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3-04 02:28: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所见》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所见》是新课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是清代诗人袁枚mei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所、捕、蝉、闭”等生字,会写“诗、林、立”3个字。

  2、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所见》。

  3、能背诵古诗。

  三、说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说难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五、说教法

  l、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通过图、文、声、动画等直观、能动的变化,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图文结合法: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使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

  3.质疑法:通过一连串的提问,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4.以读代讲法:本诗语言朴实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深入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六、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用“看、找、读、思、品、背”等方法学整首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像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并且使学生逐步掌握其学法,达到自求得之的目的。

  七、说教学程序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

  第一,运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媒体,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导入时,我请小朋友们看图,说说自己从图中看到的,启发小朋友充分想象当时森林中的情景。然后通过听蝉鸣声,请小朋友想象牧童当时的心理活动等。这样在小朋友在真正学习古诗之前已经有的一定的心理基础,对后面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于是,在学习古诗时,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当然,在我实施教学的时候,也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学中,我在引导小朋友理解“歌声振林樾”时,引导不好,究竟是谁的歌声就是引不出来,最后有小朋友说到了是牧童的歌声,但有很多小朋友仍不肯同意,说是蝉的叫声,我只好以它们共同的歌声结尾。

  《小池》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小池》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吟诵古诗,背诵古诗。

  2、认识“池、惜”等7个生字。会写“立”1个生字。

  3、抓住诗眼“惜、爱”体会小池之美、画面之谐、诗人之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重点:

  以朗读和背诵作为基本训练形式,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来逐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自然景色的美丽可爱,接受美的熏陶。

  四、说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细流”与“泉眼”透过字面意思挖掘诗句背后的意蕴,感受到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五、说学法:

  对于一首古诗,在一年级学生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繁冗枯燥的解说,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种把诗的言语肢解为有关言语,捎带情理的空洞说教的教学,让学生对诗通过其特殊形式表现出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就始终缺乏真切的感受。所以,本诗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这样学:

  1、强调吟诵传情法。前面已经讲述,诗歌学习缺少吟诵,就等于是鱼离开水一样。诗歌应有的意境就会丧失全无。所以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以正确读—熟练读—感情读为途径,配以音乐读,体会情趣读,从而使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感染。

  2、玩索养趣法。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本诗也不例外,抓住古诗中“惜、爱、立”,品味、深挖,让学生走进诗境,体验小池的情与爱,才能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诗味诗情,感受作者对小池的喜爱。

  3、想象展情法。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实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

  美的。因此,古诗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动物立上头。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淀了语言,更重要能使学生获得小池不仅景色美,而且和谐美,也可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4、多媒体整合法。本诗虽是描写初夏的小池的景色。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言语积累能力比较低,理解起来更不容易。于是在教学古诗前运用多媒体以图说话引入,以诗找景,以图解诗,以景悟情,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一)、观图说话,激趣导入

  1、出示小池图,思考提问:图上画了什么,怎么样?

  2、组织学生说说画面的景色。(从训练学生根据图画说完整话开始,同时引出下面古诗的语言品味学习,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反复诵读、品味诗语

  师:有一位诗人是这样描述这幅画面的。(出示古诗全文)

  1、学生读诗(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教师示范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3、学生继续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4、提炼词语品味(出示词语)

  (1)学生读

  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尖尖角细流晴柔

  (2)这些都是小池中的景物,你能从刚才那幅图中找到这些景物吗?然后找景物,乘机理解“ 泉眼、细流”等词。

  (3)学生可能找不到“晴柔”,可以通过组词让学生找到。

  出示:晴——晴空、晴天

  柔——柔和、柔软

  师:晴可以组成晴空、晴天,柔可以组成柔和、柔软,晴柔就是柔和的晴空,它在图中的哪里?学生找到水中的晴空。

  (对于一年级学生读图相比于读字,更感兴趣。从读图到读字,再从读字到读图,这种图文结合一是合乎学生发展规律,二是有机的把识字与理解结为一体,既能让学生识字读书,又能使学生在图理解词的意思,突破了学生阅历少,对于古诗文理解的难度。)

