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赤壁》说课稿

《赤壁》说课稿

时间:2022-06-20 09:34: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赤壁》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赤壁》说课稿

《赤壁》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

  (2)、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4)、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

  3 教学步骤:两课时

  二 说教法 、学法

  《后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讨论学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教学原则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密州儋州)这首诗导入课文。从而让学生理解政治得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轼,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人格。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朗读时,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也要做些灵活的调整,可以听录音朗读,也可以单个同学朗读等。

  (三)明确文章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找出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本文出现的特殊句式

  设计该环节是要学生明白语文的性质是姓“语”,从而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自找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

  (四)、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由学生合作完成)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梳理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教师稍做点拨,提出与文章思路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比如在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一个字来概括?“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在接下来的几段中学生应该能够找出这些词语来。)

  (三)重点鉴赏文中写景的语句以及道士化鹤的寓意。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之上,同时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现了写景的语句,对于这些语句的鉴赏,学生可能无所适从,教师可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鉴赏,也可以让学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语言扩充语段。对于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学生也很难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学生说出一些与“鹤”字有关的一些成语或熟语,从而提取鹤这一象征意义。至于道士,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职业以及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以追求长生不老、超然物外为终极目标,这些教师只做点拨即可。

  (四)、全文总结:

  本文着重写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由“横江东来”的孤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板书设计:

  夜游黄泥坂(平静之乐)——划然长啸,悄然而悲(激昂愤懑)——道士化鹤(人格升华,超然物外)

《赤壁》说课稿2

  我所教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中专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宋词两首》中的一首经典之作。

  一、课标解读:

  大纲要求: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二、教材分析:

  (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宋词二首》中的第一首,在中职语文规划教材中,这是唯一的宋词。本课选取的是两位著名词人的作品。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两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二)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本课教学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本词的特点和写法,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确立重点为: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反复诵读本词,感受诗词意境,体味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风格?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确定难点为:

  1、体会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三、学生特点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中专二年级的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了解苏轼的生平主要事迹和思想,通过导入部分了解词的写作背景,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2、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吟咏,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从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培养对意境的感受能力,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通过设计疑问,对周瑜和苏轼的对比,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提高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情意目标:

  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体会作者旷达的情怀,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 评价设计:

  1、利用多媒体、视频、名家朗诵等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来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能较直观的感受古诗词情境和意象,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课前三分钟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使学生在豪迈的气势中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听名家朗诵,配以滚滚长江的视频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2、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反复朗诵,让学生自己体味词人所表达的意味。用愈文豹《吹剑录》中的话来指导学生朗诵,点出朗诵技巧。分析文本时,诵读贯彻始终,要求学生不仅要“读”,还要读出感情,设身处地的“读”,让学生才能发现诗词中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3、在鉴赏环节,科学地设计了几个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设置问题情境,抓住重点字句进行品味,学生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感悟之后开放地讨论、交流。注重拓展比较,把握人物形象,使学生的个人感悟和鉴赏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4、注重知识的拓展。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苏轼这位宋代著名词人的一些情况和创作背景;课上,抓住教学重点难点项目施教,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从文中内容、思想方面,适当延伸,通过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体会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品读他的《江城子》,并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从而初步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课后,引导学生阅读作者的有关书目,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5、渗透德育

  采用人格感化法,展示文章中人物的人格魅力,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发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倾注感情,以情动人,联系实际或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顺境中要心怀天下、积极进取,在逆境中也要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清点人数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渲染氛围(3分钟)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刚才播放的是《三国演义》主题曲。三国,那个鼓角争鸣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留下一些名胜古迹供后人瞻仰,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第二年,又被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47岁的苏轼游览了赤壁矶,面对历尽沧桑的古战场。他内心顿生无限感慨,写下这首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1分钟)

  朗读,感受意象

  听录音(2分钟)

  听名家朗诵,配以滚滚长江的视频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诵读提示:(师)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在愈文豹《吹剑录》中有这么一句话:“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豪迈的情感,参考课件提示,高声齐读课文,注意停顿。

  全班集体朗读(2分钟)

  (师引导,生回答)作为词,从题目看,分几部分“念奴娇”为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因眼前之景,触景生情,忆往昔之事,缅怀古人,抒发情怀。这是一首怀古类的词。

  一般来说,怀古类的词,有什么特点?(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1分钟)

  大家齐读上阙,思考两个问题

  1、词的上阙中,在赤壁古战场作者看到了什么样?想到了什么?

  2、赤壁景物有何特点?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写这些景有什么用意?

  【分析】

  讨论明确:(生)

  所见: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

  所想:淘尽风流人物涌现多少豪杰

  特点: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师:作者抓住了悬崖、峭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

  作用:渲染氛围,为人物做铺垫(2分钟)

  在上阕中,描写景的句子有哪些呢?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

  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分小组讨论)(5分钟)

  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

  穿。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峻伟

  拍。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真切地写出了浪花的汹涌,水势浩大。

  面对如此壮丽的美景,词人不禁发出感慨,“遥想”开始诵读下阕

  下阕通过“遥想”一词,表明主要写词人所思,他想到了谁?

  周瑜、自己(板书)

  作者眼中的周瑜怎么样啊?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1分钟)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讨论并明确:小乔初嫁了--------婚姻美满、春风得意、英雄

  雄姿英发-----------风流倜傥、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雅,风度翩翩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容自信、大智大勇

  总之是个风流人物

  1、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婚姻美满、春风得意、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谈笑间,借着东南风,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说明他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从容自信、沉着。)

  这样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4分钟)

  思考:“出嫁”与“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文学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可见作者对周瑜是多麽的敬佩,带着敬佩之情再齐读本小节(1分钟)

  作者赞美完周瑜,又想到了谁呢,自己,为了形成对比

  苏轼是不是风流人物或豪杰呢?

