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21 07:54:56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6篇[通用]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6篇[通用]

科学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活动是神秘而有趣的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幼儿园活动之一。信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交流手段,但他们不知道“信”是用来做什么的?同时,一封没有字的信,更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碘酒遇到淀粉变成蓝黑色这一神奇特点,让幼儿感受科学的奥妙,中班幼儿已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探究水平,让幼儿在猜一猜?试一试的过程中学习,了解简单的科学道理,让科学变的形象话,生活话,具体化,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淀粉遇到碘水会变成蓝紫色这一神奇的现象。

  2、在玩一玩、试一试的过程中找出含有淀粉的物体,并记录。

  3、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体验发现的乐趣。

  4、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浆糊、碘酒和水、粥、肥皂水、刷子。

  2、人手一份记录表。

  3、事先准备一份用浆糊画的“神秘信”

  4、小鸡和猴博士手偶一份。

  5、教师记录表一份。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鸡欢欢设疑,引出神秘信。

  师:今天,小鸡欢欢早上起来,发现妈妈不在家,急得快要哭了。欢欢在家找呀找,发现一封信(出示这封信),可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他看一看。

  提问:信上都说了写什么了吗?;(出示小鸡的指套,上面的小鸡要做成卡通可爱的,并涂上鲜艳的颜色。教师出示一张用淀粉写的,但是看不见任何内容的信纸,让幼儿猜测,将幼儿的注意力都吸引在了这张纸上,并且用夸张的语气来阐述,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二、探索神秘信,找出看神秘信的方法。

  1、请出猴博士,找出方法。

  (1)小鸡欢欢的妈妈,肯定写了什么,可是这封信上什么都看不出,这可怎么办呢?欢欢可着急了。这时候他想到了一个人。我们一起去看看是谁。(这个部份采用的是设疑法,通过设疑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用急切、担心的口吻阐述故事情节,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了教学效果)

  (2)教师出示猴博士,并模仿小鸡与猴博士的对话。(师:猴博士,我是小鸡欢欢,我妈妈给我一封没有字的信,我怎样才能看到信的内容啊?猴博士接过信一瞧,说:你把这个神秘水一刷,你就可以看到了。)(这一段语速要稍微慢一点,边说边做动脑筋的动作,让幼儿也投入其中)

  (3)小鸡拿到了神秘水,请一位幼儿来帮助小鸡,刷一刷。让幼儿观察信的变化。

  (4)请幼儿描述神秘信中所说的话。

  师:你看到了什么?

  4、师幼一起读信。

  “欢欢:

  妈妈出去买菜了。

  妈妈”

  三、幼儿探索制作神秘信的材料。

  1、猜测哪样或那几样东西可以制作神秘信纸?

  师:小鸡欢欢好奇的问猴博士,妈妈的这封信是怎么来的呀?猴博士在小鸡的家里找到了四样东西,粥汤、浆糊、开水、肥皂水,猴博士说:妈妈用来做神秘信的东西就在其中。

  (1)猜一猜

  熊博士说:我给你准备了记录表(出示记录表),请你猜一猜,哪个可以制作神秘信纸?(此环节运用了设疑法,让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测,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2)试一试

  师: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记录表。请小朋友试一试,老师在中间一格画上了小花,请你在中间的一格用刷子刷一刷,如果能刷出小花就说明可以制作神秘信纸,就在后面打勾。(此环节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刷的时候注意往一个方向刷,不要来回刷。)

  2.教师验证幼儿的.记录

  (1)请幼儿介绍自己实验的结果(放在投影仪上展示)说一说哪个刷出了小花?哪个可以制作神秘信纸?

