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初中>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3 11:59:06 初中历史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集锦15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

  一、理论依据:

  教师专业化发展,可以由“他主发展”,即通过学校和培训院校、教科研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也可以由“自主反思来发展”,即靠教师的自主学习、反思来自我发展。尽管二者可以相辅相成,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成功,还是依赖于自主发展,别人的培养只是条件,真正的提高还靠自己。当我们在研究学校各种教研模式的时候,放在第一位的是要研究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助。这是学校整个教研工作的基础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教师成长、成熟、成就的决定因素。

  (一)怎样理解自修反思式教研

  所谓自修反思式教研即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虽接受必要的外界要求和指导,但主要以自修和经常反思为主的一种学习方式。

  自修反思式应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教师要有主动自学自主的学习意识和精神。

  2、在学习内容上,除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外,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自加学习任务,即重点餐加自助餐。

  3、以校为本的学习。离开了学校,也就离开了实践,离开了“家”,也就不会有教师的自主发展。

  4、学习的个性化。由于是自修,那么教师在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方法上,不受统一限制,而是要灵活机动地处理。

  5、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即这种学习往往依靠教师个人的动力、兴趣、计划、进行“自在”“自省”“自悟”。

  当然,我们提倡教师的自修反思式学习,并不是排斥学校其他的教研模式对教师的影响,我们提倡自修反思式教研与其他教研形式有机结合。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中,多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外在因素对教师培训的影响,而忽略对教师自身潜能的开发。即学校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中,首先应该考虑如何引导教师去认识、发展自己,从而在专业发展上通过自修反思,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

  (二)教师成长动力的教研指导

  1、要研究教师专业成长动力

  实践证明,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不单纯依赖于他的智力水平和教学能力,在教学能力的.背后是他们的理想、信念、兴趣、毅力等原动力起着支撑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并非是孤立的,它总是与教师的理想、信念、兴趣、爱好、勇气、信心、创新等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活动同步进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有两大系统,即动力系统,但作用不同。动力系统在教师的专业的成长中,起着定向、强化、促进、保证作用,解决教师想不想发展,爱不爱发展问题。而操作系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技巧、策略、方法途径问题,解决发展操作问题。二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而且互相作用,互相促进。

  所以理想、信念、兴趣、爱好、勇气、信心、毅力、习惯、创新探索精神等个性心里素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动力,也是永远从满活力的不竭力量。

  2、教师专业成长动力指导

  激发价值取向,让教师树立学习意识。许多教师习惯于把学校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体,等着学校向自己提要求,等着学校给自己提供进修的机会,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成了一个被动的等待过程。就会在等待中看到周围的同事发展了,而自己发展滞后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得到学校的培养,从而对他人的发展不以为然。事实上,如果学校成为主体应该是教师自己。我们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学习应该成为每个教师每天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有专业追求,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只有学习,生命才精彩。

  提出自修要求和规则,引领教师努力钻研。俗语说,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仅仅有学习愿望还远远不够,学校还应为他们提出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这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让教师给自己的学习做出规划。二是学校要给教师提出近期的长期的学习要求。

  给教师压担子。我们知道,实践是最好的一所学校。在对教师的自修反思教研施以影响的同时,学校也应在教学实践工作上采取一些措施,特别是对一些中青年教师应给他们创造一些锻炼的机会。即因路子、架梯子、压担子、给方法。使教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更有助于教师成长。

  (三)教师读书学习的教研指导

  1、高度重视教师的读书

  如果说有一种最方便、最快捷、最省时、最有效的教师专业能力的学习手段,那就是读书学习和工作实践。而近些年来这种最基本、最常规、最经常的教师培训提高的方法途径被轻视了,被忽略了。

  图书是教师知识、技术、情感、理论等的载体,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和有经验、有智慧的人沟通和对话。读书能使人丰富厚重,所谓学高为师就是这个道理。读书对教师来说更有特殊的意义,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读书能让教师超凡脱俗。

