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

时间:2023-10-14 07:13:12 教案 我要投稿

题西林壁教案15篇【优】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题西林壁教案15篇【优】

题西林壁教案1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

  一、谈话与导入

  1、师生谈话:

  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2、师板书:

  庐山。

  生跟读两遍。

  3、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

  4、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

  5、小组交流观后的感受。

  6、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二、初学与感知

  1、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4、教音:

  岭(lǐng) 峰(fēng) 不识(bù shí) 只缘(zhǐ yuán)

  5、指名两生和两组读。

  6、认识“缘”字:

  ⑴ 请学生自己通过部首查字典来认识该字。

  ⑵ 完成填空:

  “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 部首,再查 画。第四笔是 ,名称是 ,第五笔是 ,名称是 。

  ⑶ 多媒体演示“缘”字的书写顺序,学生再跟写一遍。

  ⑷ 学生在自己纸上练写“缘”字。

  7、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

  8、学生练习后,小组比赛读。

  9、请学生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

  三、理解与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⑴ 齐读一、二句诗。

  ⑵ 自查字典,理解“岭”“峰”的意思。

  ⑶ 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岭”“峰”,请两生在黑板上

  画。

  (岭: 峰:)

  ⑷ 说说“岭”“峰”的区别。

  ⑸ 小组讨论:

  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

  ⑹ 继续讨论:

  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来观看庐山的?

  ⑺ 体会“横看”“侧”“远近高低”的`意思。

  ⑻ 配合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 ;从上往下看,庐山是 ;从远处看庐山,像 ;从近处看庐山,像 ;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 ;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 。

  ⑼ 在小组中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2、学习第二部分:

  ⑴ 自读。

  ⑵ 同座讨论,完成填空:

  ① ,是因为 。

  ② 因为 ,所以 。

  ③ ,所以 。

  ④ 之所以 ,是因为 。

  ⑶ 指名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句式来说。

  ⑷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⑸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⑹ 质疑。

  四、朗读与背诵

  1、按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读后评价。

  3、提供四段背景音乐:

  ⑴ 古琴曲《高山流水》;

  ⑵ 古筝曲《渔舟唱晚》;

  ⑶ 二胡曲《二泉映月》;

  ⑷ 江南丝竹《茉莉花》),学生自主选择音乐,配乐朗读。

  4、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把这首诗根据自己熟悉、喜爱的曲调唱出来。

  五、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4、介绍有关庐山的诗:

  《望庐山瀑布》《登庐山》《庐山诗》。

题西林壁教案2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这是苏轼在游历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在诗中,作者通过对庐山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抒发了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慨,其实就是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道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够默写出来。

  2、教会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懂得诗中蕴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培养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够将全诗背诵并默写下来。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体会诗中所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爬过山?请曾爬过山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爬上山顶后看到的景象和在山下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2、引入课题:是啊,山上看到的村庄还是原来的那个村庄,但是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景象出现呢?大文豪苏轼也有过和你们一样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写的一首诗《题西林壁》,看他是怎么为我们解开这个疑惑的。(板书课题)

  二、解题

  1、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注释,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设想:可能有同学不懂“题”的意思,可让同学们先组词,比如“题目”“题写”“问题”等,结合古诗,选择正确的译义。)

  3、板书课题意思: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文。

  三、初读诗文,感知节奏

  1、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朗读古诗的方法自己默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教师范读。要求:同学们在听时要注意老师的节奏,在停顿的地方用“/”作上标记。

  3、全班朗读,教师纠音。注意卷舌音平舌音的正确读法。

  4、鼓励个别起来展示读,大家一起纠音、评价。

  过渡:同学们已经会读这首诗了,但是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意思

  四、学习第一、二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猜想诗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同桌间互相说说你猜到的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庐山却变成了一座山峰,高大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景象都各不相同。)

  4、在这两句诗中,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庐山千姿万态,从每个角度都看到不一样的景象。(有岭又有峰)

  5、延伸:学到这里,你是否想起,我们在上一学期也学过这种描述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发现不同的样子的文章?

  (引导学生说出《画杨桃》中的`话:“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6、谁来把庐山不同的景象画一画?(给时间让学生作画,画完后展示、评价)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过渡:就那么一座山,为什么作者会看到好多不同的景象呢?(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五、学习第三、四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请你根据注释猜想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3、请你说一说,在这两句来应该注意哪些字的解释?