  (2)教师验证

  (教师自己准备一张大的记录表,上面是各种材料没刷神秘水的半成品,在幼儿面前刷上神秘水,进行验证)

  总结:在米汤和浆糊的格子里刷出了小花,说明浆糊和粥汤可以制作神秘信纸。

  四、揭开神秘信的奥秘,初步感知淀粉和碘酒的化学变化。

  师:嘘,小朋友快回来坐好,猴博士有个秘密要告诉我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想)那就请你们快回到座位上。

  1、现在我来告诉你们为什么神秘水喷了神秘信以后,可以变出蓝黑色。这个神秘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碘酒。碘酒有一个好朋友叫“淀粉”,他们两个一拥抱就会出现蓝黑色。淀粉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他喜欢藏在各种东西里面,可他一碰到他的老朋友碘酒,我们就可以把他找出来。小朋友要是在家想写神秘信,也可以去用碘酒去找他的朋友——淀粉,用他就可以写神秘信。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只要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孩子的发现是无穷无尽的,幼儿只有在亲自实践中去探索发现,才能对获得的只是掌握扎实,同时我也深切的感觉到了家园配合的重要性与便利性,家长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传给幼儿,再让幼儿转述给老师和小朋友,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重在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即是前两课的延伸与扩展又是后一课的铺垫,地位很重要。本科内容逐渐递进,从生物间广泛的“伙伴”关系和“竞争”关系入手,深入到具体的食物关系,引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展现生物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再由此启发学生思考食物关系的断裂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人类在其中可能发挥的破坏作用,为下一课学习生态平衡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研究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初步了解食物网。二是思考破坏自然界食物关系断裂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科学已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探究学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接触《科学课》已有3年多的时间了,已形成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学生也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充满着好奇,喜欢多方位的观察与了解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在教学中老师如何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观察探究将受到很大的挑战。为此,我对本课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地探究思考起到有效地引导。而自然界中动植物间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对于学生来收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各种食物链的资料。

  2、能够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

  2、知道食物链的组成。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并会书写食物链。

  3、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

  2、知道食物链被破坏的后果,能自觉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了解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二)教学难点:能够完整的找出、写出食物链。

  五、教学方法创新:

  (一)选择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本课宜采用由直观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教学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图片、动画及影视等手段把各种动物之间食物关系演示出来,变得直观、具体、形象,学生易于理解。

  (三)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让学生人人动手画出几种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演绎、归纳总结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问题驱动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发挥“整合”的作用。

  让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使更多的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儿童身心、智力发展的有效活动。

  六、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在同一个区域里往往生活着许多不同的生物,它们有的是相互合作的“伙伴”,像蜜蜂和花。有的是相互敌对的“竞争者”,像田鼠和猫头鹰。但是,到底是什么把这些不同种类的生物联系在一起的呢?

  【设计意图:导入采用了激发学生的提问法。并抛出了两个词“伙伴”“竞争者”,学生一听来了兴趣,接下来本课的新授内容做好引导】

  2.探究新授: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请同学们在看地过程中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有几种动物?这些动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结果怎样?(课件播放)动画看完了,谁能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你能给这段故事用一个成语起个名字吗?螳螂以蝉作为自己的食物,黄雀以螳螂作为自己的食物,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蝉螳螂黄雀)科学上,规定了用箭头来表示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要指向吃者。(统一用“→”表示“谁被谁吃”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片,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那蝉又吃什么呢?(完善板书)这样我们的食物关系就完整了,就像这些动植物一样,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板书:食物链)

  (3)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的食物链,像这样的例子你还能说出几个吗?看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大家还需要多用心观察生活。

  【设计意图:教师设问,让学生分组进行研讨、交流,充分体现小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4)这次,老师请来了3位生物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浆果、田鼠、猫头鹰),咱们来看看他们分别是谁?请小组同学合作找到他们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小组讨论1分钟、生汇报)

  【设计意图:教师设问,让学生分组进行研讨、交流,实践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方式,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5)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食物链,它们有什么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到什么结束的?学生讨论1-2分钟。

