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11-16 08:08:1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15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课标

  首先说教材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依据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而提出了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目标。

  1、掌握本册课文中的生字词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2、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3、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了解描写方法、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

  5、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黙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基础。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背诵基本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8、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

  其次,说单元目标:

  1、了解他人成长的足迹,促成自己的成长意识。

  2、正确看待不同的经历,勇敢面对挑战。

  3、结合生活经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4、重点研读、揣摩、赏析富于情感的精彩语 句,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5、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有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能按要求写作文,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6、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和多角度理解。

  二、说教材。首先说编写意图:

  1、单元内的选文文质优美,具有文化内涵,富于启发性。如有的讲述贪玩的孩子学习读书的成长中的快乐;有的讲述在父辈影响下逐渐成熟并能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英子;有的讲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并愈挫愈奋、愈挫愈勇,保持生活乐观精神的丑小鸭;有讲述成长过程中,对把握人生方向的思考。这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于学生莫大的鼓舞、激励、鞭策、警示。

  2、内容编排简化头绪的同时,加强了整合。

  3、语文知识与练习体系在探究学习中融为一体。

  4、教材开放有弹性,具有开发、选择、拓展的特点。其次,说单元内容解析及教学重点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这篇课文要结合儿童特点,让孩子有兴趣去读课文,重点把握文中的写景特色,掌握写景的一些方法,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的叙事方法。体会课后所提出的三种不同的思想主题。《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成长过程中的情感故事,本文的重点是知道课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双重含义,了解象征手法。知道插叙的内容和作用 并逐渐学会运用。

  从全文角度看父亲的话对我成长的影响。体会浓浓的亲情。《丑小鸭》这篇课文要通过对童话的学习了解童话的特点,并了解作者安徒生。这篇童话它向人们传达出一个哲理: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还要让学生知道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丑小鸭”现实意义在生活中影响很大,要让学生分析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做到学以致用。《诗两篇》一是讲述坚定信念,一是讲述正确抉择。都是非常有哲理,给人深刻启迪的诗,学生首先要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这两首诗重在指导学生朗读和感悟,并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背诵积累。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味诗人因人生之路的选择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本文重点要积累文言词句,翻译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手法。3知道仲永由天资聪明变为众人的原因,通过前后对比体会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实践活动:从个人实际出发,通过说自己的烦恼,解别人的烦恼,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烦恼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用心去解决它,一定将会战胜烦恼。第三,说教材的整合。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几篇文章从不同的审视角度展现了成长中的悲与喜,让学生正视成长中的挫折,快乐而有收获的成长着。它属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板块中的“人与自然”这一板块。七年级上第四单元“人生感悟”和八年级下第一单元“人生轨迹”的主题也是为围绕着“人与自我”这一板块展开,只是从不同年龄、不同人物的成长境遇来讲述,让学生多角度的收到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它处于这两者中间,在学习修辞方法、

  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等都起到中流砥柱、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为学习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做铺垫。

  三、说建议。首先,说教学建议:七年级学生已逐渐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语文整体素养在不断提高,这为本学期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有以下建议

  1、激活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让课堂充满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朗读。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3、开展活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开展的手抄报比赛、演讲、征文等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4、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提倡和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其次,说评价建议:

  1、突出课程评价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课堂及时评价和学业成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考察与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档案袋,从学生课堂表现,课外阅读记录、习作、活动记录、学情检测等方面进行评价,重过程,轻结果,多鼓励,少批评,即时诊断,增强信心。

  3、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既要教师评价,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结合家长和社会的评价,运用各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四点指出,“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此,教学时要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1立足课内资源:

  (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和资料袋中的内容丰富学生知识。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综合提高语文素养。要将教材上的知识点系统化,教学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合理开发利用课外资源。

  一、重视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在课外阅读中吸取丰富的语文知识,做好名著导读工作。

  二、利用好网络资源。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活动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积极开发当地资源。

  一、用好校内资源,培养探究精神。

  二、用活自然资源,培养实践能力。

  三、用足家庭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昨天、今天、明天我们在不断的钻研着教材,改善着课程设计,完善着教学过程,相信在千锤百炼中会改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我们用语文文本的无穷魅力,用语文教师的几分努力,用师生互动的轻松愉悦,创造一个万木葱茏、百花争放语文课堂!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2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言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皇帝的新装》一课。

  以下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体裁为童话,学生初次学习这种体裁的文章,它是在了解记叙文的基础上采用拟人的方法、将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等人格化。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所以这一课既是对记叙文巩固,又进一步学习拟人、夸张等修辞及想象在作品中的实际运用,对培养学生今后阅读童话的能力和想象能力起重要作用,因此本课在本单元及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

  2、教学目标

  学生初次接触童话,有很必要了解童话有关知识,同时为了给学生今后的研究提供规律性等方法方面的启示,所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

  (1)知识掌握目标:掌握字词、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童话的有关知识,学习通过人物描写、运用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揭示作品主题。

  为激起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确定

  (2)能力培养目标为: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结合教材确定

  (3)品德和心理素质培养目标为:注入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养料。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本节实际确定

  (4)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

  3、教学重、难点

  为给学生今后写作提供方法方面的启示,确定本节教学重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突出作品主题。

  为将本节所学知识运用到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去。将学习重点再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确定教学难点为:想象力训练。

