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7 13:30:42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通用]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观察物体(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一头大象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木头大象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着重讨论侧面的不同点。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木头大象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通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出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亲身实地的观察,更加清楚直观学习本课。)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4)请小组长把大象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1)小兔子和小猴子给兔博士的家各拍了一张照片,请大家猜猜这两张照片分别是谁从哪个角度拍摄的?

  (2)学生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

  (1)同学们做的太好了,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着一个茶杯,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茶杯,并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出示饼干盒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下面三幅图是谁看到的?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长方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长方体,四位同学坐在

  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用图画出来。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说说你看到的是长方体的哪一面,画的是哪种图?

  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

  (4)和它们对着的三个面是什么样的?

  (5)请小组长把长方体和图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观察正方体和球

  每个小组的学生从前面、侧面、上面观察,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画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课本第158页总复习(五)第25~31题;《作业本》p82.

  教学目标:牢固掌握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重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概念整理

  1、说出有关计算公式。

  (1)学生讨论回答。(先文字公式再字母公式)

  (2)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圆周率?

  2、填表计算:(单位:厘米)

  (1)学生全体练习。(2)投影反馈。

  3、练习:课本第158页第25题。

  二、基本练习

  1、按要求计算(求面积):

  (1)d=12厘米C=?S=?

  (2)r=4.5分米C=?S=?

  (3)C=50.24米S=?

  学生练习后反馈计算方法和结果。

  2、练习:课本第158页第26~29题。(重点指导第26、27题。)

  三、复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1、求下列各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周长。(单位:厘米)

  (1)学生练习。

  (2)反馈讨论每个图形的解题思路,数量关系。

  (3)小结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a、分析数量关系b、确定公式、处理数据c、列式计算

  2、学生练习:第159页第30题。(学生反馈)

  问:阴影部分的面积怎么求?隐蔽(缺少)条件怎么求?为什么?

  四、深化练习

  1、求周长和面积。第31题(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2、求下列图形(阴影部分)的周长和面积。

  (1)说出每个图的周长、面积各指哪部分?

  (2)说计算方法和结果。

  五、教学小结与《作业本》p82.

  六、讨论思考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xx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正确区分、理解、掌握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2、运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饭店招牌的平面图【图片招牌】.教师说明:小明家的饭店要开张了,需要制作一个招牌.招牌的底色要漆成白色,四周还要装饰一圈彩灯.要完成这些任务,小明要告诉工人些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什么是周长?

  3.面积和周长是两个有着根本区别的数学概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容易混淆,为了使大家正确区分、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我们今天就来对面积和周长进行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请学生拿出一个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它的周长和面积,并用手摸一摸.利用手中的'学具测量周长和面积.

  2.学生分组活动,然后汇报自己的方法.

  (1)用线测量出周长,用面积单位测量出面积.

  (2)用尺子测量出长和宽,再计算周长和面积.

  3.例1 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教师:现在已经知道了长和宽的数据,请完成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4.思考:通过计算,你发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周长和面积又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

  提纲:

  (1)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5.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下表.

  长方形

  正方形

  意 义

  计算方法

  计量单位

  相同点

  三、巩固练习.

  1.分别指出手帕、桌面的周长和面积.

  2.计算饭店招牌的面积和周长.(单位:米)

  3.填表.

  图 形

  边 长

  周 长

  面 积

  长方形

  长18厘米,宽16厘米

  长方形

  长7米,宽4米

  正方形

  12 分米

  4.一块正方形地,边长是12米,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这块地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新的收获?周长和面积有哪些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学校操场的长是110米,宽是90米.它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2.要给一个长方形的房间铺地板革,要买多少地板革才能铺满地面?需要哪些条件?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2——73页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在这些变化中还存在许多数学问题。

  你对哪个时期印象最深?了解到什么?

  二、讲授新课

  他们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多少是一半?一半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3、有没有什么符号可以表示一半?

  出示:1/2 读作二分之一 这样的数,我们叫它分数。

  4、教学书写:

  先写“—”,再写“2”,最后写“1”

  5、胎儿头长占身长的一半,也就是多少?

  用纸条表示胎儿的身长,怎么表示一半?

  6、婴儿、成人的头长也能用1/2表示吗?用纸条折一折,涂一涂,表示一下。

  指出头长在哪儿?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成人呢?

  7、今天,我们认识了3个分数:1/2 1/4 1/8

  8、学习书写:

  1/2:先写“—”,再写“2”,最后写“1”

  分数就这三个吗?你还知道哪些分数?

  三、小结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读作二分之一

  读作四分之一

  1/8 读作八分之一

  教学反思:

  通过看图和实际的操作,学生对分数的含义认识比较好,知道分母、分子的意思。分数的认读需要加强练习,一部分学生习惯从分子开始读,导致错误。

  第二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图片)涂色部分是多少?