  (6)(食物链的源头都是植物,终点都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在每条食物链里,植物充当什么角色,我们同学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科学家把像绿色植物这样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命名为生产者。(课件出示)那么凶猛的'食肉动物呢?咱们也来给它起个名字!科学家把像动物这样以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叫做消费者。但是,植物的养料又从哪里来的呢?(生答:阳光、水分、空气等)除了大家介绍的这些无生命物质,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在植物养料供给上的重要角色,它就是分解者。(媒体介绍什么是分解者)分解者不仅分解小动物的粪便,还分解一些动植物的残骸,把它们分解为植物可以吸收的养料。哪些生物可以充当分解者呢?同学们了解地真多,比如说:蘑菇、蚯蚓、细菌、屎壳郎等等它们都是分解者。但是,我们在食物链中并不能发现它们。因为他们无“捕食”行为,也没有“被捕食”行为,所以不写进食物链。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总结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定义】

  3.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1)(课件出示图片)咱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下面这些生物之中,哪些是生产者?(生答)哪些是消费者?(生答)哪些又是分解者?(生答)先请一名同学说说都有哪些植物?(1名同学发言)

  (2)在清楚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后,我们来个小竞赛,有信心获胜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种生物,(鹰、青草、蛇、鸟、牛、老鼠、谷物、兔、鹿、狐狸)请一名同学说说它们都是什么?请小组同学合作在记录单上画、写食物链。比一比,哪组画地多。

  汇报:很好,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

  同学画出了这么多的食物链,老师课前也画好了,同学想看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新知,明确难点,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营造亲自动手找出多条食物链的情景,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寻找”的过程中,把知识转化为方法,把方法转化为实践能力。】

  4.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观察这些连接在一起的食物链,你发现了什么?这些交叉的食物链构成了什么形状呢?科学家给它取个形象的名字,叫做食物网。特别注意一下老鼠和鸟,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也就是说,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2)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维护生态平衡,下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3)人类与大自然也通过食物链和更复杂的一些食物网而相互联系,如果,在这张图上我们再增加人,你还能找出一些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吗?这个研究任务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去完成好吗?

  5.板书设计

  食物链

  树叶→蝉→螳螂→黄雀

  (学生举例)

  浆果→田鼠→猫头鹰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新奇的猪笼草、毛毡苔、捕蝇草等吃虫草的特性,对一些奇怪的植物产生兴趣。

  2、在游戏中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物体的特征。

  3、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游戏音乐。

  2、多媒体图片:奇怪的植物——吃虫草。

  3、幼儿用书第12页。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了解新奇植物——吃虫草的名称和特性,知道它们的样子。

  2、活动难点:了解吃虫草吃掉虫子的过程,愿意在游戏中用恰当的动作表现。

  3、指导要点:通过故事引导、多媒体图片观察认知来了解吃虫草的样子和特性,并用肢体动作表现帮助幼儿理解吃虫草吃掉虫子的过程。

  活动过程

  1、欣赏故事《失踪的苍蝇》

  提问:小虫子哪去了?(被吃虫草吃掉了)

  2、运用多媒体图片逐一了解吃虫草的名称及特性,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1)认识吃虫草,说说吃虫草的本领。

  提问:图中都有哪些吃虫草呢?它们有什么本领?

  小结:这些都是吃虫草,它们不声不响地长在野外,悄悄地吃掉很多令人讨厌的害虫。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是害虫呢?(引导幼儿说出苍蝇、蚊子等害虫的名字)

  (2)观察吃虫草的样子,猜猜它们是怎么吃掉虫子的。

  请幼儿说说不同吃虫草的样子,提问:它们会怎么吃虫呢?

  小结:能吃掉苍蝇的草叫捕蝇草。捕蝇草的叶子是椭圆形的,叶子周边还长着牙齿,像很多蝇索。苍蝇来了,叶子就会合拢起来,把它关在里面,然后把她消灭掉。猪笼草,椭圆形的大叶子下长着一个长口袋,虫子来了若掉进这个长口袋,就再也出不来了,被猪笼草吃掉了。

  3、幼儿分组翻看幼儿用书。(同伴之间轮流讲讲不同的吃虫草是怎样吃掉虫子的)

  4、游戏:吃掉小虫子

  (1)用肢体动作表现吃虫草的特征。

  提问:刚刚我们看了这些吃虫草的`图片,它们都是一样的吗?谁能用动作表现捕蝇草(猪笼草、毛毡苔)的样子呢?