  而所认识的苏轼其实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

  如此才华横溢的苏轼,现在怎样呢?(生读)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联系背景展开)(3分钟)

  二、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单单怀念周瑜?下面分小组讨论:(7分钟)

  提示: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内心里自是有个比较

  1、我们来对比一下二人的资料:

  周瑜—————苏轼

  ①建功年龄:34岁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34岁是赤壁之战的总指挥

  47岁团练副使虚职

  ②生活:娶了江东美女小乔,幸福美满

  三次婚姻屡遭不幸(王弗、王润之、王朝云)

  ③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④际遇: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是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

  功成名就

  苏轼开始反对后来支持变法,遗憾没有碰到机会

  壮志未酬

  才华横溢的苏轼,抱着“兼济天下”的一腔热情,进入仕途,但仕途却颇为坎坷,因乌台诗案,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荒凉的小镇。此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叹了。

  面对如此的惆怅和失意,苏轼是不是空留叹息或者借酒消愁愁更愁了呢?

  不!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看法。

  明确:“人生如梦”是词人在被捕入狱、谪居黄州、遭受压抑情况之下的自我安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述壮志难酬的苦闷。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而是迅速解脱出来,把它消解在了酒中,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了吗!那么自己又何必去执着呢。所以他洒脱地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这就是苏轼,面对赤壁古战场,由开始怀古的激昂慷慨,到后来对比英雄的惆怅失意,最后把酒祭月趋于平静。

  余秋雨在《东破突围》中说道“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3分钟)

  总观全文,作者是如何把景和人情联系起来的呢?(2分钟)

  思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领起全文,扣题点名怀古。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俊杰”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遥想”承接上文的豪杰,引出下文对周瑜的赞美

  问题: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作,本词的豪放词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2分钟)

  明确: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景壮)

  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情豪)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全词由长江引出,写景、咏史、抒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

  整个基调是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写景——咏史———抒情三维一体构成了怀古类诗歌的写作模式。

  最后带着豪放之情齐读课文(2分钟)

  总结全词:(1分钟)

  本词通过对赤壁景物的描写,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地势,塑造了周瑜这一英雄形象。表达作者渴望能象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拓展:(3分钟)

  苏轼不仅是写豪放词的高手,在婉约词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下面来赏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体会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婉约派的特点:其内容主要侧重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内容比较狭窄。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口头作文:学生读,老师评价(3分钟)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00字景物描写小作文。

  3、课外阅读推荐的苏轼的作品,感悟其词作风格。

  七、巩固练习:

  1、让学生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片段进行景物描写,口头作文,既检查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情况,又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紧扣课时学习目标,达到目标、内容、评价、实施的一致性。

  2、课后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而设计,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八、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写景——————咏史—————抒情(壮志未酬)

  基调:豪放

  本节课的板书,比较精炼,抓住景物的特点,强调景物和豪杰之间的作用,用人物之间的对比,突出作者的情感,并从写景——咏史——抒情三位一体的模式来探讨文本的写作思路,强调了豪放的基调。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起到了总结和构建立体知识网络的作用。

《赤壁》说课稿3

  课标解读

  根据中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古诗文的阅读与鉴赏属于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模块部分,通过古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情境,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多样性、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从而增强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话题是“透视历史的烟云”,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方式,了解他们如何借鉴历史,表达对历史的感悟。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作者面对历史陈迹,发思古之幽情、书心中之块垒的杰作,词中阐发了对人生的无尽感慨和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读来让人遐想无穷,玩味无穷,让读者超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对话,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很好的审美情感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他们发表不同意见,在表达与交流中深刻理解作家的感情。

  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在黄州写的。由于“乌台诗案”,他被贬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写本词时,他47岁,谪居黄州已经两年多。经常游览祖国大江大河,排遣心中的郁闷。此词正是他游览赤壁,深感年岁渐老,事业无成,借年轻有为的周瑜抒发心中的感慨,自古至今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从结构与内容来看,词的上阕着重写景,景物壮美,借景抒怀;下阕写周瑜,借人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苏轼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复杂,纠结矛盾,在复杂与矛盾中走向超脱豁达的精神境界。而对于涉世不深、缺少社会经历的中职生来说,理解到位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课的重点定为鉴赏景物特点,分析、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并交流苏轼对人生的态度;难点定为分析、理解作者在社会与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纠结中找到了心理平衡,走向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

  学情分析

  对诗词的学习,中职生比较喜欢朗读,但往往只限于读,浅尝辄止,理解不深。一方面,学生文学基础薄弱,知识面不广泛,对历史不了解,不乐于思考,导致上课容易走神;另一方面,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值得探究的问题要精心设置,确实起到引导的作用。针对以上情况,老师提前布置课下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查阅、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拉近与作家的距离,做到知人论世,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产生对他的兴趣;同时上网观看电影《赤壁》,了解三国历史,了解赤壁之战,了解周瑜,为学生上课有话说做好充足准备;为了对苏轼的人生态度进行探讨,老师设置几个有效问题带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周瑜?三国英雄人物众多,为什么单选周瑜?周瑜和自己有哪些不同?在对比中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你认为苏轼是积极还是消极?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学生分组探讨,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得出更加贴近词人内心合理的情感。让学生始终处在思考的状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解赤壁之战及周瑜相关的历史知识。

  2、能鉴赏词中描写的景物特点,分析词人复杂的感情。

  3、培养敢于面对挫折、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评价设计

  1、对课下认真查阅资料并作了整理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课上能把自己搜集的信息恰当、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学生及时表扬。

  2、鉴赏景物的环节学生自读,通过分析“哪个词用的好,好在哪里”,鉴赏景物特点,学生自由回答,给每个学生机会,尤其是能力稍差点的同学。

  3、在探讨环节分组进行,评选出表现最突出的小组和最优秀的学生。

  教学过程

  上课前3分钟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画面惊心动魄,将学生带进宏大的历史氛围中,感受英雄的气概,为上课做好准备。

  一、导入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已经把我们带进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三国年代,时隔数年,又有一位文人面对古战场,发思古之幽情,书心中之块垒,写下一首千古绝唱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幻灯片出示)他就是苏轼。(幻灯片出示苏轼照片)

  二、同学还了解苏轼的哪些资料?(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老师补充:苏轼21岁中进士,才华崭露;30岁以前过着书房生活,随着北宋的政治风浪几上几下,仕途坎坷;43岁那年遇到生平第一祸事,有人故意扭曲诗句,罗织罪名,被扑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为排遣心中郁闷,游览河山,47岁写下此词。

