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19 07:42:54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精华(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精华(8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民族服饰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特点。蒙古族的长袍及腰带和靴子、藏族的甩袖、维吾尔族的花帽等都是具有民族特征的服饰。为加深幼儿对民族服装的了解与认识,让其充分感知民族服饰的美丽,激发大班幼儿绘画与制作民族服装的兴趣,特设计本次服装设计活动。本次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服饰,了解服饰在衣领、袖口、饰品等处都有多样化的图案设计。教师可选择“二方连续纹样”作为切人点,引导幼儿运用“二方连续纹样”创造性地设计自己喜欢的民族服装,感知民族服装的图案美。

  【活动目标】

  1.认识二方连续纹样,了解二方连续纹样在民族服装中的应用。

  2.能运用二方连续纹样设计自己喜欢的民族服装。

  3.感受民族服饰的多样美。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课件《漂亮的民族服装》(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服饰图片)、二方连续图案的图片。

  2.《幼儿学习材料》——美术用纸第 7 页。

  3.少数民族服装、背景音乐《月光下的风尾竹》。

  【活动建议】

  1.请幼儿描述自己所喜欢的民族服装,感知民族服装的美。提问:你最喜欢哪个民族的服装?为什么?

  2.请幼儿观察图片,学习用二方连续纹样绘画、装饰民族服装。

  (1)出示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其装饰花纹的特点。提问:这些服装分别是哪个民族的?都有哪些花纹?这些装饰花纹都出现在什么地方?

  小结:少数民族服饰色彩鲜艳、纹样丰富。装饰花纹主要在领口、袖口前胸、后背、裙边等地方出现。有的服饰上绣满龙风、花卉、虫鸟等图案象征吉祥如意。

  (2)出示二方连续纹样图片,让幼儿欣赏后总结其规律。提问:这些花纹有什么规律? 你还见过哪些二方连续纹样?

  小结:以一个或两个单位纹样,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带状形平面上,作有规律的排列并已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无限连续循环所构成的带状形纹样,称为二方连续纹样。

  (3)教师示范。展示服装轮廓图,引导幼儿用二方连续纹样进行装饰,教师随幼儿说出的花纹在服装的前胸处装饰,给幼儿以启发。

  3.幼儿在美术用纸上尝试运用二方连续纹样进行装饰。

  提示幼儿运用二方连续纹样在服装的不同部位进行创造性的装饰,鼓励幼儿装饰出不同纹样图案的民族服饰。

  4.幼儿展示作品并交流设计的意图。

  (1)教师提问:你设计的是哪一个民族的服装?用的是什么二方连续纹样?你认为你的设计好在哪里?引导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作品及其创意。

  (2)幼儿随音乐身穿民族服装跳民族舞。

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摸、看、尝等方法认识玉米,并能用语言表现其基本特征。

  2、通过尝试,掌握拨玉米的技能,知道要一层一层剥。

  3、学会观察、比较,对玉米加热膨胀后的变化感兴趣。

  二、活动准备:

  1、生玉米每人一根、专门用来爆米花的干玉米一包。

  2、微波炉一只、餐具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认识玉米。

  1、出示“玉米”朋友。

  今天啊!我们班级里来了一个朋友还有它的伙伴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谁?你们认识它吗?

  2、让幼儿认识玉米的皮和须。

  (1)引导幼儿观察玉米。

  原来是玉米朋友,它今天要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做有趣的游戏,但是它先要来考考我们小朋友,看看谁能发现它身上有些什么秘密。

  (2)幼儿每人取一根玉米观察、自由讲述、交流。

  (3)集体交流。

  你都发现了些什么秘密?

  皮:玉米身上包裹着皮,像它的什么呢?(衣服)

  儿歌:玉米玉米真有趣,身上穿着X衣服。

  须:这个须像什么呀?变一变。

  摸摸看,有什么感觉?

  儿歌:玉米玉米真有趣,身上长着长须儿,像XX来像XX。

  3、去掉皮和须,让幼儿进一步认识玉米。

  (1)如果脱去玉米的'衣服,拿掉它的胡须,猜猜看,里面会有什么?

  (2)幼儿尝试自己剥玉米,自己去探索。

  那我们一起来剥剥看,找一找衣服里面的秘密。剥下来的皮和须应该放在哪里?

