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5 07:52:05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用)语文教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授课班级:七年级(6)班

  授课时间:20xx、10、14

  授课人:XXX

  【训练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现目标: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让学生学会用心感受自然之美。

  【训练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学习比喻、拟人的作用。

  【训练课时】拟用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读、品语言,感受济南冬之美。

  第二课时:学习多方面写景的方法,片断习作。

  第一课时

  【训练步骤】

  一、由人们对冬季的一般印象,导入新课。

  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寒冷的北风,纷飞的大雪。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更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可有没有一个地方的.冬天如春天般温暖呢?——

  二、整体感知。

  (一)、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选适当词语说出对济南冬天的印象。

  (二)、听朗读录音,说出课文写了哪些景物?(脑中呈现哪些画面?)

  学生自由谈谈感受,语言要简洁。

  △归纳(参考):阳光下的小山/薄雪中的小山/城外山景/城中水色

  三、品味语言。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用了不少精美的富有情趣的语句。请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几句,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其中用词的妙处。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好。

  品句参考: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这些语句,文中还有不少,学生说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有感情地朗读。

  四、小结:

  五、好地方,我们要留在心中;好语段,我们要记在脑中,背诵你最喜欢的一段。

  六、书面作业:

  1、抄写、解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课后习题二。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吹、祝?等14个生字。会写?吹、地?等6个字。

  2、以用欢快的语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随着优美的曲调歌唱。

  3、感受生活的快乐幸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激发实现未来理想的愿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录音机及《快乐的节日》歌曲录音带

  2、字词卡片、挂图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认识?吹、祝?等14个生字。会写?吹、地?等6个字。

  3、感受生活的快乐幸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激发

  实现未来理想的愿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练习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阅读时读出自己的.感受,做到有感阅读,陶冶情操,感受阅读

  的乐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时读出自己的感受,做到有感阅读,陶冶情操,感受

  阅读的乐趣。

  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所以我设计了教师范读,教师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老师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感受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老师的“情”感染学生,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此,我让学生闭上小眼睛,自己深情并茂地把课文朗诵了一遍,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感受到了快乐的情绪。把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后,让他们迫不及待地去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8个生字,1个多音字,练习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对非洲儿童的捐助,不仅是瑞恩的个人行为,也是社会的行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感受世界大家庭的温暖,并立志为世界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对非洲儿童的捐助,不仅是瑞恩的个人行为,也是社会的行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感受世界大家庭的温暖,并立志为世界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进行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搜集。

  教学准备:

  词语卡、《爱的奉献》歌曲带、“非洲儿童生活现状和非洲缺水情况”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质疑:从这个题目看,文中可能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瑞恩的愿望是什么?实现愿望没有?怎么实现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愿望?)

  二、理清线索。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交流,解除心中疑问。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向我们介绍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按课文的叙述顺序,进行课文的复述。先在小组内进行,再在全班进行。

  三、体会人物内心。

  (一)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看资料:非洲缺水情况和非洲儿童生活现状。

  3.体会:看了这些资料,你们有什么想说的?你们心里所想的就是瑞恩心里的感受。

  (二)第二、三自然段。

  1.分角色读。

  2.人物评价:你觉得瑞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从文中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①“瑞恩显得很激动,眼里充满了泪水……”有同情心。

  ②“他花了一个小时……牺牲了和家人一起看电影的`时间……”吃苦耐劳、说话算数。

  ③“瑞恩拿回了春季成绩单,父母又给了他5美元作为奖励”学习成绩好。

  ④“经过四个月的努力……”能持之以恒。

  3.讨论:

  ①攒够这70美元是瑞恩一个人的功劳吗?从哪儿看出的?(有家人的支持)

  “妈妈和爸爸交换了一下眼神后说:‘如果你真的很想要70美元,你可以通过做家务来获得。’”

  “爷爷为了支持他的行动,特地‘雇’他捡松球……”

  ②家人为何不干脆把70美元直接给他呢,何苦费这番周折?想想,他们是怎么想的?

