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力》说课稿

《力》说课稿

时间:2022-12-20 08:58:4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力》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力》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力》说课稿

《力》说课稿1

  一、教材简析:

  《力在哪里》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运动与力”的范畴,《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着重指导学生在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和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及“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后面的各种力的研究打好基础。

  力是无形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抽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对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我调整了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描述,从而发现力的存在,然后组织学生运用一组材料进行有关力的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整理和分析认识到“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及“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这部分是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对这个实验的设计与控制是本课的难点。接着,再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游戏加深对力的了解,体验力的基本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是课外延伸,拓展对力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它包括,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待自然、社会和个人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和方向。

  3、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配合本课的教学,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的分组实验材料有:篮球、弹珠、磁铁小车、气球,棋子和打靶纸,实验记录卡。

  这些材料看似杂乱无章,但却与本课的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这四种材料都能帮助学生体会到各种力的存在、力产生的效果及力的要素。其中,学生可通过拍、踢、滚、推、抛、压等方式来玩篮球,从中发现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大小和方向,同时也渗透了推力、弹力、和重力的知识;在玩弹珠和磁铁小车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不同的是弹珠间的碰撞是一种外力,而磁铁间的吸引则是一种内力;气球可吹、可拉、可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同时也渗透了压力、弹力和反冲力。

  四、说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二)实验探究,寻找秘密;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本课开课时,我就组织学生两人一组,玩顶腰游戏,然后谈一谈游戏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出并板书课题——力在哪里。

  紧接着,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里还有力的存在?学生可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已见。

  (二)实验探究,寻找秘密

  1、分组实验。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找到力之后,我出示了一组实验材料,并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实验,从实验中发现力的有关信息。各小组按照这样几个步骤来探究:

  (1)选出小小记录员;

  (2)商量玩法,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3)动手实验,收集信息;

  (4)用自己善长的方式填写实验记录单。

  2、分组收拾材料,整理信息。

  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我先要求学生30秒迅速收拾材料,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然后给时间学生在组内进一步整理和完善实验记录单,回顾游戏过程,梳理实验现象,最后将记录单张贴到黑板上。

  3、全班交流,收集整理信息。

  贴完后,再请各组代表根据实验记录单来汇报交流。

  在学生汇报时,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策略一:一开始,学生一般会按自己的思路无序地描述实验现象,那么我会引导学生按照玩材料的顺序来依次描述,先完整地描述完一种材料的玩法和看到的现象,再介绍第二种,这样就能有序地,不重复,不遗漏地描述各种实验现象了。

  策略二: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常常带有自己生活化的语言,而不能科学地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对发言准确、有条理的学生进行鼓励,适时点拨、提炼新知,激励其他人认真倾听 “取人之长”,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4、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在充分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讨论,对组内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类,找出各种实验现象中的共同点,然后在空白实验单上记录分类情况,并展示出来。在学生汇报分类结果时,我会请学生说一说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如果学生归类正确,就可能通过分析自己组的分类依据,从而得出这两个的结论,教师有序板书。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由于探究能力有限,学生往往不能有准确的表述,那么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巧妙引导,帮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得出力能让物体运动起来或是停下来,此时学生需要教师帮助其认识到:运动和静止都是物体的一种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对于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个结论的归纳,我们可以请两个同学在同一个地方拍同一个篮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为什么这个人拍篮球弹得高些,那个人拍篮球弹得低些,那是因为他们用力的大小不同,还可以从学生的实验记录单中列举几种物体滚动方向不同的情况,从而认识到力有方向,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学生通过观察、类推可以认识到其实众多实验现象中都渗透着力有大小和方向。

  5、科学游戏——打靶。

  在归纳出力的相关知识后,我设计了一个打靶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力的大小和方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组织学生探讨:如何轻松地移动一个大箱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产生新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后面各种力的学生作铺垫。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力》说课稿2

  课题: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九章第四节《摩擦力》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只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5.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6.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7.课后作业:

  (1)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力》说课稿3

  高二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力的分解》是司南版必修1第五章"力与平衡”第2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在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来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为后面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做准备。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分力、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正交分解;力的分解的应用。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理解力的分解要以该力作用的实际效果为根据

  3。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计算分力

  4。掌握力的正交分解

  5。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力的分解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教学的难点是:力的分解方法及其应用。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合成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并通过演示实验来强调力的分解应根据实际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给出实例。扩展到力的正交分解;通过作图法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应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演示实验、讨论法、归纳总结和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复习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分解的概念,强调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进而让学生探究力该怎样分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作图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利用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日常生活现象(手提箱子、两人提一桶水等)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进行复习力的合成等有关知识,并进行对比,引出分力与力的分解的概念。

  2。新课教学:

  通过引入,教师讲解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使学生对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力的分解中,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由一个已知力求它的分力,如果没有其他条件的限制,可以得到无数组解。通过一个迷你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指出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通过演示实验来进一步强调力的分解应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根据一个力实际产生的两个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是帮助他们掌握力的分解的关键。因此,要多举例(如图5—17),多演示来帮助学生强化这一思想。

  选择力的正交分解作为实例,并结合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分析正交分解后的分力与原来的力的关系,并用三角函数表示出来。教师举例:用作图法进行力的分解,作图的原则与力的合成相同。学生作图,教师指导、分析,使学生更加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讲解课本87页的例题,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解,并结合平行四边形定则,注重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理解本节的内容。

  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力的分解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结合本节知识,让学生讨论、举例生活中有关力的分解的应用。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力》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 号,我今天说课的教材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摩擦力的秘密。本课是在前三节课的基础上,专门介绍一种特别又普遍存在的力——摩擦力。我打算用二个课时来安排本节课的教学。现在请让我用说课的方式说一个教学片段:

  (一) 游戏导入,感受摩擦力

  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请2位同学上来玩个游戏,比赛用筷子夹玻璃珠,看看一分钟内谁夹的多。谁来?