  (2)幼儿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吃虫草(可以是捕蝇草、猪笼草、毛毡苔,提醒幼儿吃虫草的动作是不一样的),一人扮演小虫子,在吃虫草里飞来飞去。当老师的音乐声一停,吃虫草立即捉住小虫,然后轮换角色游戏。

  5、延伸活动:

  世界上还有好多奇妙的植物,小朋友下次看图书,看电视发现了有趣的植物,要和我们大家分享,好吗?

  活动反思:

  根据本班幼儿年龄及知识发展水平,在科学活动《奇怪的植物——吃虫草》中我所制定的目标不是很高,旨在激发兴趣,乐于参与,简单探究。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图片,通过故事引导、观察了解毛毡苔、猪笼草、捕蝇草的样子,并通过肌体动作表现帮助幼儿理解吃虫草吃掉虫子的过程。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提高了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活动中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参与游戏的快乐,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变化活动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引导幼儿发现颜色混合后产生的一些新变化,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

  3.鼓励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分别装有红、黄、蓝颜料的瓶子若干,一次性透明杯若干,各种颜色的彩带若干。

  2.记录表、抹布、油画棒、丙烯颜料、三原色搭配图片实例图。

  活动重点

  对色彩的变化活动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发现颜色混合后产生的一些新变化。

  活动难点

  幼儿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

  活动过程

  一、出示彩带,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了一件神秘的东西,我们把它请出来,看看是什么,好不好?(彩带啊)孩子们,那这些五颜六色的`彩带可以用来干什么呢?那你们知道这些彩带上的颜色是从哪里来的吗?

  小结:这些彩带可以用来装饰舞台,舞台定会绚丽多彩;扎成蝴蝶结装饰在小女孩的辫子上,也是非常漂亮的了。染料厂的工人叔叔真聪明,像魔术师一样,能变出各种各样的颜色。今天,老师也来当一回魔术师,给大家表演个节目。

  二、“变魔术”吸引幼儿注意力,提高幼儿操作的欲望

  师: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杯中的颜色,是哪两种颜色呢?(红色和黄色)老师要变魔术了,请孩子们看仔细哦。(出示红、黄两种颜色的杯,让幼儿看清后,把两色混合,观察它们的变化结果。)

  师:变成什么颜色了?(橙色)原来的红色、黄色呢?(不见了)

  小结:颜色真神奇,红颜色与黄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橙色。小朋友想不想也来当一回魔术师,变出漂亮的颜色来呢?

  三、探索活动“三原色变变变”

  引导幼儿操作,探索两种颜色混合后的颜色变化,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魔术师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料,(出示记录表)这是什么?(记录表)用你们桌子上的颜料,每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在空白的圆圈内用你手中的水彩笔或者油画棒涂上相应的颜色。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个人都有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变化。请孩子们在混合颜色的时候要小心,注意不要把颜料洒在桌子、衣服或者记录表上,要注意安全和卫生。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关注能力弱的幼儿,帮助他们完成操作。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师:好了,孩子们,大部分小朋友已经完成实验了。通过实验,你用两种颜色搭配后发现了什么变化呢?(引导幼儿说一说“*颜色与*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颜色”。)

  小结:(出示三原色搭配实例图)小魔术师们表演得真精彩,红颜色与蓝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紫色,黄颜色与蓝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绿色,红颜色和黄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橙色。

  四、探索活动“间色变变变”

