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初中>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3 10:00:02 初中历史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合集15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

  未来学家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

  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有着具体性,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这就要求学生锻炼思想,独立钻研,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认识现在、预见未来,“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能力。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

  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

  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

  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

  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

  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

  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

  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

  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

  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

  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

  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

  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

  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

  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

  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

  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

  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

  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

  第一,分散记忆法。

  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

  第二,趣味记忆法。

  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

  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2

  “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

  回顾从20xx开始,吉林市中学历史教学开始使用部编历史教材,作为工作了近20年的教师,我很荣幸地赶上了第一班车。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完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此,我总结了一些平时教学中的案例以及经验,并渴望寻求更好的对策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去教学

  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设计问题的能力,设计出发散的、扩展的,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方案。

  在备课过程中,首先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研究教材内容,对符合历史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和对学生进行培养。比如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在备课的过程中结合课程标准的内容,确定了“开通大运河”子目主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充分利用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地图进行教学,以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制作示意图。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首先,我要选那些最适用的,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典型材料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例如:在讲授《新中国的外交》这一课时,为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外交家的远见卓识和为国家利益而努力探索的精神,在课堂上播放了周恩来的外交演讲的视频。他们说外交家真厉害,能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来做事情。这次的启示就是:不用讲解,学生就能从真人真事上领悟国家利益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所在。他们还对外交家的演讲和口才惊叹不已,达到了情感和知识教育的双重目的。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上历史课之前都会提前两分钟进班级,充分利用好预铃打响到正式上课铃打响的两分钟,让他们快速思考上节课的基础知识,上课后马上提问。我发现两分钟如果利用好,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现在,利用课前两分钟回顾旧知识在我教的班级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每当正式铃打响之后,不用提问,他们都会主动站起来回答。

  三、重视情感教育,形成大的历史观

  学一门课程首先就要明确学习它的作用和目的。在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和比较上,经常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联系中国,联系世界,联系古代,联系今天。为的就是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大的历史观和深厚的历史感。

  四、制定学生学业多元化评价方案,教学中持之以恒执行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考虑到实际的可操作性,确定历史学科的评价。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学生的课堂表现。

  班级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个小组。课堂上学生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答对的每人次加一分。以“正”字标记,下课前总结本堂课中的两个小组的各自分数。课代表记录在墙上的表格中。

  (二)学生改正作业情况。

  每天交上来的作业在教师批阅后,学生自行改正。教师记录学生改正的情况。以打对号的方式,依照学生的姓名进行记录。每天每人次加一分,当天统计分数加到两个小组中“改正作业”项目中。

  (三)学生检测成绩情况。

  学生的'每次历史学科的检测成绩,按照100分加5分,95分以上加4分,90分以上加3分,85分以上加2分,60分以上加1分。分数不累计。这样的规则进行统计加分。

  (四)学生品德和课堂纪律。

  学生做好人好事和遵守课堂纪律每人次加2分。加到小组分数表格中。

  (五)学生完成当天任务量情况。

  每天历史课上总结归纳的表格和完成作业的都要进行加分统计。

  (六)评价的总结方式

  每周进行周统计、每月进行月总结、每学期进行学期末的汇总,展示给学生知道,评出优胜组,教师给优胜组奖励以示鼓励。

  经过一个学习的具体操作,一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四大方面是在新教材改革下教学案例和经验方法的总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和困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问题细化,注重平时的积累,着手解决,具体成文。正像一位老师说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倾注自己的爱心和激情就能得法!"在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要学会用智慧和爱心打造自己的风格,不断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3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我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历史教学观”,使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历史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是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值得高兴的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减少知识性的客观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历史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史教材只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历史就必须融入历史的海洋,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历史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历史,能够使用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历史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历史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内容,更自由的民主气氛,不但可以讨论本课的问题,而且可以用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而讨论课是在考验老师对整个课堂的驾权能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历史,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这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在这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如何使教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气氛下进行。到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何种姿态面对学生。老师在不能体罚的情况下,还能采取哪些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4

  20xx年X月X日 X天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5

  本周对第二单元试卷进行讲评,讲评课上首先让各小组及各“将兵团”算出平均分,把分值最高的'小组及“将兵团”分别评为“优秀小组”和“星级将兵团”。当各组平均分出现在黑板上时,我发现二组的分值最低,同时我便鼓励道:“你们组要努力,下次要有所超越”。

  这时,组长李永强心里有些失落感,并向我抱怨道“潘珠峰不听指挥,叫他复习他也不复习”。于是我对潘珠峰进行了说教:“你的成绩很重要,既影响到你自己,又影响到将兵团,还影响到本组成绩,你尽最大努力去学习,使自己有所提高好吗”?

