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30 09:49:25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8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并且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突出“远、近、高、低、横、侧”几个字的展示的画面。

  通过“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纯普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庐山的挂图。

  【教学时间】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指导学习第二组课文的单元导读,单元主题是:在观察中学会思考。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的观察先锋队,在宋代诗人苏轼的带领下,来到江西省的庐山参观。

  认识苏轼,擅长写祖国的大好河山。(知作者)

  二、学诗文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苏轼最爱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差不多一千年前,苏轼游览了庐山,他很认真的观察了庐山,发现庐山险峻和柔丽,它的雄奇秀险令苏轼感触很深。于是就写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解诗题)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请个别同学朗读诗歌。自有朗读,理解诗句中的字词。

  学生对字词质疑,学习小伙伴互相解决,或者由老师解决。

  (抓字眼)

  出示庐山图。请观察庐山,你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我站在远处看,庐山 ;

  我站在近处看,庐山 ;

  我站在高处看,庐山 ;

  我站在低处看,庐山 。

  (怎么看都看不清庐山的真面)。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交流对这句诗句的看法。

  反复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节奏,和快慢。

  三、回忆总结刚才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悟诗情,多诵读。

  四、作业

  默写全诗。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 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分别时心情怎样?

  2、是啊,分别是伤感的,可是伟大诗人王维为了去京城学习,考取功名,17岁就离开了家乡,告别了亲人。他在京城非常思念自己的亲人,于是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

  3、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

  (1)理解“九月九日”

  (2)理解“忆”

  (3)理解“山东”

  2、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过渡:是啊,作者在重阳节这天非常想念自己的亲人,那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感受王维的思念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课文录音,可以闭上眼睛去感受。

  2、这首诗感情真切,是抒发思乡之情的千古名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学习全诗。听清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并能给生字找个朋友。

  (2)想一想,从哪些诗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交流(1)出示生字(指名带读、齐读)

  (2)指名给生字找朋友。齐读

  (3)生字躲在了诗句中,你们还会读吗?齐读古诗。

  四、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你觉得哪句诗可以体会到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指多名学生读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大家都说这句可以看出王维的思乡之情,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桌讨论一下。

  (2)指名说。

  (3)这里的佳节指的是――-那么,同学们,除了重阳节可以称为佳节,还有哪些节日可以称为佳节呢?那不是佳节的时候,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倍”是什么意思?

  (4)是啊,每当遇到美好节日的时候,诗人就更加思念亲人,可见诗人平时也――――,

  (5)谁能把这种浓厚的`思念之情用朗读表现出来呢?

  (6)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句意让学生说。)

  (7)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怎么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呢?(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2、教学三、四行

  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同桌讨论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2)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随机表扬:(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

  (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齐啊!我也称赞你!)

  2.师:如果你看见你的同桌作业字写的不工整,但是他已经慢慢有了进步,一天比一天好了,你会怎么评价他呢?(生交流)

  3.师:想不想小动物们遇到这种情况是怎么评价同伴的吗?(想)那就请同学们看动画片吧!请同学们认真看,看完后告诉老师片里的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反馈(小动物们是互相称赞的)

  师:同学们想给这个动画片取个名字吗?

  生反馈,师随机板书:称赞

  你们知道称赞还可以说是什么吗?(表扬、赞扬)对,称赞也是发自于内心的对别人的一种赞扬、表扬,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个词;

  指名读、齐读“称赞”。

  师:同学们才把动画片看了一遍可能还有不太明白的地方,别着急,接下来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童话故事,那么在学习之前能说说你想通过学习知道些什么吗?(生质疑)老师相信待会儿同学们学完课文后一定会了解更多,小动物也一定会给你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课文

  (一)自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好每一句话。

  2.请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一段在小组里朗读,其他组员觉得他读得好的,就给他一句称赞的话或一个称赞的手势。

  3.请一小组同学分节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他们有没有读准字音,边思考:文中讲了谁称赞谁?