  5、师:这幅画十分美丽,有泉眼、小荷、树阴、蜻蜓构成了一副和谐的小池图。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哪一句。学生以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诗意、诗味、诗情原本就存在于诗的言语中,通过反复诵读,自然诗歌的意味情也会明晰起来,当然在学生述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时,诗美的表达方式也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头脑之中,这与作者的喜欢也具有一致性。)

  (三)、走进诗境,体会诗情

  1、你们都喜欢这首诗,是因为喜欢这些景、这小池,诗中哪些字是说喜欢的意思?

  (1)学生找出惜、爱,教师随机也提问:谁惜谁,谁爱谁?同时理解简述诗句。

  (2)还有谁喜欢谁,为什么?同时理解简述诗句。写“立”。

  2、在这样美丽的小池里,小荷刚刚露出了漂亮的尖尖角,喜欢小荷的蜻蜓早已立在上头,还有哪些动物立在上头呢?想象说话。

  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头。

  3、可见,小池是多么美丽,而且每种景物都喜欢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谁来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指导,读出美丽、和谐、喜欢,配乐朗读。

  (借助图画,抓住诗眼“惜、爱”引领学生走进诗所描述的意境,在诗境中表达想象,学生也自然成了小池中的某某景物,他们能体会出什么是美,什么和谐、什么喜欢。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体会诗的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走近作者,加深印象

  1、师:这是一首描写初夏小池的写景诗,它表达美、表达爱、表达和谐。诗人爱小池吗?我最爱小池中的什么?为什么?

  诗人最爱小池的,因为 。

  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朗读训练,读出诗人的爱池之情,特别要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吟诵。

  2、诗人是一位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诗人不仅是爱小池的人,还是一位爱自然、爱田园风光的人,具有爱心的人。出示杨万里的两首诗,学生诵读。

  (从认识一首诗并进行感情吟诵到吟诵两首诗,从学习一首诗到认识一个人,杨万里在一年级学生的心里再已不是诗人,而是见得到,摸得着的朋友,学生争着读诗的兴趣也会因此大增。)

  七、说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能够达到激励、导向、调控作用。在这节以诗歌诵读的古诗教学课堂,我努力以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当学生朗诵出现误差时我给予纠正安慰,当学生了解找不到方向时我给予尊重引导,当学生理解感悟呈现连珠妙语我给予表扬放大。这样及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予以鼓励、评价,以建构民主、互动、和谐的课堂,让课堂诗情飞扬!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内容

  《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篇课文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周总理在美丽的西双版纳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洒满字里行间。作者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读书写生字;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能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说话。

  三、说设计理念和教法、学法

  怎么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呢?下面我来谈谈设计理念:

  1.以读为本: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好文章要三读: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文本是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只有让学生朗读课文,触摸文本,发挥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2.创设情境: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理解重点内容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文本,从而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将围绕“难忘”二字,整体朗读课文,从第3自然段欢迎的场面描写中,感悟兴奋和欢悦的心情。从周总理的衣着、表情,动作中,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从结尾的3个自然段4个感叹句,体会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这样抓住词语和重点句子,带着孩子们在文本中体会和感悟,揣摩内心情感,用不同方式的朗读重新诠释泼水节的“难忘”。

  四、说教学过程

  本着“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理念,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我分2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篇幅短,内容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第一课时就可以完整地理解课文。第一课时是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并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巩固理解,教学生字的写法。我今天教学的是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从以前学过的《关怀》入手,引出周总理,然后再引出课题。

  然后板书课题的时候,我并没有提前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虽然那样的课题会写得更漂亮一些,但是我感觉现场板书不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学生一个模仿老师写字的机会,无形中提高了他们写好字的兴趣。

  板书好课题后齐读课题,然后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这样既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善于思考,也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初步感知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后,紧接着让学生立即接触课文内容,通过初读,了解主要内容。初读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要求、带着问题来读,这样的读书效果会更好一些。