  2、教师读书的建议

  选择读书内容。读书应读三类书:一有关自己专业的书——这是立身之本;二与专业有关的其他门类的书——多读这类书,对于开拓思路,增长见识有好处;三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要了解自己的民族,自己民族悠久的思想、文化、科学史;了解各种新技术、新思想、新文化、新任务,须读好有关这类书。

  3、注意积累资料

  求知如采金,积学似储宝,学习中积累资料是十分重要的。在资料积累过程中,便收集、边思考、边吸收、边转化使用,平时要做到四勤:勤阅读、勤思考、勤整理、勤翻查。

  4、读书运用要活

  我们对于学术著作和各种报刊杂志的思想、观点、经验、方法既不能不加任何选择地全部相信,更不能机械模仿死搬硬套。要用自己的见解去剖析作者的思想和见解,用自己的概念消化别人的言论,以形成完全属于自己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教研指导

  1、必须重视教学反思

  对于教师教学经验积累来说,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对外学习吸纳;二是对内总结反思。

  教师成长就是:经验加反思。教与学之所以能“相长”,贵在学习后能及时反思。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育观念直接决定着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的选择及教学组织技术的采用,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控制、推动、调节着教师的行为。而恰恰许多教师从事同一工作的时间长了,往往形成某种套路,如果不注意从从外界吸收能量冲击这种套路,不从内部对这种套路进行理性反思和批判,就会束缚自我、重复自我、窒息自己的创造才能。只有敢于否定自我,才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不断有新的发展。

  2、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从事教学实践后回过头来思索过去自己做过或经历过的教学活动,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今后工作。

  教学反思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后果。通过教学反思、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3、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种类和方法是多样的。如从时间看有课前反思,课上反思、课后反思,从反思内容看,可以对备课反思,也可对教学方法反思;也可对教学评价反思等等。在反思策略上,既可以对整体内容反思,又可以对重点内容反思。如抓住亮点进行反思,抓住重难点进行反思,抓住盲点进行反思,抓只疑点进行反思。反思的方式方法,既可以进行自我反思,也可以请教同行或专业人员帮助反思,而在操作上既可口头反思,也可进行书面反思。

  二、基本框架:

  流程:自修

  →

  反思

  自修:教师要有自主的学习意识和精神,在学习内容上,除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外,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自修。由于是自修,那么教师在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方法上,不受统一限制,而是要灵活机动地处理。

  反思:实践后进行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即这种学习往往依靠教师个人的动力、兴趣、计划,进行“自修”“互助”“自悟”。

  三、应用与效果:

  我们提倡教师的自修反思式教研,并不是排斥学校其他的教研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中,多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外在因素对教师培训的影响,而忽略对教师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同伴合作的促进。学校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中,首先应该考虑如何引导教师去认识,发现自己,从同伴互助中改进自己,在不断实践反思中提升自己。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2

  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学方式的转变,而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却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期,中学生的知识、个性和社会性都比小学生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具备初步的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应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学习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1、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巧设悬念,引发兴趣。历史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历史事件总是互相联系并且大多是因果相联的。历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发学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面分解”的欲望。历史教师在各个知识点的衔接上巧设悬念,学生会不自觉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迫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和原委,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学生会学习热情高涨,积极进行探究从而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2、教学中适当穿插简短的历史故事,强化学习兴趣。历史事件背后总有一些野史传说和故事,这正是初中生最最感兴趣的。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穿插一至二个轶闻趣事,来满足学生的'猎奇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学习历史如同看故事的感受,这种心理能驱使学生主动寻找历史书籍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应提高。

  3、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攻破学习中的难点,难点一旦攻破,学生会非常兴奋,教师要及时帮学生把兴奋上升为成功体验,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成功的体验将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3

