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初中生物说课稿

初中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3-01-13 16:02: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生物说课稿

初中生物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同化作用的主要方面,是整个生物界最基本的有机物代谢和能量代谢。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经了科学家们二百多年的探索,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光合作用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环境等问题关系十分密切。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的依据:

  任何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必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唤起学生对品德、知识、能力、审美等内在教育的需求。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及科学家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学会通过实验验证真理;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学习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懂得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1、知识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探究,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

  (2)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础;

  (3)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4)掌握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其原理的应用;

  (5)通过验证实验学会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运用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德育目标

  (1)结合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及实验设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2)通过生物结构与功能统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联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

  (3)明确光合作用意义,增强爱护植被、关心农林业发展的意识,充分体验生命科学的价值。

  (三)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1)光合作用过程,因为这是理解光合作用反应式和意义的基础。

  (2)光合作用的意义,因为它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难点:(1)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因为科学研究能力是一种较高的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光合作用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因为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一系列理化反应组成的复杂过程,而学生所学的'理化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高中内容只是过程梗概,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困难。

  二、教材处理:

  光合作用这节课分三课时学习

  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少参与科学研究,不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围绕“目的”设计实验是一种科研能力,是培养创fg造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需要。所以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在处理上主要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又刚刚学完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这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处理上注重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将教学内容组合为:(1)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础;(2)光合作用的全过程;(3)光合作用的意义;(4)光合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使知识系统化层次化。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实验验证光合作用色素种类和颜色。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课堂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1)教法:第一课时的“设计实验”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问题→假设→预期→实验→结果→结论)。第二课时采用自学讨论结合的方法、直观法。设计科学直观的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谱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理解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课件直观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设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表,帮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三课时采用实验法。(2)学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简史,学习探究研究实验的基本思路:“问题→假设→实验→结论”;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学习,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两阶段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体会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光合作用与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密切关系;通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色素吸收光谱等基本知识。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将设计实验以图、文两种形式再现出来。

  (2) 多媒体课件展示色素吸收光谱。

  (3) 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以突出重点,强化记忆,弥补了图解静止不动的缺陷

初中生物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晚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从种到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从种到界》是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一定的标准,各种生物可分成不同的类群。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尝试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对提出的问题,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怎样给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4.通过对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

  2.通过对本节学习,学生对课本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同学们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提升自我素质教学重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教学组织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我还采取大量的图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在课前运用互联网准备各种图片和相关问题,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

  1、在上一节课我们尝试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我们将动物分成有脊椎的和无脊椎的两类,我们将植物分成有种子的和无种子的两类。那么我们能概括一下我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吗?(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方式)

  2、展示幻灯片。太空人小明,他要给我们班同学寄一封信,谁来帮帮他如何填写通讯地址?填写通讯地址,其实就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寻找不同的等级。(学生帮助小明填写通讯地址:银河系、地球、中国、北京、海淀区、101中学,初二一班。)

  3、你觉得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有什么意义?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分类的不同等级的单位及生物是如何被列入到这些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的。

  (利用两个提问一个事例来导入新课,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分类等级(以马为例,结合教材图片)

  1、区别种与物种

  展示不同颜色马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斑马和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总结。(它们虽然长的很像,却属于不同的物种,列为同一个属)

  2、区别奇蹄目和偶蹄目

  展示图片驴和犀牛,提出问题,哪个与马、斑马最像?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它们是同一个科,马科。演示图片羊,比较羊和犀牛,哪个与前面的几种动物最相似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判断比较难,演示奇蹄目和偶蹄目的足部图片。马、犀牛、羊、鹿等动物的趾外有蹄,它就像我们的指甲一样。这是马的蹄,它仅第三趾发达,其他的都退化了,也就是说,马有一个蹄。旁边的这是犀牛的,它有三个蹄,它和马的蹄的数目都是奇数,所以这两种动物属于奇蹄目。再看看羊,它有两个蹄,长颈鹿也有两个蹄,都是偶数,所以它们属于偶蹄目。可见,犀牛和马、斑马、驴更为相象,同属于奇蹄目。

  3、区别哺乳纲、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

  演示图片: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和鸟、青蛙有什么不同吗?同学讨论2分钟,教师引导总结,它们都有毛,胎生,恒温,都能哺乳。分别总结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的共同特征。

  4、区别脊椎动物门和无脊椎动物门

  利用摸摸自己的脊柱,区分鱼和一些低等动物蚯蚓等的不同,引入脊索动物概念,区分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5、区别植物界和动物界