  评议朗读:你可以称赞一下你认为读的好的同学,也可以给他们指出缺点。

  4.听了他们的读,你们明白是谁称赞谁了吗?(生答)板书

  (二)1、师:这篇课文老师自己也很喜欢,我在这读一读,请小朋友仔细听,边听边划出小刺猬称赞小獾的句子和小獾称赞小刺猬的句子。

  2、指名读称赞的句子,师出示句子:

  (1)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好!

  (2)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师:通常称赞别人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高兴,赞扬)那就带着这样的语气自己来练读是试试吧!注意要让别人听了你的称赞能感觉到快乐。

  指名读(老师注意到了,他把“真、一个比一个、香极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地方读好了,一下子就读出了称赞别人的语气,真好!谁愿意再来试试,也许你有不同的读法呢)

  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句话。(师生配合读)

  两大组分角色读句子,加上动作。

  (三)那这样的称赞会起到怎样的神奇作用呢?请同学再细细读读课文7—9自然段,找找相关的语句。同位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用书上的句子。

  指名读句子,师课件出示句子:(1)我已经会做小椅子了!(自豪,高兴)

  (2)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高兴,快乐)

  师:谁来说说小獾和小刺猬在得到称赞前后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呢?(小獾在得到称赞前连小板凳都做不好,得到称赞后会做小椅子了;小刺猬摘了一天的'苹果已经很累了,但是在得到称赞后他不但不觉得累,反而觉得快乐。)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四)简短的几句称赞的话,为什么会起到如此神奇的作用呢?我们来看看小獾是怎样说的?(课件出示小獾的话:在我有点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

  自由读这句话再指名读

  师:这句话你能读懂吗?先同位交流,再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质疑,(泄气,自信)

  指导学生看书上第一幅图上小獾做的凳子,做的怎么样?(粗糙,先让学生直观理解粗糙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排列一下,哪个是他做的第一个板凳,哪个是第二、第三个,引导学生从刺猬的话中“一个比一个好”体会)。看着这样一个个粗糙的小板凳,想想小獾当时会怎样想呢?

  师:对,当小獾怎么也做不好时,他灰心了不想做了,这就是泄气了,懂了吗?

  师:是啊!小獾虽然做得并不怎样,但当时的他却更需要别人的称赞啊!

  (出示称赞的话)引读:这时小刺猬说——

  (五)听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高兴极了,它接着会怎样做呢?想想再说(生交流)

  师:试想一下,如果开始小刺猬看到粗糙的凳子是嘲笑他,那小獾会怎样呢?(学生交流)

  师:是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决不能吝啬对别人的称赞,别人做得好我们需要称赞,当别人做得并不理想,有困难时,我们就更应该看到他的优点称赞他、鼓励他,因为称赞就像神奇的魔棒,(出示课件句子)它能——带给我们自信,带给我们成功,带给我们快乐。(指名读,齐读)

  三、拓展延伸

  称赞给予我们那么多神奇的力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那么在生活中,你体会过称赞带给你们的快乐了吗?我知道你们都非常的聪明、能干,平时得到的称赞一定少不了,谁来说说你平时得到过哪些称赞?

  师:(你表现得那么好,的确该得到称赞;发现了别人的优点,是该好好称赞一番啊!)真为你们高兴,得到了那么多的称赞!但是在我们得到别人称赞的同时也应该学会善于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给予周围人更多的称赞。你们能做到吗?谁能现在就试试?

