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通用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通用

时间:2022-05-28 16:27:4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通用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花瓣飘香》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通用5篇)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1

  《花瓣飘香》主要讲了一个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文中充满了浓浓的亲情。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的渗透,让学生在精读感悟中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教育。教学中,我主要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的:

  一、反复诵读,注重实践

  本文情节简单,语言生动,情真意切,有很美的意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理清脉络,逐层研读品味语言,通读全文升华情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着眼开放,给予空间

  新课标的实施策略,更注重设计的开放性,体现其弹性、空间和发展。所以,我在本课的设计上,没有环环相扣的问题,没有精雕细琢的分析,甚至也没有统一的答案,而是给予了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让孩子自主研读思考,自由表达交流,力求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比如在教学中我抓住“真是个懂事的孩子!”这句话展开教学,让学生按照自读要求读课文,找找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女孩懂事。孩子认真再读课文后纷纷回答,我则根据他们的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语句。让他们说说原因,或者从中读出的点滴体会。在读到第二自然段中的“小女孩捧着花瓣飞快地跑远了。”这句时,有的孩子说:“我感觉到小女孩很紧张,因为是人家的'花瓣,她怕被人家发现,所以飞快地跑。”有的孩子说:“我感觉是小女孩想让妈妈早点看到这美丽的花瓣,所以飞快地跑。”

  再有,在孩子说到课文第九自然段中“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时”,有的孩子说:“小女孩想爸爸了。”;有的说:“因为妈妈生病了,爸爸又不在身边,所以小女孩难过地哭了。”等,孩子们的分析稚嫩、有趣,充满童真。不是用对错可以判断的。

  在教学第七自然段时,在孩子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拓展了一个说话练习:花瓣送给妈妈后,妈妈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呢?有的孩子说:“妈妈会抚摸我的头说‘孩子你长大了’”。有的孩子说:“妈妈会高兴地笑了。”有的孩子说:“妈妈会亲亲小女孩说‘花瓣真香,摸着真舒服’”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小女孩对妈妈的爱,以及妈妈对小女孩的爱已经牵动了孩子们的心,这种温馨的场景离他们是如此的近,又是如此的熟悉。学生的内心世界受到了撞击,那种对父母的爱从心底升起。此时,我抓住这一契机,趁热打铁,问孩子:“你们爱妈妈吗?你们是怎么爱的呢?以后还打算怎么孝顺你的父母呢?”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2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

  第三段是精读的重点,我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因为文章是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展开叙述的,所以我在教学时启发学生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来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

  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在新课标的倡导下,我们已经明确课堂应该属于学生,而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想。此时我鼓励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果然,有的学生觉得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体贴妈妈的;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她做到了,也非常懂事;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懂得珍惜花草……可见学生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本课的题眼是“飘香”,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感悟“飘香”的象征意义,小女孩手里捧着的不仅仅是花瓣,还有一片孝顺妈妈的心,一片浓浓的亲情。妈妈闻到的也不仅仅是花香,还有孩子的一份真情,一份孝心。小女孩敬爱父母的美好品德感染了作者,也感动了你我,再次回到课题,审视课题,抓住题眼,加强对“飘香”象征意义的理解,深化感情,升华主题。

  课文结束前,学生已被小女孩美好的品质所感动。我用课件出示一首小诗,这首诗是全文的浓缩,感情的升华。这一片孝心,这一份爱心,通过学生对小诗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就知道已经飘在所有同学的心中了。课后让学生设计一片花瓣,写上对母亲的.问候,作为妇女节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让这种亲情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人物对话是本课的主体,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对话形式进行对话练习:“我”把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送给小女孩时,会说些什么?小女孩又会怎样说?“我”把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时,母亲会怎么问?“我”又会怎样回答?

  本课故事性强,非常适合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如果能让学生带着想象,把课本直接当剧本,当堂进行表演效果会更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3

  《花瓣飘香》主要讲了一个小女孩为了让病中的妈妈高兴,摘片花瓣送给她,表明了她是个懂事的小女孩。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学生很容易读懂。因此,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在教学时需要浅入深处,不能仅仅浮于文字表面流于形式。

  这篇课文主要是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展开叙述的,通过初读,学生已经能初步感受到小女孩的“懂事”,所以在精读课文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女孩的懂事呢?让生抓住文中的三组对话,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精读小女孩的每一句话,分别体会到她的爱花、孝顺和听话。在教学时,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抓关键词,感悟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小女孩的答话是朗读的重点,因此我在教学时抓住关键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中体会小女孩的懂事。例如在感受小女孩孝顺时,通过“摸上去像绒布”、“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等词句体会小女孩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摘花瓣送给她”的一片真情。在体会小女孩爱花时,抓住“舍不得”“不好意思”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小女孩虽然为了让妈妈高兴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在感受小女孩听话时,抓住“闪动的泪花”让生谈谈这是怎样的泪花?这泪花中包含着什么?学生有的说是激动的泪花,有的说是思念的`泪花,还有的说是难过的泪花。在交流过程中,我珍视每一个同学的阅读感受,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引起情感共鸣。