  (对瑞恩的一种磨炼、考验;也是对瑞恩的引导:任何愿望的实现都必须要付出辛劳。)

  四、识字与写字。

  1.认读。

  ①师:认一认卡片上的词语,谁能当小老师带着同学们读。

  募捐死亡威胁雇请报酬妮可转载执著

  ②认读上述带点的字。

  ③师:“著”有几种读音?读一读

  “著”:著(zhù)作执著(zhuó)

  2.识记。

  师: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与大家一起来分享。

  可以进行生字与生字、生字与熟字的比较记忆。

  3.书写。

  注意:“亡”不要多加一点;“爽”,上下一样宽。

  五、作业。

  从下面四项中,任选一项搜集相关数据:

  ②本班同学的零花钱及使用情况。

  ③平时,同学捐款的来源。

  ④中国缺水情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引入。

  瑞恩及他的家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70美元能为非洲孩子打一口井吗?知道这个消息后,瑞恩怎么说?

  2.指导朗读:瑞恩说这句话时,会是什么表情?(坚定)

  3.听了他的话你有何想法?(或相信、或有些担心)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理解反问句的意思:刚才有些同学表示怀疑,其实不光是你们,当时人们也有些担心。从哪句话看出的?它的意思是什么?

  2.70美元靠家人的支持,那这700美元又有谁的帮助呢?从哪儿知道的?

  3.作业交流:其实,不光加拿大,而且我们中国也加入到了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行动中,请搜集了这方面相关数据的同学,向大家汇报汇报。

  4.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放《爱的奉献》歌曲,齐诵其歌词。

  四、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自由地轻声朗读。

  2.你会在“瑞恩井”旁的木牌上写些什么?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3.改写题目:如果要你给这篇课文改个题目,你准备拟个什么题?(《瑞恩一家的愿望》《全社会的愿望》《爱的奉献》《一口井》……)

  五、作业反馈。

  1.谈谈你是如何搜集相关数据的,展示同学们的作业。

  (本班同学的零花钱及使用情况;平时,同学捐款的来源;中国缺水情况等。)

  2.看完大家搜集的资料后,你们想做点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呢?指导学生或以瑞恩,或以非洲的一个孩子,或以瑞恩家人,或以一位给瑞恩汇款的陌生人,或以某报纸的主编的身份,发表一分钟演说。

语文教案 篇4

  一、温故知新

  1.朗读两个句子,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第一句,描绘了一幅动物变迁、植物荣枯的自然现象;第二句写出了高山榕给天地增亮丽、为山水添姿彩的壮美。关键是引导学生谈感受,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2.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从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再读一读。加深对排比句的认识与理解。

  二、词语拾趣

  1.读第一组词语,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想一想第二、三、四组应该填上怎样的词语,填出来。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全班分小组进行词语接龙比赛。

  比赛分两种:第一种是完成书上的填空练习。

  第二种是拓展练习,先由教师出一个词语,一组一组接下去,接不上的组退出比赛,接到最后者获胜。

  三、互动平台

  1.分角色朗读对话,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2.回忆本组课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些什么道理。

  3.小组交流,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怎样去领悟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在写作时要注意些什么?

  4.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谈感受,说方法。

  四、口语交际

  1.资料展示: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不经意间的浪费行为,可以是图像资料,也可以是搜集调查的数据资料,等等。

  2.小组交流:你发现人们在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行为?这些行为造成了哪些损失?你觉得应该怎样帮助他们?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节约?你准备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

  3.全班交流:就以上问题通过小形式汇报。

  五、习作百花园

  1.回忆本组课文,说说哪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你觉得文章哪些写作方法值得学习?

  2.提出本次写作要求。

  3.学生讨论交流:你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你为什么珍爱它?你是怎么珍爱它的?