  虽然蚯蚓无脊椎,鱼有脊椎,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都属于动物界,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树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植物界。问题:植物界和动物界的生物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植物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吃植物或其他动物。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按照从种到界的分类等级,了解了马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的分类等级的。现在请从界到种来总结马的不同分类等级。

  学生总结:我们先从植物和动物中选定马属于动物界,根据马有脊柱将它定在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中有鸟纲、两栖纲、爬行纲和鱼纲、哺乳纲,马是胎生,哺乳,恒温的陆生动物,所以属于哺乳纲;它有一个蹄,所以区别于有两个蹄的羊等,和犀牛一起属于奇蹄目;然后找到马科,马属,最后到种,马种。提问题:

  1.哪个分类等级中动物的共同特征最少,哪个最多?2.哪个分类等级中的动物的种类最多,哪个最少?

  引导学生回答:

  1.界的共同特征最少,种的最多:2.界中的动物种类最多,种中的最少。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练习时尽量地做到科学、合理,体现一不定期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难易适中。我安排了三个练习

  1.帮助小明寻找他的亲缘关系。

  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小明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偶蹄目、类人猿科、人属、人种。

  2.植物的分类等级

  演示油松和毛白杨,打乱分类等级进行分类。

  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裸子植物亚门、松柏纲、松柏目、松科、油松。植物界、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杨柳科、杨属、毛白杨。

  3.林奈和双名法

  演示植物标牌,展示生物的学名。学生自学,教师总结。

  4.布置课外作业给校园植物挂牌。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对《从种到界》一课的设计过程,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初中生物说课稿3

  Ⅰ、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本单元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仅与上册教材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本册的开头,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是人类史上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一个过程,因此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改变,经过极其艰苦、漫长的过程,通过劳动才进化来的。因而启发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应意识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强者,人类已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为此我们应该处理好与生物圈的关系。

  从以上可知,本节教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认真上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来的。

  3、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四>、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来找出事物的异同点。

  2、培养学生运用证据、事实来说明观点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来学习生物学。

  上述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体现了显性教育价值,而方法目标和品格目标则体现了隐性教育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人类不仅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而且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2、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并且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要珍爱生命。

  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如图片、化石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

  四、关键点:

  1、处理好本节教材承上启下的关系。

  2、注意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

  3、处理好基本观点及学术界中的争论的关系。

  4、要注意强调环境的变化与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的关系。

  Ⅱ、说教法:

  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人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精心整合教材。

  本节教材中的资料丰富,但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些不能紧扣教学目标,且由于时间的关系也不能一一讨论,所以我对此进行了适当调整。如人与类人猿的数量问题让学生课前去查找资料并放在进化发展中去讲。而与教学目标无多大关系的四种现代类人猿的分布问题课堂就省略不讲,布置学生课外时间去完成。另外有一些与本节教材关系密切的问题,如导言,因为关系到这册教材如何与上册衔接,而且还关系到我们该如何思考人类与地球关系的情感教育问题,因而花了较多时间,作为情感教育的重点来讲。同时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注意与本单元第七章呼应,做到扣紧单元主题。

  2、把握好这节教材中有关科学的基本观点及开放性的关系。

  这节教材内容丰富,资料多,但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许多问题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对这样悬而未解的问题,我们要在众多的.争论中给出科学的基本观点,即生物是进化来的(即达尔文的进化论),而非由神创造的(即神创论)。但由于历史久远,且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这是正常的。由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

  本节教材的知识目标不是很多,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技能训练、资料分析、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地获取

  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发散性思维。另外情感教育也是本节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开始的导言,还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内容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教材的最后部分等,都涉及到情感教育问题,因此要注意这方面的启迪教育。

  4、应用好多媒体这个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本节教材不仅资料多,且由于起源及进化的过程距离现代的生活极为遥远,因而难度大,所以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达到高效、简洁、直观的效果,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情感教育更是需要录相片段来展示说明,才能更加形象生动。如将东非大裂谷这部分内容,先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再观察图片,这样起到非常形象直观的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Ⅲ、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双边活动,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本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学习。

  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观点虽然有多种争论,但归根结底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而绝不是如神创论中所说的人是由神创造而来的;另外生物的进化是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且是经过极其漫长的过程;观点要通过证据、事实来说明……总之,课文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

  2、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本节内容涉及的问题较多,因此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如分析人与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人类的起源及发展过程中人发生了哪些变化等问题,要用观察比较法;而研究人的起源和发展的知识则要通过分析资料、地质考察、寻找证据、观察阅读、思考讨论等方法。

  3、重视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本节教材的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且高度概括。本节前后有近8面的内容,不仅资料图片多,且活动也多,初看起来很繁杂。因此在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及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梳理,这样才能对整节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而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就是一个极好的方式。

