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时间:2022-05-17 09:34:4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通用1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可持续发展》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通用14篇)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这四个环节去说课,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II)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第二节。是在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

  1、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2、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知道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理解能力确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来联系国情,感悟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三、说学法:

  1.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知识将分别采用归纳总结法。

  2.通过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对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知识通过填空、连线、材料、表格、选择、读图等方式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引入本节课内容“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求得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当然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也不应相同,要注意各国的国情和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分析我国目前现况,引出本节课重点内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对于这一重点内容,我要组织学生及时收集相关新闻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制作,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老师进行引导归纳,和同学们一起列举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步骤:

  (1)首先列举几条名人语录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2)通过直观明了的资料补充以及分组讨论的方式说明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

  (3)介绍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了解我国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这三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及主要对策。

  承转: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了解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采取哪些措施呢?下面我们以生态农业为例,简要分析我国在发展可持续农业方面的尝试。

  对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提问导学法帮助学生理解,首先讲述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及在我国发展情况,其次,对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通过图表、连线和填空的方式使学生理解这一流程,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留民营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老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便学生理解。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内容,我们学习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希望大家能掌握资料分析,图表分析的方法。

  作业设置:学生根据今天所学内容,结合吉林省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完成下列练习题,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根据新课程理念,我说课的内容分四个部分: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指导,四、说课堂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主要讲了区域工业区位条件背景分析、资源不合理开发导致的区域环境恶化和产业发展衰落及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对本书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具体体现,也为后面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江苏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能分析出鲁尔区的工业区位特征②探讨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③根据问题原因,推断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讨论比较鲁尔区与我国东北的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发展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以鲁尔区为例的工业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地关系思想。

  ②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为我国资源型地区寻找出路,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3.说重点、难点的确立

  (1)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前面学过的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确定如下重点:鲁尔区的工业区位特征;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书本和地图册提供的相关资料,从工业区位影响因素分析鲁尔区工业区位特征,并通过创设情境、换位思考归纳总结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如何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2)重点: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难度,综合性强,且远离实际生活,所以确定为本节重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和结构式板书,结合课本内容,来分析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更直观地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还方便拓展课外知识,弥补学生经验不足的问题。

  二、说教法

  本着提供给学生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选择了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比较法、假设法、综合分析法进行教学。并在多媒体教学辅助下,展示污染后与治理后的图片,更深刻地了解鲁尔区的发展状况,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交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正对本节内容,可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法、综合分析法、换位思考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阅读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合作,养成阅读时边动笔择录边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可以通过本节开头的小资料:能源、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资源可持续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以前学过的美国五大湖工业污染严重,老年人搬迁至阳光地带的例子提出“资源型地区如何摆脱面临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问题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通过举例子可以将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到现在需解决的问题中来,做到融会贯通。

  2.学习新课第一目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首先,需要认识鲁尔区的地理位置,通过课件分别展示德国在欧洲、鲁尔区在德国的图片,用直观的图片将抽象的位置显现出来,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直观性的原则,弥补学生经验不足的缺陷。接着讲到交通、市场、水源、劳动力、资源(主要是煤、铁),我会把这些方面的因素用纲要信号法列在黑板上,可以简明醒目地展示出知识要点,充分利用了形象思维、事象联想等人类思维和记忆的特点,并且把语言和图形结合起来,兼顾善于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的来年各类学生。然后让学生看书上相关文字和图片,找出鲁尔区的区位特征,这里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读书指导法,老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鲁尔区的区位特征:

  (1)地理位置:德国西北部,利珀河与鲁尔河之间,欧洲十字路口,东西欧往来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交通:莱茵河纵贯本区南北且通往荷兰鹿特丹港口,铁路、公路密布,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区外联系。

  (3)市场: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典等国工业区,又位于十字路口,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市场广阔。

  (4)资源:煤炭资源及其丰富且为质优的露天煤矿,铁矿从法国洛林铁矿输入,离铁矿区近。

  (5)水源丰富

  (6)劳动力丰富,素质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通过书本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和归纳分析的能力。

  第二目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首先可以播放一段视频,提出“我们在这段视频里看到鲁尔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然后请同学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不爱讲话的同学为代表回答。遇到的问题是传统工业的衰落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里采用:

  1.直观演示法:体现教学原则中直观性和启发性原则,对于学生来说不可能亲自经历或直接去当地进行考察,而且视频可以呈现学习对象的现状,更形象、更动感、画面多、信息量大,对书本知识进行补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2.小组讨论法:通过学生已有知识探讨新问题,将知识有机融合起来,调动学生认知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互助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加强学生合作、表达、探究能力。然后再对应存在的问题,采用问题探究解决法来找出成因。可以请学生看书,从书本上找出相关信息。但由于书本知识浅显、概括度太高,可以让学生抛开书本,听教师讲述当今世界能源利用、技术发展的总体状况,学生联系教师所述内容总结传统工业衰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这是教给学生联系前文和现实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间接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和祖国未来的发展。

