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08 08:33:33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斟词酌句、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等方法,体会普罗米修斯为造福人类而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精神。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感悟普罗米修斯为造福人类而不屈不挠、无私无畏、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重点:

  感悟普罗米修斯为造福人类而不屈不挠、无私无畏、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懂得为人类造福是正义的。

  教学过程:

  (课前:师板书课题)

  引入:

  1、课件出示几位神的姓名。

  师:同学们,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谁知道这些词语、是哪篇课文里面、人物的名字?

  师: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一次,再读一次。

  2、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这是我们今节课的学习目标,谁来读一读。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这位音乐大师求学的艰苦历程。

  (2)学习作者坚毅的精神。

  (3)理解作者爱国的情操。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

  小结:今天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仍然感到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当初,就是这首《黄河大合唱》,不只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和日本鬼子做殊死的斗争。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是谁创作的吗?

  小结:对,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冼星海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激动人心的作品?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音乐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有关他执著音乐艺术追求而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介绍作者,出示课题)

  1、作者介绍:冼星海(1905年——1945年)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原籍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等作品。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真实反映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创作有《游击军》、《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

  2、检查字词:

  (1)、请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奢望 西崽 琐屑

  迷惘 穷拙

  (2)、请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衣寇楚楚 ( ) 走头无路 ( )

  (3)、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

  琐屑:

  迷惘:

  忌刻:

  流离失所: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留学巴黎是以什么为顺序来写的?

  2、读了作者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事?

  交流总结:

  (一)、为艺术而留学巴黎。

  (二)、在巴黎的艰辛生活。

  (三)、创作《风》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

  (四)、从作曲班毕业,学成归国。

  三、研读,讨论:

  1、冼星海只身到法国留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2、冼星海取得了那些成就?

  3、冼星海为何拒绝留在巴黎?

  交流总结:

  四、体验与反思:

  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从冼星海的留学经历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五、拓展延伸:

  名言:

  1、讲述自己积累的刻苦求学的故事。

  2、请写一句关于立志的名言。

  六、教师出示名言和寄语:

  1、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4、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5、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6、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在朗读中初步理解文意。

  2.通过“读、译、思、谈、聊”五步骤,结合小组合作方式研读课文,并掌握“亡、吊、居、将、富、折、引”等字词的解释。

  3.探究“福祸相依”的寓意,体会劝说辞的妙处,用辩证的眼光看得失,保持平和达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读、翻译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成语

  猜成语,发现寓言的故事的规律,导入塞翁失马。(出示投影图片学生回答,得出寓言的概念。)

  1.守株待兔。

  2.亡羊补牢。

  3.寓言概念。(读)

  二、预习检测

  1.读:字音、节奏准确,适时点拨书写“父、遽、堕、折、弦、跛”读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学生再齐读。

  三、介绍《淮南子》

  编者、主要内容、道家思想、神话材料。

  四、课文解读

  1.读课文。(自由读,结合注释,揣测大意)

  2.翻译课文,准确理解。

  活动:小组合作翻译,1-4组前4句,5-8组后5句。注意翻译原则(留、删、替、补、调),直译为主。重点字词翻译准确。

  展示

  生1回答翻译、强调重点词语 (预设;小组间质疑,补充)

  生3回答翻译、强调重点词语 (预设:小组见质疑,补充)

  大屏幕出示课文翻译,生齐读加深理解。

  3.思考问题。

  (1)文章讲了几件事?分别是……

  (2)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福?哪些祸?

  (3)“其父”又是怎样看待的?

  失马 得马 折髀 相保

  一般人 祸 福 祸 福

  塞翁 福 祸 福 福

  4.谈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猜一猜省略的原文是什么?

  (1)原文:故福之为祸, 祸之为福, 化不可极, 深不可测也。

  (2)有关福祸的成语。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因祸得福。。...