  出示分数,学生涂色

  二、讲授新课

  1、成年人的头长占整个身长的多少?

  2、成年人上身的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

  3、八分之三是什么意思?(小组交流)

  你能在这条线段上表示一下吗?

  4、 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 分子

  —— 分数线

  8 分母

  5、成年人下身的`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

  6、成年人的上身长还是下身长?(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三、练习

  1、 自主练习2:看分数,涂颜色

  2、 自主练习3:火眼金睛辨对错

  说一说对不对,为什么?

  3、 自主练习4:先写出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先自己写一写,再在小组中交流。)

  4、 自主练习5:写出下面的分数

  5、 自主练习6:先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填空。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3 分子

  —— 分数线

  8 分母

  教学反思:

  分数的比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强巩固与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巩固练习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分数,学生认读

  出示分数,学生比较大小

  二、讲授新课

  1、你会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吗?

  1/4 1/9

  2、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总结方法:

  当分子相同,分母不同时,哪个分数大

  5、你会比较下面的分数吗?

  1/2 和1/4 1/5和 1/4

  三、练习

  1、自主练习7:同位互相合作,完成练习

  2、自主练习9:填空

  进行小竞赛,看谁填的又对又快

  3、自主练习10:你能照这样摆下去吗?

  (先自己摆一摆,再填空,在小组中交流。)

  说说,你发现了火柴棒的根数有什么变化规律?

  4、自主练习11:小小设计师

  花坛面积占整块地面积的几分之几?

  自己设计一个花坛,说说你设计的花坛占整块地面积的几分之几?

  5、自主练习12:数学手抄报

  估一估,“小小发明家”栏目大约占手抄报的几分之几?

  “名人名言”栏目大约占手抄报的几分之几?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6、知识长廊:读一读,了解分数的由来与发展。

  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开始时可以借助图画来观察、理解。慢慢地过度到抽象的分数比较大小。

  第四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简单的的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分数,认读

  2、2/7是什么意思?

  3、举例说一个分数。

  二、新授:

  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当你长大成人的时候,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 出示挂图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出示问题1:成年人的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

  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小组内交流)

  汇报:

  3/8+4/8=7/8

  全班交流算法:

  (1)3/8表示8份中的3份,4/8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8。

  (2)3/8是3个1/8,4/8是4个1/8,3个1/8加4个1/8就是7个1/8,即7/8。

  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

  4、出示问题2:成年人下身比上身长几分之几?

  这个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自己完成)

  汇报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算一算

  先看图,弄清图意再解答。

  2、自主练习2

  学生自己完成练习

  同位互相检查。

  补充类似练习,适当扩展延伸。

  3、自主练习3

  指名说说图意

  同位互相涂一涂,完成练习

  问题:一共涂了几分之几?

  谁涂的多?多了几分之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3 / 8 + 4 / 8 = 7 / 8

  5 / 8 – 3 / 8 = 2 / 8

  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较好,但是个别学生还需要加强练习。有时候,在练习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因此必要的练习必须加强。

  第五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内容:完成练习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出示挂图:小组开火车竞赛

  2、自主练习5

  指名读题,了解题意

  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全班订正

  3、自主练习6

  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小组交流,完成填空

  4、自主练习7

  出示挂图,指名读题

  做一朵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做一颗五星比做一面红旗多用了几分之几?

  这张纸用完了吗?

  5、自主练习8

  独立完成,要求正确、迅速,书写工整

  6、聪明小屋:

  教师出示四个学生名字的卡片,小组合作,按照身高关系排排队。

  说说你的推理过程。

  7、你知道吗?

  出示小知识,自己读一读。

  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三、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一些各种各样的练习,学生对分数部分知识的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

  第六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一些拼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导入:

  看,小奇和小玲在玩拼图游戏。我们来看看他们拼的怎么样?

  出示图画

  二、我学会了吗?

  1、小奇和小玲各摆了这个拼图的几分之几?

  2、他们共摆了拼图的几分之几?

  指名列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谁摆的多些?多几分之几?

  指名列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丰收园

  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

  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综合的小练习,学生们进一步地巩固了所学习的知识,教学效果比较好。在教学中,也要适当增加一些练习,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根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比例尺;会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

  2、理解比例尺的应用,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方程求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中国、浙江地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会画长方形吗?

  现在请大家在本子上画一个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你能吗?怎么办?

  我们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形的时候,要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扩大)一定的倍数后再画到纸上,这时就要涉及到一种新的知识比例尺。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一条步行街,长240米,在平面图上用12厘米的线段来表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根据题意,写出比。

  (2)单位不同,要化成相同单位以后,再化简比。

  12厘米:240米

  =12厘米:24000厘米

  =12:24000

  =1:20xx(或)

  2、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1)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比例尺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上题中的比例尺可以写为:

  由上面关系式,已知其中两个条件,能否求出第三个关系式?(请学生说出其它两个关系式)

  3、教学例2。

  在比例尺是1∶3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3.5厘米,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1)思考:怎样根据比例尺的数量关系求出实际距离。

  (2)请学生试一试,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做后对照书本。)

  (3)如不用方程解可怎么做?