  (3)幼儿剥玉米,教师指导。

  (4)幼儿交流,你们剥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秘密?

  (衣服)

  好,现在请你们看看脱去衣服,拿掉胡须后的玉米像什么呀?

  再请你们摸一摸,摸上去是什么感觉的?(软的还是硬的?)(有一粒一粒的玉米宝宝)?(排队)剥一粒下来试试看,像什么?

  儿歌:脱下衣服瞧一瞧,咦!藏着许多小宝宝。亲亲热热在一起,一个挨着一个睡。

  (二)、把干玉米房进微波炉,制成爆米花。

  1、引导幼儿思考小小的干玉米会不会变。

  老师这里有很多已经剥下来的玉米宝宝(摇一摇手里的干玉米),它们呀看我们小二班的小朋友这么乖,想给我们大家变个魔术!我们来看看,他们会变个什么魔术。

  把生的、硬硬的玉米宝宝放进微波炉里。

  我们耐心地等上一会儿。听听看,玉米宝宝在里面发出了什么声音。

  2、把爆好的爆米花取出来,供幼儿品尝、讨论发生了什么变化,把变魔术后的玉米宝宝和先前的做一下比较。

  3、那玉米除了变成爆米花吃,还能怎么吃?我们回去再一起讨论讨论试试看,好吗?好,带着你们的玉米,我们走吧!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旋转现象的兴趣及探究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2、探索使物体旋转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音乐盒音乐呼啦圈 风车 水杯 塑料管 乒乓球 纸片 恐龙蛋壳 塑料瓶教学资源

  活动过程:

  1、以音乐盒的转动来引导幼儿学习音乐盒里娃娃来转动自己。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音乐盒吗?喜欢音乐盒吗?

  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大大的`音乐盒,我们就是音乐盒里的娃娃,现在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转动起来吧。”音乐停了,小朋友们也停下来慢慢的做到自己的座位上。

  2、当才看小朋友们转动的时候都非常的开心,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小伙伴他们也想像小朋友一样愉快的转动,下面老师将有请五个小朋友帮助它们转动起来。仔细观察然后请回小朋友。

  下面哪个小朋友来讲一讲你转动了什么,你又是用什么办法让它转起来的呢。请幼儿完整的叙述

  3、提问:“刚才的材料中,你觉得有不能转动的吗?有没有办法让看起来不能转的东西转起来吗?

  鼓励幼儿想想看似不能转的东子转起来。

  :只要我们肯动脑筋,也能相处办法,让不能转的东西转起来。

  4、观看ppt 进一步了解转动在生活动的广泛应用。

  观看并让幼儿说一说:这是什么东西在转动,猜一猜它有什么作用。

  :转动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利用转动的原理发明了很多东西,转动的用处可真大。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带刻度的杯子进行测量,并体会刻度的作用。

  2、有一定的正确服药知识,提高自身安全意识。

  3、体验探索、操作的乐趣,感受关爱他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带刻度的杯子图、小动物形象、若干标有刻度的杯子、水等。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秋天天气转凉了,一不小心就会感冒生病了,连动物园的小动物们也都感冒了,他们早上、中午、晚上都要服药,医生阿姨想给他们送药都忙不过来,想请小朋友来帮助她,好吗?(好)我请5位小朋友来给小动物送药(幼儿自主为动物倒好药)。

  二、这些动物有的大,有的小,可不能随便给他们倒,你的爸爸妈妈平时怎么给你们倒药的呢?

  师: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如何正确倒药服药,药喝多了会怎么样?

