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历史说课稿

历史说课稿

时间:2022-02-11 20:19: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历史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

历史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科举制的创立>>。(板书标题)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本册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及科举制的影响。学习这一课对于学习隋唐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有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或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本课的重点是: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

  本课的难点是: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五、教法与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对本课的教材分析和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激励教学法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情境,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相联系,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主要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法、对比学习法、体验性学习法及联系实际法,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现实引入法,联系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通过高考制度引出古代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由此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1)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把握课本基础知识。

  那么,如何设计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步骤:

  A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

  进入此环节后出示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运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列出长征的路线,教师做随堂指导。

  B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了长征概况后,针对阅读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疑问,提出问题,以纸条的形式,送递老师。

  C探究讨论——合作探究、竞争意识

  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交由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小组再以成果的形式连同导学问题向全班展示。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自学为主设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针对重难点,精讲点拨

  科举制的诞生

  本目内容我是这样设计处理的:

  1) 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致把握科举制诞生的基本知识。继而进一步提问:

  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这样的选官方式合理吗?为什么?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弊端。这样自然引出隋朝建立不久要废除旧的选官制度,而创立出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2)然后进一步设问:在隋朝,科举制度是怎样诞生的?总结科举制创立的过程。通过这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比原来的选官制度有什么进步?过将科举考试与原来的选官制度作比较,学生能加深理解“科举制度”,为后面学习科举制的影响作好铺垫。

  紧接着思考讨论::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阶层人带来什么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通过这几个题目的设置,很自然地总结出科举考试诞生的意义,为以后的教学环节突破重难点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的完善

  1)首先,为学生创设情境:如果你要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你讲考哪些科目?让学生了解朝的科举考试的科目。

  2)然后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为完善科举制所做的贡献。提出问题: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并运用图片展示科举的有关图片和具体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

  这是本课的难点鉴于这一综合较强的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来提问):

  设置问题:唐太宗、唐玄宗统治措施中的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引出科举制对选拔人才的影响。

  对于唐太宗的贡献,让学生阅读P18的第二段内容,加以归纳。然后多媒体出示材料,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谁?

  3)然后多媒体出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指出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然后对科举制的影响,引导学生联系前两目所学的内容,得出结论。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9第三段的内容。对外国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第 20页的有关小字内容,并多媒体出示第21页英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相关内容和孙中山说的话,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3)课堂小结

  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在课堂小结的时候以板书作结。)

  (4)检测反馈

  以基础知识为依据,精选习题,由易到难,有梯度的加强难度,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疑惑并指导解题方法。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改精神;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历史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经济大危机》。就本课内容,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情、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1、《经济大危机》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里第4课内容,本课在一战后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是世界由重建和繁荣到再次走向世界大战的分水岭,并深刻影响到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本课共有两个子目。“繁荣及其崩溃”介绍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和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特点和影响。第二:罗斯福新政,介绍了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

  2、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识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基本史实,认识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知道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理解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②、过程与方法:.以图片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运用多媒体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通过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二.说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运用多媒体让情境走进课堂,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给学生一种感官和心理的强烈刺激,引发学生兴趣

  2.问题式教学法:将知识引入课堂,提出问题,以疑导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中.

  3.讲解法:通过分析、综合、比较使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揭示历史规律,突破难点问题.

  三、说学情: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学生不甚了解,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逐层导入,提高认识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1、大屏幕上展示美国现任总统的图像及其20xx年金融危机时期的一系列图片。通过当今现实问题,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情绪。

  2、引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就曾遭遇的经济大危机。导入新授内容。出示课文标题。 (二)教学设计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通过阅读使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认识。教师再进行教学,本课共有两个子目;

  1. 繁荣及其崩溃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1:正确理解1924-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抓住两点进行教学:(1)出现“繁荣”的背景;结合上节课内容进行复习,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2):引导学生认识“繁荣”带来的危害和政府政策之间的关系为下文揭示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打下基础。2:讲解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主要特点及影响。主要利用多媒体,图表,数据让学生归纳识记经济危机的特点。3;危机给人们造成的伤害;(1):利用多媒体展示系列图片利用文中内容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一面是经济危机下人们悲惨的生活,一面是垄断资本家为追求最大利润不惜销毁食品,进而让学生归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老师加以综合,出示思考题。(2);由经济危机最终导致政治危机;出示图片,简单说明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为下一子目设下伏笔,然后进行小结。

