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2-02-12 07:46: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化学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化学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㈠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过初中的《常见的酸——硫酸》基础之上的,对其物理性质和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是在学习过电离理论及氧化还原知识的基础之上来进一步认识浓硫酸的性质。硫酸中的硫元素处于最高价,在浓硫酸中硫酸主要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这就决定了它有别于稀硫酸的性质即它的特性,在特性中的强氧化性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重要性质,硫酸是强氧化性酸的代表,所以这部分内容,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的编排中体现的五条知识脉络

  ⒈知识线:

  知识发展线索:酸的通性——稀硫酸的性质——浓硫酸的特殊性——氧化还原反应。

  内容深广度(要点):认识酸的通性--知道稀硫酸的通性--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⒉学生认识发展线:

  学生的认识发展脉络:首先从初中化学的有关内容入手,先复习稀硫酸的性质,然后通过活动质疑,为物质的性质的预测提供思路。

  ⒊问题线:

  通过“思考与交流”,应用初中化学知识了解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再通过设计阅读导向性问题提纲引出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最后用科学实验解决问题。

  ⒋活动线:

  学生阅读课本获取信息,学生动手实验,小组讨论,教师演示实验。

  ⒌情景线:

  生活素材--课本素材--科学素材---生活素材。

  五条线索间的关系: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知识线和学生认识发展线确定了教学的目标,问题线、活动线和情景素材线展现了实现目标的途径。

  ㈡学情分析:

  ⒈已知: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硫酸所具有的酸的通性,因而我在本节课中仅以知识回顾的方式提出,使硫酸知识完整化

  ⒉想知:浓硫酸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有关知识

  ⒊未知:学生在初中几乎没有涉及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因而我认为这是本节课需要用探究的方法重点突破的内容

  ⒋实验探知:采取学生做实验,亲身体验,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强化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概念及区别

  ㈢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将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复习回忆巩固稀、浓硫酸的共性:酸性;②、探究识记浓硫酸的物理性质;③、通过探究理解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④、阅读自学,通过对硫酸性质的认识明确其用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无机物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阅读、查阅、讨论和概括有关硫酸的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以及信息加工能力;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硫酸的重要用途,认识硫酸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③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体验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创新的良好品质。

  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㈣教法与学法:

  ⒈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

  ⒉学习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以下学习的方法

  ①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书本,找出重点,归纳整理。

  ②观察: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全面科学地观察事物,获取有效信息。

  ③联想:将硫酸知识与大量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应用建立联系,实现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并完成知识的迁移应用。

  ④推理: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氧化还原,电离理论等观点对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由表及里,揭示反应本质。

  ⑤对比:通过稀硫酸和浓硫酸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中表现氧化性粒子的不同,分析酸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酸的根本区别;辨析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

  ⑥分类:浓硫酸属于强氧化性酸,掌握分类方法为下节课学习浓消酸打好基础。

  ㈤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以例激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课件投影】:请观看硫酸的几幅图片。

  xxxx北京某某大学生用浓硫酸伤害动物园中大黑熊事件

  20xx年深圳某女士被浓硫酸毁容。这几幅图片中都和硫酸有关,这些事件为什么和硫酸有关

  电视上某台出现的错误广告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通过这些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展开课题教学。

  【简要实录】:学生观看图片,教师引导,引出课题,并同时带著疑问来学习,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二)复习旧课,奠定基础

  【思考与交流】初中我们学过习硫酸的化学性质,请同学们思考酸的通性以及稀酸为什麽具有这些性质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已经学过的稀硫酸的性质的复习回顾,使学生增强求知欲,学生很想知道浓酸的化学性质,激发了探索知识的欲望,为学习浓硫酸的性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学生活动】:教室先很安静,学生认真思考,不一会儿学生自己迅速与前后左右周围同学开始讨论,马上就有学生要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有的着急补充,学生自己整理出了稀硫酸的五个方面的性质,即酸的通性。这一活动也使我感觉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探究实验,自主学习

  设计自主学习导向性信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问题1、为什么实验室制备氢气时常用浓硫酸来干燥?