  三、请同学大声朗读这首词,初步感受词的风格。

  同学用自己的方式读得非常投入,下面我们请朗诵家读给我们听一遍,看能传达给我们怎样的感受。(设计意图:播放视频朗读,增强画面感,直观感受词的内容,激发读的欲望)。

  听完专家的朗读,我都热情澎湃了,同学们的表情告诉我你更想读,哪位同学展示一下?(设计意图:请一位同学读而不是齐读,更能以点带面。)

  大家觉得是什么风格的?(豪放)。

  这位同学基本上把豪放、大气的感觉读出来了,给他点鼓励好么?(设计意图:及时表扬敢读的学生,因为中职生很不愿意带着感情朗读,觉得是做作,这样能纠正这种错误偏见)。

  四、1、请同学读词的上阕,鉴赏景物特点。(设计意图:中职生中会回答问题的总是班级里的几个同学,久而久之,其他同学觉得不回答问题、不参与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渐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所以分小组合作,自己每次都不献策也太没面子了。让他们在求知上一定要“要面子”,在请小组回答问题时,老师随机抽取小组成员的名字,而不是老是一个同学代表,让小组讨论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

  老师总结:同学们分别从景物的选择、艺术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做了鉴赏,分析的很到位,好多都是老师没想到的。苏轼展现给我们一幅奇伟壮丽的赤壁图。

  2、景物中有人么?是什么人?(设计意图:设问题简单,同学一齐回答就可以,提醒学生更清楚上阕景物与历史人物的融合,为引出下阕作准备)

  3、作者写到的是历史英雄人物,请同学大声朗读词的下阕,看看作者究竟写的哪个英雄人物。(同学都能看出来是周瑜,齐回答就可以)

  五、齐读下阕。

  1、思考:下阕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周瑜?结合原句回答。(同学自由发言,多加鼓励)

  年轻有为

  才华横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春风得意(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儒雅从容(羽扇纶巾)

  2、提问:三国叱咤风云人物无数,(有骑马射虎的孙权,有运筹帷幄的诸葛,有……让学生随口说出著名历史人物,丰富历史知识),为什么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呢?(设计意图:学生思考,自由发言。怀古词用典的目的是为了伤己,抒发自己的感情,这一问题的设置既考查了学生对用典的理解,又能进一步体会周瑜与词人的不同,深切体会苏轼的敬仰、无奈、伤感之情)

  学生回答:

  ①周瑜是赤壁之战的决定性人物

  ②对比

  3、老师顺势提问:那周瑜和苏轼之间有何不同?(分小组深入分析,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

  周瑜苏轼

  年轻有为年老无为

  春风得意仕途多难

  才华横溢怀才不遇

  六、合作探究。

  在对比中有人消极怠惰,有人奋起直追,那苏轼是怎样的人生态度?结合全词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加以分析。(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同学合作探究。充分尊重阅读体验的多样性,对不同的观点给与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展示探究结果:

  (一)消极。苏轼说:“人生如梦”,人生短暂,就像一场梦转瞬即逝,而且年老无为,自然带有一定的消极情绪在里面。

  老师:有一定道理。还有不同看法么?

  (二)乐观。

  1、从全词风格来看,豪放大气。如果一个消极之人不会写出这样的诗词。正所谓“文如其人”;

  2、他对英雄人物建功立业充满了无限仰慕之情,正证明他是一个心中有渴望、有向往的人,虽然屡遭磨难,但绝没放弃追求;

  老师:还有别的解读么?

  (三)豁达超脱。作为他的一生,什么都经历了,都看开了,无所谓了。

  老师首先表扬这种观点,很有道理,然后再次提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浪淘尽了什么?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随着时间的淘洗,逐渐褪色,变成历史陈迹。周瑜这样,曹操这样,无数英雄人物都这样。既然人类如此殊途同归,则汲汲于一时之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于是苏轼在感到自己的悲哀之后,转而对人类普遍命运的关注,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与纠结中找到了一种心理平衡,从悲哀中超脱出来,变得平静豁达。在《赤壁赋》中写到(出示幻灯片):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设计意图:老师出口背出这些名句,让学生感到背诵诗词的重要性,给学生作好榜样;同时借助这些名句帮助学生理解感情)

  通过这几句诗我们更能体会他这种旷达释然、拥抱自然、消解忧愁的精神。人生难免要遇挫折,在这样的时候多想想苏轼吧。他告诉我们:

  (幻灯片出示,同学大声齐读)

  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

  积极乐观才是永恒的战歌

  豁达坦然更是心灵的境界(设计意图:学习这首词更重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将来走向社会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时也不走极端,不论面对成功还是失败还是暂时的磨难,保持一颗坦然、平静、平衡的心态,给自己的理想找一个心灵上宁静的港湾,哪怕是不能实现。这堂课的精华正在于此)

  七、作业:拓展阅读《赤壁赋》(设计意图:巩固教学成果,加深对苏轼的认识,进一步体会这种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八、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阕景奇伟壮丽

  下阕人周瑜苏轼

  年轻有为年老无为

  春风得意仕途多难

  才华横溢怀才不遇

  下阕情豁达坦然

《赤壁》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一)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确定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四)教学难点:

  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解决办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五)教学步骤:三课时

  二、 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2、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第二课时,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第三课时,探究、讨论并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由此引申拓展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5、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密州儋州)这首诗导入课文。从而让学生理解政治得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轼,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人格。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朗读时,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做些灵活的调整,教师范读,听录音朗读,然后单个同学朗读,一组朗读,全班朗读等。

  (三)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全文,解决生字词,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找出本段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本段出现的特殊句式

  设计该环节是要学生明白语文的性质是姓“语”,从而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自找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

  (四)、结合注释,疏通第一段文章大意。(由学生合作完成)

  (五)找出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感受苏轼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齐读课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把握作者夜游赤壁时情感的变化。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教师稍做点拨,提出与文章思路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投影前《赤壁赋》,让学生找出前、后赤壁赋写景的句子,找出不同点。