  学生说话训练、交流

  四、配乐朗读

  你们喜欢这个童话故事吗?对,这两个小动物之间那种互相鼓

  励、互相关心的温暖深深感染了我们,想不想象老师那样配乐再读一读?边读边体会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你感动的。

  组织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讨论

  五、角色表演

  六、板书设计

  称赞

  小刺猬——小獾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新型大桥的神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发明的兴趣与愿望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愿望。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朗读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新型大桥的神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发明的兴趣与愿望

  二、自学自学互动(适时点拨)——学习课文、识记生字

  学生思考问题设计一﹕好多同学都过过桥,而兰兰过的桥跟我们过的可不一样。究竟哪点不一样呢?我们读了课文就会知道。

  指导学生分小组阅读课文,学生小声读课文。

  要求

  画出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用指名读、集体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检查学习生字、生词的情况

  学生思考问题设计二﹕兰兰过了哪几座桥?

  指导学生分若干学习小组,对课文学习内容进行阅读,合作解决学习思考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时点拨,然后进行小结归纳:潜水桥和塑料桥

  学生思考问题设计三﹕谁能说说这座桥与我们平常过的桥有什么不同?(实际上是说“潜水桥”的特点)

  指导学生分若干学习小组,对课文学习内容进行阅读,合作解决学习思考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归纳“潜水桥”的特点

  1、架在水面上。

  2、用玻璃砖造的。

  3、像一座长长的透明的房子。

  学生思考问题设计四﹕说说你走过这座桥的感受?

  指导学生分若干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可以说课文中兰兰的感受(鱼在周围游,船在桥顶上驶来驶去),也可以说自己通过想象的感受。

  学生思考问题设计五

  1、说说你们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生字。

  让学生交流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教师加以肯定。

  2、这几个生字中哪个最不好写?

  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教师进行书写指导

  三、测评训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本课“区、尤”等14个生字,会写“巨、站”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观察图画与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并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在学文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好词佳句,学会积累与运用。

  3、看图学文与课文解读相结合,课文解读与口语交际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黄山石的奇妙,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区、尤”等14个生字,会写“巨、站”等8个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地练习说话。

  教学难点:

  通过读文,理解、体会黄山奇石的有趣;体会“奇”在哪里。

  三、教学策略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精神,教学活动将看图、读书、训练融入质疑、疏疑、解疑的主线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本课主要采用质疑法、朗读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在生字学习的环节中,突出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式方法,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加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体现“教、扶、放”循序渐进的指导方法。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登黄山,天下无山”,这样一句话吗?这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登黄山之后由衷所发出的感叹。这样高的评价,一定名不虚传,想不想去看看?

  2、课件播放黄山四绝的图片。师:同学们,认真看,一会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师:看了图片,听了老师的简单介绍,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想法,谁愿意说一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这黄山的奇石。

  板书:黄山奇石。学生齐读课题。

  4、质疑:看到这个题目,谁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对黄山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使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质量提高。多媒体在这个环节中突出其直观性、形象性,把黄山奇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眼看着黄山秀丽神奇的风景,仿佛走进了仙境般的神话世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小声地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在文中把蓝线中要求“我会认”的字圈画出来,遇到不认识的字请书下面的“树叶”来帮忙,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2、标自然段序号,读通课文。

  3、自己学完生字之后,同桌的学习小伙伴互相当小老师考查一下,有不会读的字“小老师”要教教你的小学生;

  4、检查自学:同学们都胸有成竹地坐好了,我可要考一考大家了,看看你们有多棒!(出示课件,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让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读带有拼音的生字词。

  (2)男女生对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强调“脖、膊”这两个字的读音。)

  (3)出示课文中带有“尤其”这个词语的句子,启发学生思考重点词语的意思。

  (4)用比赛的形式考查会认的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而多媒体的运用恰当地调节了课堂的气氛,使枯燥无味的识字活动变得妙趣横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难理解的重点词语,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逐步突破教学难点。

  5、指导书写:区、巨。

  (1)分析字形以及认识新偏旁。(半包围结构,三框)

  (2)重点强调三框偏旁的字的笔顺:一笔先写三框的横,接着再写里边的部分,最后一笔写竖折。

  (3)学生照着字帖写,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4)班级展示学生的生字书写,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评价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再改进。

  【设计意图】带有三框的会写字本课中是第一次出现,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孩子们往往在书写时笔顺出现错误,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避免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先入为主而使错误的概念深入脑海,加之以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首次获取的知识便是正确规范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讲解:通过刚才观看资料,我们知道黄山在我国的安徽省,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那里风光秀丽,景色神奇,最著名的就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课文重点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什么呢?(生回答:石头)

  请学生自由读文,思考:

  1、哪些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奇石?

