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对称说课稿

对称说课稿

时间:2022-06-28 10:44: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对称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称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对称说课稿

对称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来自,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希望我的展示能给各位留下美好的印象。

  我的说课就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二.轴对称现象是学生新接触的一个知识点。学习这部分的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而根据三年级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较弱的具体学情,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充分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丰富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度(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再确定教学重难点,停顿)

  (为了更好的达成三维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借助多媒体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三教学流程

  (一)探究轴对称图形特征

  1. 感受对称美,激发学习情趣。

  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学生早就有一定的认识,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呢?上课伊始,我充分借助多媒体,将一幅幅学生熟悉的美丽轴对称图片带入课堂,(播放教学视频)优美音乐、精美画面以及教师激情解说,将学生带入了现实生活,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提出疑问:(播放)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轴对称图形。

  探究特征

  学生在美中的提出了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在此我借助多媒体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

  (1)由对称物体到对称图形

  我先利用课件出示具有同样特征的三幅实物图,然后将实物图描画下来得到图形。此时学生产生疑问,得到的平面图形还是对称的吗?

  (2)探究特征

  于是学生想办法动手折这三幅平面图形进行验证,然后讨论交流这些平面图形是否是对称的?使学生初步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之后我用多媒体演示三幅平面图的对折过程(播放),再一次让学生深刻感知这些图形对折后两部分能完全重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教师多媒体直观演示,学生顺利的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认识了对称轴。从而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点,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辨别轴对称图形

  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学生已经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但对于平行四边形学生很容易出错,我先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折,然后借助多媒体对平行四边形进行不同角度的对折,有效的帮助学生对完全重合有了更直观深刻的理解,很清晰的让学生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五边形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使学生知道有的轴对称图像可以有多种对折方法。

  判断轴对称图形的练习,学生先动手尝试判断,之后课件加以演示,很清晰很直观的帮助学生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从而有效的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并且培养了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激情创作

  学习到此,我利用课件播放优美音乐,为学生创造做轴对称图形的良好氛围,孩子们激情创作的画面将课堂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画轴对称图形。

  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我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独立尝试,然后进行交流,之后我利用课件直观动态的演示,归纳出找对应点和连线两大步骤。 如果此过程只说不演示则太空洞、太抽象,而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达到了最佳效果。有效的解决了学生的困难。

  四.总结

  让学生带着本节课的收获再次欣赏课始精美图片。然后再让学生说出在此欣赏图片的感受,之后我提炼性的总结,使学生将视野延伸到生活当中,更加激发学生对美的渴望和创造美的欲望!

  整个教学设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五、教学反思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抽象的轴对称现象变得具体,将静态的轴对称图形以动态演示、验证,从而高效的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美得情境中快乐学习!

对称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轴对称》,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轴对称》这堂课是人教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知道了轴对称的特点,本课将进一步学习轴对称,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疑问,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这部分知识主要是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要求学生掌握对称轴的画法和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步骤,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方面知识的基础。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点,知识技能: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用“折叠”“重合”这样的词语准确的描述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它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第二点,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欣赏想象、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

  第三点,情感态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交流反思的意识。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性,学会用世界的眼光来观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它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外一半;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是: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二、说教法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将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达到人人学数学的目的。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并且我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画纸等教具。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复习铺垫——探究新知——练习巩固——总结反思。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

  首先,我用PPT展示旅游景点引出轴对称。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日常的旅游引入,更接近学生生活,更能让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让学生尝试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点名让学生动手对折,继而在学生总结时给出轴对称的定义。

  活动二:让学生动手尝试画对称轴后,自己动手在书本上画,在察看学生完成情况时及时纠正。

  活动三:出示两幅表格上的图让学生判别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尝试在表格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后,进行步骤总结。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前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掌握和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第三环节:练习巩固。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组(画图题、判断题、连线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我先让学生在总结画图步骤后进行一次作图,及时进行巩固;接着让学生画出常规多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明白有的图形对称轴可能会很多;但我又担心学生搞不清平行四边形和任意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设计了两道判断题;紧接着又让学生从轴对称一半想象整个图形,从整个轴对称图形想象其一半,从生活实际出发,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最后我设计了一道一张纸多次折叠后能剪出什么图形的题型,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想象能力,又有简单的引导语将学生的抽象思维表象化,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总结反思。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两个问题: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疑惑?

  (3)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

  让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

  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八、说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两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画图等练习则在右边进行。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轴 对 称

  对折后完全重合

  1、找关键点? 2、标对应点 3、顺次连线

  我今天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九、说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安排,努力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原则。教师只是对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导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控制,其余都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操作、联想;讨论、口述,这样将有利于每位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耳闻、目睹,各种器官并用,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不足之处:学生在画轴对称图形时,不按照画法去做,而是照葫芦画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画,虽然有的同学能画对,但是也存在个别学生出现错误的画法。再教设计:强化画轴对称图形的画法,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明白不仅仅画对就可以,还要知道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这样才能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理解。

  以上是我对轴对称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由于时间短促,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对称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对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教科书分为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两部分讲述。“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一节是在学生学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内容。它是前面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中心对称的重要的基础知识。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定义及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和初步的图案设计操作技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图形的观察和联想,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2)通过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等活动,能正确区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利用所学知识画轴对称图形。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创新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识别轴对称图形与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是因为:

  (1)《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理解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了解轴对称的.性质,会画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轴对称图形。

  (2)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建筑设计的轴对称,服装设计中的轴对称,民间美术中处处体现着对称的美学原则。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区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两个不同概念,原因有两点:

  (1)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比较熟悉,但往往不能够完全掌握它的定义;

  (2)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体现了中学数学中的整体思想,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二、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模仿能力强,思维信赖于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我选用的是引导发现教学法,充分运用教具、学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引导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利用图片的不同颜色的对比来启发学生,运用投影仪提高教学效率,动态演出直观生动的教学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

  关于教材处理:①把课后练习1(课本P91练习1)安排在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之前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突出显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②对于例4,做了适当的改造:添加了常见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再动笔画一画。③练习题组的设计以课本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作了适当补充。④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接受情况补充了实践操作、动手设计。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首先,为学生展示县城外河凉亭的大幅彩色图片,为学生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设置悬念:它很漂亮、美观吗?你能设计制作出如此漂亮的亭子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

  紧接着展示六幅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观,并进一步设问:它们美在何处?它们有何共同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些图形都具有对称美。通过设问和学生发现的结果,揭示课题—本节课学习轴对称图形。

  2、动手操作

  在引入课题的基础上,讲授新知识,运用教具演示,并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对折,任意剪成一个形状,把它打开,观察打开后的图形有何特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定义中的两点:一是它是一个图形能沿某一直线折叠。二是直线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并把这两个特征作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标准,有几条直线,就有几条对称轴(投影显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前面已经分析过,正确区分轴对称与轴对图形这两种不同的概念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

  一、加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的理解;

  二、通过复习轴对称的定义,引导学生找出定义中的不同点;

  三是利用投影的直观演示,启发学生分析讨论,从而使难点化解,并在化解难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具体做法是:在强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复习轴对称定义中的两点:

  ①有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即形状大小都相同:

  ②对重合的方式有限制,也就是它们的位置关系必须满足一个条件:把它们沿某一直线对折后,能够重合。然后引导学生把两种不同概念中的两点加以对比,学生便容易发现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

  (1)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2)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轴对称图形是对于一个图形而言的。

  那么如何理解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有何联系呢?这是学生学习的又一个难点。此时,便利用投影演示,画好对称轴的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学生们就能很快发现它们的联系:①都有一条直线,都要沿这条直线折叠重合,这时再对两组图形进行动态演示:把图①中的两个图形移动到对称轴的两边,使其成为一个整体,把图②中对称轴两旁的部分移动到使其成为两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移动后的图形,学生们会发现:图①原本是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即轴对称,移动后成为了一个整体,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图②原本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移动后成为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即轴对称,使学生理解了它们内在联系;②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是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投影显示区别与联系)。

  前面也已经分析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识别轴对称图形与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因此,我把课本上的例4做了适当改造:

  例4:下面是我们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出下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用学具折一折,并完成下面的研究报告,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任意梯形等腰梯形圆

  研究报告:

  略

  这样,通过学生先动手折图形,再动笔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从而顺利完全例题,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也使学生知道了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能不止一条,它能沿几条直线对折,就会有几条对称轴。

  3、联系实际,加强训练

  为了及时巩固,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予以消化吸收,首先联系学生学习实际,让学生辨认26个英文大写正体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幻灯展示26个大写正体字母),并让学生书写出是轴对称图形的字母,其次设计了有梯度的训练题,初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4、发挥想象,创造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观察实验,学生们发现了生活中很多轴对称图形非常美丽,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以学过的几何图形为基础,设计出轴对称图形,然后在全班展示,共同欣赏(幻灯展示我设计的轴对称图形)。这样,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升华,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丽,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其强烈的学习情感。

  5、效果评价

  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②本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通过小结,使知识成为“体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四、三点说明

  1、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分为四个部分:

  (1)定义;

  (2)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3)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4)学生设计出的轴对称图形。

  2、时间的大体安排

  创设情境,感受轴对称图形大约5分钟,动手操作,理解轴对称图形大约19分钟,联系实际,加强训练约8分钟,发挥想象,创造图形大约10分钟,效果评价及布置作业约3分钟。

  3、整个设计要突出体现的特色

  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实践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

对称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四小节轴对称图形。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

  3.教学目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3)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5)结合教材和连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4.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5.教学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三)演示导学,形成概念。

  (四)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五)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五、说课过程:

  第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1、(出示两幅学生作品)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哪一幅图比较美?哪一幅图不美?为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这幅图不美。(教师手举不美的图画)因为这幅图的左右两边大小不一样? 有没有办法使两边的图形画成一模一样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

  出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通过让学生观察色彩鲜艳的蝴蝶图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第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电脑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点。(P121的枫叶、蜻蜓、天平三幅图)

  (电脑操作)通过观察得知:这些图形的两侧分别对应相等。

  (通过观察,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教师进行演示操作、指导学生学习。)

  第三、演示导学、形成概念。

  1、(电脑演示)并让学生同步进行模仿操作。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把它剪下,再把纸打开,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认识对称轴。

  (教师板书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电脑形象的演示,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电脑出示练习)当学生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通过观察判断,进一步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第四、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和找出对称轴,(投影出示P122页的方格图)让学生把学具中的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新知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

  2、让学生折一折之后,汇报结果。

  通过操作得知: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接着指导学生从不同方向折一折,看各有几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逐个演示操作过程。重点指导折圆的对称轴。并启发学生说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对称轴就是本圆的直径。

  (在操作中,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找对称轴,运用电脑演示练习1的1一6题。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第五、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一、)综合练习。

  1、游戏。全体起立,每人做一个姿势,从正面看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再请三人上台表演。

  2、抢答;观察周围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这样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3、判断:

  生活中不仅有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我们所学的数字、字母和汉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轴对称图形。

  (1)下面的数字或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G H

  (2)像这样写法的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口 工 用 中 由 日 直 水 清 甲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可以看出中国的汉字是非常美的。谁能举例说出哪些汉字可以写成轴对称图形吗?)