  传统工业衰落的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主要原因)

  ③钢铁总产量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

  ⑤污染严重,用地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垃圾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热污染四方面(在课件上采用因果关系图说明)。

  第三目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社会实践,但有基本的常识,可以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学习互动氛围,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鲁尔人,应怎么样因地制宜?”并结合第二目中传统工业衰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一对一寻找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师再对每一个策略予以概括,教会学生据果寻因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展示治理后的图片,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正确人地观的重要性。

  策略: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最后在拓展知识上,可将鲁尔区与我国东北的辽中南老工业基地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发展异同,采用比较法,可以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前后联系,举一反三,分析辽中南基地的区位,并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经验,提出辽中南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巩固新课对所学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遵循巩固性原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指正!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篇3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是湘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节的内容。现就教材分析、课标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节的案例教学,区域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采用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它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和总结等教学活动将地理课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串联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的案例理解普遍的规律性原理,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地价值建构,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区域图景。其具有以下特征:

  材料的独特性,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第一手材料(2)知识的建构性,案例教学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来源于真实的事件,便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实现自身新知识体系的.建构;(3)能力的迁移性,案例教学中,学生要从典型事例的个别特点推出同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再由普遍特征上升到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实现知识的迁移;(4)思维的启发性,案例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

  二:说课标

  1.知识目标:了解并识记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

  2.过程与能力目标:学会利用学案自主分析鲁尔资源工业区的优势与不足,并如何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以整治,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树立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理念

  4.教学重点: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5.难点:发展中国家如何借鉴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传统工业区的经济腾飞。

  三:说学情

  区域的概念学生在学习高一必修二的时候就已经涉及过,对这部分内容不会很陌生。但是由于这节课是典型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以某一区域“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的案例理解普遍的规律性原理,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地价值建构,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区域图景。就高一学生理解及认知水平而言在教学中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备课上我对学生的学情做了充分的分析。

  四:说学法指导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看图、讨论、交流、完成学案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学案的导学助教作用不仅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并突破难点,而且还为教师减少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五:说学案

  根据教材、课程标准、会考要求、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前编写好学案。

  (1):学习目标预设.。

  任何事情要成功完成应该有一个预设的目标,如果教师没有预设的目标,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整堂课的重难点和节奏,同样如果不能给学生预设上的目标,学生就不能很好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致使学生的课堂效率极差。因此,在编写学案时,我特别注意对学案学生学习生成目标的预设,在预设时充分考虑了我们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认识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正确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要求,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性,学会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节约资源的习惯,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要求

  依据: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不但给当前的人类发展造成困难,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寻求怎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这种困境,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教学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依据:由于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因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法设计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四、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为提高学习成效,本框题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分析归纳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思考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活动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个环节:认识马永顺;解读马永顺;学习马永顺。

  1、认识马永顺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我采取视频导入的方法。

  播放视频片段1。这段视频是关于马永顺的简单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知道马永顺的身份的转变——由伐木模范到造林英雄。虽然很短,但能够引发学生对马永顺行为的思考。学生会急于知道马永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从而把学生带入今天的课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选择马永顺的事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载体,是考虑到他的工作历程,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国家在资源问题方面的认识的转变与提升,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索过程,从而强化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解读马永顺

  在本环节设计了三个情境:走近伐木模范;伐木模范的反思;成为植树英雄。

  第一个情境:走近伐木模范

  播放视频片段2。由马永顺成为伐木模范自然过渡到对我国资源国情的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呵护地球的肺”的材料,了解一棵50年树龄的树所具有的生态价值,使学生根据教材所设置的情景,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毁坏森林的危害。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有关我国资源的数据,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的形势和特点,认识到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认识到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白人类正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危机等问题,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来激发学生思考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通过马永顺伐木的场景,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我国森林资源的关注,并进而关注我国其他资源的情况,全面了解我国资源国情,同时在对数据及材料的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运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漫画,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处理信息,进而初步认识到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

  第二个情境:伐木模范的反思

  播放视频片段3。由马永顺的反思把学生带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转入对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习。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初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要求。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与马永顺一起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为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习找到一个突破口。对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习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解疑,初步奠定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我国资源方面的国情,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第三个情境:成为植树英雄

