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26 07:21:2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锦集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锦集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本文以父亲的活动为线索安排内容,全文共有9段。第1~3段写父亲到海边看日出,感受到阳光真的很活泼。第4、第5段以插叙的形式写了父亲看日出的原因:儿子的造句作业挨了老师的批评后很委屈。第6、第7段写父亲回到家里画了一幅“阳光很活泼”的画。第8、第9段写父亲让儿子把画和一封信带给老师。课文以热情的口吻、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日出的美,赞赏了儿子那充满想象的童心,同时告诉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感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 第1段:写父亲一大早就到海边看日出。“满意”、“起了个大早”可以看出父亲的态度非常认真。

  * 第2段:写日出的美景和父亲看日出的感受。本段对日出的景象描绘得非常美,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阳光真的很活泼”。特别是“露出”、“闪”、“跳跃”、“跃出”和“荡漾”等词语非常有动感。

  * 第3段:写父亲看日出的感受:新奇、震撼、活泼。教学时应让学生思考:父亲多次观察过日出,为什么这次会有这样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到日出的千变万化,以及在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心境下,同一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从而为学生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奠定基础。

  * 第4、第5段:插叙了父亲看日出的原因:儿子的造句作业挨了老师的批评后很委屈。儿子自认为“阳光很活泼”这个句子造得非常漂亮,因为他自己去看过日出,并感受到“那阳光真的很美,很活泼,像顽皮的.小孩子,像五线谱,像风吹杨柳……”父亲答应给儿子一个答复是因为他珍视儿子的感受。

  * 第6、第7段:写父亲回到家里画了一幅名为“阳光很活泼”的画。“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是父亲画这幅画的动力,想着那美丽的日出,想着那活泼的阳光,带着新奇,带着震撼,带着对美的热爱,他才画出了他觉得最美丽、最得意的作品。

  * 第8、第9段:写父亲让儿子把画和一封信带给了老师。父亲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说的话也是这篇文章要对读者说的话,它是全文的文眼。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感受是不同的,不仅阳光如此,其他事物也是如此,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独特感受。

  * 识字写字教学:“镶”字和“嵌”字的书写可作重点指导。

  * 课后第2题:三句话中的带点部分突出了阳光的活泼,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体会。

  * 课后第3题:教师可以带头谈看法,以启迪学生思维。

  * 课后第4题: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语文教案 篇2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二段,了解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内容。

  2、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3、进一步理解课文初步培养爱茶、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课后习题1(1)。

  (2)交流讨论,出示实物,认识6大种类的茶叶。

  (3)带着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下一步学习重点。

  (2)你们希望重点品读哪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

  (3)重点品读第4自然段。

  ①自学,思考:

  A这段主要写什么,怎么写的?

  B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C选择好词佳句反复朗读。

  ②交流,重点理解:

  A品茶讲究茶叶的色、想、味,顺序应是先观,再闻,后尝。

  B区别”饮茶“与”品茶“的不同。(饮茶即喝茶,品茶须细细品尝,讲究茶叶的色、香、味,讲究程序,讲究茶具,是种精神享受。)

  ③学生分组尝试品茶,用上”先......再......最后......“介绍品茶经过

  ④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品茶的乐趣。

  (4)依照第4自然段的学法,自学第3、5自然段。

  (5)重点交流:

  ①这两段与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②质疑问难,相机理解课后重点句,朗读。

  3.作业(任选一题)。

  (1)摘抄描写品茶过程的句子,读读背背。

  (2)以《品茶的乐趣》为题,用上”先......再......最后......“写一个总分段式。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了解中国茶具的特点。

  2.深化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

  3.感情朗读课文,深切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三段。

  (1)回忆第二段的学习方法。

  ①这段主要写什么?怎么写的?

