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30 10:24:50 教案 我要投稿

[热]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科学教案9篇

科学教案 篇1

  有益的学习经验:

  认识常见、常吃的水产品,井能说出它们的名称。

  准备:

  带幼儿参观水族宫或海底世界。如果本地区没有这样的场所,可以带幼儿参观水产市场。

  活动与指导:

  1、带幼儿去参观水族宫或水产市场(条件不具备,可找―些录像带或图片)。

  2、边看边给幼儿介绍,并告诉他们这些水产品的名称,如鱼、虾、螃蟹、海带。

  3、请幼儿仔细观察,并说出这些水产品的.形状及简单的特点。

  4、小结:

  水产品的种类有许多,如鱼、虾、螃蟹、海带,它们都生长在海里或湖泊里,这些水产品都可以加工成美味的食品。它们是我们的好朋友。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体验听诊器可以使声音放大的现象,产生操作兴趣。

  2、产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准备:

  听诊器1-3个,塑料漏斗,像皮管,酸奶杯,线,回形针。

  过程:

  1听听说说:

  引导幼儿把手放在胸膛上,感觉心脏的跳动。

  引导幼儿趴在同伴的胸前听一听心脏跳动

  的声音。

  鼓励幼儿戴上听诊器听一听同伴,老师心脏的跳动声。

  ——“用听诊器听到心脏的跳动声和趴在前用耳朵听到的`心脏跳动声有什么不同?”

  小实验:

  教师提问。

  ——“我们能运用桌上的材料来做一个传递声音的实验吗?”

  教师示范制作方法:在俩个酸奶杯低各挖一个小洞,用线穿过,再用回形针卡住。

  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打电话游戏:

  用自制电话通话。

  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握住线。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教师小结:声音是通过线来传播的,如果把线握住,声音就传不过去了

科学教案 篇3

  树叶(小班系列活动设计)

  活动一:捡落叶、玩落叶(略)

  活动二:树叶分类

  活动目标: 1、能用自己的方法给树叶分类。

  2、能大胆地进行实践活动,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树叶数份。

  2、每人两个篓子。

  3、集体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树叶,引导幼儿观察

  1、这是什么?

  2、枯叶、绿叶数份

  3、积木、白纸等操作材料。

  4、记录表、记录笔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这是什么?

  2、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学习词:枯叶、绿叶)

  3、猜一猜,叶子里面有什么?有没有水?

  (1)介绍记录表,教师交待如何记录。

  (2)幼儿把自己的'猜测记录下来。

  二、幼儿进行实验,探索绿叶里的水。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

  2、幼儿实验操作并进行记录

  三、幼儿交流:

  1、你发现了什么?

  2、为什么绿叶里有水,枯叶里没有水?

  3、师生共同总结。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祥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开”了一个汽车城,她和她的伙伴们张罗着要卖各种各样的汽车,他们先从自己家里带来了很多玩具汽车,摆放在汽车城里。可偌大的空间里,总觉得汽车还不够!最关键的是,有顾客来买车,他们向祥祥提出:“你们怎么没有卡车、公共汽车、双层巴士呢?”于是,幼儿提出要自己制作汽车。为了满足幼儿的意愿,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盒子,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让汽车城里的汽车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

  幼儿会如何制作汽车呢?最简单的做法是:用硬一点的纸板剪四个圆,然后粘贴在盒子的两侧即可。当汽车城的第一辆自制“双层巴士”面世时,立刻引起了轰动,还赢得了雷鸣般的学声。随着游戏的一天天推进,汽车城里自制的汽车越来越多,可教师却发现,这一辆辆“盒子汽车”一旦制作成功就成为一个个摆设,幼儿根本不会去把玩它们。

  那日,教师去汽车城买车,祥祥热情地为教师介绍一辆辆汽车,教师则故意对那辆自制的“双层巴士产生浓厚的兴趣。结果,祥祥反过来劝教师:“不要买这辆车啊,它开不快的,你瞧,它只开一点点路就停下来,而跑车可以开到很远的地方去哦!”怕教师不信,祥祥还演示给教师看,一辆现成的玩具跑车和一辆用纸盒制作的“双层巴士”比赛,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看着幼儿辛辛苦苦制作的汽车如此不受欢迎,难免有些遗憾,教师禁不住想:能不能激发幼儿去改制“盒子汽车”,从而让自制的汽车也能很好地开起来呢?