  寓言说辞的魅力:间接劝诫的好处,给人以警示,发人深省,又委婉耐听。

  5.聊收获。

  结合课文给我们的启示,以后在生活中遭遇看似“不好”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或者聊聊你类似于“塞翁失马”的经历。

  五、作业布置

  识记实词、虚词及文学常识。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古今寓言》,下一期读书会分享。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淮南子

  失马 得马 折髀 相保

  一般人 祸 福 祸 福

  其父 福 祸 福 福

语文教案 篇4

  第三只小板凳

  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完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唯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来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拿出两只板凳,举起左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第三只,总比前两只强一些。”

  要求:1.从爱因斯坦方面确立一个明确观点;

  2.从老师方面确立一个明确观点;

  3.将爱因斯坦和老师两方面综合起来确立一个明确的观点。

  讲析:

  议论,归根结蒂是要明确提出一个观点。对同一事物由于选取议论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观点也就不同。

  从测试的角度看,这道作文题就是要从三个角度对《第三只小板凳》进行议论,得出三个不同的明确观点。

  首先从爱因斯坦方面来谈。他认为第三只小板凳比第一只、第二只要好。那么,在这三只小板凳中,第三只小板凳当然是“成功”的。这个“成功”不是凭空得来的,和什么有关呢?从爱因斯坦讲的“刚才交的是第三只,总比前两只强一些”,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自信。如果一个人做事缺乏自信,那么成功是不可能实现的。从爱因斯坦对老师的回答,还可以看出,“成功”和“对失败的总结”、“不断地做”有关。

  找出“成功”与“自信”、“对失败的总结”、“不断地做”的相互联系。再把这种联系用一个句子(单句或复句)表述出来便是明确的观点。

  1.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2.成功不是失败的累积,而是对失败的不断总结。

  3.持之以恒是成功的条件之一。

  从老师方面谈,他认为爱因斯坦交的“小板凳”是“世界上最坏的板凳”,这是老师对这个板凳的看法。这个看法太绝对,因此是片面的。他不知道交的是第三只,第一只、第二只板凳比第三只板凳更“坏”。老师这种片面看法和什么有关?要是老师知道这只小板凳的来历就不会断言“坏”了,因此和不能“全面”看问题有关,当然和“不调查了解”有关,还和“静止看问题”有关。

  把“片面”与“全面”的辩证关系用一个句子(单句或复句)表示,便是明确的观点。

  4.要全面看问题,切忌片面。

  5.要从发展变化去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6.任何事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将爱因斯坦和老师两方综合起来看。对一只小板凳,制作者爱因斯坦认为好,旁观者老师评价它“坏”。为什么对同一事物看法竟有天壤之别,原因是什么呢?爱因斯坦认为好,是与前两只相比的结果,这个比是“纵比”,纵比是和过去比,可以比出进步。老师认为坏,是与他自己见过的板凳进行比,这个比是“横比”,和好的、较好的比,当然比出不足了。由此看来,爱恩斯坦和老师对一只小板凳看法大相径庭,这是“比”的结果啊。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比呢?既要纵比,也要横比,这样才能全面看待事物。那么观点可以归纳为:

  看待事物,既要横比,更要纵比。

  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又可更深入地找出事物的多种相互联系,从而确立明确的观点。

  这道题有测试价值,它提出确立明确观点的几条途径。

  例文:

  1.成功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不断总结。

  2.要全面看问题,切忌片面。

  3.看待事物,既要横比,更要纵从,这样才能促进事物向前发展。

  论据要充分:

  精选例题:在下面短文横线处写一段话,用两组对比的事实论据,证明“失败的染色体上常常蕴含着成功的基因”是正确的,不超过400字。

  通往科学凯旋门的路,都是由失败的砖石铺成的。如果你想拒绝任何失败,那么成功也将被你关在门外;如果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么成功也就永远不会出现。在科学的探索中,没有被失败的苦恼折磨过的人,是享受不到成功的欢乐的。

  在失败的染色体上常常含着成功的基因。

  据说,希腊曾有一位哲学家,走路时因为只注意抬头观察星辰,结果掉进了坑里,于是有人为此讥笑他。黑格尔却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在科学上如果害怕失败而抱残守缺,因袭旧说,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科学的创新永远是一句空话。

  科学史上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金粒是从失败的砂砾中千淘万滤而来的。真理的闪光在谬误背景的映衬下会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讲析:

  论据,是得出观点的根据,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因此,论点和论据是统一的。

  我们说“论据要比较充分”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有足够的论据证明观点,二是不同的论据有相同角度,可以证明同一观点。

  论据得来的很重要途径是积累,怀特黑德有句名言──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这句名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倘若你想把一切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你也必将永远被关在真理的门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