  ②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③选择好词佳句反复朗读。

  (2)按照上述方法,学习第三段,完成填空练习。

  这段介绍()。先总说(),然后从(

  )和()两个方面具体介绍,最后一句话点明品茶讲究茶具的()。

  (3)交流填空题,了解内容,体会写法。

  (4)结合质疑,朗读,理解重点词句。

  (5)感情朗读这一段。

  2.总结全文。

  (1)学习课文,你对我国的茶文化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6个自然段中,哪几个自然段写法基本相同?,

  小结:这种先总起后分述的记叙方式,条理清楚,有助于我们理解层次,并按照这一顺序理解段落的内容。我们今后可以把这种表达方法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

  3.扩展阅读。

  (1)学生回顾总结按事物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

  (2)默读一、二篇课外读物(如《选学读本》上的《松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

  (3)交流。

  3、作业:(1)听写词语。(2)阅读有关介绍”茶“的文章。(课外延伸)

  板书:

  9说茶

  1、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种类多。

  实用价值

  2、喝茶好处多精神享受:观闻尝

  增进友谊

  质地

  3、品茶讲究茶具形状

  造型

  图案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从“记忆”这一独 特视角出发来剖析人生与 人性的写法,领悟诗情与哲理

  2.诵读及语感的培养

  3.借鉴、吸收精美语段

  二、重点、难点:

  1.精巧的构思,层层深入的写法。

  2.比喻、排比的巧妙运用

  3.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词语解释:

  征兆:事先显露出来的迹象;征候。

  匍匐:①以腹贴地前进。②躯体贴地(像虫、蛇、 龟)缓慢爬行。③使自己俯卧。

  芥子jiè:小草,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清醇:清澈无杂质。

  作孽:做坏事;造孽。

  铭记:牢记在心中。

  自在:①自由;无拘束。②安闲自得,身心舒畅。③心离烦恼的系缚,通达无碍。

  狭隘:①狭窄。② (指气量、见识等)狭小。

  执拗niù:坚持己见,固执任性。

  泯灭:①消灭;消失。 ②[形迹、印象等] 消灭。

  冠冕:①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②比喻受人拥戴或出人头地。

  真谛:真切的理论和精义;奥妙所在。

  (二)作者韩少华:

  1933年秋生于北京。中国作协会员。1947年于北京二中就读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毕业后留校任语文教师。在职期间先后于中国人大新闻系旁听和北京电大中文系就读。至六十年代初乃有作品发表,其中《序曲》被认为是其成名作。新时期以来,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报告文学和小说。曾获得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以及散文,讽刺小品、儿童文学和小说等多项创作奖。作品集有《韩少华散文选》、《暖晴》、《碧水悠悠》等。其有些作品已被选入国家正式教材,介绍到海外华人读书界,并译为英、法、日等国家。

  (三)分析结构:

  (1)第一部分:什么是遗忘,众说 纷纭,这是否说明“”、“忘却”的是非曲直没有客观标准?究竟怎样解释最好?

  (2)第二部分的4个排比句该如何理解?

  (3)第三部分连续使用比喻句,选取“灰烬”“流水”“落花”三个意象,是要表述与有 关的什么道理?有何好处?

  (四)艺术特色:

  (1)形散神聚,表达迂回曲折。

  (2)哲理化情感和情感化哲理相得益彰。

  (3)多用排比、比喻,优美的语言和意象,生动的`问答形式,使文章生动活泼,又有典雅气象。

  (五)小结:

  文章到结尾也没有回答什么是,只是把当作了文章线索,为我们论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文章隐含的意图,言在此而已在彼。这就是本文的特别之处:文章不是解答“”的概念,而是在揭示所蕴含的哲理。最后,用一句名言来表达学习本文的感想。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六)仿写训练:

  (1)仿写:提炼“是灰烬、是流水、是落花……”段

  消极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极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xx年高考第26题: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见,也永远走不到了;

  乐观者说,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悲观者说,风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

  课外找一篇散文诗,做读书笔记。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

  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 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 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 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 ,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板书:可爱河山 美丽奇特 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

  这篇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和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

  课文依照人们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的规律,依循“初看羊皮筏子→细看羊

  皮筏子→感受羊皮筏子”的顺序来结构全文。

  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和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

  汹涌奔腾的黄河足以让作者惊叹不已,然而更使作者惊讶的是在湍急的黄河上还有羊皮筏子贴浪前进,如履平地,而且还载着六七个人,文章到此,局面惊心动魄,行文跌宕起伏,处处充溢惊奇,扣人心弦,易于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