  (师生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从而宏扬中国文化,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4、配乐剪轴对称图形比赛。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彩色纸用对折的方法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贴在白纸上。并把剪得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欣赏。)

  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图形较美?为什么?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竞赛,目的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节;把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轴对称图形的美。)

  5、观察并说出下图的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A与A'、B与B'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这题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归纳小结。

  设问 :今天学了什么?

  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

  什么叫对称轴?

  怎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新课后的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

  现在能把两侧大小不同的蝴蝶图画成一模一样吗?(教师拿着新课引入时的不对称的蝴蝶图)

  (前后呼应,解答课前疑难,目的是检查学生活用知识的情况。)

  全课小结:这节课,我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附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条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对称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北师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中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对称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材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让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对称图形做准备。

  3.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正确识别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操作,经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创新等能力。

  (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5.教学难点:

  制作轴对称图形。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用了以探究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精心设计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为了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安排了玩一玩、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有趣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了较宽松的学习空间,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激趣引入

  课始,老师一句:给你一张纸,你会怎么玩?一个玩字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接着老师的撕纸表演,作品小衣服的亮相,更是把学生的兴趣推到了极致!你会象老师这样玩吗?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折纸和撕纸。灵巧的小手把一张张白纸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形,争先恐后地将作品贴到黑板上。这样的新课导入,抓住了孩子们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通过撕纸这一操作活动,让学生目之所及,手之所触,都是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从直观上引发出对称之美,课堂教学随之直奔学习主题。

  (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1.找特征,初识轴对称图形(作品)

  结合学生的撕纸作品,师一句:这些图形有相同的地方吗?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这些图形左右两边形状相同,对折后会完全重合。在此基础上我巧妙地引入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接着从轴字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验特征,再识轴对称图形(图片)

  出示图片,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抓住了学生好胜的特点,学生很快就想到用对折的办法验证了自己的说法;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3.辨特征,找出真假轴对称图形(课件)

  赏心悦目的练习面画,增强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练习的层次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三)做对称,深化体验

  1.猜一猜:(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这是什么?(学生充满自信地猜测着,猜到最后一个,打开后居然不是同学们异口同声猜出的花瓶。)在学生的惊讶中,老师趁势启发学生:想一想,花瓶的另一半形状和大小会是怎样呢?你能想办法剪出这只完整的花瓶吗?

  2.剪一剪:小组合作完成花瓶图,全班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一说制作的方法,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3.画一画:你想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全班交流时鼓励学生说出他们画图形的窍门。

  此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不着痕迹地得出了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主张通过实践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发展思维。

  (四)赏对称,提升认识

  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受到美的熏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对称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这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在编排上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指导学生感知图形的轴对称现象,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通过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将这几样物品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材还在图中出现了“对称轴”这一名词,但没有给“对称轴”下定义或作出描述,只是让学生有所认识。

  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刚掌握的轴对称图形的初步知识,“做”出轴对称图形。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想想做做”中,通过一系列的习题,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其中第3题在方格纸上提供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要求画出它的另一半,使学生有机会再一次在操作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想想做做”后面,还安排了“你知道吗”,介绍自然界中一些对称现象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对称的建筑,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学情分析

  轴对称现象是学生新接触的一个知识点,这种现象广泛蕴涵在大自然中,学习这部分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对称轴的含义,感受数学的美。

  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鼓励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二.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物体出发,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同时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这节课准备采用观察发现,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本课从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物体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我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玩导入,在教师与学生共同玩的过程中拉近我和学生的距离,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这节课的一开始,我先通过剪出一个“爱心”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也能比较自然地揭示这节课的课题。

  接下来,出示例题中的图片,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并且自己动手折一折,来发现这些物体是对称的,揭示出“完全重合”这样一个概念,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平面图形的对称性,随后,让学生继续动手折纸,进一步揭示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对称轴。

  然后给出一些学生知道的几何图形和其他图形,即课本中的“试一试”,同样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一定难度的图形判断,让学生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实,激发学生爱动脑筋,勇于探索。

  学生学习完了“试一试”,此时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已经有了不少的认识,这时,就需要一些习题和游戏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我安排了“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三个环节,“找一找”就是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五题和第六题,主要是让学生来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两道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能准确地判断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做一做”就是课本中的例题2,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出轴对称图形,给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数学的亲切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猜一猜”

  是在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的基础上,让学生猜出这个图形的形状。在这一题上是由简到难,层层递进。这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认识。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欣赏图片,情感体验”的环节,用课件展示出一系列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充分地享受这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感受美、欣赏美。在这节课的最后,我用一个轴对称的汉字——“美”来进行总结,并将课题补充完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全课设计,力求做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好奇、好学的学习情绪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对称说课稿7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是以国家颁布的中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中所规定的各项要求为基本依据,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对“轴对称图形”(人教版三年制初级中学几何第二册第三章第四单元等四节“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第三课时)这一节课 “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教学效果预估的评价与分析。

