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

时间:2022-04-07 08:19:3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画里阴晴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画里阴晴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 1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

  3、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

  4、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教学重点:

  1、作者的艺术观点;

  2、本文独特的行文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中心。

  教学建议:

  采用自主阅读法

  《画里阴晴》幅短小,文字浅白,虽然文中涉及一些美术理论,但却并不深奥。且本文为自读课文,故可采用自主阅读法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江南的微风细雨总让人感觉到诗情画意,尽管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我们有时对于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也会感到不耐烦。但是在连续的几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后,我们往往又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纷飞飘坠的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了。而在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觉的画家眼里,这丝丝细雨又该有怎样的韵味呢?

  今天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就要跟我们谈谈“画里阴晴”。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赏析课文:

  1、细读第一段:

  (1)第一段写了什么?

  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

  桃红柳绿,春雨霏霏。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

  “湿”。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

  2、朗读课文第二段:

  (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2)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正如苏轼诗中所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可见,在对雨意的独特感悟上作者并不缺少知音。确实,那风情雨意曾被多少文人骚客化入文意,化为诗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丝丝杨柳丝丝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历来的中国的画家更是“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中国的诗者、画家都从雨中找到了别具风格的意境。这微风细雨已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有着浓浓的文化意蕴,有着万般风情。

  西洋画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象征的。中国画追求传神,追求意境,画的是心中的景,而非眼中的景。雨湿的山水草木有着别样的韵味、情调,表达着不同的意境。所以被内心有着深深的传统文化情结的作者所赞赏,,并融入他的绘画中。

  可是作者留学法国多年,而且学的主要是西洋画和水彩画。那么作者到底是如何处理传统和西洋的关系?

  3、阅读第三段:

  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为什么?

  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西洋画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仅仅把它当作大自然的一种形态。而中国话画中的风雨确实一种意境,一种情致。(可用两幅典型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做比较)。“喜欢画阴雨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当然“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了。

  他学的是西画,追求的却是中国画的高远趣味,作者把两者统一于他的创作中了。

  文章读到这里,我们已隐隐体会出作者的创作主张了。

  4、读最后一段:

  (1)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半句的意思是:油画家只注重强烈的色彩,难以把握江南阴湿景色的韵味。

  后半句:他的技法不够高。(文中说得委婉而已。副词“大概”、连词“或者”表示作者一种很有礼貌的推测,使得语言婉转。)

  (3)第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泥古不化,西方的技法或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是到处适用的灵丹妙药。不同的表现对象需要与它相适应的技法。——“艺术贵在创新”,而且是永远需要创新。

  (4)“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前半句:西洋画法需要吸收中国的传统技法。(借代的修辞手法)

  后半句:中西两种绘画技巧和审美趣味应该结合起来。

  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为比喻,巧妙地告诉我们:阴晴两种审美趣味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观点:糅合中西方的绘画技巧、绘画方法。详细地说:既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又借鉴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在他的画作中同时体现了阴、晴两种审美趣味。

  作者既对我国传统绘画有很深的造诣,又洞悉西洋油画、水彩画的优点和不足,因此,他的油画中渗进墨韵,水墨画中也借鉴水彩、油画技法,同时在油彩和墨彩中探索。

  (4)下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表示作者对自己立场的动摇?

  这样说是用比喻的手法、幽默诙谐的语气来表示他的自谦。作者以解嘲的语气说:我的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

  其实,画家终身探索的,正是油画的民族话和中国画的现代化,是兼取二者之长而创造出新的技法,新的风格,因为艺术贵在创新。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

  用作者自己的话更能说明他的艺术观:“画种只能在发展中得到保留,如不发展,便只能淘汰。”

  至此,作者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要中西兼用、阴晴兼画,创造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四、课堂小结:

  1、本文文字简短,作者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方法来安排文章,层层铺垫,娓娓道来,末明志。

  2、本文论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进从中外画家对阴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可谓“小中见大“。

  3、语言鲜明生动,多用修辞,幽默诙谐,充满智慧。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及能力训练各题。

  六、课后拓展

  1.欣赏吴冠中的一幅画,用诗意的语言对画面加以描述。

  2.根据作者在文中的景物描写,试试画一幅“江南微雨图”。

  七、板书设计:

  画里阴晴

  吴冠中

  1、默看细雨湿桃花

  2、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层层铺垫

  3、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 得出结论

  4、结论:艺术创作贵在创新

  画里阴晴教案 2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起承转合的写作结构

  2、理解作者文艺贵在创新这个中心论点,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3、体会文艺随笔中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人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不知道在坐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为什么喜欢雨天。