  他点了点头,下节课我故意提问他,结果回答很好,我看到了他的进步。希望在前面,我们在路上。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6

  历史教学属于初中教学中比较重要的教学资料,其不仅仅能够增进学生对爱国意识的掌握,并且能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认知度。大部分初中生正处在价值观和性格构成的时期,课堂学习态度比较差,尤其是那些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无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多实践证明,如果能够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到达初中历史教学目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1.历史故事贴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故事属于人类发展历程中比较常见的传承记忆方法,经过历史故事的讲解能够使人们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其和历史记录具有相同效果。但与历史相比,历史故事则更多地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的讲述,并且在趣味性上和生动性上更胜于历史。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借助历史故事的讲解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大部分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且对故事具有较强记忆力,所以将历史故事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过相关调查发现,初中生对于选择讲故事的教学方法也比较认可,从而为初中历史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2.历史故事能够将复杂变为清晰,抽象变为具体。

  由于故事的发展一般是对时间的发展过程进行叙述的,所以对于其中的一些细节给予了详细描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经过历史故事讲解能够将那些比较难记的'时间、地点等引入故事的某个细节,同时将一些相比较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教师在讲故事时,学生还能够体会到历史事件重现的场景,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贴合初中历史教材的需要。

  经过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教材不仅仅包括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并且囊括一些比较趣味的知识点,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进行适当补充和完善。如果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历史故事教学,则能够丰富课堂氛围,并使课堂资料通俗易懂。

  4.帮忙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是人生观和学生性格构成的主要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历史教师能够讲解一些比较正义的、激励人心的历史故事,则不仅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资料的了解和掌握,并且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必须影响,帮忙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7

  时光飞逝,又一个学期不知不觉结束。经过历史教学,我觉得历史教学任重道远。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同时,它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一些事情我无法挖掘。接下来,我将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以下反思,并鼓励大家。

  首先,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一个关键问题。联想教学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特点,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从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前,大部分教学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所以大部分教师注重讲解和概括,而学生是听众。目前,新课程实施后的信息化更是与学生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喂鸭”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事实上,教与学是互动的。教师和学生相互激励、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和经验观念,达成共识,实现教与学的共同成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根据教材,我以教学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接触已知知识,发挥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和老师一步一步地讨论和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生活的海洋中尽情享受。这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师讨论和交流的教学方法称为联想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正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对思想的理解是多元化的。你脑子里没有太多的规则。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互联网等。因此,获取知识的方式是多样的,包括真假。从天文学到地理学,他们无所不知。他们的知识是多样的。当然,这也包括了很多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反思。他们理解布什连任美国总统和“海啸”带来的灾难,理解中国被“韩流”掠夺。他们勤于思考,经常问为什么要解决实际问题,但他们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强,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广,善于独立思考。

  事实上,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索心理如此相似,历史教学过程应该丰富多彩,关键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它是适应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方法试图让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这不是遥不可及的。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实际上被称为“回顾旧,了解新”。首先,通过回顾历史的“过去”来学习新知识。比如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可以先以商鞅的.改革为例来分析。商鞅改革得到大多数人支持的历史事实使学生们认识到,商鞅改革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样,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也正是因为在新形势下制定了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回顾以往的旧知识来理解和深化当前的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其次,从其他部门的“过去”中学习新知识(联系各个学科的知识)。历史是包罗万象的,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例如,商鞅改革的例子也可以与汉语中的典故联系在一起:;移动木材奖励”“信仰的立木&rdquo。在数学方面,有祖冲之、π的计算器等。汉语文本的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和化学的发展过程,是历史的思维方式。唯物史观本身属于政治范畴,地理与历史关系密切。再次回顾“过去”的课外知识,了解新知识。这";所以";并非所有学生都理解,但正是这一点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动性,给学生自我实现的空间,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不可避免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当谈到英国占领西藏时,我们可以提到电影《红河谷》。这部电影展示了藏族民俗的朴素和落后的威波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8

