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11-11 16:21: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苏教版语文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语文说课稿15篇

苏教版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苏教版语文二上第九课《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事。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和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说教学方法

  教法与学法相辅相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眼看、耳听、口读、脑想、身演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他们有机会动脑想、动口评、动身演,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所以,在开课伊始,让学生先复习生词及课文第一自然段为新课作铺垫,使教学内容前后衔接,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学习2-3自然段)

  在教学第2、3自然段时,我采用简笔画、青蛙图片、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法,再现课文情境,给学生强烈的真实感,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出青蛙和苍鹰的对话指导学生在朗读、评价、感悟中批文入境。体会青蛙登山的艰难和此刻青蛙失望的心情,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角色迁移、加深体验(学习4—10自然段)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出重、难点,我设计了两步进行教学。

  1、播放青蛙和松鼠对话的动画片。

  2、角色朗读。

  先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指名在全班朗读,通过朗读、评议和指导,让学生感受松鼠和青蛙心情的变化,明确它们说话语气的不同。接着,让学生带上头饰分角色演读,然后,师生配合分角色演读。

  (四)拓展延伸、展开相象(学习11、12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第11自然段,把青蛙登山辛苦的词找出来。

  2、齐读第11自然段,体会青蛙登山的艰难。

  3、齐读第12自然段、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4、想象说话:登上了山顶,看到了大海。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苏教版语文说课稿2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旧日的时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解说这堂课。

  我们首先来说教材:

  这篇文章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旧日时光”板块。这个专题的基本内涵是“情”:这里有令人难忘的亲情、有温馨动人的友情还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旧日的时光》自问世以来,一直传诵到现在,诗人通过对朋友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的回忆,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赞美,感情真挚,最能唤起学生对朋友的怀念,其清新质朴的文风也会对学生的写作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诗歌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没有养成调动情感、运用想象来填充意象,品味意境的学习习惯;另外,友谊已成为他们情感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阅历有限,他们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作者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了解作者罗伯特·彭斯及其创作,

  第二、品味诗歌清新质朴的语言风格,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分析诗歌意象,

  第三、把握诗歌主旨,激发学生对友谊的深刻认识。

  那么本文教学重点就是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品味诗歌清新质朴的语言;教学难点则是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分析诗歌意象。

  接下来,我们说下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设定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第一,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以诗配画、以诗配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将根据课堂实际进行点拨。

  第三,根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我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具体包括朗读法、运用联想和想象、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鼓励学生勤动口、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的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来。

  下面,我们就来说下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为他们播放电影《魂断蓝桥》的插曲《友谊地久天长》,为学生营造温馨的氛围。趁机让学生讨论:朋友是什么?有人说,朋友是生命的慰藉,有人说朋友是“你的情,我不还”。茫茫人海,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倡导学生珍惜生命中所有的相遇;在悠悠岁月中,有这样一份温馨的友情陪伴我们经历生命的每一次疼痛和蜕变,此生足矣!等我们老了,也会和诗人彭斯一样幸福地回忆着那旧日的时光。

  第二:介绍作者及副歌

  首先,请同学们参照课下注释,了解罗伯特彭斯,我将利用幻灯片为学生补充彭斯的叙事诗、讽喻诗创作。提醒同学们注意这首诗不是彭斯写的,而是诗人根据一位苏格兰老人的歌唱整理的。

  其次,为学生简单说明,副歌就是歌曲中重唱的部分。

  第三:讲授新课

  为了有序的组织课堂教学,我将把这一环节分解成两步:

  第一步,梳理文脉,解决教学重点

  首先,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和语言特点,交流心得。老师提问这首诗是抒发情感的诗?按照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属于哪一类?这两个问题很简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发言,老师明确:这是一首赞美友谊的抒情诗。

  其次,请五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其他梳理文脉,划分段落层次。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老师综合点评,明确:

  文章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板书(酒——————友———————酒)

  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文章主旨。教会学生概括文章主旨的格式:通过……的场景(事件),表达了……的感情。具体到这篇文章,让同学自己概括,老师明确:诗人通过对和朋友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的回忆,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赞美。

  最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的写作特点。提示写作特点包括语言风格和结构特征。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老师点拨,引导学生悟出清新质朴的语言风格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征。

  在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进入第二步,研读探讨,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精读每一节,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品悟诗中意象。

  首先,请同学朗读第一节,分析这一节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老师提示这个问题就是问我们这两小节有什么关系?引导同学们悟出构成了问答形式,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诗歌的回环美。在回答有什么作用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主旨和抒情诗的特点回答,小组讨论老师明确:内容上强调不能忘记老朋友和旧日的时光;表达上增强了抒情效果。关于这一节,需要着重揣摩“难道”句式,思考表达作用。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这句话在诗中的位置,并围绕主旨思考。全班讨论,具有发言,老师明确:位于文章开头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具体到这句,就是激起对往日时光的回忆;这首诗开门见山,具有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虽然有点责备的意味,但更见其友谊的非比寻常。

  第二节的内容比较短,引导学生揣摩“准会”“喝光”的含义,教给学生解读关键词的方法。首先要指出这个词的意思,再代入句子,围绕主旨回答。学生讨论,老师明确:表达了对友谊的确信不疑。在分析“喝光”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我们经常借酒表达感情,引导学生悟出友谊的真挚浓烈。

  请学生精读文章的三、四两节,找出文中的意象,分析其特点,探讨表达效果。同学们很容易就能找出“山坡游荡”和“漫步溪上”这两个意象,通过讨论分析特点,老师点拨明确:这是两个平实的意象,因为平实反而能引起读者共鸣。紧接着,引导学生调动生活阅历,思考,童年的欢乐有很多,为什么作者仅选取了这两个意象?提示学生这个问题就是问我们选取这两个意向的好处。全班探讨,举手发言,老师点评后明确:这是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童年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友谊必定是纯洁、无邪的。第三节说万里跋涉,第四节又写呼啸的重洋,用意何在?这个问题还是引导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围绕增进友情来分析。小组讨论,老师明确:因为生计,朋友各分东西,颠沛流离,经历生活的磨难,我们的友情更深厚,更真纯。引导全班同学激情朗读文章的最后一节,思考抒情上有什么变化?同学们在对前四节分析的基础上感悟第五节就很容易得出:第五节从回忆回到了现实,又回到了第一层的祝酒氛围。但是比第一层更加浓烈。

  第四:鼓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效果。

  第五:根据新课标尊重学生差异性的要求,我将设置两个不同层次的作业:

  1、背诵课文

  2、学有余力的同学写一写《我和朋友们的旧日时光》

  最后在板书设计方面

  我认为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就本文而言,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苏教版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体系

  这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从内容和体裁看,它们都是记叙文,文体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可读性强。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课文是关于“人与动物”的故事,但不仅仅局限于此,更要以此为视角反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