  本说课稿以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指导思想。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材处理、教学程序及三点说明四个部分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

  主要从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是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模仿能力强,选用的是引导发现法,充分运用教具、学具、投影仪提高教学效率。关于教材处理从课后练习、例题、实践操作等方面作了补充说明。

  第三部分是教学程序。

  包括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联系实际、加强训练,发挥现象、创造设计,效果评价与作业布置五大环节。

  第四部分是三点说明:

  1、板书设计;

  2、时间的大体安排;

  3、整个设计要突出体现的特色。

对称说课稿8

  一、说教材:

  镜面对称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的教材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湖面的倒影、照镜子”。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初步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中包含着重要的教学思想。

  教材通过设计照镜子的活动,让学生亲自照一照,通过镜子内外的人的前后位置和左右的关系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二、说教法:

  教学力求体现自觉性、民主性原则。采用学生独立探究和老师适当引导的方法进行。自主性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运用自主探究的基本模式、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主线。强化学生共同探究、独立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数学美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感受对称美、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共同合作的能力,,从而落实教法中的“三动”,让学生学会观察、想象、操作、验证。从具体操作中来验证自己想象的结果,把自己的所看、所想,愿意说给别人听,让学生想说、会说。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过程:

  这节课以明明的一天贯穿始末。这样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兴趣。低年级的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坚持,这是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让学生在整节课上都以饱满的情绪贯穿始末,是我在这节课坚持的理念。

  一.创设情境。

  本课以明明的一天贯穿始末。

  1.课件演示。上午,来到了公园。

  提问:观察,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到第二个情境,中午,明明来到了红红家里,进到屋里,却发现那儿还有一个明明,和自己一模一样,他做什么动作对方也做什么动作,为什么会有两个明明呢?谁是真正的明明呢?你们能帮明明解开这个谜吗?

  通过引导学生观看这两个情境,不但使学生初步感知了镜面对称的特点,而且也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对称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打下了基础。

  3.学生会答,是个镜子。

  (1)组织学生拿出镜子,随意活动,照一照,观察人与像之间的关系。

  (2)在小组内,议一议。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说一说。

  通过照一照、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直观、生动地认识了镜面对称现象,认识了镜面对称的特点。

  课件过渡第三个情境,课件语音,明明说:“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怎样运动呢?”红红说:“我左右手拿不同的东西时,镜子里的'是怎样拿呢?”

  (1)让学生先想象以后,再发言。

  (2)组织两个学生亲自在全班进行验证。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通过学生的想象、验证,不但又一次让学生直观感受了镜面对称的性质,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的培养。

  二.实践应用。

  1.进入第四个情境。配音:“咦,这是什么呢?”学生会很快答:是只蝴蝶。

  提问:怎样做才能看见一只完整的蝴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一遍。

  要求以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图片,进行照一照,能知道它们分别是些什么。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2.进入第五个情境。配音:“哪个是她们是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呢?”

  指名选择,并说出为什么?

  3.玩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游戏要求:老师做动作,要求学生做镜子里的动作。看谁反应快,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

  通过想一想、照一照、连一连、圈一圈等活动。加深了学生对镜面对称的性质的理解,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力。

  明明的一天结束。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明明很高兴,因为他学习了很多的数学知识。他知道了(指着板书)物体和像上、下位置一样,左、右位置对换,前、后位置一样。其实,物体和像也是一种对称,我们把它叫做镜面对称。

对称说课稿9

  一、授课内容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由此探索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认识角是轴对称图形;

  (2)探索并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3)能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角平分线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通过说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3)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由“特殊”到“ 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

  (1)通过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轴对称现象有了一定认识,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的过程,掌握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为以后学习其他轴对称图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诊断分析

  1.在学习有关角的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时候,学生常常将角平分线理解成角的对称轴,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了特别强调;

  2.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时,学生常常会运用全等将角平分线的性质再证明一次,而没有直接使用角平分线的性质,简化证明过程,因此,在本节课通过例题及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角平分线性质的运用.

  四、教学设计说明

  1.根据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和生生、师生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发现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

  2.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满足所有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注意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比较优秀),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议练中学会运用角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3.本节课在教法上选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①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②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表述角平分线的性质,并互动说理证明;③应用活动: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及应用;④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索.

  4.教材中只给出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文字语言叙述,并没有给出符号语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学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学习时,已经接触了符号语言的叙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说理,因此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且对性质进行了说理,同时在对性质说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师都给出了规范的说理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为后面学习证明(一)、(二)、(三)打下基础.

  5.评价方式

  根据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说理,是否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对称说课稿10

  感知—探索—发现—赏析—创作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轴对称图形》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既是数学概念,又是美学常用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如在建筑、造船等行业和各种包装的图案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称美。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2.自然界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

  3.学生是中心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好。

  4.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地开展讨论,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感受美探索美的规律的过程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的含义,并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在探究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它所带来的美。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初步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4、经历与他人合作探究、合作创作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学习方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本课内容和以上教法,采用的学法如下: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阶段

  教师收集与轴对称有关的各种信息,并制成课件。

  二、整个活动过程叙述。

  1、创设情景,初步感受美。

  1出示CAI课件伴音:同学们,正是金色五月,让我们一起去拥抱在自然,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动画呈现):在美丽的大自然有房子,蝴蝶、草地、嬉戏的孩子…一片迷人的景色!