  好,小红和小明上来。现在小红这边是A组、小明这边是B组,准备,开始。

  时间到,现在老师请个同学来跟老师一起数数看哪队夹到的珠子更多呢?来,小军上来跟老师一起数。小军告诉同学们比赛结果,谁夹的多?

  小红的比小明的多好多。

  哈哈,老师听到下面有男生不服气了,说要他们2个人交换再比一次。好,那就交换再比一次。来,预备,开始……时间到,小军再帮老师数数,谁的多?

  小明多。

  这回怎么又变成小明多了呢?

  哦!小华同学说:老师提供的筷子有问题,两边的筷子不一样。

  有的同学观察的很仔细,发现两边用的筷子不一样,来,看看,A、B组的筷子毕竟有什么不同?

  嗯!小明同学说:A组的筷子套有橡胶,B组的没有。

  A组的筷子老师是给套上了橡胶,而B组的筷子老师给涂上了一些洗洁精。

  通过刚才的2次比赛,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比赛取胜的要害是什么?

  嗯!很多同学都说是套上橡胶的筷子

  恩,很好,橡胶是关键,那同学们知道橡胶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老师提示一下,橡胶提供了一种力来帮忙夹珠子。同学们开动脑筋好好想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很好,小晶同学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她说:橡胶增大了筷子与珠子间的摩擦力。

  同学们觉得对不对啊?有没有不同意见?都没有啊?可见大家都很智慧,小晶同学说的很对,橡胶就是起到了提供摩擦力的作用。

  老师接着教你们做个实验:来大家把手拿起来,放在自己的大腿上,由前向后移动,同学们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啊?

  哦!小乐同学说:裤子被搓起来了;越用力移动越慢;感觉移动的过程中手变热了;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易……

  恩,老师听到了好多答案,大家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现象吗?

  嗯!很多同学都说是摩擦力的作用

  恩,现在大家对摩擦力有没有一个详细的印象了?

  (二) 从生活中发现摩擦力,建立摩擦力的概念

  好,同学们大家还能不能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摩擦力?有没有同学能举例说明呢?

  也许很多同学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意识到有些现象就是摩擦力,那我们现在来看段录像资料,同学们一边看一边试着想想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好,录像看完了,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举手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很好,小辉同学来,试着回答一下。

  嗯!小辉同学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产生的力就叫摩擦力。好,请坐,回答的还有些不完整,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好,小军你说。

  嗯!小军同学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产生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都没有啊?那老师来说。小军同学刚才补充的很好,点出了摩擦力的特点是阻碍物体运动,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点,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啊?

  哦,接触面。

  所以准确的是应该是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摩擦力神秘的面纱。

  (三) 入情入景,发现问题。

  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那老师想问问大家知不知道摩擦力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嗯!要运动;要有接触面

  恩,很好,同学们这次考虑的很全面,既然这样,同学们看老师这里,老师这里有火柴盒、粉笔、木块、橡皮擦,老师把它们这样平放在讲台的一块木板上,大家想一想:这时候有没有摩擦力产生?

  嗯!没有

  那么,要怎样做才能使这四个物体与木板之间产生摩擦力?

  嗯!小辉同学说:用手推动他们

  老师只有2只手,没办法一下推动4个,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小军同学说:把木板的一边抬起来

  恩,这是个不错的好办法,那我们来试试。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在抬板的过程中,4个物体有没有要运动的趋势,有的话赶快告诉我。

  老师,要动了,要动了。

  嗯!好,那我们先固定在这个角度,同学们来猜测一下,老师再继承抬高的话是哪个物体先滑下来?

  粉笔;火柴盒;橡皮擦……

  好、好、好,老师闻声了好几种答案,大家记住自己的答案,老师来继续抬高木板看看哪种物体最先掉下来。

  大家看到了吗?最先掉下来的是粉笔,之后是火柴盒,然后是木块,最后是橡皮擦。老师想先问问大家,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摩擦力?

  嗯!有

  那为什么不同的物体下滑的速度不一样,会有的快,有的慢呢?

  很多同学都说因为它们的摩擦力不一样。

  摩擦力的什么不一样?

  嗯!大小不一样。

  很好,所以说摩擦力的大小会影响物体下滑的速度?

  (四) 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根据刚才的4种物体,你们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嗯!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外形

  正好我们班分成了4组,一组挑选一个你们组觉得最值得研

  究的假设进行验证,但是每组挑的不能一样哦,然后小组讨论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所选择的假设。讨论好了以后,各小组进行研究方案的汇报,大家互相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

  恩,经过汇报和同学们间相互提意见,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有水平的选择了对比试验,那老师要再跟大家强调一下对比实验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哪些条件是要保持不变的,哪些条件是需要改变的,还要注重改变的方法。而且要留意各小组要有专门记录数据的同学。各组根据自己所研究的问题,选取好试验器材后,就可以开始动手实验了,老师这里提供一个实验记录的基本格式给大家,记录的同学就按照这个格式经行记录。

  老师刚看了看大家的实验都做的差不多了,那现在请各小组往返报下实验说明了什么?

