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5 11:29:07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经典)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经典)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P56

  教学目标

  1、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减的算式,并能分两步口算出结果。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学习思想。

  3、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小统计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根据图文信息,选择适当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减的式子,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池塘边小熊家是玉米地又大丰收了,你们看一棵棵的玉米多壮呀!

  出示课本图片

  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3+3+3 3×4 4×3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这时小熊也来到了它的家玉米地里……它来干什么呢?

  它搬走了一棵玉米,还剩几棵玉米呢?你会解决吗?

  4、引导学生列出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刚才有人用12减1,而12又是从哪里得来的?既然12是刚才用3×4、4×3或3+3+3+3算出来的。那么如果把这两次的计算写成一个算式,你会写吗?

  5、请大家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试一试。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列出了含有加减法的算式,,还列出了含有乘减法的算式。你们知道这样的算式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吗?

  6、请大家想一想,除了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外,还可以怎样列式来解决?小组继续讨论。乘加的算式有又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呢?

  7、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6页《做一做》1、2题。56页1题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2、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 7+5=口×口+口 9+7=口×口+2

  =口×口-口 =口×口-口 8×6=口×口-2

  4+6+8=口×3 3+4+5+6+7=口×口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整个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地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统计图,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统计图,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决策。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统计”这个词吗?板书:统计对于“统计”,你想知道什么?

  (什么叫统计?可以怎样统计?学统计有什么用?)

  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认识“统计”。

  二、探究问题

  (一)认识统计表

  1.出示课件,提取数学信息。 有四种饮料,桃汁5箱;梨汁10箱;苹果汁9箱;桔汁5箱。

  2.学生把饮料的箱数填在练习纸上的统计表中。

  3.汇报:你是怎样填的?

  理解“合计”的意思。

  4.对比饮料图与统计表

  师:如果让你用很短的时间发现更多的数学信息,你看下面图(杂乱的),还是看上面的统计表?为什么?(每种饮料的箱数一目了然)

  师:像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板书:统计表

  正因为统计表有这个优点,所以许多地方都用到它,你在哪见过统计表?

  5.看统计表提取数学信息。

  (二)认识统计图

  1.课件:出示饮料图

  2.生提出摆放建议

  追问: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便于拿取;箱数一目了然)

  3.课件出示分类摆放的饮料图

  师:工人叔叔摆放饮料的办法真好,我们可以照着这种方法画一张统计图。

  板书:统计图

  4.认识统计图

  课件演示:方格纸→左侧数字→下面饮料名称

  师:你打算怎样表示桃汁的.箱数?

  生自由发言

  数学上用竖着的条形表示。(板书:条形)

  5.画统计图

  生拿出自己喜欢的彩笔,用条形表示其余饮料的数量。

  6.看统计图,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学看统计图

  1.课件出示两天后超市现有饮料统计图,看统计图回答问题。

  2.根据统计图做出决策

  师:看这张统计图,如果你是店长,你会做出什么决定?

  (四)小结

  三、实际应用

  1.数学书上128页试一试

  2.四届奥运金牌榜

  填统计表,画统计图,回答问题

  师:看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金牌数增多。)

  预测一下,20xx年在北京举办的29届奥运会的金牌数。

  四、拓展质疑

  1.这节课上到这儿,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习了统计图和统计表,今后我们对统计还要进行深入地学习。

  五、布置作业

  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找数据,制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初步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充分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相关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2.5米,高0.6米。

  (2)底面直径4厘米,高10厘米。

  (3)底面半径1.5分米,高8分米。

  2求出下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方体的长为4厘米,宽为7厘米,高为9厘米。

  (2)正方体的棱长为6分米。

  3讨论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甲: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的总和。

  学生乙: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只要计算长方体相互对立的3个面的面积,3个面的面积相加再乘以2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棱长乘以棱长再乘以6。

  二新课导入。

  1教师:以前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求法,那么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圆柱的表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和探索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2学生讨论:你认为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哪一部分?它由几个面组成?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反馈小节: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的总和,圆柱的表面积由一个侧面机和两个底面组成。(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两个底面积=圆柱的表面积)

  4教师进行圆柱模型表面展开演示。

  (1)学生说说展开的侧面是什么图形。

  学生:圆柱展开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2)学生说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长方体的`长(或宽)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宽(或长)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侧面积是怎样计算的?抽生回答进行复习整理。(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3)圆柱的底面积怎么计算?(复习底面积的计算方法)。

  5说说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哪些表面是完整的,哪些表面是不完整的?