  二、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的完成将依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总结受骗人的相同的'心理达到揭示作品主题的目的,课后练习穿插进行。教学难点安排在分析课文后,了解了课文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后再安排想象力的训练更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童话作品体裁的特点及时间所限,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字词训练,大屏幕显示,师生合作完成。此为记忆性学习。

  2、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课文。

  3、分组研究学习: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结合屏幕图片展示,研究总结不同人物的相同心理,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悟出作者写作目的,同时感受与人合作学习的愉悦,方法由记忆性学习上升到理解性学习。

  4、想象:我本着营造机会就放手的原则,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给学生思维活动空间,激励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由理解性学习上升到创造性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1、思想准备:确认帮助学生成人,培养创新精神思想,按照研究式创新教学法进行教学。

  2、心理准备:以积极饱满的情绪上课,有实足的信心。

  3、物质条件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

  (二)导入:结合学生已熟知的童话故事,采用画面展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将学生引入童话世界,导入课题。

  (三)了解作者及文体:初次接触童话,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使学生了解童话有关知识,为今后学习同类体裁文章打下铺垫。

  (四)整体感知:这一环节设计是从课文整体入手,在快速阅读中理解大意,对作品中人物作出初步评价。

  (五)学生研究、解决教学重点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研究作品中人物的相同点及不同点,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从而提示主题,这也是德育渗透的大好时机。

  (六)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想象力的训练会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创设了培养创新思维的好机会,也是本节教学重点的实际应用。

  (七)反思与小结

  这一环节一方面系统地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表现,以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研究性学习

  此环节是想象力训练的进一步强化,将口头表达内容形成文字,更具问题的挑战性,是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再提高过程。

  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讽刺)

  1、人物的语言 展新装

  心理描写

  2、夸张的修辞 试新装

  3、合理的想象 看新装

  做新装

  皇帝爱新装 孩子说真话

  鞭挞虚伪 呼唤真诚

  突出中心

  以上是我关于《皇帝的新装》一课的设计说明。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背景介绍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人故事的第四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当堂训练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增强,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学习交流过程中,优生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目了然,有助于差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又是自读课文。作者抓住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并穿插了确切的议论和抒情,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三、教学理念

  创造性地学习运用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展开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师生同学,分享体验,以读促写,读写相长,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圈点人物性格特征的关键词句,批注描写时所用的方法。

  2、学会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

  3、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逐步适应“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

  难点:运用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六、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直接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

  2、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三)自学指导

  以男女齐读和代表范读两种形式朗读课文,其中女生齐读(1~2段),A范读(3~4段),B范读(5~6段),C范读(7~8段),男生齐读(9~10段),三个代表由学生自我推荐或大家举荐,教师要注意男女搭配,可选中等生。)

  听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用不同的标记圈点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关键词,批注出描写人物时所用的方法。

  (四)先学后教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并巡视学生圈点批注的情况,适时指导点拨。

  2、合作学习:本文共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的?

  教师友情提示:可以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面来说。

  3、学习交流:

  福楼拜:热情奔放、博学睿智

  “蓝色的大眼睛”“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肖像)

  有“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着一把军号”;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一次思想的飞跃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语言)

  “门铃一响……他总是亲自去开门。”“渐渐地,人越来越多……这时只见福楼拜作着大方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内裙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他分别送到前厅,最后再单独和每个人讲一小会儿,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动作)

  “他很讨厌用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古董来装饰屋子”“尤其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和超人的博学多识往往使人惊叹不已”(议论)

  “一次思想的飞跃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抒情)

  屠格涅夫:博学多识、醉心文学

  “白皙的脸”(肖像)

  “仰坐在一个沙发上”(动作)

  “用一种轻弱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那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谈话很少涉及

  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还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语言)

  都德:开朗活泼、幽默健谈

  他只用几句话,就勾勒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好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语言)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有关当局上一直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肖像)

  左拉: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动作)

  他很少讲话,不时发出几声“可是……可是……”(语言)

  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肖像)

  4、合作探究: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如此鲜明,将人物刻画得如此鲜活?

  抓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进行了肖像、动作和语言等方面的细致描写。

  教师补充:在记叙、描写时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插入了确切的议论和抒情。

  (五)当堂训练:

  以现场的某个人为对象,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可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或抒情或议论,写100字左右的片段。

  教师巡视学生作业情况,个别辅导点拨。如果有时间,就把教师的下水作文与学生一起分享,还可选三四个同学的习作进行交流。

  (六)教学反思

  在教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节课之后,同行和学校领导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的评议和研讨,使我受益匪浅。在广泛倾听评价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我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A、成功之处

  a、学习目标初步达成。我引导学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学习,让学生理解了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技巧。

  b、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效的利用。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以优辅差,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c、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一是率先在本班展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学生的座位编排采用了优差搭配组合。二是课件的部分图片来自学生生活的校园。三是现场录制了教学实况,大部分学生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四是教学思路旨在师生同学,分享体验,以读促写,从而达到读写相长的功效。

  B、不足之处

  a、少数学生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自学习惯有待培养。

  b、“后教”过程中,优生对差生的帮辅效果不明显。

  c、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不够,教师引导较多。

  d、当堂训练的时间没有15分,仅有10分钟供学生写作,致使一半左右的学生不能“堂堂清”。

  C、教研一得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获得有关信息,为有效调控作好充分的准备。轻负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既要做到符合课堂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又要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教师的持续发展。