初中生物说课稿4

  一、说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植物系统进化树,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通过"植物系统进化树","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初识不同的植物类群。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并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和讲述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说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校地处偏远农村,该校生都是来自大山的`孩子,对常见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说熟悉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常见的植物有密切接触,有深刻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兴趣高,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帮助他们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掌握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学经验基础。

  四、说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为2课时,此节为第一课时,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欲望。对此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提前一周通知学生利用周末采集样本,同时,还利用学生中午休息时间,带领大队长一个班12人上后山采集样本,回到学校后,由大队长随意分配样本到各位小组中。这样,学生课前对学习的内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课中:一、通过以上创设的情景,引入新课,二、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三、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认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说教学准备:

  1、准备植物系统进化树图片,学生采集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

  2、实物材料及用具:学生采集新鲜的水绵,葫芦藓、墙藓、铁钱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带球果的杉枝、带花及果实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实物、放大镜、镊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学生采集活动和生活中对植物的感性认识,结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活动: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

  运用课本植物系统进化树的认识,帮助学生对植物的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进行观察比较不同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采用提问式、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逐一分析藻类植物的

  1、结构: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有单细胞的,有多细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还有少数种类生活在陆地上的。

  2、特征: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分类:据藻类植物呈现的颜色的不同可以将藻类植物分为绿藻、褐藻和红藻等。

  4、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药用,如海带、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胶、琼脂、碘酒在医药上有广泛的用途。

  利用对比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结构、特征、分类。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帮助学生分析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四)、本课总结

  及时反馈与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设计

  七、说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效果可以从课堂回答、反馈练习、巩固练习和课后作业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课堂回答通过不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课中练习巩固反馈是一般的知识性练习题,目的是检验学生当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深化和应用。

  八、说总结与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着眼于知识获取的过程、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中学到知识和方法,发展多种能力。教师要多联系生产实际,让学生边联想、边思考,从中发现新知识,并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初中生物说课稿5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下午好!我叫XXX,来自XX市第一中学,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

  (10)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附板书设计: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

  1.都需要营养。

  2.都能进行呼吸。

  3.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反应。

  5.都能生长和繁殖。

初中生物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第一单元第二章中的一个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节内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宏观角度进行学习,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对各种各样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态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要求: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种类及特点。

  2、 能力要求: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难点:考虑到初一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位在“学生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说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此理论知道下,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资料以及美国科学家进行生物圈II号实验的影象资料。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让他们充分展示课下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展示两则对比材料,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通过学生对各种影象资料、图片的观看、讨论、分析、交流,培养他们通过分析资料、图片获取知识。

  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什么叫生态系统?并举一两个生态系统的例子。”学生回答后,教师顺便导入新课:地球的表面有海洋也有陆地,有冰冷的南极和北极,也有炎热的赤道和沙漠地区,可见各地气候差异很大,生物种类也不尽相同,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二)导学达标

  1、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反映生态系统景观的短片。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呈现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感人的音响,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能激发兴趣,因此,我先提出问题:短片中介绍了哪几种生态系统?它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带者问题观看短片,然后,分别针对各个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作用进行提问,请同学举手回答,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知识要求。

  2、资料分析、讨论和交流

  我针对初中学生爱表现自我、自我意识强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课堂小组竞赛的手段,调节、控制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稳而不死,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因此我

  (1)请同学阅读书P30资料。

  (2)小组讨论: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有关联?

  (3)进行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相互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生态系统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

  3、学生阅读分析

  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学科的思考方式。在新教材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大有裨益。为了达到本节课的能力目标,我请学生阅读P31“DDT在生物圈中的流动”这段文字,并结合插图进行分析,教师加以适当引导,新教材尤其重视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以图释文,在图像中收集相关重要信息等等。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4、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突出本课重点。

  (共分四步进行)

  (1)观看“生物圈Ⅱ号实验”短片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增强求知欲,形成深刻的记忆,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再次利用教学资源,播放“生物圈Ⅱ号实验”短片。 使学生意识到: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这时我提出疑问:可是,生活中,我们常可见到或听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例子。

  (2)学生展示课下收集的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学生不再只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无比丰富的知识。我就根据适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课下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本节课我就请同学代表利用多媒体展示展示课下从网络上收集的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或图片,使学生看到,我国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非常严重,致使生态失去平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恶劣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这些状况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将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建设。同学们分析后意识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教师展示对比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

  对比材料一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已达80%,远远高于我国(不足30%)但日本人从不肆意过渡采伐林木,日本没有制造一次性筷子的工厂,使用的全部有国外进口,其中57%来自中国、印度、越南。