  本课主要是从传说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印证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就与特点,同时通过中华人文始祖、禅让和大禹治水的传说,激发学生探索中华文明之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关于这一课,我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新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案,结合学生实际,认真组织教学。从上课的效果看,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我以为和过去上的课比较而言较为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一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形式和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活动,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这一点,印证于课堂上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抒发。就本课而言,“情”主要凝结于“中国情”和“民族情”。通过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祖先的传说,激发了学生探索中华文明之根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形成的,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同根同族同源。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同时,又在远古的传说中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到以黄帝、炎帝、尧舜禹为代表的中华先祖们为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是使学生感受到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精神和优秀品质。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继承发扬中华辉煌文明以及创造灿烂现代文明的“责任感”。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贯穿教学始终,并不断加强、层层推进,在《祭黄帝文》的朗诵中将这样的情感体验推进到了最高峰。这条“情感线”是本课的“魂”之所在。同时,我个人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我们历史教学的“魂”。

  其次,本课的教学设计环节简明,自然流畅,将教学三目标自然和谐地构建于教学设计中,紧密生成。

  从新课导入,到教授新课中的“学生讲述传说”、“学生再现传说”、“学生观看传说”,再到师生一起课堂小结,到最后的尾声升华课文,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魂”贯穿教学始终,落实识记与理解目标,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合作、历史情景再现、启发学生分析思考等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较好地实现了对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再次,本课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究发现的引领者、学生学习活动的顾问、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发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发展方面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教学中展开了经常性的、良性的师生互动,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了一种开放的课堂氛围。

  第四,本课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 新课导入时播放的《黄帝颂》,渲染了课堂的现场氛围,营造了本课的情感基调;讲述完华夏族的形成之后播放的“华夏儿女对黄帝

  陵的祭拜”,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人文始祖的敬仰感恩之情和民族认同感,也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认祖归根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大禹治水”的动画片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古史传说。最后播放的《祭黄帝》,将整堂课的情感体验推到最高峰。本课较为适时适度地将图、文、声、动画等综合信息穿插于教学中,较好地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去服务和优化历史教学,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有比较好的效果是与我课前学习历史课程标准,体会新教材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分不开的。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特点,我把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华夏族的形成,“禅让”的含义和实质,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与联系作为学生识记与理解的目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对远古时代历史面貌进行合理想象以及培养学生从传说中提取有效信息及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将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将“华夏族的形成”作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将“禅让制”的含义和特征作为难点,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政治文明的起源。

  在上这一课和平时的教学中,我深感,“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每一课都是需要自身付出努力和心血的,也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别人的长处,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由于我教学经验的不足,功底还不够扎实,所以在教学中也反应出了相关的问题,比如说:

  1、我的教学机智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上课前叫学生将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拿出来时,并未逐一检查。上课时,有名学生在讲述阪泉之战的时候实则讲述的是涿鹿之战,我并没有及时的打断学生的讲述,没有及时的做出更正和强调。在课堂中学生的发言,我的点评还不够到位。

  2、我的语言表达的生动丰富性不够。在本课的讲述中,我的形体语言、表情不够丰富,虽然教学设计中用多媒体在声音、图像、音乐等方面来进行了弥补,但是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加强自身在这方面的修养。

  3、我对学生情绪的有效调动和课堂氛围的调控不够。上课一开始的时候,感觉学生略显拘束,而我并没有及时的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来改变课堂的氛围。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4

  20xx年X月X日 X天

  从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本单元主要在于学习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单元主要围绕这三个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曲折过程,书中对于这三个制度讲的比较详细。所以我在处理这课时首先带领学生理清线索,我先从整个单元的角度,带领学生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划分时间段,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把握,从而有利于打破两课之间的教材的编排,形成整体的概念。在整个课中主要设计了两个探究问题:一、为什么说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二、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体制的比较。