  学法:给学生从游的方式、时序景色、写作重点、作者心情上去比较,理解为何时隔3个月,作者的心情却发生了改变。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齐读课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学生疏通第三段的大意。

  (三)重点鉴赏文中写景的语句以及道士化鹤的寓意。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之上,同时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现了写景的语句,对于这些语句的鉴赏,学生可能无所适从,教师可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鉴赏,也可以让学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语言扩充语段。对于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学生也很难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学生说出一些与“鹤”字有关的一些成语或熟语,从而提取鹤这一象征意义。至于道士,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职业以及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以追求长生不老、超然物外为终极目标,这些教师只做点拨即可。

  (四)知识链接: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动物的意象进行积累,方便以后的文言词赋的学习,掌握这一内容,相信学生在以后答题的过程中能较好、较快、较准确地答题。

  (五)、全文总结:

  本文着重写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由“横江东来”的孤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赤壁》说课稿5

  一、导语

  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曾经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文人,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展示课件1,逐一让学生猜想说的是谁)不错,这位文人就是北宋的大文豪苏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文艺通才,他在诗词文等各方面都开风气之先,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与黄庭紧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尤其是他的词,打破了传统婉约的靡丽词风,开创了壮丽雄劲的豪放派词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示课件2,题目),感受一下他豪放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注意三个问题(展示课件3,目标),一是带着感情去朗诵苏轼的词作,二是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三是了解苏轼豪放词的特点。在下面学习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这几个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

  1、听朗诵。(展示课件4)这首词很短,文字上没有多少障碍,我们直接看词的内容。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首词,请大家认真体会,并注意纠正个别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请大家自己自由地朗读,注意放慢速度,体会其中的感情。

  (学生在读课文时,师板书题目)

  3、齐读课文。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尽可能慢下来,要注意抑扬顿挫。

  (二)分析题目

  通过刚才的诵读,我们基本上感知到了苏轼这首词的美。大家看一下这首词的题目,有两个部分组成。

  1、“念奴娇”是什么?(词牌名,只要词牌确定了,每句话的字数也就确定了)

  2、“赤壁怀古”是什么?(题目,告诉读者词的内容)

  3、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诗词的题材有很多种,比如送别啊,边塞啊,田园啊,这首词你觉得应该属于什么类型的诗歌?题目中有两个字已经提醒我们了!是怀古诗!它也是一种很典型的诗歌类型,这一类诗词有很多,下面我们会陆续遇见。

  (三)总括怀古诗特点

  这样的诗词,一般是由眼前所见到的景物,引起与之相关的历史人事的联想,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或者胸怀。这样大体我们可以概括为:(展示课件5)观眼前之景、怀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今天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不是也大约有这么三个部分组成。

  (四)分析眼前之景

  1、请大家速读上阕,思考一个问题,看是不是写了眼前之景?如果是,请大家找一个短语(用原话就可以)对所见到的景做一个概括。学生读完后请学生回答——江山如画。

  2、既然是“江山如画”,能不能找到比较典型的反应“如画”特点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我们再深挖一下,有没有哪几个词更加凸显了它的画面感?——穿、拍、卷。

  4、欣赏诗词,既要从整体上感知,也要从它细小的环节上去揣摩、玩味,去咬文嚼字。我们看看这几句话好在哪里呢?

  ①把这三句话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博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②这几句话好在哪里?——从不同的角度诉诸不同感觉,“穿”“惊”“拍”都是比拟,“雪”借喻,“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5、景的特点

  大家看一下,苏轼笔下的景物美不美?能不能在“美”之前再加一个字,能够更好地概括苏轼景物的.特点?——壮美!

  6、重读上阕,体会壮美特点

  所以,在上阕,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壮美的如画江山图景!现在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三句话,要读出“穿”“拍”“卷”的气势来!——学生齐读。

  (五)分析历史人事

  1、引出历史人事。上阕写完了眼前之景,看看有没有对历史人事的联想?文中哪个词已经明显地告诉我们联想到历史人物了?——遥想公瑾当年!

  2、上阕中哪一句话把眼前之景和历史人事自然地串联起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一时”是什么时候?——三国。

  说到三国时,你的脑海里都想到了哪些三国人物?——(选择一排,每人说一个三国人物。)

  4、苏轼想到的是谁?——周瑜。

  请找出一个既点出了时代有点出了他名字的短语——三国周郎。

  5、读下阕,找出作者联想到周瑜的哪些事情?用文中的话概括。——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几句话看出周瑜什么样的特点?年轻、英俊潇洒、儒雅风度、指挥若定。

  6、总结填表。

  7、用原文中一个词概括周瑜的特点。(周瑜很雄姿?周瑜很豪杰?周瑜很风流?)

  8、集体读一下,要读出周瑜的风流倜傥,潇洒儒雅,指挥若定。“遥想”轻一点,飘渺一点,“小乔初嫁”轻一点,“羽扇纶巾”儒雅风度,“谈笑间”指挥若定,“灰飞烟灭”有蔑视之感!

  9、三国历史人物众多,苏轼为什么要写周瑜?(从作者的遭遇经历的角度思考)(展示课件——介绍苏轼黄州状况)

  10、对比人物形象。

  周瑜是怎样的形象?自己是怎样的状态?看看人家,想想自己,无论哪一个方面自己都是和周瑜相差甚远啊!