  我国的夜市、餐馆中,一次性筷子随处可见,我国乱砍滥伐的恶事件屡屡暴光却屡禁不止。

  对比材料二

  在几年前,日本人就防患于未然,义务到我国甘肃毛乌素去植树造林,防风固沙,防止沙漠蔓延殃及到日本。

  我国把3月12日定为植树造林日,每年3月12日,我国政府不惜动用车辆兴师动众去植树造林,年年植树,却不见植树的地方绿树成荫。

  教师向学生表明:日本人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不可取,但他们这种环保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4)根据上述对比材料,展开小组讨论

  让同学们马上展开讨论:作为中学生,为了保护地球,爱护环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通过这些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再次突出本节课重点。

  (三)认定目标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讲内容,使学生明白本课的三个目标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四)达标测评

  反馈练习,训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综合能力。

  (五)布置作业

  做练习册,并以“从我做起,如何做一名环保小卫士”为题写一篇400字短文。

初中生物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 》选自于北师版初中生物教材第 单元第 章第 节,本节内容我安排由 课时完成, 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具体内容自己写,以及这个内容的作用,简单的分析学情)。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我确定了本次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难点:

  四、教学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

  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本次课的教法主要是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为主,学法将以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为主,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所需的材料器具。学生预习 我把本次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对上次课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 的视频。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

  (二)自主学习、明确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目的。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探讨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一个活动。

初中生物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说清课程标准对教材的要求、在系统体系中的地位、特点

  2、说对于本节课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知识确立的分析、确立的基本依据

  3、教学目标确立的基本依据和层次,是否有个性和符合学生实际

  二、说学情

  1、说对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背景差异、能力起点的分析

  (个体差异、城乡差异)

  2、说对于学生年龄特点及本课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关系、兴趣,以及学习态度的分析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的确立是否针对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灵活和恰当

  2、说教法的确立是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各个感官的活动

  3、说教法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4、说学法是否有意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口、手、耳、眼)和思维的运用和活动

  5、说学法的确立是否分层次和有的放矢

  6、说教法、学法的确立是否突出、强调和关注面对全体学生

  7、说教学手段的选择和应用

  8、说教具、学具的准备和使用的阶段和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1、说对教学内容的.梳理与整合的基本原理和理由

  2、说导入、新授、反馈、结课、巩固练习各环节的设计与过渡的基本预设和基本期待

  3、说教学各环节当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

  4、说教学过程的创新

  五、说如何确立重点、突破难点

  1、说本课内容重点知识确立的基本理论依据(课标、心理学、知识结构)

  2、说如何实现重点知识的重点确立和反馈验证

  3、说如何利用教学法、教学手段(教具、学具、多媒体、挂图、实物、标本、知识联系)突破难点

  六、说基本预设

  1、说对教材分析与整合可能会疏漏的问题

  2、说对学情分析可能会疏漏的问题

  3、说教学环节预设可能会疏漏的问题

初中生物说课稿9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新课标认为: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为生物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语言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动参与精神,特别要注重探索和参与过程,并且要提倡跨学科领域的学习。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感悟理解,互相合作、共同发展。

  二、说教材

  本节课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后面的一个专题。实践性、综合性很强,通过探究与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鸟的美以及它与人类的关系,并且要学会保护鸟,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素养。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对鸟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状态能有一些了解。

  2、识记一些关与鸟的诗词名句,学会欣赏关于鸟的歌曲。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美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本次活动。

  2、学会欣赏鸟的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神态美、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从而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学会收集资料、加工材料、整理材料,并在加工整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鸟是人类的朋友,是国家的巨大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必备的资源,应该积极地保护和合理的利用鸟资源,养成爱鸟的美德,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2、为自己的生活环境能处处花香鸟语献计出力。

  重难点:

  ①识记一些关与鸟的诗词名句。

  ②使学生认识到鸟是人类的朋友,是国家的巨大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必备的资源,应该积极地保护和合理的利用鸟资源,养成爱鸟的美德。

  四、说教法:

  1、情景描绘法:

  本节课一开时我就展示了一些图片,让学生从视角上认识到鸟的美。然后接美让学生感知美、欣赏美、最终达到品味美、探讨美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使学生学会表达美并且创造美。

  2、自由研讨法:

  由于生物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体,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我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生物观”的要求,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本专题的感悟与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

  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4媒体辅助、添色课堂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见过的鸟类并不是很多,那知,怎么体会到这些鸟的美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对此形成直观的感受。

  五、说学法:

  本节课的特点从内容上讲,专题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专题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它把看、听、说、读、写打通,学科间打通,课内外打通,实现综合教学。本专题意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培养其情感,学会学习。从学习方式上讲,本专题课,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同时体验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因此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最主要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

  导语设计:我是一只小小鸟,曾经在枝头快活的歌唱,曾经在高空自由的翱翔,曾经在风雨中迅猛地疾飞。我有漂亮的羽毛,动听的歌喉,优美的动作,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曾以我为题材吟诗作赋。今天,我又走进了课堂,和同学生一起开一个鸟文化博览会。

  2、观鸟获得美感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鸟的美丽之处,并且激发学生咏鸟的兴趣。

  3、小组合作探究:

  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为了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我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

  ①朗诵关于鸟的诗歌

  ②唱关于鸟的歌曲

  ③自己动手画鸟

  ④讲鸟的故事

  ⑤收集关于鸟的成语

  ⑥为自己喜爱的鸟写赞歌

  本课在设计中,注重过程与方法,不是简单追求结论。根据本专题学科互通、课内外互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初读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课外广泛收集鸟的资料和信息,以供课上补充、加工和整理。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完成以上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播放轻音乐创设情境并巡回参与,以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

  4、鸟文化探讨

  看视频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鸟的动作

  探讨的鸟作用

  探讨人与鸟的关系

  这五个方面环环相扣,紧密结合,既体现了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法同时又有学生的自主参与,特别是最后通过探讨人与鸟的关系引出了保护鸟这一话题,进而让学生发表意见,为爱鸟护鸟献计献策。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爱鸟方案。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又关注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养成爱鸟美德。

  七、课作业布置

  1、爱护小鸟:做到不掏鸟窝,不捉鸟玩,不故意打伤小鸟,并且对伤害小鸟的行为进行劝阻。

  2、把你与鸟之间的故事写出来,让大家评评

初中生物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河北少儿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主要讲述了食物链、食物网等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为本章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生物圈做了铺垫。所以本章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

  从知识基础上来说,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及其组成。本节内容是以上部分的自然承接,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太大困难。从经验角度上分析,学生会吃与被吃有一定了解,但对于食物链和食物网却不完全清楚,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成。

  2.通过观察“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图片,提升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体会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关注人体自身的健康。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食物网中食物链的计数。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讲授、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方面人手,引导学生学习,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场景,提问学生该场景涉及到的生物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螳螂、蝉、黄雀、树;蝉吸取树的汁液,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它们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接着我将进行补充:可以用大树→蝉→螳螂→黄雀的链状结构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最后追问学生什么是食物链?生物上如何定义?从而引出课题——《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新课教学

  1.食物链

  我组织学生进行谜语竞猜:一片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草莓。我将追问学生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学生得出杨梅。随后继续提问学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请学生尝试用链状结构来正确书写它们之间的关系。师生总结得出草→羊→狼。

  接着我会讲解: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形成了食物关系,这种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食物链。引导学生根据所写食物链,组织同桌两人为一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食物链由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组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

  (3)通常怎样书写食物链?

  (4)可以用线段代替箭头吗?箭头的指向是一定的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题答案为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它们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第二题为起点是生产者,一般是绿色植物。第三题为用箭头来表示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箭头的方向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第四题学生说出不能,因为箭头代表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其方向总是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我会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我会总结: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条食物链。各条食物链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如草食动物要吃多种植物,每种肉食动物也有多种捕食对象,所以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

  随后提问学生若生态系统中的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在一起,会形成怎样的结构呢?进而进入食物网部分内容的学习。

  2.食物网

  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尝试将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用线连接起来。当学生完成后,让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结合教材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这些食物链为什么会出现交叉?形成了怎样的结构?

  (2)你是如何数出该图中的食物链条数的?

  学生思考后得出数食物链的条数时,要从绿色植物数起,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不能中途停止。我最后进行总结: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

  3.生态系统的功能

  我会展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示意图,提问学生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什么?能量流动具有怎样的特点?接着讲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那么如果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这些有毒物质是否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呢?

  4.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的积累

  我会播放淡水生态系统中鱼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视频。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独立思考:

  (1)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

  (2)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怎样?

  (3)这些有毒物质来自于哪里?

  通过问题串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上,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提升

  提问学生生物链中缺少生态系统的哪些成分?在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的基础上,还能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不断扩充,增加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四)课堂小结

  我会总结: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将会威胁人类自身。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的生存,让我们珍惜环境吧!

