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02 07:50:24 教案 我要投稿

(优)语文教案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语文教案4篇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

  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 2。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

  (1)说明文主要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用途等;(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事物特征;(3)说明文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等;(5)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6)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理。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作者简介(略)

  3.正音、辨字、辨词。

  肆sì(不要读成cì) 涸hé(不要读成gù)

  葱cōng(不要读成cóng) 沛(不要写成)

  磴dèng(不要读成dēng)

  4.文章内容的分析。

  (l)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读时可采取一人一段,自愿读,不指定,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2)分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若有中心句的段落,就用中心句表示,没有中

  心句的段落,就需要自己概括。

  第1段: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第2段: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 2》。

  第3段: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古代是天然草原区,如今关外30公里都变成了沙漠。

  第4段:沙漠逞强旅威的武器是风和沙。

  第5段: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第6段: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第7段: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第8段: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按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第9段:我们向抄漠进军取得的若干成绩。

  第10段: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仅可以保护农田,开辟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第11段:风可以为人类造福。

  第12段:沙漠地区的日光照射特别强烈。

  第13段:只要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以上各段的中心意思,l、4.7、8、10.13是原文的中心句,其他几段的中心意思是概括出的。)

  (3)在上述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4段):说明为什么向抄漠进军。

  第二部分(第5-8段):说明怎样向抄漠进军。

  第三部分(第9-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被征服的,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4)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2、3两段说明了什么?这属于什么说明方法?

  答:这两段举了国外地中海沿岸和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受沙漠侵袭的情况。从而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属于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②沙漠向人类发动攻势的武器是什么?进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这属于哪类说明方法?

  答:沙漠向人类发起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和“阵地战”。这属于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③如何征服沙漠?征服沙漠的关键是什么?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的途径:一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都只是采取守势。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这是征服沙漠区别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的必要条件。有了水,才能抵御抄漠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按漠进军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④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并指出所用的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这说明了征服沙漠的可能性。“沙漠是可以征服的”,举例说明“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用事实说明了征服沙漠的现实性。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紧紧抓住向按漠进军这一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运用这一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又恰当地使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l.反馈练习

  阅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在文中找出有关沙漠危害人类的句子。

  ①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②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③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学习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讲名人故事

  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物 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 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 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3.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文章的借物喻人写作方法。

  3.了解仙人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解仙人掌是一种生命力的奇特的植物,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

  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花?(杜鹃、莲花、……)我知道有一位现代作家秦牧他和你们不一样,他喜欢浑身是刺的仙人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仙人掌这课(板书)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有语气、形象的说出仙人掌让学生想去学)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师:请大家快速打开书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仙人掌的?

  生:(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奇特的植物!)(板书:顽强、奇特)

  (培养学生学会在自学的基础上了解仙人掌的特点)

  (1)出示课文第一句“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

  (2)对比读第二句,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仙人掌,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

  (学生能感受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一个“嘿”字,更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3)读出作者的赞叹之情,解决“嘿”的读法。

  (“嘿”在生字表中的读音为一声,在此处因为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的不同,声调可以有所差别。通过朗读,使学生悟到更能表达赞美之情。)

  2、师:作者又是从哪几方面介绍仙人掌的生命力顽强、奇特的呢?请你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

  A. 指名说。

  B. 生:四方面

  1)、坚韧的性格

  2)、自我保护能力强

  3)、再生力强

  4)、花朵美丽(老师适时板书)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全班同学在一起交流,先告诉大家你是从哪方面感受到的?再简单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很可能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谈感受,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安排学习的顺序。)

  第一方面:不怕恶劣的环境 性格坚韧

  朗读重点句:对于生活环境,似乎它从来就不讲究,任你什么硗瘠的泥土,它一扎下了根,似乎就在快乐的`叫喊道:“这地方好得很,你就瞧我在这里繁荣生长吧!”

  朗读指导层次:

  (1) 学生在谈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出自己的感受

  (2) 出示课件(一株仙人掌在硗瘠的 泥土上生长,绽放着艳丽的花朵)

  如果它有语言,会向人们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

  (学生谈自己的想像,对仙人掌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3) 同学们像想的太好了,这句话你们已经理解的很深刻了,你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这句话,一定读得很好。(出示朗读重点句,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 指名读

  (5) 你们都能把快乐地叫喊读出来吗?咱们一起试一试。师生对读(学生读仙人掌的话)

  (6) 我们要是不看着书,你站起来快乐地叫喊,再加上手势,一定能把这种感受读得更好。(学生背仙人掌的话,教师读前边的语言)

  第二方面:自我保护

  朗读指导层次:

  (1)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

  (注意学生朗读时“什么野兽”“什么害虫”的读法,比较,找到最佳读法。)

  (2) 全班同学自由练习朗读。

  (3) 指名读。

  (4) 把自己的感受读一遍给同桌听。

  第三方面:再生力强

  朗读指导层次

  (1) 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2) 教师范读,学生评读(“不”“落地生根”为评读的重点)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指名朗读

  (5) 这样顽强的奇特的仙人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多好呀!把这部分背下来。(学生练习背诵)

  (6) 谁来背?要是带着感情就更好了。指名背。

  (7)你们还想背。那好,老师起头,你们看我的手势,一起接着往下背,带着感情更好。

  第四方面:花朵鲜艳

  朗读指导层次

  (1) (看课件,激情。)仙人掌开花,有的一株上开一朵,有的开几朵,还有的甚至要开十几朵呢!

