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11 09:39:38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科学教案集合五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科学教案集合五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心脏的大小、位置、结构;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根据现象合理猜想,能够利用简单的表格、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珍爱生命,并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教学材料准备:

  1、模拟心跳实验材料:橡胶球、塑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四种材料;

  2、多媒体课件;

  3、听诊器、心跳测试记录表、血液循环绘图板、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听诊器,教师问: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研究主题:心脏和血管(板书:心脏和血管)

  2、学生交流关于心脏想知道的问题。根据交流情况,引入下一环节:认识心脏。

  【通过让学生思考听诊器的作用,引出心脏,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这样既直入主题、不浪费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自主探究,认识心脏。

  1、想一想,猜一猜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先让学生猜测位置,在猜测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摸一摸,你的心脏在哪里?试着说一说它的样子。

  课件出示心脏模型、位置。

  师生交流总结:心脏位于人体胸腔中部偏左。伸出拳头在胸前比划一下自己心脏有多大。

  【通过学生猜测,摸一摸,找出心脏的位置,最后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总结出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学生在亲身感受中验证自己的猜想,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2、摸一摸、听一听

  对照着大屏幕,再找一找自己心脏的位置。摸摸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己摸摸心脏,感受心跳。

  指导正确使用听诊器的方法:将听筒置于耳内,用有膜片的这端放到心脏的位置。没有轮到你的同学可以把耳朵贴近同伴的左胸心脏的位置,静静的感受心脏的声音和节奏。

  学生用听诊器听心跳。

  学生交流听到的声音,师生共同总结:有规律的、有节奏的一跳一跳的。

  【这个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听诊器,让学生清晰的听到心跳,在听中感受心脏,学生对这个实验的兴趣很浓厚,但一定要给学生讲解听诊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实验。】

  3、看一看,做一做

  (课件出示心脏跳动)大家看一看,说一说: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学生交流

  师生用手势模拟心脏的跳动,共同总结:(比划)我们把这样叫收缩,这样叫舒张。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脏收缩、舒张)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心跳一次。大家一起来用手势表示心跳一次。

  【上面一个环节学生利用听诊器感受心跳,但心脏到底是怎么跳的,学生不是很明了,于是我利用了课件给学生最直观的心脏跳动,并在观察的同时引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最后为了更形象的展示心跳,我设计了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心跳,学生在玩手势的同时,加深了对心脏跳动的理解。】

  4、剖一剖,看一看

  师出示猪心脏解剖图,看其内部构造。

  【在上面几个实验的基础上,适时的抛出问题“心脏的内部构造又是什么样的吗?”将学生带入心脏内部构造的学习中,接着通过猪心脏解剖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心脏的构造。】

  课件出示心脏内部构造:心脏是具有强有力的.肌肉构成的,内部是空的,可以分为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小组合作,互相指出同桌的四个腔的位置。

  小组交流,在交流中强化四腔。

  【在第二个大环节的设计中,通过教师适时抛出的问题及几个活动的设计,同学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心脏的形状、大小、位置、构造。】

  三、探究心脏和血管的作用

  (一)了解心脏跳动

  1、猜想心跳作用。

  学生猜测,交流。

  2、师:同学们认为心跳的作用是输送血液到全身,到底是不是?用什么方法验证?

  学生交流。

  提供实验材料:橡胶球、塑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四种材料

  小组商讨“设计一个演示心脏跳动的模拟实验”实验方案,并在班内交流。

  3、实验补充完善后,分组实验。

  小组到前面演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4、师生共同演示实验,在演示中得到理论的提升。最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心脏的作用:心脏收缩,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心脏舒张,将血液运回心脏。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或是直接给出结论,只是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得出结论,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认识血管

  猜想人全身有几种血管

  通过课件形象揭示三种血管。

  理论提升:我们来看人体全身血管图,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叫动脉。(动脉里的血液携带着养料和氧气,一般用红色表示),把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叫静脉。(静脉里的血液携带着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气等废物,一般用蓝色表示),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比头发丝还细的布满全身各处的是毛细血管。(板书:毛细血管)。

  学生看完课件,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用红笔板画动脉血管,用蓝色板画静脉血管。

  【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直观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认识三种血管。】