  引导幼儿操作,探索混合后的一种颜色和三原色混合后的变化,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刚才你们这些小魔术师可真棒啊,变出了那么多颜色,接下来,又增加难度了,请孩子们取出你变出来的绿色和红、黄、蓝三种颜色混合搭配,仔细观察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在记录表空白的圆圈内用你手中的水彩笔或者油画棒涂上相应的颜色。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再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个人都有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变化。请孩子们在混合颜色的时候要小心,注意不要把颜料洒在桌子、衣服或者记录表上,要注意安全和卫生。好,现在就请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师:好了,孩子们,大部分小朋友已经完成实验了,通过实验,你又发现了什么变化呢?(引导幼儿说一说“*颜色与*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颜色”。)

  小结:(出示搭配实例图)小魔术师们表演得真精彩,绿颜色与蓝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深绿色,黄颜色与绿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草绿色,红颜色和绿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赭红。

  五、幼儿根据取得的调色经验,操作涂色

  师:现在每个小魔术师都来动一动手,给这幅美丽的风景画涂上漂亮的颜色,比一比,谁的本领大。

  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活动中取得的调色经验,给各种风景涂上相应的颜色

  活动延伸:

  三原色混合搭配出来的橙色和紫色,再和三原色分别搭配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把材料投放在科学区里,孩子们可以在区角活动的时候一起动手试一试,看一看。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2、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可以吸水的。

  3、发展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

  (1)教师应充分了解生活中有那些东西可以吸水。

  (2)幼儿已认识一些常见的操作材料。

  2、物质材料的准备。

  (1)八宝粥瓶子人手一个(里面装有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杯子人手一个。

  (2)每组一盆水,海绵,布,棉花,沙,石头,水果网,泡沫,积木,毛线等材料若干。图表一张。

  三、活动过程。

  1、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

  (1)将一杯水倒入八宝粥瓶子里,请幼儿猜猜水能否倒回杯子,并以实验证明。

  (2)出示另一个瓶子(里面装有毛巾),猜猜看结果是否一样,并验证。

  (3)集体讨论水到那里去了?

  2、引导幼儿自己变魔术,寻找原因。

  (1)鼓励幼儿像教师一样变魔术。

  (2)打开瓶盖,发现水是被毛巾吸掉了。

  (3)幼儿讨论,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吸水。

  3、幼儿自由选择材料一至两种,再次实验。

  4、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吸水的,并以结果记录在图表上。

  5、教师总结,结束活动。

  让我们在外面去找找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吸水的。

  四、延伸活动。

  回家后,继续研究可以吸水的材料。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使幼儿感受到物体移动与力的关系,获取有关物体移动需要力的具体经验。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轻重不同的羽毛、纸团、皮球、积木、汽车、沙包、铁块若干。

  2、室外准备器械:滑板车、大型积木、塑料圈等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操作活动,引出问题。

  指导语: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东西,你们想玩吗?在玩之前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要求,怎样让这些不动的东西动起来呢?有什么好办法呢?让我们先来试一试好吗?

  二、幼儿操作、探索

  1、幼儿尝试操作、观察,教师指导,重点启发幼儿想办法让桌子上的物体动起来。

  2、提问:请你们说一说用什么好办法让这些动起来?(幼儿用动作讲述表演)

  3、教师小结:原来,要让这些物体动起来,可以用手推、拉、扔,可以用脚踢,还可以用嘴吹。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活动,进一步探索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教师提出新问题,让幼儿试着用不同的`力移动物体。

  2、教师小结:用力大,这些东西移动得就快,而且远;反过来,用力小,这些东西移动得就慢、近。

  四、第三次提问,操作尝试,巩固教学内容

  1、指导语:刚刚我们是让桌子上的东西动了起来,现在请你们想办法让周围的东西动起来,看看轻的东西用力怎么样?重的东西用力怎么样?

  2、今天,我们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东西移动起来,我们知道轻的东西用力小,重的东西用力大;反过来,用力大,东西动得又快又远,用力小,东西动得又慢又近。

  五、延伸活动:幼儿到室外操作巩固和感受物体移动的秘密。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泡泡03-31

科学教案:蜗牛03-26

《空气》科学教案03-25

精品科学教案09-30

关于科学教案07-24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有关科学教案03-01

科学教案范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