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

时间:2022-03-27 14:26:11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精华】教学计划锦集四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写好教学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好的教学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教学计划锦集四篇

教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配合好学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贯彻好教育教学方针和教育局的“抓常规、重落实”的精神,我依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制定了如下的教学计划。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8、9、10三个班的历史课,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三、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等七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七个单元共21课内容,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导入、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新课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四、教学任务和目标:

  1、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五、具体措施

  1、本学期继续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的历史。

  2、重点学习前五个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不是中考内容,让学生了解即可。

  3、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学案,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搞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7、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和学会学习和做人。

  六、教学资源的开发:

  利用学校图书室、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影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

  七、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1 2.26-3.2 第一、二课

  2 3.3-3.9 第三课及单元复习测验

  3 3.10-3.16 第四、五课

  4 3.17-3.23 第六、七课

  5 3.24-3.30 第八、九课

  6 3.31-4.6 第十、十一课

  7 4.7—4.13 第十二、十三课

  8 4.14—4.20 期中考试

  9 4.21—4.27 期中试卷分析

  10 4.28一5.4 第十四、十五课

  11 5.5—5.11 第十六、十七课

  12 5.12—5.18 单元总结测验

  13 5.19—5.25 第十八、十九课

  14 5.26一6.1 第二十、二十一课

  15 6.2一6.8 单元复习测验

  16 6.9一6.15 单元复习测验

  17 6.16—6.22 单元复习测验

  18 6.23—6.29 期末复习

  19 6.30—7.6 期末考试

教学计划 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有学生40人,他们大多来本村或周边村子,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第一单元重在告诉学生要关爱、善待植物和动物,也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第二单元是关于安全方面的,重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危险发生后的紧急情况,同时防止事故的发生,以免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

  第三单元是关于消费和理财的。告诉学生要学会合理的花费。

  第四单元是关于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善于关爱别人、理解别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责任感。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教学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

  这套课本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构成,以课为单位。文化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活动课的时间可适当增加。

  第一周:说在前面的话;我们的远古祖先

  第二周: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三周:华夏之祖

  第四周:公元纪年法;西周的分封

  第五周:月考

  第六周:青铜器

  第七周:春秋战国的纷争;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第八周:春秋战国的科技与文艺;百家争鸣

  第九周:历史文物仿制活动;单元回眸

  第十周:复习、中考

  第十一周:中考情况总结;六王毕四海一

  第十二周:伐无道诛暴秦;汉武帝“大一统”

  第十三周:丝绸之路的开辟;评价历史人物

  第十四周:秦汉的科学技术;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十五周:月考

  第十六周:三国历史故事会;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十七周: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和艺术

  第十八周:文体节

  第十九周:文体节

  第二十周:复习

  第二十二周:期考

教学计划 篇4

  一、本课主要目标

  1.了解哲学的含义。

  2.了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4.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懂得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认识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看待宇宙与人生,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本课知识网络

  三、疑难问题解析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在生活实践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涉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

  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

  【例题】恩格斯说:“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A.辩证法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D.哲学就是辩证法

  【解析】恩格斯的话说明了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A、D两项说法有误,C项不能反映题意,B项符合题意。答案为B项。

  2.哲学和世界观的区别与联系

  (1)二者的区别。第一,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第二,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是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2)二者的联系。世界观和哲学都把整个世界当作是研究对象,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例题】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解析】此题属于对基本理论观点的考查。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就可以知道,只有C项正确表达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答案为C项。

  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既包含世界观,又包含方法论,只有世界观或只有方法论都不成其为哲学。

  (2)在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即哲学不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简单相加。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就是哲学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④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哲学和世界观这两个概念关系的理解,着重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理解、判断问题的能力。①正确表述了世界观的定义,但没有指出二者的关系,不选。②的前半部分正确,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世界观与哲学不能等同,也不选。③④是对二者关系的正确界定。答案为B项。

  3.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什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例题】下列关于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但不是方法论的学说

  B.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C.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

  D.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

  【解析】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包含世界观,又包含方法论,只有世界观或只有方法论都不成其为哲学,A项错误。世界观人人都有,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一定非学习哲学,B项错误。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构成的,C项表述不够准确。只有D项关于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述是正确的。答案为D项。

  5.哲学和其他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1)二者的区别。

  ①二者的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哲学把整个世界当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种具体知识共性的抽象和概括。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中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过程。

  ②二者的方法论不同。哲学告诉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一般方法。具体科学则告诉人们应如何具体分析和处理人与外部世界或人类自身的关系。

  (2)二者的联系。

  ①二者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②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

  (3)学好哲学与掌握好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①学好哲学有助于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哲学提供给人们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是一般方法,为人们进行具体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②不能以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学习。哲学与具体科学有着严格的区别和界限。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讲的是所有具体科学规律中带有普遍性的观点和最一般方法,而具体规律则是具体科学要回答的问题。那种认为学好哲学就能够代替具体科学学习的“哲学万能论”是错误的。

  【例题】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说明()

  A.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B.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具体科学研究某一特殊领域,二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没有哲学观点的具体科学和没有具体科学材料的哲学都不是科学

  D.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哲学也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理解。B项把二者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当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错误的。C项错把“基础”和“指导”的关系当作是内容上互相包含的关系,抹杀了哲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具体科学的特殊性。D项关于“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的表述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是错误的。答案为A项。

【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教学计划03-14

剪纸教学计划03-19

数学教学计划05-11

科学教学计划05-12

美术教学计划05-17

物理教学计划08-03

小班教学计划08-02

体育教学计划07-22

舞蹈教学计划10-22

小学教学计划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