  师:刚才小朋友都提到了一样东西,就是喝药用的杯子,每人拿一个观察一下,它和我们平时喝水的杯子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量杯上的秘密,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带刻度的杯子图,引导幼儿讨论用法及作用)

  师:根据教师在图上举例,读出药量。

  师:请小朋友归纳倒药的操作要求。

  师:现在该给小动物送药了,可小动物们该喝多少药呢?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好老师倒药,谁来说说老师是怎么倒的'?(杯子摆平,倒的慢,边倒边看。)

  师:现在请我们所有小朋友给小动物倒药好吗?听好老师的要求,每组给一种小动物倒药,正好5种小动物,请仔细观察你要送的药是几毫升。倒的时候杯子放平、慢一点,边倒边看刻度,千万不能超过你要倒的刻度。

  师:倒好了相互检查对不对就可以去送药了。

  三、体验杯子大小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最近老师也喉咙疼了,谁愿意帮助老师准备药(引导幼儿观察杯子上的刻度,思考为什么都是20毫升的水在两个杯子里看起来会不一样多?引导幼儿得出目测结果是与杯子的大小有关)

  2、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老师跟小朋友一起做实验,先在两个不同的杯子里分别倒上20毫升,摆放在一起,观察发现了什么?小杯子里的液面高,大杯子里的液面低。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记录,看图示,杯子怎么样,液面高;杯子大,液面低。(让幼儿用大小标记表示)但是我们发现他们显示的都是20毫升。现在每人再拿一个大杯子,拿在手上,现接下来我们应该把桌上哪个杯子里的药倒进空杯子,根据幼儿回答做实验(倒大杯子的,发现还是一个大一个小没办法比较)最后倒小杯子的比较一样多。

  3、幼儿操作。

  4、带领幼儿小结:一样多的水,杯子小,液面高,杯子大,液面低。请2-3位幼儿看图示自主归纳,并用大小标记填空。

  四、延伸活动。

  请没成功的幼儿接着操作,可以请别的小朋友帮忙。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明白青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爱护、关注小动物的情感。

  2、观察并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征,通过故事《小青蛙找妈妈》了解青蛙从卵变蝌蚪最后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3、培养幼儿身体平衡能力及跳的能力,锻炼幼儿的肢体动作协调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过程,青蛙为什么是益虫?

  活动准备

  青蛙图片,《小蝌蚪找妈妈》挂图

  活动过程

  一、观察蝌蚪的特征

  1、请幼儿猜谜:河里抓青蛙,抓到黑娃娃,大大头来,细尾巴中的黑娃娃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里的蝌蚪,并提问:蝌蚪长什么样子?(头大大的、圆圆的,有一条长尾巴,像个音符)

  2、请幼儿再看一看每只蝌蚪是否长的一样?幼儿自由发言。

  3、蝌蚪是怎样运动的?是用身体的哪个部分让它前进呢?(游动、尾巴)

  引导幼儿欣赏图片并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

  2、这些青蛙平时都是吃什么长大的呢?

  3、你们害怕青蛙吗?为什么?你们会去捉青蛙或吃青蛙吗?

  二、青蛙外形特征

  1、自主探索:请幼儿仔细观察青蛙图片、模型,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如并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通常为经绿色,趾间有薄膜相连,青蛙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

  2、集体探索:你见过青蛙,听过青蛙的叫声吗?说说青蛙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

  三、探索青蛙生长过程

  1、出示《小蝌蚪找妈妈》挂图,讲述故事。

  2、提问:水草上沾着的一团圆圆的东西是什么?大脑袋长尾巴、游来游去的动物是什么?是由什么变来的?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幼儿复述故事。

  4、比较青蛙和蝌蚪

  1、教师请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然后提问:

  ⑴青蛙长什么样子?(有四只脚,嘴很大、眼睛凹凸的)

  ⑵青蛙是怎样运动的.?

  ⑶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么不同?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5、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玩法:小朋友围成圆圈站好,老师一边出示字卡一边说:青蛙妈妈产下许多圆圆的卵(幼儿儿蹲下双手抱腿,头低下,做圆圈形状),又成小蝌蚪(幼儿小跑步双手放在身后做摇摆状),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幼儿 伸出两只胳膊继续小跑做游泳状),又长出两条后腿(幼儿把两腿分别伸一伸),最后成青蛙呱呱叫又跳(幼儿做蛙跳状,嘴里学青蛙叫声:呱呱呱)。

  教学反思

  1、本节活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小青蛙的生长过程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达到课程整合的目的。小朋友学到了青蛙的外形特征,以及它演变过程。幼儿在本节课中知道也青蛙是由小蝌蚪变来了。