  学生谈论,发言。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介绍作者

  吴冠中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他30年代在杭州艺专开始学画,国画、油画兼学,后留学法国,在西方艺术的中心——巴黎,专攻西洋画,50年代初毅然回国。早年醉心于石涛、八大,后又热衷于塞尚、梵高。在学中又学西的矛盾中,要走出自己的路子,要走出合乎民族特色的路子,是他奋斗的目标。他自己说:我的水彩画,其实就是水墨画的变种。他用西洋水彩,但追求的是中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因之在油画民族化道路上走了多年的酸、甜、苦、辣的历程,至80年代初期,他的油画就更接近水墨画写意了,油画中搀进了水分,是受了水彩画的影响,他从70年代中期开始作水墨画,几十年的艰辛终于找到了得心应手、风格迥异的新的形式,从此后他就很少画水彩画了。他的作品影响着当代中国美术的走向。

  三分析第一二段

  1朗读第一段,找出描写宜兴春雨的句子。

  明确:“雨洗过……默看细雨湿桃花”在这里,引用了“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起笔,引起话题。

  2这句中哪个字最为关键?

  明确:湿。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二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度显得自然,紧凑。第一自然段说“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第二段紧承上段,说“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正因为“湿”使本不协调的红土和绿竹协调了起来。

  3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这“湿”带给人的这种美的享受呢?

  明确:不是。主人就因为下雨而感到遗憾。所以雨景在普通人的眼里和画家的眼里是不同的。在普通人的眼里,湿和雨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画家的眼里就不一样,用课文的话来讲就是“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却格外地有韵味。”

  4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这句话采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好怡人。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衬托中的反面衬托也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以客体衬主体,这两种修辞容易相混。我们辨析这两种修辞时,应抓住它们的特点。对比的特点是“比”,使两种事物的美与丑,是与非更加分明,清楚。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将“战士”和“苍蝇”加以对比,使“战士”更加高大,可敬。“苍蝇”更加显得鄙夷,可憎。而衬托的特点是“衬”,以客体衬主体,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例句中就是以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来反面衬托雨后大自然带给人的清爽宜人的感觉。

  5作者这种对湿景的感受是不是他自己所独有的呢?

  明确:不是。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张志和的〈〈渔歌子〉〉“斜风细雨不须归”而且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苏轼的〈〈饮湖上。雨后初晴〉〉中也有对湿景的描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就是以湿、淡为特点。在这一点上和作者的审美观是一致的。

  四分析第三段

  1西洋油画家对阳光和阴雨的感受和表现与作者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审美趣味来表现。而作者却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

  2那是不是意味着作者就是画中国的水墨画,而不画西洋的水彩画呢?

  明确:什么是水墨画?详见注解。什么是水彩画?详见注解。作者早年是留学于法国既画过水彩画也画过水墨画。在实际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就是既不盲目追随西方画法,有不局限与传统的技法,是二者之间的变种。这是作者自己的创新。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五分析第五段

  1为了表明自己的创作风格,作者在第五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阅读第五段找出这句能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

  明确:数十年来……都不很合用。也就是说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套用老的办法,而是应该不断的创新。艺术贵在创新。这是文章的中心。

  2作者在这段中用了一句古语来说明自己的创作风格是兼容中西画法,创造出新的画法。是哪一局?

  明确:“人们喜欢晴天……可以兼得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作者在自己的绘画中同时融汇了中西方两种绘画技法。可以两者兼得。

  2这句句子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暗引和比喻。鱼和熊掌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意说两种美味不可兼得,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可以兼得。比喻既借鉴西方技法又承袭传统绘画技法,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风。

  3最后一句话是不是表明作者对自己的立场产生了动摇?

  明确:不是。作者终生追求的就是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这样说是用幽默诙谐来表现他的自谦。

  六引申

  绘画需要创新,任何事物都需要创新。中国在古代拥有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举例:都江堰,郑国渠,造纸术,印刷术等等)无一不是创新的成果。而现在中国还是在用老的一套东西(举例)而西方吸收中国先进的技术,加以改造创新,大大提高了科技水平,增强了国力。历史告诉我们一味守旧是不可取的。那是不是盲目崇外呢,也不行。正如〈〈拿来主义〉〉中所说的首先是拿来,拿来之后要挑选改造。不能盲目模仿。单纯的模仿同样是没有出路的。(举例模仿秀)我希望大家也能在学习上有所创新。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来。

  七写作特点

  作者最后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文艺贵在创新的主题。作者没有在一开头就马上提出来。而是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仅从中外画家对“阴”和“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可以说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画里阴晴教案 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读。

  2.领会课文主旨,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3.品味课文语言,学习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读。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放映运动会照片)采访一下我们的班长:

  (1)你们班在本次运动会中表现怎样?