  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和不足,恳请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指正。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一位诗坛奇才,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去感受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的康桥情结

  康桥就是今天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别生的身份在这里就读,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

  重点:体会诗的意境美 (板书)

  (用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课文

  2. 读学案上字词,落实基础知识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四、深入理解

  1、感受音韵美

  学生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模仿读一遍,引导学生走近课文

  点学生姓名起来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节奏

  感受诗歌排列的工整、叠词的运用、每一诗节的押韵(如第一诗节“来、彩”,我们写诗时也可以用)等

  2、体会情感美

  学生朗读第一诗节,重点在”来”字,体会那种再次来到母校,故地重游的淡淡喜悦之情教师再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无声息的荡去,生怕打扰康桥的静谧,体现出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

  最后一小节处理同上 ,重点在”走”字,体会那种即将离别的淡淡的惆怅与失落最后诗节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的深挚情感

  3.分析意象美

  教师以第二诗节为例,进行分析 (板书:金柳)

  “金柳”的意象,“金”字写出了夕阳的灿烂,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在传统诗歌中就有折柳送别习俗,“柳”与“留”谐音,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新娘的比喻新奇,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这种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金柳”就是一个意象

  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情谊的客观事物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出对大陆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写诗歌就是用形象表达思想,不是空洞的喊口号我们在写诗歌时就要借某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由学生自读26诗节,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诗节、句子,甚至一个字,先读品味再自己分析,写在学案二(3)题后面,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推选一名同学总结发言

  比如:“青荇”的招摇得意,自己愿变成一片水草永远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体现出作者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等等.

  彩虹似的.梦,充满了昂扬的基调,梦是美丽的,也是虚幻的,但有梦不觉夜长在拜伦潭到底有什么样的梦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爱情之梦,学习西方强大祖国的梦,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来.

  夏虫沉默,反衬静默的情景

  4、播放歌曲《再别康桥》,由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想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

  5、向学生推荐徐志摩诗集,激发学生读更多的诗

  五、拓展延伸

  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朗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力求读出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六、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意象,写一首小诗

  七、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

  重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金柳 新娘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确定目标

  1、课标的摘引:了解寓言这一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课标的分析分解:共六步

  第一:解析内容标准和确立关键词

  从句型结构来看,这是一条“内容型目标”。行为动词有“领悟”“获得”“借助”“理解”。其中核心概念是:“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理解基本内容”“了解寓言这一文学样式”。

  第二: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

  理解基本内容是针对《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两篇文言文说的,概念体系包括:文言词语而、将等一词多义;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词类活用雨、富;文言句式:此何遽不为&%8222;乎。这些是学习的重点。领悟作品内涵则是针对全文而言的,概念体系包括:文章写了什么人或动物,写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这是学习的重点;获得有益启示包括:理解寓意,联系生活谈体会,这是学习的难点。总结寓言的特点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第三: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

  对领悟作品内涵部分适用的行为动词是复述,说出,文言文还需要辨析、翻译;对于获得有益启示部分主要行为动词是交流,评价,总结。

  第四:确定行为条件

  对于基本内容、作品内涵确定的行为条件是:结合课文,独立思考;

  对于获得有益启示、总结寓言特点确定的行为条件是:结合课文,小组合作。第五:确定行为表现程度

  对于独立思考内容的行为表现程度是准确、完整、简明。对于小组合作内容的行为表现程度是细致、深入、全面。

  第六:综合上述思考,确定学习目标

  1、能够把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2、通读全文,能够完整而简明地复述每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分别说说四则寓言的寓意。

  4、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你的启示。

  5、总结寓言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并尝试改写、编写寓言故事。

  下面,我就以所确定的学习目标为主线,简单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这是我今天说课第二个环节。

  二、落实目标

  本课共有四则寓言,其中《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是现代文,《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是文言文,所以,本文我分为两个课时来讲授。第一课时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了解伊索

  配上一组欢快的儿歌,导入:不知道大家的记忆里还有没有那只骄傲的兔子,努力的乌龟?不知道那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有没有走进你的梦里?同学们,童年的我们正是在这一个个经典的故事里成长起来,并获得了我们最初的一些人生体验,你知道,这些故事都是谁讲给我们听的吗?对,就是那充满了生活智慧和想象魅力的《伊索寓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0课,学习两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导入语唤起学生的记忆,让其交流预习收获,更好的走进寓言。

  (二)、走近寓言、讲述故事:

  1、学生讲述所了解的希腊神话,以便更好的认识赫尔墨斯这一人物形象,培养其联系已有知识,自觉思考的能力。

  2、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实现学习目标的第二点。

  (三)、透过故事、体悟道理

  1、合作释疑,理解寓意

  学生小组合作,自由讨论,概括出《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出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这一环节中可以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并学习多角度阅读。

  如:《蚊子与狮子》的寓意可能会有多种理解:从蚊子最终的.失败上可以理解为“骄兵必败”,单单从前半部分还能够理解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这也是实现学习目标的第三点的过程。

  2、反馈矫正,交流启示

  交流从寓言中获得的人生启示,培养学生走出文本,体验生活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第四点。

  (四)、延伸拓展,书写寓言

  寓言故事常常于无声处响惊雷,文末的陡然一转每每让我们陷入深思,反省自我,思考人生,今天,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尝试着展开想像、续编情节。以《蚊子和狮子》为例,想像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