  《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仍使用多媒体教学,注重于分析、比较,侧重于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河姆渡居民和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磨制石器的使用,原始种植业的产生,房屋的建造,原始手工业的.开始等;二是把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南北方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点,进而认识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发展,共同构成了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这节课设计问题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尤其是古代史的学习中,要多给学生展示历史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从而记忆深刻。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9

  写在前面:

  我是一名普通的初中历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只有两年的时间。从盲目的学习模仿,到现在有目的的自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实在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课前我认真准备,课上严密组织,但总会在课后感到不是十分满意,总会有或大或小的遗憾存在。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钻研,不断学习。要使我们的教学在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基础上走向完美。

  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掀起了一股改革、学习大潮。其实我认为无论是学习杜郎口模式还是学习洋思模式,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我们作为历史教师要弄明白,我们改什么?

  我们要改的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大体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可以用黑色的眼睛,发现彩色的历史。这种探究式,分成学生自主探究和老师指导探究两种。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性,学生不可能在生活中通过现象来学史,学生具备的历史知识也有限,所以前种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极少使用。我们倡导使用的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第二、接受式课堂教学方式。老师把系统、准确的历史知识用一定方式传达给学生。这种接受式,也分成两种方式。一是学生被动接受式,这是一种以老师讲述为主的课堂模式,也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模式,现在教学设施先进了,可以结合多媒体上课。虽然教学效果可能不错,但不利于学生“发现”,不利于学生形成思辨能力,更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能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二是学生主动接受式。这是我喜欢的方式之一。

  我现在采用的是学生主动接受式和老师指导探究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简称自主探究式。

  我的自主探究式课堂分成五个环节:导入新课、自主学习、点拨探究、知识梳理、同步达标练习。这种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课堂,教师只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在“老师的表现机会很少”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历史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1.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环节

  根据不同教材内容,不同课型,针对不同学生实际,设计好不同类型的导入新课环节。

  或温故引新,注意前后知识联系;或设置情景,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理解本课知识做铺垫;或教师直接阐述,娓娓道来,做精彩的开场白,为本课知识说前因说背景;问题导入,激起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地思维,主动地探究;还可以时政导入新课等等。

  这是教师可以自主支配的一个环节。但课堂是学生的,老师要缩短自主支配的时间,因此,导入新课环节要设计得“短小精悍”。

  2.精心设计自主学习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把属于“识记”层次要求的内容放入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精心编制自主学习导航。可以做成纸质学案,也可用多媒体展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列图表、列提纲、所有内容问题化、填空与问答结合、出示知识网络、图配文等等。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自学完成这一部分内容。当然,遇到问题同学可以讨论,也可以请教老师。因此,教师设计自主学习导航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符合教学规律。

  3.精心设计合作探究问题

  这一环节是老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也是教师最不好把握的一个环节。

  我们要把课标要求中“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或本课难点、重点放入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料(一定要是基本史实,不用文艺作品),做到论从史出。可以设计成问答题的形式,也可以设计成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当然也可以设计成小辩论的形式等。

  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当然,也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小组内合作,指导学生和其他小组竞争,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学生讨论时,我们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注意倾听,把“误入歧途”的学生“引上正轨”,把说出有价值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答案,也可能是常见易错知识)的学生记在心里。

  讨论结束后,教师点拨前,一定要让这些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4.精心设计知识梳理方式

  历史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梳理知识更为重要。怎样梳理知识呢?

  学生口述、列大事年表、归纳提纲、列图表、画知识树、编写知识卡片等等都是很好的知识梳理方式。

  采用新课堂教学方式之初,最好是师生合作,教师出示“半成品”知识梳理,学生补充完整。随着学生积累了一些梳理方式,同时学习历史的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后,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并且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完成。

  5.精心设计达标练习

  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强化技能操作,注重综合性。

  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在转变。教师不再是灌输者,教师成了设计者,如果设计出现了漏洞,学生就会出现知识欠缺;教师成了组织者,如果组织无序,课堂就会乱成一团;教师成了引导者,如果教师引导无方,抓不住关键,就会完不成学习任务。