  识:认识;清楚。缘:因为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4、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认不清庐山真实的景色,是因为我就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六、深入体会

  1、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为什么还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3、教师归纳:诗人觉得没能够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本身就处在庐山之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到庐山的全貌了。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前两句与后两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七、拓展

  1、从这首诗中,你觉得作者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路呢?

  (教学设想:生或会回答“看景象要看全面”、“看待事物要讲究方法”、“不要置身在景物之中只看它的局部,要站在高处看它的全貌”、“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发现”等)

  教师作归纳: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像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一样,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即: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横看-----岭

  远近高低各不同

  侧看-----峰

  不识真面目当局者迷

  只缘在山中旁观者清

  2、谈感受:你能不能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平时遇到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

  八、熟读背诵、默写

  1、请你把自己当做诗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练习背诵

  ⑴同桌间互相练习背诵。

  ⑵分组竞赛背诵。

  ⑶师生互背:

  ①教师出上一句,学生对下一句。

  ②教师说意思,学生对出相应的诗句。

  ③将诗句顺序打乱,让学生衔接上句或下句,做到倒背如流。

  ⑷谁愿意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你的背诵?

  ⑸自评、共同评价背诵情况。

  3、练习默写

  ⑴先说一说,在默写时要特别注意哪个字的书写?“峰”不要写成“锋”,“各”不要写成“个”,“缘”的右边上头不要写成“互”。

  ⑵学生练习默写。

  ⑶谁愿意上黑板来展示你的默写?

  ⑷共同评价默写情况。

  九、总结、延伸

  1、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⑴指名作答诗句的意思。

  ⑵指名谈出诗中包含的道理。

  ⑶谈一谈你对庐山的了解。

  2、提升感情:从诗中,我们知道,庐山是一个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所以苏轼通过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并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它的奇特景象。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像诗人一样,对祖国的美丽河山有所感、有所悟,将你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十、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题西林壁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题西林壁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重点指导“缘”的写法,注意第四笔和第五笔分别是撇折和横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游戏,要考一考大家。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明白了什么呢?(出示六色方柱体)

  2、欣赏庐山风光,引出课题。(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简介庐山)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二、解题意、知作者

  1、结合注释解释“题”、“西林”的意思。

  2、说说关于对苏轼的了解。(课件出示苏轼简介。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

  1、现在请同学们把古诗仔仔细细的读上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遍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

  侧:cè 庐:lú 缘:yuán

  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小组讨论赛读,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课件出示诗歌的朗读节奏划分,出示诗歌诵读)

  四、探究诗意,揭示道理

  1、感受“不同”,理解句意。

  (1)学生理解“横看”、“侧看”,让学生明白“横看”是从正面看之意。

  (2)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岭”和“峰”在形状上的区别。

  岭 峰

  (3)课件出示小练笔,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景象。

  (课件出示小练笔)结合诗句,放飞想象:

  从正面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侧面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远处望,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近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高处俯视,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低处仰望,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4)师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让学生闭上眼睛再次感受庐山的“不同”景象。

  (师有情感朗读:他横看庐山,山峦起伏;侧看庐山,山峰耸立,他不禁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 他远望庐山,云天飘渺,若隐若现;近观庐山,巍峨雄伟,犹如巨人;从高处俯视,庐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从低处仰望,山峰高峭险峻,直插云霄;他不禁吟诵——远近高低各不同。 他再变换位置看,发现庐山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他从各个角度看,发现庐山依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5)强调“各”字,让学生谈谈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

  (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2、品悟“不识”,揭示哲理。

  (1)师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

  (2)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启示

  (3)结合课前的'小游戏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去认清方柱体的颜色、结合诗句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认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引导学生质疑应该怎样看待事物呢?(揭示哲理:全面客观地认清事物,对待问题)

  (4)结合所学的知识或生活实际谈谈对“全面客观地认清事物,对待问题”的理解。

  五、归纳小结,升华主题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写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尝试把《题西林壁》根据《世上只有妈妈好》改编成一首歌。

题西林壁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课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课件,教师引读。

  四、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指名读。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链接作者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五、升华,积累运用

  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3、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 侧