  读完后立即交流,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检验。

  3、 读书识字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力争词语和生字交替出现,在二类字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现的'是词语,从词语中认识生字,这样的难度小一些。在一类字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现的是生字,然后由生字联系到课文里的词语,因为一类字相对来说简单一些,有很多是在以前的二类字里出现过。“恩”在课文里的词语是人名,所以我选择这个字让学生扩词。又让学生比较“恩”与“思”,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经常混淆这两个词语。由“度”所在的词语“一年一度”自然地引到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4、细读感悟

  第二自然段内容也很简单,同时这一自然段也回答了开头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这部分内容略讲。在这里我设置了一个训练点。

  那就是从理解“今年”是哪一年?指导学生学会上下文联系,理解课文内容,并指出“联系上下文”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傣族人民如何欢迎周总理的到来,先出示周总理一天的工作表,理解傣族人民为什么对于周总理的到来那么兴奋,那么激动。接着抓住“赶来”、“一条条”、“一串串”等重点词语的理解傣族人民如何欢迎周总理的到来,指导读出傣族人民的激动,兴奋,对总理的欢迎、爱戴。

  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是课文插图最直接的描写,本段的学习重点是图文结合,通过观察周总理的服装、表情、动作,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第五自然段仍然先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想象周总理在泼水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再一次体会与傣族人民的幸福,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然后设置训练点:学习用“一手 一手 ”、“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是全篇感情的集中喷发,这里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激情,通过朗读释放出激情,使课文的学习达到高潮,也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是简单地对课文内容做一个总结,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六、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和周总理有关的故事,使学生对周总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把课文主要内容显示出来,而且要简洁。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7课《雪地里的小画家》,它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作者设置下雪的环境,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介绍几种动物脚的不同形状及青蛙冬眠的知识。全文共六句话,语言生动活泼,极富童趣,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良好素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脚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观察、思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语文重在“读中感悟”,所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四种动物脚的不同形状及青蛙冬眠是本课的重点。

  2、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少,观察能力较差,因此了解四种动物脚的不同形状与竹叶、梅花等实物之间的联系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充分发挥“班班通”设施及教育资源的'作用,采用情景教学法、诵读体验法,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运用质疑,自主合作探究,读中感悟,观察对比,知识的迁移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表达、观察、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因此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1、游戏导入:在黑板上做手印板画游戏,教师小结引出课题并板书。(以游戏的方式导入课题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感悟课文作了铺垫。)

  2、学生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所以我从一年级就培养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抓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析课文,指导朗读

  1、低年级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比较差,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比较困难。所以我采用符合低年级儿童心理特征的方法进行指导。播放课件,创设情景,以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引进文本,让学生自然流露出高兴、激动的心情,跟随雪地里的小朋友一起喊:“下雪啦,下雪啦!”并引导学生从“啦”字和感叹号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本课要认的生字都让学生借助拼音随课文自主识字。(师读、齐读、男、女生读)。

  2、利用孩子好奇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播放课件,(听叫声,猜动物),引出小画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指导学生高兴地朗读第2句话,并引导学生理解“一群”的意思。

  3、由于一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又少,我就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脚印,并与实物进行对比,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能直观地发现四种动物脚的形状各不相同,而且知道动物的脚印与实物非常相似,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我还补充问:他们的脚印还像什么?(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再引导学生用赞赏、夸奖的语气读第3句话(师生合作读,指名读,齐读)。

  4、课中轻松活动(听歌曲,律动)(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

  5、同学们平时画画要用什么工具?而小画家呢?学生通过对比就能读出轻松、得意的语气。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我还补充问:他们都是用脚画画,可画的画为什么不一样呢?(表演读、指名读第4句)

  6、过渡语导入第5句话,引导学生从“为什么”和问号体会奇怪的、疑问的语气。(这堂课两处这样安排都是为了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和标点培养语感,同时指导了学生正确使用标点。)

  7、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轻且慢地读第6句话。合作读,表演读5、6句。(渗透青蛙冬眠的知识)