  4.学生总结交流收获,深入思考后拟题写作。

  5.学生写作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写作情况。

  6.习作交流,指导修改。

  对学生习作可以采用自评、他评与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帮助学生汲取多方面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文章,使之更有文采,从而提高学生写作与修改的能力。

  对学生习作的评价重点放在对话与交流上,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鼓励,以调动学生写作表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短文,一边读,一边勾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把你的感受写出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读书感受。

  思考:内心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4.选择你喜欢的段落仔细品读,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些什么。

  5.联系生活谈感受,说说你怎样理解内心的顽强是不可战胜的力量,从生活中举例说明。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灶的用处,初步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面条、外婆、锅盖、荷包蛋、太阳灶”等词之意。

  3、进步学会使用问号和叹号。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煮、婆、饿、揭、锅、忘”6个生字。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知道表示惊讶或其他感情强烈的句子一般使用感叹号,并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家里烧饭做菜都用的是什么?可你们知道吗?不用煤气、煤炉、柴火也能烧饭做菜。不信,我们学了(23.太阳公公煮面条),就会知道了。

  (2)出示课题:23.太阳公公煮面条。齐读课题。

  (3)教学“煮”。

  ①指名拼读,分析字形。

  ②齐读。

  ③口头组词。

  ④指导书写。

  2、初读课文,口述目标。

  (1)听课文录音。想想课文中告诉我们是用什么来煮面条的?

  (2)口述本节课目标。(见(一)教学目标)

  3、再读课文,学习1、2自然段。

  (1)读课文1、2自然段,自学四个生字:“婆、饿、揭、锅、忘”。

  (2)字形难点:婆,上下结构,“女”的一横要写得长些,要注意摆好位置。

  锅,左右结构,右下是“内”,不是“内”,要注意区别。

  读音难点:“锅”是三拼音guo;,中间的介音“u”,不要漏掉。

  用换偏旁记:锅(窝-穴+ =锅)揭(喝-口+扌=揭)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汇报你学会了哪个字(字形);口头扩词。

  (4)星期天,玲玲到外婆家去玩,这天天气怎么样?什么样的天气称得上晴朗?

  课文写玲玲到外婆家去玩,为什么要写天气暗朗?

  (5)外婆为什么让玲玲和邻居小朋友去玩,而不陪地,说明外婆怎么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忙着收麦子)

  (6)读第1自然段。

  (7)指名读第2自然段。

  为什么玲玲会认为外婆忘了做饭?(锅于里空空的,外婆要收麦子,很忙。)

  (8)出示句子“呀,外婆忘了做饭!”

  ①“!”这个标点符号叫感叹号。

  ②为什么这一句开头用一个“呀”字,最后还用感叹号?

  ③师:表示惊讶或感情强烈的句于用感叹号。

  ④指导读出惊讶的语气。

  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9)用惊讶的语气读第2自然段。

  4、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抽读卡片。

  (2)教师重点指导书写“锅”。

  5、作业。

  (1)学生书写生字“煮、婆、饿、揭、锅、忘”。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4自然段,知道太阳灶的样于、好处。

  2、理解“更”的用法,及“面条、外婆、锅盖、荷包蛋、太阳灶”等词语的意思,学会剩下的8个生字。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1)比一比组词

  着( ) 波( ) 饿( ) 锅( )

  煮( ) 婆( ) 鹅( ) 窝( )

  (2)读课文1、2自然段。

  2、细读课文,学习3——9自然段。

  (1)自学8个生字。(字形难点:碗,不要写成“”。蛋:上面是“”。)

  (2)外婆真的忘了做饭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正在这时候”是指什么时候?“热气腾腾”是什么意思?

  (3)刚才玲玲明明见锅里是空的,怎么会烧出面条和荷包蛋呢?这让玲玲感到很奇怪。(同桌分角色渎4—7自然段,指名读,评议,男女对读。)

  (4)玲玲对外婆手里端着的鸡蛋面是从哪儿来的,感到很奇怪,现在外婆告诉她这面是太阳公公煮的,她就更奇怪了。

  ①比较句子:玲玲觉得很奇怪。

  玲玲觉得更奇怪了。

  a.两句话不同在哪里?

  b.“更”是什么意思?