  播放视频片段4。让学生从马永顺的行为中品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公共牧场的故事,通过多媒体,启发学生结合两种情形进行分析。如果大家都盲目地增加牲畜──自己获得暂时的收益──牧场因超载而严重退化──影响牧民整体、长远的利益。如果大家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牲畜头数──牧场得到很好的恢复──实现牧民的可持续发展,并为牧民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经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作出自己的选择:是从个人的、眼前的利益出发,还是从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通过选择,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含义和要求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这一环节,通过马永顺的行为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然后结合实例反映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场景,将数学课和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以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接着,结合教材“生态农业循环图”,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其内在联系,从中获得启示。这样,不仅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而且使学生明确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在马永顺行为的影响下,学会正确分析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能力。

  3、学习马永顺

  播放视频片段5。让学生从志愿者的行为中汲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动力。

  观看视频后提出问题:我们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请学生交流自己有哪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方法。引导学生深层次反思生活中的小细节,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念。

  接下来展示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把握重点。

  然后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课外拓展题:倡议同学们自觉在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观,节约资源、做环保小卫士。

  设计这道题目,一是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二是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三是让学生身体力行,从日常生活做起,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与指正!谢谢!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可持续发展 》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单元《国策经纬》的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前两课内容,知道了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本课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感受计划生育是关系国家发展、人民生存的重大问题,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通过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感受资源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从而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白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对七、八年级内容的学习,对我国的国情有个初步的了解,但还是很模糊,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通过这课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更清楚的了解我国的人口和资源形势非常严峻,从而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因而,了解我国的人口和资源的国情,在九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题目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政策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 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和节约资源;培养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题目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实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二、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教书”的艺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主创性,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反馈教学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及时鼓励或纠偏或弥补,使学生认知得以提高,从而升华教学。

  (二)、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本节课,我采用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责任意识,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胆量,从而达到积极主动和乐于学习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关于本课的教学安排问题,由于《思想品德》课每周安排2课时,时间紧,因此每课只能安排2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主要以讨论和讲解为主,同时用课件展示内容。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2课时,本节课说的课题是第一课时。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第1课时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情境感受和讨论中学习各知识点.帮助学生认识让学生认识实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首先是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

  1、通过“探究活动一”的几组图片来了解我国的人口国情,和我国人口状况的特点。

  2、通过“探究活动二”让学生知道计划生育是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途径,且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而感受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3、通过“探究活动三”的几组图片和相关数据来了解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和了解我国的资源国情。

  其次,重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以“探究活动四”来突破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探究活动 四:我国及我们的对策

  (1)设计目的

  该活动通过讨论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 的能力

  (2)过程指导

  第一步,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对策及我们的.对策。

  第二步,每组派出代表陈述本组了解的对策。

  第三步,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和点评各组所陈述的好点子的共通之处。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节约资源的金点子。

  第四步,教师总结、点拨。

  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中,我会特别强调两点:1、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2、敢于争论,只有争论,才使一些观点更加鲜明,最终才能得出共同的结论,也使错误的见解对同学有警惕。(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小结及作业的布置。由于本节课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展示学习的内容,所以课堂小结更须注重同学们讨论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表扬一些表现突出者,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在今后的学习能更主动地参与。

  而作业的布置则依照本节课的安排:。调查我校的环境问题和同学们节约资源的情况,以班级为单位给学校写一份议案。

  本节课以讨论和辩论的形式展现,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而我把探究活动的内容以课件展示出来,并结合在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讨论的评价与指导之中,让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也有理性的感受。

  总之,本节课努力贯彻“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努力让课堂“唤发生机和活力”。当然,也一定有许多不足,请在座的同行们给予批评和指正,让我在今后的教学能够做得更好。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篇6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从八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节内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和特点,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并付诸行动,学好本框题,将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框题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说学情

  现状分析:九年级部分学生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认识不足,对党和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刻,体现在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浪费着资源、破坏着环境。面对国情和学生实际,这就需要对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或走向社会的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引导他们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环境与资源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自身做起,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具有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搜集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明确我国的基本国情。宣传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在正确认清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要求

  理由: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不但给当前的人类发展造成困难,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寻求怎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这种困境,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才能自觉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教学难点:在可持续发展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理由:这一问题理论性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因而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事例、图片等感性材料来实施教学。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教法: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活动教学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本节课的教学我侧重于以下学法的指导。

  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六、说教学流程:

  通过四个环节、四个活动,串起相关知识,层层推进,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 情境导入:播放视频《地球在哭泣》

  设计意图:选用的视频非常典型,有超强的视觉冲击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谈观后感,自然过渡到本节课内容的教学。

  (二)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设置了4道填空题(见教学设计),学生自主完成,分组展示。

  设计意图:自主看书,梳理知识,勾画要点。

  (三)第三环节 合作探究

  围绕重点难点,通过四个活动,七个问题,层层推进,逐一化解。此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活动一】呵护地球的肺(见P54页)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森林——地球之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增强学生爱护森林、珍惜森林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由自然资源过渡到:

  问题一:我国的资源现状(特点、原因)是怎样的?