  第一组研究的因素是物体的轻重,结论是: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第二组研究的因素是物体的接触面积的大小,结论是: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

  第三组研究的因素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结论是: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第四组研究的因素是物体的形状,结论是:摩擦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由此可见,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轻重和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五) 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同学们看老师展示出来的图,路面上油罐车漏油了,经过的自行车和摩托车都滑倒,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我们刚刚得出的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结论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嗯!用水把油冲洗干净;在油上面撒上几层沙子把油盖住……

  同学们说说哪个办法好?为什么好?

  哦!在油上面撒沙子,使得轮胎和路面的接触面变得更粗糙,就增加了摩擦力。

  恩,回答的不错,撒沙子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用水冲行不行啊?其实也是可以的,只是用水冲洗没有铺沙子快,不过最终解决的办法还是要用水冲洗。

  同学们看,老师这边有一把生锈的钳子,用起来已经很不顺手了,同学们有没有办法帮帮老师?大家观察下生锈的地方,发现什么?

  生锈的地方是摩擦最厉害的地方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就是要减小摩擦力咯?怎么减小?

  把油滴在生锈的地方。

  不错,看来大家对摩擦力已经有一定了解也知道摩擦力有好有坏了,就像上面的2个例子,有时摩擦力会带给我们好处,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摩擦力会带给我们麻烦,需要减小摩擦力。我们只有科学的动手、动脑,恰当的运用好摩擦力,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由于时间关系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就说到这里,谢谢!

《力》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设计流程图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视频播放)

  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能够容易把车拉动呢?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⑴复习力的合成,便于学生学习新课。

  ⑵提出问题:力的分解应如何进行?

  结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⑶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又如何呢?

  这样设计是使学生明确已知一个力,如果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作出无数多个分力。

  如果给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确定吗?

  ⑷探究Ⅰ(演示实验)

  观察在斜面上的小车,其重力产生的效果。

  步骤一:倾角不变情况下,在小车上一大钩码,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

  步骤二:在小车重力不变情况下,改变倾斜角,引导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用软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车重力压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显;用弹簧是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小车重力产生沿着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目的:让学生及时的应用知识。

  ⑸探究Ⅱ(分组实验)

  设问:如图,大人斜向上拉车的力产生哪些效果?

  [器材](每两个学生一套)台秤、木块(一侧面带羊眼)、夹有滑轮的支架各一个,钩码细线若干。

  [步骤]

  ①把木块放在台秤上,如图,在实验记录表中第一行记录台秤的读数。

  ②用细绳一端与木块上的羊眼相连,另一端与钩码相连,并把绳子挂在支架上的滑轮上。保持滑轮的高度不变,增加绳上的钩码,在表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③保持钩码不变,改变滑轮的高度h,在表格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力》说课稿6

  1.说教材

  <摩擦力> 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相互作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内容有:

  1.滑动摩擦力;

  2.静摩擦力;

  3.摩擦力的调控。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有如下特点:

  1.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

  2.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3,先研究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研究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会应用公式f=Nμ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μ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μ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探究、讨论并结合多媒体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多媒体)看一则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两个图片(有关工业上传输带和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提出问题:看了一 则消息和两个录象它们告诉了我们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再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例如可以让学生把手掌平放书桌上,不断加大压力并向后拉,从而感受不同类型摩擦力的存在,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滑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导入新课→控制变量→相关运用。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课本例题。

  (2)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但是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 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两个练习:练习1、2、3题。然后评讲。

  (4)、布置作业

  练习第3、4题。并预习下节教材.

  (5)板书板画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以上是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力》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所用教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属于初中物理“主题二运动和相互作用”中“机械运动和力”的内容之一,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压强的概念,这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在学生学习这个概念之前,已经学习了质量、密度、速度、力、简单机械等力学内容;在密度和速度的学习中运用过比值定义法等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后面的“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等内容都是以压强概念为基础的。同时压强的知识对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和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有重要作用。编者也采用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图片和探究实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

  展示压力作用效果不同的实例后,学生很容易发现和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和展示的实例,也容易提出“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猜想,并且容易设计出简单的实验验证猜想,是初中物理中适合学生运用科学探究学习的素材。

  二学生学习心理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许多与压强概念有关的问题,但在学习中也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压力的概念,容易与重力混淆。因此要特别注意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虽然学生在速度、密度的学习中,运用过比值定义法,但还不可能掌握这种重要的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因而学生在学习压强概念时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压强与压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等。可见压强概念的学习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压强概念的教学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结合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结合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简单的现象。

  (2)知道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验证”的科学探究方法。

  (2)在设计实验时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在给出压强定义式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比值定义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帕斯卡在物理学发展中对研究压强问题上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努力创新,年少有为的科学精神。

  (2)在运用压强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树立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社会实际的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描述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教师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为什么图钉的帽做得又大又平,图钉的尖。做得又细又尖?