  羊皮筏子的乘客在急流中谈笑风生,勇敢大胆,羊皮筏子的艄公冷静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读者的心,让人感到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因而作者由衷地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综观全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同学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教学的难点是协助同学弄清课文各局部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基本理念

  强化理念淡化理论,是我在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中一以贯之的做法。作为一名在语文教学第一线跌打滚爬了十八年的教坛老兵,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是我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融合教与学的长期实践经验,概括提炼的具有浓郁个人风格的东西,它们贯穿于我的每一节课堂教学。可能有失偏颇,就教于在座的诸位专家。

  1、语文观:语文是同学自身学会的,不是老师教会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十字经”课课要念。

  2、质量观: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差别发展、可持续发展。

  3、角色观:蹲下来看小朋友;师生是一起的研究者;走近同学,走进同学(让师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呼应起来);鼓足教育期待的风帆(它是催化剂,催化创新的意识;它是播种机,播种的希望越大,收获的果实越多;它是童话的圣殿,将课堂变成同学的精神家园)。

  4、教学观: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方法、重情趣。

  5、设计观:目标与智能的多元化,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化,结构的模块化(变线性结构为模块结构),节奏的弹性化(与同学的学习情绪谐振)。

  6、评价观:评价是激励的艺术。在我的课堂上,不只有老师对同学的评价,同学的自评和互评,而且有同学对老师的评价,这种多元性、多主体的评价,形成了一种强力“思维场”,让同学的思维在强力碰撞中迸发美丽的火花。

  三、优秀教案

  共分四个模块。

  第一模块:整体感知,初步感受黄河。

  自由快速(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用一个词语(最好是成语)说出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

  第二模块:“多管齐下”,深入感受黄河。

  1、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节内容。指名感情朗读,齐读。

  2、小组合作学习:除了用朗读来表示黄河的气势之外,你还能用哪些方式来表示呢?

  3、多媒体出示“巨石被推入黄河中,推出几十米远”的动画演示。

  4、播放黄河万马奔腾、滚滚东流的录像。看后再次感情朗读。

  第三模块:读写结合,内化精神。

  (一)读

  1、激发、体验情感:假如是你在这黄河的羊皮筏子上,你的感受如何?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呢?细读课文2~6节。

  2、黄河的主人又是怎样的风采?练读第6节。说说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二)写

  同学自主选择其中一项练写:

  1、围绕“专心致志”展开想象,把“艄公驾驶筏子破浪前行”写具体。

  2、围绕谈笑风生展开想象,把乘客的表示用“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写具体。

  体会以上两项之间的联系。

  第四模块: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刚才我们充沛感受到了黄河惊涛骇浪、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同学自主选择:

  1、黄河,我想对你说……

  2、艄公,我想对你说……

  3、同学,我想对你说……

  4、我想对自身说……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第1段

  (一)朗读:齐读;单读。

  (二)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

  (三)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

  无:古-无论;今-没有。

  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③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 其皆出于此乎

  也: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吾师道也

  ③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

  ②③④⑤⑥⑦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 “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师 说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3)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明确:日出富有魅力,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提问: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

  明确: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齐读两幅日出图。

  4)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没有看到?

  明确:两个看日出的胜地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5)分析的`主体部分:

  提问: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提问: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分三层来描写: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齐读有关日出的描写。

  5、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图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描绘上,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出图作了衬托。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①:认识11个生字,学习、积累、运用学过的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在品读中感悟小雨点的了不起之处。初步懂得要善于观察,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小雨点的“了不起”。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歌曲《小雨沙沙》、卡片

  学生:观察下小雨时的情景。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交流

  分别出示四个谜语(太阳、月亮、彩虹、小雨点),说游戏规则。

  猜谜语。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二、导入新课

  板书课

  同小雨点打招呼。

  用富有童趣的导入创设情景。

  三、学习课文

  1、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放课文录音

  看大屏幕上美丽的画面,认真听录音朗读。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让倾听的意识进一步加强。