  (2)自由走进美的世界。让我们一路尽享美景;学生欣赏教者提供的图画。(包括动物、花、草、水果、生活用品等)

  交流感受:你有什么感受?这些图形为什么如此美?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图形,它们的美有着共同之处:板书轴对称图形。同学们想知道轴对称图形方面的什么知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共同来学习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再现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美的欲望)。

  2、探索轴对称图形美的规律。

  (1)出示小组探究目标: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小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

  1提供蜻蜓沿对称轴对折、重合的动态演示过程。

  2动手操作:用自己所带的学具(树叶、图片、剪刀、纸片)折一折,剪一剪,自己探索。

  (2)小组分工合作,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整理探究结果。

  (4)交流研究结果,发现美的共性。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结合实例讲解。

  小结: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导,将问题激励、研究指导和小组学习三者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建议,有利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开展有效的研究,促使人人都有发现,人人的发现都有价值。在自主欣赏、参考动画的同时,也可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体现自主化,活动化,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自主参与者,自主探索者。在说到探究计划时对于小学生不是专题研究只是一些基本的东西。在教者提供的材料学生基本能知道什么,然后通过知识迁移达到运用训练目的。)

  3、发现、赏析各种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并说一说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如平面图形,数字,字母,生活中的图形…

  (2)小组确定探究主题,通过多种途径(画图,写出字母、数字,找生活中的图形等),选择一组作为小组的探究主题。(3)小组分工合作,操作图形,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4)小组汇报情况。同时运用多媒体演示。

  可能有的情况:

  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等都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有一条对称轴的是: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

  长方形有二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数字中的轴对称图形:0、3、8等。

  字母中的轴对称图形:B、D、E、Y、H、E、V等。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门窗图片、广告图片等等。…(设计意图;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去寻找、赏析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这样,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创作美丽的轴对称作品。

  我们已经欣赏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那你们能不能用轴对称图形创作一幅作品呢?先小组讨论一个主题,再分工合作,可以通过剪一剪、画一画、贴一贴等方式。在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背景中学生完成作品,师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评价作品。(设计意图:让学生创作美丽的轴对称作品,这个任务是极具挑战性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才能。对作品的品评、欣赏,又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因为这个作品里面包含着创造美的成就感,包含了对自身的肯定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体验。同时用古典音乐作背景,培养学生的乐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进一步进行欣赏美的训练。)

对称说课稿11

各位专家、领导、同行: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第九章第一节《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的教材力求体现“课程标准”实质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归纳去总结,本节课刚好体验了这一点, “生活中的轴对称”作为本章的一个重点,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观察与分析,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简单的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难点:根据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简单的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丰富的文化价值,结合教材和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取结论同样重要”,但我觉得有时过程比结论更有意义。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知识的发现、发展的形成,采用实验发现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倒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2、在学法指导上,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指导他们动手操作、交流合作,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3.教学手段

  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直观演示,切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分析(配课件)

  1、本节教学将按以下六个流程展开

  综合练习

  发展思维

  动手操作

  加深认识

  演示导学

  形成概念

  指导观察

  认识特点

  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观图激趣

  设疑导入

  2、教学过程

  互动环节互动内容设计意图

  1、观图激趣

  设疑导入

  播放多媒体——教材中的导图和p67页中图9.1.1,欣赏现实中轴对称图形.观察特征(每一个图形的两部分是不是相同?有没有办法使两边的图形画的一模一样?那些图比较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

  出示课题:“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设计目的:新课程比较注重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引起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赋予数学一种生活气息,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一种培养。也同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先由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表看法,图形美在哪里?再小组合作交流。然后由若干名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设计目的:大胆让学生做一做,试一试,培养学生应用性技能和创新精神,小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指导观察

  认识特点

  老师加以引导学生,指出那些美的图形的特点.通过观察得知:这些图形的两部分分别对应相等。

  (通过观察,学生对对称轴有了基本的感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4、演示导学

  形成概念

  把一张纸对折,然后从折叠处剪出一个图形,想一想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先由老师示范剪出一个图形,之后大家自由发挥想像,剪出图案.由展示的图片和同学们剪出的图案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指导学生阅读加深理解概念.

  我想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不能满足于一个现成图形的结论,而要有一种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精神,要注意问题的一般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投入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也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组织者的作用。这一过程中的剪拼能力煅炼,对今后学习图形是有帮助的。

  5、动手操作

  加深认识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和找出对称轴,让学生把学具中的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让学生折一折后汇报结果。

  通过操作得知: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接着从不同方向折一折,看各有几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进一步指导学生折圆,并启发学生说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对称轴是它的任一直径所在的直线。

  3、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找对称轴,与同学们共同分析课本p68页的图形。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新知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在操作中,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6、综合练习

  发展思维

  1.举例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越多越好.采取分组竞赛的方式.

  2.英语中的26个字母那些是轴对称图形?看谁又快又准确.那数学中的`数字有没有轴对称图形?

  3. p70剪正五角星,

  思考:这种剪正五角星的方法,其中隐含着什么数学道理?