  学生10分钟先看书,先完成自主学习,在带领学生的看书的过程中,第一目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讲政协的背景时强调了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在新中国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新政协得民主性、参与的广泛性应该点一下,重点讲述了新政协成果中的《共同纲领》“人民民主专政”定义以及纲领的性质,并结合所看到的题目有可能出的题眼,比如最高权力机关问题、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问题。第二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点我讲述了宪法的内容,对此教材编排不到位,只是点出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却没有材料,如吸取老教材有段宪法原文效果会更好,在这里再次跟学生提到国体、政体,让学生进一步有认识,加深理解。第三目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里我主要先讲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选择,然后引入,这一制度,需要学生记忆的是职能、任务、方针,我给学生补充了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央为巩固新世纪统一战线发的文件。民族区域制度这一目:主要讲了建立的原因。

  由于10班是普通班,课堂气氛不是很好,虽然一直在引领学生读课文,为防止枯燥,不时地穿插一些小故事如:开国大典的胶片被烧,毛泽东退居二线等这也为下结课讲文革留下话题。

  从新课改角度来看,这节课是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关键是课堂效率低下,看起来课堂热闹,但学生掌握不是很佳,学生讨论少,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该结合我校学习连云港市建构式生态课堂为抓手,努力大胆进行改革,可以讲课堂分为几步,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本事实并进行展示。第二步,史料探究,精选史料提高学生能力。第三部,精讲点拨,第四部,巩固练习。猜你感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5

  听了马牧池中学张老师的一节课后,我发现我的小组合作还仅仅是初级阶段,还仅仅停留在表面。张老师的课堂气氛调动能力令我佩服。从张老师那里,我了解到小组的建立应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依据,应使每个小组都同时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让学生们实现自主管理,每个人都有应该负责帮助的同学,都有具体的任务分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这一点我体会最深。

  今天学校领导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听取了一节马牧池张文淑老师的课和薛校长的报告,感触很深,收获也不少:

  1、老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要认真指导学生,真独学、实自查,有效地控制学生自主学习内容进度。

  2、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互助的目标要明确、互助的对象要明确、互助的内容要明确、互助的时机要明确、互助的方式要明确。

  3、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把握好展示时间、展示的对象,展示的过程要跟上评价,评价要公正合理。

  通过学习王老师《解放思想、相信学生精心准备、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我明白了: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教师要摆正角色正确引导学生,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要把我一个度,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喧宾夺主,教师的引导要适时适度,应该说这为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要求教师能很好的把握和吃透教材,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考试的.要求,最起码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记住、理解、应用所学的知识,特别是对理科一些抽象、枯燥的知识更是这样,教师要方方面面的都要考虑到,才能给学生适时适度的指导。

  怎样把握教师知道的时机呢?打个不太恰当地比喻,不能像对到小孩学走路一样,等跌到了再让他自己爬起来,毕竟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他即将倒地的一瞬间就要及时的扶他一把,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例如,某个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尽可能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通盘考虑本节课的课程任务和内容,最多只能给学生10分钟的考虑时间,如果过了15分钟学生还没有思考讨论出结果,还要学生继续思考讨论,我觉着就是教师没有及时发挥指导作用,我觉着如果过了十一二分钟如果还没有思考讨论出结果,我们这是应及时的进行点拨和提示,当然该点拨什么,点拨到什么程度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师一定要明确学生不会的原因到底出在哪里,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是点拨绝对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最终还应该让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答案。

  我们一方面要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但绝不是让学生乱起来,要使课堂“活而不乱”。能灵活地处理课堂中突发的事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教案,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就一定要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工作,特别是把备课落到实处。

  在课堂教学中摆正自己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6

  20xx年X月X日 X天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7

  1、史料教学是对学生学习方式进一步转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它使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意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不断激发学生的新观点、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史料教学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多种形式的史料呈现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感官与思维,培养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与观点掌握更加牢固,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了历史课堂的容量与效率。

  3、史料教学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极大考验。教师要想将其作用最大、最好的发挥出来,首先需要对课标和教材有到位的把握,立足课程选取史料;同时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保证学生既能看懂,又感兴趣,且受启发、有收获。另外选取材料时,应首先利用好课本中的史料,让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文的好习惯;课外的史料教师也应对其科学性、准确性加以甄别,尤其在使用影视及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它与史实的区别,不要仅仅追求标新立异,以免误导学生。同时在使用时还应考虑是否能很好的为学生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服务,要考虑史料的运用价值,避免为了用史料而用史料,从而增加了学生负担。在文字资料的运用上,尤其是古代史,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