  问题2、浓硫酸滴在纸上或棉布、木条等有机物上有何现象?

  问题3、实验室里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时,往往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或硝酸,这是为什么?

  问题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我们攀越硫的价态的最高山峰去领略它的特别的风光。H2s----s-----so2-------H2so4请根据硫的价态,联系氧化还原的相关知识推测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的主动性,把教学内容设计为若干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学生活动】:学生对于硫酸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此时求知欲刚被激发起来,所以当我要求看书时,学生很认真的看书,教室一点声音也没有,从表情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很想自己在书中找到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眼,动脑,开始思索,探求,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欲望。怎样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启发大胆放手实验。

  【实验内容】:分组实验探究一浓硫酸的吸水性

  【实验器材】:烧杯、培养皿、浓硫酸、稀硫酸、热水

  【实验步骤】:

  1、取两只干燥的'空烧杯,罩在热水上,充满水蒸气

  2、把充满水蒸气的烧杯分别倒扣在装有浓硫酸、稀硫酸的培养皿上观察现象

  【实验内容】:分组实验探究二浓硫酸与胆矾

  【实验器材】:培养皿、玻璃棒、药匙、胆矾、浓硫酸

  【实验步骤】:

  1、在培养皿中加入一些胆矾。

  2、加入少许浓硫酸,观察固体和溶液的颜色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实验,感悟:化学从实验中来,化学离不开实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动手整理实验结论。教师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巡回指导,纠正个别同学的错误操作。完成学习任务。

  【课件投影】:

  问题:

  1、生成的灰白色物质是什么?

  2、回忆初中我们学习过胆矾的加热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激疑。回忆对比旧知识,明确内在联系,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面浓硫酸强氧化性的学习埋下伏笔,留下悬念。

  【简要实录1】: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参与。学生归纳出通常可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有:H2、o2,N2、co、co2、cH4、so2、Hcl、c12等。这样,无序的知识变得有序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好多同学要求说说自己的观点。

  张国宝同学:因为胆矾失去了结晶水,说明浓硫酸能够吸收结晶水,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陈辉同学:胆矾失去了结晶水,说明浓硫酸能够吸收结晶水,认为应有脱水性。

  【简要实录2】:学生分成了两部分,大部分支持张国宝的观点,小部分支持陈辉的观点,学生开始强烈的需要知道哪个结论正确。教师相机引导,谁对谁错,科学才有说服力,继续实验,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急于动手操作。【实验内容】:分组实验探究三“黑面包”实验

  【实验器材】:浓硫酸、水、蔗糖、烧杯、玻璃棒、试剂瓶、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在200mL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mL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亲身实验,以体验为基础,培养观察能力与描述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完成结论,享受求知后的乐趣。

  实验要求:组内合作,注意实验规则,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归纳小结“黑面包”实验发生的条件。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稀硫酸、不加水的浓硫酸、加水后再加浓硫酸来进行“黑面包”对比探究实验,明确“黑面包”实验发生的条件。

  【实验现象】:

  1、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物质;

  2、有大量气体冒出;

  3、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学生活动】:

  1、吸水性:是指吸收水分或夺取结晶水合物中的结晶水,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硫酸水合物,但是被干燥的物质本质未变。

  2、脱水性:是指将有机物中的氢、氧元素的原子按水的组成(2:1)脱去,生成水分子使蔗糖碳化。

  【学生疑问】:在“黑面包”实验中,为什么体积会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炭,如同一个“黑面包”,刺激性气味气体是什么?这又体现浓硫酸的什么性质呢?