  虽然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学生每个学习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能力和水平所限,刚开始用这种模式时,我把每一环节的用语都在课前写好。做设计师难,做组织者更难啊。这不仅需要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还需要课堂上的灵活应变。

  新模式教学教师更累,会有很多的困难和困惑。如:教学形式和实效的兼顾,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的欠缺,重成绩轻教学的教师评价机制、自身能力的限制,学生的组织培训等等。但我们是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知道“鱼渔有别”。我们要在教改的路上,无怨无悔地走下去。教会学生学习,才是我们做教师的最大成功。

  作者简介:王金芳,女,中学历史教师,河北滦南三中历史教研组组长,被聘为滦南教研室中心教研组成员。有多年历史教学经验,曾多次承担历史示范课的教学任务,被评为滦南县历史学科带头人、几次被评县、市级先进教学工作者,20xx年被评为首届滦南名师。有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0

  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学方式的转变,而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却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期,中学生的知识、个性和社会性都比小学生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具备初步的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应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学习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1、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巧设悬念,引发兴趣。历史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历史事件总是互相联系并且大多是因果相联的。历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发学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面分解”的欲望。历史教师在各个知识点的`衔接上巧设悬念,学生会不自觉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迫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和原委,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学生会学习热情高涨,积极进行探究从而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2、教学中适当穿插简短的历史故事,强化学习兴趣。历史事件背后总有一些野史传说和故事,这正是初中生最最感兴趣的。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穿插一至二个轶闻趣事,来满足学生的猎奇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学习历史如同看故事的感受,这种心理能驱使学生主动寻找历史书籍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应提高。

  3、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攻破学习中的难点,难点一旦攻破,学生会非常兴奋,教师要及时帮学生把兴奋上升为成功体验,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成功的体验将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效果的体会。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人才建设和制度建设,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大力发展社会经济,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要推向前进,也需要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在《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中,学习商鞅变法中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时,针对班级管理中的量化考核制度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以小组及个人为考察对象的量化考核,与商鞅变法中的编制户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经过这样一分析,学生就感到学历史很有用处,从而,就对学好这门课程有了积极的认识,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其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各学校电化教学手段都比较齐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象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

  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走进历史博物馆,搞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走进历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一是要设置揭示教材隐性知识的问题。所谓隐性知识就是教材中隐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如知识的实质、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将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让学生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是要多设置一些指向明确,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小切口、深分析类问题,避免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举例来说,讲授唐朝晚期的历史时,让学生分析“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题目,思维含量相当高。通过这么一个问题的剖析,就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唐朝灭亡的原因,并很好地锻炼了其历史思维能力。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第四、挖掘趣味性材料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历史教材里穿插的有趣小故事还是挺多的,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例子作生动讲述。对于难度较大但书中又没什么解释的知识点,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有趣味的或贴近生活的角度去讲解,举出一两个例子,让学生感到有趣和亲切,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从而轻松地学到知识。比如在学习《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时,在对诸子百家思想学习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你认为在我们班级管理中,哪些思想主张比较实用?”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各抒己见,阐明理由,同学甲主张以儒家的“仁、礼”思想管理班级,滔滔不绝的阐明理由;同学乙已急不可待的把手举得老高,他主张依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管用,对于那些屡教不改者就应该以严格的班规进行处罚?小小的一个问题,激发了他们的热情,百家争鸣的局面再现在了课堂之中。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2

  曾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育学家波斯纳也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明确强调了反思的作用。

  教师教完一堂课,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叹,若能对此进行简要的归纳整理,撰写“教学反思”,则能帮我们接受课堂所反馈的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素则有助于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教学提供可靠依据,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能促进我们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提高。

  诚然,教学反思的作用人人皆知----它是教师再次备课的必要补充、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好办法、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更主要的是: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哪些呢?怎样撰写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呢?本人认为主要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二者相互促进、提高授课的时间内容安排得当

  一、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冶学生情操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

  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述。

  三、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中,无论设计多完善,也会有疏漏,无论教学多么成功,也难免有失误之举。如果每节课后,教师都能对自己或别人的课认真进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补救,取长补短,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

  总之,不进行教学反思,以后再叫这部分就只能是老方法的简单重复。教师教学水平就会永远停留在原来基础之上,实践证明:反思教学中的得、失、,疑能使我们以后的教学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不断进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3