  4、史料选取要有时代性。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除了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利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史料要与现实、与生活紧密联系,具有时代感。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8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反思。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未实施以前,教师为了应试而教学,因此上课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只是根据讲课的重点,一味地死记硬背,这使得历史课更加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是真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看到的现象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变成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引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一人物是爱国的,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显然,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得还不够。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反思。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感到不理解。这说明同学们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反思。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的准备不够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请同事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并给予评价和指点,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案例来进行教学反思。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汲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进行对比,不断反思,就能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效果的体会。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人才建设和制度建设,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大力发展社会经济,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要推向前进,也需要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在《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中,学习商鞅变法中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时,针对班级管理中的量化考核制度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以小组及个人为考察对象的量化考核,与商鞅变法中的编制户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经过这样一分析,学生就感到学历史很有用处,从而,就对学好这门课程有了积极的认识,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其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各学校电化教学手段都比较齐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象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

  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走进历史博物馆,搞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走进历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一是要设置揭示教材隐性知识的问题。所谓隐性知识就是教材中隐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如知识的实质、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将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让学生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是要多设置一些指向明确,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小切口、深分析类问题,避免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举例来说,讲授唐朝晚期的历史时,让学生分析“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题目,思维含量相当高。通过这么一个问题的剖析,就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唐朝灭亡的原因,并很好地锻炼了其历史思维能力。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第四、挖掘趣味性材料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历史教材里穿插的有趣小故事还是挺多的,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例子作生动讲述。对于难度较大但书中又没什么解释的知识点,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有趣味的或贴近生活的角度去讲解,举出一两个例子,让学生感到有趣和亲切,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从而轻松地学到知识。比如在学习《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时,在对诸子百家思想学习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你认为在我们班级管理中,哪些思想主张比较实用?”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各抒己见,阐明理由,同学甲主张以儒家的“仁、礼”思想管理班级,滔滔不绝的阐明理由;同学乙已急不可待的把手举得老高,他主张依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管用,对于那些屡教不改者就应该以严格的班规进行处罚?小小的一个问题,激发了他们的热情,百家争鸣的局面再现在了课堂之中。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0

  每一个教师教完一堂课,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叹,若能对此进行简要的归纳整理,撰写“教学反思”,则能帮我们接受课堂所反馈的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素则有助于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教学提供可靠依据,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能促进我们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中,无论设计多完善,也会有疏漏,无论教学多么成功,也难免有失误之举。如果每节课后,教师都能对自己或别人的课认真进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补救,取长补短,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总之,不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教学水平就会永远停留在原来基础之上,实践证明:反思教学中的得、失、,疑能使我们以后的教学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不断进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1

  初中历史课堂优化原因

  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中外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人类发展史的脉络,了解中外著名历史人物、事件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培养正确的认识能力,强化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能够汲取历史文化的精华,传承历史文化的思想,摒弃糟粕,在学习、运用和发展等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步骤的确定、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方面,都要立足核心素养,进行不断的创新优化,使每个教学步骤都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历史文化的能力,能够科学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促进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提高“以学促用,学用结合”的素质,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目的。

  立足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下,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围绕中考的内容,讲解考试知识点。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尖子生来说,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对于多数一般的学生来说,这样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厌烦心理,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状态中,教学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在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对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立足核心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教学重点。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教学目的,提出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寻求解答问题的途径。这样就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在查找资料、探究的过程中,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更为充分的思考,使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习能力。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中《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三国演义》中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分组讨论东汉末年政权崩溃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中重要人物、事件的作用,明白维护祖国统一的现实意义,从而提高了学习能力。

