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0 08:23:14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实用的语文教案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实用的语文教案4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这一主题下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句话,77个字。这篇课文语言精粹,简洁流畅,适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文意蕴,品味文字精妙,享受审美乐趣。

  知音相逢,千载其一,伯牙绝弦,荡气回肠。古人与学生虽相隔遥远,但文字中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却跨越时空,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值得我们在读中体验、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峨峨群山,仁者之乐,洋洋江河,智者情抒,作为流传不衰的文化经典。“高山流水觅知音”所传递出的,不仅是挚友间的心心相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与学生一起,透过语言文字,去触摸伯牙、子期博大的胸襟、高洁的情怀;通过组合阅读,感受文化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的恒久魅力。

  学生在五年级时,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已有了初步感知,也掌握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在走进文本、把握情感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困难。作为第二课时教学,就需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诵读、感悟、对话、拓展中,含英咀华,披文入情,提升语感,感受意蕴。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自读自悟中,丰富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组合阅读①,形成对“知音”内涵的`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触摸到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借助课外资料了解“高山流水”的文化含义。

  教师准备:相应课件,组合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体会知音情深

  1.阅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受知音深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知音深情:

  (1)学生自由读。

  (2)创设情境,感受知音深情。

  (3)生生合作读。

  3.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知音”内涵。

  (1)知志。

  出示:

  以伯牙之艺,而独一子期能知其志。──《吕氏春秋》

  (2)指导读出伯牙、子期的志向。

  (3)师生对读,烘托情感:

  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4)课文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发现?

  (5)再次创设情景引读,感受生命之交。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已听不到子期说──

  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已听不到──

  生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读写结合。

  5.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1)交流对 “绝”字的理解。

  (2)从“绝”字中发现文言文语言的特点。

  (3)再读课文,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出示诗文,表达感受。

  2.自读诗句,积累语言。

  3.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教具准备:钱塘江大潮课件、观潮范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人们眼中的大潮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观潮》,多媒体出示图片1

  2、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打开课本和作者一起去观潮。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潮水的?

  2、多媒体出示图片2(让学生用书中的词填空)

  3、理解“天下奇观”这是总写钱塘江大潮(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的“观”和观潮的“观”不一样,一个是景象,一个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是天下最奇妙、最罕见的景象)

  4、作者按什么顺序具体描写观潮的过程?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逐段分析课文

  1、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看影片剪辑潮来前)

  2、潮来之前我们知道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书中找答案。)结合影片剪辑,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回答)

  抓住江面很平静、白蒙蒙的'一层薄雾(板书,潮来前 江面平静)

  3、从哪里可以看出观潮的人多?

  (人山人海)

  4、文中如何写观潮人的心情?

  (等着、盼着)

  指名读出观潮人心情的句子。

  5、我们是否也在等着盼着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潮来时的景象(看潮来时的影剪)

  6、对照课文看作者如何描写潮来时的景象?(齐读课文)

  7、这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

  (声音、样子)

  8、在文中找找作者描写声音的语句读读。出示图片3(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9、潮水声音随着大潮的从远到近发生着变化,听到声音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潮水的样子)

  10、找出作者描写潮水形状的句子读读。出示图片4(分读、齐读、自由读)要求读出浪潮来时的气势,分析句子修辞方法。

  (板书:一条白线——白色水墙——白色战马)

  11、作者是怎样把声音、样子这两方面再现给读者眼前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潮来时的段落,边朗读边体会。

  12、大潮如此雄伟壮观,大潮过后的江面又是怎样呢?看潮来后影剪(板书:潮来后)

  13、大潮过后江面有什么变化?女生读最后一段,看课文从那些词语体现了潮水之大?