  2、教材内容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平衡—失衡—启迪。具体来说,课文介绍了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鹿在林间嬉戏,而狼却跟在后面,准备下毒手,正因为如此,当地居民恨透了狼,觉得要去保护弱小者,纷纷去捕杀了狼以及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没有了狼,鹿大量繁殖,他们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鹿吃光了,森林遭到破坏,鹿也逐渐消失,狼和鹿之间的关系介绍得较清楚,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但同时在狼与鹿之间的关系背后,也折射出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如:

  (1)人与狼和鹿之间的关系,狼吃鹿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规律,人们去杀狼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来看消灭更残忍的动物本因是正确的,但从现状来看,他们原本正确的行为却恰恰是错误的,真正这种“不平衡”的制造者是谁呢?就是我们人类;

  (2)在狼和鹿之间的关系背后,显现出人类的傲慢和无知,当然这一点就三年级小学生的认识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因此在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自主阅读课文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1)理解狼和鹿之间的关系、知道狼吃鹿是大自然生态平衡的必然规律;

  (2)理解人与狼和鹿之间的关系,体会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3)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以后好心做坏事的事情发生。

  4、教学重难点:

  (1)理解狼为什么会成为森林中鹿群的“功臣”,鹿为什么成为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2)懂得狼吃鹿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规律,人们原本“善良”的行为使森林遭到破坏、鹿群减少,从而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

  5、教学安排: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设想采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把握脉落。细读课文,深入探究,体会内涵;

  第二课时:复述课文,拓展延伸,综合实践,提升情感。

  二、说学法、教法:

  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让学生能学会自读自悟法、讨论探究法,使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说、读、思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智慧、升华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生态观。

  教法:

  对比法——这篇课文为了揭示一些深刻道理,采用了一系列对比的.方法:

  (1)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一是生机勃勃,一是萧条无比;

  (2)鹿群要死的前后对比,一是活泼美丽健康,二是频临灭绝,疾病缠身;三是狼鹿易位的对比,一是对鹿痛恨之极,对鹿爱护有加,一是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

  紧紧抓住这三处对比,让学生明白狼和鹿之间的关系,形成保护生态平衡的价值趋向。

  想象法——想象大森林前后变化的景色,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由图入手,看正面说美学图文结合展开想象,通过学生回忆的描述,深深地体会到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变化之大,仅仅是因为狼的消灭吗?潜移默化地渗透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探究法——“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这句话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重点语句,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探究为什么说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呢?研究根本何在,学生在矛盾的情绪和迫切知道真相的需要支配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抓住这个重点语句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法——抓住课文中的三处对比的描写,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前后的变化,一喜一悲,人们后悔莫及的心情,促进内化,深深地体会出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目标,第一课时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图文结合,沟通联系

  四、由文悟理,读中释疑

  五、读中反思,升华明理

  六、课外延伸,升化情感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设疑:狼和鹿是我们在动物园里常见到的,你喜欢谁呢?为什么?

  2、师小结:对呀,在字典里凡是与狼相关的都不是什么好词,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还有故事《小红帽》中的狼外婆等等。今天我们将学习《狼和鹿》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你们将对狼产生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设奇引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好奇心去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出示投影,检查自学效果

  3、分段指名朗读,读中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一件事?

  设计意图:理清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个体自学,使学生个个参与学习,人人都奉献思维结果。

  三、图文结合,沟通联系

  讨论过去

  1、出示画面:欣赏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的画面,发挥想象,描述这美丽的景色,森林怎样,鹿怎样,狼又在干什么?

  2、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交流: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想?

  3、指导感情朗读,抓住葱绿、鸣叫、嬉戏等词读出森林之美、鹿的可爱、对狼的讨厌以及动物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谈谈现在

  1、出示课件:萧条的凯巴伯森林

  2、发挥想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荒凉的森林景色及鹿的样子。

  3、读课文,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呢?你认为又该怎样读呢?指导朗读。

  4、质疑,为什么凯巴伯森林会变成这个样子,没有了狼,鹿开始生活得怎么样?现在又怎么会这样呢?。

  5、引导想象,合作讨论,深入探究。

  6、理清关系,用“因为……所以”句式描述狼和鹿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要说出,没有狼,鹿与森林的关系是怎样的,还要说出有了狼,鹿与森林的关系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前后画面的对比,明晰狼与鹿之间的关系,引发情感,展开想象,充分挖掘课文的外延,巧妙地进行填补,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狼与鹿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生态观。这种教学不仅充实了课文的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四、由文悟理,读中释疑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出示课件,为什么人们一直恨透了的狼被称为“功臣”,而温顺可爱的鹿却成了“祸首”?

  3、小组讨论探究:抓住一些具体数字,狼大量地捕杀后,鹿和森林的前后变化,反复阅读理解。

  4、汇报交流。

  5、继续用“因为……所以”句式描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原因。

  6、抓住“做梦也想不到、居然、功臣”“特意,倒成了祸首”等词,体会狼与鹿之间的辨证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文意,据文设问,层层推进,使教学有条不紊,以问促读,以问启思,以问导议,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给学生的读书、思考、议论的权利,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求解

  五、读中反思,升华明理

  1、质疑,那么成为“祸首”的到底是谁?

  2、引导反思,人们当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们这样做错在哪里?

  3、想象,两年后当他们看到这一现象时,在回想自己的做法后,他们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在教师的行领下进行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告诉学生人们当初捕杀狼,只是和你们当初的想法一样,觉得狼吃鹿太凶残了,要保护可爱的鹿,但恰恰就是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左右了他们,才造成了这一“祸患”,本教学过程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培养学生那种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能力。

  六、课外延伸,升化情感

  1、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2、联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3、搜集资料,除了狼和鹿之间的失衡会造成祸患,还有哪些事物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使整个教学片段成为一个整体,将听、说、读、写、思,课外与课内融为一体,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水平,实现知识的迁移。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搜集资料,知识迁移

  1、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2、大组交流,汇报

  3、谈感受

  三、练习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谈谈这篇课文后你们内心感受

苏教版语文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字卡,田字格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去过紫金山吗?今天,老师想再带领大家来认识一座山,它的名字叫“华山”。(板书,齐读)这个“华”字是个多音字。(板书)

  2、你们去过华山吗?那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图片,简要介绍)华山在我国的陕西省,它又高又险,被称为“奇险天下第一山”,登华山的路只有一条,而且曲折难走。

  3、古时候,7岁的寇准登上了华山,还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做“咏华山”。(板书,齐读)这首诗,大家都会读吗?试一试吧!(齐诵古诗)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指名读,分行带读

  3、再次自读课文 ,边读边想,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二)分段学习

  1、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高、美丽等等)板书:高

  2、是呀!课件出示:华山真高。(指名读)

  3、华山的最高峰有2160.5米,而我们熟悉的紫金山只有448米,就是说,要5座紫金山加起来才能和华山相比。或者说,要600多层楼才有华山那么高。课件出示:华山真高哇!(再指名读)

  4、华山这么高,爬到山顶容易吗?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读一读?(理解“艰难”)。(指名读词、句子)

  5、虽然难爬,但华山顶上却是别有一番景色,我们来看一看吧!教师配乐范读三、四两句,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6、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蓝天、山、太阳、白云)

  7、自由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想想蓝天、山、太阳、白云在哪儿?课件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8、(指名读,指名说它们的位置)相机在黑板上画上简笔画:在头上、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

  9、看到的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可以做动作)

  10、你们读得真好!老师比原来更喜爱这这雄伟的华山啦!我想要赞美它一下!师朗读第一节。

  11、你们也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赞美华山吗?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2、站在华山顶上,小寇准和我们一样感受到了华山的雄伟、高大,他的心情十分激动,已经--情不自禁了。(出示词卡,指名读)

  13、小寇准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

  课件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齐读

  14、你读懂了那一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其实课文里就藏着这首诗的意思,你能找出来吗?