  ②谁能用“更”说说话。

  (5)到底是谁煮的面条呢,玲玲来到后院,看到什么呢?指名读8、9两自然段。

  (6)出示太阳灶的.投影片或挂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灶的样子。

  (7)课文上是怎么写的呢?自由读课文。写太阳灶样子的句子用“—”,写太阳灶作用的句子用“~~~~~”划出。为什么太阳灶能烧饭、烧莱呢,用“( )”标出,分别读有关句子。

  出示填空

  a.太阳灶远看像( ),朝着( )倒放在空地上,( )放着一只小锅于。近看那伞面是( )小镜子拼成的。

  b.太阳灶能把( )聚集到锅底,用太阳灶烧饭做菜,( )。

  (8)连读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灶的样子、┑恪⒆饔谩?/P>

  (可以看板书、投影片说)。

  3、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导书写:碗、蛋。

  4、作业

  (1)抄写生字(端、碗、蛋、撑、柄、银、拼、灶)。

  (2)朗读课文。

  (3)完成《课堂作业》2、3、4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灶的样子、作用。初步培养爱科学的兴趣。

  2、初步学会使用问号、叹号。

  3、正确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听写字词

  (1)看拼音写词语。

  mian tiao、wai po、guo gai、he bao dan、tai yang zao

  ( ) ( ) ( ) ( ) ( )

  (2)听写生字。

  2、朗读课文,体会标点的用法。

  (1)自由朗读课文,找找哪几句话用“!”,哪几句话用“?”。

  (2)自己读读带“!”和“?”的句子,想想怎么读才对。

  (3)指名读,评议,齐读。

  (4)朗读全文。

  (5)完成课后第四题,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3、出示太阳灶的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灶的样子、用处。

  (1)四人小组说。

  (2)指名说,评议。

  (3)自由说。

  4、小结:人们学科学,用科学,利用太阳的光和热造出了太阳灶,为人们烧饭做莱。人们利用大自然为自己服务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还能举出另外的例子来吗?(如用潮汐、风力、水力发电‘利用太阳能发电;……)

  5、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增长了什么知识?

  (2)我们从小要学好文化,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长大利用大

  自然来为人类服务,为建设祖国出力。

  6、作业。

  (1)完成作业本5、6题。

  (2)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石的神奇。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内容的详略;体会语言美、想象美。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石的赞叹。

  4、能把“徽、景”等8个生字读正确,能正确书写“琴、站”等9个生字,并且注意美观。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课文描写内容的详略。

  2、在研读中体味美的语言,想象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提示“奇”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能说说你都去过哪些有名的风景区吗?

  我国有一个著名的风景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凡是到过这里的人都被它的山水奇景所倾倒,这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石”的黄山。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下黄山的景?(播放介绍黄山风景录像片断:黄山四绝。)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黄山四绝之一,黄山奇石(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奇”

  1、读读课题,课题由“黄山、奇石”两个词组成,你觉得课题中重点强调的是什么内容?(奇石)你能用朗读来表现这个重点吗?作者怎样写奇石呢?我们来学习文。

  2、自读课文

  ①自由读文,把读得不顺利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注意指导下列字:“徽”不要读成“徽”;读准“尤其、风景、陡峭、手臂、脖子、著名、奇形怪状”等生词)

  ②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③分自然段轮流读课文,看哪些自然段是写黄山奇石的?

  三、细读探究、品味“奇”

  1、研读第三1自然段:

  ①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②找出这一段中赞美黄山风景的国语,用“——”画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理解“闻名中外”: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作为中国人请用自豪的语气读这一句话)

  ③理解“秀丽神奇”:秀丽指清秀美丽,神奇指非常奇妙。(指导学生读第二句)

  ④理解“尤其”:“尤其”可以换一个什么词?

  比较句子,哪里的景色秀丽神奇,哪些怪石有趣极了,哪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哪些怪石有趣极了。这两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加上了“尤其是”句子的前后两部分语意有轻重之分,突出了怪石有趣,提示了下文)

  ⑤小结:这一自然段写黄山风景区景色秀丽神奇,引出了黄山石,是全文的总起。

  2、品读2—6自然段

  ①轻声读2—5自然段,用笔画出文中所描写的黄山石的名字(教师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②出示“仙桃图”

  提问:园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你知道它的有关资料吗?怎么介绍的?指名读。

  对比句子(出示课后,读一读中的第一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重点指导“飞”和“落”两个字,突出石头形成的趣味性。)

  再读这一段,想象奇石的样子。

  ③出示“猴子观海”图,说说图上的岩石象什么?