  【实验内容】:教师演示实验探究四铜与浓硫酸的反应

  【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试管夹、铁架台、品红溶液、铜丝、单孔塞

  【实验步骤】:

  1、按教科书上的图组装仪器

  2、加热大试管底部

  3、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激活旧知识。激发好奇心。培养观察能力、叙述能力。

  【教师提问】:

  1、铜片与浓硫酸能否反应?

  2、根据反应现象你认为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反应中的浓硫酸表现出什么性质?

  【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三分钟,然后同组之间相互交流,展开充分讨论。由于同学之间的观点不一致,组内成员之间、甚至组与组之间都展开了激烈争论。最后,在老师的鼓励之下,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思维活跃。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学生归纳整理出以下内容。

  1、加热能反应。

  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具加热溶液又呈红色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硫;溶液稀释后呈蓝色说明有铜离子生成。

  3、高敏同学上黑板写出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cuso4+so2↑+2H2o,铜是还原剂,浓硫酸是氧化剂,浓硫酸既表现出氧化性又体现出了酸性。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讨论出:稀硫酸的弱氧化性表现在它电离的H+,而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表现在硫酸分子中+6价的硫上。

  【学生活动】: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cuso4+so2↑+2H2o,铜是还原剂,浓硫酸是氧化剂,浓硫酸既表现出氧化性又体现出了酸性。

  【设计意图】: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的相互讨论,是一种多项信息交流,思维相互撞击的重要模式。特别是在学生之间,语言特点接近,相互讨论有利于开阔思路、促进理解增强协作精神。讨论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要及时做出反馈,调控好讨论的方向。

  【教师引导】:回忆“黑面包”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前后呼应,加深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认识。学会辩证的认识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现象和化合价升降理论推理、思考并回答: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将碳氧化成二氧化碳,而本身被还原成二氧化硫,同时有水生成。

  【学生活动】:浓硫酸能氧化某些非金属单质(c、s)

  c+2H2so4(浓)co2↑+2so2↑+2H2o

  【教师小结】:总结硫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掌握硫酸的脱水性,吸水性,重点理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三、迁移应用,巩固提升

  【投影展示】:给出探究引新时提出的几个问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学习效果评价。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活动】: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中间指导。

  【投影展示】:课堂练习,课下研究性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思考提升,巩固所学知识。

化学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行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北京市房山区交道中学的额尔敦朝鲁。我爱生育养育我的内蒙古,也爱我工作生活的北京。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级化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我选择初三化学绪言的理由,这两句话高度概括了本课题内容在整个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确定课题之后我进行了初步思考,发现了最重要问题:目前师与生之间是陌生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发现,无论从课标要求或最近发展区理论都要求教师要了解和沟通学生,教学要从他们的学情出发。

  所以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统计如下(见PPT),从调查的结果发现,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必须全面正确认识化学;二是要把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动力;三是亲近化学,污染不是化学的错,是人类对化学的无知造成的。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课标制定了本课题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那么,师生之间陌生带来的问题如何解决?我想到了利用暑假解决问题。

  原则:

  1、“减负”原则;2、趣味性原则。

  内容:

  1、趣味实验。2、上网学习,分学习小组制作PPT汇报成果。

  具体安排如下:

  一是趣味实验。

  内容:首先:学生想办法制得紫甘蓝菜紫色汁液。第二步:用碱面水和白醋做实验。第三步:从生活中找其它液体进行实验对比,并进行分类。突出化学变化到物质分类的规律性,落实对比方法和分类观。

  二是上网学习,分小组制作PPT。

  我们创建了针对初三化学的“未来化学世界的博客”。

  主要意图:1、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提高兴趣,引导学习。2、初步培养接受、吸收、整理化学信息的能力。3、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表达、交流。

  准备工作完成以后进入实施课堂教学阶段。

  我从纵向: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怎么学化学;横向:意图—素材—知识—情感等两个维度介绍我的实施课堂教学情况。

  “什么是化学”这个环节有播放燃放鞭炮视频导入、趣味作业和数学素材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步:课堂导入:播放燃放鞭炮视频导入。播放视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贴近现实生活。