  这天的游戏交流中,教师拿出了玩具跑车和一辆纸盒制作的汽车,询问幼儿:“你们喜欢哪一辆?”前一阵子还被热捧的“双层巴士”遭受冷遇,理由很简单:“盒子汽车不会跑!”也有幼儿讲到:“盒子汽车的轮子不会滚!”“有没有办法让轮子滚起来呢?”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

  基于幼儿的认知,教师决定设计一个集体学习活动来激励幼儿改制“汽车”,从而了解“汽车”制造的一些简单原理。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了解简单的轮轴构造,尝试改制“汽车”,体验成功的乐趣。

  2.乐意在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游戏中制作的各种“盒子汽车。

  2.各种制作材料及工具:剪刀、胶水、双面胶、长短不一的牙签、大头针(可供幼儿在较厚的圆纸片上戳洞)、吸管、幼儿收集的废旧纸盒、纸轮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师制作的汽车,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前几天你们在游戏中用盒子做了很多辆汽车,可是“盒子汽车”跑不起来,只能停在汽车城。今天,我也做了一辆汽车,猜猜我的汽车能跑起来吗?

  2.绝大多数幼儿认为教师的汽车应该和他们的汽车一样“轮子不可能滚起来,只有2—3名幼儿有些动摇(这几名幼儿的理由是:“因为老师的本领大,所以老师做的汽车应该能跑起来!”)。

  3.教师演示:自制的汽车,能跑起来。

  (引来幼儿一阵欢呼,所有的幼儿都看到教师自制的汽车跑了起来,轮子滚得飞快。)

  【设计意图:活动开场,教师就直接出示自制的“盒子汽车”,旨在引发幼儿的关注,让幼儿在出乎意料中产生强烈的好奇,并由此激励幼儿的探究兴趣。】

  4.师:为什么我的汽车轮子能滚起来呢?

  5.幼儿仔细观察教师制作的汽车,很多幼儿看出了其中的一些差异。

  “你的轮子不是粘在盒子上的!”

  “你的轮子是戳在牙签上的.!”

  “我们的轮子粘在盒子上一动不动,所以滚不起来!”

  “我看见马路上汽车的轮子都是能滚起来的!”

  “牙签把两个轮子连在一起,两边的轮子都能滚起来啊!”

  【设计意图:围绕“为什么我的汽车轮子能滚起来”的讨论,幼儿会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些许奥妙。事实上,当幼儿的目光聚焦到牙签时,幼儿已经自然习得了“轮子之间有轴”的粗浅道理。】

  二、幼儿探索、改制“盒子汽车”

  1.师:你们看出了不少秘密,你们想让汽车轮子也滚起来吗?

  (此时幼儿已经兴趣盎然,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动手改制那一辆辆“盒子汽车”。)

  2.教师为幼儿介绍各种可能需要使用的材料。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教师发现:整个过程中大多数幼儿忙着在圆片中央戳一个洞,然后插入牙签,再就是用玻璃胶或双面胶将牙签连同两个“轮子”一起粘贴在盒子底部。整个实验过程,教师看到有幼儿拿起过吸管,却又放回,幼儿并没有将吸管用到“盒子汽车”的改制中。)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回应,如帮助幼儿在较硬的圆纸片上戳洞,如提醒幼儿寻找一根长短适宜的牙签,如鼓励幼儿看看同伴使用了哪些材料等。教师还可为幼儿介绍吸管,鼓励幼儿尝试使用。当然,教师也应该做好幼儿不会使用吸管的准备。】

  三、分享交流

  1.师:插上牙签的“轮子”能滚起来吗?

  (有幼儿说能,也有幼儿说不能。)

  2.师:有的汽车已经能跑起来了,谁愿意和我的汽车比一比,看谁的汽车跑得快呢?

  (结果:幼儿制作的汽车不是跑偏了,就是不跑了。)

  “为什么制作汽车的时候都用了牙签,可我的汽车能跑得又快又直呢?”

  3.有幼儿开始注意到:教师汽车上的牙签转得很快,而幼儿制作的汽车上的牙签一点儿也不灵活。

  4.有幼儿开始悟出:牙签动得快,轮子就转得快:轮子转得快,车子就开得快o

  5.怎样让牙签转起来呢?

  (幼儿百思不得其解。)

  6.“谁愿意来玩玩我的汽车?”

