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4 09:58:3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7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例7、“想想算算”,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初步掌握这种退位减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笔算:514-317=2631-784=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1)出示例7。老师写出竖式,并在计数器上拔403。

  提问:个位够减吗?个位不够减要从哪一位退1?十位上是0,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

  老师边在计数器上演示,边和讲解:个位上3减7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是0,就要再从百位上退1。这时老师在计数器的百位上拔去一个珠子,并在竖式上把百位上的4划去,在它的上面写3。

  提问:从百位退1给哪一位?是几个几?

  学生回答后,老师把百位上拔起的一个珠子拔去,在十位上拔上10个珠,在竖式的十位上将0划去,在它的`上面写上10。

  提问:再从十位上退1给哪一位?是几个几?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十位上拔去1个珠子,在个位上拔上10个珠子,并在竖式的十位上将10划去,在它的上面写9,在个痊上将3划去,在它的上面写13。

  请学生把刚才退位的过程在小组里完整地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一说退位过程。

  提问:现在被减数个位上应该是几?够不够减去7,得几?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拔去7,在竖式横线下的个位上写6。

  提问:现在被减数十位上是几?为什么是9?十位上要减去几,得几?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计数器上拔去2,在竖式横线下的十位上写7。

  提问:现在被减数百位上是几?要减去几?得几?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计数器上的百痊上拔去1,并在竖式横线下的百位上写2。

  让学生看着黑板完整地说一说计算过程。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7,然后再请学生回答:退位以后,每一位分别是几减几,为什么?

  老师示范竖式的书写格式,并指出平时计算时,除了退位点以外,退位过程一般不写。

  2、做课本第69页上的“想想做做”。

  做完后让选取几道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做练习十四第2题前两题。

  4、说出下面哪一道题十位上用9减8,哪一道题用10减8。

  506-283502-283

  三、布置作业

  四、练习十四第2、第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3、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2、竖式的书写格式。

  三、教具准备:

  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1、学前准备

  (1)口答。

  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52如果去掉4个十,还剩下几个一?

  (2)板演。

  订正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是怎样求出商的,每道题各用哪一句口诀求商,我们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3)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2、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5页例1。

  (2)师生共同归纳笔算除法的方法。

  3、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

  1> 独立完成下面两道除法算式题,请两名同学板演。

  2> 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 集体订正,请同学叙述计算过程。

  (2)看病门诊。

  1> 观察、研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

  2> 改正错误之处。

  3> 提出改进方法。

  (3)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

  1> 看清题中数据。

  2> 独立完成。

  3> 集体订正。

  4> 回顾做题过程,总结计算方法。

  (4)思维训练

  你能尝试解决同学们提出的主题图中的第二额问题吗?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本课时基于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环节设计上,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直观帮助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解决问题积累一定的方法和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习题卡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下面大家来做几道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进行通分?

  2、先计算,再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

  揭题:同学们对前面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乐乐留给我们的问题。(板书课题)

  ⊙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3。

  1、阅读与理解,明确题意。

  师:同学们,你从这道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填写信息卡)

  乐乐喝了()次牛奶。

  第一次:一杯纯牛奶,喝了()杯。

  第二次:兑满热水,又喝了()杯。

  问题: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2、分析题意,画图解决问题。

  (1)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要想求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就要知道什么?

  生:要知道乐乐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别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师:乐乐第一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能直接求出来吗?

  生:能,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也就是喝了杯。

  师: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能直接求出来吗?(不能)

  师:同学们发现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了吗?

  生:发现了,关键就是求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2)画图表示关键问题之间的关系。

  ①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图。

  师:下面我们用画图的方法来找出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也就是表示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②画图理解并汇报。

  第一次喝了杯纯牛奶。

  加满水,水是杯,纯牛奶还是杯。

  又喝了杯,这杯里,一半是纯牛奶,一半是水。

  (画图提示:用一个长方形代表杯子,涂色部分代表纯牛奶或纯牛奶和水的混合物)

  预设

  生1:第一次喝了杯纯牛奶,还剩杯纯牛奶。

  生2:加满水,纯牛奶只有原来的杯。

  生3:又喝了加满水后的,也就是把杯纯牛奶再平均分成2份,喝的纯牛奶就是其中的1份。

  师:把平均分成2份,可以把化成,其中的1份就是。第二次喝的纯牛奶是杯,水是杯。

  (3)解决问题。

  师:知道了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那么两次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次喝(杯)+第二次喝(杯)=两次一共喝(杯)

  杯+杯=?