  此问题的教学主要通过材料、图片来展示和说明。

  我国的资源形势十分严峻,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呢?由人与自然的关系过渡到:

  问题二: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

  【活动二】设计公益广告(见P55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辨析三个观点,认识到应该保护环境,珍爱地球,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鼓励学生设计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广告用语。过渡到:

  问题三:设计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学生先自主设计,再全班展示交流,后出示示例。

  同学们设计的广告有创意,有号召力。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呢?过渡到:

  问题四: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先通过图片展示,再由学生归纳。

  【活动三】牧民的选择(见P56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作出自己的.选择:是从个人的、暂时的利益出发,还是从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通过选择,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过渡到:

  问题五: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分别是什么?

  问题六: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理论性强,可适当拓展讲解,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国家怎样实施可持发展战略以举例说明为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活到四】我环保 我快乐(见P57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面临的严峻的矿产资源形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的资源意识,确立循环利用资源的观念,自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爱地球、可持续发展,关键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知行统一,用实际行动为环保事业作贡献。过渡到:

  问题七:我们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呢?

  要求:知行统一,说到更要做到。

  第四环节 巩固提高

  设置了8道题(见教学设计),学生自主完成,分组展示。

  设计意图:效果检测,巩固提高。

  七、说板书

  为什么(人口、资源、环境、生态)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什么(含义、要求)

  怎么做(国家、个人)

  设计要求:简洁、直观、有逻辑性。学生易懂易记。

  八、说教学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困惑,以求教于同仁。

  1、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教学。

  2、如何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服务教学。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是学生更好地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国情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必要性)含义、要求、目的、做法。

  2、能力目标:

  (1)具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能力。

  (2)具有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具有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三)、教学的重、难点

  依据人教版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要求、做法。

  教学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一些学生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在生活中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如存在浪费纸张、粮食、随地吐痰等现象。

  三、教法分析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采取情境创设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点拨启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

  四、学法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

  通过欣赏歌曲《地球你好吗?》引导学生思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复习我国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认清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环境形式。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认识为什么实施可持续发展作铺垫。

  (二)认真倾听——形成共识

  活动一:播放视频《资源扫描》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认识我国的资源国情,感知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认识我国的资源国情。

  活动二:通过让学生说说人类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正确态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身边经历过的、或了解的事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活动三:通过教师引导、师生分析,明确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活动四:通过欣赏漫画和自主阅读,让学生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五:通过请你决策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循环经济的方案的选择和小组探究及交流,来检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提高认识——-落实行动

  活动六: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为落实行动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通过学习,增强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作一名有责任心的公民。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与处理

  高中地理必修Ⅲ的主要知识构成为区域地理学,作为必修Ⅲ的关键知识内容--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以案例的形式,全面系统地讲述了不同区域类型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效果,旨在解决如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农业产业活动作为区域整治与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为其他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是第二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节教材由“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三部分组成,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本堂课将只讲授教材“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这两部分内容,而这两部分内容对后面学习“美国农业生产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并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

  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

  2、难点

  ①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

  ②美国主要农业带的空间分布

  ③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把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3、重难点突破

  农业生产活动、分布与自然地理条件密切联系,还受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本节注重学生获取、分析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本节的教学重难点,除了由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外,关键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充分调用原有地理知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美国农业生产条件,以及掌握美国主要农业带的分布。

  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①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如“美国本土气候类型图”、“美国地形平面图”、“美国地形纵剖面图”等相关资料,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并结合活动内容,创设了相关情境,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②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如“我来说说美国农业生产条件——我说、我说、我说说说!”、“我为玉米、小麦、棉花、乳畜业找‘婆家’”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过相互间的讨论、交流来获取答案,既加强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这样学生所获取的知识远比老师的简单传授印象更深刻。

  ③通过反馈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调用、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本节课我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案例法、归纳法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对于本堂教学内容,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同时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地理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老师的辅助归纳总结中,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2、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习”。

  我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既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训练,也保持了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尽可能多的理解和记住地理知识的习惯。对于本节主要知识点的教学,我都遵循: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教学步骤,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一组图片的欣赏,让学生对美国农业有一种感性的了解。