  (五)布置作业

  我将组织学生以生物兴趣小组为单位去调查生活中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事例,查阅资料讨论后给出有效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下节课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交流讨论。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节课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旨在清晰明了地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初中生物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继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完成以后,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人体废物的排出途径有三条,本节所讲的为其中之一,故本章内容与前三章联系非常密切,互为因果。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新陈代谢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课标》中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是:描述汗液形成和排出的途径。本节内容包括“皮肤的结构”和“汗液的形成和排出”两部分。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中增加了一些图片,视频,动画,准备了模型,从而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在问题设计中联系了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拓展延伸中还介绍了生活小常识,因此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目标

  学生对于皮肤很熟悉,但真正准确认识的并不多。他们对抽象的理解还存在困难,而对于形象的理解相对要容易一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模型、视频、动画的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和理解。新课标指出:人体结构域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本节课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标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别皮肤的各部分结构,推测皮肤的功能

  2、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以及它对人体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图片、模型、视频了解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2、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皮肤的结构与功能,难点是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由于皮肤在人体分布的位置和结构特点,使它具有各种功能,汗液的行车和排出过程又是通过皮肤排出体外的,因此将皮肤的结构和功能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是学生不能用肉眼观察到的,是抽象的,微观的,以至于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故将其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教法:

  1、直观演示法

  2、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3、观察法

  学法指导

  小组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声、像、图、文相统一,真实、形象、生动的展示皮肤的结构及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进而上升为理性知识。

  2、皮肤的模型:直观、形象、重复利用

  四、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2分钟)

  师生共同认定目标(约1分钟)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约20分钟)

  归纳总结,形成体系(约2分钟)

  达标测评,拓展延伸(约15分钟)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炎热的夏天,小明喝了大量的水,但他的排尿量却没有明显增加。这是怎么回事呢?从而引起学生思考,分析,提出猜测和假设,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师生共同认定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解汗液的形成,首先要了解一下我们皮肤的结构,指导学生对教材中皮肤结构的模式图和相关文字介绍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上的`相关题目。然后展示皮肤结构图,让学生辨认各部分结构,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同时也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皮肤的结构图,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下列六个问题,。充分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并尝试着说明理由,要求学生回答时要有依据,表达思想时注意逻辑性,要条理清晰,运用生物学语言,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本环节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语言组织的能力展示皮肤的结构视频,对皮肤的结构再认识,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

  2、除了具有表皮和真皮两部分之外,还具有一些附属结构,如:皮脂腺,毛发,指甲,汗腺。汗腺分泌汗液,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是怎样的呢?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通过各组学生的相互订正和补充,学生就能初步构建关于汗液的形成和排出的知识框架。

  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让学生体会其过程,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汗腺的结构是如何与功能相适应的。

  本环节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结合事例,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3、汗液分泌可以带走一部分热量,从而说明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除此之外,皮肤还具有哪些功能呢,在了解皮肤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推测皮肤的功能,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提供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分析讨论对其功能进行分类总结,然后播放皮肤的功能视频,加强学生的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依据实例进行推测的能力,同时也树立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4、既然皮肤对我们人体这么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进行点评和补充,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四)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使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五)当堂测评,拓展延伸

  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为什么我们在夏天排出的汗液比冬天多呢?

  (七)生活小常识:增加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初中生物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要求学生理解(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的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先让学生仔细体验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使学生感觉到呼吸的存在。这只是一个粗略地认识。通过对胸围差的测量和计算进入科学的认识。学生通过切实的测量和计算,完善学生的对呼吸运动使胸廓容积变化的认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胸廓的变化,而不是“听”到胸廓容积的如何变化。对于呼吸运动的完成,通过演示肋间肌收缩与肋骨、胸骨位置变化的实验、模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对于气体为什么能进出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气体交换后,是经过血液循环的运输而到达组织细胞的,血液成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可以加深对第四章中有关血液循环,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记忆方式还是以形象记忆为主,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经验,均可成为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同时,由于七年级学生自我总结能力还不强,学习方法和知识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因此教师也要在课堂要多加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感知呼吸时胸廓容积的变化;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2.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外界气体如何进出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法、合作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师:“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通过层层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进行积极的思考。同时也很好的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二)新课教学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初步感知:多媒体展示肺结构、亲身体验呼气、吸气胸廓变化

  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细心地体会一下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在此基础上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当深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这样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整体感知肺的结构,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胸部两侧呼吸的变化,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此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过渡)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2)科学感知:测量胸围差,探求呼气、吸气时胸廓容积的变化。

  学生阅读有关的课文后,一组同学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进行科学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过程,然后组织每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胸围差,教师从旁提示、指导。通过示范,保证测量的科学、规范性。同时,作为教师也适时的进行引导,从旁协助,最终保证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用数据证明胸廓容积的变化

  测量方法:三人一组(男女分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

  组织学生讨论:

  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探求新知,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勤于思考,科学探求的习惯,从而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深入理解分析:演示实验及多媒体展示

  教师演示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肺)橡皮膜代表什么?(膈肌)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思考谈论,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所学知识,借助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更高的学习知识,理解知识。

  然后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讨论:

  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

  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通过观看多媒体的演示,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后期学生的讨论总结,可以很好的锻炼他们的'合作意识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4)总结提升,课外运用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师生的归纳概括,一方面将知识进行了一个很好的整合,形成系统性并融入学生已有认知,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师提问题,学生讨论: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以此,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及学以致用,进而提高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三)总结归纳

  师生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知识的系统化学习。

  (四)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学生思考: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

  长期端坐在办公室的"白领阶层",习惯于"短暂呼吸"。因为他们长期正襟危坐,胸腔受到压迫,吸入的新鲜空气尚未深入肺叶下端时,便匆匆地呼气了,严重影响了其健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以及课下查阅资料,是否给他们以一定的建议。

  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预习下节课内容,为下节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提建议的方式,再次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可以学以致用,给人类带来的帮助。

初中生物说课稿13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3.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

  1.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有关微生物学史的材料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细菌的发现

  讲故事,了解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对微生物学的贡献,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作风以及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提供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巴斯德实验的历史突破,

  细菌到底长什么样?

  观察细菌的放大图片,认识细菌的大小形态

  提供资料,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细菌的细胞结构特征和营养方式

  比较细菌细胞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提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比较、分析、讨论

  细菌的繁殖方式

  看录像,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提供录像资料,引发学生兴趣

  芽孢

  看录像,理解芽孢对细菌的意义,了解生活中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提供录像资料,给以适当的讲解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

  学生: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学生:很长时间人们一直不知道细菌是从那里来的。人们观察到腐烂的牛肉汤里有很多细菌,就认为细菌是从肉汤里自然而然产生的。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个玻璃烧瓶,把它们刷洗干净,灌进肉汤。把瓶颈放在火上烧,玻璃融化在一起,将瓶口死死封住。这样一来,不管多么小的细菌也休想钻进玻璃瓶了。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杀死了肉汤中的全部细菌。几天之后,肉汤没有变质,证明了细菌是从空气中进入肉汤里的。可是有的生物学家质疑说: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完成,斯巴兰扎尼隔绝了空气,就破坏了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因此没有微生物生出来。这样的疑问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的。(学生纷纷点头同意)

  学生: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

  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_变质。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_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主要教学过程:

  教师: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肉汤里的细菌。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装片,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景(由于课程时间限制,没有安排学生进行显微镜的实际操作,可展示图片或显微投影实物)同学们看得清楚吗?

  学生:看见一点一点的。

  教师:细菌的个子实在太小了,我们需要更先进的显微镜,放大更大的倍数才能观察到。这是电子显微镜下,一根针头和针头上沾的细菌。你能描述一下这种细菌的的形态吗?

  学生:像火腿肠、两头圆中间直、像面包……

  教师:这种形态的细菌叫杆菌。还有别的样子的细菌吗?(出示其他图片)

  学生:有的像圆球、有的像弹簧

  教师:请大家根据细菌的形态将他们分成三种: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学生:根据图片分类。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起(双球菌)有的细菌聚成一团(葡萄球菌等)或连成一大串(链球菌等)但是每个细菌仍然是独立生活的。没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出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和书中的示意图比较。

  教师:(出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你感觉细菌细胞结构更像植物还是像动物?为什么?

  学生:我觉得更像植物,因为有细胞壁,看上去很坚硬的样子。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有鞭毛,能运动。(教师适时说明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有鞭毛)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不是绿色的。

  教师:总结:从营养方式上,大多数细菌和动物一样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它们和动物又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们会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教师:细菌的结构中有没有和动物、植物细胞都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没有细胞核(还会答有荚膜、鞭毛等,教师应适时解释)。

  教师: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DNA会聚集到细胞中一个特定的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叫核区。

  教师:细菌也是生命,它是如何繁殖的呢?(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计算一下:你手上现在有1个细菌,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

  学生:计算;212=4096个!

  教师:如果继续计算下去:48小时后呢?

  学生:抢着按计算器:2.23007451×1043个!

  教师: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证: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有就是说:理论上讲,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学生:笑,不可能!

  教师:为什么不可能?

  学生:我们会洗手。

  教师:对。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可以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可以减少很多细菌。但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是不是都杀死了呢?我们来看看细菌对付恶劣环境的方法(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看到的录像内容回答几个问题?1、芽孢和孢子一样吗?2、细菌能不能依靠芽孢繁殖?3、芽孢是细菌细胞里的结构吗?