  2、并用横线划出课文中介绍的几种石头。

  3、小伙伴交流之后,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根据学生回答,可以把“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石头的名字放在副板书位置。)

  【设计意图】学生的每一次读书都要有不同的目的,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同时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并让学生初步体会这些名字的准确、生动、形象,进一步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特点。

  (四)精读课文,品味黄山

  1、探“奇”。(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通过读第一自然段,你们对黄山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黄山的地点、黄山奇石很神奇。

  (2)师:有多神奇,从哪能看得出?

  学生:闻名中外、景色秀丽神奇、尤其。

  (3)师:“尤其”是什么意思呢?你能换一个词语来说一说吗?(特别)

  教师小结:通过联系上下文,换词语的方法,我们就会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这可是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4)请学生再次读第一段,读出它的神奇。

  2、感“奇”。

  出示课件:依次点击石名。师:你们觉得黄山石的名字取得怎么样?它们有什么特点?指名汇报:有趣、有的和动物有关。

  3、悟“奇”。

  (1)师:课文介绍了很多奇石,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块奇石──仙桃石。课件出示:图片“仙桃石”,哪块石头像仙桃?

  (2)师:课文是怎样写这块石头的呢?(生读课文部分。)课文这句话写得怎么样?大家互相说说。小组交流;教师板书:……好像……飞、落。

  (3)师:第二块奇石“猴子观海”是什么样子,它在干什么?出示课件图片:“猴子观海”。学生读课文,思考: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抱、蹲、望。

  师:对!作者通过观察先抓住了石猴的动作,通过想象,寥寥几笔,就把石头写活了。再点明石头的名字,这样写结构多清楚呀!我们把这几句话再读一读,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块石头怎么样?(奇特、有趣、可爱)

  (4)课文还向我们具体介绍了一块跟动物有关的石头呢,你们快看:出示课件图片“金鸡叫天都”。

  教师:这一块石头的写法和“猴子观海”的写法完全相同,先通过想象,告诉我们石头像什么动物,再写动物的动作,最后点明石头的名称。快来读读课文中有关的自然段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几块巨石、金光闪闪、伸、啼叫。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新知识的掌握是需要及时进行巩固的,于是我把第五自然段提到前面学习,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并且为弄清楚“仙人指路”的结构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最后的仿说仿写减轻了难度,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5)师:“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有趣,“仙人指路”也另有一番趣味。课件出示图片:“仙人指路”,指名读。

  (6)师:谁来学着做一下这个仙人的样子?(生模仿)

  (7)师:同学们,假如你在黄山游玩,山路一转,突然看到远处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块这样的石头,你会觉得怎么样?(生:神奇、前去看个究竟。)

  (8)师:用你现在的感觉,看着眼前的景象,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9)师:请问这位仙人,你所指的地方是哪儿呀?那里的风景美吗?(生即兴回答)

  (10)师:谢谢!同学们,假如你是山中的仙人,你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呢?(生自由回答)

  (11)师:谢谢各位小仙人。这一切是多么有趣呀!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一段读出来,好吗?(生齐读)

  【设计意图】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落实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行为,在读中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说“奇”。

  (1)师:作者经过观察,抓住黄山石的样子,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打比方,把静止的石头写活了,写具体了。下面,我们运用这种方法,选择大屏幕上其中的一块石头,抓住它的'样子来说一说它们吧。出示课文最后一段中的石头名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生小组交流,指名说。