  图片欣赏完以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学生是否能猜到这是哪个地区或者哪个国家的农村风光,在学生的踊跃回答以后,告诉学生答案,这是美国的农村风光。

  通过图片的欣赏,我们可以从侧面来了解美国的农业生产,从而以此为切入点,导入本节内容——以美国为例,来探讨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入到讲授新课环节。

  2、讲授新课

  ①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之一,关键是让学生自主获取、分析相关信息,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因此,对此教学难点的突破,首先,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从视频材料中提取信息,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概况——“虽然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不多,但是其农业生产总值和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从而可见美国农业的发达程度,既然美国农业生产如此发达,那适合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又有哪些呢?通过此问题的提出,将学生引入“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的学习。

  对其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我设计了“我来说说美国农业生产条件,我说、我说、我说说说”的教学活动,并为学生提供了两组图片,一组是美国本土经纬度位置图和美国本土气候类型图,一组是美国地形平面图和纵剖面图,让学生自己从这两组图片中获取信息和结合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来谈谈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同时对于教材“冷空气的影响范围为什么会如此广大”这个活动题目,我创设了北风呼啸雪花飞舞的学习情境,结合此情境达到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这样,通过对图片信息的提取和分析,结合情境的创设,再经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老师的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气候、地形对美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了解影响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以后,又以问题的形式:“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说美国的农业生产条件呢?”,仍然经过学生的讨论学习,让学生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追求效益、便捷的交通运输、科学技术以及国家的政策法规等。

  最后总结美国的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这样一个一个问题的引导,经过一个一个问题学生的自主讨论解决,从而实现“美国农业生产条件”这个难点的突破。

  至此,教材第一部分:“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的讲授到这里也就完成了

  过渡:

  提出问题: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美国的农业生产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从而过渡到第二部分内容——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学习。

  ②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作为本节的难点之二,是在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美国主要农业带的分布及特点。对于此难点,首先通过一段文字材料让学生简单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将全国分为若干个农业区,并通过四幅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美国的农业生产,接下来便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同时提出问题:美国的农业带究竟是如何分布的?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我设计了“我为玉米、棉花、小麦、乳畜业找‘婆家’”的活动,活动分为小麦、棉花、玉米、乳畜四个组进行,让学生根据棉花、玉米、小麦的生长习性,发展乳畜业应考虑的条件以及结合图中所示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为小麦、玉米、棉花、乳畜业找到合适的“婆家”。各组讨论及交流以后派出代表来为各自负责的农业生产找合适的分布区域。根据各小组的讨论及发言情况,由教师对每组讨论回答情况进行小结,最后再从总体上进行总结,形成整体印象。

  这样经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及交流学习,了解了各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各农业生产活动应考虑的条件,由浅入深,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美国农业带的分布情况。

  最后提出问题: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这样又具有什么样的优越性呢?让学生试着归纳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目的与优越性,再由老师进行总结。

  至此,完成“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讲解。

  3、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

  4、反馈练习

  本节重点分析了美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美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了此开放性题目:“请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内容,分析湖南省发展水稻生产的条件。”让学生结合这堂课所分析的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分析湖南省的水稻生产,这样就实现了本堂课第三个难点“理论联系实际”的突破,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四、说板书设计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板书设计如下: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1)本单元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仅与上册教材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本册的开头,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是人类史上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一个过程,因此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改变,经过极其艰苦、漫长的过程,通过劳动才进化来的。因而启发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应意识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强者,人类已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为此我们应该处理好与生物圈的关系。

  (3)从以上可知,本节教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认真上好。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来的。

  3、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4)教学重、难点:

  1、人类不仅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而且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2、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并且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要珍爱生命。

  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如图片、化石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说教法:

  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人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精心整合教材。

  2、把握好这节教材中有关科学的基本观点及开放性的关系。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

  4、应用好多媒体这个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双边活动,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本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学习。

  2、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3、重视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四、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五、课时分配 :

  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师:生命是否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呢?

