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初中化学说课稿

初中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2-02-18 18:13:3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说课稿锦集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说课稿锦集七篇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

  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实施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 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 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 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 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 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 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介绍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 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 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

  (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

  (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

  (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属于高一课本第三章第五节,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第二课时讲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第三册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1、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思想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教法方面

  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写离子形式,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实验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1.谈谈实验的导入: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这部分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并不难,若从定义上复习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但对于溶液中反应本质的深入,他们还非常薄弱。故做以下两组实验:

  a.盐酸,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b.盐酸,硝酸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提问:(1)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或产生同一种气体?

  (2)是离子反应?

  (3)是什么离子参加反应?

  结论:Ag++Cl-=AgCl↓CO32-+2H+=H2O+CO2↑

  教师指出上述两条就是离子方程式。引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指出定义中的关键字“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并且引导学生得出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某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这样导入课使学生对定义有本质理解。把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的情景之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2.谈谈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

  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书中给离子方程式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而书写第二步指出“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离子反应中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是什么?事实上无论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只要是酸碱盐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例:CaCO3和盐酸溶液反应,CaCO3(S)=Ca2++CO32-(溶解平衡)CO32-+2H+=H2O+CO2↑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促使碳酸钙的溶解,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使反应趋于完成。但这样书写跟课本要求的方法相矛盾。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这节课教学上的一个升华点,也是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故在教学中可这样引导:

  (1)碳酸钙在盐酸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参加微粒是离子。

  (2)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碳酸钙在溶液中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故用化学式。这样同学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是不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1)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

  (2)石灰乳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根据微溶物主要存在形式,在稀溶液中以离子状态,在浊液状态或固态时就写化学式。这时为了使学生所掌握知识具体化,师生可共同讨论归纳出:难溶的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氧化物,单质,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

  第四步“查”也不容忽视,可提问学生应查什么?可用幻灯片:判断正误

  (1)Fe2++Cl2=Fe3++2Cl-(2)2MnO4-+7H2O2+6H+=2Mn2++6O2↑+10H2O这两条方程式学生还没学过,但能用现有知识去判断,高而可攀,使学生既感到自己的不足,又获得学习的乐趣。查:(1)质量守衡(2)电荷守衡(3)电子得失守衡(是氧化还原反应)。这种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上找出答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谈谈练习选用:由于学生刚刚掌握了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为了巩固知识并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安排这样一组问题:

  (1)Ba(OH)2溶液能否导电?

  (2)能否用实验来证明?学生一方面进行知识回顾,另一方面进行思维发散。让学生提出几个方案,分析,比较。然而展示实验装置并演示小灯炮发亮。

  (3)在此Ba(OH)2溶液中加入什么物质能使电灯熄灭?这一问题不仅巩固离子反应知识,而且使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得到训练。师生共同分析提出的几个方案,如用盐酸,硫酸,硫酸钠。

  (4)用什么方法加入?倒入?滴入?然而按课本P74练习6实验装置并演示,请学生观察现象并分别写出离子方程式。提出盐酸,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能否都用“H++OH-=H2O”来表示?(5)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氨水和硫酸反应(B)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C)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利用这一系列扩散性问题,让学生产生多种独创性的想法,改变习惯性单纯吸收,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4.谈谈总结:对于离子方程式定义的总结,可与电离方程式定义,化学方程式定义进行对比,使定义进一步深化。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着重是第二步和第四步一些书写过程中的注意点。说明并不是所有电解质之间都能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不在溶液或熔融状态的反应就不能表示。如浓硫酸和固体氯化钠反应,浓硫酸和铜反应,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反应。体现事物发展规律中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5.谈谈应用:离子反应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分离分析,水的净化,电镀,医药,染料,“三废”处理和生命活动中都有存在。中学阶段主要应用在离子的分离和检验。如: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和氯离子的检验。

  五、板书设计(用幻灯片)

  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

  一、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附:巩固练习

  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碳酸钙跟醋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B.铁跟稀盐酸反应Fe+2H+=Fe3++H2