  (三)揭密血液循环

  1、画血液循环图。各小组先想一想,用箭头在血液循环模板画出,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循环流动的,用箭头在图上划出血液流动方向。师巡回指导。

  2、学生上台展示,揭密血液循环

  找两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

  师总结:心脏的构造以及血液循环是非常复杂的,同学们能想到这么多,很不简单。

  看屏幕电影:血液在人体内到底是怎样循环流动的呢?我们再来看个影片。(课件插播血液循环小电影)看了刚才的资料,结合自己的身体相互说说,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怎样循环流动。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血液循环图是基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猜测,在猜测后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记忆会更加牢固。】

  四、测脉搏,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一)感知心跳

  师生交流,除了用听诊器听心跳,你知道还可以怎么测心跳?

  找一找身体的那些地方也能摸到这样的跳动?(生:手腕、脖子、头)

  师生共同总结:脉搏是由于心脏收缩和舒张引起的。所以我们通过摸脉也可以知道心跳的情况。

  【有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学生不难猜测出脉搏是因为心脏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二)测心跳,了解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1、测半分钟心跳数,然后将测得的数据乘以2记录下来。

  比较数据,找发现。

  学生交流:每个人的心跳是不一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

  2、老师质疑:刚才我也测了一下自己的心跳,一分钟86次,我平常的心跳一般是75次,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猜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太紧张的缘故;或许是心情激动。与情绪有关。

  师:你在什么情况下还感到过心跳与平时不一样?

  生自由回答(激动,批评、看恐惧片等等。)

  师:现在谁能总结一下,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学生总结。

  提升:人在情绪激动、从事劳动或体育运动时,需要的氧气多,血液循环就要加快,所以心跳就会明显加快。另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心跳会有所不同,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的心跳每分钟60——100次。我们学会了摸脉搏的方法,平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检查自己的健康情况。

  【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

  2、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水、空气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分析,植物生长离不开的因素有哪些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盒子、烧杯

  板书设计:

  绿豆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阳光

  水分

  空气

  教学过程:

  一、承接上一课,学生把绿豆种在土壤中,交流自己把绿豆种在土壤中的情况和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学生描述自己的绿豆长势情况,再看看别人的,进行比较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可能会提出绿豆生长需要阳光、水等,并让学生说出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意图:让学生把绿豆移植到土壤中,就是让学生获取一定的感性认识,为研究绿豆的生长需要的条件奠定基础)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记录单1:例如:

  绿豆芽生长需要( 阳光 )一周后

科学教案 篇3

  用实物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活动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带来了柿子、苹果、弥猴桃、西瓜、橘子、哈密瓜、山楂、火龙果、橙子、冬枣、等等。活动一开始这么多的水果拓展了幼儿的视野,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在这么多的水果中有2种形态:圆圆的、弯弯的。每一个幼儿都对自己的水果感兴趣,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水果的形状,“老师,我的苹果是圆的”“老师,我的也是圆的”在孩子的回答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在活动中要求孩子用“圆圆的xx”“弯弯的xx”回答,这样孩子就会说“老师,我这是圆圆的苹果”“老师,这个是弯弯的香蕉”。在了解的水果的形状之后,让孩子说一说还有什么是圆圆的(弯弯的)?孩子就会说“月亮是弯弯的”“太阳是圆圆的”……幼儿语言完整规范,并激发了孩子说话的欲望,调动幼儿思维的活跃性。

  用图片帮助幼儿回忆:在问到幼儿:“你还知道哪些水果”的问题时,小班幼儿由于经验少,好多孩子说“我还知道苹果(香蕉)(橘子)”虽然一再引导说“说别的小朋友没说过的,看看谁知道的多”,但是孩子们举手回答的依旧是眼前的一些常见的水果,只有极个别孩子会说“我还知道草莓、我还知道荔枝”,幼儿吃过的水果虽多但是回忆起来有些难度,眼前的水果实实在在摆在面前而且确实是经常见到、吃到的水果,难怪孩子只会回答这些答案。于是,我在网上找了许多的水果图片,并和幼儿一起看一看、说一说,你认识哪一些,这样既丰富了幼儿的经验又能调动所有的孩子的思维,引导他们去想“我吃过这种水果,它叫xx”。