  立足核心素养,深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有差别,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就有了好中差的档次之分。历史课程教学也是一样,教师通过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成绩,把学生分类,就不会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立足核心素养,就要把每个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使大家围绕学习目标共同努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确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着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都具有不同的潜能。潜能的'开发本质是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使学生具有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应立足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情况,不断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做起,由浅入深,不断提高学习目标,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立足核心素养,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

  历史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精神,灵活的学以致用的能力。立足核心素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学会用全面、客观、公正的方法评判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一系列问题,端正学习思想和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已经具有了独立意识,依赖心理不断减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这个特点,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做学习的管理者,自觉承担学习责任,针对每堂历史课、每个单元的学习,明确课前如何预习,课上如何思考、听讲,课后如何做练习或者参加实践活动。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2

  平定县第三中学校 翟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探索、敏锐观察、牢固记忆和丰富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是我在平日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几点方法: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动的讲课,活跃的课堂气氛,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到商朝历史时我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下课了还意犹未尽,课堂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那么谁害死了韩非?是他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了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的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学生也就能跟上老师的思路,较好地掌握知识。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不仅

  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并且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一,重复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这样就能记得比较牢固。第二,重点记忆法,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挑出重点,让学生进行重点记忆,培养学生抓重点的好习惯。第三,比较分析法,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可以从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记忆。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薄见,关于培养学生历史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运用恰当,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作用和对教师成长的至关重要性,只有经验加上反思才能更进一步的成长。因此,我要积极努力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较强适应力的学生。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3

  一、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认识

  任何一项工作,如果离开了“评价”,就会失去控制、失去导向、失去动力、失去信心。小组合作学习同样也离不开“评价”,如果没有“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就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实效。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出发点在于构建竞争机制,促进组内积极合作,以外在的影响激活学生合作的内驱力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面的具体做法

  1.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的合作,课外的合作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才能真正把小组凝聚为一个整体,从而把小组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1)课内评价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

  每节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合作学习的.目标任务。每节课教师要评选出3—4个优胜小组给予小红星奖励,每个组累积到10颗星后就可以换一面小红旗,学期结束时根据小红星和小红旗的数量进行量化考核(2)课外评价主要以学生评价为主

  评价的内容包括每天晚上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每天十分钟练字的情况、每天十分钟古诗诵读的情况、教室外学生作品栏张贴情况、小组内重大违纪或好人好事情况等等。对于每天检查的结果由学习委员汇总,每项检查都要选出2—3个优秀小组,由学习委员负责加星奖励。

  评价时以小组交换检查为主,学生会检查为辅,力求把学生在课外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中来,规范学生的课外行为,督促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常规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如果仅仅局限于算出各小组的分数、排出各小组的名次,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使小组合作学习持续健康地发展,激励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强化小组学习积极性的长效措施。我校在做好常规性评价的同时,在小组的激励性评价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具体做法是:对于每学期评选出来的优胜小组,学校都召开大规模的表彰大会,对优秀小组长除佩戴绶带照相在学校宣传栏进行表彰外,学校还购买了书籍进行奖励;对各优秀小组学校进行张榜公布,同时也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另外,学校对评选出的优秀小组进行“有奖游学”活动,至今已组织游学活动5次,让学生在游学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许多课内学不到的东西,极大地调动了小组的积极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不断反思,不断完善。

  重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持之以恒,避免虎头蛇尾。

  不要今天搞了,明天就放下了;这学期搞了,下学期就不提了。要坚持经常,要成为课堂管理常态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2.要客观公正,避免奖罚不明。

  获取观察信息一定要准确,奖罚标准也要全班一致,评价的结果要让所有学生认可。

  3.要及时反馈,避免时过境迁。

  学生的努力得到了及时的、积极的评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当学生的热情已经消失再去表扬、鼓励,就显得很苍白,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评价的信息反馈必须及时。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4

  本周对第二单元试卷进行讲评,讲评课上首先让各小组及各“将兵团”算出平均分,把分值最高的小组及“将兵团”分别评为“优秀小组”和“星级将兵团”。当各组平均分出现在黑板上时,我发现二组的`分值最低,同时我便鼓励道:“你们组要努力,下次要有所超越”。

  这时,组长李永强心里有些失落感,并向我抱怨道“潘珠峰不听指挥,叫他复习他也不复习”。于是我对潘珠峰进行了说教:“你的成绩很重要,既影响到你自己,又影响到将兵团,还影响到本组成绩,你尽最大努力去学习,使自己有所提高好吗”?