  C.碘化钾溶液跟适量溴水反应I-+Br2=2Br+I

  D.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Cu2++Fe=Fe2++Cu

  2.采用四种不同方法鉴别K2S,K2SO4两瓶无色溶液,并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3.用法0.2mol·L-l的H2S溶液100ml与0.1mol·L-l的NaOH溶液300ml作用,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在前几年的课本中,这部分内容总是一带而过,而新课标下的课本,第一次把它作为单独的一节,我认为这里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环境保护等新的理念,所以今天和大家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把握,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九年级化学课本(仁爱版)专题三中的单元4。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及其中各成分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大气污染与防治的问题是水到渠成的。

  1、地位作用:

  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本节课也正是立足于此。一方面,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保护环境成了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心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公民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而这节课正是对此做出的一种尝试。本节课由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要求不高,所以侧重于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三,由于同学们接触化学的时间比较短,对为什么学化学没有很深入的理解,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大家意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和生产、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从而增强大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

  大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尤其是酸雨的危害是本节课的重点。

  3、教学难点:

  大气污染的防治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明确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对照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

  设计此目标是希望学生了解基本的大气污染及防治的有关知识,今后无论自己还是家人在生活中都能尽量避免做一些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以及用语言、文字等表述有关信息的能力。

  设计此目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针对某个问题,通过多种媒体收集材料,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感受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立志掌握化学这门科学,以保护环境、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

  ②通过对芥子气的了解,提醒同学们勿忘国耻,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设计此目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学情与教法分析

  作为教师,我们不是要“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要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公民素质。正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引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一方面,学生接触化学时间很短,许多化学原理都还未学到,所以这节课在教材处理上只要求了解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和防治,没有作深入介绍,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十六七的学生正是对什么事情都好奇的,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所以本节课在处理上没有完全拘泥于课本内容,而是参考了高中地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增加了有关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的内容以及许多我们身边的典型事例,如邢台市逐渐淘汰了污染严重的大面的,逐渐推广集中供热,集中供气等,拓展了内容的广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学好化学,掌握化学知识造福人类的决心。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课下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调查有关大气污染的问题,以培养学生通过多种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加工

  的能力。课堂上,以学生讨论、发言为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试验,探究酸雨的危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关于大气污染的防治,仍然要求学生经过分析和思考,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以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这节课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所以适当使用幻灯片等增加课堂容量,使用大量的污染图片增加对感官的冲击力,同时链接了大量网页来展示和大气污染相关的新闻等,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环境污染就在我们身边,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四、过程分析:

  [幻灯片展示]几幅触目惊心的大气污染图片

  [引言]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保护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思考提问]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在不停的进行呼吸作用,请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否造成了大气污染?如果二氧化碳造成了大气污染,那么设法除去自然界中的全部二氧化碳是否更好?

  [学生回答]当然不是。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

  [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呼吸作用共同构成了自然界碳元素的循环,这是大气自身的一种自净作用,这种大气的自净作用是自然环境调节的一种重要机能,只有当大气的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时,才会出现大气污染。请学生思考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学生回答]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氟氯烃、过量的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等

  [幻灯展示]以表格形式给出主要的空气污染物。请学生们根据各自收集的材料,分别分析各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突出危害

  [学生回答]二氧化硫的来源及主要危害

  [小结]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而酸雨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空中死神”。

  [播放一段有关酸雨危害的录像片]

  [提问]老师准备好了一瓶模拟的酸雨样品,请学生们设计实验模拟酸雨的危害。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①酸雨对植物、树木的危害很大,可用花瓣或小草模拟酸雨对植物的危害②酸雨腐蚀地面设施、古建筑等,可用石灰石模拟酸雨对建筑的危害③酸雨腐蚀桥梁等,用铁钉模拟酸雨对桥梁的危害④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还提出可以采用生物课中常用空白对照实验的方法以利于更好的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试验]酸雨样品分别加入盛有花瓣、石灰石、铁钉的小烧杯中。(由于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比较大,酸雨样品的腐蚀性比较强,所以此实验没有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实物投影展示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①酸雨样品使红色的花瓣变了颜色②浸泡在酸雨样品中的石灰石表面出现气泡③浸泡在酸雨样品中的光洁的铁钉表面很快变黑

  [幻灯展示]被酸雨腐蚀的建筑物的对比图片;网页、新闻等进一步说明酸雨的危害。

  [联系实际]电视报道乐山大佛正在整容;暑假期间,故宫、天坛等也在重新整修,还有网上报道的香港饱受酸雨之苦,要启动“蓝天行动”的新闻等。(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酸雨的严重危害,而且意识到酸雨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回答]氮的氧化物的来源及危害