  (六)分析一己之怀

  1、集体读“故国神游”至最后。

  2、文中找出一个短语,精炼地概括他的感怀。——人生如梦

  3、哪一个词体现了他的失意?——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

  4、除了失意,还有什么情感?哪里体现出来?——笑,嘲笑,自我解嘲,释怀,表达出旷达乐观的情感。

  (七)回顾总结苏词——豪放词的词风。

  景是壮美之景,人是风流之人,情是旷达之情,苏词把写景、咏史、抒情完美地融合在一首词之中!总的来说,苏轼的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这就是苏词。

  (八)我们一起朗诵一下课文,最后体会一下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赤壁》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通过学习本文可以解读苏轼的儒道兼济思想,进而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苏轼。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了解骈散结合“以文为赋”的语言特点

  (2)鉴赏本文景情理的有机交融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重点:

  (1)诵读感悟,吟咏品味

  (2)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所表现出来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依据: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刻骨铭心在自己的脑海中”。强调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固本厚根”。

  教学难点: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依据:关于哲理性的东西对高一学生而言还有些难度,不易把握,因此,需老师徐徐善诱,点拨引导。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摒弃传统的“以本为本”、死磨应缠、机械训练的做法,给文本合理定位,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统一。语文新课程认为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是最主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要能利用教科书,进行再创造,把教科书变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老师应创设一种情景,点拨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除此以外,结合课外资源,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对苏轼的生平、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苏轼的一些诗文,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主要停留在阅读背诵和低层次的鉴赏阶段,理解流于肤浅,缺乏深度。但从总体上,学生对苏轼的作品还是具有浓厚的兴趣。高中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和独特感悟能力大大加强,因此,完全可以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使学生能感悟苏轼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旷达乐观的情怀并受到启迪。

  2.心理调节的方法分析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老师应该少作一些脱离语文语境的、所谓梳理规律的、机械操练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点到即可。另外,光靠学生“自悟”也比较费时间,应重在引导、点拨学生去领悟、欣赏、评价。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三、说教法: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课堂上以老师点拨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老师推荐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一文,作为补充材料,帮助学生认识苏轼。)

  2、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简要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老师声情并茂示范性地背诵全文,然后学生齐读或齐背。再次培养文言语感,把握““以文为赋”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导语: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源头,《赤壁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了浓郁的传统文化。通过本文可以解读苏轼的儒道兼济思想,进而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苏轼。

  问题设计:

  1.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文中那些语句是苏轼儒家思想的体现?

  结合学生的认识,然后明确: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崇尚出世。

  结合我们对苏轼的了解,纵观苏轼一生,虽被一贬再贬,不断迁徙流离,可始终没有放弃从政为民、服务朝廷、有用于世的执着。其积极用世的思想显而易见。然后引导学生从文中筛选相关的语句,尽管作者被贬于蛮荒之地,但苏轼依然心系国家,眷顾朝廷,如第二段中“桂棹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第三段写曹操,言辞中洋溢着对曹孟德的羡慕和敬仰,但叹人生须臾,功业无成,正是渴望建功立业的反证。是作者不甘心、不服输。(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小结:正是这种积极入世的思想,最终使苏轼成就了不朽功业,美名流传。

  2.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文中那些语句是苏轼道家思想的体现?

  结合学生的认识,讨论然后明确:

  与儒家的核心思想相对,道家思想的核心世崇尚出世,打开心灵枷锁,顺应自然,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矛盾。

  分析:《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虽然苏轼忘情于赤壁的“水月”美景,但内心毕竟还是痛苦无比的。所以赋中有“其声呜呜然……”等语句,而文治武功盖世的曹孟德“而今安在哉”,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滤净苏轼心灵上的功利观念,不为外物所累。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从而表现出来的旷达乐观的情怀。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呈现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

  3.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在苏轼身上是如何和谐统一的?

  苏轼吸取了每一种传统文化的精髓,使自己既入世又出世,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脱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在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中锻炼了旷达乐观的胸怀。

  三.课堂小结:

  文章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我们应该汲取苏轼的人生智慧,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既积极进取,又淡薄名利。

  四.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赤壁》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

  现在开始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剖析本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历史坐标上的沉思。诗歌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赤壁时所作,感情激荡、气势雄壮,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陶冶。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立本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借古抒怀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豪迈气势,学习作者面对人生挫折时的旷达情怀。

  教学重点为:赏析语言,感受豪迈之情。教学难点为:评价作者“人生如梦”的复杂情感。

  钱理群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古典诗词是最具表现力和画面感的文学形式。为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诵读法、比较鉴赏法以及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

  多媒体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导入语: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世人传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三步展开。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字词、疏通文意,多媒体课件展示苏轼以及“乌台诗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2.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学生采用跟读、自由朗读等方式,体会作者感情。

  3.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分析词作的结构。上阕着力描绘赤壁之景,下阕借写周瑜抒发感慨。以纵横之笔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两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问:你认为这首词中最能体现作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哪句?小组交流讨论,适时加以引导。师生共同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最具豪迈之气。陡峭的山崖耸入云霄、汹涌的波涛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水卷起澎湃的雪浪,生动地勾画出了古战场雄奇壮丽的图景,不仅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也为下阕怀古渲染了气氛。

  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问: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含有消极情绪,也有人认为是从愤懑走向平静的自我排解,难掩豪放旷达,你怎么看?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基调和写作背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前赤壁赋》探讨“江月”这一意象在苏轼文学作品中的特殊意义。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用时约5分钟。

  给学生1-2分钟的时间消化吸收本节课的内容。

  问:苏轼的一生,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可谓命运多舛。然而他并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林语堂也曾说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畅所欲言。

  整堂课,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前预设,并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将本词扩写成一篇散文,发布到班级博客中,全班进行交流。

  2.三国时代人物众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周瑜呢?自主探究,形成文字。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赤壁》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职高语文基础模块第五单元第15课的词曲四首之《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请指教!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编选的是二位唐朝诗人和四首著名词曲作品,要把诵读放在首位,并将诵读贯穿于单元教学的整个过程。

  李白诗歌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之浪漫主义手法与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浅近平易之现实主义风格的比照。

  苏轼的咏史、怀古、抒情,成就慷慨奔放的豪放(派)代表,李清照的婉转悱恻、唯美愁思当推婉约(派)的典范,

  辛弃疾词的丰厚深奥,表达了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蕴含着婉约的基调;马致远剧作的短小精悍,突出了借古讽今、笑看功名的叹世主题,抒发着豪放的曲调。

  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六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曲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语言风格,进一步体会两位诗人,两位词人和一位曲作者的创作风格。