  默读第三自然段,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翻滚的云海”学生理解可能较困难,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看大海的波涛来理解)

  出示课后读一读中的第二组句子,对比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体会石猴的动作)

  读一读,体会石猴的奇特可爱。

  ④出示“仙人指路图”,阅读第四自然段。

  自由读这几句话,学着做一做仙人指路的样子,想象高山上仙人指路的神奇。

  ⑤学习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理解:石头为什么会变成金光闪闪的雄鸡?)

  指名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并说说你的想象。

  ⑥齐读第6自然段

  指名说说还有什么奇石?省略号里藏着什么?

  (介绍几种书中没提到的奇石,可以教师说,也可以由学生装汇报查找的资料)

  ⑦表演读:像导游一们把这些有趣的黄山石介绍游客。

  ⑧读后小结;

  欣赏了这些黄山奇石,你觉得这些奇石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有趣、神奇)目中“奇”字的意思可以用文中哪一个词来概括?(奇形怪状)

  第二课时

  一、整体入手,回顾全文

  1、教师范读全文。

  2、你能读得比老师好吗?试一试。

  3、阅读讨论:作者在文中写了几处黄山石景,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你是怎样分辨的?详写的奇石怎样写的'?

  4、略写的奇石任选一项,展开想象,说一说奇石的样子。

  二、识字写字:

  1.指导重点:字音重点:“景”后鼻音。

  字形重点:“站”左边,“立”部的写法

  “巨”字的内部“尤”字不要多一笔

  “琴”字下部是“今”

  书写重点:“狮”字三部分的比例“等”字细腰横的写法

  2、学生写字

  三、积累内化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词句,为什么?

  2、将喜欢的词填在词语小车内。

  四、总结:

  欣赏了黄山石的独特与神奇,老师送给大家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一定去黄山看一看,也希望你们给黄山那些还没有命名的奇石起一个充满想象与神奇的名字。

  板书:

  黄山奇石

  仙桃石飞落

  猴子观海抱、蹲、望

  仙人指路站、伸、指

  金鸡叫天都伸、啼叫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4、体味诗中蕴含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

  2、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谈谈诗歌

  本文的体裁是诗歌,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通过精炼、含蓄、优美而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且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

  诗歌的基本特点:(1)高度的概括性。(2)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3)语言凝练富有音乐美。

  诗歌的`分类:(1)按内容、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等。(2)按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3)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古典诗歌)。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的使命,并启示真理。诗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所以我们在阅读分析理解诗歌时,须注意以下要领:

  1、用心吟诵,整体感受。

  2、分析要点,感受诗的形象。

  3、借助联想和想象,领悟诗的意境和感情。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节奏和音韵之美。

  三.走近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被誉为“让九十年代推迟到来的诗人。”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等。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

  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诗人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所以,《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童年生活经历。

  四.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请一位同学给加色的字注音。

  痴想(chī ) 凝成( níng ) 喧腾( xuān )

  诱惑( yu )一瞬间( shùn ) 隐秘( yǐn )

  2.请另一位同学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 发呆地想。 诱惑: 吸引,招引。

  喧腾: 喧闹沸腾。 隐秘: 隐蔽,不外露。

  一瞬间 : 一眨眼之间。 凝成: 凝结形成。

  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听课文范读

  要求:同学们听读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情感表达。

  2.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请同学们根据范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想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 注意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3.指导朗读

  同学们的朗读总体不错。但要注意几个地方:

  (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是”字读重音,句子呈升调,要读出疑惑和想往的语气。

  (2.)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这个句子中,“终于”要读重音,以突出我爬山费了很大力气,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3)妈妈,那个海呢?要读出诗人的什么情感?无限的困惑和沮丧,无限的向往和渴望。