  当人们在松软的地上行走时,为什么会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脚印?

  为什么在泥泞的沼泽地里有轮子的车辆寸步难行,而装有履带的坦克和拖拉机却可以行动自如呢?

  在茫茫的雪原上,为什么徒步行走是那样的艰难,”

  引导让学生在物理情境中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二)分析原因:针对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交流,以达到活跃课程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提出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

  (四)实验验证:教师提供几种教具,要求同学从中选择,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方案一】装置如图13—3所示,在玻璃槽内装一些沙子,然后放一只小桌.实验中,我们观察的是在不同条件下,小桌对沙面的压力引起的沙面形状的变化,当然桌子在沙子中陷得深浅不同,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按图13—3将装置放好,先观察一下此时小桌陷入沙中的情况.然后按图13—4所示,在小桌上放一砝码,观察这时小桌陷入沙中的情况,发现此时小桌陷入沙中比图13—3中要深,说明当压力增大时,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由此可以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

  因为压力大小是影响其作用效果的因素,所以我们要用控制变量法,将这个因素稳定下来.也就是说,对比实验中压力大小应是相同的.如图13—5所示,将桌子倒置,仍在桌面上放一砝码,观察桌子下陷情况.对比上图实验我们发现,即使压力大小不变,压力的作用效果也不相同,压力的作用面积也影响它的作用效果.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的大小都有关

  【方案二】用两只手指分别压铅笔两端,压笔尖的手指觉得较疼

  (五)得出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都有关

《力》说课稿8

  一、说教材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通过网站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二、说目标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四、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F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学生实验、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五、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六、说程序

  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动手实验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与交流,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的学习从已有的经验入手,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开始,又通过教师的帮助了解现代科技中的相关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既是自主的又是合作的,把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相关运用。在学生广泛猜想、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通过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然后评讲。

  4.小结

  教师让学生谈学习心得。

  5.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哪些地方需增大摩擦,哪些地方需减小摩擦,用什么方法实现的。

  (2)练习第3、4题。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力》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对于“力”这个字,学生已经非常熟悉,它用在不同的地方含义是不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要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中所讲的力的含义。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 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力的单位。

  c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能力目标

  a 通过探究活动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德育及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3、教材编写思路及结构特点

  教材对每个知识点,均以“想想做做”或“想想议议”来引入力的有关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边观察,边分析,边总结物理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4、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正确并规范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2)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二、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是在学习了“运动的描述”的基础上,再进行特定的探究活动及教学演示,让学生通过分析物体运动的情况,根据“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分析总结出来的。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是在学习了“运动的描述”,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后,来学习这一节内容的。学生初学物理学中的“力”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不能准确、完整地根据演示实验及探究活动分析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2)不能准确无误地理解力的三要素是怎么样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

  (3)不能正确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我计划使用如下教学方法:

  (1)实物演示法 (2)多媒体演示实验法 (3)探究法

  (4)引导法 (5)讲解法 (6)举例法

  (7)启发式教学法

  2、说学法

  (1)探究法:针对此种学法,教师要用实物演示法、引导法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2)分析法:针对此种学法,教师要用讲解法、深究法、多媒体演示法进行讲解、说明。

  (3)小组讨论法: 针对此种学法,教师要用启发式教学法及举例法说明。

  (4)观察法:针对此种学法,教师要用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讲解法、举例法等多种方法并用进行阐述。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力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如:人推墙时,墙也在推人。这种意识在学生以前的认知中是没有的,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一是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二是要从一些打破常规、能发散思维的问题入手进行引导。让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激发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导入新课、课堂活动、小结、布置作业等四个部分。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用投影放大“力”字。请学生用力这个字组词。

  生:力量,力气,战斗力,力不从心,身强力壮……(学生个别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用“力”这个字组了很多词,包括很多领域。那么,我们物理学中的“力”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进行探究。

  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2)新课教学

  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把教学活动分为4个探究过程。

  探究活动一:力有些什么作用效果?

  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有限,要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力求做到直观易掌握。我采取这样的教学步骤来引导学生学习:

  举例子 分析例子 录像资料 分析录像资料 总结

  而且,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1N的力到底有多大,再让学生看投影。这样,能使学生感性地知道1N的力到底有多大。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

  探究活动二:哪些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较难理解的,而且学生的分析能力有限,也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力求做到直观易掌握。我采取这样的教学步骤来引导学生学习:

  举例子 分析例子 录像资料 分析录像资料 总结

  分析完之后,教师要对力的三要素是怎样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进行概括总结。

  探究活动三:怎么样用一个图来表示力的三要素?

