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1 07:34:05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教案4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科学教案4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鸡出生的过程。

  2、发展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对小动物产生爱心。

  活动准备

  1、幻灯片:小鸡是怎么出生的

  2、声音:公鸡,母鸡,小鸡

  活动过程

  一、听听什么声音

  播放声音:鸡叫声音

  提问:请小朋友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小朋友知道小鸡是从哪儿来的呢?

  (幼儿互说)

  二、听故事:可爱的小鸡

  1、教师:刚才小朋友讲了很多,那么小鸡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请小朋友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2、教师讲故事

  提问:瞧,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鸡啊!毛茸茸的,他们,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鸡妈妈生的。)

  教师:鸡妈妈是怎么生的呢?

  (鸡妈妈蹲在鸡蛋上,生出来的。)

  教师:那么,蛋是从哪儿来的呢(母鸡生的)

  三、了解鸡的成长

  1、课件:鸡的成长

  母鸡生蛋→母鸡孵蛋→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长成公鸡、母鸡(环形圈)

  2、提问

  (1)鸡蛋怎样才能变成小鸡呢?(鸡要蹲在上面)

  对了,鸡妈妈用自己的身体来暖和这些鸡蛋,鸡蛋在妈妈身体下面很暖和很暖和,

  鸡妈妈要化好长的时间,这些鸡蛋里才能长出小鸡。

  (2)鸡妈妈蹲在上面这叫什么呢?(这叫孵蛋)

  谁会用完整的`话来讲一遍?(鸡妈妈蹲在鸡蛋上这叫孵蛋)

  小朋友都来学鸡妈妈孵蛋(动作)

  3、教师:鸡蛋里长出了小鸡,小鸡看到外面很热闹,它们可想出来了,可是小鸡它怎么出来呢?

  (它用嘴巴把鸡蛋壳啄破,就出来了。)

  哪个小朋友会说,小鸡怎么出来的?(小鸡啄破壳。)

  请小朋友一边学习鸡啄破壳,一边说(动作,语言)

  教师: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

  4、教师:小鸡每天要吃很多东西,你知道小鸡它吃些什么东西吗?(米、虫、菜)

  5、教师:小鸡一天天长大了,变成什么了?(公、母鸡)

  公鸡怎样叫?母鸣怎样叫?

  四、请幼儿看图书说一说鸡的成长

  1、这是谁?它在干什么?

  2、小鸡是怎么出来的?

  3、小鸡变得怎么样?

  4、小鸡长大变成什么啦?

  五、教师总结

  小朋友都知道小鸡是从哪里来的了,请小朋轻轻跟着老师说,

  母鸡生蛋→鸡妈妈孵蛋→小鸣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吃很多东西→

  又长成大公鸡和大母鸡→大母鸡又能生蛋了。

科学教案 篇2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

  1、出示挂图。

  2、提问:你见过这些动物吗?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3、小组讨论,汇报: (蜂鸟、丹顶鹤、牦牛、犀牛、羚羊、蝎子、鸽子、龙虾、熊猫、热带鱼、青蛙……)

  4、提问:你还认识哪些动物?

  5、小组讨论,汇报。 实物投影 多媒体 知道大自然中动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游戏:猜动物。

  1、 讲述: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不许直接猜动物的名称,只能问关于动物的特征,而回答只能是“是”或“不是”。 2、 游戏:请一同学上前,其他同学问动物的特征。 例如:(老虎) 问:它长毛吗? 答:是。

  问:它是吃肉的动物吗? 答:是。

  问:它会生蛋吗? 答:不会。

  问:它有四条腿吗? 答:是。

  问:它生活在陆地上吗? 答:是。

  问:…… 答:……

  知道常见动物的特征。

  三、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挂图)。

  2、提问:狗和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3、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板书)

  5、发给学生动物卡,讲述:在动物卡中另选两种动物,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把结果记录在课本76页活动记录中。