  我认为新课改并不意味着不要练习,而是要改变繁、难、偏、旧的习题,要设计一些与生活相联系的题目,设计一些有体现基础而又能发展学生思维的题目,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五、评价分析

  1、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通过课堂中学生展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交流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动手操作的表演,各种问题尝试解答等活动,使教师从学生思维活动、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序等多层面地了解学生。

  2、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学生中出现的独特的想法或结论给予鼓励性评价。

  六、设计说明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课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观图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建构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机渗透。

  七.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下写一篇100字以内的报告.喜欢设计的同学设计一些轴对称图形,带来贴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

  (新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让学生学会课后探究新的问题,尝试解决更层次的问题.)

  八.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例题

  练习

  对称轴的概念:

  归纳小结

对称说课稿1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活中的轴对称》。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新课程的教材力求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探索过程,去发现结论,去归纳总结。本节课正好集中体现了这一点。《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作为本章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对前面所学过的平面图形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为本章后面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八年级学习“平移和旋转”打下良好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观察与分析,认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会找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六年级学习《几何的初步知识》时曾经简要学习过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识别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一章,前面一章又学习了《多边形》,对图形的认识逐渐丰富,学生们见到过的线段、角、等腰三角形、正多边形等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可以说,前面的教材已经作了很好的渗透和铺垫,另一方面,学生们在生活实践中也接触了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认识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对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的认识上有一定难度,另一个难点是准确、完整地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经历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会找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感受和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丰富的文化价值,结合教材和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课堂结构设计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取结论同样重要”,对学生来说有时过程比结论更有意义。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知识的发现、发展的过程,采用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2、《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指导他们动手操作、交流合作,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教学媒体设计

  1、为了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的实物。

  2、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经历观察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过程,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实例和典型图案,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丰富感性认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为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计了剪纸片,折纸片等动手实践活动,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圆等纸片。

  五、教学过程设计

  遵循原则:观图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建构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机渗透。

  1、观图激趣 设疑导入

  首先播放多媒体,欣赏现实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这些问题:每一个图形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些图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哪些图比较美?

  教师谈话:自古以来,对称的形式被认为是和谐、美丽而且真实的,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建筑、艺术、科学和日常生活中,对称无处不在,为什么对称与我们关系就这样密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

  设计目的:新课程比较注重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赋予数学一种生活气息,让学生产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冲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同时也是对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一种培养。

  2、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先分小组活动,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具有“对称”形态的物体,由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表看法。然后再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刚才看到过的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先分小组探讨、合作交流,然后由若干名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同时反复播放多媒体图片)

  设计目的:让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表意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欣赏、感受美的能力,小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动手动眼 形成概念

  把一张纸对折,从折叠处剪出一个图形,想一想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先由老师示范剪出一个图形,之后大家自由发挥想像,剪出图案。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图10.1.1中各图形,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同时教师适时演示图形对折的过程,通过观察,让学生回答出:这些图形的两部分分别对应相等,能够重合在一起。

  对展示的图片和同学们剪出的图案等的观察和思考进行总结,由学生归纳出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概念,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叙述,加深理解。

  设计目的:不要让学生的动手活动仅停留在手工操作的层面上,而要有一种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精神,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发现结论,让学生投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了教师组织者的作用。这一过程中的剪拼能力的锻炼,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是大有好处的。

  4、实践操作 加深认识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和找出对称轴,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纸片拿出来,按照要求折一折,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接着从不同方向折一折,看看各有几条对称轴?让学生折一折后汇报结果,教师进行归纳。

  然后找出图10.1.1中各个图形的对称轴。再做教材81页中的第一个“做一做”,充分理解有的轴对称图形不止一条对称轴。

  设计目的: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初步学会用对折法找对称轴的方法。

  5、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归纳出轴对称以及对称轴、对称点的概念。让学生做教材81页中的第二个“做一做”,加深对“对称点”的认识。

  做“试一试”,让学生折滴墨水的纸片,通过实践,让学生经历一次轴对称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轴对称的理解。

  让学生反思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对比、归纳、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认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最后,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目的: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到的方法来认识轴对称,即达到知识的迁移。在操作中,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6、变式练习 发展思维

  (1)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越多越好。采取分组竞赛方式。

  (2)英语中的26个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看谁说得又快又准确。数学中的数字有没有轴对称图形?

  (3)阅读教材83页的材料“剪正五角星”,让学生动手剪正五角星,并思考回答:这种方法隐含着什么数学道理?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写一篇100字以内的报告。喜欢设计的同学设计一些轴对称图形,带来学校展示,供大家欣赏。

  设计目的:设计一些与生活相联系的题目,设计一些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的题目,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注意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六、评价分析

  1、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课堂中学生展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交流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动手操作的表演,各种问题尝试解答等活动,使教师从学生思维活动、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多层面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2、教学反馈与调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纠正,对学生中出现的独特的想法或结论给予鼓励。

对称说课稿13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美版第八册第二课《巧用对称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说教材:

  (一)说教学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巧用对称形》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即尝试从形状与用选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甩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巧用对称形》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初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具有对称性,也为学生认识对称图形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材通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有关对称形、借助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对称形,以及对称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对称美。对四年级学生而言,虽然用剪刀剪出对称图案并不难,但是要把这种技巧服务于生活就需要更高的美术修养。