  学生举例:完整的圆柱有两个底面,不完整的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如水桶)或者根本就没有底面(如烟囱)。

  教师:所以我们每个同学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特别认真,要特别注意这个圆柱到底有几个底面。

  三新课教学。

  1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课件演示)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3反馈评价:

  (1)侧面积:2×2×3.14=56.52(平方分米)

  (2)底面积:3.14×2×2=12.56(平方分米)

  (3)表面积:56.52+12.56=81.64(平方分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81.64平方分米。

  4学生质疑。

  5教师强调答题过程的清楚完整和计算的正确。

  6教学小节: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一般要分成几步来计算呀?

  四反馈练习:试一试。

  1学生尝试练习:要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为3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2学生交流练习结果(注意计算结果的要求)。

  3教师评议。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四舍五入法和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计算使用材料的用量时为确保使用材料的充足通常都使用进一法,计算结果如果使用四舍五入法也许会出现使用材料不足的现象。

  五拓展练习

  1教师发给学生教具,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测量。

  2学生自行计算所需的材料。

  3计算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的答案为什么会有不同?哪里出现偏差了?

  学生甲:可能是数据的测量不准确。

  学生乙:可能是计算出现错误。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如果数据测量不准确或者计算出现错误,或许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也许是不可估量的,但事实上它又是很容易避免的。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六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单位:厘米)(略)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

  (1)底面周长是21.52厘米,高2.5分米。

  (2)底面半径0.6米,高2米。

  (3)底面直径10分米,高80厘米。

  3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底面直径是16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4一个圆柱铁桶(没盖),高是5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二、课前预习导学:

  1、举例说明什么是负数?怎么读?怎么写?

  2、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怎么读?怎么写?

  3、在日常生活中,在哪里用上了负数?

  三、课堂学习研讨:

  A、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B、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实物、图形、观察、操作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2.能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并理解它们的含义.

  3.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出示: ,

  提问:在这个分数中,8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2.填空:

  第一份是它的( ),第七份是它的( ),每一份都是它的( ),共有( )个 .

  3.出示下图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

  这个图的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该是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2.教学例7:认识

  (l)教师提问:

  a、【出示图片例7-1】一份是这个圆的多少? ( )

  b、【出示图片例7-2】阴影部分占这个圆的几份?(3份)

  c、是几个 ?(3个 )

  d、也就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四分之三)

  e、四分之三该怎么写呢?

  因为还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分母用4表示;因为以前表示有这样的一份,分子写成1,现在有这样的三份,所以分子写成3.

  窗体底部

  (板书: )

  (2)指导读

  (板书:读作:四分之三)

  (3)练习巩固

  ①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 ,涂上颜色,并标出 .

  ②判断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 表示,为什么?

  3.学生自学例8.

  (l)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把它平均分成5份,

  思考:l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同样的2份是它的几份之几?

  这样的4份又是它的几份之几?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这样的2份是它的 ,这样的.4份是它的 .

  (2)指导看书,填空

  教师板书:

  4.教学例9.

  (1)自学例9有关内容,并把空填上(独立完成)

  教师提问:

  a、通过学习例9,你知道了什么?(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6份,一份是它的 ,5份是5个 ,就是它的六分之五,写作 .)

  b、 里面有几个 ?

  板书:

  5.练习巩固.

  选出合适的分数来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6.小结归纳,得出结论.

  (1)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 、 、 、 这样的数,也都叫分数.那么今天学的分数与前两节学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不同点:前两节我们学的是分子是1的分数,今天我们的是分子是几.

  (2)那么哪些数可以用分数表示?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呢?

  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份的1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三、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各分数.

  2.写出下面各分数.

  七分之二 十分之五 十二分之七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4.判断:

  (l)4个 是 .( )

  (2)分母是比分子是7,这个分数是 .( ).