  让幼儿大胆用语言描述:小朋友喜欢吃的水果是多种多样的,在活动过程中有“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环节“你喜欢吃哪种水果?”“为什么?”回答是多样的,”“我喜欢吃香蕉,因为他吃起来甜甜的”“我喜欢吃苹果,因为妈妈说苹果营养好”“我喜欢吃葡萄,因为葡萄酸酸的'、甜甜的”“我喜欢吃西瓜,因为西瓜有好多的水”……孩子喜欢的原因是多样的,我的应答也是不同的“弯弯的香蕉,甜甜的”“红红的苹果最好吃”“大大的西瓜有许多的水份”老师给的回应有多样性,用肯定的话表扬了孩子的努力,通过描述性回应将幼儿零散的语言进行链接。知道回答问题得到老师不一样的回应,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满足更加喜欢动脑思考,引起幼儿共鸣,激发其他幼儿思维的活跃。

  不足: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好多小朋友在一开始看到有这么多的水果,都伸手去摸,还有几个手也没洗就悄悄的自己吃了起来。如果在开始的时候就告诉小朋友活动结束我们会一起品尝水果,这样幼儿可能会注意力集中点。

科学教案 篇4

  一、林奈与生物分类

  分类学之父---林奈

  分类方式:界、门、纲、目、科、属 、种。

  二、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进化学说改变了神创论。

  小结:

  练习:导航第七页1-4

  教师指导

  分组讨论

  学生讲述,教师引导

  教师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小 结这部分内容有些同学可能在CCTV10或DISCOUVER节目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应以共同交流,教师补充为主

  这些知识易于理解,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SQ3R法:

  1、S:浏 览,即快读或略读一节课文。

  2、Q:注意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些什么问题。注意标题或黑体字等所提供的信息,作者往往用这种方法来强调主要概念或主要词汇。

  3、R仔细阅读这节课文。

  4、背诵有关问题的答案。

  5、R:复习这段课文,找出先前忽 略的问题。

  提 高 与 发 展教 学 反 思

  18世纪之前,世界上成等待中上万的植物没有统一 的名称,往往同一种植物有几个名称,或几种植物用同一个名称,这给研究植物带来很大困难。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 778)改变了这一混乱状况。他创立的“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给每种植物起两个名称,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好像人有了姓和名一样,这个命名法直到现在仍在使用。从1732年起,林奈留 学荷兰,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周游了荷兰、英、法等国,系统整理了自己多年的`考察资料,发表了许多著作,包括划时代巨著《自然系统》。在这部书中,他阐述了矿物的形成,植物的生长和生活,动物的生长、生活的感觉。“双名法”在书中首次出现,从此驰名世界。在上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给学生讲述了有关达尔文和林奈的小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大屏幕,否则,向学生展示的资料更多。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探究: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知识:

  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2、会记录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情感: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

  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课 时: 2课时

  课时1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

  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

  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

  三、作出预测

  问: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

  学生: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准备:铁锨、小铲、小桶等。

  五、室内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

  学生:用手捏、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

  师: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你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讲述:那些死去的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腐殖质。

  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研究方法,还能用哪些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

  用火烧,土壤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课时2教学过程:

  一、研讨问题,通过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

  1、整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捏土壤 手是湿的

  把土壤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空气)

  搅拌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几层,上层黏土,下层砂

  烧土壤 有烧头发的味道(腐殖质)

  2、根据学生对土壤成分找到的多少进行评价。

  二、拓展延伸

  1、土壤中除了这些成分外,还有别的物质吗?

  目的':

(1)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兴起。

  (2)引导学生谈谈土壤中污染物的问题。

  2、土壤中的这些垃圾袋、废电池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适当介绍“保护土壤小知识”。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始提出的其他问题,留作学生课外研究作业。

  三、课后练习

  1、土壤的成分有 等。

  2、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中含有空气的?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模板03-25

科学教案范文06-19

科学教案范文04-06

关于科学教案07-24

精品科学教案09-30

《空气》科学教案03-25

科学教案:蜗牛03-26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关于科学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