  导语:新学期开学了,对我们的一生来说都很重要的一门新学科要“开业”了,按照我们中国人习惯开业吧。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充气气球并扎破,制造思维冲突,对比研究提问。完成之后留课后作业,进行课堂延伸教育:上网搜索“鞭炮的历史”,渗透安全教育、环境低碳意识和历史文化教育。

  第二步:趣味作业汇报。(展示图片)这是学生做的情况和收到的汇报作业。该环节主要落实学科思想为:1、初步了解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2、渗透分类对比的学科思想方法。

  第三步:利用数学素材。(展示图片)我在课堂上利用了三角形稳定而四边形不稳定这一学生熟知数学素材。数学学科的结构与性质关系与化学学科不完全相同,但现象背后探究本质的科学意识完全相同。化学变化与物质的内部(微观)结构有关。

  完成三个小环节的学习之后,化学的定义就呼之欲出了。在“什么是化学”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了三个素材知道了化学的定义,并有了好奇-成就感-欣喜的情感体验。

  那么,这样的学科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为什么学习化学”这一环节首先讨论人类历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火的控制和利用入手的。让我高兴的是就此问题学生们课后在博客中留言进行交流。

  第二步交互讨论青铜器到铁器和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并引向现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入了下一步骤:学习小组展示汇报。首先是化学之美:该小组展示奥运烟火到上海世博烟火,并提出了问题,利用教材上的素材展示了化学的美丽和神奇。

  当学生展示第二个主题“衣”之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材质的衣物让同学们触摸材质。当他们翻看标签的时刻及时渗透:查阅资料是认识物质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一学科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用于改善我们的现实生活品质这一重要的科学观。

  除此之外还有“食”、“住”、“行”等主题。下面部分展示一下“住”这一主题的学生展示情况。(播放学生展示视频1分钟)

  学生的有些话语显得稚嫩,但他们准备的材料和内容远远超出我在博客中提供的素材。我发现,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发挥他们的潜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实际上,前面的了解“什么是化学”的过程是学生的认识从生活到化学的过程;知道“为什么学习化学”的过程是学生的认识从化学到生活的过程,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这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了化学是什么样的学科。我以环境科学、医用化学和生命科学为例让同学们感受了化学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学科。

  在“为什么学习化学”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了这两个素材和网络资源等素材了解了简单的化学史和材料、能源、生命科学是化学研究的领域,并有了惊讶-思考-感叹-荣誉感到决心学习化学的情感体验。

  那么,这样的学科我们怎么学习呢?我选择了化学实验方法、微观视角和化学语言工具等三个内容。

  首先,演示趣味实验。实验设计非常简单:NaOH溶液滴加酚酞→加入过量稀盐酸→加入碳酸钠粉末。形象描述为:“白酒变葡萄酒”、“葡萄酒变白酒”、“白酒变汽水”。主要意图:突出重点并与暑假趣味作业相呼应。

  第二步:宏观微观视角。

  课堂上以讨论数学学科中的线-点关系为例引入微观视角,并播放了一段视频。因说课需要以六倍速度播放。

  (视频播放)旁白:浩瀚的太空中寻找地球,穿过大气层,以一滴水的视角进入海洋,继续进入海洋生物体内,最后到达微观视角。

  该视频中涉及到宇观、宏观、介观和微观,面对学生我们只强调宏观和微观即可。该环节通过视听立体感受微观和宏观视角的不同。

  第三步:在前面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有趣的科学想象。

  关于未来医学的有趣想象:

  人造机器人,机器人再造小机器人,小机器人再造更小机器人,如此往复,最终造出来的小小机器人小到直接进入人体内修复损伤器官和部位,达到无痛治疗而痊愈的目的。

  该环节中升华学生的感受,通过美妙想象激发学生的美好憧憬和无尽的向往。

  第四步:讨论水的各种表达方式。

  在关于几种表达方式孰优孰劣的讨论中学生的意向很快指向了水的化学式。化学式是以模型化思想为基础的。模型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思想。理解运用数学、物理公式和化学用语,甚至书写某体裁文章都是以模型化思想为基础。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最佳模型的选择过程。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工具。