  [补充介绍]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成因及危害

  [学生回答]一氧化碳的来源及危害,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

  氟氯烃的来源及破坏臭氧层的后果

  过量二氧化碳的来源及造成温室效应的严重后果。

  可吸入颗粒的来源及主要危害

  [提示]含铅化合物是可吸入颗粒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提到含铅化合物,学生立即想到的就是“童康宝”的广告,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联系实际]前几天,电视报道甘肃徽县368人血铅超标,其中一百多人是未成年人。原因是因为当地的一家铅冶炼厂排出的大量含铅烟尘。如今该厂已被勒令停产。

  [启发思考]其他可吸入颗粒物也对人体有很大危害。请学生们思考羊绒衫和沙尘暴的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羊绒衫—大量养羊--羊吃草,甚至吃草根—破坏植被—土地沙漠化—沙尘暴增多

  [联系实际]焚烧秸秆,露天烧烤等现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便。

  [讲述]除上述人为因素外,自然因素包括火山爆发、地震、森林火灾等也会引起大气污染。除此以外,还可能有一些突发事件造成的大气污染。如近两年在齐齐哈尔发生的的芥子气伤人事件。当年日军731部队遗留下来了大量芥子气毒气弹掩埋在我国境内,至今仍会不时地泄露出来伤人。芥子气能使人皮肤溃烂,并能自局部吸收,引起多脏器中毒症状

  等。所以提醒同学们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小结]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气体和可吸入颗粒两大类。其中气体中最常见的是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这也是空气质量日报监测的主要内容。

  [简单介绍]大气污染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可喜的是国家已经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加大了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空气质量日报制度等。

  [网页链接]在中国环保总局网站上找到当天各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请学生分析各城市质量情况、分析原因并思考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发现,越是大中城市,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空气质量往往越差。机动车尾气和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防治污染主要从控制污染源入手,第一:减少煤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其中可以联系实际介绍邢台正在推广的集体供热、集体供气的好处;第二:减少汽车等机动车尾气污染。其中可以涉及到邢台近几年出租车旧貌换新颜,以及摩托车在许多城市受限制而电动车越来越成为都市新宠的实例。第三:工厂废气要求达标后才能排放;第四:推广无氟冰箱、空调等;第五:禁止焚烧秸秆,鼓励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等。

  [提问]最后,请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我们在保护大气的过程中能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减少私车使用,尽量乘坐公交车;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约用纸,尽量少用一次性筷子和面巾纸;不燃放烟花爆竹,不焚烧秸秆;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做环保志愿者,宣传环保等等。

  作业: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调查有关室内(尤其是新装修的房间)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办法。

  总之,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懂得“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才能为减少乃至最终消除大气污染做出更大的贡献。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洁净的空气,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4

  一、说单元教材地位和作用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空气、氧气和制取氧气。空气和氧气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当前空气污染是全世界的三大问题之一,因此本单元内容是历年中考的重点之一。近年来中考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氧气性质实验、氧气制取的原理和操作为核心,考查观察能力、描述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还联系各地空气污染的问题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应用

  3、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并通过与许多物质反应认识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4、了解实验室和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的不同;

  5、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操作、气体收集及方案选择;

  6、认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 &ldqu;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rdqu;实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原因

  2、通过制氧方案的比较、鉴别,学会选择最佳原料、条件、原理、装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空气的污染源、严重危害及防治,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

  2、通过对制取氧气的实验的探究,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三、说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氧气的`含量及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催化剂的概念 。

  难点突破: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要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从而理解整个实验的意图原理,并感悟到化学实验要得出正确结论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的正确。

  中考考点和题型

  本单元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综合应用题等形式出现,多考察气体的制取及空气污染与防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性质和用途等作为切入点进行考查。

  四、教学方法

  用师生互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回忆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讲授法多媒体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本节内容的连接性、条理性,教学中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导入 用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入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

  通过幻灯片展示本单元的考点要求。就这三个考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1、以提问的形式简单的复习了空气的组成和氧气含量测定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2、通过(伦敦烟雾事件)回顾空气的污染和防止。