  上述的分析,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内涵作了剖析,很深刻,如果再有论据做依托,那就更充实,让人可信了。这样的论据只有靠积累了。如:

  论据一有人说:“若不让错误出生,便不会有真理降世。”

  论据二歌德说:“人们若要有追求就不能犯错误。”

  论据三奠定电磁学实验基础的法拉弟,正是由于不怕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努力,才终于使磁铁产生了电流,开拓了电磁学新领域。

  论据四欧立希以惊人的毅力,在失败了数百次之后,才成功地制成了药品坤凡纳明。

  以上四个论据,很好地证明了“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这个论点。

  在积累论据时,不要零散的记,而要以观点统帅不同论据,一组一组的记。这样用起来,就触类旁通了。

  例文:

  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两千年中,企图证明欧氏几何“第五公设”的都遭到了失败,非欧几何却在这无数次失败后呱呱坠地。发明“永动机”的奢望,曾经耗费了许多人的科学青春,而焦耳正是在对“永动机”的深入研究中,发现了热功当量定律。

  论证要合理:

  精选例题:写两段语言表述不同但内容相同的话,证明由格言“一千个‘0’比不上一个‘1’”得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一个观点。每段文字不超过200字。

  讲析:

  论证,是由论据得出观点的证明过程。“合理”是指证明过程要让人心服口服,万万不可牵强附会,更不能东拉西扯,应是水到渠成。例如,有人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

  居里夫人的长女伊伦·居里是科学家,和他母亲一样也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非欧几何的创始人之一,匈亚利数学家亚·鲍耶的父亲是著名的数学教授;我国化学史专家张之高教授的儿子张滂是有机化学教授;著名女物理学家谢希德教授的父亲则是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谢玉铭教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松鼠的习性,学习抓住特征介绍事物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体会文章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态度情感、价值观: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抓住特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样子像老鼠,爬在树枝上,生活像猴子,忙着摘果子。谜底:松鼠(板书课题)

  2.你了解松鼠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内容)

  3.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帮助大家多少。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说说松鼠给你留下整体的印象是什么?

  (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三、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松鼠是一种漂亮、驯良、乖巧,讨人喜欢的动物。找出文章中相应的段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总括松鼠漂亮、驯良和乖巧的特点。

  第二部分:(2~5)具体说明松鼠的漂亮、驯良和乖巧的特点

  第2段,松鼠的漂亮。

  第3段,松鼠的驯良。

  第4、5段,松鼠的乖巧。

  第三部分:(6)补充说明松鼠的其他特征及它的用途。

  顺序:先总说——再分说——最后补充说明

  2.讨论:第一段中的漂亮、驯良、乖巧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第二段至第五段的安排是根据第一段“漂亮、驯良、乖巧”三个词的词序写的,先说明松鼠漂亮的形体,再说明其习性由表及里,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四、精读品悟

  围绕“小松鼠那么可爱,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展开谈话。随着学生的交流,教师从四个方面组织教学。

  (一)外形的美丽

  你觉得松鼠哪儿最美?引导学生抓住“玲珑”“美丽的尾巴”“毛茸茸”等词语体会松鼠的美丽。

  采用个人读、赛读、齐读三种方法读出松鼠的美丽以及喜爱之情,之后出示课后填空题,学生填一填,读一读,积累语言,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动作的机敏

  此段重点句是“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启发学生从“只要……就……”“触动”等词体会松鼠的机灵。

  引导学生读出小松鼠的机灵劲儿。

  (三)搭窝时的.聪明

  假如你就是一只小松鼠,你怎么向大家介绍搭窝的过程。

  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指导学生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这样说,会让我们很清楚地了解松鼠搭窝的过程。

  小结:看来,这些表示先后次序的词,作用还真不小呢。

  集体读这部分,进一步认识连词的作用。

  (四)吃食时的有趣

  要知道吃什么?怎么吃?让学生模仿一下吃食的动作。然后围绕三个“它们”进行教学。

  五、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是准确,本文除了符合这一基本要求外,它的语言还非常生动,能否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例句来分别说明。

  1.语言准确

  例: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触动”这个动词前又加了一个“稍微”,以表示这种“触动”程度之轻,在“触动”后又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强调它的“乖巧”。

  2.语言生动

  例: “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中用“清秀”“玲珑”“美丽”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突出它的“漂亮”。