  我在“如何学习化学”这一环节中选择了化学实验方法、微观视角和化学语言工具等三个内容。对于我们农村中学初三毕业生中40%左右的学生来说,初三化学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系统学习化学的机会。我想二十年之后他们还能回忆起来的初三化学的记忆就是初三化学的核心。那就是实验方法、微观视角和化学语言工具了。在这环节中学生利用了这几个素材,知道了实验方法、微观视角和化学语言工具,从而有了意外-思考-想象-向往的情感体验。

  这是课堂教学三个环节。

  下面是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假如没有化学—写在化学第一节课后》要求完成初三化学学习后再写一篇《假如没有化学—写在初三化学毕业之时》进行对比,让学生感悟自己的成长。

  课后调查:

  你喜欢化学吗?所有同学都回答:喜欢化学。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假如你要成为化学家,你想研究哪方面的化学?

  学生回答主要有两个方面:

  1、暑假学习交流的主题。2、41.7%的同学填写了想研究医药方面的化学。

  今天不一定决定未来职业,但这种愿望是同学们继续学习的动力!也是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不难发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触动孩子们内心世界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会带来无尽的前进动力。

  结束语:

  在设计、备课、上课、反思、整理说课稿的过程中我真切体会了“功夫在课下”这句话的含义。

  备好绪言课备的不只是一节课,是整个初三化学,甚至是整个基础化学教育。

  我想,对一个老师而言,用心上课就是最好的课。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 氧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 氧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氧气的制法的性质,对学生进行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工业上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空气制取氧气的。那么医院用的氧气是不是利用空气制取的呢?如果不是化学实验室里是怎么样把氧气制取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新课讲解: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阅读课体第17页,氧气的工业制法。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速度,说明制取氧气的速度慢,时间太长。加热二氧化锰又说明受热不产生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制取氧气。而且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说明了二氧化锰的作用。导出了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的概念。让同学们总结回答。这样增加了对综合知识的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氧气制法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便能灵活运用这一知识来制取一些气体,并运用这些知识在科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向学生简单扼要的介绍氧气的应用,使学生知道一些氧气的化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建设家园的教育。

  3、归纳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4、反馈练习:

  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设计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5、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使学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系统。

化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物质的溶解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的重要,教材把它放在自然科学第三册第一章第七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过渡和承接。

  从能力结构来说: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非常的普遍,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通过对物质溶解度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的判断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学会简单的溶解度计算。了解什么是浓溶液,哪些是稀溶液,然后得出结论。学会用溶解度来表达物质的溶解能力。

  能力目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的: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讨,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溶解度的概念,及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的简单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溶解度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菜的咸与淡的讨论来引入新课,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课讲解: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亲自来配制溶液,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了解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

  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如能转化,怎样转化?

  归纳总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反馈练习: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在讲完一个知识点是,会有一些针对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化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钠》是高一化学第二章《碱金属》的第一节,碱金属是高中系统学习的唯一的金属族元素,通过对“钠”这种代表性元素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主要学习其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其用途。这一节即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钠单质的性质。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是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应

  2.难点是实验的观察、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理念及其方法。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体现“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教师引导、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计算机辅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将其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在多媒体使用时,尽可能使其恰到好处,能通过实际操作的就不去模拟,能学生思考得出的,就不通过多媒体简单呈现。本节课虽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型,但传统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许多弊端,如在下列情况下既无法解决。