  老师示例: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的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网也被拉破了,蚊子却因此而得救了。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这也实现了学习目标的第五点。

  以上是我以前两则寓言为例落实学习目标的教学设计。在后两则寓言的讲述中我首先加入了: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的过程。从而实现了学习目标的第一点。其他过程参照第一课时内容进行。在四则寓言讲解结束后,由同学们讨论总结寓言的特点,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第五点:我总结如下:

  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活跃思想。

  寓言又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这东西让我受益终生。

  寓言是一个精灵,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当它转身离开时,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在整个设计上我以童年的记忆为切入点,按照“导入新课识寓言——走近寓言讲故事——透过故事悟道理——延伸拓展写寓言”四个阶段,让学生通过自读,交流,讨论,思考的方式说理解,说感悟,写寓言,根据调节教学的课型模式,全面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特点。

  三、检测目标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2分

  ⑴暮而果大亡其财(亡:)

  ⑵居数月(居:)

  ⑶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

  ⑷死者十九(十九:)

  此题对应检测的是学习目标的第一点

  2、赫耳墨斯在问赫拉像的价值时,为什么笑?这反映了他问话是怎样的心态?2分

  此题对应检测的是学习目标的第三点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智子疑邻》带给你什么人生启示。

  此题对应检测的是学习目标的第四点

  附答案:

  1、⑴亡:丢失。⑵居:经过。⑶何遽:怎么就。⑷十九:十分之九,即绝大部分。

  2、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蔑视赫拉的骄傲的心态。

  3、让我明白了: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进言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听取别人的意见时,只应在意正确与否,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课的内容,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的说明文。其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准确生动。读者从中还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的高超及其深邃的文化修养。通过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学中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结构和语言准确的特点;

  2、了解课文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3、品味游览苏州园林的情趣和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4、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为祖国民族的智慧而自豪的意识;号召学生保护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由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及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或投影仪、图片、影碟机等

  三、说教法

  根据初二学生知识水平相对较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较强及教材自身的特点,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声情并茂地展示苏州园林的优美动人的画面,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课文。另外,我还在教学中设计学生自学及合作探究的多个环节,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发展,同时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苏州园林的认识,丰富知识的积累。此外,在教学中还设计了情感教育的环节,借助课题拓展,让学生在交流学习感受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保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及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品味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情。下面我详细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一课的内容介绍并展示相关图片,同时提出疑问: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苏州园林这些特点的?这样的导入既可直观的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上来,同时有设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以下内容做好铺垫。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

  首先,联系导入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谈谈苏州园林的特征,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接着通过投影依次展示图片,让学生讨论、鉴赏交流、品味文章由总到分的协作顺序,及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分层介绍的方法。

  3、学习课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生动是课文语言的一大特点,但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特点却是教学中的难点。于是,我通过做课后练习题和投影以下练习题,如:“苏州园林之景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美丽的图画。”一句中“似乎”能不能去掉?又如:“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句中“决不容许”能否改为“决不容忍‘?把”败笔“改为“改为”地方“等。让学生们共同讨论,研究学习,并最终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这样,通过做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即避免了学习中的枯燥无味有增进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4、拓展、延伸

  考虑到新课标中对方法和过程及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事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名胜古迹或其他景物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中相互交流介绍他们的特征。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观察概括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及准确表达的能力。并由此引导学生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为民族智慧结晶而自豪的意识,号召学生保护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5、小结教学内容,做课后、课外练习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板书

  这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表现事物特征的方法和理解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所以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的特点: 完美的图画 总——分

  说明顺 主——次

  语言特点: 准确生动 整体——局部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纸船》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该单元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共设置了五篇课文。《纸船》出自泰戈尔的《新月集》,诗人依照儿童的心理,用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以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儿童出儿童的种种动人的情态和奇思妙想。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我爱这土地》、《乡愁》、《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作品,对诗歌学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有了一些自己学习的积累。为此在教学本首诗时,我将与全班同学一起共同探讨、分析诗作的内蕴,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笔下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儿童世界。

  2.品味诗歌朴素的语言,明快的风格,实现美的感染和熏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学生尝试仿写诗歌,体会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比较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掌握诗歌的一般写作方法。

  诗歌是一种形式独特的文学样式,具有独有的文学特质,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诗歌教学应回归其最本真的阅读,那就是“体悟”,学生只有浸入诗歌的感情世界,不断的与之交融、重合,这才是真正的“体悟”,为此,教学这首诗,我将重点通过阅读、仿写,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瑰丽的世界。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纸船》内容较为简单,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便可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先是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的人得到,然后想到用船载着秀利花平安的到达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仙坐在船里。这节课,我充分利用游戏创设情境。从而帮助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引导发现法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生生交往、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学习这篇课文,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美。具体操作将在下面的环节中加以渗透。

  2、说学法

  (1)自主自悟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我准备为学生的自主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通过自主朗读、自主交流、自主体验、自主感悟,由浅入深,感受诗歌的韵味。

  (2)诵读品味法

  新课程强调凸显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而在语文课中,就必须强调个性化品读。通过深情的朗读,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之能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不断深入文本,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水平。

  三、说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手工作品“纸船”两个大字,要求学生说说小时侯常常折叠的手工,叠制中的故事。

  这样导入一种情景的氛围,从而为下一步的入情作很好的情感铺垫。

  2、根据自己阅读诗歌的积累,说说欣赏诗歌的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置,既是温习学生以往的相关知识,又为下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可能学生的发言比较分散,那么,可以把问题再细化些,如“你觉得诗歌的'美在哪些地方体现出呢?”而课件中“画面美”、与“情感美”可以机动处理,先后顺序可顺着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多媒体出示: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1)、听配乐朗诵,请学生说说感受到的画面。

  (2)、展示学生课前根据自己的理解画的四幅画,请学生说说你觉得哪幅画最适合做本首诗的插图,并说说原因.