  (三)、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1、做找脚印的游戏,即补充了板书,又完成了课后的练习。

  2、为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我还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雪地里还会有哪些小画家?他们会画什么呢?还有谁也没参加?(学生分小组讨论,仿照课文编儿歌,同学们可选一项或几项来说,做到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学生在学习第3句话时已经进行了知识迁移的练习,因此学生能编得比较丰富有趣。这一环节既加深了学生对儿歌的理解,又将学习延伸到文本以外,把学生引发到大自然中去认识更多的事物。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自编动作读全文。

  (四)、教师小节,布置作业

  1、查找资料:还有哪些动物会冬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17、雪地里的小画家

  小鸡小狗小鸭小马

  (青蛙冬眠)

  (板书设计新颖、美观,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自我评价

  这篇课文精悍短小,为了适合低年级的认知特点,我利用“班班通”设施和教育资源把整篇课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阅读为主线”的原则,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故事的形式贯穿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力求达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感熏陶及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二、说教学理念

  1.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据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学习有依据的合理的进行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教与学活动步骤

  (一)整体把握课文,进入语文实践

  教师出示文中“琥珀”的图片,学生围绕这块琥珀,说一说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与它的价值这一段落,学生进行朗读,发现“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和科学家一起合理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二)探究学习,在语文实践中想象

  这一环节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想象能力的体现。

  1.教师请学生看着这块琥珀,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科学家,推测琥珀的形成会想到什么?

  2.学生会想到要有松脂包裹两个小东西,而松脂的形成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从松树上渗出。这样学生再来读课文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琥珀形成过程的`语句。

  3.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它们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4.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块琥珀的价值还在于同时有两个小东西被 包裹在松脂球中,使人们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教师演示:用一大滴松脂来包裹一只苍蝇和蜘蛛,学生发现这并不能做到。因为苍蝇和蜘蛛 都会在松脂落下来的一瞬间逃离。此时学生的兴趣会很高涨,教师借势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学生发现科学家推测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没有注意身边的危 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这样学生感受到科学家推测过程的合理,那一瞬间是在绝 对自然的情况下发生的。

  5.这时,学生对科学家的合理想象,严谨思考产生佩服之情,教师播放松脂球形成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再来朗读这个被推测出来的小故事,情感会自然流露。

  6.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要经历沧海桑田的巨变。

  (三)课外延伸,进行综合性学习

  1.学生结合科学家的想象与查找的课外资料,再来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会感觉很难想象出新的过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2.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出示“柏抱槐”图,学生小组讨论它的形成过程,要做到想象合理,课后练习写出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科学小品文。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造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5

  首先,感谢进修学校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也感谢几位上课的老师献上这么精彩的七节展示课。 我们知道语文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这个“质量”不是能够量化的语文考试,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目标是“轻松阅读,流利表达”。听了今天的七节课,我看到我们的语文老师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下同就我听的这几节课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我来说说海明的张丽颖老师《匆匆》这节课:

  张老师抓住了语句训练为重点这一契机,让学生充分在语言文字中畅游一番,学生深深地领悟作者的语言魅力,这时才会产生写作的动机,进行仿写,才会产生“笔下生花”的效果。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仿写效果更好,具体表现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集思广益,择优组段,才会出现佳句连连的态势,同时对字、词、句、标点等方面也进行了训练,真是一举多得。课堂上,张老师在推波助澜中点燃了学生的感情之火,合理地发挥了语言魅力,用充满激情的、生动的语言渲染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了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提升了语文素养。

  文化的贾忠楠老师《童年的问号》让我的印象最深刻,她的导入新颖,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汉字时贾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认读,再理解文中的词语让学生熟悉课文,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在或激情或深情的.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意境。一步一步的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出激情,读出情感。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能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让人听起来真是一种享受!