  2、罗斯福新政

  出示罗斯福名言及一系列新政的相关图片,抓住两部分进行教学

  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目的,新政的特点;

  2、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效果:利用图片表格设置问题即罗斯福新政相关内容和文字进行分析,说明各自特点。出示表格逐层加以分析。重点讲解新政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通过图表归纳新政有哪些成效,教师再加以综合。列表帮助学生通过难点问题,让学生归纳识记,新政的主要内容和效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历史说课稿 篇3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范大学新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 单元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

  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目标

  参考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我将本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道东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概念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基本史实。

  2、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理解商鞅变法为秦朝的强大奠定了基础,感悟顺应时势坚持改革的必要性。

  我确定以上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依据:

  一是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本节课内容在本单元乃至历史学中的地位):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商鞅变法为秦的日益强大和统一全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七年级学生刚入初中不久,基本上能够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历史学科有浓厚的求知欲。但对本学科的特点缺乏了解,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商鞅变法的内容;

  由于商鞅变法是当时社会变革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表现形式,所以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商鞅变法何以顺应时势,为秦的强大奠定基础。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应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着启发式的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本课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概念采用作图法;

  对本课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采用讨论法、分析法;

  对本课商鞅变法的影响采用探究法;

  三、说学法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要落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设计学法必须从实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及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简单问题(如:东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历史概念)采取自主学习;有难度问题如: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采取合作学习;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如:商鞅变法的影响采取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要使教学目标高效实现,还必须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为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激发学生兴趣,讲述“数典忘祖、楚王问鼎”的故事,引入新课。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学生兴趣,使其迅速进入情境、走进本课。

  第二环节学习新课。

  第一、春秋与战国。指导学生自学东周、春秋、战国的概念,搭建时空背景;合作探究春秋争霸的原因及后果,讲授战国时代残酷的兼并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变革的必要性。

  第二、商鞅变法。1、讲述商鞅早年经历,体会商鞅变法的思想来源;2、讨论:商鞅废除了那些旧制度?采取了哪些有利于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措施?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体会改革的艰难与曲折;4、探究为何商鞅变法在各国变法中取得了最大的成效?

  第三环节课堂收获(感想、体会)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在本节课主要学习完成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更深的理解。

  第五环节作业设计:作业的内容适中,旨在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将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学得更好。

  第六环节教学反思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衷心希望各位老师提出批评意见,谢谢!

历史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笔墨丹青》。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等六方面来谈谈对本课的构思过程,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笔墨丹青》是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第二单元第八课的内容。本课在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在形式上独树一帜,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内容,培养艺术情操。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2)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古代艺术的内容,使学生逐步理解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中国古代的艺术比较感兴趣,但对古代艺术的了解仅在于感官,对古代艺术背后所传承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了解较少。透过学习古代艺术名作,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本课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历史画卷,并融入时代内容,使课堂有“声”有“色”。在教法上,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演示法:利用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中国古代绘画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情境法: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3、学生活动法: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互评法学习等。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构建整体知识框架,布置作业。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

  (截取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画卷的部分视频.)播放视频.

  在华丽的场景与优美的意境中,一幅中国画卷以流动的方式展示出来。随着主持人对中国画风的介绍,教师提出问题:中国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何时?有哪些特点?从而将学生带入本课内容。

  2、讲授新课(大约需要30分钟)

  第一步:走近和感受中国绘画

  通过多媒体分别展示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感受远古绘画的质朴,战国汉代的夸张浪漫,魏晋时期的以形写神,盛唐的气象万千,宋元明清的活泼、张扬,并让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及绘画特点。