  (2)重点指导“天狗望月”,指导学生完全模仿“金鸡叫天都”的形式以及部分句式来说:

  每当月亮升起,有座山峰上的一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 ),它( )在地上,( )起头,( )夜空中( ),小尾巴还一摇一摆的,好像( )。不用说,这就是有趣的( )。

  (3)师:看来,现在你们再说其他石头,再写石头,会更具体,更生动的。

  【设计意图】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根据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自主练习说话时,还是有一些语言枯燥,缺乏想象的。此环节的设计目的遵循教育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给孩子们搭设台阶,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空间,将课文内容延伸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用课内、外积累的规范语言,自由地表达出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感受学习语文带来的快乐。

  (五)多种感官,拓展练习

  (1)师:这些石头能让你们产生这么丰富的想象,可见黄山奇石是多么不同寻常,多么神奇呀!来,带着你的理解,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全班读)

  (2)师:如果你的画画得好,就把你脑中的画描述给大家;如果你记性比较好,就用书上的句子说出它们的神奇。如果你写得好,那就用笔写一写吧。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抒发对黄山奇石的赞美吧!(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山奇石。)

  生:“仙桃石”也非常有趣,大概是孙悟空偷仙桃时不小心掉到黄山上的大圆盘上。

  生:“金鸡叫天都”就像一只金色的公鸡,站在山峰上对着天都峰不停地啼叫:“天亮了,天亮了!”

  生:我好像看到一只雄鸡,它全身镶满了金子,在阳光下,金光闪闪,美丽极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活动体验调动情感”的新语文价值观。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搜集黄山图片资料。

  【设计意图】将语文的课堂知识拓展到课外的实践活动,是新理念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此环节的设计旨在丰富学生的课内学习,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把握作者情感变化,感受丝瓜的神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词句,领悟丝瓜成长过程中蕴含的内涵,从中获得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

  2、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微笑面对生活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感悟丝瓜所展现出来的品格,启发学生感悟生活。

  四、教学过程:

  一、引题:同学们,丝瓜是一种极其平常的蔬菜,从表面上看它并无特别之处,可是文学家季羡林先生却认为丝瓜非常的神奇,那么它的神奇之处到底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一)、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1、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丝瓜神奇的生长过程、作者情感的变化及从丝瓜身上领悟到的人生态度)

  2、文中神奇的丝瓜生长在什么地方呢?指名读读第一自然段。“随意”说明了什么?

  (二)学习丝瓜的神奇

  1、丝瓜是普通的,可作者为什么又说它是神奇的呢?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描写丝瓜神奇的句子找出来,想想为什么这里表现了丝瓜的神奇,作者抓住了那些关键词语来表现丝瓜的神奇的?然后举手来交流。

  2、学生汇报讨论

  提示:

  ①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土壤并不肥沃,但是它却长了出来,不仅只是长了出来,而且还日益茁壮、长大。作者用“竟然”表现丝瓜的成长出乎意料,体现其神奇)

  ②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作者对丝瓜的长势之快感到惊奇。)

  ③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量活力与生机。(丝瓜秧“细”,“竟”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使叶子长得“又肥又绿”,不断的往上爬。)

  ④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为什么停止了生长?不停止生长结果会怎样?“仿佛得到命令”写出了丝瓜就好像人一样,知道什么时候该长,什么时候不该长,适可而止;丝瓜知道牺牲小我,顾全大局,与世无争,瓜与瓜之间和谐共存,丝瓜拥有智慧。)

  ⑤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后来居上”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丝瓜的什么特点?很生活化的比喻,写出了丝瓜懂得抓住机会,发展自己。)

  ⑥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弯了”, “把躯体放在”是为了什么?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表现了丝瓜的什么特点?丝瓜具有主动性,跟人一样有了思想,能行动,有智慧。自己去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体现了丝瓜的神奇)