  6、 交流汇报。知道动物的相同之处;会观察、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四、给动物分类。

  1、 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观察和比较,你能给你手中的动物卡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 小组活动:给动物分类。

  3、 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4、 填写活动结果。 学会按不同标准给动物分类;喜欢小动物。

科学教案 篇3

  【案例背景】

  在周五下午的自带玩具活动中,孩子们对玩具小汽车很感兴趣,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玩小汽车比赛,那认真劲儿和不时发出的笑声让我忍不住也想加入他们的活动中。而且,新《纲要》也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根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抓住孩子们对玩具小汽车的兴趣,提供一些辅助材料,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真正参加到探究活动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本次活动之前,孩子们已经探究过汽车在相同材料,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动的速度不同。

  【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玩具汽车在不同材质的桥面上跑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2.通过实验验证预测,能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结果。

  3.体验合作探索的快乐。

  二、活动重点

  探索发现玩具汽车在不同材质的桥面上跑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三、活动难点

  通过实验验证预测,能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结果。

  四、活动准备

  1.反映光滑—粗糙、软—硬的桥面各若干组(每组桥面上都贴上号),玩具汽车若干辆。

  2.幼儿用的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全班实验统计表两张。

  3.已经探索过在相同材料,不同坡度的桥面上,汽车跑下来的速度不同。

  五、活动过程

  一、回忆做过的实验: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

  引导幼儿回忆: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是怎样的?在坡度越大的桥面上跑,汽车跑得怎样?在坡度越小的桥面上跑,又是怎样?

  二、出示桥面,比较桥面材料的不同。

  1.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较桥面材料的不同。

  2.激发幼儿思考:桥面材料不一样,那汽车在上面跑,哪辆汽车跑得快呢?

  三、幼儿进行预测,并记录。(先预测一号桥和二号桥,然后预测三号桥和四号桥。)

  1.请幼儿猜测并说出理由。

  2.幼儿把自己的预测记录下来。

  3.教师记录幼儿的预测情况。

  四、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

  1.幼儿两两合作进行比较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客观记录。

  2.交流实验情况,教师记录幼儿实验结果。

  师:“你是怎么做的实验?在实验时你有什么发现?你的实验与你的预测一样吗?”

  3.讨论:为什么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快?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慢?这是什么原因?

  4.教师小结:原来汽车在桥面上跑得快慢与桥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在比较粗糙的桥面上跑得慢,在比较光滑的桥面上跑得快。它还与桥面的.软硬有关,在比较软的桥面上跑得慢,在比较硬的桥面上跑得快。

  五、结束部分,带幼儿再次玩玩具汽车,寻找新的发现。

  【过程描述】

  第一环节:回忆做过的实验。

  本次活动之前,幼儿已经探究过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所以,活动一开始,我就引导幼儿回忆上次的实验结果。引导幼儿说出汽车在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在坡度越大的桥面上跑得越快,在坡度越小的桥面上跑得越慢。

  第二环节:出示桥面,比较桥面材料的不同。

  在回忆的基础上,我向幼儿展示新的桥面,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又准备了一些桥面,要请小朋友来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小伙伴。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发现这些桥面的坡度是一样的,但桥面的材料不一样。1号桥面比较粗糙,2号桥面比较光滑,3号桥面比较软,4号桥面比较硬。在幼儿发现的基础上,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桥面的材料不一样,那汽车在上面跑,快慢一不一样呢?激发幼儿动脑思考。

  第三环节:幼儿先进行预测,并记录。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请幼儿预测两辆汽车同时在1号桥和2号桥上跑,哪辆汽车跑得快?为什么?然后请幼儿把自己的预测记录下来,认为汽车在桥上跑得快的,打个“√”,认为汽车在桥上跑得慢的,打个“×”。幼儿记录完后,教师统计幼儿的预测结果。接着再请幼儿预测两辆汽车同时在3号桥和4号桥上跑,哪辆汽车跑得快?为什么?预测结束后让幼儿记录,最后教师进行统计。按照这样的顺序,让幼儿感觉条理清楚,做事要有一定的顺序。