  这部分内容我通过以下5个问题贯穿起来

  ①起源时期的`绘画具有什么样的形式、风格和内容呢?----------------------起源

  ②联系战国时期和汉代的时代背景,为何帛画主题及形式呈现出这样的风格?--成熟

  ③从魏晋时期到宋元明清的文人画各有何特点?----------------------------发展

  ④民间风俗画的兴起和哪些因素有关?------------------------------------丰富

  ⑤从课文的介绍中,能否概括出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

  第二步:品味中国文人画风格

  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通过多媒体展示体现文人风格的三类画: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体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画家的精神风貌,进一步理解文人画不求形似,追求神似,注重意境和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等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步:学生活动

  根据课后“阅读与思考”中宋代宫廷画院出过的考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设计自己的画面,并一起交流评论,比较谁的构思最接近传统文人画的标准,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构建整体知识框架,突出知识主干(大约需要5分钟)。

  新石器时代绘画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 战国时代绘画

  两汉时期绘画

  兴起背景

  魏晋文人画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特点

  背景

  唐朝绘画 特点

  代表

  背景

  宋代文人山水画

  三、文人意趣 特点

  元代文人画特点

  明清文人画特点

  背景

  宋代民间画兴起

  四、民间风情 代表作

  明清民间画

  4、布置作业(大约需要5分钟)

  解析与探究---欣赏宋代的两幅作品,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它们蕴含的历史信息。

  六、教学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教学理念是:围绕一个核心:以时代背景为核心,理解各个时期绘画的时代风貌;突出一个重心:以学法为重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性;提升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一种情感: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在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支持。

历史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主要分析了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其经验教训对今天改革开放的中国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分析、掌握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预习、按小组收集、整理相关历史材料;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全班同学按“东亚、南亚、西亚、东南亚”四个方位就座,并各派一代表发言,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和解决的办法;

  分析、讨论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评选本课最佳小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亚洲经济发展,使学生认识: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培养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斗争的精神。

  (三) 重点、难点

  重点: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原因、特点;

  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难点: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依据: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地域广阔,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都有可能在中国出现,故学习他们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故定为重难点。

  二、 教法学法

  1、 学情分析:

  本校是三级达标的农村完中,学生基础较差,但是经过一年半的高中学习,已初步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自学能力增强。

  2、 教法学法:

  依据本校学生实际,结合三维教学目标,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模拟召开“21世纪亚洲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教师

  充当主持人,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法分小组扮演亚洲各地区代表,讨论、总结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概况、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集体讨论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自由发言,就“亚洲经济的发展战略”提出设想。全班学生按个人特长,自愿优化组合,分成四小组,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各具特长,资源配合均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

  三、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理念、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21世纪亚洲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开幕式 播放音乐《亚洲雄风》并展示亚洲相关图片;

  作简短的“研讨会”开幕式发言。 四小组分别按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行政区域位置呈半圆型就座。

  感受“研讨会”氛围。 通过播放音乐和图片,创设课堂学习气氛。

  教育实验表明,采用“非正式座位模式”,能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是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最好的环境。本课把学生分成四组按亚洲行政区域呈半圆形就座,营造“研讨会”气氛,利于学生合作、交流。

  学习新课 展示亚洲经济发展情况(主要有新加坡、韩国、印度、西亚等)

  主持并作简明的鼓励性点评

  四小组各派一代表按亚洲经济发展顺序依次上台发言,总结该地区经济发展概况、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 心理实验表明,良好的教学环境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成果和感情。本课采用“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限时三分钟,展示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欲、表现欲,发挥创造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自主学习。

  通过课前预习、收集材料,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归纳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新课小结 讨论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结合日、中两国经济讨论并评议解决的方案。

  研讨“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亚洲经济的发展战略”

  组织指导

  各组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提出存在的问题;

  大会综合各组提出的问题列出带普遍性的重要问题供大会集体讨论、自由发言解决方案。

  就“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亚洲经济的发展战略” 自由发言,提出设想。 教育实验表明,“讨论学习法”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拓思路、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加深印象,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并有利于增强口头表达能力,是一种带有启发性、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本课通过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由发言,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展示个性,培养其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使其关心时势,明确自己所担负的时代责任感,培养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高瞻远瞩的预见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实现历史的最大功能 ——“以史为鉴”、经学致用的目的。