  通过诵读古诗词曲,增加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掌握诵读技巧,理解古诗词曲的语句和主题。并在学生理解古诗词曲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曲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古诗词曲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古诗词曲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怀古词作,借咏史抒发对建功立业的景仰和壮志难酬的愤懑,胸襟豪放开阔。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豪放派风格的文学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了解苏轼和豪放词的艺术特点;通过朗读、背诵,把握作品的意境;通过学习,认识豪放派的艺术风格;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梳理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为:词作中名句的积累。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豪放派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为:引导学生从诵读入手,在主读懂的基础上,背诵该词。同时反复诵读,理解作内容,品位、感悟豪放派词的风格特点。理解“人生如梦”。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针对教学重点主要采用了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针对教学难点主要采用合作探讨式教学法,而对于诵读部分则采用想像法。

  四、学习方法

  赏析是诗词学习的能力指点,比较是诗词学习的迁移提升,而诵读则是诗词学习的核心环节,在课堂上安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1、运用诵读法,感受词的语言和意境。

  2、运用分析法,掌握词风特点。

  3、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作者的“人生如梦”。

  五、教学过程

  导入: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形成了中国诗词王国里的一朵奇葩——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

  (一)泛读,了解背景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以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为背景音乐)

  请学生自由谈论对苏轼的生平情况及对其的认识和看法。然后老师总结,归纳重点,并介绍本首词的创作背景: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词就是作者在此时写就的。

  (二)、朗读,感受意象

  播放名家朗诵,想像滚滚长江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正音,集体朗读。并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词描绘了赤壁哪些景观,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思考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提示: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作者抓住了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基调:豪迈、奔放

  (三)、研读,探究情感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诵读全词。然后自由讨论如下问题:

  1、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感?

  提示: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思考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

  提示:虽然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于是作者选取了周瑜的三个方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东坡当年47岁,不但无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

  3、在下阕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提示: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这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可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来分析)

  (四)、选读,迁移知识

  比较赏析杜牧的《赤壁》,思考问题:

  1、诗篇开头借什么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引起了“思古之幽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诗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3、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上述所学及自己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总结怀古诗词特点

  (五)、熟读,达到背诵

  抽查背诵,总结全词。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五、说板书设计——展示个性特征

  板书设计要体现“四性”:一是程序性,展示教学流程或思维流程;二是概括性,体现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概括;三是指导性,就是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作用;四是艺术性,看起来赏心悦目。

  上阕:(写景)(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布置作业:

  1、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预习《一剪梅》,试从语言色彩、意象选择、意境特点等角度作简要归纳两首词的不同之处。

  2、背诵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说课稿9

  一、导语:

  欣赏了这段视频,您是否也感受到了美得享受和情理的熏陶呢?古代散文意境悠远、文字优美,以他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向我我们展示了美丽的场景和深刻的哲理。但是由于时空的距离,我们的学生“谈古色变”。如何改变学生的这一状况,探索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教学之路?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关键。本次教学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尝试以宋代美文《赤壁赋》为载体,通过以教师的点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带领学生进入古文学习的意境中。

  二、说教材: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钱光昕教授将苏轼的《赤壁赋》收入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语文》第二单元中。

  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qì合间阐述哲理。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我把它确立为本单元的重点讲读课文,是因为它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的点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三、说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高中起点的技校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文章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恰恰使他们久旱逢春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我以《赤壁赋》为载体,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

  2、教学目标

  鉴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作为一篇讲读课文,它在文言文知识方面对本单元的其他篇目有着牵引性的总结作用。无论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还是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它都有着典型性。因此,我把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本内容作为其中一个知识与能力目标。 此外,为了增强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熟练的背诵课文。

  作为一篇赋,《赤壁赋》既保留了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又借鉴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从而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了诗歌的深致情韵和散文的透辟理意。因此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了解“以文为赋”的特色作为第三个能力目标。学生在感受其优美文辞的同时,又能从作文的角度得到启发,使学生理解“原来同一文体还可以借用其他文体的创作手法”。从而打破了作文中对文体的禁锢。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写的,因此要求学生在过程和方法上关注背景,了解作者,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风格。此外,通过对本文学习过程的把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3)情感和态度目标

  从情感、态度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3、重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由于学生没有与苏轼类似的人生体验,所以在理解作者遭受挫折后表现出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时,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将它设定为本次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讲授过程中我采用采用感官剌激法、追溯联系法、提问法、讨论法和交流互动法,学法指导采用多维听记法、合作探究。结构突出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特点,充分体现出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其目的是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老师只是在关键处随机点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在思考、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的作用。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我将做出如下两个课时的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记,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梳理字、词、句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即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发扬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走出文本,寻找中国传统文人在身处逆境的不同生命轨迹及其心理特征,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将本课题安排为:导入文本--感知文本--拥有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块,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用、有所长,达到从诵读到研读、从整体感知到深层评价、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也使教师做到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一)情感激发,导入文本:(10min)

  1、导入

  好的导入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个桥梁,因此我采用感官剌激法和追溯联系法导入课文。

  播放学生在初中学过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视频朗诵,并让学生随着视频朗诵。目的是在轻松的氛围中,把学生的视觉、听觉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为整堂课的讲解定下好的基调。

  另外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利用追溯联系法由《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一学过的课文导入新课,可以使两篇文章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便于全面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

  2、常识积累

  接着利用师问生答得方式,进入到课文。

  在播放完视频后我会问学生“这首词是谁写的”,学生回答“苏轼”。我会接着问“你们对苏轼了解多少”,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介绍苏轼作为 “文耀百代,词唱千年,诗传万世,书画俱工”的“魅力全才”,却注定漂泊一生,磨难一生,但又不失豁达、乐观。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黄州可以说是他政治的低谷,也可以说是他才华的巅峰,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写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最负盛名的 “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其中的一咏,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赤壁赋》也是其中的一咏。从而完成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提问法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又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把课堂的主角由教师变为学生。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学到了文学常识,又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心理。

  至此“导入文本”环节结束。

  (二) 诵读品析 感知文本

  这一环节中将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我从听、读、问、看、记、想多维角度完成本部分的教学。

  (1)听(听名家朗诵)