  生:不是。生命只位于地球的表层,即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园。

  师:我们人类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生物圈,同时人类的活动还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并进一步探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孩提时代你向爸爸妈妈提出的问题。也许爸爸妈妈的回答给你幼小的心灵 以暂时的安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你们又有了新的困惑。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你们的这些困惑。“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

  2、知识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

  3、巩固提升(练习)

  4、课外研究

  师: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除了化石以 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请你们课后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并与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人类的起源:

  神创论:

  进化论: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二、人类的发展:

  1、为什么变?气候的变化

  地质的变化

  2、发生的变化:直立行走→制造工具→火→大脑→语言文字

  3、证据:

  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亲子关系的早期发展》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儿童发展概论》中第八章《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儿童心理过程发展特点,这为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儿童亲子关系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第一步,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形成良好同伴关系、师幼关系,乃至成为健康的社会人的重要保证。因此,掌握儿童亲子发展特点是理解儿童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二、说目标

  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可从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三方面设定。

  1、知识目标:知道依恋的测量方法及安全依恋形成的重要性;掌握儿童依恋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依恋的类型及影响良好亲子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因素;能够使用依恋理论分析儿童的依恋行为。

  2、情感目标:在理解依恋对儿童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正确看待儿童的依恋行为,关注、重视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3、能力目标:能够对如何形成安全依恋做出指导。

  三、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儿童依恋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2)依恋的类型;

  (3)影响良好亲子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因素。

  2、教学难点:

  (1)依恋的测量和类型;

  (2)影响良好亲子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因素。

  【分析】在儿童亲子关系发展过程中,依恋是最典型的亲子关系表现。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即儿童依恋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依恋的类型、影响良好亲子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因素是本节中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中,依恋的“陌生情境实验”,即对依恋的测量和依恋类型的确认是学生不经常接触的观察实验内容,故设为本节难点。此外,理解影响良好亲子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因素需要学生在掌握儿童依恋发展的基本知识后,结合教材前面所学习过的有关“影响儿童身心发展因素”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故亦设为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内容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谈话法。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分析】导入部分播放有关儿童出生和亲子关系镜头片断,旨在直观形象地引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

  2、第一部分:依恋的相关理论

  【分析】本部分内容涉及依恋的概念,依恋的精神分析学解释,依恋的行为主义学说解释和依恋的习性学理论。内容理论性强,所以本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展示相关理论学派对依恋研究的图片,以期增强直观形象性,引起学生兴趣,加强理解。本部分着重介绍习性学理论,对于依恋的其他理论作为学生课后延展内容进行自学。

  3、第二部分:儿童早期依恋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分析】儿童依恋形成和发展阶段为:前依恋期、依恋关系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和互惠关系形成期。本部分内容是本节内容的重点,通过讲授旨在引导学生从发展心理学视角理解儿童依恋的发展阶段。

  4、第三部分:依恋的测量及依恋类型的划分

  【分析】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陌生情境实验”,它是儿童依恋类型划分的依据,为本节难点。为此,为学生准备该实验的视频资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依恋类型的典型表现,同时对于相关实验设计有了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5、第四部分:早期良好亲子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分析】本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中所搜集的相关资料,分小组讨论:①安全依恋的形成对儿童的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②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因本部分内容为本节难点,所以以讨论形式展开,可以拓展学生思路,加强学生理解,另外根据学生的讨论可进一步拓展学习资源。

  六、说教学延伸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作业,“如何帮助别的家长和今后的自己形成安全依恋的亲子关系?”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川教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第7课,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并且超过北方,长期以来的经济格局发生转变,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最主要表现,理解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过北方,从而改变了以前以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的全国经济格局,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标志性表现的提取、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通过对教材图片的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解读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三国起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已经完成南移,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我国经济运行特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从而更好的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方针,并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

  3、教学重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经济重心南移

  依据: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最终确立是南宋,直到现在这种格局没有变动。南方经济的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所以这两个是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依据:伴随着政治重心的东移和南移,经济重心也转移到南方。学生理解困难,所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难点

  二、说教法:

  采用讲述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三、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讨论法 阅读法

  四、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过渡,思维活跃,对事物的认知仅仅停 留在感性阶段,需要教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并且适当讲述历史故事,调和氛围。本班学生基础薄弱,学生自主阅读材料能力缺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历史,体验历史。

  五、说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辽宋夏金时期,我国的北方和南方经济都有了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繁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有四大表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在讲手工业这一子目时,让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青白瓷的特点,从颜色,透明度,厚度,音质等方面来说。让学生观察宋代纺车图,归纳出宋代纺织业技术提高。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和城市繁荣,重点突出纸币的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城市的繁华,临安是南宋的政治中心和繁华的`商业都市;还有对外贸易活跃,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南方经济的发展就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伴随着政治重心的东移和南移,我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在这一子目中,重点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师生合作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表现。最后是小结本课的内容。

  在辽宋夏金并立时期,北方和南方经济发展较快,但南方发展速度更快,并且在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六、说板书设计

  第7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发展:南方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提高;耕地面积扩大,水稻产量增长;作物种植区域扩大,棉花种植的扩大。