  学习评价 评选最佳小组 公布评选结果;作鼓励性的简明、个性点评。 各组上交平分表;

  统计各组得分情况。 采用过程性的学习评价制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课改的一个要求。

  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有如下特色:

  1、 以学生为根本,贯彻“生本教育”:采用“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体现教学创新,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

  2、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历史自学能力、材料收集整理能力以及集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3、 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亚洲经济发展,使学生认识: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培养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民族责任感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斗争的精神。

  4、 把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带入课堂:本课研究性学习体现在预习中的收集整理材料、学习中的发现问题、讨论中的解决问题等,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

  5、 针对“小组讨论式”学习中容易存在的几个瓶颈问题如:材料的收集整理、语言表述中的照本宣科、口语化,以及讨论不充分、个别学生作“壁上观”等现象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尝试性突破:首先,各小组优化组合,尽量使小组各成员呈优势互补组合;其次,学习过程中采用小组互评方式,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分表(见下表),对学生每一个活动环节进行量分,通过这种竞争性的评分机制,促使全班每一位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使课堂气氛高潮迭起。

  综上所述,本课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自由讨论、发言等,使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课程目标得到了较好体现。

历史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3、教学重点:贞观之治

  【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认识。以及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在当时乃至现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4、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依据】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带着感情色彩,单纯的从“好”和“坏”出发,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说教法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所以,

  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课件演示,增加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课堂气氛。

  课件演示:《武则天》的影视剧照

  师:“影视剧里的武则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们所熟悉的武则天是怎样的一位皇帝?”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

  3、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并指导。

  4、引导学生概括武则天的政绩: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5、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由此进入第二目的学习。

  二、贞观之治

  1、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问题: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

  (2)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

  (3)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

  3、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 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通过历史故事,学生明白“成有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见贤思齐: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非浅呢?请举例说明。(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述:唐太宗以其气度赢得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道理,生活中,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设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学生学习唐朝历史作铺垫。)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师:正是唐太宗实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开始富强,你

  是如何来看待唐太宗的统治呢?

  三、试评价唐太宗的统治。

  提出问题1:“通过学习,唐太宗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教师小结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武则天统治时期,仍然继续唐太宗的政策,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五、课后探究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主要人物放在了唐太宗身上,对武则天的学习与探究相对不多,无法满足学生对武则天强烈的好奇心,所以,课后布置一道探究题给学生。

  1、出示图片:无字碑。武则天留了一块无字碑给后人,她认为她的千秋功过应由后人评说,你怎么看?

  七、板书设计

  一、女皇武则天

  1、政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原因:(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二、贞观之治

  1、原因:(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2)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3)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4)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

  2、内容: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

  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3、影响: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历史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7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游历华夏》,根据教育美育原理和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模式,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尝试进行美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以便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本节课标有两个,一是学会从地图与图表获取信息,一是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内容实际上是一节单元综合课,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挖掘了本土教材客家文化。

  我所面对的学情是:

  基于对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这三个。

  对本节的重、难点进行了如下处理:

  —————

  在学法上,我采取从课前、课堂与课后三个环节的指导。

  本节采取的教法主要有这五种。下面,我侧重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处理:

  因为本节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综合探究课,所以对学生的课前指导宜详细

  而具体。总的准备有2个,其中学生的准备按互补原则又具体分为三个小组:摄影组、地理组、经济组。每组各有主题、任务、成果展示和评价四个目标。每个小组再进行具体分工。如:

  摄影组:网上查找深圳,郑州,西安和乌鲁木齐的自然景观图片及风土人情图片、下再分设4组:图片组、课件组:、展览组、主持组。

  地理组:负责所经地区地形与气候的多样性及南北与东西地区的差异性、

  下再分设地形组、气候组、南北组、东西组、展览组,分别带着各自的问题查找资料。

  地形组:

  1、我国地形区有哪些?2、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

  气候组:

  1、我国的气候类型有哪些?2、气候的显著特点是什么?3、秦岭—淮河有哪些地理意义?