  这部分内容是个死内容,在探究活动二的录像中已经进行了说明,又因为这种作图的方法是人们人为地、直观地表示出来的。对于这个知识点,教师只要告诉学生表示方法,大多数学生就能掌握,再指导学生会以这种方法作图就行了。这要进行学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作图,教师巡视并指导。

  探究活动四:在物理学中,为什么说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力学初学者最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我采取这样的教学步骤来引导学生学习:

  举例子 分析例子 录像资料 分析录像资料 思维发散 总结

  按照这个步骤,教师最后进行启发式思维发散讲解,引导学生得出“苹果落向地球”,同时,“地球也在落向苹果”的结论。以此进一步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怎样来确定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3)最后,进行课堂内容小结,并布置课后练习。

  五、教学媒体设计

  在本次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学生第一次学习力,对力的有关概念很难理解,对此,我适当地选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能直观、清晰、简单明了地进行学习。解决了一些较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的问题,也完成了一些较不容易实际完成的物理实验。不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还是对学生学习,都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该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创意的地方便是思维发散部分。对于这一部分能够直观地进行演示,这是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很难体现出来的。而且,该多媒体课件中,引用了大量的录像资料,且我又对这些录像进行剪截,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回忆录像中的知识,而不是看过就过了。从这一点讲,这是该课件极具个性之处。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为了对这节课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我设计了这个表格:

  教 学 效 果 的 评 价 标 准

  项目(总分50分)

  优秀(10分)

  良好(8分)

  一般(5分)

  得分

  内 容

  标题

  标题文字组织较好,能激发学习兴趣。

  标题文字组织恰当,较吸引人。

  标题文字组织恰当。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能用准确的语言,适当的多媒体介绍。

  教学内容能引用多媒体资料,适当的进行组织。

  教学内容完全引用资料的内容。

  多媒体的引用

  多媒体引用与内容吻合,能突出主题。

  多媒体的引用与内容吻合。

  多媒体的引用与内容基本吻合。

  学生的感受

  内容中有独特、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内容。

  内容中包含1-2点学生的学法指导。

  内容中没有独特的见解,学生反应一般。

  引人入胜图片或文字

  背景图案选择较好,能增强文稿的可欣赏性。

  背景图案选择恰当,能起到改善文稿的可欣赏性。

  无背景或颜色

  总分

  对于以上的评价标准,可以把这个表格印发给听课教师及学生,由他们来给这节课进行定量评价。而评价结果可以很直观地以分数的形式表现出来,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结果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七、板书设计

  本节内容的板书设计,做到了层次清晰,知识点直观表达,能用较少的文字,将本节课的内容很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特别是板书中的第3个知识点的表达,更是清晰的说明了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之间的内在联系。

《力》说课稿10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知目标: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 创设情境,实验引入: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

  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 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三) 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我打算请学生上讲台来完成书本上138页的“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一个学生上台实验过程中,其它学生仔细观察,如发现台上学生操作有误,即可举手取而代之。这样做有几点好处:其一、台上学生得到了动手的机会;其二、台下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由于有了驱动力,就不仅仅只是看“热闹”,而转为聚精会神看“门道”了,这样即使他们没有上台,但对这个实验也绝对印象深刻;其三、实验是同学动手做的,而不是老师包办的,故而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其四、实验装置只须一套,对实验器材简陋的部分学校,这个方案应该是可取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着从旁引导的作用。一开始提出问题:如果要测一个力,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这时再让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的这一实验,然后再点一位同学上台操作实验。完成书本138至139的实验后,再让同学开动脑筋想想:如果想通过实验知道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谁大谁小,可以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谁想到谁就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 第三个环节是“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边事例进而总结得出理论。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脱离。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五) 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1. 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而当他想要做回环动作时,双手又不能抓得太紧,为什么?

  2. 某乡亲想清除黄豆中的砂粒,他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黄豆就顺着斜面滚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这主要是由于

  A.砂粒比黄豆密度大 B.砂粒比黄豆体积小 C.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大 D. 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小

  3.一辆重100牛顿的小车,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需用推力10牛顿,这小车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种类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

  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

  行驶中的汽车轮子与地面的摩擦

  (六) 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小议摩擦力

  在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界,无处不存在着摩擦。那么,在我们的身边究竟有哪些常见的摩擦呢?

  当太阳重又点亮一个新的黎明,你睁开双眼,此刻你的眼球和眼皮之间已经完成了今天的第一次摩擦而你却全然不知。

  接着,你撩开被子伸手去抓衣服,衣服被抓过来靠的是它与手之间的静摩擦。如果这力消失了,即使你勉强将衣服揽在怀里,但鬼才知道你如何才能将它穿到身上,因为你根本抓不住衣襟,纽扣一个都甭想扣上,姑娘的裙带是永远系不住的。

  穿好衣服蹬上鞋子,你迈步走向洗漱间。这时,鞋子与地面及鞋子与脚之间都产生了较大的摩擦力,使你稳步前进。

  接下来牙刷又利用它与牙齿之间的滑动摩擦帮你除去牙垢。我们口腔中的牙齿根据功能可分成切牙、磨牙、尖牙等不同种类。其中磨牙(口腔里侧偏乎的牙)的作用是磨碎食物,有人认为食物是被压碎的,这纯属错误,不信你可以做一个咀嚼动作体会一下。这使我们马上意识到一个正常的人用餐是离不开磨牙的,而磨牙的工作是离不开磨擦力的`。

  完成上述事情之后,你可能去上学或去上班。当你登上自行车时,你可曾知道,它的后轮是主动轮,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是向前的,起动力作用;而其前轮则是从动轮,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是向后的,起阻力作用。当你拐弯时千万要减速慢行,因为拐弯所需的向心力是由地面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提供的。因为这种摩擦力是有限的(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故车速也是有限的。如果地面上有冰雪,更要注意,因为这时摩擦力是很小的,弄不好会人仰车翻造成交通事故。如果你想刹车,千万不要误认为只有轧皮与车轮之间才有摩擦力。车轮与地面之间摩擦力也起制动作用。