  15、配乐朗诵诗歌,加上动作。

  16、寇准用短短几句诗就写出了华山的高和美,怪不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谁能学着先生的.样子来夸夸他?

  17、7岁的寇准已经能写这样的好诗了,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18、再次配乐朗诵诗歌。

  19、小朋友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对华山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们喜欢华山吗?(通读全文)

  三、学习生字

  1、小寇准的诗得到了先生的赞扬,小朋友们,你们想和他一样吗?那么,老师要看看今天哪个小朋友写字时最认真,姿势摆得最端正,老师也会对你连连点头称赞的。

  2、看与、齐、称三个字的笔顺。

  3、这三个字,你用什么好方法可以很好的记住它们?

  4、师范写,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笔画。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

  《咏华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文章妙在作者先点孩子随同先生登山,末点孩子姓名和年龄,重点放在登山吟诗上,以此表现少年寇准的才华出众。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写爬山还是写山顶景观,都紧扣一句话:“华山真高啊!”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配有情境图,再现了华山壮丽的景色,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孩子之前也有过接触,所以想尝试用一课时上完,部分生字的书写留到写字课进行。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孩子年龄小,本身的登上经验也很少,所以无法想象登上高山后的感受。再加上我班学生调皮的较多,上课注意力坚持不长久,易走神,所以教学时我采用了图片、画简笔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含义

  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含义。四、说教法、学法:

  四、教法学法:

  (一)创设情境

  用多媒体、情境图等手段再现华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对华山有一个比较鲜明的感性认识。

  (二)读中感悟

  语感的形成重要途径就是读,因此在本课中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读为主,并以情导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要求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为此,在教学这几句话时,应充分发挥多谋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画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简笔画的展示,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让学生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同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三)自主参与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一个新理念。在阅读华山风光的课文时,让学生通过读、找、议、悟,体现华山的高而美,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生字教学

  在教学生字时,应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它的笔顺应该怎样,凡是学生能说、能讲、能懂的,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解决笔顺和部首时,利用动态演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突出一个高字,配以简笔画,理清课文脉络。

苏教版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一册的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搬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快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本单元的教学,为启开“智慧篇”打下基础。

  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进的故事、童话等,对事件、故事有自己的想法”;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我给第二课时制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 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二) 重难点

  根据目标2,我把重点放在:理解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上。根据目标3,我确立的难点是学习司马光的逆向思维方法——别人是想人离水(缸),司马光想(缸里)水离人。

  二、说教法

  依据《司马光》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儿童特点,我在教学理解词句时,选择了朗读法、看图法。朗读可以促进理解,看图不但建立词语事物表象的联系,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孩子都有与人交往、探究问题、爱听故事等本能要求,借这个要求,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选择了质疑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教,必须给之学法。以质疑法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求佳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先指着课件提问: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 么?

  学生会看到并说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接着再问: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可能无从提问,这时可引导质疑,可能提出两个问题:A、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B、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2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解决这些问题。

  (二)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这其间运用看图法,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再运用朗读法,孩子阅读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所以必须多次朗读以促进理解,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养成读书的习惯。

  (2)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 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A、先经过自读,学生了解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么办?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样想的'?

  从而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该怎么办,束手无策,而司马光是怎样做的?这一环节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B、接着,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2)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有人认为可以既不打破缸又可以救出人是最好的办法。如团结起来把缸推倒;用桶往外舀水;这些小朋友都跳到缸里,因为缸里的水是有限的,水一流出来,小朋友就得救了,缸也保住了;用网子捞……

  (3)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五、说板书

  出示: 22、司马光

  没有慌 使劲砸缸

  遇事沉着 有主张

  板书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苏教版语文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

  中午好!我叫陈尚婷。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学棋》。文章通过描述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以致所学结果截然不同的故事,告诉我们:名师出高徒并非是绝对,关键在于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态度,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全文首尾简略,重点突出,对比鲜明,语言通俗易懂,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教师作为教者身份,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课文蕴含了哪些课程内容,这些内容可以用来发展学生的哪些语文能力,即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小学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思考能力,通过老师的引导能对故事中的人物有比较主观的评价能力,对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的课文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开多元阅读。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重点理解“能手、远近闻名”这两个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知道秋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下围棋能手,并能读出对秋的敬佩的语气。(指板书)3、将“棋、致、另”三个生字写匀称、美观。

  下面我将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二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目标制定为: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3、将“围、专、弓”三个字写匀称、美观。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本课的 “围、专、弓” 三个生字写匀称、美观。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围绕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流程划分为五个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衔接推进。流程如下:

  一、 复习检查,感受秋的棋艺高超

  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让学生通过指名读、集体读的方式来复习,并通过开小火车读的形式以达到检查的目的。接着,我设计这样的过渡语:看来同学们对于本课词语掌握情况非常好!上节课,老师还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第一小节,知道了 -----秋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下围棋能手。我想请一位同学将第一小节读一下。在学生读完之后,让其他同学来评价一下这位学生读得怎么样,复习以及引导学生们要读出对秋的敬佩之情,体现出秋的棋艺高超。

  二、以读代讲,对比两位学生学棋的结果

  这时,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在当时,有许多人都想拜秋为师,跟他学下棋。大家都知道“名师出高徒”,跟着秋学棋,一定会学有所成。有这么两个学生,他们也拜秋为师,他们学习的结果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通过以读代讲的形式让学生回答书中两位学生学棋的结果,我相机板书:(一个学生成了)出色的棋手 (另一个学生棋艺一直) 没多大长进

  为了能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文中两位学生学棋结果的差异,我抓住对 “出色、没有多大长进” 的理解以及通过男女生对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对照板书产生质疑:为什么两个人跟同一个老师学棋,一个学生能成为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棋艺一直没多大长进呢?