  (4)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几句中“飘”“扎”“又”“又”“诱惑”要读重音。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了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这句要读出诗人的什么情感?说的非常好,诗人对看到“海”的渴望。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心。

  (6)结尾几句要读出什么情感?对,看到“海”时的惊喜,兴奋。

  六.整体感知

  1.整首诗分两部分,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我童年时期,对山那边海的渴望和困惑。

  第二部分:写我长大后,我的奋斗与感悟。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改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教学重点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课时安排

  1课时新课导入

  一、整体感知回忆性的记人文章,总会有一根线索贯穿始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标题和开头第一句话告诉我,这篇文章的是围绕什么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

  二、那么课文围绕“台阶”写了哪些事?(从小说情节展开的四要素来分析)课件三、问题研讨(结合上表)

  1、课文围绕“台阶”所写的这些事,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对,就是因为“我们家的台阶低”。而在“我”的家乡,乡邻们常认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很羡慕别人家的'高台阶,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既然父亲一生的愿望就是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为什么文章不就造新屋来详写,而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上用了那么多笔墨做文章,有多方面的作用: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挑水时闪了腰,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第三,写“我”在青石板上跳上跳下,表明当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造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上的坐姿,也是写台阶之低。

  3、父亲是怎样造起新屋的?(准备造屋)细节刻画。冬天砍柴卖柴,不知道他卖了多少钱,只知道“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是个细节描写,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数量来说明父亲冬天为建造新房的辛苦。

  4、在造新屋时,作者对父亲作了怎样的描写?(课件)造台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父亲个性、人品、精神包括思想情感的一种寄托的印证。

  5、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不自在——放鞭炮时的描写;(21段)打招呼不自在(27段)身体垮了——抬石板时“他的一只手按着腰”;挑水时“腰闪了”(28段)“若有所失”——劳动人民的本色。

  三、拓展延伸你如何理解本文的“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是父亲建造新屋最根本的原因。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他对地位的要求,就是他对尊重的要求。“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希望通过改建房屋、砌高台阶来改变自己的地位,获得别人的尊重。因此他花费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不怕千辛万苦,起早摸黑,就是为了要赢得别人的尊重。这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描写父亲的语句,有感情的谈一谈,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体现父亲的什么特点)从几个方面把握: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诶汀⑼缜浚? 建成新屋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小结父亲的形象特点。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四、总结。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了解“赋”的特点;

  2、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

  3、文言词语的活用,语文教案-过秦论。

  重点难点

  文中“议论”所包含的意思,四个“后人”的意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型:课内自读课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题解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

  阿房宫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阿房村。为建造这座宫殿,秦统治者曾征集劳动力七十余万,开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可是至秦灭亡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据说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故称“阿房宫”。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本文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无度,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二、赋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三、阅读课文,反复朗读。

  学生自读,教师范读。

  四、结合“自读提示”和“注释”,分段阅读课文,教师指点。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过秦论》。

  开首十二个字用两组偶句,极省简地待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费,文中“毕”“一”“兀”“出”都是动词。

  接着,由外至内,由物及人,用骈散间杂的句式来写。

  第二自然段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的基础上,极写宫中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收藏”和“经营”是动作名;“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压缩复句,其中“鼎”“玉”“金”“珠”为名作状,“铛”“石”“块”“砾”为名作动。

  五、作业

  熟读1-2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二、学生自学3-4段,教师点拨。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由古及今,铺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第3段开始转入“体物写志”,作者用推理分析的方法承论,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

  文章的最后一段,充分表达了作者写此赋的用意――“寄托讽喻”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统治者的.覆辙。文中除第三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外,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指唐朝统治者。

  小结:文章两大部分铺事写志,层次极其分明,铺事是写志的基础,而写志才是铺事的目的,结构严谨。因此,文章铺陈虽含夸张,却不显浮靡;议论虽纯属言理,却不显拘谨。

  本文关于历代王朝崩溃皆始于自身*败堕落的观点,以及节用爱民的主张,无疑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作业

  (1)、“思考和练习”(五)

  1、未龙何云:(天上)没有云彩,怎(会有)蛟龙(腾空)?