  教师放低了“台阶”,结果有幼儿看到了粘在盒子底部的两根吸管,这两根吸管让幼儿恍然大悟。

  【设计意图:此环节由“看谁的汽车跑得快”引出,进一步激励幼儿思考“盒子汽车”之间的差异。其实,讨论、玩耍、比较的目的都是帮助幼儿理解“原来制作的车子开不快,那是因为车轴没有动起来,而加装了两根吸管后,车轴在管子中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让它自由转动,所以车子就可以开得比较快。”】

  四、幼儿再次修整自己的“盒子汽车”,鼓励幼儿找自己的伙伴去比一比“看谁的汽车跑得更快”

  1.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获得成功。

  2.师:你的汽车跑起来了吗?比赛中有什么问题呢?

  【设计意图:保留这样的追问是教师关注幼儿、了解幼儿的又一个过程。作为集体学习活动的尾声,对幼儿而言,再一次修整自己的“盒子汽车”并和同伴比一比“谁的汽车跑得更快”,其过程一定会遭遇不少问题。有幼儿反映“轮子”东倒西歪;有幼儿不止一次地遭遇“轮子”掉出来的窘境;有幼儿则发现竞赛对手的“车轮”比自己的“车轮”大,比赛存在着不公平……事实上,将探讨的话题演变成幼儿离开课堂后继续探究的问题,能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

  五、整理收拾实验用品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之中,充当四种角色:

  ①组织者:为学生创设和谐、愉快的氛围,组织学生实验;

  ②探究者:做一名好奇心很强的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

  ③发现者:仔细观察实验情况,并认真倾听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实验中的问题;

  ④指导者:当学生探究感到困惑时,要及时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最大的成功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若一味地牵引,则是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学中,我给予学生极大地探究空间和充分的探究时间,在开放中组织,在参与中指导,让探究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活动目标】

  使学生通过实验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①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在汇报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如:小玻璃瓶在水中有的灰上浮,但有的组会下沉,这就要让学生把瓶子拿出来,再做实验,然后观察,会发现有的瓶子没有盖,水进去了,就沉下去了……

  ②思考总结:

  让学生认真观察上浮和下沉的物体,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

  上浮的:轻,是用木头、塑料、泡沫等材料做的;

  下沉的:重,是用玻璃、金属、石头等材料做的。

  设计意图:材料是活动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时间提供材料是大有学问的。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经过仔细选择:既简单,能为每个孩子开辟一条探究之路;又要丰富,让孩有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路子去探索;还要有结构,能在探究中体现学生的独创性

  【活动准备】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

  ⑴小玻璃瓶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

  ⑵橡皮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有兴趣的可以探究两个问题。

  2、制定探究计划

  首先由小组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让小瓶下沉的方法有:灌水,灌沙子或装石子,把小瓶绑在石块上……

  然后小组汇报交流,完善探究方案。

  设计意图:设计实验方案既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孩子们设计的实验也许是稚嫩的,站在科学的高度上讲也许是不太科学的,但是学生在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时,初步的学会了科学的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有利于实验方案更趋于科学可行。

  3、分组探究

  在学生分组探究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探究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出出主意,还要关注学生独特的'实验方法。

  4、表达与交流

  汇报实验情况要注意以下三点:

  ⑴要让学生边演示边汇报;

  ⑵让学生说清实验步骤和方法,尤其是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

  ⑶在学生交流时肯定学生的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创意的方法。

  我预设的交流情景: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让橡皮泥浮上来。我们是这样做的,橡皮泥做成小片(下沉)——捏薄点儿(下沉)——捏 得更薄(沉、漏了)——再捏(先浮后沉)——捏成碗状或船形(浮)——放入曲别针(仍然上浮)

  师:通过捏你们发现橡皮泥有什么变化?

  生:橡皮泥的形状变了。被捏成了船的形状。

  师“形状变了,就可能改变物体的沉浮。坐过船吗?钢铁做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是什么道理呢?

  生:改变了钢铁的形状。里面是空心的。

  师:还有什么方法让橡皮泥上浮吗?