  ⑦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原来是怎样生长的?这个样子的改变是人为的吗?平着身子躺在那儿一般是指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做的?“平着身子”、“躺在”,找到自己的落脚点,悠闲自在)

  3.老师归纳:作者通过写丝瓜籽、丝瓜秧、丝瓜的“瓜”的神奇来体现丝瓜的神奇。 重点描写了丝瓜的“瓜”的神奇,

  4、品读感悟:

  齐读表现丝瓜神奇的句子,读出丝瓜的神奇,读出作者的好奇,惊讶,喜悦。再次感受丝瓜的神奇和季先生质朴却不乏味的语言。

  过渡:老师读课文时发现,面对丝瓜神奇的生长过程,作者的情感也在发生变化,时而担心,时而惊喜。下面我们就继续探秘神奇的丝瓜背后作者的心情变化。

  (三)、深入文本,感悟作者的“担心”。

  1、文中几次写到作者的“担心”?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作者担心的句子,想想他分别担心什么?

  2、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1)第一次“担心”( 我真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份重量,会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重读“真“和“担心”。

  结果怎样?(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丝瓜得到了谁的命令?

  (2)第二次“担心”(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重读“又”。

  结果怎样?(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杞人忧天是什么意思?读后说感受。

  (3)、第三次“担心”(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来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下来,一起掉到地上)。重读“担心病”。

  结果怎样?(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是一个怎样的台子?

  3、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写出自己的“担心”?(用自己的担心来衬托丝瓜的神奇。自己越担心,衬托了丝瓜越神奇。这也是文章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

  4、分角色朗读,感悟“担心衬托神奇”。女生感情细腻,读作者“担心”的句子,男生感情奔放,读表现丝瓜神奇的句子,老师读其他句子。(师生共同朗读,师引读,分男女生读。)

  5、过渡:丝瓜在生长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难题,作者多次替丝瓜担忧,而丝瓜总能神奇地打破作者的担忧解决各种难题,丝瓜是怎么做到的呢?作者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徘徊在丝瓜下面,他想了什么?

  (学生齐读“我仿佛觉得……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6.作者由对丝瓜生长的认识领悟到丝瓜是有思想的,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想丝瓜会有什么思想?它考虑的是什么问题?又有哪些行动?

  7、问题随之而来了,“丝瓜有思想,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此时的作者是左考虑,右考虑,站在丝瓜下面无法与丝瓜对话,感到了莫大的困惑。大家不妨满足一下作者的愿望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丝瓜会说话。

  师引导:“细细的瓜秧,浓绿的瓜叶下忽然一个翠绿色的丝瓜探出头来,它轻轻的用头蹭了一下正在沉思中的老人:‘嗨,你在想什么呢?……’”大胆想象接下来会怎么样呢?作者和丝瓜会有什么样的对白呢?同桌合作,展开对话。

  8、 “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 沉默的奇迹是什么意思?(“沉默”是指丝瓜静默无语,“奇迹”是指丝瓜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生存环境。作者用自己的无能为力来衬托丝瓜的神奇,流露出作者对丝瓜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作者陷入了思考的迷茫,丝瓜又是怎么表现的呢?

  提示:而丝瓜却无言静观,仿佛一个智者,一切都知道,但一切都不说。就好像人一样,似乎心中有数。

  (丝瓜生长的智慧也恰恰在于它毫不张扬的静默)

  9、问:此时,作者在丝瓜身上读到了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怡然、泰然、悠然、坦然的人生态度。

  10、思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指的是什么?“含笑面对秋阳”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老师点评:丝瓜生长的智慧在于它适应环境顽强的生存,甘心牺牲部分发展整体,也在于它毫不张扬的静默与自我约束的自由。而我们人的生存却你争我逐地沉浮在繁华的商品与利益的纠葛中,于是生命中许多精彩的细节被现代生活所掩盖与遮蔽。“怡然泰然悠然坦然含笑面对秋阳”该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境界。

  11、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12.作者通过神奇的丝瓜来表现怡然、泰然、悠然、坦然的人生态度,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呢?