  如果你在机关、学校工作或学习;那么写字和画图是常用铅笔和圆珠笔的。用铅笔时,“铅”是靠纸将其磨掉而在纸上留下径迹的;圆珠笔笔端的“圆珠”只有受到纸的摩擦力才会转动,从而把油墨引出来,留下印迹。在特别光滑的纸面如油纸上是无法使用铅笔或圆珠笔的。

  如果你在工厂、仓库或码头上工作,那么传送带该是一件常用的工具了。正是传送带给了物体一个静摩擦力,才使物体随其所动,达到传送的目的,如果,失去此力,就会只是皮带走,不见物体动,即原地打滑。

  你知道砂轮、砂纸、砂布都是做什么的?它们都是专门制造摩擦的。如果你做的是金属器件的抛光工作或油漆工作,你肯定离不开它们。

  如果你是车工,会发现车刀工作一段时间就变热了。这是因为车刀与工件之间产生了摩擦力,木工也会发现锯子或钻头工作一会时间变热的现象,这也是它们与木料之间产生了摩擦所致。

  牢累了一天,你可能打算痛痛快快的洗一个热水澡。当拿起搓澡巾时,你会想到为什么它的表面非常粗糙吗?它也是为了和你的皮肤产生一点不可忽视的摩擦啊!

  当你上床脱去毛衣时,会听到“霹、啪”的轻响,有时还刺疼了你的皮肤。这是因为毛线之间摩擦产生了静电的原因。接着,你将合上双眼酣然入梦,这样你的眼球与眼皮就完成了一天的最后一次摩擦。

  如此看来,摩擦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它渗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当中,离不开,甩不掉。它有时十分可爱,有时又相当讨厌。我们应当经常观察它、研究它、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很好地驾驭它。

  (七) 课后作业:

  (1) 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力》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色彩的感染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依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课型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色彩是诉诸视觉最具感染力的形式语言,而绘画恰是能体现色彩感染力载体。而本堂课主要通过对绘画作品的欣赏,了解不同风格流派对色彩感染力的诠释。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色彩的产生、色彩的要素、色彩的搭配等知识有所了解,并在前面的欣赏课中积累了大量对色彩的直观感受,可以说对于色彩很熟悉,但平时并不会很积极、有意的观察和了解,本课则是要让学生深入的来了解色彩的特点,感受色彩所反映的人的精神世界,进一步探索色彩的对比、调和及搭配,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色彩,亲身体验如何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为后续内容水彩画、水粉画的实践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不同色彩搭配在视觉传达中所起的感情影响,加深对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感染力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欣赏、体验探究、小组讨论,体验感受不同风格绘画作品中色彩所传达的情感和内在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不同风格艺术形式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感性到理性去认识色彩,并运用不同色彩搭配传达信息、传递情感和表达思想。

  难点:理解并体会色彩语言如何对人们心理及情感的影响,了解不同风格流派对色彩感染力的诠释。

  五、教学方法

  教法:演示法、情境法、讨论法。

  学法:合作法、观察法、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出问题:如果用一个颜色来表现你的同桌,你会选择哪种色彩?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每一个不同的色彩代表了不同的性格或者情感,这是因为色彩是诉诸视觉最具感染力的形式语言,而绘画恰是能体现色彩感染力的最有力载体。我们一起走进《色彩的感染力》一课,了解不同风格流派对色彩感染力的诠释。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通过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强化美感体验,帮学生理解绘画中的色彩美。

  (二)邂逅色彩

  1.展示两幅食物的对比图,说一说哪一幅更诱人?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俗话说在我们判断一道美味的食物时讲究“色、香、味”俱全,可见色彩的重要性,好的色彩搭配、和谐的视觉效果可以带给人们与愉悦的心情和不同的心理感受。

  【设计意图】把人的味感与色彩感觉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感受和区分色彩的表现性,通过直观法,再一次强化色彩的心理特性和情感作用。

  2.展示《千里江山图》《干草垛》两件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谈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哪一幅更具有色彩的感染力?

  教师总结:《千里江山图》色彩明快;《干草垛》色彩和谐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实现美感的迁移,强化美感体验,帮学生更好的理解在绘画中色彩的美感体现。

  (三)感受色彩

  1.展示《千里江山图》《出水芙蓉图》《玉兰黄鹂》三件中国画作品与《干草垛》《土地》《乌鸦群飞的麦田》三件油画作品。学生欣赏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选取喜欢的一组作品欣赏并思考问题:这三件作品分别用了哪些颜色?有什么样的色彩关系?色彩传达了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探讨并回答,教师总结:

  ——《千里江山图》赭石、大青绿;对比强烈;匀净明丽,富于装饰性。

  ——《出水芙蓉》粉色(曙红+钛白)、绿色(花青+藤黄)、赭色;强烈对比中更显和谐;柔丽、润泽。

  ——《玉兰黄鹂》石青、钛白、赭石;色彩对比强烈;典雅华贵。

  ——《草垛》赭色、黄色、绿色;色彩和谐;光彩夺目,色与光交相辉映。

  ——《土地》红色、橘色、黄色;色彩饱满、响亮,视觉冲击力强。

  ——《乌鸦群飞的麦田》黄色、蓝色、绿色、橘色;色彩对比鲜明明亮;给人一种炽烈热爱的感受。

  2.继续追问:这几幅哪一幅的色彩感染力最强?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乌鸦群飞的麦田》燃烧着画家激情的火焰,倾注着内心激荡的情感。