  2、自读课文,自主学习文中生字,自主解决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师巡回指导,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握笔姿势、坐姿、读姿等;师听个别学生读后,并用表情、动作等随时对学生进行鼓励。)

  自读课文,用铅笔轻轻标注出生字,并多读几遍。思考:小雨点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边读边思及其它良好的学习习惯。

  3、检查学生自主认字效果。

  开火车认读生字

  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字,字。

  认读生字

  寓教于游戏中,让枯燥乏味的识字任务变为好玩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4、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中小雨点的情绪变化。

  ①出示问题:小雨点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②反馈检查。(适时板书)

  ①回答问题。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知课文,学会与人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5、完成二、三段的学习(二段重点指导)

  ①指导学生看插图

  ②指导学生画、读两只青蛙的话

  ③指导学生多种形式读、评。

  ①看插图

  ②用不同的线画出两只青蛙的话

  ③指名试读,评价④

  师范读生评价

  ⑤生小声试读

  ⑥指名读,师生评议

  5.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一只青蛙的话,感悟小雨点的了不起之处。

  ①培养学生观察、感悟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小青蛙的细心和小雨点的了不起。

  ②学会评价他人。

  ③学习朗读方法。

  6.学生自读另一只青蛙的话。

  对学生进行另一只青蛙话的朗读指导。

  ①小声读,在需重读的词下面加着重号;

  ②指名试读,生评价;

  ③指名试读,师生评价。

  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学会评价

  7.分角色读两只青蛙的对话。

  指导朗读,评价。

  男、女生轮读两只青蛙的话。

  男、女生轮读两只青蛙的话。

  四、拓展延伸

  ①(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注意看、用心记、大胆夸

  ②(出示课件)课中操,随小雨点一起唱《小雨沙沙》

  ③(出示课文《小雨沙沙》。)与学生一起朗诵表演课文内容。

  ①看图片、谈看法,用自己的话夸小雨点;

  ②唱《小雨沙沙》;

  ③与老师一起朗诵表演课文内容。

  适时调整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想像空间,让学生学用结合,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内容。

  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大课堂语文观。

  六、作业超市

  (读读背背、写写画画、唱唱玩玩、查查找找)

  (出示作业超市的内容)

  看要求,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去做。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山奇石的神奇,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读懂课文第2自然段是怎样具体写两块奇石的奇形怪状的,有是怎样把并列的两个内容连接起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准备:

  今天课前两分钟许老师想让大家说说带山字的词语。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刚才有同学说到了黄山那我们现在就来聊一聊有关黄山的话题。

  课件出示黄山。

  2、有没有同学到过黄山,许老师也没有,那我们一起去实地考察一下,真的有你们介绍的那么美吗?

  课件出示:看黄山资料录象。

  3、现在你想说什么吗?

  (看录象后进行交流。)

  黄山是中国的名山,素有人间仙境之称,自然景色变幻莫测,山体雄伟奇特,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绝。今天我们着重去研究一下黄山的奇石。

  (课件出示:黄山奇石。)

  齐读课题。

  (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为这样的奇石只有黄山才有。)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课文写了黄山哪些奇石?

  2、进行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⑴ 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

  ⑵ 黄山的奇石连名字都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了。

  ⑶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详细的介绍,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简单介绍。

  3、小结:

  这样的写作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在我们平时的作文里。黄山的奇石既然那么神奇,我们得仔细研究一下,他奇在何处。今天我们来着重研究这四块奇石。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猴子观海:

  ⑴ 自由读一读,猴子观海它奇在何处?

  ⑵ 交流:读懂了什么?

