  ④又何求焉( )

  ⑤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无乃后乎

  ②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③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④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5.简答:

  ①勾践为了灭吴,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②本文在写作上的两大特色是什么?

  6.下面的文段是从原文中删去的,位于课文的第二段的第一二句之间。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段后各题。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日:‘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率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之左右。’若以越国之罪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三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代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手?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①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使武安俱在者,族矣

  B.寡君勾践乏无所使

  C.求人可报使秦者

  D.延请赵使者蔺相如

  ②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

  项的是:( )

  A.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B.余始循以入

  C.皆以美于徐公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③下列句中反问语气最弱的一句是:( )

  A.其孰利乎

  B.无乃后乎

  C.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D.何后之有

  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于下执事曰——偷偷地和吴王手下的执事的人说

  B.请勾践女女于王——请允许让勾践的女儿作吴王的婢妾

  C.越国之宝器毕从——越国的宝器全部随同带来

  D.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恐怕要伤害到君王的爱人吧

  ⑤下列说话不符合文段意思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充分表现了文种的辩说才能。

  B.文中文种对吴王的谦卑的措辞是由文种的身份和吴越两国的形势决定的。

  C.“夫差将欲听,与之成”表现出夫差“耳根子软”,为下文的吴灭做好铺垫。

  D.文种采用了软硬兼施的方法威逼利诱吴王与之谈和成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尊严教案02-04

语文《石榴》教案02-16

语文《猫》教案01-11

语文园地教案04-10

[精选]语文教案09-15

语文教案【经典】09-16

【经典】语文教案08-19

语文教案(精选)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