  提示:托物言志

  五、小结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能把极平常的丝瓜写得如此生动、具体,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和生动描写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六、课文小结

  读美文如饮甘泉,《神奇的丝瓜》起始平淡,越往后叙述越精彩,由物入情,又由情而入理,情感充沛,思考深入。他也在启示我们平凡的生命也会有诗意和惊喜,希望我们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都具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自学文中的生字,认识16个生字,能正确书写“超、陆、划、陈、秒、谅、束”。

  2、抓住表现人物心理的词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懂得做了错事应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教学过程〗

  (一)自学生字,把课文读正确

  1、借助书后生字表准确认读16个生字。

  (注意:“挨”读“ái”,二声;“束”读“shù”,四声。“划”是多音字,在这读“huá”。)

  2、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多字,不丢字。

  (二)整体感知,自主质疑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的大意,(起因――经过――结果),尽量做到语言清楚、简洁。

  2、找出文中读不懂的地方(包括词、句……)

  生动笔勾勾画画

  师引导:读不懂的地方怎样解决?――生:结合上下文反复读,思考。

  3、组内交流(暂时解决不了的在班上集体交流)

  (1)重点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固执、自私、不知所措、窘、期待、责备、责怪”的意思。(责备――责怪互为一组近义词)

  (2)指导学生用“不知所措、责备”造句

  理解词义――找原句,摸索用法――思考:什么样的语境下,能用上这些词――练习仿句

  (三)精读重点段落,体会人物心理活动

  1、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句子。想像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同学交流,合作中发挥同学间互相补充,帮助的作用。

  板书:不知所措――一个字都吐不出――好难好难――鼓足勇气

  2、重点体会四、六两段。

  (1)引导学生反复读这两段话,想想当时作者心里想什么?(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说)

  (2)这种体验你又是通过哪些语言感受到的.?(进一步理解语言,学习语言)

  “我的嗓子眼儿里像堵了块石头似的,连一个字都吐不出。”“老师啊……”――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我当时心里的矛盾。

  (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细腻的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3)找出描写老师的句子,想一想描写老师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正是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才有勇气去承认错误。)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

  自己读――同桌评价读――指名读(通过评价来逐渐提高朗读的水平)

  (四)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你对文中的“我”怎样评价?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样做?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犯了错误应当有勇气承认错误,这样会得到别人的谅解)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积累语言文字,给学生一个大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教学重点:积累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积累语言文字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万花筒"

  1.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2.比较字形,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试着用这些字组词c

  4.指导学生在田宇格里描写这几个字。

  二、学习"我能写"

  1.学生先自己独立练习写。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3.全班汇报、归纳。

  (1)表示"看"的词语还有:凝视环视扫视仰视俯视等。

  (2)表示"说"的词语还有:谈论议论聊天谈话交谈等。

  4.指导学生平时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三、学习"我能猜"

  1.课件出示谜面。指名读。

  2.帮助学生分析谜面特点。

  3.学生交流自己的'谜底。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爱)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行猜字谜比赛。也可以自己编个字谜哦!四、学习"百宝箱"

  1.投影出示这些名言佳句。

  2.学生齐读这些句子。

  3.学生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4.学生试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一背这些句子。

  5.学生交流自己一些名言佳句。

  五、学习"大舞台"

  1.明确本次活动的要求一一介绍自己知道的一些花草的名称。

  2.引导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

  (1)可以请教周围种有花草的邻居,问→问他们阳台上那些花草的名称。

  (2)可以请教自己的爸爸、妈妈。

  (3)也可以到图书室或上查阅。

  3.把自己知道的花草的名称一一记载下来。

  4.与小组同学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小学教案02-2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教案02-04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06-13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12-25

小学语文故事教案02-12

小学语文《麻雀》教案07-24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8-22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