  新课标强调:语文阅读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优美的音乐和动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情景中,激发了学生美的情感体验。诗歌又以其独特的画面美,其美的意境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其营造的无限的空间。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笔画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解读文本。也许学生的作品是稚嫩的,也许学生的评析是比较肤浅的,但通过这个环节,最起码可以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诗作的画面美。

  4、多媒体出示: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1)、请你用你自己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划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2)、你们中间也有远离家人的,你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新课程呼唤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倡导民主平等的对话。本环节的设置就很好地体现这种精神。读文学作品,做到“动嘴”、“动手”、“动情”、“动脑”,多感官感受作品的内涵。学生可以从作品的局部进行分析,品味词语的精练,句子的回味无穷,诗节的丰富感情。老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反复品读,反复玩味,反复领悟,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为今后的创造美奠定基础。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学生通过个性化朗读,细细体会诗句细节处的情感变化,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在说话训练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蕴涵的浓浓的感情,并请发言的同学能深情地用自己方式读出这种感情。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尤其是个性化感受,丰富个性阅读的内涵。

  5、多媒体出示: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说说诗歌朗读的技巧。

  (2)、选择背景音乐,说说你选择这首歌的原因。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朗读脚本,在用你们的方式读给大家听。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其诗意往往藏在或纷繁杂乱,或清醇玄妙的形象中,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给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广阔天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观书须熟读,其言皆者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学生通过设计朗读脚本,反复朗读揣摩、体悟,从而品味出诗歌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

  音乐不同的旋律、不同的节奏表达不同的情感,学生在选择不同音乐的过程中,已经融入到诗歌的情感世界中。诗歌的急切舒缓,起程转合的律动特点与背景音乐进行比较,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可能有些学生所选择的背景音乐在我们看来并非最恰当,但只要他自己能投入地朗读,深入地领会诗与歌结合所达到的艺术美好的境界。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6、拓展延伸

  (1)、请学生小结这一节所学到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也可补充其他的鉴赏方法。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鉴赏春水繁星中你认为精彩的诗作。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现在又有一种说法:“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在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传授基本的欣赏方法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以培养语文素养。

  新课程强调教师“用教材教”。一篇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教学过程关键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学完一篇课文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这节课中讨论的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并非是权威的,仅仅作学生今后学习诗歌的一个参考。鉴赏方法是其次的,主要激发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文学天地。

  当然,在完成次环节中,需要学生课前先读一读冰心的诗集,也许难度比较大,但作为语文教师,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必须学会科学地用教材教,把学生带入语文的渔场,文学殿堂。

  7、布置作业

  (1)真情告白:用你的方式向你地亲人表达你对他们地深深地爱。

  (2)阅读《春水》《繁星》并积累精彩诗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8

  课题《要善于想象和联想》[板书],选自人教社版,高中一年级使用的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必修本第一册“写在、口语交际”部分第三单元第一课。说课内容共分三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课内容是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写作指导。关于想象和联想的内容,旧教材中没有单独编课,只是在单元训练中,配合单元练习作过简要的概述。新教材将写作单独编为一部分,更明确了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每个单元写作的指导目标更明确、更系统,而且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写作的能力。写作部分共分五个单元,本课在第三单元。前两个单元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和思考生活的意识”,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了解联想和想象的写作功能,开拓学生写作的思路,为下两个单元更好地“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意”作好铺垫。

  根据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说明对于写作教学的要求,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和掌握想象和联想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2、了解想象和联想的表达功能,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开拓写作思路。这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对于联想和想象,学生并不陌生,只是长期停留在感性认识,而对于它们的理论内涵却知之甚少,所以在想象和联想时不免有荒诞不合逻辑的现象。因此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把握想象和联想的特性。

  按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写作指导训练为两课时。根据教材内容,联想和想象虽然有紧密的联系,但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先分后合。第一课时先研究想象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开拓写作思路的作用,第二课时研究联想的方式方法及其在写作中的作用,然后点明联想和想象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由点到面地掌握知识系统。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主题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我采用特性发散法,先通过多媒体投影创设情境进行想象,引导学生以发散思维认识想象的.两种特性,并总结规律。然后运用想象的规律进行写作思路的训练。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培养他们多角度地认识问题的能力,为开拓写作思路奠定基础。

  创新教育特别重视学习的思维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操作获得知识。所以在本节教学中指导学生以观察法、想象法、讨论法等,学会多角度的思维,从而扩大思维范围,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创造力,优化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共分六个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先讲一个故事:一位记者为了搞调查,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提问:这是什么?机关干部的回答:“没经过研究不能解答你的问题。”大学生的回答:“只有傻瓜才回答你的问题呢!”中学生回答:“这是一个零。”最后记者向小学生提这个问题。孩子们纷纷抢着回答:是太阳,是月亮,是足球,是烧饼,是鸡蛋,是歌唱家的嘴……这位记者回来后感慨颇多,于是提笔写下文章的标题: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加上教育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们的想象力在逐渐淡化甚至会完全丧失,这是非常可怕的。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由此可见,世界的发展是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所以我们要善于想象和联想。 (以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目的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深思)

  第二步,理解想象的含义和特性

  这一步主要通过五个问题来突破教学难点

  1、(示投影)通过观察一幅画让学生在3分钟内想象它和什么事物相似或近似,说出的越多越好。(这一问题引入创设情境阶段。用多媒体投影图片,形象直观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和兴趣。在想象的过程还可以提示学生变化角度去观察,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的意识。)

  2、进一步让学生讨论是根据什么会想到这些形象的?