  1.对速度较快的反应,学生还没来得及观察清楚就已经结束,观察不仔细则分析不透彻,若放慢速度,反复观察效果更好。

  2.原理解释,涉及微观粒子的反应原理的解释,肉眼观察不出,宏观实验不能反映其实质,可用计算机模拟其反应过程,便于学生理解。

  3.有危险性的实验,现有条件难以实现的实验,错误操作。这些实验可操作性差,尤其是错误操作,若能采用动画模拟或插入影象,会起到理想的'效果。

  4.对微型实验的放大观察,便于同学们同一时间,对同一现象的捕捉,观察,分析。

  5.由此说,实验课中恰当的便用多媒体手段有助于教学实践的高效完成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大屏幕展示“滴水生火”图片给学生以想象空间。“水火不相融”与“滴水生火”形成强烈反差,然后教师演示实验,果然是水能生火,学生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

  (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在此期间,教师适时点拔,学生自学、互学、分析、讨论、发言,利用大屏幕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如Na的物性小结,Na与水反应现象小结。将实验中的各个结论提取出来,学生感到清晰、明确。

  (三)、突显重点,突破难点

  1. 钠与水反应

  钠与水反应是本节重点,需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对该反应进行分析,实必不可少的手段,我设计了五种情境下的实验。。

  ①首先是在实物展台上教师亲自操作钠与水在表面皿中的反应,这样体现实验真实性,可靠性。展台上放大以后的反应现象清晰明显,大家在同一时间共同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实验成功的喜悦。教师适时提问,说明钠的性质。

  ②常规实验。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收集和检验,是一常规实验,学生曾多次左类似的性质实验,课用模拟动画达到知识在现的目的即可,这样,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③改进实验。在一废旧塑料瓶中完成。关键是对实验细节的观察能力的培养,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且在实际操作中可提高学生对钠的性质的感性认识,成功的体验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实验可操作性强,不必用多媒体。

  ④探究性实验。利用ц型管作该实验收集并检验氢气,采用先讨论、后评价、再实验的模式。学生对特殊的实验仪器感到新奇,探究的欲望强,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大胆设想,涌跃发言。在此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培养其良好的探究式思维能力。学生发言五花八门,较发散,利用大屏幕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评价,表现形式直观。学生从中发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而启发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发现规律,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分析其错误原因。钠与水反应若在小容器中进行会爆炸,分析原因,插入影象文件,警示作用体现多媒体的优势)

  ⑤进一步改进实验。Na与水反应很快,这个水面上升又下降的过程是很快完成的。实地演示不宜成功,对观察不利。在多媒体上可以放慢速度,反复观察,,这在一般常规实验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给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的空间。

  ⑥兴趣实验——水上芭蕾

  钠在苯和水的混合液中反应。(体现学科渗透)在对实验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后,学生动手完成。

  五个实验下来,要适时小结,将五种不同装置放在一张图上,对Na与水的反应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培析,用多媒体进行重现小结。体现了探究过程的渐进行,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而清晰印象。

  2.Na与CuSO4溶液反应

  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机理较抽象,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动画将其过程形象的展示出来,这样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反应过程简单清晰的呈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4.性质总结

  钠的性质总结用线形关系,清晰条理。

  5.用途展示

  此做为上节布置的作业,让学生网上收集有关资料,学生作业展示过程,使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认可,也是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的过程,资料的收集液使课堂教学的延伸。

  (画面:① 高压钠灯,美丽的不夜城有钠的一份功劳,② 秦山核电站,核事业发展离不开钠与钾合金原子反应堆导热剂)

  总之,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在多媒体的辅导下,突破了许多常规实验不易解决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难训练提供了较理想的手段。

化学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此次授课内容为教材第二单元课题二中“氧气的化学性质”。结合课堂教学与我课后的思考,在此跟大家交流汇报。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

  (2)认识氧气能与碳、硫、铁发生化学反应,学会描述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反应现象,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铁丝、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化学中对比的方法,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4.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5.教学难点:(1)理解氧气的助燃性。(2)准确完整地描述实验现象。