  2、本节课少讲了青蛙的益虫,教导幼儿要从小保护它们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告诉大家环境在不断恶化,但有些小动物还是坚持自己的工作,帮人们捉害虫,引入本篇课文。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轮廓线表现蚂蚁的结构,并通过头和身体的方位变化表现蚂蚁的各种动态。

  2、创造性地想象蚂蚁过冬的有趣情景,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探究的兴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4、对蚂蚁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张"蚂蚁的家"、红黑蓝三色粗细笔。

  2、欣赏作品三张:蚂蚁搬花生、蚂蚁宴会、蚁后生宝宝。

  3、展示板背景:蚂蚁过冬。

  活动过程:

  一、导人情景

  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动物们开始准备过冬了。每种动物都有自己过冬的好办法。今天我们来做地下考察队,一起走到地下去访问小蚂蚁。

  二、欣赏讨论

  1、出示背景"蚂蚁过冬"。

  小蚂蚁的家在地下的洞里,一个蚂蚁洞有许多洞穴,四通八达,进出非常方便。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小蚂蚁的家里去看一看,好吗?

  2、打开一号家。

  这是一群工蚁的家,工蚁们在干什么呢?(工蚁们在搬一颗花生)小蚂蚁搬的花生怎么这么大?(因为我们人很大,看上去这颗花生很小,可是小蚂蚁很小,看上去这颗花生很大)这么大一颗花生,工蚁们是怎么搬的呢?(有的用头顶,有的躺在地上用力推,还有的用手拉)你认为哪个工蚁用的力气最大?(用头顶的工蚁)(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蚂蚁的身体哪一部分不是用图形来画的?(身体部分是用弯弯曲曲的线来画的)蚂蚁有三对足,第一对足是从头和身体连着的地方长出来的,就像人的手一样;第二对足是从腰间长出来的;第三对足是从身体下面长出来的。腿是笔直的吗?(弯弯的,前腿朝后弯,后腿朝前弯。)大家一起用力气,这群勤劳的工蚁从秋天开始搬食物,除了搬花生还可以搬什么呢?(蛋糕屑、小米粒、玉米粒、小虫子等)现在家里的食物堆得满满的,足够蚂蚁们吃上一个冬天了。

  3、打开二号家。

  这是一群兵蚁的家,兵蚁们正在举行宴会,它们是怎样开宴会的呢?(它们坐在桌子边,有的蚂蚁举起酒杯,有的在喝酒)坐着的蚂蚁和站着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坐着的蚂蚁第二段身体应该弯弯的,站着的是平平的)(演示头和第一段身体)画第二段身体老师也觉得有点难,该怎么画小蚂蚁才会坐下呢?(幼儿:该把身体横过来画)兵蚁的家里真热闹。

  4、打开三号洞穴。

  蚁后生小宝宝了,蚂蚁家族又添了许多新成员,蚂蚁刚出生,蚁后正在照顾小宝宝呢!蚁后、蚂蚁过冬。

  活动反思: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手工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游戏活动,幼儿手工活动一般都是在看看、想想、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开展幼儿手工活动时,也应重视游戏的重要性,在游戏中进行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游戏的作用。

  就如何将游戏与幼儿手工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尝试与探索。

  在第一次教学预设中,我采用了较为传统的形式开展,活动效果较差,经过课题组老师的交流讨论,在第二次的`教学预设中,我将游戏渗入其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将游戏与中班手工活动《蚂蚁过冬》相结合:

  1、导入环节游戏化,引发幼儿兴趣

  幼儿儿手工活动要遵循兴趣性原则,以内容激起幼儿兴趣,以游戏活动满足其情感需要,激发起幼儿想象、创造,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在《蚂蚁过冬》活动中,我以“蚂蚁过冬”的情境游戏导入活动,将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为后续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活动过程游戏化,促进幼儿发展

  《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新鲜好奇、好动、好玩、爱做游戏是幼儿的年龄特征,也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蚂蚁过冬》的活动过程中,我加入了模仿游戏,请幼儿根据模仿小蚂蚁搬东西,引导幼儿观察蚂蚁的动态。还加入了“蚂蚁找食物”的游戏,请幼儿当小蚂蚁,一起随音乐做动作、搬东西等,进一步巩固了幼儿的经验。