  这也是我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应该注重学生的多读来感知课文。

  铁一的邢军老师讲的《秋天的怀念》 这篇课文十分打动人。邢老师在选择这篇课文时,肯定是被文本打动了。在她讲课的过程中,情绪饱满,用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一直在引导学生,让学生很容易进入课文,感知其中的情感。

  邢老师对这篇课文的备课也十分充分,能抓住本课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并且,突破了本课的的难点——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感知人物人心、理解课文。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她不断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动作神态的描写。在学生的回答中,她能够随时抓住学生理解到的重点句和字词,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母亲的爱。从而让学生体会母爱对史铁生的影响。同时,邢师能够做到针对学生回答,进行有效引导。

  海明刘桓旭老师精彩的讲读了《风》这一课,刘老师通过让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拿出笔划一划关键的字词句,写一写自已读到的感受。然后让先生汇报交流,在交流的进程中,刘老师抓住了三个“热烘烘”来品赏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同时,学生也掌握了读书的方法,能够用心去读,去感悟。刘老师及时地去点拨,去引导,去引领先生向文章更深处探究,把教材的情化作学生本身的体验。所以在品尝儿子反哺父亲的段落中,刘老师重点点拨了父亲的表现及文章为什么要以“风”为题?这样,把教学的难点落实到位。 靖安刘扬老师讲的《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一课,在教学中,刘老师让学生通过读、画、品、交流来学习理解课文。随后,刘老师又相机展示了几幅书法作品,书法作品中那楷书的庄重、行书的流畅、草书的行云流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不仅了解了汉字的特点,又让学生学习了语言,真是一举两得。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汉字书法产生了极大兴趣。

  德顺郑铁刚老师讲授的是《诉衷情》一课教学重点突出:在授课的过程中郑老师将重点放在“哪些字词句最能表现陆游的壮志难酬”这一环节。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学,然后交流,品读文章。这其中老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和点拨,使学生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和品味,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上就是我听完课后的真实感受,真的是受益非浅,在以后教学工作中,我要以此为契机,为动力,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里,快速地成长,我也真诚的希望进修学校真的能多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这样学习机会,我一定会努力工作,让自己更上一层楼。最后用一句话来做结束语吧:一个人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一个人的成长,必须通过磨练。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秋天的快乐》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的口语交际。这次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交流金秋时节做的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这些事情可以是和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们一起做的,也可以是自己做的,如摘果子、放风筝、捉蛐蛐、收花生、赏菊花、秋游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感受丰收的快乐,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2、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满意的地方进行补充。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自己所参加活动的经过,并能将自己的快乐心情表达清楚,努力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3、教学重、难点: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加以补充。

  (2)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参加活动的经过和自己的快乐心情表达清楚。

  二、说教法

  口语交际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心理才能使学生很好的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地说出自己想要说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我采用观察、讨论和实物展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体现了重教学过程,轻结论的教学理念。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三、说学法

  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发挥想象、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针对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创设情境2、看图说话3、丰收“快乐”4、评选“快乐小天使”

  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直观的内容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每个学生有开口说话的机会,在说的过程中能感受丰收的快乐。

  五、说教学效果

  这次口语交际教学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别人的话,但对自己快乐的心情表达不够清楚,感染力不强。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

  1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26课《陶校长的演讲》,是陶行知先生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方式构段,十分整饬。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性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其中“韧”字只识不写),理解生词;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

  3情感目标:

  a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b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

  3教学重点: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

  4教学难点:体会句子间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精神,基于脑科学研究的新突破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围绕“学法指导”这一核心,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读,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想象,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为此,我打算从师生两方面做好如下准备:

  师:小黑板、投影片、录音带《双手和大脑》。

  生:搜集陶行知的有关资料(用以扩大预习范围,降低难点、激发兴趣、了解背景)。

  三、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揭题板书后,首先在由弱渐强的《双手和大脑》乐曲声中简介陶行知,可以达到消除情绪性学习障碍的目的。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那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小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白杨》说课稿03-09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1-03

小学语文匆匆说课稿11-15

小学语文《春雨》说课稿03-14

小学语文《荷花》说课稿03-12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03-13

小学语文《匆匆》说课稿11-29

小学语文荷花说课稿12-05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1-19

小学语文《太阳》说课稿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