  下面我具体来谈一下我对目标的理解。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绪言中提到: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本节中的氧气,就是学生第一次详细认识其性质、变化规律、用途及制法的具体物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关注反应中的现象与变化前后的物质,同时又会升华实验得出结论,为今后学习其他物质敲开了一扇门。

  (2)认识氧气能与碳、硫、铁发生化学反应,学会描述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反应现象,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学习氧气,学生依据生活经验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教材中安排了几种燃烧现象比较明显,包含金属和非金属类型的物质——碳、硫、铁。旨在通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结合分析,认识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因此,教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如何看,如何说,如何记就成为本节课需掌握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铁丝、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初三学生初学化学,学习的.驱动力还是主要在“兴趣”上,学生们渴望能最近距离地看化学实验,喜欢追寻化学在生活中的身影,喜欢尽情交流与发言,本节课堂上,有广阔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发挥。对本节课实验现象的观察,不是为了单纯的记录,而是要培养他们的一种习惯,一种能力,引导学生在看到现象后立刻引发“为什么?是什么?”的思考。

  (2)学习化学实验中对比的方法,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方法。从第一单元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开始,对比探究的实验方法已经出现,本节课中,物质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受热燃烧的对比更充分证明了氧气的助燃性,对今后其他物质的研究也打下了基础。从具体的物质燃烧结论来归纳物质的性质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想。

  二、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本节授课内容的特点,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标理念,我运用了“四互动”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问”,学生“答疑”;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教师“提示”,学生“动手”。教师引导启发,讲授新知,实验演示;学生交流表述,实验探究,思考总结。再辅以多媒体视频等手段,让学生在静也思考,动也思考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三个环节:①情景导入②解答困惑③总结提炼。具体来说明一下。

  环节一:情景导入。本节课的几位主角---氧气,木炭,硫、铁,小木条。教材中设计这几种物质,考虑到它们可以代表金属与非金属两大类别,但这是初三的学生所不了解的。我就冥思苦想如何能找到生活中很熟悉的情景能将几种物质串联起来,于是我想到了烧烤,用于做燃料的木炭,串羊肉的铁钎子,偶然发生的意外硫磺皂,再配以大家喜欢看的“爸爸去哪儿的”背景素材,在课的开始就设下了几个疑团,让学生通过观看短片,自己把这几个疑问提出来,我及时把它们记录在副板书的位置上。这样做既在课的开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将本节课的情景主线“解决女孩在烧烤中遇到的困惑”这条主线牵了出来。

  环节二:解决困惑,氧气的化学性质显现。如果说碳、硫、铁三种物质是串联在一起的小灯泡的话,那氧气就是连接其中的导线。

  首先,解答第一个困惑:木炭不好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说出可以快速点燃木炭的方法,他们的答案有:用扇子扇、多鼓入氧气,还有诸如加固态酒精、汽油等答案。在肯定学生的想法之后,我顺势总结:给木炭更多的氧气,就能使其快速燃烧。再温馨提示了实验的注意事项之后,小组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老师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组内合作交流,对看到的现象进行描述。实验结束后,请一组同学汇报现象。表观现象描述完毕,我指出木炭燃烧是其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变化,那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如何检验?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每一组学生经过商量琢磨,开始用手中现有的试剂进行实验,最后请一位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变浑浊的石灰水。在此环节中,每位同学都感觉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落实了目标中“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铁丝与硫燃烧的实验略显复杂,故均为教师演示实验。

  在解答困惑二:铁能燃烧么?这个问题时,我采用了对比的实验方法,在空气中试图去引燃螺旋状的铁丝,学生看的很清楚,铁丝并未燃烧,那我立刻导出疑问:铁丝在空气中看来不能燃烧,那可以试试将铁丝放入。。。学生立刻迁移想到:氧气中。紧接着完成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火星四射的剧烈现象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请学生描述现象,走近学生,让他们观察变短的铁丝末端悬挂的黑色小球,将生成物四氧化三铁引出并做简单介绍:四氧化三铁受高温融化,易掉落于瓶底。为学生讨论下一个问题打开思路。集气瓶底部水或细沙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其实在铁丝燃烧的试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不止这一个,之所以我设置该问题的原因是:一,水或细沙与生成物四氧化三铁有关,强调产物;二,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进行化学实验要严谨,需要考虑周全,保护好仪器,节约药品,获得最好的实验效果,