  学生:不一样,孢子数目很多,是繁殖结构;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芽孢只在休眠时才出现,芽孢出现是,细胞就解体了,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细胞结构。

  教师:芽孢的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有一个真实的事情:

  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1967年,美国宇航局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并且在月球表面进行了软着陆,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为科学家拍摄了很多影像。两年半后,美国的阿波罗12号飞船到达了月球,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了回来。科学家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把摄像机的一小块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链球菌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科学家们可以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物理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我们不得不佩服细菌的生活能力呀!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细菌,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家思考一下,在我们家里生活着哪些好细菌?哪些坏细菌?

  教学反思

  比较新课标和旧教学大纲,很多老师都注意到:有不少旧的教学内容都删减了。因此很多人感到新教材内容太少,一节课的内容大概就只够讲20分钟。对此,我的感受是:《课程标准》和依据这个标准所编制的教材只是国家为适龄学生提供的基础标准,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标准。作为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学校,从为学生发展的原则出发,完全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补充。

  但是补充哪些新内容呢?有些老师就将删减的内容又补充上去,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我的看法是:

  一、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补充。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二、对于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应该补充。这些资料应该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三、对于能帮助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容,大胆补充。例如巴斯德实验,很多老师认为这些是“软性”内容,没有考核的任务,就轻描淡写甚至轻易放弃,这是非常遗憾的。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发现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为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而感动,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锻炼思维能力,获得很多课本上不能提供的科学工作方法。因此,对这些内容不仅应该扩展和补充,还应该精心准备,绘声绘色,发挥教学资源的效果。

初中生物说课稿14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版x年级x册第x页第x章第x节的《x》,现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下册开篇中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以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从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出发,去探讨人类的食物来源,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本节中安排的活动有交流、演示、讨论等,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为以后的学

  习奠定基础。(本节的前一节已学过,后面将学习内容,本节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创设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获取知识,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注重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我认为初中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对学生基本生物学知识的构建,我设定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

  (2)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 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龄在十三四岁的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人类食物的奥秘。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学法指导: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能力,学会合作。

  四、 教学流程

  包括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3分钟,2、 10分钟,3、 分钟,

  4、 分钟,机动教学5分钟。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安排。

  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没有。本节亮点在于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推理中领会知识,在思考中构建概念。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初中生物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章内容要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要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课是这一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通过探究实验、调查等活动,亲身体验了绿色植物从萌发到生长的过程,生动有趣。而本节课文并没有安排探究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理论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提高的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2)通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提高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难点:分析讨论“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而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稀奇。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三、教学方法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逻辑推理)。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因此我用两个视频资料,辅助讲述重点知识: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已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四、教学程序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

  1。导入

  我给学生准备了《中国十大名花》的图片,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图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情景导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2。新授

  关于《花的结构》的教学,根据我们本地的实际,用野棉花做实验材料,让学生取一朵野棉花,对照课本上的`图Ⅲ—15,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学生通过对野棉花的解剖学习花的基本结构,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去讨论、归纳结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技能目标(1)。

  接下来用一段视频介绍花的结构,再用多媒体展示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的直观性,达成第一个知识目标——概述花的结构。并讨论两个问题:(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通过进一步探究:假设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小结花的结构: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再通过一个想一想:“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教学《传粉和受精》时,传粉和受精比较抽象,先让学生观察视频《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生理过程,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再用多媒体简要的给学生补充介绍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学习植物的传粉和受精过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体现新课标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最后请两名学生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达成第2个知识目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并落实第2个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探索“桃花从开花到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实和种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学习。

  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突破本课难点:“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达成第3个知识目标——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并落实情感目标(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再让学生阅读课本104页,了解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3。课堂反馈,巩固提高:

  (1)花的主要结构是()

  A。花瓣B。雄蕊和雌蕊C。胚珠D。子房

  (2)在从花到果实的发育过程中,花的各部分结构产生什么变化?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

  花瓣胚

  雄蕊果实

  花柱果皮

  子房种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这是什么原因?

  (3)有的花并不结果,如黄瓜、南瓜、丝瓜的花多半都不结果。请解释这种现象。

  4。小结

  最后通过一个学后探究活动进行小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树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总结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幼苗→桃树→桃花→桃”。

  为了进一步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初中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鸟类说课稿04-07

初中生物说课稿15篇03-14

初中生物《开花和结果》说课稿03-12

初中生物教案09-01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02-16

初中生物教学总结12-28

初中生物教学心得11-12

初中生物教学总结11-15

初中生物知识点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