  3、通过视频回顾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写出反应原理,总结出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4、回顾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利用沸点不同)。通个视频再现氧气实验室制法启发学生思考,制取步骤、注意事项、引出固固装置和固液装置,通过对氧气收集装置的分析,学会选择收集装置。

  5、巩固练习和中考链接可让学生明白考向,也能让学生提高自信心。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第一部分内容:中和反应。是在学生学习常见的酸和碱的一些性子后,又把酸和碱的反响单独列为一节,这就阐明白:一是评释中和反响的重要性,二是由酸碱中和反响的产品引出盐,切合由浅到深的了解纪律。课本通过学生的运动与探究引入中和反响,尔后又通过交换与讨论的方法了解中和反响在一样寻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亲昵了化学讲义知识与天然生活的接洽,同时又富厚了学生的将来生活。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有: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②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②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③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实际问题的意识

  ②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难点是: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二、说学情:

  我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习过程中,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才华的机会,因此,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知识。

  三、说教法:

  一位教育家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去掌握它们;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为此,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本校的学生情况,我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这样,不但使学生始终处干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四、说学法: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据本课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从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实验探究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3、自主学习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同学们想看魔术吗(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播放课件:

  ①向盛有无色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无色的溶液,烧杯溶液变红。

  ②再向变红溶液烧杯中滴入无色溶液,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烧杯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停止。

  惊奇的颜色变化,会引起学生发出疑问;有了这"奇""疑"的问题情境,我就自然地提出了:你们想知道这个奥妙吗要想揭开这个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三节酸和碱反应——中和反应。

  2、引导实验,自主探究

  前面同学们已学过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活动与探究(P193)。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3、归纳总结

  ①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不是碱性溶液,说明有新的物质生成,进一步说明了酸和碱发生了化学反应。(借助FLASH动画展示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过程),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②课件展示酸与碱的反应方程式,请同学们总结反应的特点,反应都生成了水和另外一种化合物(盐),这类化学反应叫中和反应。

  4、联系生活:

  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下面我们看几则资料。

  课件展示:(让学生真正理解在人类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

  ①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②处理工厂的废水

  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③用于医药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这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教师引导: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中和反应用途很广)

  5、交流与讨论(P194)

  6、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和反响,简朴认识了中和反响的原理,会写一些中和反响的化学方程式,并认识了中和反响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7、课外作业:查资料,生活、生产中哪方面用了中和反响。

  8、板书计划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

  一、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碱盐和水的反应

  2、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做呢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是在启发不假,但常常启而不发。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将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 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 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 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实验室制备氧气。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三节《性质活泼的氧气》,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学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初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性质活泼的氧气”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课程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得新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收集方法和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2)、了解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及验证氧气的性质。

  (3)、知道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4)、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5)、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方法、收集方法和检查气密性的方法。

  2.难点:制取氧气的.仪器连接和组装,氧气和验满和氧气性质的实验。

  二 学情分析

  <一> 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特别对于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所以对于氧气的制取会更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 教法和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及当堂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这些现代教学媒体和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上课前,我会用PPT向学生展示几张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工作图片,然后提问:在这类特殊环境下,人们是怎样呼吸的?如果在实验室,我们又会怎样制取氧气?层层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进行探讨。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水的电解,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

  <二>实验探究,探究新知

  我会向学生系统的说明实验室制取气体应该遵循的方法步骤。

  实验探究1:学生根据我给的资料卡,讨论出最佳制取氧气的药品和方法: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就能分解出氧气。但是速度很慢

  实验探究2:学生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加快,学生再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药品,探究实验,相互讨论总结出最适合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在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

  化锰,并且根据对二氧化锰的后期处理,发现催化剂的存在,并且定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联系生活,扩展新知(5分钟)

  让学生根据催化剂的性质,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催化剂,我会适当引导,把生活和化学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 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强烈兴趣。 <四> 科学探究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 二氧化锰制取氧气(15分钟)

  实验步骤(多媒体课件演示),根据演示的实验,学生能准确选择实验仪器。(对于一些实验的注意事项,我会正确引导,让学生从这些方面去考虑)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初中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说课稿03-12

初中化学说课稿01-17

初中化学说课稿05-11

初中化学说课稿9篇01-23

【精选】初中化学说课稿3篇01-19

初中化学说课稿四篇01-27

初中化学说课稿八篇01-27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03-14

初中化学说课稿15篇02-21

精选初中化学说课稿3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