  ① 让学生细读重点句,从中找出抱着蹲望这些描写动态的词语,以及一动不动这个描写静态的词语,品味想象的意境。这是我让学生结合看图,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说: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有的说: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还有的说: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这是我抓注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把图中景物,由语言变为动作。

  ② 猴子观海的奇妙不仅在于它的外形像一只猴子蹲着,更引人注意的是这猴子所处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让学生理解了陡峭的词义,就会感到奇怪:这只猴子为什么要蹲在那么陡、那么险的山峰上?学生再读课文后恍然大悟,原来猴子是为了观看黄山秀丽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滚的云海。细究翻滚的云海就更能感受到猴子所处位置之奇特了。因为平时我们从下往上看,天空中的云层通常几乎是静止不动的,而猴子正由于它所处的位置高,所以从上往下看到的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课件播放:云海。)学生明白了这一番道理,再读课文,肯定会为猴子观海这一奇石大声叫绝。

  ③ 猴子指山峰上的一块巨石像一只猴子,所以猴子加上了引号。观海指望着云海;云海指的是云,而不是海,因为山峰很高,从搞出往下望时,萦绕在山腰的云像海洋一样。猴子观海是两种景物融为一体。

  如果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对翻滚的云海,它会想些什么?

  ⑶ 小结:

  你觉得这块石头奇在什么地方?

  像:外形像、姿势像。

  有情趣:云海很壮观,猴子不顾劳累攀登上陡峭的山头,久久观赏着,一动不动地,都看得入迷了。读一读

  2、仙人指路:

  ⑴ 仙人指路又神奇在什么地方呢?自由读。

  ⑵ 交流:

  ①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仙人指路这块奇石写形象、写具体了。

  ②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于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通过朗读课文,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走到那里就会有位仙人帮我们指明方向。一个仙字给这块石头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觉得有趣极了。

  齐读第2自然段,你们还发现什么吗?

  ⑶ 小结:

  这一段并列写了两块石头,当中用仙人指路也很有趣把前后写两块石头的内容连接起来了。

  四、学习第3自然段

  还剩下两块神奇的石头,我们来开展一次竞赛,每两个小组共同来研究一块石头,看看哪个组所研究的石头神奇之处多。

  1、小组研究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如果其他两小组对另外两小组提议有看法或需补充,应该在认真听完以后在举手发言,好吗?

  3、仙桃石:

  ⑴ 这段话用打比方的'方法具体地写了仙桃石这块奇石的样子。

  (把仙桃石比作刚从天上飞下来的大桃石,人见人爱。)

  ⑵ 第一,从外形看,它真像一个大桃子,这已经很神奇了。

  第二,从来源看,这么大的石桃子人间少有,只能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吧,这就更神奇了。

  第三,从动词的运用看,一飞一落把那石写活了,那么大一块石头宛如小鸟一般轻松自如地从天上飞来,落在了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

  我问学生桃石会飞吗?这块像桃子似的巨石在山顶上是静止的。用飞和落两个词语描述它,变静为动,把这块桃石写活了,寓于了神气的色彩,作者就是这样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⑶ 这块石头的样子像桃子,可以称它为桃石,为什么前边还要加一个仙字呢?这一问,学生们开始动脑筋了,有的说:加了一个仙字,表示它很神奇,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说:加里一个仙字,表明它有灵气。还有的说:加一个仙字说明它是神仙特意放到那里的吧!抓住这个机会我总结说:看,这么一个普通的桃石,前边家了一个仙字,会使我们产生了这么多的联想,而这些联想都是我门根据这个桃石,想出来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天上掉下来的,有灵气,神仙放到那里的 。)这就是想象。

  4、金鸡叫天都:

  ⑴ 从几块巨石和一只雄鸡中理解金鸡叫天都是有几块巨石组合起来的,而不是指一块巨石。

  ⑵ 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看过去这几块巨石才像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

  ⑶ 不仅形似而且还有色彩,可谓绝了。

  5、小结:

  金鸡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个变字道出的。天都峰上的几块巨石的形状像只雄鸡本来就很奇怪了,而太阳升起时,巨石还能变得金光闪闪,像只美丽的金鸡,这就更令人惊奇了。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太阳升起时天都峰上的景象,他们便能切实感受到金鸡叫天都的奇妙了。

  五、总结

  刚才我们一起去欣赏了这四块巨石,你想说些什么?

  黄山的奇石不止这四块,你瞧(课件录象),你想近距离观看欣赏吗?我们下一节课继续。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

  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精品教案01-23

语文《夏》教案01-30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母鸡教案04-18

语文尊严教案02-04

语文《石榴》教案02-16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下册教案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