  远 近 各不同 客观全面

  高 低

  不识 只缘 认识事物

  ( 果 ) ( 因)

题西林壁教案6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两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

  1、还记得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吗?回忆一下,你能背诵他的哪些作品?(齐背《水调歌头》)

  2、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题西林壁》。请大家读读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让我们对苏轼有更多的了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苏轼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诗兴,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二、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课后注释、课文插图、词语手册自学这首诗,把自己的收获和理解标注在课文旁边。)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article/

  (1)对题目的理解;

  (2)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3)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三、拓展延伸。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你觉得这首诗中,还有什么问题是值得提出来大家交流探讨的?(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2、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讨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所站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的情况?

  6、小结: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四、朗诵、背诵。

  五、欣赏:

  后来有很多人录写了这首诗:请欣赏草书题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

  师:孩子们,看看这一幅风景图,是否能唤醒你脑海中的记忆,这是哪里的景色?(生:庐山瀑布)记得李白写的那首诗吗?叫《望庐山瀑布》。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庐山的风景不仅仅就是这瀑布,你看这峰峦雄伟的山峰,更是那样的壮丽迷人。大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十多天后,把这里的风景看了个遍,于是在庐山的西林寺写下这样一首诗,一起读诗题。

  二、了解题目和作者

  三、自学古诗,感受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对古诗的理解,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一下这首古诗。

  2.汇报交流:

  A:你认为“岭”应该是什么样的?“峰”又是何种状况?说明庐山的景象怎么样?(生:变化莫测,形态各异,奇形怪状等)怎样能读出你的这些感受呢?“岭”和“峰”要重读。

  B:除了从正面和侧面看,诗人还从哪些角度去看?

  同样的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这真是(千变万化,变化多端,)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这就是庐山,让我们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吧。

  点拨:此山在哪?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他愿意停留在“不识”上,他问自已—,他问山中之人——,他问我们在座的各位——,可是,我们都身在庐山之中,看到庐山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补充链接:

  庐山在李白的眼中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在朱元璋的眼中是——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庐山在毛泽东的眼中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同样是庐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苏轼所说的`——

  D:揭示哲理:孩子们,要想对庐山的风景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我们应该怎么办?

  同样,作者仅仅是在说庐山吗?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错在哪里?

  要想认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办?( 全面地,客观地对待事物,而且还要有自己的切身感受。)

  四.拓展训练,总结全文:

  九百多年过去了,庐山依旧有她自己的风采,无论时间怎样流逝,它总还是那样的变幻莫测,绮丽雄伟。现代诗人董必武在游览庐山时,也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带着我们这节课学会的朗读方法,来读一读这首诗,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初游庐山 董必武

  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重峦竟胜奇。

  乍雨乍晴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陂。

  盘桓最好寻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时至今疑。

  总结全文:学完了这首诗,我们赞叹庐山的风景雄伟陡峭,更从诗中懂得了一个道理,这样的诗是哲理诗,最后,我们端好书,大声地把这首诗读出来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岭:简笔画

  峰:简笔画

  不识……不同…..

  全面地,客观地看待事物

题西林壁教案9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3.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3.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谁去过庐山或看过庐山的风景片吗?请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景点的名称。

  2.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望庐山五老峰》中有一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3.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1.简介: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2.诗题

  3.作者

  三、读正确,明诗意

  1.听录音读

  2.指生读

  3.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色再读。

  4.齐读。

  5.诗意

  四、入诗境,悟诗情

  1.这首诗写了什么?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

  2.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能答出来,就说明这首诗大体读懂了。

  题一: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找出来。

  (板书:横侧远近高低)

  题二:作者欣赏庐山是不是真的横着看,侧着看,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板书: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书:景色不同)

  小结:苏轼不愧为大文豪,诗的前两句用14字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题三:作者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

  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小结:看来要想了解全面,就要超越狭小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引导回答: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五、诗意引申

  1.师举生活实例1:一位同学放学校外等车远观学校教学楼……于是,他轻轻地吟诵道:

  (引读)不识庐山真面目——

  2.师举生活实例3:以《背影》为例,引出不识“父爱”真面目,只缘身在”父爱”中。小结:诗中的“山”不是指庐山了,这个“山”可以是指一样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个人。