  六、课堂小结

  课文非常清晰地从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三个方面写出了松鼠的特点,表现出了松鼠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动物。希望同学们课下再认真看看,学习课文的结构思路。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我喜欢(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要求:仿照课文从“漂亮”“驯良”“乖巧”这三个特点介绍身边的某一小动物。

  板书设计:

  松鼠

  布丰

  松鼠的特点:(总说) 漂亮,驯良,乖巧

  (分说) 漂亮:面容,肢体

  尾巴

  吃食的样子

  驯良:活动范围

  活动时间

  食物

  乖巧:过水动作

  警觉

  筑窝

  其他习性用途(补充说明)

  教学反思:

  《松鼠》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抓住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生活习性、性格。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渗透着作者对说明对象——松鼠的细致观察,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这小生灵的挚爱。生动的说明语言激发起读者内心珍爱生灵的美好情愫,也进一步激发起学生阅读说明文、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不仅了解松鼠的特点,更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其一:引入部分,我出示谜语样子像老鼠,爬在树枝上,生活像猴子,忙着摘果子. 学生很容易猜出谜底是松鼠,但要利用谜语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出理由,同时获得猜谜语方法,抓住特点,得出谜底后引出新课。

  其二:在学生读文之后,研究课文分为几部分,抓住主要内容对课文进行概括,说出每部分内容,并讲出自己这样分的理由,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加以总结,得出写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具体到生活习性又可发分细分为:它的生活、住所和吃食。这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进行课文分析。

  其三:抓住本文重点部分,了解松鼠的外形是如何的美丽和可爱,如何的讨人喜欢的,通过读,让学生知道该段由几句话构成,并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并说出理由,这样学生便会感到由总到分或是由整体到局部的写法,加上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写作上学到怎样把一件事物描写具体的写作方法,由总到分。

  在这样的环节下教学,学生上的很轻松,对松鼠的喜爱之情皆能表达出来。我感不足的是,由于学生大多数没有看过松鼠,加之课前没有找资料,因此个别学生不发言。因此以后,布置学生充分预习特别重要。只有预习充分,才能上课积极发言。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厉,认真吸取经验教训,争取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中国结的寓意,体味其中饱含的中国心﹑中国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具准备:

  中国结的实物,中国结的有关资料。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中国结。(板书:中国结)齐读课题。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中国结是什么样儿的?中国结有哪些特点?中国结为什么以中国命名?人们为什么喜欢中国结?)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

  2、默读课文,你对中国结有了哪些了解?(全班交流)

  3、中国结有哪些特点?画出相关句子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结受欢迎?

  三、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师过渡: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那其他人喜欢吗?

  2.中国结是如何制作而成的?中国结有哪些特点?

  3.介绍自己手中的中国结,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形容一下?

  4.从哪儿可以看出中国结特别受宠呢?中国结为什么如此受宠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自然段,用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找出相关词句。

  5. 中国结还有哪些受宠的原因呢?

  6.为什么中国结能够表现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呢?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中国结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奥妙就在这个“头”上,这个“头”就是我们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 中国结表现着中国心,饱含着中国情。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因此,中国结又被称为“同心结”。谁来读一读3—6自然段?读出句子中饱含的丰富感情来。(指名读)

  2. 师生合作读,读出这美好的感觉。

  3. 欣赏中国结。(播放中国结的图片)

  4.此时此刻,令你叹为观止的还只是一个个中国结吗?(生自由说)

  四、 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中国人民的智慧,华夏文化的悠久,不仅体现在万里长城,秦兵马俑这样的恢弘巨制之中,还体现在这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的小小中国结身上。

  板书设计:

  巧夺天工 变化无穷

  中国结 受 宠

  中国心 中国情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2、教学突破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热身训练

  1.板书“爱”。

  2.诱思:正大剧场结束曲中唱道:“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韦唯在《爱的奉献》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还有一位诗人说道:“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变成一座坟墓。”请同学们谈对“爱”是的理解,可以引用格言、歌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

  二、设疑、理解、点拨

  1.提问: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2.提问: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3.提问: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辐射资料.深化理解

  1.叶圣陶说过:“作得思有路,循路识斯真。”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多么重要。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2.指导学生阅读《一棵大树》。

  提问:大树对男孩可谓爱之有加,可是他给自己带来美好和快乐了吗?