  落实好正音读-识文字-察语气-断句读。教学中引用录音,打破了学生在上课时仅仅面对课本和老师的枯燥局面,增加了讲课的生动性,在听觉上吸引学生,抢占了学生的注意力。

  (2)读(读课文)

  我先列出生字和多音字,再让学生根据录音进行仿诵、朗诵,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并且充实预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

  (3)问(提问题)

  针对预习和诵读的情况,将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4)记(文言字、词、句)

  我对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并进行必要的补充,帮助学生梳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学生进行记忆。而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帮助学生作好积累。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我在讲解和练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应用动画,用视觉上的动态效果,弥(mí)补思维上的枯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达到娱教欲学效果。

  (5)看(看视频)

  在梳理字词的基础上观看视频,使学生进一步规范读音和断句。另一方面,好的视频能使学生随着动听的朗诵和优美的图片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

  视频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让学生在感受美得熏陶中不知不觉的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减轻了学生对学习的抵触。

  (6)想(文章内涵和感情变化)

  再看玩视频后,我会设置问题“在动听的阅读和优美的画面中,你感觉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你又是怎样理解本文的文意的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课文。在学生诵读和思考后,我会找学生回答,并通过课件将学生的答案引入正规,从而使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把握水到渠成。

  以问题导航,明确学习目标,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课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又能让学生增加学习的信心,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

  “诵读品析”这一环节的设置,一方面从听、读、问、看、记、想的多维角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一方面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改变了以往的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僵化模式。此外,在课堂上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只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减少了课堂工作量。

  (3)把握文义(10 min)

  熟读课文,教师进行点拔,清理文章思路。

  第一段写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

  至此第一课时完毕,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并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准备所要讨论的话题,每组有一位同学进行总结,形成300字左右的发言稿。这有助于学生求同存异,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由于学生已经走入课文,所以第二课时在导入上可以简化,直接由第一节设置的两个讨论导入。并且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分组探究--讨论总结--教师适时引导的形式进行,使学生做到掌握文本,即第三个板块:

  (三)合作探究,拥有文本

  此板块中要求学生细品本文“美妙之景,曲折之情,深刻之理”,达到“拥有”文本的目的。

  第一课时中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学习了《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完成了知识和能力目标。而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则是突破重点,分解难点。本节课通过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识。但是在此过程中要摒弃看似热闹,实则浮躁无功的特点,所以在设置讨论问题时要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由易入难,层层深入,逐步展开。

  (1)检查巩固(5 min)

  检查课文诵读及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

  (2)讨论探究(15 min)

  ○1按照三人一组探讨,分析描写意向水月的变化和其中的感情变化,我可以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并给他们分工(现实中、历史上和哲理中),最后在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首先现实中的“水月”是作者与客的欣赏之实,是一种柔和之美;接着是历史中的“水月”充满了一种苍凉之意,为的是凭吊古人,开始进入一种虚写;最后进入哲理中的“水月”,探讨人生之须臾,体悟人生之境遇,也是虚写。

  ○2再次让学生讨论哲理中的“水月”,侧重分析主客问答。让每组同学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并探讨是否真的存在主客?如果不存在苏轼为什么做如此的处理?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一般会得出主和客分别代表达观和悲观的态度。我再以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并讲解答案。帮助学生理解这里主也是客,客也是主,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并在此讲解有关赋得特点。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分角色阅读,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总结归纳,求同存异,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起到了发扬共性、张扬个性的作用。师生互动,互相交流,通过理解探究走进作者的心灵。

  (3)重点突破(5min)

  着我结合苏轼的感情变化,和学生一块讨论景、情、理紧密结合的巧妙之处。进而突破重点。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到此,对赤壁赋得本身教学已经完成。语文教学本身的外延是无限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文本”。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此板块旨在引导学生走出文本,理解苏轼--- 一个遭遇挫折,身处逆境而泰然处之、豁达乐观、苦乐随缘的人,一个具有生命厚度、韧度、高度的人,从而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一个立德、立人、立言之高标,并使学生在人生路上得益。

  (1)对比欣赏(8 min)

  首先让学生结合《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接着由我对学生发言进行总结,指出陶渊明那种“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感情是带性使气的;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而苏轼的“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并提出苏轼这种精神对现实生活得指导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2)难点解析(12 min)

  设疑:“如何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先由学生思考回答,再由我点拨(bō),教导学生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培养他们豁达的情怀。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能使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最后抓住技校生渴望成熟的心态,引用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文末关于成熟的文字结束课程。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须言之成理,有据可依。节尽量避免消极、积极的无谓争论,引导学生在分析占有的材料的基础上,大胆发表自己观点。

  其实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一扇门,使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去挖掘学习更多的知识。为了引导学生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我向学生推荐以下资料:

  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百家讲坛--苏轼

  正如周国平所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六、小结

  在本次课的设计中,本着“教师启蒙,学生学习”的原则,由师生共同完成《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做学习的主人。

  教是为了不教,教的是学习方法,是学习思路。教材是一个例子,教师通过教一篇、几篇课文,让学生学会一类文章的欣赏,起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板书设计

  最后布置作业,小结全文。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利用本次课的学习思路,自学《后赤壁赋》。

《赤壁》说课稿10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3、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4、教学原则: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说教法】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2、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作者和解题】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

  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之后,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 游 景 乐 (以景动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问 理 喜 (以理警人)

  【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的引导。

  【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

  【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结语】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赤壁》说课稿1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和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明一下。

  一、说教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教学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的这一要求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二、说教法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能够诵读一定量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这篇课文教学课时设计为两课时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基于这一点并根据这一篇文章的特点,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韵律感;

  2、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内容;

  3、学生自主探究鉴赏,提高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关于作者:

  作者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是黄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苏轼写作赤壁赋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时候教师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轻重和变化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读音—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之后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予以纠正,教师予以点评

  三、根据注解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之后,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提示重要知识点,举例: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后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教师适时的引导的形式来进行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了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当中秋风水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也随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态度)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态度)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教师引导,点拨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五、结语

  (1)文章具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六、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五、说教学效果

  这节课最精彩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第二课时分析“苏轼的山水意识”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这两个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并做好引导,让学生充分回答并控制好课堂进程,因势利导,成就课堂