  “教学”顾明思议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老师们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的自信心,以及对学生的关爱,教师们付出了很多。怎样让老师的付出收到更好的效果?还需要培养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尊其师,才能信其道”,我认为,培养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用丰富的知识,能力,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二,工作中,面对学生,老师们要相互维护,不要相互拆台;

  三,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冲突,要告诉学生:你即使有理,也要用合适的方法与老师交流,要学会适应老师,与老师顶撞是不尊重老师,是不对的。同时也要通过恰当的方式与老师坦诚交流,指出老师工作中的不当之处,而不要幸灾乐祸。

  四,学校要经常开展尊敬师长,感恩社会的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风。

  反思

  在历史课的'讲授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回味,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感情丰富的语言做铺垫,讲解适可而止。如果把所有问题都讲尽讲透,就大大损害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被动学习、懒于思考的习惯,使本应“育人”的过程变成“愚人”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但不可以代替学生学习;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分析、思考,从而自己明白事理,掌握规律。而引导学生学习,就需要从教师的讲授开始。所以历史课堂既离不开教师的讲授,也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回味的时间和实践。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4

  一、理论依据:

  教师专业化发展,可以由“他主发展”,即通过学校和培训院校、教科研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也可以由“自主反思来发展”,即靠教师的自主学习、反思来自我发展。尽管二者可以相辅相成,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成功,还是依赖于自主发展,别人的培养只是条件,真正的提高还靠自己。当我们在研究学校各种教研模式的时候,放在第一位的是要研究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助。这是学校整个教研工作的基础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教师成长、成熟、成就的决定因素。

  (一)怎样理解自修反思式教研

  所谓自修反思式教研即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虽接受必要的外界要求和指导,但主要以自修和经常反思为主的一种学习方式。

  自修反思式应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教师要有主动自学自主的学习意识和精神。

  2、在学习内容上,除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外,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自加学习任务,即重点餐加自助餐。

  3、以校为本的学习。离开了学校,也就离开了实践,离开了“家”,也就不会有教师的自主发展。

  4、学习的个性化。由于是自修,那么教师在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方法上,不受统一限制,而是要灵活机动地处理。

  5、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即这种学习往往依靠教师个人的动力、兴趣、计划、进行“自在”“自省”“自悟”。

  当然,我们提倡教师的自修反思式学习,并不是排斥学校其他的教研模式对教师的影响,我们提倡自修反思式教研与其他教研形式有机结合。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中,多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外在因素对教师培训的影响,而忽略对教师自身潜能的开发。即学校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中,首先应该考虑如何引导教师去认识、发展自己,从而在专业发展上通过自修反思,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

  (二)教师成长动力的教研指导

  1、要研究教师专业成长动力

  实践证明,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不单纯依赖于他的智力水平和教学能力,在教学能力的背后是他们的理想、信念、兴趣、毅力等原动力起着支撑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并非是孤立的,它总是与教师的理想、信念、兴趣、爱好、勇气、信心、创新等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活动同步进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有两大系统,即动力系统,但作用不同。动力系统在教师的专业的成长中,起着定向、强化、促进、保证作用,解决教师想不想发展,爱不爱发展问题。而操作系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技巧、策略、方法途径问题,解决发展操作问题。二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而且互相作用,互相促进。

  所以理想、信念、兴趣、爱好、勇气、信心、毅力、习惯、创新探索精神等个性心里素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动力,也是永远从满活力的不竭力量。

  2、教师专业成长动力指导

  激发价值取向,让教师树立学习意识。许多教师习惯于把学校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体,等着学校向自己提要求,等着学校给自己提供进修的机会,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成了一个被动的等待过程。就会在等待中看到周围的同事发展了,而自己发展滞后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得到学校的培养,从而对他人的发展不以为然。事实上,如果学校成为主体应该是教师自己。我们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学习应该成为每个教师每天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有专业追求,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只有学习,生命才精彩。

  提出自修要求和规则,引领教师努力钻研。俗语说,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仅仅有学习愿望还远远不够,学校还应为他们提出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这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让教师给自己的学习做出规划。二是学校要给教师提出近期的长期的学习要求。

  给教师压担子。我们知道,实践是最好的一所学校。在对教师的自修反思教研施以影响的同时,学校也应在教学实践工作上采取一些措施,特别是对一些中青年教师应给他们创造一些锻炼的机会。即因路子、架梯子、压担子、给方法。使教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更有助于教师成长。