  (3)把一个长方形分成7份,表示其中3份的数是 .( )

  (4) 中包含着11个 .( )

  (5)一块蛋糕平均切成8块,小红吃了3块,小红吃了这块蛋糕的 ( )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1.在每个图里的适当部分涂上颜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

  2.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

  3.看图中的涂色部分,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在当前的计算教学中,借助情境以及直观的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并不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于,教师们注意了算理的揭示,但往往轻描淡写地很快揭示所谓的简化算法。这样的教学往往导致了在揭示算理到抽象算法之间出现断层,由此造成学生对计算的技能掌握不牢,对知识的运用、迁移不够。最近,笔者结合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的教学,对苏教版第一学段加法、乘法的笔算教材的编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材编排,首先是揭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随后呈现乘法的原始竖式,最后优化简单的竖式书写方法。编排原始竖式的意图,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架设一条桥梁,帮助学生从直观算理过渡到抽象的算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结合情境图能较好地理解算理,但是在尝试笔算时往往就跳过原始竖式直奔简化竖式。《江苏教育》20xx年第3期杨春燕老师《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例谈》一文中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学生对加法与乘法的关系、表内乘法、位值原则等的知识储备能够使他们自我跨越。事实真的如此吗?笔者在不少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自主尝试出简化的竖式计算形式后,教师为了强化算理,尊重教材的编排,又向学生呈现出乘法的原始竖式,而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一片哗然,并不认同这一原始竖式。可见,学生虽然能尝试出竖式的简化形式,但并没有实现对原始竖式的真正跨越。那么,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呢?按理说,只要理解了算理,过渡到原始竖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过渡到简化的竖式,思维的跳跃性反而很大。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组内两位年轻教师开设同课题校级公开课时进行了实验统计。(由于是临时将后面的内容抽调上来教学,因此基本不存在家长提前辅导的情况。)两个班96名学生在尝试竖式时,只有一名学生用了原始竖式,原因是该学生看了数学书,其他95名学生都直接采用简化的竖式进行计算,并且我预设的 将前面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竖式横线下的现象无一例发生,学生在书写计算结果时都是先写个位,再写十位。我顿时醒悟:学生有着丰富的加法笔算的经验,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笔算过程,横线下面直接书写计算结果的外在形式,都促使了学生在探究乘法笔算过程中自主迁移了这些知识经验。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就难以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了,而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再来教学原始竖式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思考二:加法原始竖式的教学意义何在?

  教材在编写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引进了乘法的原始竖式,这引起了我一系列的思考:加法笔算的教材编写为何忽略了原始竖式?根据教材目前的编排,加法笔算的教学状况又是怎样的?如果在教学加法笔算时也引进原始竖式,这样的教学意义何在?

  先摘录一个笔算加法的教学片段:

  师:43+31等于多少呢?先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操作,得出43+31=74。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40+30=70,3+1=4,70+4=74。

  师:谁能在计数器上表示43+31?

  生拨计数器:先在计数器上拨43,再拨上31,结果等于74。

  结合拨珠,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算理:43+30=73,73+1=74。(这个算理相对难一些)

  师:43+31,我们还能用竖式帮助计算。

  教师板书竖式的框架,让学生尝试接下去计算。

  学生的尝试的情况可以分成三种:(1)直接在横线下书写刚才口算的结果74;(2)先算十位上4+3=7,再算个位上3+1=4;(3)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师:在竖式计算时,我们一般从个位算起,谁来把计算的过程跟大家讲讲?

  生1:先算个位上3+1=4,4写在个位上,再算十位上4+3=7,7写在十位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的方法,大家掌握了吗?

