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杜甫诗》教案

《杜甫诗》教案

时间:2023-09-12 07:13:15 教案 我要投稿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诗三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

  [教学目标]

  1、熟练、流畅地朗读,读出诗的情感和节奏

  2、了解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

  3、把握诗寄情于景的特点,感悟诗歌的意境

  4、掌握鉴赏、品味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结合重点词、句如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法、学法设想]

  1、查找的资料,包括他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以及诗歌的时代背景。

  2、指导学生鉴赏、品味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跳跃性比较大,品味时要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要结合重要句子、关键词语体会其中的情感和用语的精妙;要结合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和白居易。请谈谈你们对杜甫的了解。(初一下册历史书、初一语文下册课外诗部分、《》等都有诗人的介绍。)

  当学生说到诗史、诗圣时,师可让他们说说这些赞誉的由来。师也可做补充,大致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歌像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诗歌的艺术性也非常高。杜甫诗三首

  师简介前两首的创作背景:《望岳》创作于杜甫的青年时代,他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与李白等诗人结为朋友,充满着壮志豪情,有气概和抱负。而《春望》创作在战乱流离时期,山河破碎,诗人忧国思亲。

  二、初读,要求:准确流畅、注意节奏、读出情感

  1、学生先默读这两首诗,初步感知,注意课下生字注音,有难字做好标记。

  2、录音范读,师提示:注意节奏和停顿,体会诗的情感。

  3、积累字词,师可提示:听了录音,哪些字的读音我们应特别重视?

  主要有:岱dài宗 青未wèi了 决眦 zì 搔sāo 簪zān

  4、师提示:字读准了,就能把诗读好吗?学生可能回答,还要注意诗的节奏、停顿,要读出其中的情感。

  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导学生学会停顿、注意节奏。

  5、学生根据节奏和停顿,自由朗读,要求:放声朗读,抑扬顿挫,读得准确、流畅。

  6、启发学生:两首诗的情感不同,怎样从语气上把握?(生)

  参考:《望岳》要读出诗中的欣喜、赞美、豪情等。《春望》要体现出诗人的悲痛、思念和忧愁。

  7、抽生朗读,大家点评。主要从节奏、停顿和情感等方面。关键句子,师可让学生重点再读。

  8、集体朗读全诗。

  三、精读,疏通诗意

  1、师提示:诗歌的跳跃性非常强,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根据诗句,边想像,边在心里用通俗的语言来描绘诗中的情景。

  2、学生提出自己在感知中的一些疑惑,集体讨论、明确。

  参考:《望岳》中,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没有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未了”是“不尽”的意思,整句话是说: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里都能望见。“荡胸”两句,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称做“层云”;鸟也时常出没在山谷间,要睁大眼仔细望才能望见。

  《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来是让人快乐的事物,但因山河破碎、亲人离散,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伤心。另一种解释是,用花鸟比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这两种说法虽然有差别,但传达的情感却是相通的,一个触景生情,一个移情于物。

  3、让学生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来再现诗中的情景。(可编成小故事,进行叙述、描写。)大家点评、补充,丰富诗的内容。

  4、交流读后感受(主要是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感受)

  《望岳》主要是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主要是表达诗人热爱祖国、思念亲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品读,赏析诗歌杜甫诗三首

  杜甫曾说自己是“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他在词语的锤炼上确实下了很多功夫。请再读诗歌,选出你认为精妙的词语和句子,先结合背景和上下句自己品味。

  在交流时,不求数量多,一些精彩词语和句子,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读、多人评。

  参考:《望岳》

  “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下来的阳光就像被一把巨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比强烈。“国破”之下“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应当为明媚之景,而后面却以“草木深”叙述了荒芜的情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情,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在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流畅、有感情的朗读,并当堂背诵。背诵中,可以想像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加深印象。

  六、作业

  选择其中一首,加以大胆、合理的想像,改编成一篇短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杜甫在《春望》中表达了战争给国家和自身带来的伤痛。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大家学过历史,请结合课下注释,谈谈这场战争。

  参考: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他目睹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

  二、初读,要求:准确流畅、注意节奏、读出情感

  1、录音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学生根据节奏和停顿,自由朗读,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读得准确、流畅。

  3、抽生朗读,大家点评。主要从节奏、停顿和情感等方面。关键句子,师可让学生重点再读。

  三、精读,疏通诗意

  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并在小组内交流。同时利用小组的智慧,将短文改编成一个小剧本。(师可简要进行一些方法的指导,并板书“场景”“人物”“故事情节”等,提示学生从这些方面入手。提示:人物对话要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尽量口语化。因为故事短小,可直接口头编排。)

  准备比较充分的小组到前面表演,其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点评,师最后总结。

  四、品读,赏析诗歌

  师:战争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什么?(生)

  学生可能一开始会想到贫困,师可启发他们联系全文。参考:生活贫困、两个儿子战死、孤儿寡母无依无靠、老妇去服役

  师: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而且要“夜捉人”?

  学生再读课文,特别注意其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

  参考:“捉”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 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是不分强壮老弱。从第三段可以看出,战争很残酷,青壮年死得很多,所以差役要胡乱捉人顶数。“夜捉”表明官府捉人的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也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不择手段。

  师:文中作者还运用了很多精妙的语句,请谈谈你的发现和体会。

  参考:从“老翁逾墙走”“ 妇啼一何苦”体现出人们讨厌这种破坏安定和平生活的战争,老妇人对战争是怨恨的,另一方面,“急应河阳役”,又积极支援这场平叛战争。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已经被抓走。杜甫诗三首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在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流畅、有感情的朗读,并当堂背诵。背诵中,可以想像诗歌的情节和内容,以加深印象。

  六、作业

  续写本文: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请进行合理、大胆的想像和联想。

【《杜甫诗》教案】相关文章:

杜甫诗教案02-04

木兰诗的教案08-28

《外国诗》教案07-28

《木兰诗》教案01-26

木兰诗教案01-28

冰心诗教案02-24

《木兰诗》教案08-08

毕业诗教案01-29

《杜甫诗三首》教案06-26

《杜甫诗三首》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