  第四环节: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首先,我对幼儿提出要求:找自己的好朋友,两个人合作,可以先到1号、2号桥上试,再到3号、4号桥上试;也可以先到3号、4号桥上试,再到1号、2号桥上试,试完后,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幼儿实验时,我针对幼儿的实验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当发现有的组幼儿一人拿一辆汽车实验,放手的时间有有先后,影响实验结果时,我就引导他们可以让一个人拿,另一个人观察,然后交换;当发现有的组只实验一次时,我就引导孩子多实验几次。实验结束后,组织幼儿交流实验情况,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是怎样做的实验,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和自己的预测是否一样,并对幼儿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在统计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快?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慢?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我及时为幼儿梳理经验,进行小结:原来汽车在桥面上开得快慢与桥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在比较粗糙的桥面上开得慢,在比较光滑的桥面上开得快。它还与桥面的软硬有关,在比较软的桥面上开得慢,在比较硬的桥面上开得快。

  第五环节:结束部分,带幼儿再次玩玩具汽车,寻找新的发现。

  在这一环节中,我关注到孩子玩汽车意犹未尽,所以带他们到活动场地上自由玩一玩,寻找新的发现。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复习设疑: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实际上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物体受力其运动状态是否一定改变呢?力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1、二力平衡定义

  学生读图:

  分析吊灯、货物的受力和运动情况

  教师引导分析:

  吊灯——受到两个力:一是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二是细线的拉力,方向竖直向上,吊灯处于静止状态。

  货物——受到两个力:一是重力,方向向下;二是钢索的拉力,方向竖直向上,货物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得出结论:

  物体受到力其运动状态并不一定改变,我们把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力。

  学生举例:

  请举出两个二力平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到的是那两个力,小组交流。

  教师讲解:

  现实生活中物体不受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如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后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的,二力平衡的力的平衡中最简单的.情形。

  设问:两个力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平衡呢?或者说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

  2、二力平的条件

  教师讲解:

  由于在实验中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困难,我们先讨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所受的两个力之间应该满足条件呢?

  设计思想: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塑料板。要研究的是塑料板两边绳子受到的两个拉力之间的关系。

  受力分析:塑料板受到几个力?

  学生:三个力:重力、两边细绳的拉力。

  教师:如果要忽略重力的影响,对塑料板有什么要求?

  学生:应使塑料板受到的重力远远小于两边细绳的拉力。

  教师:怎样才能满足上述要求?

  学生:塑料板的重力要比钩码的重力小得多。

  教师:我们就用重力比钩码的重力小得多的塑料板,这样就可以它近似看成只受到两边绳子的拉力。

  实验探究:

  当两边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时,塑料板处于静止状态;反之,当大小不相等时,塑料板不能保持静止;

  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

  要使两力平衡,必须使两力的大小相等。

  再设问:

  只要两力的大小相等两力就一定会平衡吗?

  当两边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即使两力不在一条直线上;

  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

  要使两力平衡,还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

  再设问:

  只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一定平衡吗?

  当两边的力大小相等、在同一条直线上,但两个力方向不相反。

  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

  要使两个力平衡,还必须方向相反。

  学生归纳两个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应用——问题讨论

  例1、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已知一个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知道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举例分析:小组讨论。

  例2、二力平衡条件的逆应用:即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当这两个力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时,判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当物体不满足二力平衡条件时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

  小结:

  板书设计

  第八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1、二力平衡定义

  我们把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探究:

  结论1:要使两力平衡,必须使两力的大小相等。

  结论2:要使两力平衡,还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

  结论3:要使两个力平衡,还必须方向相反。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

  3、应用——问题讨论教案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泡泡03-31

科学教案:蜗牛03-26

《空气》科学教案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