  由此疑问,将学生引入第三板块的学习中。

  三、深入文本,对比两位学生学棋时的表现

  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我采用扶与放的方式,利用图文结合、联系学习生活来理解文本,进行教学。

  首先,我用多媒体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思考:1、图上有几个人,他们正在做什么?2、哪个是老师,哪两个是学生?当学生弄清图上的人物之后,再让学生来观察最左面的学生,说说他学棋时的动作及神情是怎样的?让学生通过默读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位学生学棋时的表现。老师相机板书:专心致志

  对于成语“专心致志”的理解,我采用近义词替代法让学生给它找个近义词,如: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等

  接着,我出示句子: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我指名让学生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从这句话的哪几个动词能看出这位学生学棋时专心致志?用圈把它圈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听、看、问

  根据板书,我进行总结并提出疑问:学习时只有“听’和”看”同时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这句话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位学生也是这样做的?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一边、、、一边、、、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适当提醒并进行说话训练:一边、、、一边、、、表示两个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你能用一边、、、一边、、、说句话吗?通过这个句式的训练,以达到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生活中的目的。

  接下来,让学生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分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然后提高要求: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第一位学生为什么能成为出色的棋手吗?可以对照板书说一说。

  (出示:因为 -------,所以-------------。)

  紧接着,我设计这样的过渡语: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那另一位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的插图,自由读读文中相应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相机板书:(他上课时喜欢)走神 (他)想(把白天鹅用弓箭射下来),(想着想着)(,不由得)做(出拉弓射箭的动作)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样的课堂表现,能学好下棋吗?在你们平时的学习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这两个问题一下子就将学生从文本拉入现实学习生活,将自身与文本中的学生进行对照,了解自身学习中的不足。为了将学生由现实再拉入文本,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当老师暗示你,或提醒你之后,你还会继续开小差吗?可书上的这位学生在老师提醒他之后,他是怎样的表现呢?谁来读读书上相关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朗读,老师相机板书:(可他只听了一会儿,又去)想(别的事了。) 让学生对照板书,利用这样的句式“ 因为 -------,所以-------------。”来说说书中这位学生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总结:你看他学棋时,心不在焉,即使老师的本领再大,也没能把他教成出色的棋手。

  四、充分朗读,谈谈感想

  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以及齐读课文的形式来感悟文本,读完课文之后再结合板书、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感想或打算。

  五、 指导生字,强调双姿。

  在这一环节中,我进行3个生字的书写教学。这三个字根据书写难易程度分别采用“扶、半扶半放、放手”的教学形式展开。

  1、为了能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古今变迁之美,写字之前我用多媒体出示“围”的古体字,让学生猜猜接下来我们要写的是个什么字,然后 告诉学生:在遥远的古代,这个字表示卫兵拿着武器绕城巡逻。经过时间的变迁,这个字在不停地变化着- ----- -----围。接下来,我通过边讲解、边范写的形式提示学生:

  围字框一类的汉字属于全封闭结构,书写时要体现左尊右卑,因此左竖画略短,横画微翘,产生动态美,折角处有肩,竖画微曲略长,里面三横距离均匀,有所收敛,最后一笔横画是画龙点睛之笔,没有完全与左右竖画连接,笔断意连,达到围而不死的意境。请同学们描一个写一个。在学生动笔之前,根据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提出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个要求,我让学生们一边背写字姿势歌,一边把写字姿势摆好:胸离桌离一拳,离笔端一寸宽,臂肩脚要摆平,用左手轻按本。等学生把写字姿势摆好再动笔书写。争取让学生达到每一次动笔都是习惯养成时。

  2、第二个字“专”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来观察这个字的字形结构特点,并站起来说说,然后老师通过边范写边提示的形式指导学生书写。

  3、“弓”字字形结构教简单,教学中,老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书写。

  4、评价与表扬。在每教学完一个字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台,抽取一定数量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点拨,让学生了解书写不足的地方,以达到改正的目的。对于书写匀称、美观的字,教师及时用红笔圈一个红圈圈,以表鼓励。

  这五个环节的设计,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我想说的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板书: 13、学棋

  秋 能手 远近闻名

  专心致志 走神

  (听 看 问) (想 做 想)

  出色棋手 没多大长进

苏教版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今天我要说的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语文教材中第22篇课文《金子》。课文讲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旨在告诉我们要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课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蕴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及朗读能力的好材料。"金子"在课文中出现了多次,含义也各不相同。对于学生来说,理解"真金"的含义,体会彼得获得成功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关注了以下几点:

  1、努力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我通过引导学生找重点句,抓关键词,创设各种情境,指导感情朗读将学生带入文本,感受彼得在淘金无望时的孤独无助以及种花成功的喜悦。

  2、坚持"对话"理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课堂上通过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在交流,体验中感悟"不劳而获只能是个幻想,辛勤劳动才会梦想成真。""智慧+勤劳=真金""劳动创造一切。"

  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

  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讨论、朗读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二、说教法。

  由于本篇课文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文章,所以就意味着本课我学要选择简单一点的教法:朗读感悟法。

  三、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根据这一点我确定了本课学生的学法为朗读感悟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的教学目标以及第二学段的'要求确定,1、2两个目标是教学重点。"金子"的本意是指物质层面的"贵重金属",而在课文中,"金子"是指诚实、勤劳的高尚品质。本文用"金子"做题目,同时又以"金子"为线索,贯穿全文,因此,理解"金子"的含义,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教学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通过图文对照,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理解生字新词,指导两个字"甘"(独体字,注意笔顺)"钱"(左右结构,形声字);引发猜想,建构阅读话题,能基本说出本故事的大意。

  第二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他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彼得·弗雷特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真金的曲折过程,教育学生向彼得·弗雷特学习,培养自己靠诚实、勤劳获得成功的高尚品质。另外,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情感,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本课时我打算分四个环节进行组织教学:

  复习旧知,引导质疑; 精读感悟,悟中明理;

  小结板书,揭示"真金"; 个性作业,拓展延伸。

  下面我具体地来说一下:

  先说说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引导质疑 .

  我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蜂拥而至、一无所获、埋头苦干、若有所悟、培育花苗、实现梦想"这6个词语,并相机地进行正音,接着启发学生交流初读课文后所了解的知识,然后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质疑"彼得的梦想是什么?他实现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学生自然而然的就顺着我的问题注意到最后一段的课文,然后引出彼得的话:我是唯一一个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片土地里,引导出问题:彼得是怎样找到真金的?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在上课后不久就提出,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通过这一统领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去细细地感受。

  第二环节:精读感悟,悟中明理 .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我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难点,先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彼得是怎样一步一步找到真金的?"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课文中含有"金子"一词的句子。要求先读有关句子,再体会体会。在全班交流时,我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地出示词句,加以适时点拨。具体指导,品读体味。如学生在自读第一、二两句的基础上,扣住"听说、无意"明白消息的不确定性,但淘金者们仍"蜂拥而至",体会他们缺乏理智,盲目跟从。接着抓住"一无所获、扫兴离去",体会人们怀着失望离开的不幸。通过对淘金者们由"高兴"至"扫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地进一步对比感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学习第三句话时,抓住"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了"理解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说明彼得作的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付出,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人,但结果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让学生明白上文的传说的不可靠。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彼得由"希望"转向"失望"的失落心情,再次练习个性化朗读。在交流第四句话时,我让学生读好词语"若有所悟",并说说彼得"悟"到了什么来具体地展开学习。如"这里没有找到金子",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彼得本来要离开,是什么使他留下来?留下后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相应的句子,并描述一下彼得看到的情景,体会希望的产生,明白这希望就在这肥沃的土地里,正是这希望使彼得留下来。再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种花的,此时,我出示图片:每天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彼得就————,太阳落山了彼得————,烈日当空时彼得————,大于来袭时彼得————,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说话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们从内心体会彼得所经历的困难,为下面揭示真金买下铺垫。学习第五句,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彼得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上。让学生思考:彼得从这块土地里究竟获得了什么?你能悟到些什么呢?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彼得并非获得真的金子,而是获得了"财富".最后学生畅谈感悟的基础上归纳:只要勤劳耕耘,任何土地都会奉献出你需要的"财富".抓住"不无骄傲"、"唯一"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彼得非常自豪的心情,练习个性化朗读。