  3.请同学们给这篇童话补充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四、本课小结

  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请同学们在课下向其它同学讲述一个你身边发生的爱的故事。并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第二课时

  一、 理解作者构思

  1.课文为什么要强调是“巨人”和孩子呢?如果改成“男人”和孩子,效果会怎么样?

  2.你觉得课文在构思上还有哪些独到之处?彼此交流一下。(给予点拨)

  二、学习拟人修辞

  1.拟人是本文运用的最主要的一种修辞,从文中找出最典型的一段来,体会其妙处。

  2.指导阅读《溪水》一文,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拟人句。

  三、片断写作练习

  提问: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四、本课小结

  读童话是美好的,写童话同样是美好的。因为在读、写之中,你的心灵便得到了净化,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道林格雷的肖像》。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二、教学目的

  1. 初步学会3个生字,认识7个字。

  2. 朗读课文,了解诗中所写的鹅的特点,产生对鹅的喜爱之情,初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 背诵课文。

  4. 指导书写“红”、“毛”,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三、教学重点

  学习朗读课文,了解诗中所写的鹅的特点,产生对鹅的喜爱之情,初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你们几岁了?6、7岁了能做许多事了,老师给你们猜个谜语好不好?

  头戴一顶红帽子,

  身穿一件白袍子,

  脚蹬一双红鞋子,

  唱着歌儿伸脖子。(打一动物:鹅)

  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有一个叫骆宾王的小朋友,当时他只有7岁,有一天,他去池边戏水,有人指着池中的鹅让他作诗,他出口作出了下面这首诗。因此人们夸赞他是“神童”。 (板书:鹅。)

  (二)新授课

  1. 初读古诗,记住生字音。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2)出示卡片,读准音,扫清读文障碍。白毛、红掌、鹅、曲项、浮、拨、清波。

  (3)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读音。

  2.读懂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全诗,学看注释,说说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只什么样的鹅?(自由发言)

  (板书:曲项 白毛、红掌、从上倒下的观察)

  (2)鹅唱歌时是什么样的`?

  ①指名读第1句。告诉学生前面两行是第1句。鹅叫的时候脖子是什么样子的?

  ②师述:“项”在这里指的是脖子。看看图,说说“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曲是弯的意思)“曲项”呢?(弯着脖子)“歌”是什么意思?(把鹅叫形容在唱歌)

  ③课件欣赏:鹅叫的时候是弯着脖子,仰着头,高声地叫。这个样子你喜欢吗?小作者也非常喜欢,他是怎么用他的诗表达的呢?(连续地说出三个“鹅”字来)

  ④练习朗读,注意停顿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⑤这两句写出了鹅叫时的样子,那么它游水时又是什么样呢?

  (3)轻声读第2句。

  ①指名说说鹅游水时的样子

  白毛/浮绿水,(鹅的羽毛洁白,它浮在绿水上面,多美啊)

  红掌/拨清波。(红色的脚掌轻轻地划动着清澈、碧绿的池水)

  ②想象画面

  ③课件欣赏:加以体会

  ④练习朗读,边读边想象。

  (4)朗读全诗,体会出这首诗的意境

  提问:这首古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先说鹅的脖子弯曲着朝天叫的样子,然后说鹅的全身洁白的羽毛,最后说鹅的红色的脚掌拨水的样子。)

  小结:观察任何事物都要有一定顺序,写的时候也要按顺序写。

  3.朗读全诗,练习背诵。

  (1)想象诗句构成的美丽的图画。

  (2)配乐朗读,练习背诵。

  4.指导书写:

  (1)(课件演示)说说生字在田格中的位置,找特殊笔画。

  (2)书空笔顺,练习描红

  (3)展示学生的作业,互相说说修改意见

  (三)巩固:朗读全诗,背诵

  (四)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出鹅叫时的样子,后两行讲了鹅在游水时美丽的外形,你们喜欢诗中的这只鹅吗?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喜爱之情吧。(全班齐读)

  (五)板书设计

  11.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叫时的样子

  白毛/浮绿水, 外形

  红掌/拨清波。游水动作。

  (六)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回家问问家长说说其它动物是怎么游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猫》教案01-11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石榴》教案02-16

语文尊严教案02-04

语文精品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