  生:我们把橡皮泥粘在木块上,也会上浮。

  生:粘在乒乓球上也上浮。

  师:借助比橡皮泥轻的物体也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许多闪光的思想火花会在交流中产生,教师不应该满足于“沙+黄豆”的交流层面,而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小苏打+白醋”生成新物质的研讨层面,这样才能使不成熟的想法更成熟起来,在相互交流中,会使学生的想法更科学,认识更完善。

  三、拓展活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1、揭秘:通过以上的两次实验探究,让学生揭开 课始 两个塑料球一浮一沉的秘密。

  2、潜水艇实验;出示自制的潜水艇模型,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潜水艇自由上浮和下沉的秘密,并说明道理。

  3、设计打捞沉船方案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要体现STS目标,即科学—技术—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这个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为生活服务,让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四、实验设疑,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师出示沉浮子:“水中的小瓶能停留在水中的任何一个位置”,这太奇怪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小瓶有什么秘密,还是水有什么特殊?……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有趣的实验现象,会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探究继续下去。

科学教案 篇6

  游戏准备

  配套材料:条形磁铁2块、环形磁铁2块、分类盒1个、铁屑2盒、魔法盒1个、骰子1个、迷宫图卡1套、太阳系图卡1套、操作记录表32张、探索图册《磁铁找朋友》。

  园所自备:

  其他形状的磁铁(如U形磁铁)、铁球、回形针、布条、白纸等。

  游戏方法

  玩法一:淘宝

  取一些自然界的沙粒,用磁铁在其中来回移动。看能找到哪些可以被磁铁吸住的“宝贝”。

  玩法二:找好朋友

  (1)将分类盒里装满物品,如回形针、小图钉、羽毛、布块、石头、纸片、细绳等。

  (2)用磁铁分别靠近物品,看看哪些会被磁铁吸引,哪些不会(如图2)

  (3)根据磁铁与分类盒中物品不同的反应将材料进行分类。

  玩法三:回形针走迷宫

  将回形针放在迷宫图上,把磁铁放在迷宫图卡的反面,通过移动磁铁带动回形针走迷宫(如图3)

  玩法四:太阳系

  将铁球放在太阳系图卡上,把磁铁放在太阳系图卡的'反面,通过移动磁铁改变小球的位置(如图4)

  游戏价值

  1、在游戏中培养分类与比较的能力。

  2、通过探索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通过游戏与实验的方法了解磁的穿透性。

  3、激发探索磁力现象的兴趣,培养关注周围事物的习惯。

  4、在探究中发展沟通能力。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反思:

  今天的活动时科学《磁铁找朋友》,磁铁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今天的科学活动主要让幼儿对磁铁的想象感兴趣,并初步了解不同形状的磁铁都能吸铁和铁制品的特性。让幼儿借助对磁铁的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幼儿用磁铁玩一玩,吸一吸。去感知磁铁的性质,幼儿再通过自己的观察结果,会生成很多有关磁铁的问题。充分让幼儿自己探究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特别是我在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吸布条时,有几个小朋友告诉我说,我能吸住布条,从而使让我能为下一步隔着物体吸铁有了明确的指引。

  在实验操作时,小朋友能认真参与到实验中,但是出现过于关注实验,等实验结束后,才发现忘记记录了。说明小朋友还不太习惯记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记录这种方法用得太少了,以后要让小朋友多记录。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乐意探索各种盖子,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体验探索的快乐。(情感目标)

  2、初步了解盖子的作用,发现有螺纹与没有螺纹盖子其中的秘密。(认知目标)

  3、尝试用拧、按等方法操作各种瓶盖,发现盖子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技能、认知目标)

  活动准备

  提供各种盖子与瓶子

  媒体演示PPT

  活动过程

  一、 创设情景,大胆表述

  (一)、玩玩说说

  (二)、比比说说

  小结

  小朋友的眼睛真亮,能发现这么多盖子的不同之处。我们为自己的发现鼓鼓掌。

  演示比较,了解盖子的作用

  (一)、问题情景,引发思考

  (二)、演示比较,了解作用

  小结

  有了盖子,瓶子、盒子里的物品就不会不会弄脏,比较卫生;也不会挤出来,携带起来也比较方便;而且还可以防潮,保持里面食品的新鲜与原来的味道。

  幼儿操作,发现盖子的.秘密

  (一)、幼儿操作

  (二)、幼儿表述

  (三)、发现盖子的秘密

  1、发现“拧”的盖子有螺纹

  2、 发现“按”的盖子没有螺纹

  3、 发现既可“拧”又可“按”的盖子

  4、 再次操作再次体验

  四、媒体演示,生活延伸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幼儿在购买食品、用品等,都会遇到各种盖子,这个盖子怎么使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都有其中的奥秘所在。因此我通过有趣的盖子这一科学活动,让幼儿在玩玩说说中,发现盖子的不同之处,以及盖子的作用。并让他们通过拧、按等动作,发现盖子之所以这样设计的目的所在。并通过媒体的演示,让幼儿进一步的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有趣的盖子,他们的存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与观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科学教案 篇8