  (2)作为班长你认为本班同学在学校运动会中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

  (3)请说说你代表本班同学领奖时的感受。

  不过从天气方面来说,也有一点小小的遗憾——第三天下雨了。

  2、(放映花伞下的`恋人)随意采访一两位同学:

  (1)这幅画画的是什么?请你描述一下。

  (2)你觉得这幅画的意境美不美?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美呢?天还下着雨呢。

  同样的阴雨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前者是从实用的角度来感受,后者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感受,角度不同,感受自然就不一样了。

  3、揭示课题。

  二、范读课文

  1.《画里阴晴》的作者是谁?请学生板书并读出来。掌握“冠”这一多音字。

  2.范读课文,思考:

  你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作者吴冠中的哪些情况?请找出具体语句说明。

  三、读后讨论

  1、你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作者吴冠中的哪些情况?请找出具体语句说明。

  (1)故乡江苏宜兴。

  (2)职业画家。

  2、细读,深入了解吴冠中的具体情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领会课文主旨。

  (1)第一段:

  ①用审美的眼睛来看世界。

  (2)第二段:

  ②对色彩特别敏感(分得特别细)。如光是一个绿色,课文中就有墨绿、嫩绿、草绿、暗绿之分。红土经雨后,湿了,成了棕红色。

  ③看到景物后的联想(用的修辞)跟画有关。如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雨后,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在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④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作者从传统文化(中国画、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渊源,觅到了知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还有对潘天寿诗的引用。

  (3)第三段:

  ⑤擅长画水彩画、水墨画和油画。

  ⑥特别喜欢画阴雨天景色。

  ⑦糅合西洋画和中国画的技法,各取所长。用水墨画的意境和情趣来画水彩画。油画和水墨画技法上面兼容。

  ⑧不赞成中西画家对阳光的过分偏爱,对“晴”的过分追求。

  (4)第四段:

  ⑨认为美术创作永远需要创新(艺术贵在创新)——对绘画的认识: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也就是艺术贵在创新。

  ⑩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阴雨天也可以画成油画。

  (5)先让学生综合起来说说吴冠中的情况,然后根据以上各方面整理成幻灯片,进行总结。

  画里阴晴教案 4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揣摩语言,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古诗词鉴赏的手法。

  2、有感情的朗读,在教师的协助下将诗句转化为散文和绘画作品。

  3、理解作者在画作中体现的创新。能将文中提到的创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句的鉴赏方法

  将诗句描述成语言,将散文化的语言转化为画面

  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

  3D互动教学法

  学中做教学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翻转——课前

  课前微课

  上课之前,我制作五个视频将其上传班级群共享,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学习完成,其中包括沙画制作,动画制作,风景讲解和两个微课讲解,五个视频从"意象选择"、"炼字"两个方面对诗句进行讲解。例如,为了使学生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远近结合的表达技巧,我设置沙画制作,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诗句在表达画面上的技巧。同时我设置微课讲解,详细分析诗句在选择意象上的巧妙安排,感受意象对意境营造的作用,学会通过意象鉴赏诗句。同时用散文化语言对诗句进行二次描绘,方便学生模仿。同时,每个微课最后我都安排有当课作业,确保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视频学习。

  设计意图:"微课助学"意在将课堂知识前移,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为课中理解"默看细雨湿桃花"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微课视频教学环节,把文本知识图形化和可视化,消解学生对古诗词的厌倦感,促进个性化学习,凸显翻转课堂的教学魅力。

  课堂实践——课中

  新课导入2分钟

  春来,我在如织的细雨中讲述你的故事。夏至,我在溅起的水花中找寻你的回忆。秋日,我在漫天的黄叶上写下你的名字。冬归,小舟从此逝,沧海度余生。我以为,这多情的四季会是最好的归宿。在吴冠中眼中,四季皆是最美的岁月,而最美的岁月皆在他的笔下,他的画中。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他的文字走进他的画作,感受他文字带来的丹青神韵。