苏教版语文说课稿8

  一、准确把握,说教材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单元,共有四篇识字课文,《识字6》是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前二课采用“词串”的形式识字,后二课采用归类的方法识字。《识字6》是属于“词串”识字形式。

  《识字6》这篇课文围绕夏天的乡村夜晚,把12个词语按一定逻辑关系,排成四行,一、二、四行押韵,与前面识字课文不同的是每一行最后的词语都是三个字,这种形式的词串读起来富有七言诗的韵味,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课文配有相应的插图,图文对照,既有利于帮助学生识字和理解词语,又能把学生带入夏天夜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遐思。

  根据本课特点,分为两课时进行,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全文,仔细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并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2、诵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乡村夏夜的情趣。

  3、随文识字,学习四个生字“星、奶、女、扇”,利用汉之星拆分法识记生字。

  认识新偏旁“户”,会正确美观地书写四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乡村夏夜的'情趣。

  2、随文识字,学习四个生字“星、奶、女、扇”,利用汉之星拆分法识记生字。

  认识新偏旁“户”,会正确美观地书写四个生字。

  教学准备:汉之星教学平台,ppt课件

  二、发挥主导,说教法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儿童的认知特点是好奇心强,准确性差,识字记得快,遗忘得也快。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和课时目标及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不强的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诗意教学法: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营造诗意的夏夜氛围,把微笑带入课堂,把激励带入课堂,把情感带入课堂。让学生身心沉浸在诗情画意的小院里,思维和想象得到发展。

  2、直观教学法:借助PPT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辅助教学,让学生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并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形象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内容表达出来,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提高。

  3、以读带讲:

  ⑴借助拼音读准确。其中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指名读,领读,男、女生配合读。

  ⑵去掉拼音读出形象。让学生图文结合读词,在头脑中建构事物形象。

  ⑶想像画面读出情感,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这样在多层次的诵读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字,理解词语。

  4、汉之星输入练习:通过汉之星输入发,正确拆分合体字:星、奶、扇,较熟练说出汉字编码,利用汉之星帮助学生记忆字形。

  三、明确主体,说学法

  以学生的“学”为教学出发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求知。本课我指导学生主要运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能学习的能力,在学生通过自学,同桌交流讨论后,再各自发表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个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能识字的能力。

  2、探究发现法

  根据老师的引导,运用所学的知识,训练学生发现词串在组成形式上的共同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词串组成的规律后,朗读起来就更真切、自然。

  3、披文入境,再造想象

  在反复诵读中配合插图展开合理的再造想象,“天上的繁星像——”使学生披文入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烈的最佳状态。

  四、合理安排,说过程

  (一)猜谜激趣、整体感知

  孩子们喜欢新奇的上课方式,一个谜语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入识字六的关键点——萤火虫(过渡:夏天的夜晚,萤火虫飞呀飞呀,它把我们带进了识字6(板书),带到了一个美丽的农家小院。)

  板书课题:识字6

  1、猜谜语:白天睡,夜里行,尾巴上面带星星。

  古代有人曾借用,刻苦读书当明灯。

  2、和“萤火虫”打招呼。读准字音。

  (二)创设情境,感知全文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播放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象,引导学生识字说话,依据课文的内容,相机出现"爷爷、奶奶、小丁丁",接着想象祖孙三个在院子里,爷爷手拿蒲扇,指着满天繁星会说什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讲述"牵牛、织女"的故事,扩展课文内容,把大语文观引进课堂,引出全文。

  (三)整体感知,读出节奏

  1、多形式读,积累词语

  通过学生的多种形式的读,来积累语言,在本节课有小组读,小老师领读,男女生读,老师范读,想象读等,在这当中加入学生的评价,这样既能加深对本课意境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一步增强语感,积累语言。

  2、追根溯源,巩固联系

  借助汉之星汉字字源软件,找出“蒲扇”一词,了解“扇”的演变过程,使学生把识字与观察认识事物相结合。

  3、主动编码,自主识字

  教学3个生字,由学生当小老师指导识写,强调新笔画“横折折折钩”、新偏旁:户。对于独体字“女”引导学生正确写出每个字的笔顺,有意识的强调首笔、末笔。学习合体字时,让学生说说可以拆分成哪几个部件,并能说出每个部件的名称。

  “组字小魔术”:()+()=扇女+乃=()()+()=星

  4、示范讲解,规范写字

  (1)利用汉之星的汉字演示,学生发现书写要点,教师范写;

  (2)学生描红、临写。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书写。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根据插图,用上今天学的词语写一段话。

  2、在家里使用汉之星输入法练习所学的生字。

  板书设计:

  识字6

  户扇

苏教版语文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古人的赞美→特点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为六大段。其中写第二大段是重点,不仅占的篇幅最多,而且写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分体现了本单元教材的教学重点:过渡句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因此,第二大段应当作为本课文的教学重点。

  仔细品读全文,我们还能领会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三个写作特点:一、言简意赅地引用古代名人言行稍加议论的办法,增强了赞美的感染力;二、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句,段意衔接自然,使文章具有一气呵成之感;三、语言形象、生动、有气势,采用比喻、对比、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因此,本文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读、思、议、品等,使学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庐山云雾的景色美,从而使他们的心中升腾起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第二大段,会背诵第4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的第3、4、5、6题。

  三、本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会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能找出第二大段中的过渡句,并体会其作用。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五、教学难点

  对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感受。

  六、教学思路设计浅析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情境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环节:

  ①以学生的说话训练导入课文,教师又施以启发性的小结、提问,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想欣赏庐山云雾的好奇心。

  ②教师的配乐表情朗读,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入观察庐山云雾的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催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③投影片的及时展示。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之中,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④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尽情抒发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

  ⑤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课堂环节衔接语,激起学生心中感情的荡漾。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①采用指导读第3小节——师生共读第4小节——独立自学第5小节的迁移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习写景文章的"一找;二找;三体会;四朗读"的阅读方法。

  ②以读范句→补充完整语句→独立说句的层次训练,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使学生在有模可仿之中,学会举一反三。

  ③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与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三)注重读写结合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的吸收,写是理解的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见缝插针",在学生理解了课文表达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量的片断练习,实现读写的迁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多种手段让学生欣赏庐山云雾,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之后,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已油然而生,极想淋漓尽致地抒发一番。此时,我便不失时机地推出《家乡的晨雾》的写作训练,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世纪之声,也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针对本课的特点,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圈、划、删、改、读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欣赏能力。

  ①用上"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进行说话及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②按要求找、划出描写云雾的词句并进行赏析,是典型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

  ③模仿例句,发挥想象进行造句练习,加深学生对文中关联词的理解,并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这一目的。

  ④"默读→有感情地读→表演读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个人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的多种形式的替换变化,则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七、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初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1。师出示诗句:"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问:这是古人用来描述什么景物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庐山云雾)

  2。出示投影片: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请运用以上的.词语围绕庐山云雾,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

  3。师小结。

  同学们,庐山云雾是充满神秘的,庐山云雾是令人心醉的。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观察这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好吗?