  (2) 现在你们再来读这部分,一定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3) 指名朗读

  (二)感悟课文的写作方法(读中悟法)

  1. 这篇文章与以往学过的状物的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 浏览课文,勾画拟人句

  3. 汇报所画的句子

  4. 文章用拟人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5. 换人称朗读,把文中的“它”换成第一人称“我”。你们说一说应该带着什么感情?(自豪、骄傲)

  6. 同学们喜欢哪方面就换人称地朗读哪方面。

  7. 指名读一方面

  8. 全班合作读全文,分别指名4名同学换人称读四方面,其他同学读开头一句和“历代的人们…….”一句

  9我们在生活中虽然不可能成为一株人掌,但是……你能接着往下说吗?

  (学生: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仙人掌地精神;

  但是,我们可以做像仙人掌一样的人;……)

  10 文章的结尾,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前面为什么还要写松柏、梅竹、莲花、篱菊呢?

  (在对比中更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11.所以,仙人掌尤其应该享有人们的赞美!那我们就一起来赞美仙人掌!出示:“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的植物。”(读出赞美之情)

  三、语言训练(在积累、运用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1.出示“仙人掌,嘿,这真是( )的植物!”从课文中选择一些词语、句子填在括号里来赞美仙人掌。(鼓励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表达出对仙人掌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借物喻人的写法

  1. 谈话:由于本文是秦牧的原文《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及选的章节还不能完全表达作者响表达的情感,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原文,体会作者除了要赞美仙人掌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意思?

  赞美:海岛上的战士

  提问:为什么文章前面先写仙人掌?这叫 什么写法?(借物喻人)

  五、在作者的眼中,仙人掌尤其值得赞美,在你的眼中也一定有值得你赞美的植物,赞美它的什么品格呢?留给同学们思考,在下一节课的作文训练中,再来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按照爬树前、第一次爬树、第二次爬树、爬树后顺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小作者爬树前、第一次爬树、第二次爬树、爬树后的心情变化。

  3、通过感悟文章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感情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感受回归自然的乐趣。

  教学难点:

  从小作者心情变化的描写中比较两次爬树的不同,渗透对比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朗读法,对比法,自学法,合作法,探究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主题,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平时同学们都和爸爸妈妈到哪里玩呢?生汇报:我和爸爸妈妈到花溪公园玩。妈妈带我去天佑城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顺峰山。在家乡时爸爸带我爬过村边的大榕树。……

  2、引出课题。

  3、审题。从课文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你想进一步了解什么?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写什么?

  生:我了解到作者通过写我学会了爬树来体现爬树的乐趣。我知道这是一写事的文章。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想像爸爸教我如何爬树?

  师:你为什么要用上“想像”?

  生:因为我爸爸不要说教我爬树,就是我要出去玩他都不准,说不安全,何况这里也没有树爬,所以只能想像。

  二、初读课文,理清线索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水渠qú 桧guì树 槭qì树 凹āo进去 恍huǎng惚hū

  3.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说说你是用哪些方法理解词语?

  大呼小叫 热身赛 莫名其妙 恍恍惚惚 盘算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5.学生浏览课文,看看在爬树的过程中,作者又记叙了哪些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板书小提纲——爬树前、第一次爬树、第二次爬树、爬树后。)

  三、自读课文,交流感悟

  (一)在爬树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有哪些变化?小组内阅读交流。

  (二)集体交流,共同品读。

  1、围绕本单元主题“乐趣”,查找文中能表示“乐趣”的相关语句。

  (爬树“非常舒服”“很快乐”“很舒服”等语句,明白了这种感觉来自树,来自树上能看到而在地上看不到的景致,也来自“爬”的过程,来自爬树过程中体会到的父子情。这便是爬树的乐趣。)

  2、交流:爬树前“我”的.心情怎样?

  (“我开始担心起我能不能爬上树,爬树要有什么本事,要不要带一些手套、护膝”这句话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担心”。)

  3.学生交流,教师板书:担心。

  4.交流第一次爬树时作者的心情。

  (“在爸爸的指导下,我紧张地爬上树杈,手死死地抓住,腿不顾一切地翻下去,肚皮和胸脯全都不敢松劲地树身上······”),抓住“爬上,抓住,翻下去,贴在”等描者动作的语句体会。

  5.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板书:紧张。

  6.交流第二次爬树时作者的心情。

  (“不知怎么的,我越来越觉得身子底下的树干很亲切似的,我贴着它,抱着它,抓着它,好像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有时,还会觉得它是活的,而且很温暖,不像爬铁管那样令人发抖。······我的四周都是枝条、绿叶,我像只猛兽,站在地球上!”)

  7.学生交流,老师板书:自豪。

  8.比较:第一次爬树和第二次爬树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爬树:大呼小叫,像动物。

  第二次爬树:觉得亲切,像猛兽。

  9.交流爬树后作者的心情。(围绕课文第19—22自然段谈自己的感受。)

  10.教师相机板书:快乐。

  四、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1.结合课文中的疑问句“人在树上真的很舒服。为什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的主题。

  3.引导学生深思:现实生活中“爬树”不太可能,那么应该怎样回归自然呢?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想与?

  4.课堂练习。

  鼓励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5.课堂。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仿写一习作:《爸爸带我去 》或者《××带我去 》。

  六、板书设计:

  爸爸带我去爬树

  爬树前 担心

  第一次爬树 紧张 回归自然

  第二次爬树 自豪 热爱自然

  爬树后 快乐 保护自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夏》教案01-30

语文尊严教案02-04

语文精品教案01-23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跳水》教案06-13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