  (二)说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学大纲》对本领域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要求,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立了以下三点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什么是对称形,知道对称形剪纸的折法。

  2、能力目标:会剪对称形,会运用对称形装饰生活中的物品。

  3、情感目标:体验设计活动的乐趣,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唤起并激发学生对民族剪纸艺术的热爱,提高动手能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我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就应该服务于生活,由于学生可能对如何设计美观的对称花纹需要一定的指导。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掌握对称形的特点,并能用所学对称知识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

  难点:如何巧妙地运用对称形,使其有美感。

  二、说教法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采用了激励—探究—实践—评价的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学生的接受能力,我运用现场示范及多媒体演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了解理解程度。这样多法并用,既培养了他们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指导

  新课标要求: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本课运用大量实物图片、教具,在课堂中创设情境,穿插学生都熟悉的生活中的对称形图片,增加直观性,启发创造思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四、说学习流程:

  本课教学由课前激励、欣赏感受、探究领会、实践创作、展示评价、拓展思维六个环节组成。

  (一)课前激励

  教师出示各种自制对称性红双喜字。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祝福的传递,交流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欣赏感受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欣赏精美的对称形图片,带领学生走进对称的世界,感受生活中对称的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的例子,教师鼓励有创意的回答。本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课件资料,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教师板书课题)

  (三)探究领会

  1、情境创设,归纳对称形定义

  (1)通过猜图游戏,找出对称图形的另外一半,组成整个图形。

  (2)观察平面图形,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总结对称图形的定义。

  (其目的是以美的作品感染学生,初步感受对称形的美,利用作品创设情境。)

  2、自主探究,发现对称形的制作方法。

  本环节教师分发实物剪纸图片,学生分小组探究,找出对称形的制作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探究发现对称形剪纸的制作方法。)

  (教师板书:折叠、画线、剪裁)

  3、仿例制作“蝴蝶”剪纸。

  本环节鼓励学生按照折、画、剪方法,仿例制作蝴蝶剪纸,体会对称折和连续对称折。(其目的是通过学生试剪,对上一个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延伸,体验剪纸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板书:对称折、连续对称折)

  4、质疑再探,尝试其他折法。

  团花,团团相聚,花团锦簇,处处体现对称之美。

  本环节教师演示各种团花折法,学生试折。团花之美还在于信手而来的的惊喜,教师鼓励学生在几番折叠的纸上随意剪裁,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团花试剪。

  (其目的是让学生体验不同类型的对称形剪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板书:三角折、四角折、五角折、六角折)

  (四)实践创作

  看看不如剪剪,动口不如动手。

  本环节教师提出作业要求并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卫生教育。让学生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自由创作,同时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创作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对称形制作的方法,体验创作的乐趣。)

  (五)展示评价

  剪一剪千娇百媚,赏一赏万种风情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展示作品,让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共同提高。鼓励学生已童趣的语言向他人展示并描述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发言,找出不足,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随时赞赏其富有个性的表达和创作,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六)拓展思维

  剪纸是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明珠。教师通过展示剪纸艺术的其他用途,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唤起学生对民族剪纸艺术的热爱,并发动学生将其继承和发扬。呼应本课情感目标。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课 巧用对称形

  对称折;

  1、折叠 连续对称折;

  2、画线 三角折、四角折、五角折、六角折

  3、剪裁

  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明了、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体现本课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对本课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巧用对称形》一课的整体构思,恳请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对称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对称》。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蜻蜓、树叶、蝴蝶、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引出对称的概念。为了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轴对称现象,找准并会画对称轴,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我准备把原教材进行灵活的调整,力求体现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将主题图蜻蜓、树叶、蝴蝶、脸谱揉合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依据儿童心理特征,以及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找准并会画对称轴。引导学生在尝试、观察、比较和概括中合作学习、交流学习。帮助学生感受对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依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景,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尝试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本着“尝试——发现”的思路,让学生通过尝试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议一议、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拼一拼等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蝴蝶和蜻蜓发生了争执,都认为自己最漂亮,一朵小花给它们出了个主意:让它们一人分一半,组成的图形也许就是最漂亮的。我让学生观察组合成的图形,发现和原来相比,并不漂亮,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对称》。通过这样的情景,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另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认识对称

  尝试和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理念。为了突出“了解对称的特征”这一重点教学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四个层次:剪一剪,说一说,折一折,变一变。一开始我告诉同学们:蝴蝶和它的小伙伴们也飞到了我们身边,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同时将它打开并贴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它的小伙伴愿意伴随每一位热爱学习的孩子。这样设计,可以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同时蕴含着将小蝴蝶作为后面认识对称轴的学具的意图。

  接下来我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怎样剪才是一个对称图形?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找到恰当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合作尝试剪出对称图形。孩子们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也会参与其中,利用学生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说一说是怎样剪的。当他们回答“先对折再剪就是一个对称图形”时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接着我将引导学生把剪好的图形再对折一下看看,发现了什么。估计学生通过尝试操作都能够发现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形状大小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指出对称的概念并板书(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图形大小一样,我们说他们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称的,这时让学生进行尝试性的练习是必要的。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从形象的生活图案到抽象的图形,让学生来辨别哪些图形对称的。