  同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一样,很多教师在揭示算法时不自觉地将算法同算理剥离开来,诚然,站在成人的角度,笔算加法就是这么简单:个位同个位相加,十位同十位相加,几乎没有任何需要解释的'理由。但殊不知这样教学,学生尽管能较快地掌握加法笔算的方法,但是这种机械、形式化地操作,让学生在计算时不自觉地脱离算理的有效支撑,学生的计算仍然只是稀里糊涂地计算,甚至当学生学习乘法笔算时,尽管能娴熟地迁移加法笔算的方法,但同时导致了乘法笔算也只是停留在机械化操作的层面。因此,笔者认为,加法笔算教学,增加原始竖式的教学十分有必要。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加法笔算时,学生交流完43+31的口算算理之后,我让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交流时,有不少学生是直接将答案74抄写在横线下面的,也有不少学生知道从个位算起,再算十位,列出了标准的竖式。这个时候我就将原始竖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思考:根据刚才口算的三个步骤,竖式计算过程中也应有这样的三个步骤,而你们在计算40+30=70时,怎么就直接把7写在十位上面去了呢?学生一开始愣住了,如实告诉我:家里爸爸妈妈就是这么教的,书上也是这么写的。我就继续让学生思考:爸爸妈妈教的竖式以及书上的竖式这样算有没有道理呢?我随即同学生做了几个实验:我让学生用爸爸妈妈教的方法做几道题,我用原始竖式计算,放到黑板上一比较,学生发现,计算结果都一样,而原始竖式看起来计算的步骤更清楚,但是写起来较麻烦。并且学生指出,原始竖式中一位数加上整十数,得数的个位上还是原来的一位数,十位上的数跟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同,所以就能省略计算的步骤,把竖式写的简单些。经历了对原始竖式的观察、比较、优化,我相信学生对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就不再是操作性理解了。

  非常巧合的是,最近笔者在翻看以前的杂志时发现,上海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在20xx年第6期《小学青年教师》发表的《关于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的处理思路》一文中也指出:根据新的学力观,我们不应该仅仅重视竖式一般的形式,也应该重视使用竖式表现思考过程。而这种表现了思维过程的竖式形式其实就是原始竖式。加法笔算时引进原始竖式,不但有效沟通了直观算理到简化算法的过渡,更让学生对数和数位结合的位值原则有了初步的体验,这为学生以后的乘除法的笔算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三:笔算乘法在沟通算理和算法时以什么为突破口?

  学生有了将加法的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的经验后,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怎样由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已经不再是本节课的难点了,因为加法同乘法的简化过程、方法都是相通的,再加上学生在丰富的加法笔算经验的引领下,完全可以自主探究出乘法竖式的简化写法,因此,教学乘法的笔算时,我们不妨重新改编教材,将原始竖式这块内容割舍掉。而割舍这一内容,需要寻找到一种比原始竖式更能有效沟通算理和算法的突破口。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教学三位数连加,练习里有这样一道题(42页):三角形花坛的三条边一样长(每条边长268厘米 ),花坛栏杆的长一共多少厘米?解决这道题时,不少学生列了乘法算式2683,可是乘法竖式不会计算,当时我就引导学生借助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并且在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学生在计算每一位上三个数相加时自然运用口诀进行简便计算。这道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尽管是在用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可是运用乘法口诀帮助计算的方法不就是乘法笔算的方法吗?因此,在学生初步具备数和数位位值知识的基础上,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前提下,笔算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算法就是提炼乘法笔算方法的最佳突破口。当然,我们在重组教材时,还需要考虑到,如何促使学生在加法笔算时自觉采取简便算法,以促使这一算法有效迁移到乘法的笔算中。

  在使用现行教材例题进行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交流142的算理时,学生能很快说出:14+14=28。但当教师问及还能怎样想时,很少有学生能想到先算102=20.再算42=8,再算20+8=28。细细分析发现:学生在解决142时,往往把14看做一个整体,两个14相加,学生能很快口算出结果。但是教学142的笔算,需要支撑的是第二种算理,因此教学时,老师往往根据教材的编排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再用局部分解的眼光来思考问题,(把14分成10和4,142就是把2个10和2个4合起来),这显然不太符合学生的思维常态,因此课堂进行到这一环节时常常会冷场。同时,由于计算2个14比较简单,在尝试乘法笔算时不排除会有部分学生的计算仅仅停留在加法计算的层面上,而没有内化到乘法上。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计算步骤混乱、计算方法混淆等情况。