  通过游戏的形式,幼儿在掌握巩固经验过程的中不会觉得枯燥,反而非常感兴趣,在做做玩玩中对蚂蚁搬东西的动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小百科:蚁科(Formicidae),体长2~20毫米,触角膝状,9~10节,腹部基端有1~2个结节,最易识别。营“社会生活”,有明显的多型现象,每一巢群中有雄蚁、雌蚁及生殖系统发育不全的雌性工蚁(有些种类工蚁中,有上腭发达的兵蚁)。大部分种类雌蚁及雄蚁具翅,而工蚁、兵蚁无翅。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为了让幼儿了解秋天的特点,我请家长在自然角投放了一些秋天的农作物,象花生、黄豆、绿豆、米等。许多家长为了方便就用各种各样漂亮的瓶子装着过来。一天早上,我和孩子在自然角进行观察时,许多小朋友把那些装有各种豆子的瓶子拿着摇晃,发出各种响声,看着孩子的举动,本来想发火的我及时的调整了自己的想法。我想:平时都是我在引导孩子观察自然角的,今天,我想看看孩子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果不其然,在这过程中,叶梓询拿的瓶子里面的豆子较少,他的瓶子发出的声音最大,而湘湘的却因为瓶子里装满了花生发不出声音。湘湘急着跑过来问我:老师,为什么他的瓶子会响,我的却不会?新《纲要》指出,要以问题引领幼儿进行探索,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为幼儿探索和经验的建构提供适宜的支持性引导。我没有直接回答幼儿的问题,而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幼儿回家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答案,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一、活动目的:

  1、在学习,操作中,了解豆子在瓶中没有装满时能发出声音;装满了却不能。

  2、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获取经验。

  3、积极参与交流,乐于把探究各种各样的结果与同伴分享。活动准备:各种瓶子,花生、绿豆、红枣、米、汤匙、纸张、盘子等。

  二、活动过程:

  1、以问题“豆子装在瓶子里,为什么有的会响,有的不会呢?”引入,请幼儿谈谈自己回家寻找的答案。(由于是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许多幼儿回家后都很积极的寻找答案,有的问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实验。当然,老师在其中是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把今天的发现让父母做一个了解,以便父母针对性的进行指导。)重点指导幼儿大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2、向幼儿介绍各种操作材料,请幼儿进行操作,验证幼儿的答案。

  ① 根据幼儿提出的方法,请幼儿进行操作。

  师: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② 重点在幼儿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指导幼儿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发现瓶子里的豆子如果装满了就没有声音了。(在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又有了新的问题的提出:怎样才能更好地豆子装到瓶子里,而不让豆子掉下来呢?)

  3、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请幼儿把自己装好的瓶子与同伴进行交流,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换瓶子,试试对方的瓶子,并能把自己实验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4、小结:

  豆子在没有装满时,能发出声音;装满时不能。(针对操作过程中幼儿发现的问题—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豆子才容易掉下来呢?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

  活动延伸: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冰的特征,知道冰块是水变的,冰又能变成水。

  2、运用工具探索冰的融化,知道冰与水的区别。

  3、激发幼儿对冰块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小块冰,每人一块有小鸟的冰。

  2.几盆热水、抹布、小积木。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人手一块小冰,感知冰的.特性

  师:有一群可爱的小鸟想找小朋友做游戏,可是天气太冷了它们被冻在了这个小房子里?

  1.请你来看一看,猜猜这个特别的小房子是用什么做的?它是什么样的?

  2.你还可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觉得它像什么?(启发幼儿说出冷冷的、冷冰冰的、光滑的、硬硬的、没有颜色、透明的等等。)

  二、幼儿自选工具,分组探究,感知冰的变化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拯救小鸟吧!音乐结束不管你有没有成功,请你都回到前面来。

  组一:两盆热水和小杯子

  组二:5根毛巾

  组三:小锤子,积木若干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关注冰与水的关系。

  三、交流冰中取物的经验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拯救小鸟的?(敲碎、让它化掉、热水里、阳光下、毛巾捂一捂)

  师幼小结:冰是可以融化在水里的,融化之后就是水,它和水一样无色透明,但冰是固体,水是可以流动的液体。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8-18

【精选】科学教案10-03

科学教案(经典)10-04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经典】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