  六、说板书设计(略)

《赤壁》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3、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4、教学原则: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二、说教法: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2、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解题: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二、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三、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之后,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 游 景 乐 (以景动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问 理 喜 (以理警人)

  六、第五环节: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的引导。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

  五、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六、结语: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七、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赤壁》说课稿13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最后一课。

  从教材编写的结构和目的来看,古代散文单元培养学生解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赤壁赋》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作为一篇教读课文,它在文言五线方面对本单元的其他篇目有着牵引性的总结作用。无论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还是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它都有着典型性。这一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继续学习和巩固文言知识点。

  其次,作为一篇赋,《赤壁赋》既保留了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又借鉴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从而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了诗歌的深致情韵和散文的透辟理意。这一特点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既可以感受其文辞的优美,又能从作文的角度得到启发——原来同一文体还可以借用其他文体的创作手法。

  再次,《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写的。被人毁谤而导致仕途不顺自然会令人情绪低落,但作者低沉却不消沉,反而表现出一种乐观超然的人生态度。这一特点可以从人文品质和情感品质上陶冶学生,使之学会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

  以上三点也是我从能力、美育、德育三方面拟定的教学目标。

  我将本课设计为三课时,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本节课我将和学生一起了解了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其人,处理字音、通假字、字意这些基础知识,梳理文意,初步品味本文景、情、理交融的最大的写作特点。

  因为没有类似的人生体验,所以在理解作者在遭受挫折后表现出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时,学生可能有难度,因此我将它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的方法是对文本进行赏析时紧密结合写作背景和作家其人,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式、启发式、比较法。

  我将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解题: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二、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三、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四、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 游 景 乐 (以景动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问 理 喜 (以理警人)

  六、第五环节: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的引导。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

  五、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六、结语: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第三课时

  处理古汉语知识。

  七、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教学猜想和感悟:(见课件)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有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赤壁》说课稿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

  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

  教师:挂图、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知道这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以少胜多根本原因,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二、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的意思是:黄盖诈降,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2)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

  4.分组讨论分析。(出示下面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认真分析归纳合并。)

  第五自然段: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东南风,黄盖驾船驶向曹军。

  第七自然段:黄盖的船中装的全是火药。

  第八自然段:黄盖驾船直冲曹军,曹操毫无防备。

  第九自然段:黄盖命令士兵点火,火烧曹营。

  第十自然段:曹营中火光冲天,乱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学生汇报:

  (第五自然段为一层: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第六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黄盖趁东南风,驾着装满火药的船,飞快地驶向曹军。

  第九、第十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火烧曹营的情况;第十一自然段是写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那么,火攻就是分四步进行的。)

  下面我们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

  请大家继续分组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

  学生汇报或抽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老师小结:火攻的四步,这种小标题,还有的同学编的跟这种意思相同,但表达有所不同。这没关系。只要动脑,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了。大家的积极性非常值得肯定。

  5.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是什么?——东南风。请找一找,画一画,读读。

  (文中三次写东南风。第一次:这一天东南风很急;第二次:“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第三次: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

  (因为“东南风”是周瑜、黄盖完成“火攻”妙计的根本条件。前边文中讲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只有在刮东南风之时,“火攻”计划才能实施。正因为这样,文中才多次提到东南风。)

  (假如没有东南风,黄盖去诈降,装满火药的船就不可能行得像箭一样快。船行很慢了,容易被曹操发现情况不对;更糟糕的是,点了火的船,因没有风,不等火船靠近,就会被曹兵发现而想法子阻止,那么,再好的妙计也无法实施了。)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从书中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再分析。

  (1)敌众我寡,不宜持久,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等物都是易燃物。周瑜和黄盖从敌我双方的力量分析,同时他们了解到曹操战船相连 的弱点,从而想到了火攻之计。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

  三、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

  “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周瑜能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认真分析,利用天时地利,巧妙地扬长避短,使弱势转为优势,因而能以少胜多,战胜曹军。曹操自恃兵多将广,小看东吴,轻敌自傲,不可一世,认为拿下东吴如囊中之物。更致命的是采取了错误的措施——连船,因而得到了惨败的下场。)

  我们可以用哪三个成语来概括?谁能上来把它写出来?引导学生板书: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2.学完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

  (历史上的故事,能为我们这些后人敲响警钟。我认为“骄兵必败”是很有道理的。以后,无论在学习上、工作中一定切记不能骄傲更不能在成绩面前忘乎所以,要谦虚谨慎,不断进步。)

  (学习了课文,我体会到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一定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克服它,战胜它。)

  (做任何事都要善于分析,要用最巧妙的方法,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

  教师小结: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五、板书设计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装满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资料提供者:

《赤壁》说课稿15

  说教材:

  一、 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 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

  (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

  (2)风格流派、文体;

  (3)名句填空;

  (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

  (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 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 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本词

  2、 熟记作家作品地位及并称

  3、 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4、 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

  说教法

  一、 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二、 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人道是”,我安排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 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 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例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讲了。学生虽然在小学初中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这样在讲三册24课《赤壁赋》时就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苏轼,加以强化。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这一点属于个人一点想法,希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三、 在背景介绍中,我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四、 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读得铿锵有力。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 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诗词跳跃性大,而我们的学生史学知识欠缺,所以我在讲述时补充了一些史学知识,这似乎把语文课讲成了历史,也不知得当与否,算是一种尝试,还望各位前辈提出批评意见。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在这一部分有些地方总结得不是很恰当,例如,把“壮志难酬之恨”说城是一种“悲愤”,“悲愤”一词明知用得不是很合适,但一时又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替换,显得勉强和别扭。

  说板书及作业

  一、 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时间来不及没有进行。

  二、 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江成子》,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赤壁》说课稿】相关文章:

赤壁怀古说课稿02-11

赤壁赋说课稿07-23

《赤壁赋》的说课稿01-08

《赤壁之战》说课稿12-06

《赤壁赋》说课稿12-31

语文《赤壁赋》说课稿03-14

赤壁赋说课稿13篇07-23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07-01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