  于是,我们尝试调整例题中的数量,促使学生在口算时用先分解再综合的策略解决问题。如可以改成每只小猴采32只桃,3只小猴一共采多少个桃?这样,学生在口算3个32相加时难度相对大些,学生必然会采用分解的策略:先算303=90,23=6,再采用综合的策略:90+6=96。在明确算理后,让学生用连加的笔算验证刚才的口算过程,并且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在运用口诀进行加法竖式的简便计算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果让你自己尝试用乘法竖式计算323,你会从这个连加竖式中得到哪些启发呢?学生边思考边进行乘法竖式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沟通加法笔算与乘法笔算的相通之处,进一步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在交流乘法笔算的计算过程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并引导学生及时同加法竖式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乘法中的每个计算步骤都能在加法竖式中找到,并且用到的口诀也是一致的。

  3.改编重组教材的可行性再思考:结合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笔算,学生在探究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时,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入,对算法的掌握更清晰。这一突破口对后继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产生的优势更明显。现行进位乘的教材从原始竖式过渡到有进位的简化竖式,这个过程有相当大的跳跃性,既有中间计算步骤的简化,又有进位方法的提炼,仅仅从原始竖式中获得启发,让学生自主提炼出简化的进位乘,难度比较大。相比而言,将连加竖式的简便算法迁移到简化的进位乘,更能促进学生自主迁移、运用已有的计算经验,从而有效拓宽探究的空间,增强探究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以243的竖式为例:

  师:这两种竖式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

  生1:都是先算3个4相加,再算3个20相加,再把它们合起来,因此,计算的结果相同。

  生2:计算过程中用到的口诀都相同。

  生3:进位的方法也相同:都是个位満十,向十位进1。

  上面的教学片段证实:以笔算加法的简便计算作为教学笔算乘法的突破口,更能有效沟通算理与算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这样组织教学,拓展了学生后继学习新知的探究空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疏理、重建,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会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的内容。

  【活动目的】

  1.通过调查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天的活动都与时间有关系,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种活动的时间,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课前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张时间统计表格,设小组长一名。(每个小组统计一个方面的内容)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公园里人们进行晨练的情境。

  教师: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1:有人在打太极拳。

  学生2:有人在舞剑。

  学生3:有人在跑步。

  教师:这些人每天早晨都做这些活动,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为了锻炼身体。

  教师:对,人首先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每天锻炼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每天也锻炼身体吗?

  教师:你们是怎样锻炼的?

  学生1:我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上锻炼身体。

  学生2:我喜欢跳绳、打乒乓球来锻炼身体。

  学生3:我喜欢早晨跟爸爸跑步锻炼身体。

  教师:同学们的锻炼方法都不错。其实锻炼身体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课外活动、课间操、做家务等,也可以锻炼身体。锻炼身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我想知道同学们每天锻炼多长时间,有什么办法吗?学生积极为老师想办法。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同学们每天锻炼的时间好吗?

  板书课题:每天锻炼的时间。

  二、小组合作,统计结果

  教师:刚才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好。既然每个同学都想帮助老师,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全体进行活动吧。

  教师:我把任务已经分给了你们小组,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小组长宣布每个小组统计的内容。

  教师:怎样才能完成你们小组的任务呢?

  教师讲解统计方法:让每一名学生都说出自己活动的项目和时间,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小组整理数据,完成表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课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展示每个小组统计的结果。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都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每个同学每天锻炼的时间大约有60分,也就是1时左右。

  学生2:我发现同学们比较喜欢的项目有跳绳、跑步、打乒乓球等。

  学生3:我发现同学们写作业的时间多,做家务的时间少。

  学生4:我发现同学们大部分喜欢在早晨和晚上锻炼身体。

  四、提出建议,统一认识

  教师:我们每天的时间是一定的,要想做好每项活动,要求怎样安排时间?

  学生1:要合理地安排时间。

  学生2:我们每天至少要安排1时的时间锻炼身体,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学生3: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和锻炼,不浪费1分、1秒的时间。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每天要安排好各项活动的时间。国家十分重视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专门下发了积极锻炼身体的通知,要求我们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不能少于1时,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身体,才能做好建设祖国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五、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每天锻炼的时间有多长,可以看出我们每天所做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时间,只有合理安排时间,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下课后,同学们都要安排好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7-19

小学数学教案04-0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