  ——《千里江山图》壮丽秀美的山水,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超乎物象之外的精神世界。

  ——《土地》冲击力强,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的赏析更加直观的让学生感受色彩在作品中的运用,体会色彩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使学生对色彩的意义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感受,为学生后续的`活动做铺垫。

  (四)总结领悟

  总结:中外的美术作品都通过色彩来传达情感,而相对于中国画的含蓄,在19世纪像梵高这样的印象主义的画家着力于光色关系与色彩变化规律的探索。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艺术思潮的出现,许多画家开始尝试以强烈、自由而主观的色彩来造型和表现,这种色彩被称为“表现性色彩”。

  (五)比较鉴赏

  展示《静物》《无题》等作品,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作品从色彩的表现与感染力方面进行分析。

  ——《静物》野兽派画家马蒂斯追求一种简洁明快的色彩效果,暖色调为主,明确地表达出了一种温暖、柔和、安适的气氛与情调。

  ——《无题》画中的色彩随着纵横交错、不同力度的笔触恣意挥洒,没有明晰的界限和秩序,是抽象表现主义的杰作。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巩固知识,运用色彩的美术语言来欣赏作品,体会色彩的魅力,更深层次的感受色彩的感染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小结作业

  小结:总结重点知识。

  作业:课后多关注生活中的色彩,了解创作的作品与生活的联系,并且尝试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设计意图】更加系统的呈现知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同时根据美术教学探究性的特点,设计课后作业,有利于课堂知识的深化,使学生在生活中更好的运用美术。

《力》说课稿12

  1.说教材

  “摩擦力” 是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大小计算,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准备在下节课重点介绍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滑动摩擦力的应用。本节课的重点是两种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两种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对静摩擦力存在的认可和决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通过做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说程序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课件展示生活中摩擦力)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让学生将手指压在导学案中的四种材料上往前,往后摩,从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结合导学案第一部分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突破学生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可利用刷子实验演示或用“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通过对由传感器得到的图像分析,和实验观察验证,得出最大静摩擦力的存在,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与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有关。并引出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探究目标讨论影响因素→提出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方案设计→选择实验数据处理方案→探讨试验中的注意事项→计时实验探究,结合导学案第二部分完成实验。

  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即: F=μFN

  ③“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 [阅读P59表1了解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些其他结论:

  ①与面积无关;

  ②在速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也无关。

  4.结合导学案第三部分师生一起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收获。

  并提出下节课的目标.

  5.板书板画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力》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以毛主席诗词“坐地是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开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复习运动现象,故而知新,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启发诱导

  A:做课本中小车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以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

  每次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学生找出实验中哪些条件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不变:同一小车、同一斜面、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变化: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渗透比较,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引导起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过上面的演示实验,简单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实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有可靠的事实基础,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础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一定律。

  3:在教学突出重点中,对定律中关键词语进行说明,各种易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生活观念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大胆而合理的确良外推,它只是一种基础假设,由于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因此这条定律无法直接用实验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在于它推得结果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形成对比知道知识的发展过程由错误正确完善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点和关键。投影牛顿第一定律

  一、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错误)

  二、运动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正确)

  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完善)

  环节五:难点突破

  牛顿第一定律虽已建立,但学生对其建立过程仍比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形成难点针对此现象采取了,实验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直观实验与抽象受力分析相结合的起来,这样做到了使其难点先简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决方法,使其难点被逐步得以解决,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节课在程序安排上针对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题,创新情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形成新旧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2、重视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重视各种变成恰当的应用,对其定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使牛顿第一定律得以巩固,理解定义、特定的含义。

  4、在此引导说明,对其进行加深,从而形成深刻印象,通过不同层次联系,加强基础与习题的配备,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认知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加经改进,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5、归纳总结。由学生回忆本节学到了什么为主线,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经过这一回顾,让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去研究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设计。

  6、定量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习困难的同学加深对本节特点及基础知识理解认识,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行如下设计。

  (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在复习运动和力基础上)

  (2)新旧联系,指引注意。

  (3)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实物、小车实验)

  (4)讨论分析形成结论。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体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思考,讲座得出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力》说课稿14

  本节课是我根据学生实际,自选的内容,原因是我觉得意志力对人的一生很重要,应该提出来让学生重视。可以说意志力强的人,就容易成功,相反意志力弱,就一事无成。这个道理大家也都明白,而我们的学生不明白,更不知道意志力是需要练习的,只有多次练习,我们才能对更多目标形成稳定的坚持的习惯。而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让孩子们做这个,学那个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意志力培养,我们更多是用加压的方法,帮助孩子完成目标,而缺少,帮助孩子激发自己完成目标的动力,保持意志力方法上的引导。真正的从家长的角度“你要做”,到学生的角度“我要做”,“我还要坚持做”,“只要我想做的我就能坚持”。这对学生形成坚韧、不服输的性格都是有好处的。

  本节课我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意识到激发意志力的重要,找到激发和保持意志力的动力和方法,并且能通过,完成生活中对自己有价值的小目标计划的`制定,来激发自己的意志力。这节课我目标的落脚点,仅仅在于让学生意识到意志力的重要,而不是要帮助学生们增强意志力,因为真正增强意志力一节课不可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练习的过程。