  3.同学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举例说一说。

  (逐一事例引读)不识××真面目——

  4.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引导理解:人们所处地位不同,看问题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片面性。预知事情真相与全貌,需全面了解。

  四、全文总结

  小结:写庐山诗,大都从不同角度赞美庐山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得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这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

  五、拓读古诗

  古诗欣赏

题西林壁教案10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2、指名读。正音

  3、再读,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的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四、背诵

  五、课外拓展:《登飞来峰》

  六、总结。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题西林壁教案11

  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

  (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西林:西林寺。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

  (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

  (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

  (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团队合作讨论)

  (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有点儿。

题西林壁教案12

  教学设计思路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在教学中发挥网络环境下的交互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按照网络教学模式图和教学流程图: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引导探究→归纳小结→反馈评价→升华提高。

  (3)当学生打开网页课件时,主页上显示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庐山和题壁诗,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打开“教学资源”网页中“欣赏庐山”“古诗理解”“古诗新唱”“悟出道理”等课堂环节。

  媒体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选择并确定主题小组分工等;

  (2)组织网络合作学习小组;

  (3)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网址和途径并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页;

  (4)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内容。

  (5)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在网上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有关的网页,并向全体学生展示;

  (6)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在网上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整堂课步骤设计如下:

  (1)打开网页,主页显示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学生自行阅读,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打开“教学资源”。

  (3)学生进行点击学习。

  (4)点击“古诗欣赏”按钮,然后结合课本进行“理解古诗”。

  (5)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

  (6)小组协商解决“讨论探究”。

  (7)当堂练习,点击“拓展练习”进行练习。

  (8)升华提高,学生充分活动之后,基本解决问题,进行讨论。

  (9)通过网页展示教材分析。使学生更一步理解知识。

  (10)学生通过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延伸。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课前准备:

  (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网页制作,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

  网页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学生介绍苏轼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汇报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板书:横岭 侧峰

  (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师:为什么同是庐山有时看到的是岭有时看到的又是峰呢?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

题西林壁教案13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游山西村》是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基础和方法,而且学生喜欢诵读这种节奏感强烈的古诗。然而,两首古诗中都有富有哲理的诗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法学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知大意;多诵读,悟诗情。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与作者有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题西林壁》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2.初读感知

  读通读正确: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然后抽读。

  3.自主识字

  三、朗读感悟

  1.板书题目,并解题

  [题西林壁]题:书写,题写。西林:江西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墙壁。题意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简介作者:(见附录)

  3.理解诗句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从正面看。岭:山岭。侧:从侧面看。峰:山峰。远近高低: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各不同:各种不同的姿态。诗句之意:从正面看,庐山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一座巍然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认识,不清楚。缘:因为。只缘:只因为,就是因为。此山:这庐山。诗句之意:(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在这座庐山之中。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1)作者都是怎样观察庐山的?(位置:横看、侧看;距离:远眺、近观;角度:俯瞰、仰望)位置、距离、角度不同,同看一座山在观察时看到的'山的容貌一样吗?(千姿百态)

  (2)“横看”是从哪个角度按什么顺序观看?看了什么?(“横看”是正面,从“左→右”或从“右→左”观看。这样看整庐山就是很高的连绵起伏的山岭。)

  (3)“侧看”看到了什么?(从侧面时又成了耸立陡峭的山峰。)

  (4)从“远、近、高、低”不同的位置看,庐山的姿态一样吗?(不一样呈现出不同的美妙的姿态,气象万千,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

  (5)庐山到底有没有真正的面目?(应该有)为什么在庐山看不清庐山内的真面目?(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2)师: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3)中心:《题西林壁》这首诗通过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四、诵读背诵

  指导朗读《题西林壁》:“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音。

  五、作业布置

  诵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教案14

  年级:四年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题西林壁教案15

  教学目标:

  ★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八、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

  九、默写古诗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

  十、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十一、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课件出示作业:

  (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轶闻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看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教案】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教案06-02

《题西林壁》教案12-13

题西林壁教案11-07

题西林壁的说课稿05-28

《题西林壁》说课稿06-26

题西林壁说课稿06-28

《题西林壁》说课稿06-14

《题西林壁》教案15篇06-02

题西林壁教案精选15篇02-28

题西林壁教案15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