  二、创设情境展开想象

  学生通过文中相关词句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小女孩的懂事,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探寻文本的空白处,通过创设情境,让生展开合理想象,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例如:在学生感受到小女孩送花瓣是为了让妈妈高兴后,我让学生想象:妈妈收到小女孩的花瓣后,会说些什么?小女孩的心情会怎样?再如,课本最后写作者在小女孩的感染下,买了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了母亲的阳台上,在此,我让学生展开想象:作者在把两盆花送给小女孩与他母亲时,分别会说些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生发挥想象,给予了学生深入思考与言语表达的训练,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

  三、抓住题眼升华主题

  在课文学完时,我让生再次品读课题,并让生思考:这花瓣中飘着什么香?引导生领悟“飘香”的象征意义。这种香味不仅仅是花香,更是浓浓的爱,此处在教学时引导的较好。

  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在品析完文中的关键词后,给予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略少,忘记让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所以课堂节奏有些过紧,导致最后时间多5分钟左右让生完成《补》练习。

  2、对于学生的回答引导、评价还不到位。

  3、个别问题的设计不深,让学生的回头流于形式。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4

  本周四听了王松老师的一节语文课——《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的妈妈。听了这节课,我觉得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三读课题,升华主题

  上课伊始,王老师就让学生齐读课题两遍,然后问学生香味是从哪里来的?学生答道:“是从月季花的花瓣上发出来的。”随后引入教学。这是第一次读课题,学生只能从字面上理解课题的意思。而第二次读题是在学习了课文的3-10自然段以后,此时学生已理解小女孩捧着的不仅仅是一片花瓣,而是对妈妈的一片关爱,一片孝心,在此基础上再读课题,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在学完全文以后,王老师娓娓道来:“虽然我们手中无花,但我们每人都有一片花瓣,那就是对父母的一片孝心,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两遍课题。”每位学生都满含深情地念道:花瓣飘香。至此,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由起初的“片片月季花瓣的香味”到感悟到小女孩对妈妈的'一片孝心,再从小女孩的行动中受到心灵的启迪——自己也要向小女孩一样对父母怀有一片孝心,使课文的主题得到了提炼与升华。

  二、注重写作训练

  在学完课文以后,教师结合课文的最后一段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写话练习:第二天“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花,一盆送给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当“我”把花交给小女孩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而当“我”把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时,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下来。我们知道大多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远远强于书面表达能力,而王老师正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从说到写,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但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就这节课有一点我想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新课程标准的倡导下,我们已经明确课堂应该属于学生,而不应以教师的告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在学习3-10自然段时,我们是否可以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语言、动作、表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我相信学生的答案会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学生会觉得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体贴妈妈的;有的学生会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她做到了,也非常懂事;也有的学生会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懂得珍惜花草……在此基础上再来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5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反思整个教学,因为我注重了情感在此文中的渗透,让学生精读感悟显性的语言文字,更让学生领会到文字中隐性存在的情感、精神,所以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又有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很多人重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所以常听人说,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住学生,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但这“教学的一开始”是从何开始,是一堂课的开始吗?

  在此次教学之前,我就布置作业,让学生去逛逛花店,闻闻花香。教学当天的到校后,我把自己准备好的几朵美丽的玫瑰花放在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摆放在了讲台上,只觉得教室顿时因这花的存在有了生气。课前,我早早进教室,站在讲台旁摆弄那几朵花,立刻有许多学生围拢来,“老师,这花真美!”“那我以后经常带花来放在教室里,好不好?”“好的,好的!”“老师,这花香不香?”“你闻闻看呢?”学生立刻你挤我,我挤你地凑了上去,小心翼翼地闻着。“香的!”“很淡的。”不知不觉铃声响起,孩子们还沉浸在花的幽香之中,满心装满了对它的喜爱。此时揭示课题,进入文章中的学习,可谓是水到渠成。

  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高尔基也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可见只有品味语言才能真正地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虽然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实践,但学生的自主阅读往往浮在文字表面,如果缺乏教师的引领,以及相互间不同阅读体验的启示,这种浅尝辄止的读书很难进入到更深的层次。所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阅读文本后,就应该开始设置一个提升阅读水准的环节。

  我请学生自导自演,巧妙地使孩子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形成强烈的`“角色意识”。兴趣盎然地读书、表达,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感受。以“与小女孩相比自己对妈妈怎么样?”的话题展开去,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谈说之间,逐渐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感受到了母爱的魅力,从而感悟到: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口头上的空话,而应该像课文中的小女孩那样,为妈妈做点什么。这样一来,一方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培养、积蓄了情感,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母亲之间的距离,把母爱的种子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里,生动的亲情教育在语文的课堂上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