  解答困惑三:跌入火中的硫磺皂。硫燃烧的实验装置我略作改进,用加热的玻璃棒引燃硫粉,并用小气球将装置密闭。老师演示后请学生对比说出现象,虽然这个实验中学生并未闻到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但我感觉这种设计渗透了环保意识,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真谛。实验中我请坐在后面的一位同学和老师共同完成实验,体现师生互助与公平平等。

  在解答三个困惑的过程中,一直在展示实验,传达给学生“实验是进行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物质性质研究的重要方法”,落实了目标中的(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通过边看边记,学生应该对现象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三组实验进行完毕,引导学生思考:氧气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是什么?立刻有学生回答:带火星的小木条。因为时间关系,教师演示该操作,将氧气的检验方法呈现出来。

  环节三:总结提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亲近感又多了一些,更直观地认识到了氧气的助燃性,但有一个提升的问题还没有落实:结合刚才看到的对比实验,回答为什么相同的物质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会有所不同?启发学生思考该问题,最终得出“氧气含量”是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一个原因,就此体会了氧气相对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来说,化学性质较活泼。落实了目标(2)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从抽象的氧气的助燃性到具体的实验现象,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有了初步的会迁移,会归纳的化学思维。

  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

  1、情景的选择比较贴近生活,情景中问题的提出也比较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

  2.本节课实验占主体地位,课前大量的实验准备,能让学生做的尽量交给他们,教师演示尽量清晰明了。

  本节课的不足:

  1、情景中的硫磺皂略显突兀。

  2.硫燃烧实验装置中,空气中硫的燃烧现象极不明显,需要后期进一步改进。

  3.课堂上一些问题的设置不太明朗,引导性不够。比如请同学们想办法来检验木炭燃烧的产物,某些学生有些茫然,不知道该如何操作。

  经过钻研教材及目标,精心备课,请教其他老师听寻意见和建议,再到以最佳的状态上好每一节课,课下反思得失,我感觉自己收获颇丰,今后对教学的思考会更加深刻。“讲台亮于舞台”,作为教师,把最精华,最精彩的课堂交给学生是我们一直的追求。

化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同时也为下节课学习化学反应的限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说学情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诸如温度、压强、催化剂、表面积及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积累了一定的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养成了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会化学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基本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采用播放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的实例(爆炸、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牛奶变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

  首先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在相同条件下,钠和镁同时与水反应,谁反应的更快?学生会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回答出钠的反应会快些。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因为钠的化学性质比镁的活泼,这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部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会继续提出问题: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部因素有哪些?这时我会向同学们演示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1】在两支放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里,分别加入10 mL 1 mol/L盐酸和10 mL 0.1 mol/L盐酸;然后给加10 mL 0.1mol/L盐酸的试管加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总结出: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很大影响,且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实验2】在两支放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5 mL 5%的H2O2溶液和三滴洗涤剂,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少量MnO2粉末。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总结出:催化剂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一般催化剂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会及时做出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一般有温度、浓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物质状态等。(对于气体来说,增大压强的目的是增加它的浓度,故压强也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大因素)。在新课讲授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

  A.加热

  B.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浓硫酸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这个环节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进一步达到学习目的,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解题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这样设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最后布置作业:查阅资料搜集生活中我们应用到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实例。

  七、说板书设计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钠》说课稿12-07

化学说课稿06-14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11-22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03-14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03-13

化学键说课稿12-07

《化学键》说课稿12-05

化学式说课稿07-06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06-26

化学元素说课稿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