  (抓住“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好久、涨了两丈来高”)这些都说明潮大。

  14、大潮西去江面终于又恢复了平静。

  四、总结全文

  1、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海塘大堤上观潮,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是怎样的心情?谁能用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感想。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

语文教案 篇3

  一、漫谈理想,引入课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猜猜老师的理想是什么,再说说自己的理想。

  2、谈话激趣,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起去寻找一把打开理想大门的最重要的钥匙。它在哪儿呢?就在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用心读书思考你就能找到。

  3、揭题读题。板书课题。

  二、了解奇观,引导质疑,探究形成原因,感知“滴水穿石”的启示。

  1、了解奇观: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大奇观。同步示图,让学生描述,后小结这就是“滴水穿石”。

  2、引导质疑:对“滴水穿石”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学生提出问题,师引导归纳,它是怎么形成的或水滴为什么能把石头滴穿?)

  3、读文探究:

  A.学生自读课文第一、二节,围绕问题圈画有关词句,加以体会。

  B.组织交流阅读感受。

  (1)刚寸你们提出的问题弄懂了吗?你是从课文中那些语句读懂的?

  生交流,示文字:

  1、“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楔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2、“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2)从第二段文字理解滴水穿石的原因,说说“持之以恒”的意思。

  (3)结合第一段文字理解“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的具体意思,感受水滴的“专一”和“持之以恒”,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4)指导朗读:要让人感受到水滴的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

  4、感知启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水滴凭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竟然能够穿石,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吗?引出下一旬,让学生变换句于的说法。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教师点明:用反问句就是强调了这个意思,指导读好反问句。

  过渡,你相信吗?怎样才能让读者也相信这个道理呢?课文用的是什么写法?(举例)

  三、精读事例,探究联系,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

  1、默读第三节,说说课文举了哪三个事例。

  2、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事例,自主读文探究:这个事例和“滴水穿石”有什么联系?

  3、同桌合作交流自读体会。

  4、组织交流,教师随机评点,并指导读好事例。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从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各自专一的奋斗目标、如何为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几个方面去领悟事例和“滴水穿石”的联系。

  (2)相机理解“迷恋”、“孜孜不倦”、“不教一日闲过”、“坚持不懈”的意思。

  5、合作朗读这三个事例。

  6、小结: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都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他们的'成功经验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啊!你能帮他们来总结一下吗?

  学生回答后引出:“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1)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指什么精神,“滴穿顽石”揩什么意思。

  (2)练读。

  7、以读代讲第四节,想想这一节写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写上这一节。

  学生交流,教师点明:这是从反面来说明道理,可增强课文的说服力。

  四、照应课始,交流感受,读记“滴水穿石”的启示。

  1、学到这里,那把打开理想大门的钥匙你找到了吗?学生交流后出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2、理解“铭记”,学生读背。

  五、领悟写法,诱发写作动机,布置搜集事例,为说写作准备。

  1.领悟说明道理的方法:我们读了这篇课文,都领悟了滴水穿石的启示,懂得了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一定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看来,作者说明道理的本事可真大。那么,作者有那些说明道理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呢?

  (领悟本课举例。从正反两方面说理的方法)

  2.诱发动机:其实,能够证明课文道理的事例还有很多,老师有个想法,我们也来写一个这方面的事例,来证明“摘水穿石”的道理,好吗?

  3.布置课外作业,指导搜集渠道:搜集一个事例,可通过阅读、上网等渠道去搜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引入课文《敬业与乐业》简介作者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正音、义讨论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明确:课文共7段,总体结构是总——分——总的形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2-6)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7)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了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的论述中心?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文章开头交代了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愿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本段末尾的“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生动有力地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2、学习第二部分朗读第3、4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次。

  思考:

  ⑴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

  ⑵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学生讨论、交流明确:第3段作者阐述了什么叫做“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情,“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说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第4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朗读第5、6段,论述了“乐业”的重要,是第二部分的第2层。思考:作者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作者在第5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事例,说明要“从劳动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6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四、小结第二部分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算是敬业。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6段

  3、探究练习二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书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朗读第7段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趣味就是乐业,做事情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和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精品教案01-23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夏》教案01-30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石榴》教案02-16

语文《跳水》教案06-13

语文《影子》教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