  杯+杯=杯

  师: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水?

  生:乐乐第二次喝的纯牛奶是杯,水也是-=(杯)。

  3、回顾反思,明确解题方法。

  师: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步骤应用了什么知识?

  生:关键是求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关键步骤应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层层剖析,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引导学生画图,直观地理解和呈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东东有一瓶水,上午喝了一半,加满了水,下午又喝了一半。东东一共喝了多少瓶水?

  2、小明的半瓶墨水用了一半,还剩多少?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0页3、4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一次喝(杯)+第二次喝(杯)=两次一共喝(杯)

  杯+杯=?

  杯+杯=杯。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前、后基本含义。理解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正确确定“前后”。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说一说等活动,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前、后基本含义。

  难点:理解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正确确定“前后”。

  一、创设情境,体验前、后

  1、观察课室,感受前、后

  小朋友们,你看一看我们教室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2、说一说

  请同座位的两名小朋友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3、听口令,摆物体

  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前面,数学书放在文具盒的后面;铅笔盒不要摆在数学的.前面……

  二、引导探知,体验感悟

  1、看图讲故事

  课件出示《龟兔赛跑》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谁能根据这幅图给大家讲故事?

  2、说一说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在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3、观察、讨论

  请4个小朋友站一列,互相说一说这4个同学的位置。学生互相交流:----的后面是----,----的前面是----。

  4、变换位置,加深理解

  (1)请全班同学站起来向后转,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2)以前后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互相摆一摆你们的文具,然后说一说谁在前面,谁在后面。

  三、实践应用

  1、队列游戏:请几位同学到前面来,站成一列(前后站)。你发现了什么?围成一个圈,这样站,你又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前、后的应用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好后,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长一些?大约长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引导思考: 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进一步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3、进一步引导:此前,曾有人提出“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后追问:“125%—100%”这个算式中,125%表示什么意思?100%呢?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指导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0xx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xx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指导完成练习一第1~3题

  1、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2、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可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百分率知识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百分率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率的实质是百分数意义的实际应用;百分率在计算时采用固定的格式:乘100%,计算结果必须化成百分数。

  本节课是以后学习利息、成数、折扣等知识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是必须学会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常用百分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理解公式中乘100%的道理。

  2、通过开放性的习题解答,提高学生运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百分率源于生活,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明确公式中乘100%的道理,运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本课在设计中并没有受到教材的束缚,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上课伊始就创造性地设计了“如果你是总经理”的导入情境,使学生很快地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小组合作、比较练习、拓展提高、成语中的百分率等环节,有序、有趣、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课的教学中,力求使每个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知识的形成和运用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处理信息,自主探索

  1、理解合格率

  我们知道,百分数又叫百分率(师板书)。刚才按张明和李超决赛时所用的方法是:合格零件占生产零件总数的百分之几,谁高就录用谁.这个百分之几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做零件的合格率。(板书:合格率)合格率是怎么求的?师板书:。合格率是百分率中的一种。在工业生产中,我们通常用合格率来反映产品质量的好坏。 “率”是指两个数相除的商所化成的百分数。对于求百分率的计算,我们通常采用固定的格式。(板书:合格率=×100% 齐读)。

  强调:①分数形式;② 乘100%。 乘100%既保证了计算结果不变,又突出了结果是百分数的形式。

  按照固定格式,如何计算张明生产零件的合格率呢?