  下面我说说,我的教学思路。我把本节课内容分成了五部分,第一部分导入意志力;二部分体验活动,探究激发保持意志力的方法;第三部分,分析以前不容易完成的目标,在意志力激发和保持上有哪些欠缺;第四部分,指导学生设计一份可操作性强的目标计划书,并决心完成;第五部分,拓展知识和视频。

  下面我分步说说我的教学意图。第一部分利用成功,引入意志力,并了解意志力的含义。教师对意志力进行解释,这是为了节省时间,平时我会让学生自己查字典,找出解释,这样记忆会更深刻。这个环节是从大多数孩子的认知水平出发的。大多数孩子不知道意志力是什么能力,或者多少有些了解,认识也不够清晰,这里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们明晰,意志力就是一种坚持到底的力量,帮助学生明确主题。

  第二部分,我是通过一个简单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们明白,一个很简单的目标的完成,自己都会遇到困难,都会经历,用意志力战胜困难的一个艰辛的过程,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是成功的前提。通过对“感受困难来临的感觉、激发意志力的动力,保持移动力的方法,成功的感受如何”几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们从自己的行为中找到激发意志力和保持意志力的方法,为成功完成每个目标做好准备。

  第三部分,就是用体会出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部分。这些例子,都是在同学们中调查后,比较典型的例子,通过逐个例子结合前面方法的分析,让学生们意识到,对于不容易完成的目标,我们在目标的确定上,以及在意志力的激发和保持的方法上,都没有做好准备。简单的说,就是我们要完成的目标我们并不重视,因为许多目标不是我们制定的,最早是家人制定的,老师制定的,我并没有兴趣,或者说我们并不重视,我们并没有精神上的准备。所以我们以后在目标制定之前,一定要把目标的重要性和方法想清楚,以此作为激发自己意志力的动力,再加上陪伴、激励、分段奖励等策略的部署,让自己对目标的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四部分,完成目标制定书,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下决心,完成一个目标的过程。从目标名称,到完成目标的理由和方法,到具体时间的制定,完成人签字,都是心理学上的一种暗示活动。这个过程,我的意图是帮助学生们会告诉自己,这是我制定的目标,我的理由很充足,我完成目标的策略很齐备,我必须要坚持的期限是,我签字,一定要完成。

  第五部分,介绍形成习惯的知识和刘伟视频。介绍小知识,是让学生们明白我们完成习惯的目标是有期限的,重复多了就会形成习惯,习惯了的东西我们不会感觉麻烦,给学生保持意志力完成目标以理论支持。

  刘伟的视频,是给学生们精神上的支持,让大家看到他,就让自己没有理由,因为微不足道的事情而放弃坚持,为学生提供一个坚持的动力。

  这节课的以“意志力“为主题,可以说对学生要求很高,一个成年人要想做事坚持到底,没有足够的动力都难以完成,更何况孩子。所以本节课对学生的作用,就是提醒。也就是提醒大家,意志力对于我们成功很有用,如果你坚持了、付出了,会收获成功,你不能坚持,没有收获也不要抱怨。

  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倾听。最后还想向各位倡议,如果我们为人父母,我们就应该做好,孩子们完成生活中每一个小目标的陪伴着、鼓励着、喝彩者,让孩子们在付出辛苦的同时,收获到一些甜头,这样对他们才公平。

《力》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是伽师县六乡中学物理教师努尔斯曼姑丽·图尔逊,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光现象》中第二节《光的反射》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它与日常生活。生产。军事。航天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理解的知识。本单元包括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两小节,本节说课我们只谈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这节学习,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③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④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

  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习、研究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②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并且能够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难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实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教法

  1、教学理念:

  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体现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自身的积极探索,用自己的实践去亲自感悟。教学过程体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2、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教具

  激光器、硬纸板、大头针、平面镜、量角器、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教师提问:光源发出的光进入了人眼,人便看见了光源,那么人为什么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的教学

  1)光的反射现象

  演示:光射到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

  概括: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的现叫光的反射

  2)有关的几个物理名称

  教师边演示边画图,并强调平面镜的光学符号的画法

  一"点":入射点O

  入射光线AO(强调:字母顺序,画实线,箭头及方向) 三"线" 反射光线OB (同上)

  法线ON 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画虚线)

  两"角"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①当E、F屏在同一平面上时,可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不在同一平面时,不能同时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引导学生此现象说明:"三线共面".

  ②让学生观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此现象说明:

  "两线分居".

  ③让学生根据现象和测量填充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现象规律: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

  2、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

  3引申:法线既是镜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

  4、应用: ①求角(随堂教师举例) ②作图

  4)光的反射类型:

  1、对照课本4——16中的a、c两图分析说明特点:

  镜面反射: ①反射面平滑②入射光平行,则反射光平行。

  漫反射: ①反射面粗糙②入射光平行,反射光向各个方向。

  2、强调二者都遵行光的反射定律

  3、列举日常生活中两种反射的事例,并加以解释。

  ①看电影

  ②黑板反光

  ③雨后夜晚走路

  三、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知识要点:

  (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两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四、作业。

  课本76页练习1和学习达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