  2、手工业进步:制瓷业和棉纺织业

  3、商业繁荣:纸币出现,城市繁华,对外贸易活跃

  二、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2、过程

  3、表现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属于“生物圈中的人”这一主题。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两类生物,本单元承接七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体系的思路,向学生介绍生物圈中另一类生物——人,有利于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也是本册书首章内容,本章从物种和个体两个方面阐述人的由来,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力求使学生站在生物圈的大背景下理解后面章节对人体结构和生理特点的介绍,同时也与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相呼应。

  本节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和生活环境的背景中了解人的起源和发展,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发展变化的。对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资料分析、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都非常重要。

  2、教材编排特点:

  本单元教学内容在安排上始终将有关人体的内容放在生物圈或生活环境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人与生物圈或生活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本节教材主要是安排大量的插图、文字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阅读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由于很多问题尚无定论,教材在编写上开放性地指出在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上的争论是正常的,进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通过资料分析,了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而来。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四种类人猿,概述类人猿和人类的异同点,了解在科学研究中通过比较找出事物异同点的方法;

  通过进行资料分析和角色扮演,了解在探寻人类祖先踪迹时,地质考察、寻找化石和遗物证据的方法尤为重要;

  通过参与“历史重现”活动,加强阅读理解能力,总结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发生的变化;

  收集整理资料,参加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以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树立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加强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学会区分事实和观点;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团结与互助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运用比较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2、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3、对比观察人类起源和发展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4、认同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四、说教学对象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关于生物圈,学生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了解了其概念、范围,并认识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学生还掌握了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内容。

  学生对于类人猿的生活方式和大致分布范围,对人与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劳动、大脑发达程度等都有所了解。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初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对知识的理解常限于表面,一遇到困难就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因而,需要教师适当指引、及时鼓励和设计他们喜爱的活动,例如多次创设情境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组织表演、参与动手制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时间保持,提高学习效率。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本课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活动,给予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展示个人素质的舞台,在交流和学习中促使群体生物学素养得以提高。

  五、说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思路

  以介绍人起源于森林古猿、人与自然环境斗争逐渐获得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人所发生的变化为主线,将科学方法和精神贯穿其中。

  以讨论、角色扮演、重现历史等活动降低课程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教学方法

  讨论法

  创设情境法

  提问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多媒体课件

  课本

  纸质媒体(表格、图片等)

  4、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由郭沫若的《女神》一诗,引发学生思考人与地球的关系。

  2、提出问题:我从哪里来?人类又从哪里来?引出本章课题。

  3、小组汇报查阅的有关人类起源说法:如神创论和进化论

  4、讨论这些说法有无事实依据,引出达尔文进化论中认为人类起源自森林古猿的观点。

  使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广大背景下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培养学生查阅分析资料和语言表达能力

  树立人的起源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观察与比较

  1、观察书上四种类人猿图片,分析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

  2、根据表格对比黑猩猩与人的异同点

  3、提出问题: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都是森林古猿,人猿相揖别为何会出现?

  体会比较法研究人类和类人猿的异同,

  角色扮演

  创设情境,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分析,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自身角色的扮演,概括人猿相揖别的原因,认识地质变化、化石等证据证明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而来的。

  通过活动,学生自主探究人和类人猿为何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从中认识到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中才逐渐进化而来。

  历史重现

  1、阅读第五页第一自然段,将人类起源和发展中的森林古猿、“露西”时代古人类和“东非人”时代古人类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并选择与其相对应的文字说明。

  2、完成历史重现,将剩余四幅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3、阅读第五页第一、二自然段,概括人类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上发生的变化(可选用提供的词条)

  通过仔细阅读,动手组图,了解新知——自然环境的改变使得人类发展过程中在形态结构和使用工具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结合人类起源与发展示意图,解释为什么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

  旨在联系“观察与思考”解释为何人类数量增加,而类人猿数量减少。使学生理解人类经过与自然的残酷斗争才得以发展,

  人与自然

  学生发表对于人类如何发展的看法

  学生在《我和你》优美的音乐声中抒发自己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愿望,升华情感。

  知识小结和课后拓展

  学生将本课中的收获在学习成果图中补充完善。

  学习成果图是学生一堂课动脑动手的结果,将自己的收获和不解补充在图上,课后进行展示,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也容易对知识加深印象。

  课后拓展使学生学会如何区分事实和观点。

  5、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的起源和发展

  一、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二、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三、人类在起源和发展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都发生了变化

  四、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的第二节、教材由两部分内容构成: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区域发展阶段。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发展规律、不断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等发展、不断探寻本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图、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3、重点难点

  重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难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具有初步的`地理知识素养和地理分析、比较等的能力。另外、在学习了区域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分3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二课时、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特征。主要运用了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探究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情景导入