  教师板演张明的合格率。强调:写成分数的形式,要乘100%。

  学生按照固定格式完成李超生产的零件的合格率的计算。

  2、理解百分率

  A.生活中关于百分率的计算还有很多,如:

  (1)国庆期间,老师买了一百粒蚕豆种子,经过浸泡发芽率是95%;

  (2)今年秋天,赵爷爷帮我们学校栽了许多菊花,由于干旱,成活率为95%;

  (3)星期天,老师把小麦加成面粉,发现我家小麦的出粉率是85%。

  (4)昨天,六(2)班学生的出勤率是100%。

  提名说说“发芽率、成活率、出粉率、学生的出勤率”所表示的意义。

  B.小组合作,完成求百分率的公式。

  合作注意事项:

  ① 由组长分工,每人独立完成一个公式;

  ② 和组内成员交流:你所完成的百分率公式的意义。

  要能够说出“发芽率、成活率、出粉率、学生的出勤率”所表示的意思。小黑板出示:

  发芽率=×100%;请解决:如果老师买的是101粒蚕豆,发芽了101粒,老师买的蚕豆发芽率是多少?

  成活率=×100%;算一算:今年秋天,赵爷爷帮我们学校栽了1000棵菊花,成活了975棵,成活率是多少?

  小麦的出粉率=×100%;解一解:灌南县孟兴庄中学面粉厂买来20吨小麦,加工出17吨面粉,请求出小麦的出粉率。

  学生的出勤率=×100%;试一试:这学期的11月12日,我们六(2)班43名同学只来了42名,计算这一天的出勤率。(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设计意图:“合作注意事项”这一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强调了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使小组学习更为实在、有效。)

  3、联系生活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求百分率呢?能举例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数学模型经常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要服务于生活。这一环节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很有用、很有趣的,数学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1、比一比

  ①这学期的11月12日,六(2)班43人有1人没来,出勤率是多少?

  ②这学期的11月12日,六(2)班来了42名同学,有1名同学因病没来,这一天的出勤率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什么是出勤率,出勤率是怎么求的?并说一说解题的思路。现场统计:两题都对的请举手。请同学们求出我们这次计算的正确率是多少。指名说什么是正确率,正确率是怎么求的?并说出解题思路。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板演并讲解。如果求错误率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重视了知识的生成,使学生觉得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在这一环节中还渗透了统计的数学思想。)

  2、辨一辨 百分率一定小于100%。 ( )

  ①六塘小学有60名教职工,昨天全部按时到校上班。昨天的出勤率是多少?

  ②六塘窑厂十二月八日计划烧砖10000块,实际烧了12000块。求这一天的完成率。

  3、玩一玩

  百分率不仅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很大,而且与我们其它学科的知识联系也很紧密。比如,很多成语里也包含着百分率的计算呢?如 “十拿九稳“的意思谁能用百分数表示?生答:成功率是百分之九十。师:请同学们找一找能用百分数表示的成语。百发百中---表示命中率是百分之百。百里挑一--表示被选种的可能性为百分之一。九死一生----表示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九十,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十。大海捞针----表示找到的可能性是几乎是百分之零。

  游戏结束后,作简要说明:成语中的百分率只是一个概数。

  (设计意图:“玩一玩”这一环节既巩固了新知,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还促进了学科之间的整合;能体会蕴涵于数学中丰富文化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合格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掌握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教学用具:

  计算机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以趣引学

  1、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数学王国中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百分数,你们想不想进一步的了解他呢?(想)好,请大家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数学资讯。

  (1)期中测试,五年一班有50人参加考试,数学成绩合格的有48人;五年二班有52有参加测试,数学成绩合格的50人。

  (2)体育课上有30人练习投篮,达到优秀率的有25人,合格率的.有4人,不合格率的有1人。

  (3)植树节,五年级栽杨树和松树各150棵,杨树的成活率是96%,松树有141棵成活。

  (4)四年一班有50人,体育测试合格的有48人;四年二班有55人,体育测试合格的有52人。

  通过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汇报。

  2、同学们的思维很灵活观察很仔细,在同学们的问题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合格率,优秀率,成活率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合格率。那你们能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什么是合格率,优秀率,成活率吗?