  目的要求

  1、学习查找资料、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方法。

  2、初步了解蚯蚓。

  3、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准备

  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蚯蚓的相关资料,丰富幼儿的经验。

  物质准备:家长与幼儿查找并收集蚯蚓的相关资料

  物质准备:音乐《找朋友》、播放器

  1、谈论蚯蚓的话题,导入活动

  ⑴幼儿自由交流自己收集的信息。

  ⑵教师与幼儿集中分享交流。

  提问:你收集了蚯蚓的哪些资料?在收集的过程中,你知道了关于蚯蚓的哪些知识。

  2、引导幼儿了解并交流查找、收集资料的方法。

  3、引导幼儿观看操作材料《蚯蚓》,并将自己收集的材料粘贴或画在空白处,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布置是"我知道的蚯蚓"展板

  ⑴引导幼儿分类整理资料

  ⑵教师与幼儿共同布置"我知道的蚯蚓"展板

  4、邀请同年段的幼儿参观、分享"我知道的蚯蚓"展板。

  体育:《我们邀请一个人》

  1、引题:幼儿园里朋友多,我们一起去找好朋友吧。

  教师引导幼儿随着《找朋友》的音乐,边唱边表演

  2、教师介绍游戏的玩法

  3、交代规则:猜拳一次定胜负,如出拳相同则继续猜

  4、活动推进:幼儿念儿歌的速度逐渐加快,两队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

  5、放松活动:好朋友手拉手、散步回活动室。

  区角活动

  重点指导幼儿在科学角绘制自己收集到的蚯蚓的`资料。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幼儿兴奋紧张的场面比如:在摸蚯蚓环节时有的孩子胆小不敢摸、或者壮大胆把蚯蚓捏死的意外,我们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和处理好该事情,让幼儿处于一种轻松、自然地状态下完成认知。《纲要》提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它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整个过程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应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科学教案 篇9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包括五课,分别是"认识水"、"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处走",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二)。

  本单元是在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对水进行探究的第一单元。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对水有徐徐哦亲身的体验,这些经验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单元的探究活动。练习后边的内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会不断深化,解决问题的途径会更多,关于水的知识性内容会更全面,因此本单元有关科学方面探究方法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的探究方法、获得有关水的基础知识之后,便于进一步研究有关水的相关知识,将探究活动持续下去,学会长期谈及活动的方法,培养长期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也有紧密联系。"认识水"一课,是探究水的起始课,通过研究水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利用感官认识食物的重要性,并合理运用感官观察水,让学生认识水的特点;"有趣的浮沉现象"和"改变浮与沉"两课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认识水的浮力以及改变浮沉的方法,从而认识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水面的秘密》和《水往高处走》

  两课是由生活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动手做,认识到水的表面张力和水的毛细现象的特点,并学会用掌握的只是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资源分析

  一、充分利用我们周围水的分布状况,认识水的分布广、用处多。

  二、利用现有的教学仪器和教学设施,进行课堂试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学习掌握什么是水的浮力,流水产生力量。

  三、学生利用自备材料进行制作蜡花、潜艇模型、小水轮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探究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水的基本性质;进一步探究感官的作用,并合理运用感官对水进行观察。

  2、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

  3、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的描述水的浮力;

  4、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5、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7、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本单元着重对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动手操作、交流汇报、获得结论"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意识到观察实验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3、由于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4、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体会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探究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水的基本性质。

  2、认识沉到水底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5、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具备观察实验能力。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难点:

  1、实验发现,在水中不论下沉还是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教案《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二)》。

  2、水流产生力量的大小与水的.流量、流速等因素有关。

  单元课时安排

  10、《认识水》1课时

  11、《有趣的浮沉现象》2课时

  12、《改变水的浮沉》2课时

  13、《水面的秘密》2课时

  14、《水往高处走》1课时

  单元复习测评2课时

  10认识水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手等)和简单的器材来观察水。

  2、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

  3、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并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性质,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2、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水是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进一步认识水是怎样的液体。