  4、试一试。P55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1、2、3、4题

  四、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划出书中概念。

  3、熟记三个数量关系。

  五、《作业本》第24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本信息窗展示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图片以及相关文字说明。其主要信息有白鳍豚数量的变化情况;野生和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数量的关系;20xx年与20xx年人工繁育东北虎数量的比较。根据上述信息,引导学生提出相应问题,进而研究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借助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方程及等式意义的理解。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几幅图片。(课件出示信息窗1的三幅动物图片)

  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今天这节课,就以这三种动物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数量变化情况的情境引入课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探究,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1、找出白鳍豚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

  (1)提问:我们先来看白鳍豚的这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1980年约有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

  (2)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这句话写出等量关系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20xx年只数 + 300只=1980年只数

  1980年只数 - 20xx年只数=300只

  1980年只数-300只=20xx年只数

  (4)教师板书20xx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这个等量关系式,并提问: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吗?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如用a表示20xx年的白鳍豚只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a+300=400。

  (5)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其实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字母x来表示未知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x+300=400(板书)。

  【设计意图】由于直接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白鳍豚20xx年只数和1980只数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这个问题进行细化,减少坡度,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2、借助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

  根据x+300=400:等号左边求得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等号右边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

  像上面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等式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借助天平来研究一下。(出示天平)

  (1)提问:你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如果学生对天平的用途、构造及使用方法不了解,教师可以做简单的介绍。)

  (2)天平的左盘放了一个正方体,右盘是100克的砝码。放正方体的一头重。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天平平衡吗?

  右盘加上5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

  (3)天平左盘放入10克砝码,右盘放入20克砝码。

  提问:观察天平平衡了吗?如何使它平衡?(左边再加上10克的砝码就平衡了。)

  提问: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吗?

  10+10=20(板书)

  (4)天平左盘放入一个20克砝码和一个小正方体,右盘放入50克砝码。

  谈话:小正方体的重量我们不知道,可以用X克来表示。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可以怎样写。

  20+x=50(板书)

  (5)出示两台平衡的天平:一台左盘放两个50克砝码,右盘放一个100克砝码。另一台左盘放4个x克的小方块,右盘放一个200克砝码。

  要求:用等式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

  50+50=100 4x=200(板书)

  (6)谈话: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天平平衡的现象可以用等式来表示。像前面我们研究的x+300=400借助天平就容易理解了。

  【设计意图】此处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借助天平的平衡原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初步体验和感受方程的含义。

  3、找出大熊猫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大熊猫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0xx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1600只,是人工养殖大熊猫数量的10倍。

  (2)你能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出大熊猫20xx年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的只数的关系吗?

  师生总结: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人工养殖的只数10=野生的只数

  10x=1600

  如果用x表示人工养殖大熊猫的只数,那么x10=1600

  (3)学生打开教科书57页,结合图示进一步理解以上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情境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

  4、找出东北虎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东北虎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计到20xx年,全国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的东北虎数量将达到1000多只,比20xx年的3倍还多100只。

  (2)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先用文字表示出东北虎20xx年的只数与20xx年只数的等量关系,再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最后画一画,在天平上表示出这个等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同学交流。

  学生汇报:

  20xx年的只数3+100=20xx年的只数

  列式为: 3X+100=1000 (板书)

  画图为:天平的左盘是3个X和一个100,右盘是1000。

  提问:这里的X表示什么?(x表示20xx年的只数。)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合作学习的基础,第三幅情景图的学习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符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

  5、揭示方程的意义。

  (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出这么多的等式,像x+300=400 10+10=20 20+x=50 50+50=100 4x=200 10x=1600 3X+100=1000,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含有字母的是一类,不含字母的是一类。

  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这类等式叫做方程。(板书)

  (2)组织学生讨论:X+5是不是方程?2+3=5是不是方程?说明理由。

  (3)组织学生交流:判断是不是方程,你觉得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方程必须含有未知数,还必须是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比较、归纳总结,让学生发现方程的本质特征,进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判断、归纳的学习能力。

  三、巩固练习 加强应用

  1、出示自主练习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出示自主练习2,看图列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出示自主练习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是有层次性的,第1题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考察了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第2题重点使学生明确要根据天平平衡时左边质量=右边质量的关系列出方程;第3题则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四、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这节课我们以国家保护动物为话题,认识了方程,方程可以为我们的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总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教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20xx年和1980年数量关系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熊猫、东北虎的数量变化情况等。

  总之,本节课从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交流、讨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集体思维,加深对方程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18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7

小学数学教案07-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