  (二)细读课文,品味精美

  1。师配乐表情朗读课文第二大段,要求学生认真听、潜心感受云雾的美,边欣赏,还要边想想:我们分别在哪几个地方观赏云雾?

  2。议:刚才,我们欣赏了庐山哪几个地方的云雾,请完成下列填空题。(回答)

  我们观赏了在()看到的浓雾,在()看到的雾气和在()等处看到的云海。(先在书上用"____"划出,再回答。)

  (引:这些地方的云雾各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再回过去细细地欣赏欣赏。)

  3。默默地欣赏课文的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地方的云雾有什么特点?(用"____"在文中划出一个能概括其特点的词。)

  4。理解"瞬息万变",哪些词与它意思相近?

  5。要求学生围绕"瞬息万变"提问。

  6。师小结学生的问题,要求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三小节,思考:①哪些词句体现了庐山云雾的这一特点?(用"~~~~"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句)②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

  7。讨论以上问题中的第1个问题。

  8。讨论第2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语句:

  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9。有感情地齐读这一句:体会"刚刚……转眼间"在这句话中的作用。

  10。用"刚刚……转眼间"进行说话训练。

  A。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转眼间就()。

  B。火烧云的变化真快,刚刚看上去(),转眼间()。

  C。自己说一句话,用上"刚刚……转眼间"。

  11。出示语句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议:将以上的话改成下列这一段话,好吗?为什么?

  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稀时,给山川披上外衣。

  12。指导并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指名朗读——指导——自由练读——男女分角色读。

  13。师小结:"瞬息万变"的浓雾真的是好美呀,读了作者的解说,我们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刚才我们经过了哪几个步骤才领略到这一番美景的?

  14。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学法。

  一找:找出能概括云雾特点的词。

  二划:划出能体现云雾这一特点的词句。

  三品:品味用词用句的准确、生动。

  四读: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15。生自学第4小节。

  16。汇报交流。在生汇报的同时,适时地出示投影片,领会"时而……时而……"的用法。

  ①小猫钓鱼真不专心,时而____,时而____。

  ②雨断断续续地下了两天了,时而____,时而____,时而____,真令人担心会不会发洪水。

  17。指导背诵。

  这段话共有____句话,第一句话先讲庐山云雾对山镇牯岭特别____,一年365天,有____天与它____。第二句讲庐山云雾时而____,时而____。第三句讲山镇牯岭一半____,一半____。

  18。试背。

  19。师小结:犹如仙境一般的山镇牯岭真令人流连忘返,但这不是最壮观的。因为最壮观的要算大天池等地的云海。(出示云海的投影片)这就是云海的两幅照片,想去体会体会它的美吗?

  20。生按学习第3小节方法,自学第5小节。

  21。集体交流汇报。出示检测题:

  A。云海的特点是()。

  B。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和()两种情况下的云海。

  C。找出与以下结构相类似的词:

  波涛起伏()青峰秀岭()

  2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三)总结全文,找出过渡

  1。师根据板书,小结学习内容。

  庐山云雾是美的,但是作者的叙述更是天衣无缝,连贯而又自然。作者是靠哪些词句连接起课文的内容的呢?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第二大段。

  3。师小结,并要求学生进行仿写:《家乡的晨雾》。要求写出晨雾的特点。

  (四)作业。

  1。片断练习:《家乡的晨雾》。

  2。补做完作业本上的第3、4、5、6题。

  附板书设计

  庐山云雾

  登山路上浓雾瞬息万变:刚刚……转眼间……

  雾来时……雾云时……

  雾浓时……雾稀时……

  山镇牯岭雾气朝夕相处,时而……时而……

  一半……一半……

  大天池等地云海壮观绚丽云海茫茫,波涛起伏

  云絮翻飞,色彩斑斓

  本课时采用这种对应式的板书:

  一、便于体现出庐山云雾的特点;

  二、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三、体现了文章的重点,使板书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苏教版语文说课稿10

  《跟踪台风的卫星》是小学语文国标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紧紧地跟踪,监视台风的动向,为人类预防台风袭击减少损失作出了贡献,从而形象地向小读者展现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本文情节生动,语言活泼、读来情绪盎然,引人入胜,在形象的童话情境中传播了科学知识,是加强语言训练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对于台风和卫星孩子们离孩子的实际生活比较远,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新课标对中年段孩子的要求以及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理解他们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为社会造福的志向趣。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气象卫星和台风的资料。为上好课做准备。

  我预设用2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准备用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上课伊始,我板书跟踪正音,体会读好这个词,(没有感觉的可以演一演)今天我们只是谁跟踪谁呀?板书台风——卫星读好课题,台风和卫星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第二个环节,自读课文。在这个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要求做到1、划出文中的生字新词。2、标好自然段3、读熟课文。在检查自读情况的时候,注意指导学生读好后鼻音:盯、疯。前鼻音:监、懒。翘舌音:嘲、设。

  三、在检查朗读情况的过程中,质疑讨论扫除字词障碍读通顺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内容。最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四、布置作业

  1、抄写习字册2、读课文

  下面我说说第二课时的设想,

  我将安排复习导入、品读感悟、拓展延伸这三个环节以期达到让孩子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主要作用,激发学能够生从小爱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为社会造福的志趣。

  一、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认读,然后回顾课文的内容。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我认为课文的3-7自然段是重点,我以“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的”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我要求学生读读课文在文中圈圈画画,找出相关的词句,进行讨论。

  我进行这样的预设;

  第一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让他们对文本更多的了解。

  第二步,学生找出有关卫星跟踪台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抓住“紧紧、时刻”(板书)这些词,体会卫星是这样跟踪台风的`。

  第三步,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句中表现出的台风和卫星的性格脾气。大声嚷、狂怒地嚷、狂暴、猛扑、暴跳如雷、疯狂、泄气(板书),从这些词语你看出了什么?

  笑了笑、偏偏、没门、嘲笑、自豪(板书)从这些词你看出什么呢?