  教学准备:

  1、在讲台桌上用透明塑料杯各装着一杯醋、自来水、牛奶、酱油、雪碧、酒、油;

  2、各组一杯海水、自来水、矿泉水、鱼塘水、筷子。

  教学过程:

  一、找"水"。

  1、教师指着讲台桌上的7杯液体(焦急状地):糟了,刚才老师在倒水的时候忘了给不同的杯子做上记号,现在不知哪杯是水,同学们快想想办法帮老师把当中的一杯水找出来吧!(学生一听是要帮老师找"水",都非常的乐意,积极性很大。)

  2、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找"水"?各小组讨论分辨的办法。

  3、学生分组讨论分辨方法。

  4、小组代表上台辨别哪一杯是水。师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找出来的,为什么这样想?

  5、肯定、鼓励学生能根据平时的经验进行分析、辨别出了这一杯自来水。这样的方法对于我们的研究、学习活动非常有用。

  二、观察"水"。

  1、刚才同学们帮老师找出了这杯水,想不想用更多的方法辨别水?

  2、那么只有正确认识了水的特征,才能想出更多的好方法来。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呢?

  3、借助桌子上的这些材料你们想用什么方法研究水的特点呢?

  4、在不明白某种物质是否安全、卫生的情况下,能不能随便就去尝呢?

  5、学生分组自由观察研究,教师巡视。

  三、描述"水"。

  1、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2、各小组汇报,不重复汇报相同的发现。

  3、你们能否对水的特点归纳一下呢?

  4、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物体像水这样搅起来有泡泡,还有旋涡,又没有固定形状的?

  5、学生举例。

  6、你们知道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什么样的物体吗?

  7、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海水、鱼塘里的水、矿泉水、想了解它们吗?

  8、老师会分给各组一份这样的一些水,希望每组都能像刚才那样仔细地去观察这三种水,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里,老师还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就是有些水大家并不太熟悉,能不能直接去尝它们的味道?

  9、各组派一名学生领材料。并分组自由观察研究。教师巡视。

  10、学生汇报新发现。

  11、刚才大家发现了这三种水各自不同的特点,那么它们和自来水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吗?

  四、总结拓展,畅谈感想。

  1、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想研究什么?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我们能有这么多的发现吗?

  3、提出希望今后大家都能保持这种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板书设计:

  10、认识水

  像水这样能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教学反思:

  11有趣浮沉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水有浮力并知道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教学具准备:

  教具:水槽、乒乓球、石头、测力计。

  分组实验材料:木块、玻璃球、图钉、橡皮筋、橡皮泥、饮料瓶、水槽、气球、测力计、钩码等。

  多媒体课件:湖泊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故事:在森林里,一只饥饿的狼正在追赶一只小兔子,它们跑啊跑,终于来到一条小河边,走投无路的小兔子灵机一动,抓起旁边的一块大木头跳进河里,慢慢地游向河对岸。狼也紧追不舍,来到河边,看见河里的小兔子,便大声喊道:"别以为抱着个东西就能游过去!"于是,它抱起一块大石头跳进河里,大家猜结果怎么样?

  引入《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再现浮沉现象

  通过情景图,再现生活中的浮沉现象,目的是以情景图为载体发现现象,以现象为依据提出猜想,以猜想为导向进入浮沉现象的探究过程。

  2、探究浮沉现象

  在本环节教学中,师生准备了充分的材料,放入水中会怎样。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会做出不同的猜想结果,产生分歧,促使学生将探究活动深入下去,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经历了从问题、假设、验证到结论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完成了沉浮现象的初步认识。(课件展示)学生汇报结果,

  3、探究水的浮力

  ⑴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

  教师引导: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就是有趣的浮沉现象。为什么木块、乒乓球、饮料瓶等物体可以浮在水面,而橡皮泥、尺子、鸡蛋这些物体就沉在水底呢?

  猜想,(因为它们轻。可能因为是空心的吧?木块是不是空心的呀!)

  ⑵验证猜想,深化理解。

  学生分组做实验、交流感受。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水中有一种力量在托着水面上的物体,所以它们能浮在水面上。板书:浮力

  4、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浮力呢?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8-05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23

科学教案【经典】08-12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