  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再造想象的含义和特点:再造想象是根据眼前的内容,再现出记忆表象中的与之相似的景象。它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进行的想象。

  (这是探寻规律阶段。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运用想象开拓思路作好铺垫。)

  3、投影示一篇短诗《儿时的船》,然后提问:这首诗作者是怎样调动想象来写作的?(这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再造想象在写作中的功用,以引入教学重点。)

  4、用多媒体投影播放一段影片,在某一情节中暂停播放,然后让学生推想情节会怎样发展。(用这种手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从中感悟创造性想象的特征。另外选择动画片作为引导,是因为它的创造性非常显著,便于体会想象的特点。)

  5、让学生同前一种想象比较其不同特点,总结“创造想象”的特征。

  创造想象: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现有的形象上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它是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大胆地虚构,超越时空去想象。

  (到此学生在形象的想象中总结了想象的特征规律,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第三步,运用想象进行写作思维开拓训练

  训练内容有两个

  1、以投影示片段材料《O的断想》

  请学生展开想象,会想到什么事物,又会悟出什么道理?

  (这个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再造想象去开拓写作的思路,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在引导学生运用规律学以致用。)

  2示投影材料《如果真有“时间隧道”》

  让同学们想象会发生什么事。

  (这是以创造想象开拓写作的思路的训练,也是再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四步,课堂小结

  强调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特征以及开拓写作思路的作用。并鼓励学生保持丰富的想象力,去创造无限的世界。(总结突出本课的教学要点,加深印象,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认知。)

  第五步,布置课外阅读和练笔

  1、阅读《语文读本》:《论想象力两篇》《美感与联想》

  2、把课堂上想象的内容整理成文,写在周记上。

  (设计这样两个作业,一是按新教材的要求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互相配合,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二是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教材:

  《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是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主要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词,一词多义,表示时间的词,数词的应用。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应用。

  3、体会我国民间口技艺人非凡的智慧和表演才能,感受古人用简约语言营造的广阔想象空间。

  三、教学难重点

  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四、教学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与学法就遵循这一原则为指导。

  1、 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听、说、赏、写结合。发现法:深挖文本,筛选有效信息。合作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多媒体(课前准备并放映《洛桑学艺》的光碟)。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合作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相声《洛桑学艺》(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接触口技艺术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

  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口技》。

  (二)、请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落实字词

  精读全文、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做的快的同学,轮到你自己尝试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这个步骤是为了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听、说、赏、写

  1、听诵读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精彩的《口技》诵读表演,请大家用心观看,用心品味,用心发现 (播放视频)。

  其次,让我们向名家学习,用心将课文朗读一遍。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领 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2、说场景 、赏语言

  名家的精彩的'诵读表演,把我们带回到了口技表演的神奇境界之中。下面,让我们带

  着对口技表演的美好印象,走进课文场景,进一步体会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能,品

  味作者林嗣环是如何表现口技之善的。(找出相关语句,展开合作探究学习。)

  (1)、说说口技艺人的表演,先后摹拟出哪些?每个场景的表演内容是什么?观众反应如何?

  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表演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声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观众的反应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用“口技表演之善,从------几句话可以看出,它善在------”的句式,说说你们的探究结果。

  (3)、再读课文,归纳作者的描写为什么这么成功?

  文章表现口技艺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对声音的正面描摹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其实,大家刚才的交流都围绕着一个“善”字展开。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口技表演者的“善”,才有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正是因为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才有了我们欣赏品味的广阔空间。课文《口技》给我们做出了绘声绘色描写场景的精彩范例,它在写法上,无论是善于抓住文眼作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还是首尾呼应,或者是凝练生动的语言应用等方面都给我们作出了示范。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它的这些写作技巧。

  3.学写作(学以致用)

  下面请大家借鉴并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出示漫画《口技鸟啼表演》,要求学生根据漫画内容,加以合理想象,看图说话演绎成文。

  提示:(一)、要抓住画面内容,图一表现口技鸟啼表演者站在麦克风前以口腔配合手的动作,摹拟鸟啼,神情如痴如醉;图二则表现几只鸟儿环绕在口技鸟啼表演者的上空,鸟儿纷至沓来,显然是表演者的逼真摹拟引来的,由此可见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演技。(二)、要紧扣漫画内容,展开合理而生动的想象,演绎成文。

  六、板书设计 对声音的正面描摹

  善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选择的课题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技术与诗歌教学》。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他的诗具有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等特点。而初一学生大部分喜欢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或者只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

  如何在学生和诗歌中间架起一座彩虹桥,使抽象的诗歌变得具体可感呢?那就得借助信息技术了。

  教学分析

  诗歌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人们读诗,其实就是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情感的交流。