  (三)教师读书学习的教研指导

  1、高度重视教师的读书

  如果说有一种最方便、最快捷、最省时、最有效的教师专业能力的学习手段,那就是读书学习和工作实践。而近些年来这种最基本、最常规、最经常的教师培训提高的方法途径被轻视了,被忽略了。

  图书是教师知识、技术、情感、理论等的载体,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和有经验、有智慧的人沟通和对话。读书能使人丰富厚重,所谓学高为师就是这个道理。读书对教师来说更有特殊的意义,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读书能让教师超凡脱俗。

  2、教师读书的`建议

  选择读书内容。读书应读三类书:一有关自己专业的书——这是立身之本;二与专业有关的其他门类的书——多读这类书,对于开拓思路,增长见识有好处;三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要了解自己的民族,自己民族悠久的思想、文化、科学史;了解各种新技术、新思想、新文化、新任务,须读好有关这类书。

  3、注意积累资料

  求知如采金,积学似储宝,学习中积累资料是十分重要的。在资料积累过程中,便收集、边思考、边吸收、边转化使用,平时要做到四勤:勤阅读、勤思考、勤整理、勤翻查。

  4、读书运用要活

  我们对于学术著作和各种报刊杂志的思想、观点、经验、方法既不能不加任何选择地全部相信,更不能机械模仿死搬硬套。要用自己的见解去剖析作者的思想和见解,用自己的概念消化别人的言论,以形成完全属于自己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教研指导

  1、必须重视教学反思

  对于教师教学经验积累来说,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对外学习吸纳;二是对内总结反思。

  教师成长就是:经验加反思。教与学之所以能“相长”,贵在学习后能及时反思。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育观念直接决定着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的选择及教学组织技术的采用,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控制、推动、调节着教师的行为。而恰恰许多教师从事同一工作的时间长了,往往形成某种套路,如果不注意从从外界吸收能量冲击这种套路,不从内部对这种套路进行理性反思和批判,就会束缚自我、重复自我、窒息自己的创造才能。只有敢于否定自我,才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不断有新的发展。

  2、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从事教学实践后回过头来思索过去自己做过或经历过的教学活动,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今后工作。

  教学反思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后果。通过教学反思、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3、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种类和方法是多样的。如从时间看有课前反思,课上反思、课后反思,从反思内容看,可以对备课反思,也可对教学方法反思;也可对教学评价反思等等。在反思策略上,既可以对整体内容反思,又可以对重点内容反思。如抓住亮点进行反思,抓住重难点进行反思,抓住盲点进行反思,抓只疑点进行反思。反思的方式方法,既可以进行自我反思,也可以请教同行或专业人员帮助反思,而在操作上既可口头反思,也可进行书面反思。

  二、基本框架:

  流程:自修

  →

  反思

  自修:教师要有自主的学习意识和精神,在学习内容上,除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外,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自修。由于是自修,那么教师在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方法上,不受统一限制,而是要灵活机动地处理。

  反思:实践后进行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即这种学习往往依靠教师个人的动力、兴趣、计划,进行“自修”“互助”“自悟”。

  三、应用与效果:

  我们提倡教师的自修反思式教研,并不是排斥学校其他的教研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中,多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外在因素对教师培训的影响,而忽略对教师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同伴合作的促进。学校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中,首先应该考虑如何引导教师去认识,发现自己,从同伴互助中改进自己,在不断实践反思中提升自己。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5

  新人教版历史教材的知识点大幅度降低,重点更加突出,教师如果因循守旧,沿用过去旧的习惯“学”教材的话,势必会使课堂显得十分单薄。其实,新人教版历史教材是支持我们创设教学情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在接受必要的知识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合理地“用”教材,才能真正树立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丰满,视野更加开阔,效果更加理想。

  教学反思与探究:

  1、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科学备课,寻找课文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3、创设情境,以情入学。

  4、教学形式多样化。

  ① 角色表演。

  如在学习“思想的活跃”这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孔子讲学”,由扮演“孔子”的同学向学生传授“仁”和“礼”的思想,“孔子”还对两个性格相异的“学生”传授不同的处事方法,学生在表演中,了解了孔子的思想,明白了孔子为什么是“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角色表演体现主动学习,也体现合作精神。