  他点了点头,下节课我故意提问他,结果回答很好,我看到了他的进步。希望在前面,我们在路上。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5

  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的教学经历了一年多的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备感身心疲惫,同时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一、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造了条件。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

  历史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所研究的对象均为过去的"时"与"空"。从"时"而讲,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天的学生不可能随"时光隧道"回到已逝去的年代中去亲身感受或体验历史,因而造成了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不易理解与掌握的状况;从"空"而言,即地理"空间",也就是历史地理,而学生又往往缺乏空间概念,因此很难向学生表述清楚。互联网具有非常丰富的资源。

  它把文字图形、影象、声音、动画和其它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信息容量大、传递速度快、能使学生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历史的丛林"中进行真情体验。历史上的许许多多重大事件,通过在线影院或超级解霸,调出数量十分可观的影视作品,如《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鸦片战争》等,亲身去感受那些风雨如晦的岁月,以激励斗志、陶冶情操。根据教学进度,让学生进入网站,为革命先辈们敬献鲜花,发表自己的感想。通过内心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历史学科有了兴趣,才能去品味历史,把握历史。网络环境下教学的这个优势是传统教学所不可比拟的。

  二、利用网络良好的交互性,进行讨论交流,以协作的方式学习历史。

  历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很多学生不敢当面提出问题,也不善于发现问题。网络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网络化教学不是简单的人机对话,它使得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沟通更加充分。

  本学期在校园网BBS上设立《历史评说》栏目,让学生谈五四精神、长征精神、谈学习一些历史事件的感受等。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联机讨论、BBS自由发表大胆而富于创造性的观点,并且能与其他同学随时进行交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对有疑问的问题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着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的情况,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体地建构的,在教学中,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协作学习,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有 利于学生的潜能的开发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网络环境加快了师生间信息量的流动,使课堂教学更有生气和活力。

  四、网络环境为学科整合创造了条件

  历史讲的是过去人类社会的生活和发展,它包括历代的政治、经 济、军事, 外交、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等内容,凡人们的创造它都涉及,凡人们的智慧它都包括,它是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它和语文、政治等学科联系密切。历史知识不仅具有过去性,和现实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历史应注重与现实的结合,体现历史科学的现实意义,提升历史教育的功能。网络环境为学生学习历史,加强历史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内容的联系、交叉与渗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如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后,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知识,包括长征组歌、长征途中重要地点的今昔变化、风土人情、自然或人文景观,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下的诗词,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等等。通过拓展,学生自然而然把所学的历史知识和语文、地理、音乐等学科联系在一起,对人类前所未有的长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 教学遇到的问题

  1、网络的自主性很大,网络的内容十分芜杂,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容易被精彩纷呈的内容所干扰而分散学习精力。网络环境下学习,对学生自控性的要求更高,否则会出现上网玩游戏、上网聊天等不良现象。

  2、学生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听教师的讲解为主。因此,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在网络课堂,时间如何更好地合理安排?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因为跟上网速度、网络资源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3、网络环境下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起主宰作用,看起来似乎教师的工作变轻松了,其实网络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对历史学科有宏观的掌握,而且要熟悉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技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各学科之间教师的团结协作显得更为重要。

  4、互联网上有关历史的内容五花八门,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时间不够用,或只看标题,大部分内容没有认真阅读,就把文章复制下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教师是否把和本节教学内容有关的网站告诉学生,效果会更好?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2-04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6-29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反思03-17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03-09

初中历史个人教学反思02-16

【热门】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2-14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精选20篇)08-10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精选21篇)11-30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06-28

对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反思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