  2、知识回顾

  3、新授课(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为例分析总结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1)小组研究讨论

  2)小组展示

  3)教师指导总结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

  4)学生结合课本完善导读单上区域每个发展阶段的特征(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发展状态四个方面比较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4、课堂小结

  5、课堂检测(抢答题)

  6、布置作业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篇14

  一、说教材

  本课以“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为主题,以“三民主义的提出”、“三民主义的实践”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三目为线索,介绍了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和过程,解释了三民主义的含义,揭示了三民主义的实践,阐述了三民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从与本册教材的关系来看,《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必修3“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第一课,上承“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为我们介绍了民族危机中中国人不断求变,不断创新的思想;下启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形成发展。从历史教材的整体脉络来看,本科的学习上承必修1辛亥革命的学习和必修2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从思想的角度为我们进一步介绍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革命。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已然具备了成人的抽象概括思维,对于知识的学习能够基本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独立判断。

  通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辛亥革命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已经有所积累,经过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本节课主要侧重于历史思想知识的讲授,这类知识较为抽象,远离生活对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我会通过运用多媒体和探究法的结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掌握三民主义的定义。

  2.辩证的认识三民主义,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材料探究,进一步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做一个良好的合作者。

  3.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理性分析和评价,学习和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三民主义的提出过程和三民主义的含义,辨析三民主义的历史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客观、联系的历史观。

  2.通过对孙中山思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毅品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民主义的提出与三民主义的含义。

  教学难点:

  三民主义的评价。

  五、说教学方法

  1.归纳法。通过设计表格填充这一环节,归纳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等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归纳、概括及将知识系统化的学习方法。

  2.问题探究法。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将学生分成小组,对三民主义的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归纳,从而进行三民主义含义的教学。

  4.情景再现法。如播放播放《走向共和》中孙中山先生通过中山装的三颗扣子介绍“三民主义”的独白片段,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三民主义的,引入本课。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我计划将本科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几天主要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采用播放视频和设悬导入的方式对本课进行导入。

  采用动画视频的方式导入课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会对中山装的“三颗扣子”——三民主义感到好奇,通过由此顺利进入本课的第一目教学。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提出背景

  探究历史发生的背景是历史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要了解三民主义,就必须进一步对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的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在此环节我会综合运用自主学习法和归纳法,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78页的导言和正文,归纳三民主义的背景,在此过程中我会着重提醒学生联系上一个单元学到的“师夷长技”、维新变法的提出背景,并分析三者提出背景的异同点从而进一步完善答案。。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我适时的给予方法的指导,最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来给予总结,对答案进行完善。

  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帮助学生从背景来更好的理解三民主义。

  2.提出过程

  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史实的进一步明晰,在三民主义提出过程的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方法,通过问题去启发学生,导学生学习、归纳三民主义的提出过程,教师总结。

  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深学生对于史实的记忆。

  3.三民主义的内容

  三民主义作为一种历史发展中的思想,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概念抽象性较强。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采取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对应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让三组学生按组别分别找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内容并加以概括和归纳,代表交流发言,在学生代表发言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通过这样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抽象性的知识进一步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三民主义的含义。

  4.三民主义的评价

  对历史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对三民主义的学习,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也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讲述三民主义的评价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必修一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过辛亥革命的知识,当时我们将辛亥革命比作一朵“不结果实的花”,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评价作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三民主义呢?引导学生以辩一辩的方式对此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交流意见,之后各组派代表完成辩论,教师适时引导最终完善答案。帮助学生辩证的去评价三民主义。

  通过这样的设计,加入辩论环节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认真思考历史问题,进行交流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对于三民主义的评价不能只从单一的正、反方面入手,而是应该辩证的去评价。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如何正确评价三民主义这一知识点对于学生要求比较高。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一知识点,对我的讲解进行相应的补充。通过分析材料,探究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强化三民主义的评价这一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用课堂问答的方式带领大家回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的“形成”这一部分知识点。

  最后我设置作业和选做作业相结合的作业形式:

  作业:请在必修一、必修二和本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对三民主义的历史作用和三民主义进一步发展等内容进行预习。

  通过这样的作业设置引导学生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新知识,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同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选做作业:阅读课本79页“学思之窗”的材料,思考材料中所提出的两个问题。

  这样的作业设置既体现了新课标分层教学的目标,也符合孔子所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有所帮助。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提出背景

  2、提出过程

  3、三民主义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相关文章: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03-11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变阻器》说课稿02-12

《白鹅》说课稿02-04

跳水的说课稿02-04

《荷花》说课稿02-16

《送行》说课稿02-16

识字说课稿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