  ②画画。

  如画“山顶洞人的一天”,要从中体现出山顶洞人的生活、社会或已经掌握的生产技术。有的同学画出了男的出外打猎,女的在山洞里做衣服、做饭、带小孩、穿项链……既反映了古人类的生活,同时也加进了自己现代生活的影子,通过老师的点拨,大家也了解了古人类的生活实在是很原始的。

  ③ 讲故事。

  ④辩论和竞赛。

  如学习“百家争鸣”这一内容,让四个小组的同学分别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观点进行辩论,辩论哪家的观点在当时更有用,哪家的观点在今天社会更适用。假设一个现实问题,如“针对破坏校园班集体环境的现象,用哪一家的观点处理最好?”进行辩论。再如两组学生扮演秦汉时期的文人,两组学生扮演春秋时期的文人展开历史成语故事的知识竞赛,在竞赛前,两组学生都要主动收集资料,并作归纳整理,既主动学习,又有群体合作,学习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行。

  ⑤ 展示历史模型、图片与资料、小制作等。

  如在学习“青铜器”这一内容时,我们在课室里展出“四羊方尊”模型,在课室的墙上展出几十幅精美的青铜器的图片,上课时由学生作讲解员,带领大家如同走进了青铜时代,欣赏青铜文化。

  又如学习“甲骨文”这一内容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甲骨文”,同学们在家长的支持下,把煮过的牛扇骨、猪扇骨、乌龟甲洗干净,在上面刻商朝的文字符号。上课时,同学们拿着自己的小制作互相交流感想,有的说:“很难刻,刻了三个小时才完成几个字,手都起泡了,不知古人用什么来刻的?”“看见许多蚂蚁、苍蝇来吃骨片,不知这些骨片是怎样保留下来的。”有的说:“我做的甲骨文只放了几天就发臭了,不知古人是用什么来保存这些骨片的?”还有的说:“那些字很怪,我一个也不认识。”之后,我们还进行了解读甲骨文的活动,这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与合作性、探究性。情景创设的形式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并且不断完善。

  5、设计多层次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积极思考探究

  例如:教师在讲授春秋战国的争霸问题时可将课文设计成需要探究的问题:

  第一、面对现实形势,假如你是秦国的最高指挥官,你希望中原地区呈现什么景象?你会如何去统治你的国家?但是你的国民又会怎样对付你呢?

  第二、假如你是中原六国的最高领导人,面对中原的形势,你将用什么办法度过难关,对付秦国?

  第三、研究课文内容,分析当时的平民和富人会支持哪一方,为什么?

  第四、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历史的结果是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编排紧紧衔接,形成一个思维递进的程序,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化,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善教者必善问,作为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力求难易结合;但要注意,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或深或浅,或缺乏针对性的提问,都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倡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塑造学生的批判精神

  如:学生学到“屈原以身殉国”时,老师讲屈原的这种爱国精神是伟大的,流传千古,万人传诵。多数学生认同,认为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死得重于泰山。但有的学生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继续斗争?”更有的学生认为屈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因为当国家灭亡时,他作为一个楚国人,应该勇敢地站出来积极组织反抗斗争才是,屈原的死是自杀,是为了逃避现实,是软弱的表现。教师应因势利导,不急于给学生一个“标准和唯一的”答案,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想法,鼓励学生继续收集资料,用具体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求的探究性学习思维。这样不仅化解了学生的误解,又尊重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表象内在的本质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答疑解难的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来认识和理解历史。

  7、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8、开展课堂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在讲奴隶社会问题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好,还是奴隶社会的私有制好?奴隶社会对历史有什么作用?”时就有学生提出“如果原始社会不进入奴隶社会,好不好”的问题,虽然不尽科学合理,教师却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学生学习的兴趣陡然上升。

  国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扫清了道路。如何让新历史课程成为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体验课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教学改革中是生力军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出发,运用多种方式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成为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总之,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新教材对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它能够帮助教师很好的整合知识,引导与点拨学生,驾驭开放性课堂,达到课改的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2-04

初中历史个人教学反思02-16

【热门】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2-14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反思03-17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03-09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6-29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精选15篇)02-14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精选20篇)08-10

对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反思08-04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5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