  学生交流,汇报,说出合格率就是合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怎么用公式来表示呢?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相机出示(成绩合格的人数除以总人数再乘以100%等于合格率)

  二、行中思,思中学

  1、同学们,那你们能不能根据合格率的概念来说一说什么是优秀率,什么是成活率呢?(学生汇报)

  2、同学们,说的真不错,那你们能算一算五年一班数学成绩的合格率吗?

  预设一:所有学生都利用化成分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表示方法)

  预设二:有的学生用化成分数的方式进行计算,有的学生用化成小数的方式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列算式。(找一名或两名学生上前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预设:学生只写成小数或分数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这是百分数吗?不是,我们应如何化成百分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说百分数的概念。

  2、那你能用刚才的方法算一算五年二班数学成绩的合格率吗?

  (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当分母不能通分成一百时如何去做。)

  学生小组探讨,指名汇报。

  3、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求合格率及其计算方法,哪位同学能用数学语言再说一说呢?

  4、生汇报,老师适当的补充加以说明,然后以课件形式出现,加深学生的印象。(出示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5、同学们,我们学会了求合格率,那你们能不能求出数学资讯中出现优秀率,合格率及其成活率呢?选择喜欢的一题进行计算。

  6、师说明:同学们,像求合格率这样的习题,最终的结果要用百分数表示,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即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7、同学们,除了我们所说的这些内容,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物我们也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呢?生举例。

  同学们掌握的真不少,说明了同学们都是乐学习善观察的好孩子,成功就属于那些爱观察会思考的人。下面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三、以练固学

  (一)火眼小神探

  让学生看书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使学生进一步的掌握小学和分数与百分数的关系。

  (二)明辨是非,我最棒

  1、六年级四月份植树全部成活了,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105%。( )

  2、四年级共有学生89人,今天全部到校,四年级今天的学生出勤率是89%。( )

  3、张师傅的生产技艺十分的高超,生产的产品合格率高达100%,是可能的。( )

  (三)助人为乐,乐无边

  A、课件出示练一练的第3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汇报。

  B、帮助食堂选择合适的品牌罐头。 课件出示数学例题。

  C、帮助学校监督员统计今天每个年级的出勤率。课件出示练一练的第4题。

  四、总体概括

  同学们,你认为你今天的表现怎么样呀?你都收获了什么知识?请用百分数的形式来说出自己对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满意率。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p86,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1、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学习了加地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4、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过程:

  准备训练。

  说出算式各部分名称。

  40 + 30 = 70

  ( ) ( ) ( )

  - 40 = 30

  ( ) ( ) ( )

  新授。

  出示课题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1

  (1)

  先让学生说出每幅线段图的表示的意思,列出算式

  40+30=70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和与加数=关系。

  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

  从而引出加法的.意义;

  说清图意,列式。

  引导学生把(2),(3)与(1)比较。

  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明确第(2)题是求第二加数,

  第(3)题是求第一加数。

  从中引导减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看书,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着重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将加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与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以比较。

  得出: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

  师: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

  试做:验算 743+257=1000,对不对?

  出示例2

  求□中的未知数

  □+6=13 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由生填,讲清怎样想的?就可以求出□中的数。

  再完成

  478+522=1000

  1000-478=522

  生完成后,回答怎样想的。

  三、小结:

  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

  加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运用这一关系可以验算加法。

  四、巩固练习

  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在下面算式的□里填数。

  (1) 237+69=306 (2)5002-3875=1127

  306-□ =237 3875+□=1127

  □-237=69 □-1127=3875

  求□中的未知数

  □+378=1082 4657+□=7102

  □+265=930 1896+□=3024

  □+489=814 2743+□=5000

  坚式计算,并验算。

  3748+627 9134-514

  课后作业:

  1.根据560+430=990,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

  □-□=□

  2.根据500-240=260,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

  □-□=□

  3.求□中的未知数

  589+□=1062 □+495=702

  298+□=594 □+324=500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4-07

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7-1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7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18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