  于是我从走进文本、走近诗人、心灵碰撞这三部曲,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3、反复诵读,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感悟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4、激发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学素养,并试着自己创作。

  教学重点

  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悟;诗意地创作。

  教学难点

  细腻地感悟

  走进文本即通过朗读,知道本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再别康桥》所包含的感情也只有在用心反复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学习的第一个任务设置为:深情地朗读。

  信息技术与朗读的整合:什么是深情地朗读?如何通过多媒体去实现深情地朗读?整合后的效果如何?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要使朗读产生好的效果,必须理解文本,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问题. 初一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积累,有一定的朗读基础。但通常,学生在初读时可能是没有理解文本,也可能随大流,所以语气语速等把握不到位,感情平淡。那如何通过课堂上训练,引发学生的朗读素养呢?我想应该有一个朗读的范本,可以是学生范读,教师范读,我这里采用的是男声版录音范读。

  训练朗读的形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设计。

  1.学生齐读一遍

  2.听录音范读

  3.学生点评自读和范读的区别,得出深情朗读要做到的几个要点。

  4.学生结合要点同桌互读,互相点评,共同提高。

  5.我们实践了这三点要求,男女生交叉读。

  6.教师点评

  实践证明:这一环节结束后,学生自觉得鼓起掌来,并纷纷表态:“比一开始读得好多了!”我也真切的感受到学生找到了朗读的.感觉。这正是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所在。通过深情地朗读,走进文本,把握感情,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范读只是一个范本,这个范本本身没有做整合,这里整合的是利用范本师生间、生生间产生的一种互动的行为。

  本文的意境很美,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我把第二个任务设置为:细腻地感悟。这里涉及到一个整合,信息技术与想象联想的整合:如何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走近作者,体会感情?多媒体应该展示怎样的画面?又该如何展示呢?

  传统的课堂,感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发声读,默读,或自己去联想想象,可以说是比较抽象的。多媒体的运用,能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文本和作者的情感在内化的过程中得以外显。但问题也就出来了,每个人想象的画面不一样,如何解决想象画面和展示画面的矛盾冲突呢?比如说画面是要单纯的景还是有人存在的景,要和现实相像的景还是虚幻一些的景。权衡利弊,我遵循的选画面的原则是尽量符合文章意境的图片。个性化少一点,共性化多一点的。至于该如何展示,我想随心所欲是最好的,所以我做了如下的链接。

  实践证明经过这么一整合,学生借画面欣赏景,借文字感悟情,情景交融,以景促读,以读促悟,极大的提高了感悟的质量。为了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能碰撞出火花,我问:“如果画面中有作者,那作者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如果你在画面中,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这样自然而然的过渡到第三环节:诗意地创作。学生创作诗歌来源于深情朗读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细腻感悟后对借景抒情的理解,是在朗读感悟基础上的升华,需要调动生活的积累。比如小学毕业时的离别之情。下面是两个学生的创作片段。

  回忆,撑一把雨伞, 但我不能留恋,

  向记忆深处走去, 静谧是别离的号角

  浮想昔日友谊, 小鸟也为我沉默,

  在欢声笑语中留恋。 沉默是今天的母校。

  实践证明,此环节学生尽情畅写,任意几个学生一组合都是一首好诗。

  总之,本堂课的课件设计思路清晰,从走进文本到走近作者到心灵碰撞,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时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

  最后,我想说: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在信息的海洋中掠取一些教学信息传播给学生。通过师生的交互,学生的活动使之转化为知识,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智慧。

  以上是我个人的对诗歌教学的一种浅薄的想法,一家之言,见笑!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内容分析】

  《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⑵ 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标:

  ⑴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⑵ 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3、德育目标:

  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关于教法】

  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2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太空一日》。说课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重点难点以及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

  《太空一日》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太空一日》选自航天员杨利伟撰写的个人传记《天地九重》。 课文由四部分组成,分别就起飞时的生死考验,太空中的真实所见,飞船上的声音探索,返回途中的惊险机遇作了详细介绍。本文具有很强的变现力,普通的词汇,平实的语言,读起来却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这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确立了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关键语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浏览文章,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杨利伟崇高的精神品质。

  三、说重点难点

  结合课标,我确立的文章重点是:掌握浏览了学习方法。本课篇幅较长,由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小标题。所以第一课时的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小标题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本课的难点是感受杨利伟崇高的精神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四、说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选择的教法是: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法方面,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结语)

  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的铧犁,帮助学生开垦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希望,和他们一起去采摘那些文化领域的累累硕果,一起去分享那些伟大心灵闪烁的光芒。并在共同的学习和体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巅峰上捕捉受用一生的雨露阳光。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思想。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本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一片爱国心。

  二、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较长,词语较多,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对不熟悉的词语加以解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引发学生兴趣,熟悉内容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教师先作示范,让学生模仿。

  三、教学目标 :

  1.通过读课文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习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受贝聿铭的爱国之心,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重点、:

  1.通过读课文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由歌曲《我的中国心》导入,让学生自己谈谈歌中的感情。

  2、整体感知:读书后填表,了解贝聿铭的巨大成就和成长轨迹。(学生互相交流)

  3、研读课文:

  (1)作者在介绍贝聿铭这些伟大成就时,全文是按照一种什么结构和顺序来介绍的呢?有什么好处?

  (2)观察图片,说说贝聿铭的建筑特点。

  4、拓展讨论:

  (1)既然是介绍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为什么会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本文的标题?联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2)从贝聿铭这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身上,你能学到些什么?