  第三步、在反复品味词句的基础上联系感情朗读,感受台风的狂暴自傲,卫星的坚定自信。

  第四步、分角色朗读。注意读的时候加上合适的神态、动作。体会两人不同的个性。

  第五步、体会卫星为什么自豪?理解谈笑风生,人们为什么会谈笑风生,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第六步、除了这些再让学生找找可以感受到台风和卫星不同的地方。以此感受台风虽大却外强中干,卫星虽小却威力无比。(比如文中写台风的大,卫星的小)

  最后一段讲台风和卫星较量的结果,在整篇课文中有点睛之妙,我预设这样教学

  1、读这一段,充分地了解文本。

  2、引导学生抓住泄气、懒洋洋体会台风失败后的垂头丧气,感情朗读。

  3、抓住迅速转身、又紧紧地跟踪体会卫星坚定不骄傲。

  4、整体再读,回顾全文,充分感受新科技的力量,人类只要发展科学技术,就能逐步地战胜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灾害。

  5、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

  你还想知道哪些人造卫星?请课后收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再把结果跟同学们交流交流。

  板书:跟踪台风的卫星

  (紧紧、时刻)外强中干坚定自信

苏教版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爱心”这一主题,编排了《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爱的内涵。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以及回忆,表现了母亲为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劳和无私奉献,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一次抱母亲》文章内容简洁,行文明快,于平白如水的字里行间细腻生动地体现了人世间的浓浓亲情,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习语言的好教材。

  二、语言特色

  这篇课文以情动人,往往读了几遍后就能被字里行间的亲情所打动。细细品味,“我”、母亲和护士三人的语言中透露的情感朴实而又真挚。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在课上,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其中的情感变化,感受母亲对“我”的爱以及这种爱对护士的感染。

  三、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中年段语文学习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轮流”造句;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母子间的真挚感情,感受到文章中母亲的艰辛和伟大;

  3、学完课文后,能体会到自己妈妈的爱与辛勤,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作者的相距甚远,所以我把体会文章中母亲的艰难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体会自己妈妈的爱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我设定两课时上完,第一课时重点解决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第二、三个教学目标。

  四、说学情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情感的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也学过《雪儿》《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这样的抒情类文章,应该来说对《第一次抱母亲》流露出的情感并不难把握。但是,文章中作者母亲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引导孩子通过文字的叙述想象文中母亲的艰辛,并能迁移到自己的妈妈身上。

  五、说教学环节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是:1、导入新课,质疑激趣;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4、回顾总结,升华情感;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其中,我重点说一说第3和第5个环节。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标》指出,中年段的学生应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第3、4自然段寻找相关句子,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想象的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文字表现出的母亲的爱和艰难。其中,在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时,我让学生想象母亲在抚育儿女时可能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并适时补充诗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感受此处的“重担”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压力,更有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使母亲的形象高大起来,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

  理解课文离不开朗读,在一开始我就配乐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带着问题读,在本课对话比较多的情况下,我还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有的句子不需讲解,通过朗读学生便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中的深情。

  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在课的尾声,我播放《母亲》和《烛光里的妈妈》视频,伴着音乐,我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对自己妈妈的心里话,并且请自己的妈妈写一写回信。也许学这篇课文得到的感动只是来源于作者母子间的深情,那么写信读回信收获的便是属于自己的一份亲情了。孩子们写得真挚动人,妈妈们回复的同样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是对自己孩子的爱和无悔。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如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收获一些情感的体验。

  六、说板书设计

  无数次流泪

  13、第一次抱母亲

  原因?感受?

  难过

  }没想到母亲是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

  愧疚

苏教版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生命的壮歌》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第五单元 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有 二个故事《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团结合作,扭成一团,肝胆俱裂战胜火海的感人故事。

  《生命桥》讲的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场面悲壮,揪人心肺。是颇具匠心的,内涵极其丰富。

  首先这两个小故事都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的关健时刻所表现出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对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情操的熏陶无疑是积极奋进的。其次,两个故事的悲剧的产生都是人为造成的,是人类自己进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两个故事语言优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因此,本文是老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体验、学好语文、感受生活、熏陶情感、体验生命的极具人文性的佳作。

  我预期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到蚂蚁、羚羊团结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3、关注学生体验交流中新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学习动物的合作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

  2、通过学习感受动物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感悟动物的伟大,体验生命的伟大。

  二、说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导入新授。

  在教学前 我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学生一定想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英雄”做了什么?“生命桥”是怎样搭成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授学习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首先,重视指导通过朗读的`理解。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不仅采用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其次,理解的牵引。让学生读、画、议、再读的方式抓关键的句子和词语。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备课时,为每一个环节,巧设小问题。出示的课件中,通过理解一些典型词语蚂蚁和羚羊的舍身精神。让学生知道动物它们不能用语言商量,却能在危机前,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做出决定。这表现了动物的什么精神?这样的提问,一下子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大家的理解又会加深一层。总之,恰到好处的点拨,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3、巧抓想象点,使学生“情感蔓延”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是推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在文中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A、通过学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想对这些动物说些什么? B、生活中你知道那些人具有蚂蚁和羚羊的精神?学生一下子就情动才涌,理解到深处,自然就有说不尽的想法。

  4、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篇课文有两个故事,我通过一扶一放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有实效的理解课文,又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借助于第一个学习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学法,以此运用这个方法来学习的第二个故事,学生采用了读、画、议、再读等一些方法,亲自走进文感悟故事的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5、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教学时,我注意制作一些直观而且对教学发挥实效作用的教学课件,有有声有色的引人入神的羚羊跳崖动画课件,有蚂蚁被烈火包裹的壮观画面,以及有美观漂亮的幻灯片,这些课件都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地方。

  2、汇报学习结果。说出自己感动的原因。

  3、教师小结并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

  ( 二)利用学法,自读自悟。

  1)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自学生词,读通语句。

  2、检查。

  3、指名完整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

  2)精读课文,读出感受。

  1、学生自读,教师随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注:教师的随机了解既是与学生合作交流,又是帮助辅导,更是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

  2、汇报交流。(顺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三)由此及彼,升华认识。

  这个故事读完了,但想到了些什么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总之,想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以此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受益匪浅。

苏教版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田园诗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位有四篇课文,分别是《泉城》、《九寨沟》、《故乡诗情》和《木樨雨》,全部是写景的文章,景致形貌优美,段落划一,非常得当儿童学习《故乡诗情》处于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足可见其承先启后的紧张作用。

  这是一篇形貌荷兰故乡美景的散文。形貌了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故乡风景:葱茏的草原,好坏花牛,乳白色的绵羊,玄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冷静挤奶的人,平静安定的夜晚,闪耀的灯……优美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故乡画显如今我们眼前,洋溢着平静清闲的情趣,全文好像是先容荷兰的影视风景片的教学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抒发了作者对荷兰故乡风景以及自由宁静生存的向往之情。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一节课的精髓和灵魂。小学阶段,中年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低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阶段目标,结合本册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识会写本课9个生字,只识不写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课标对应目标: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一个总目标,三个学段要求的层次不同,第一学段是“学习用……”,第二学段是“用……”,第三学段为“能用……”。三个学段螺旋上升,逐层提升。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所以制定“正确、流利”的目标,将“有感情”放在第二课时精读感悟中完成。)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初步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的一个重点训练项目)

  这样,就构成了识字、读书、理解三位一体的三维教学目标网络,便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二、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法

  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学生的表象,激活他们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上课伊始,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舒缓的音乐,优美的视频,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到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兰……达到“课未始,情已生”的.效果。