  我以吴冠中《我用四季来等你》引入,配合绘画作品,激发美术类学生的兴趣。

  任务引学

  课前预习:将各个任务打包放入班级群共享,要求每位学生下载并到语文课代表处签到,确保每位同学成功认领任务。要求每位同学认真预习任务包内作业,为课堂做好准备。

  课堂认领:3分钟

  四位组长在不知道内容的情况下随机抽取任务包,领到任务后小组内五分钟讨论,合作完成其中内容,各个任务回答正确可得分,错误或欠完善可由其他小组抢答补充。

  设计意图:通此环节,学生把课堂转移给学生,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在抢答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讨论,不断思考,碰撞出许多教学生成点,获得许多教学惊喜。同时抢答的环节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将课堂乐趣化,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期待。

  轻描——初入课文8分钟

  有请抢到轻描任务包的小组派代表回答其中问题。

  1、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以下字词的朗读和字音。

  吴冠中冠军鸡冠渲染喧哗宣泄

  浓酣含蕴朦胧陶醉模仿模样

  2、简要介绍作者。在学生介绍之后教师对其进行补充,用音频讲述故事的方式讲述我认识的吴冠中,拉近师生距离,师生亲切互动。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互相点评。

  设计意图:此类问题很好地鼓动了小组内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使他们在课堂伊始便有参与的市场,鼓励他们参与课堂,参与学习。

  淡写——整体感知5分钟

  有请淡写任务包的'同学为我们说说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准备补充和抢答,为自己小组加分。

  1、说说本课主要描写什么地方

  2、作者选择哪些景物体现江南

  3、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

  4、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解决整体感知的问题。由一系列的小问题进行索引,环环相扣,这些问题由浅入深,能够使学生初步掌握所描绘的画面,找出作者表达江南韵味所选择的景物意象,学会用意象表达画面意境。

  浓墨——重点研读8分钟

  有请领到浓墨任务包的小组派代表为我们说说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1、为了表现烟雨江南的韵味,作者抓住了一个"湿"字,找出描写"湿"的语句。

  2、作者是怎么表现"湿"?

  3、说说"默看细雨湿桃花"一句中"湿"字的妙处

  (结合微课中学到的古诗词鉴赏中"炼字"的答题方法,从本义,语境义,技巧手法,表达效果,对情感的作用五个方面进行鉴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微课中讲到的"意象选择""炼字手法"两个角度出发,赏析"默看细雨湿桃花"一句中的"湿"字。该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古诗词中"炼字"的鉴赏方法,学会用妙字表达画面意境。感受诗—文—画三者的联系。

  重彩——实践分析10分钟

  课堂展示一幅《江南晴日图》请同学从"意象选择""炼字方法"两方面鉴赏这幅作品。根据以下问题赏析:

  "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用什么景物表达季节特点,用一个字概括画面特点,命名一句诗,并用散文化语言进行描绘。"

  设计意图:逆向操作诗文画转换的手法,当堂操练古诗词鉴赏手法,画面描绘手法,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无限魅力,以及语文和专业的紧密联系。

  课外延伸——与文学中找寻丹青神韵5分钟

  1、当年宋代的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如果你是当年考生,你会如何表现诗句做一幅画?

  2、齐白石老先生在1951年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叫做《蛙声十里出山泉》,请说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安排这幅画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故事使学生真正明白"画有心法,韵无定法,贵在创新得法"的创作原则,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创作践学——课后

  各小组从意象选择,炼字手法等两个方面表现诗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发挥专业特长,将这句诗转化为我们的绘画作品,并上传班级qq群,进行评选。

  设计意图:创作诗句绘画作品需要将诗句反复推敲,转换为散文化语言,再文字用绘画作品变现出来需要一些诗句鉴赏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绘画专业技巧,所以为了完成任务,每个团队的成员必须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教学反思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本课教学,只是专业和语文相结合的一次教学创新与尝试,"课前微课","沙画视频","课文闯关","音频介绍","课文朗读","异质分组"我努力探索翻转课堂的教学途径,借助现代化多种教学媒介,引导学生获得课堂参与的集体体验感。"课前微课",课中闯关","课后创作"的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通学生与老师,与课文之间的障碍,带动学生体验式学习,提升主动思辨能力,创作实践环节,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但是,由于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多媒体制作花费较多时间,这也提醒我,教学是一条不断学习的道路,需要老师不断完善自身,不断创新,今后我将尝试通过络课堂和微信推出微课。

【画里阴晴教案】相关文章:

名字里的画教案03-17

名字里的画教案6篇03-17

《画》教案09-10

《画》教案03-22

画太阳教案04-18

《画房子》教案09-03

《画杨桃》教案09-05

我们的画教案09-06

玲玲的画教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