  2、认识对称轴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该只是被动的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在这个环节中我结合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征,选择贴近生活的蝴蝶做成小书签,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得乐此不疲。这时我先对刚才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给予肯定,并奖励每一个人一个蝴蝶小书签,问他们它是不是对称图形?你怎么知道的?估计学生会回答通过对折发现的,接着请全班同学把图形进行对折来验证。再让学生把它打开,发现中间有什么?估计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赞许,并告诉学生中间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折痕——对称轴)。接着我示范画对称轴。引导学生在小书签上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在小组内互相评一评谁画得更准确,并相互纠正错误。

  第三个环节:看书质疑,解答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书本是知识的重要载体,组织学生看书提问,去了解学生在认知中的疑点,及时给予解答,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判断对称、画对称轴。第二个层次是通过折一折找出一条到多条对称轴。第三个层次是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欣赏老师搜集的对称现象,让学生感受对称美,帮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四个层次是游戏《找朋友》:通过游戏来找到对称的脸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对称知识、感受国萃的魅力。

  第五个环节: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为了帮助学生完整构建本课知识要点,通过“你有什么收获?”来建立知识体系,保证课堂的完整性。

  板书设计兼顾知识性、实用性和美观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对称说课稿15

  一、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小学学过的一些圆的知识以及鲁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圆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探索和圆有关的性质(垂径定理及逆定理),在新教材中要求有所下降,新课标中要求应为理解圆有许多重要性质,其中最主要的性质是圆的对称性(轴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它是探索其他性质的基础前提。本节内容正是利用圆的轴对称性来研究垂径定理几逆定理。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反映了圆的重要性质,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是证明圆中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进行圆的计算和作用提供了方法和依据。所以这节内容是本章的重要也是全章的基础,更是学好本章的关键。

  学习了圆的基本概念以后,研究圆的轴对称性,可以由轴对称性自然过度到用轴对称性探索垂径定理。在概念讲完后安排了针对性练习,来巩固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垂径定理得出后,安排了两道例题,例1是直接利用定理来解,为例2实际应用题的教学降低坡度,并且在例题后都做了些小结,归纳方法,也配套相应的练习。

  二、目标的设定

  基于以上几点本节课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圆的对称性及相关性质的过程;

  2、理解圆的轴对称性及相关性质;

  能力目标:

  1、进一步体会和理解研究几何图形的各种方法;

  2、经历知识探索与应用的过程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圆的对称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观,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重点:圆的对称性以及利用圆的轴对称性研究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难点:垂径定理的探索及应用

  三、教法选择

  a)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上节内容,并自然过度到本节中的与圆有关的概念学习;

  2.问题情景:讨论圆的对称性,采用折叠的方法探索圆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的活动过程;

  3.做一做:探索垂径定理,也是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合作交流、证明几个环节逐步探索出定理‘

  4.安排两道例题对所学垂径定理加以应用;

  5.想一想:探索垂径定理的逆定理;

  b)重难点突破方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圆的轴对称性及利用轴对称性来探索垂径定理,应用垂径定理解题。由于这两个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在教材上作了适当整合,这样从圆的轴对称性得出后可以直接过度到研究垂径定理这一内容,过度自然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在例题安排上也注重了突出重点,设计了两道例题,都是为了巩固和加深对垂径定理的认识和理解。安排的针对性练习也能让学生及时得到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发现并证明垂径定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弧的相等是利用轴对称图形对应元素相等的性质得出。学生不易想到,也难以理解。因此,本节课在对这个知识的处理中,注意了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形成感性上的认识,然后再过渡到理性的思考。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本知识的兴趣信心,而且也降低了认识这个图形的难度。结合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c)导入过渡设计

  本节的复习引入,复习上节内容并为本节内容作出铺垫,由圆的对称性过渡到对垂径定理的探索比较自然,另外在探索例题分析之间穿插了适当的小结与相应的练习,使得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顺理成章。

  d)媒体的运用

  本节课是性质探索课,需用到各种图形以及图形的变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运用了许多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和便于学生认知的课件,同时也增大了课堂容量。

  1、圆的有关概念(复分式)

  2、探索垂径定理(折叠式、复分式)

  3、例题1

  4、例题2

  5、配套练习

  四、学法指导

  在学这一章之前,学生已经通过折纸对称、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方式认识了许多图形的性质,积累了大量的空间与图形的经验,而学习本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已有的经验的作用。例如,用折叠的方法探索圆的轴对称性,用轴对称变换的方法探索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然后用推理证明的方法进行证明。应该说本节知识的学习是对前后所学体系知识的一个运用,因此不仅要使学生学好本节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知识。

  学生在学习本章时,常常会因为以前某些知识掌握不牢或遗忘造成学生上的困难,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对垂径定理的证明学生可能不会想到用轴对称的观念去思考,而证明又较困难,因此探索垂径定理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时应尽量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复习,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获得知识。

  五、作业设计

  a)在与圆有关的概念学完后,安排一道针对性的概念巩固加深题;

  b)在例题讲解的基础上,安排两道相应的随堂练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难度与书本例题相当;

  c)设计了知识拓展以及变式练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d)课堂测评:

  e)课后作业:A类

  B类

【对称说课稿】相关文章:

《轴对称》说课稿07-27

《对称现象》说课稿06-29

美丽对称图形说课稿03-13

《镜面对称》说课稿04-09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04-09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07-10

轴对称说课稿12-13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06-28

认识轴对称图形说课稿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