  2、朗读感悟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本节课我重视朗读训练,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自觉能动性,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正音,读中把握内容,读中理清层次,读中体验美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力求让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风靡全国,影响深远,就在于这种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因此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欣赏多媒体展示的画面:画面中有运河、草原、郁金香、奶牛、骏马、长毛山羊、灯塔┄┄同时配以清远悠闲的音乐。学生在享受音像带来的美妙感受之余,很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的。

  再者,《田园诗情》所描绘的是荷兰的异国风情,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积累较少,创设情景渲染,给予学生感官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学生在享受音像带来的美妙感受之余,一定很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的。这就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作者在荷兰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充分地、自由地与文本对话,意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同时有利于在朗读课文中初步感知)

  (三)师生互动,检查自学情况

  孩子初读之后设计一个形势新颖的闯三关来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第一关老师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第二关,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理解词语。第三关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师生相机正音,指导读通读顺,初步感知各自然段内容。这三关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体现了学习的螺旋上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因此,我着重指导学生写好易错字“顽”和“肃”,以一字带多字,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

  (四)诵读课文,初步感受“诗情”

  1、听课文录音(或自由诵读),在自己认为具有诗情画意的地方或优美的词句下画线,不懂处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落先美美地读一读,然后读给大家听一听。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是第二学段的一个重点训练项目,让学生尝试练习美读课文,是为下节课分散难点。)

  (五)课堂小结

  老师豪情形貌:“广阔无垠的草原,仪态端庄的奶牛,自由驰骋的骏马,悠然得意的羊群,荷兰的牧场就如统一幅幅满盈诗情的故乡风物画。下节课,我们将继承通过诵读去咀嚼那边奇特的故乡诗情。”这样的竣事语既总结讲堂,又为下节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到达“课已尽,情未了”的结果。

  四、说板书计划

  有人说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是课文英华的表现。本节课我偏重板书课文的布局,引导学生掌握“总—分—总”的某篇布局的要领,这样板书函洁扼要,起到一语道破的作用,为学生的习作有用导航。

苏教版语文说课稿14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希望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让学生了解“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在个人修养、科学研究、人生价值观等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几篇文章运用了不同的文体,“诗歌、小说”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我们体会到了昂扬的爱国激情。

  二、单元学习要点:

  1、读诗:感受诗歌凝练的语言,把握诗歌生动而意蕴丰富的意象,体会诗人敏感的内心感受和充沛的情感,并掌握一些朗读自由体诗的技巧。

  2、两纲教育点:充分运用课文所渗透的国情资料,并注意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朴素感情,激发学生献身祖国、建设家园的'志向。

  (3、读小说:深入文本,力求对小说主题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4、知识点与能力点:进一步巩固初一所学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等,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三、课程资源分析:

  余光中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和忧患意识。在诗中,诗人刻意选取的四组意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无一不深深地刻有中华民族的印记,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敏感性,对生活感受的深度和传达感情技巧水平的高超。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第二学期,学生们刚刚学习过了一个诗歌单元“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对于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的朗读技能,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涉及这些以前的知识点,更要加深对诗歌主题的深入分析。

  五、教学目标定位: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2.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3.培养学生展开联想领悟诗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感情及诗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乡愁”,树立爱家爱国意识。

  六、教学关键把握:

  教学重点:让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主要意象的文化含义。

苏教版语文说课稿1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5课《鸟语》。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讲述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是培养学生感情朗读、锤炼语感,提高语言修养的佳篇。

  由于学生对鸟儿的种类及叫声并不精通,与文中“我”所生活的环境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深入文本感悟其内在含义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依据四年级教材的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以学定教,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

  3、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的感情。

  “如何让学生了解文中几种鸟语的特点及给我带来的乐趣”作为理解本文的重点,“学会想象,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鸟的爱”是本文的难点。

  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打算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首先,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以几个关键的问题做为学生自读的主线,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呆愣愣、无拘无束、疏忽、怠慢”;通过查词典来理解“矫健、通晓、犒赏”;结合生活体验来理解“催促、应验、预报”等词语。而读的时候,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指名读、评读等多种方式,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即从小爱鸟——与鸟交谈——倾听鸟语——猜想内涵——悟出道理——结下人鸟深情,并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作业,找到文中最能体现“我”爱鸟的句子,抄写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为下文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通过三大步九小步教学来完成

  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激情导入

  在简要的复习之后,我引导学生听“百鸟争鸣”的录音,听到它们悦耳的鸣叫声,这时学生的全部注意力被紧紧地吸引住了,他们边听边议论,都在猜测鸟儿们在说些什么?这时,我适时引出公冶长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对鸟儿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民主导学

  1、抓住作者情感点,走进文本。

  当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萌生了想成为一个通晓鸟语的专家的愿望时。我引导学生到文中去寻找小作者在听了故事后的想法,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想法的一句话,与同桌讨论。在学生交流时,我相机出示: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继而思考,作者为什么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人呢?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的“从小”“爱鸟”“爱看”“爱听”等词,及第三自然段中“谈谈心、聊聊天、经常、试探、交谈”等,来体会作者对鸟的.喜爱对鸟语的极大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2、以“趣”为着眼点,自主阅读

  课文的四——七自然段分别向我们再现了作者与几种鸟儿间交谈的画面,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画面,动笔圈一圈、画一画,找出重点词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里以“我与布谷鸟的交谈”为例,谈谈我的教法:学生在交流这一部分时,我将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评读等方式,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体会作者与布谷鸟那无拘无束的对话,而后引读第五自然段,抓住“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懈怠!”一句话进行说话训练:声声催促仿佛在说——,让学生去切身体会鸟语带给作者的无限的遐想空间。

  “我与喜鹊之间的交谈”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前一部分的方法自学,在“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一句中适时引发学生想象这喜事都是指哪些事。并抓住虽然……但是……这一关联句来体会作者对鸟儿的喜爱。

  3、品味“鸟语”,学做“知音”。

  在作者与鸟儿交谈的画面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对鸟语产生兴趣,让学生听一听鸟儿清脆的叫声,做出丰富的猜想,编织出有趣的故事,与同学交流。这时学生把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思考、想象、感受等和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后,我引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投影出示: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鼓励学生完成这样的小练笔:从------------- 的那里,我认识到----------;从------------- 的那里,我懂得了-------------;从-------------- 的 那里,我学到了-----------------。 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语言,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在总结课文时,我将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并声情并茂地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继而引导学生当堂设计爱鸟的公益用语。使学生把爱鸟之情转化为护鸟的实际行动。

  在课后我将为学生布置两个自主选择的作业:

  1、仔细观察一种你喜欢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2、写一封爱鸟护鸟的倡议书,或者招贴画,来呼吁大家一起保护鸟。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9

语文春酒说课稿03-16

语文说课稿03-25

语文《荷花》说课稿03-12

语文《水》说课稿01-04

语文《观潮》说课稿01-11

语文《手指》说课稿01-09

语文《猫》说课稿01-05

语文优质说课稿11-03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