  (3)现代汉语词典对“根”一词的解释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水分和养分,贮藏养料”。 请你说说下面句子的“根”该如何理解?

  A.我的'根在中国。

  B.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

  C.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4)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一词的解释是:“(几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配合得很恰当”。

  “和谐”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是如何体现 “和谐”的特点?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的语言、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等语言基础知识。

  (3)培养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结合今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这一热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本文的难点是训练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能力。

  四、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还需引导学习。

  注意力不够集中,思考不够深入等特点。

  五、教学方法的设计

  1、默读法与朗读法相结合。

  2、问答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3、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环节设计

  运用“版块式”教学思路,将教学环节主要分为:

  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和结课四版块。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快速阅读要点:

  (1)集中注意力,默读。(2)不回视,不逐字阅读。(3)抓住关键点阅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文章思路。

  时间:1969年7月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事件:人类首次成功登月全过程

  顺序:时间顺序

  高潮设计

  登月前准备阶段(3-4)

  升空飞行阶段(5-9)

  登月全过程(3-16) 登月成功,完成探月任务阶段(10-13)

  返航阶段(14-15)

  总结登月过程

  (三)精读课文

  1、根据分段,结合登月过程图和多媒体的影像资料,对登月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掌握科学知识。

  升空飞行的步骤:检查——点火——升空——绕地飞行——飞向月球——绕月飞行——升空——点火——火箭升空——飞行。

  2、请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写的较好的段落或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其中的语言美和蕴藏于语言中的情感态度。

  (1)请同学们齐读第8自然段,这一段的描写很美。请同学们找出其中写的好的句子。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使)

  “一叶孤舟”是什么意思?(像一片树叶一样大小的孤独的小船)

  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加形象生动。)

  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价值?(在地面上高达百米的飞船在太空中却渺小如一叶孤舟,在这里表现出与浩瀚宇宙相比,人类的渺小。而人类探索月球的勇敢不屈的精神也在这里突出出来。)

  (2)“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的海域。”品味加线字的好处在哪里?

  4、对本文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

  分析阿姆斯特朗“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的内在涵义。

  (四)结课延伸

  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思考:航天探险活动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其意义何在?其中反映了怎样的航天精神?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识记字词。

  (2)分析动作和语言描写,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读文知意,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母爱的深沉和质朴,同时能够正确对待父母的教育,感悟父母之爱。

  二、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设计为: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文中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难点是:体会母爱的深沉和质朴。

  三、说教法

  我选用的是读书指导法和赏析法。

  1、读书指导法:授课过程中采用朗读正音正字,速读把握主要内容,精读品味语言。

  2、赏析法:重在对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进行赏析品味。

  四、说学法

  读书法:朗读、速读和精读。

  合作学习法:我将此环节安排在分析和品味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方面。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辅助环节

  1、导入:由童话《白雪公主》中令人憎恶的王后,即白雪公主的后母这一形象引出所学课文《后母的三巴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出示学习目标

  (1)读文识记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母爱的深沉和质朴。

  (3)分析文中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体会其作用。

  (二)先学后教环节

  1、自学指导一(比一比谁读得准)

  任务:勾画并识记重点字词

  方法:学生朗读正音

  时间:5分钟

  检测方式:看大屏幕回答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避免学生默读课文带来的课堂沉闷气氛,同时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来听读纠错,达到正音的目的。)

  2、自学指导二(比谁概括简洁)

  任务:明确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事,以及对我的影响

  方法: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并用原文语句回答对“我”的影响

  时间:5分钟

  检测方式:指名回答

  (本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朗读效果,并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结合所找的'语句,即对自己的影响,体会到“后母”的打完全都是母爱的特别体现。)

  3、自学指导三(比谁找得快而准)

  任务:找出文中对“后母”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方法:跳读课文,在文中勾画相关语句并做好批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

  时间:5分钟

  检测方式:指名回答

  (我把本题设为本文的重难点。此题的设计实质上是精读和研讨课文,将学习主动性放在学生的身上,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后母”的言与行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小组的交流,体会人物动作的简单而近乎粗暴,语言朴实而不容抗拒。而这些恰恰体现出了“后母”的善良和严厉,爱得特别而真切,深沉而质朴。)

  三、当堂训练

  父母教育和关爱子女的方式各不相同,运用语言描写再现生活中的某一情境(先确定情境再进行语言描写)5分钟后班上朗读,同学点评。

  (本文人物语言鲜明,结合实际学生进行练笔。为了节省时间,提高练习效率,我采用的是分组分任务进行写作。给出五个情境:如贪玩不写作业;与同学发生了冲突;顶撞了长辈;成绩提高了;成绩后退了。这样学生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用在选择上,而可以集中力量完成练笔。)

  四、检测

  1、给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烙( ) 薅( )草 一da( ) lie( )

  2、后母的三巴掌给我带来深刻的教益,试补全下列语句。

  后母的巴掌如——,吹走了我的偷盗之心;

  后母的巴掌如——,冲走了我的冷漠之心;

  后母的巴掌如——,锻造了我面对困难的勇气。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春》说课稿03-14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3-14

语文七年级散步说课稿03-10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9-21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25

七年级语文《散步》说课稿01-10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03-19

七年级语文《竹影》说课稿03-14

《散步》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3-12

七年级语文寓言说课稿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