  2、不霁何虹: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彩虹(凌空)?

  3、鼎铛玉石: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

  4、金块珠砾: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儿。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快乐、小鸟、唱歌、羽毛、保护、树苗、不许、枝头”等词语。认识“梳、理、灵、捕、翠、牌”6个字。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要保护鸟类,不让它们受到伤害。

  4.通过看图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背诵课文,懂得我们要保护鸟类。

  难点

  了解“红领巾”指的是谁?为什么说“红领巾”真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

  1.大家看,这是在哪儿,图中有谁在干什么?这是什么时间?

  2.请学生完整地叙述图意。

  课文是怎样描述的?

  二、初读课文。

  l.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先读准生字的字音,再轻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节试读课文,读后评议。

  注意:“新”的韵母是前鼻音,要指导学生读准。“羽”是两个“习”。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读,说说这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林中的小鸟最快乐。)

  (2)议答:从哪里可以看出小鸟最快乐?

  (结合图画,从“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一边…一边”想象小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用“可爱”说一句话。

  (3)指导朗读。

  要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来读,体现出小鸟们自由自在的生活。

  2.学习第二小节。

  (1)自由读,说说通过读知道了什么?(林中小鸟最活跃。)

  (2)质疑解疑。

  ①什么是活跃?(启发学生从“扑棱棱、飞来飞去”体会小鸟非常活跃,还可结合小朋友生活实际理解。)

  ②它们在忙些什么?(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

  (3)指导朗读,要读得快些,体现出小鸟在忙碌地捉害虫。

  3.学习第三小节。

  (1)小声读,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画下来。

  (2)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

  ①“红领巾”指谁?(看图理解,指少先队员。)

  ②为什么说“红领巾”真好?

  (少先队员一大早就到树林中,安放鸟巢,让小鸟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且广泛宣传“不许打鸟”,让小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

  ③练习朗读。读出赞扬的语气。

  四、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鸟类?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卡片,认读生字词。

  快乐、小鸟、唱歌、羽毛、保护、树苗、不许、枝头

  二、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课后生字,说说自己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的?

  2.重点指导:

  歌:左面是个“哥”,右面是把“次”去掉两点水。

  保:右边不要写成“果”。

  写:上边是“冖”,下边的笔顺是一 与,提醒学生不要写成“马”

  3.指导书写。

  生字中有6个是左右结构的字,其中“歌”“羽”“新”左右相等,“保”“得”“打”左窄右宽。“歌”“新”笔画较多,要写紧凑些。

  三、朗读指导

  这首诗押ao韵,朗读时要读出韵律来。要通过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爱鸟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读出设问句的语调,并且要把“最”“可爱”“机灵”“红领巾”读重音。

  第一节要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来读,体现出小鸟们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二节速度较快,体现出小鸟在忙碌地捕捉害虫。

  第三节中“不许打鸟!”和“‘红领巾’真好!”句末都是叹号,但第一句是折使句,严厉禁止打鸟,朗读这句语气要坚决;第二句是感叹句,要读出赞扬的语气。

  四、做找朋友的游戏。

  布置作业

  1.连一连。

  2.看拼音写词语。

  3.搭配词语。

  机灵的 树苗

  翠绿的 小鸟

  蓬松的 羽毛

  3.按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l)清晨,林中谁最快乐?

  (2)清晨,林中谁最活跃?

  (3)清晨,林中谁来得最早?

  4.造句。

  可爱

  快乐

  5.说说生活中你是怎样保护小鸟的?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实践创新

  1.在教师的指导下,做鸟巢和广告牌,到公园或郊区放置鸟巢,插上“不许打鸟”的木牌。

  2.在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或有关鸟类知识的书籍,在活动课上向学讲鸟类趣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夏》教案01-30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精品教案01-23

语文下册教案12-29

语文《影子》教案06-13

语文《跳水》教案06-13

语文优秀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