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角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角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时间:2022-07-06 17:34:1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角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角比较与运算》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角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角比较与运算》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同时它对学生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取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试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总结、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几何识图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用新知识建构新体系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增强学生学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爱思考,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3.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概念

  难点:理解角的和、差、倍、分关系

  二.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入手,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问题解决---知识延伸---归纳概念”的模式。

  (2)引导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从而更好的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人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遵循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教学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不同层次的关注,实现有梯度层次的教学。

  四.教学过程展开分析

  (1)新课导入

  问题的引入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复习小学时学习过的角的概念。问题1:角的大小由那些量决定?

  问题2:已知两条线段AB和线段CD,如何比较这两条线段的大小?

  [活动1]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剪好的角,同伴之间交流。

  问题1:请五位同学上来,老师请你们五位站成一排,前后顺序由手中角的大小决定,怎样排呢?

  老师提问,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回忆并补充。

  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到他们的争论的关键:比较角的大小

  教师通过不断提问启发学生通过实践,对角的比较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回忆角的相关概念、两条线段的比较方法,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作铺垫,明确知识间的联系。

  从一个生动的实际问题展开角的大小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着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新知识学习的兴趣。

  (2)讲授新课

  问题的解决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2]

  问题1:请学生在纸上任意画两个角,讨论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动手,分组讨论,总结出可以通过角度的度量来比较交的大小。

  教师指出:把这种比较角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培养学生动手、合作交流的习惯。

  问题的解决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问题2:请学生思考任意剪好的两个角,在不使用量角器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比较?

  问题3:估计下列途中∠1和∠2的大小关系,并用适当的方法验证。

  的大小的方法称为度量法。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加入学生一起讨论,听取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师生共同比较出另一种方法称为叠合法。

  强调:

  (1)将两个角的定点及一边重合。

  (2)两个角的另一边落在重合边的同侧。

  (3)有两个角的另一边位置而确定两个角的大小。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估计后正确回答。

  强调:

  学生能否运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从具体的操作中体会交的另一种比较法,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更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活动中渗透着实验观察、类比、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几何试图能力。

  对新方法的变式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在成功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知识的延伸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3]

  问题1:图中共有几个角?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2:借助三角尺画15、75的角。用一副三角尺能画出来吗?试一试。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观察图形,正确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给出角的和差的表示,只出角的和差任是一个角。

  学生动手,分组讨论,分组展示,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总结出凡是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利用三角尺画出来。

  引导学生在复杂的几何图形中找到基本图形之间的关系。

  对角的和差关系的一个巩固练习,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活动4]

  问题1:如图∠AOB=∠BOC,那么∠AOC与∠AOB,

  ∠BOC之间关系是什么?射线OB有什么特征?

  问题2:你能折叠出角的平分线吗?

  学生观察图形回答:

  教师指出角平分线的概念,类似地,还有角的三等分线。

  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及几何意义。

  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尽情展示,教师给与指导,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归纳总结

  [活动5]

  1小结。

  2布置作业

  P140习题3.4第2,3,4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批改,总结。

  对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针对性地给予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反映的问题有针对的讲解。

  通过学生对立思考完成作业,做我评价学习效果,学会反思,发现问题。

《角比较与运算》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考官:

上午好,我是面试初中数学的6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比较与运算》。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由学生动手,利用线段的比较与运算进行知识迁移,得到角的比较与运算方法,同时理解角平分线的意义。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为后续学习余角和补角打下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理解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形式归纳出比较角度大小的方法,并且学会运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归纳比较的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乐趣。

  根据教学三维目标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加减运算;而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说学情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学情。七年级的学生虽抽象思维占优势,但还需感性经验的支持,这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叛逆心理比较强,教师应关注这些特点,多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设问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数学,乐于探究数学。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教材及学生特点,为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参与知识的过程,我将从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在上课伊始,我会通过引导回忆比较线段长度的方法,大屏幕出示两个角并提出问题:角也能比较大小吗?角的大小又应该如何比较呢?

  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根据小学的知识基础,会提出可以用量角器量一量,此时我会继续追问是否能找到别的方法,同时提示可以将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通过观察位置来比较角的大小,从而引出课题--角的比较与运算。

  这样的导入一方面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新知找到生长点,另一方面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状态。

  2.师生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一、探究角之间的大小和关系

  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之后,我会带领学生共同探究如何通过两个角的一边重合判断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我会在大屏幕出示两个角∠AOB和∠A’O’B’重合一条边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引导学生根据另一条边的位置判断二者的大小关系。同时我也会补充和总结,借助图片直观帮助学生掌握方法。

  接着,我会继续出示课本134页思考问题截图,并提问:图中有几个角?几个角之间都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我会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数一数,并据此找到这几个角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的同时,我也会走下讲台,深入学生的探究中,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引导,学生很容易发现图中共有三个角∠AOC,∠AOB和∠BOC,同时会发现∠AOC>∠AOB,∠AOC>∠BOC,此时,我会表扬学生能够正确比较角的大小,并继续引导学生发现角之间的和差关系,学生得出∠AOC是∠AOB和∠BOC的和,我会顺势讲解用数学符号的表示为∠AOC=∠AOB+∠BOC,此时继续引导学生找到∠AOB是∠AOC与∠BOC的差,并列出式子∠AOB=∠AOC-∠BOC,接下来我会继续追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指出∠AOC-∠AOB=∠BOC。在表扬学生的基础上,我会进一步总结:同一顶点引出的三条不同射线可以组成三个角,这三个角之间存在和差关系。

  活动二、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

  在此基础之上,我会大屏幕出示用三角板画出15°和75°角的过程和方法,并列出算式45°+30°=75°和45°-30°=15°,请学生仿照我的方法,充分利用三角板画几个角,看看谁画的最多,并和同桌说说它们的画法。学生充分讨论画图之后,我会找学生展示画的结果,学生会得到105°,120°,135°,150°,此时我会充分的表扬学生,可以利用角的相加得到不同的角,并追问学生能否利用角的减法找到更多的角,进而找到15°角的不同画法。

  此时我会请学生观察,画的角有什么特点?师生共同总结:角是可以进行计算的。

  接下来我会继续大屏幕展示课本135页图4.3-9,并讲解角平分线的定义:如图所视,如果∠AOB=∠BOC,那么射线OB把∠AOC平均分成两个相等角,这条线就是∠AOC的角平分线。同时带领学生画出一个角,并通过折一折找到它的角平分线,我会通过先示范,再请学生参照我的方法折出角的平分线。

  我会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把一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线做角的平分线,用折一折的方式将角的两条边重合得到的线是角的平分线。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新授环节,利用两个活动层层递进,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规律,经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真正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3.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应用新知,我会大屏幕出示几组算式,让同学们快速计算并说出结果。同时,出示几个关于角度计算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以开火车形式提问。

  4.回顾小结,整理新知

  在本环节,我会让学生大声交流讨论的方式互相说一说本节课学了那些新知,总结收获,并进一步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5.布置作业,内化新知

  最后是布置作业环节,我会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1、2,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大屏幕拓展题。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现在呈现在黑板上的就是我的板书。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突出本节课重点。

【《角比较与运算》说课稿】相关文章: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07-12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6篇02-20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7篇02-08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精选6篇)03-15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6篇)02-25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精选6篇03-12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集锦6篇)03-28

混合运算说课稿03-01

集合的运算说课稿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