  南北组与南北组:

  1、本地区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2、分析差异的原因。

  展览组:

  1、负责评选所有图片,选取精华打印,张贴。2、负责本小组的成果展示与讲解。

历史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一课,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是早期国家的产生,比较重要。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夏朝的兴衰。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3、西周的分封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的分封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分析课题的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初一学生的现状,实行问题导航式教学模式。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课以教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光辉的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

  (四)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及朝代兴亡的历史性规律。

  (五)教学手段

  为了生动形象直观,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校兴趣,提高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说教法

  1、采用问题导航式教学法

  首先根据本课课题的"兴"与"亡"二字,设计了"自主先学 整理史料"的问题表格,引领学生对比分析"兴"与"亡"的国君及时间,然后再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个小问题,以图说文,让学生在讨论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对学生进行分组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分析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及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禅让制到家天下"的视频,并引导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解决如下问题: 片中的谁破坏了"公天下"的禅让制?

  取而代之的是哪种制度?

  此制度结束了____社会步入了____社会。

  在增强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有目标地理解了公天下变家天下这一知识难点。 世袭制的开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二)分析课题,出示目标

  1.首先分析课题涉及到几个朝代?分别讲到了朝代的兴和亡?最终再让学生了解这近一千三百年的兴亡规律是什么?

  2.出示目标,学生学习目标定位。

  (三)讲授新课

  1、整体感知 兴亡线索-----自主先学 整理信息出示表格,学生自主看书五分钟后,展示交流并标记课本。

  注意:兴与亡的对比及由兴转衰的过渡。

  2、细化知识 君臣史事------明君暴君 道尽兴亡事(1)学生讲历史人物故事一至两分钟。

  (2)学生再进一步看书将人与事填入相应的朝代卡中,准备三分钟后再同位交流并且展示。

  (3)学生分两组分别对以下几个问题思考并回答展示:

  为何夏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而炎黄尧舜统治时是部落联盟呢?

  盘庚迁都的原因有哪些呢?

  将牧野之战填入西周对吗?

  (4)分析史料 揭密分封:

  通过图象、动画及声音等巧妙地展示了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及作用。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一边记。多位学生在互相补充下回答完整后,标记课本并进行短时地形象记忆。接下来设置了"草拟圣旨领悟圣意"的环节,让学生模拟周天子的身份给姜尚分封齐地,且诏书中要包含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待学生准备一分钟后展示,最终教师展示配音的诏书,其内容如下:

  为了加强对齐地的管理,现将齐地人民及土地赐于姜尚进行管治。太平之时姜尚要镇守齐地,周室危机之时要出兵保护周室安全,此外,还要定期进京朝贡和述职。望姜尚勤政爱民,发展生产,振兴齐地经济,开拓周室疆土。

  这样做既附合了分封制的历史背景,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就问学生"分封制"真能保西周太平下去吗?它有没有弊端呢?演示动画,让学生明确"诸侯势力膨胀,威胁周室安全"的历史事实,也为之后的春秋战国乱悠悠埋下伏笔。

  3、认识历史,感悟升华------历史轨迹 蕴藏玄机首先再次出现兴亡表格,引导学生提出探寻兴亡玄机的原因。之后出示了两段自制且录音的可以反应明君兴国和暴君亡国的两则史料。

  史料如下:

  汤任用贤臣伊尹,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各安其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周文王勤于国事,重视农业生产,重用贤才姜尚,周国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其子周武王经牧野之战后,打败没落的商朝,建立了西周。

  夏桀征发百姓建造宫殿,终日饮酒作乐,把百姓当成坐骑,百姓恨透了他,竟想与桀同归于尽……商纣王建造宫殿,"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来镇压人民,同时建立鹿台,抢掠百姓财产,失尽民心,所以人民在牧野之战中纷纷倒戈……周厉王暴虐无道,使人民不满,引发国人乱动,后来还上演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一幕,至此,周王室失信于天下,终于走上了灭国的道路。

历史说课稿 篇9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第二框《商人的地位变了》。

  一、说教材和课标

  本课从商人的经营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贵族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农民角色的转变,描述了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手工工场的兴起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所以本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与本课对应的课标是:

  4-3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二、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手工工场的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对工商业的兴起改变农业社会的面貌已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还缺乏对历史事件全面的分析能力和横向的比较能力。因而本课教学应温故知新、复习导入;同时创设思辨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模拟历史情境,提高学生全面分析和比较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和理解不断深入。

  八年级学生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因而本课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情绪状态和思绪状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初中学生虽已经历过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的能力及小组思想概括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而教学应注意将合作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的方式培养其小组思想概括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说学习目标

  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教学的实际以及学情设计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伊丽莎白女王的重商政策,理解其重商政策对商人地位的影响;

  2、了解贵族没落的情况;

  3、理解新的社会阶层的诞生:早期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入小说《威尼斯商人》、指导学生阅读书本图5-5以及“富格尔写给国王的信”、寻找伊丽莎白一世的措施等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理解商人地位的提高。

  2、通过温故知新、问题思考、材料分析、歌谣感悟,知识小结,课外拓展、课堂小结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产力的提高对人类生活变化、社会地位改变的过程;领悟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四、说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商人地位发生改变。理由是随着西欧工商业的发展,商人地位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最终导致了贵族和农民阶层的变化。

  难点是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理由是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五、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选择

  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过程即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我认为,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究、能否主动的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情境体验法、角色体验法和对比教学法等,采用前两种教法的理由是激发学生兴趣与思维,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设计有效问题,使教学有的放矢,顺利达成课标要求。采用对比教学法则主要为了强化知识之间的对比,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

  2、学法指导

  合作讨论法:小组成员在一定的合作任务的指引下,通过发表和交流个人观点,达到经验共享,提升问题解决的水平。教师提供四个任务情境,小组可任选其中一个,突现小组讨论话题选择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要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六、说教学环节

  1、教学思路:本课教学落实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理念,重组教材内容,运用模拟历史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富商的“牛气冲天”,理解西欧各国君主“力排众议,牛力推行重商政策的原因,体会贵族”无力回天、走向衰落,只好吹破牛皮”的尴尬,,感受农民做牛做马的无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社会各阶层发生的深刻变化。

  2、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出示问题:西欧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指出:手工工场的出现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出现新产品。还促使整个社会的阶层、阶级结构等发生了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

  在师生讨论中引出课题。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愿望。

  新课教学

  【谈一谈】

  【写一写】

  【比一比】

  【填一填】

  【演一演】

  【悟一悟】

  多媒体导入莎士比亚著名小说《威尼斯商人》;让学生谈谈书中对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舆论及小说、剧本对商人怎样的态度?

  多媒体提供任务情景后问:国王欠富格尔巨额钱款没有及时归,请你扮演16世纪欧洲的富商富格尔,要写了一封信给国王讨还欠款。写好后要求思考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把信读出来?然后回答为什么能用这种语气?

  出示材料:英国、法国和中国对工商业所采取的不同政策的材料

  要求学生回答:1、不同的商业政策对商人的地位有什么影响?

  2、商人地位的变化,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商业政策会导致怎样不同的影响?

  多媒体出示:

  商人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经营方式的变化

  政治地位的变化

  经济地位的变化

  学生阅读情景材料并回答。

  学生思考后写信,讨论交流回答。

  学生思考并自由回答,相互补充。

  学生阅读课本后进行归纳,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观看表演并体会贵族地位的变化。

  学生阅读感悟农民地位的变化,自由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学原则,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获得知识和共同进步,而不是死记硬背教师提供的结论,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于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要及时予以表扬,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出示阅读卡内容——没落的贵族。

  要求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女房东和贵族太太。

  出示一则歌谣。

  从这个民谣中,你能感受到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归纳小结

  板书三变的内容。问:

  手工工场出现以后,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归纳小结。

  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吗?

  学生自由发言。

  采用提问“今天我学到了什么”进行小结。

  这样做,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课堂练习

  作业布置

  出示课堂练习内容并布置作业。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

  所有者

  劳动者

  生产方式

  学生练习活动。

  通过练习,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解题方法,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从而进行查缺补漏。

  七、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重视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1、商人地位的改变

  2、贵族地位的变化

  3、农民地位的变化生产力变化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作坊主——富商——(资产阶级)

  4、社会结构的变化

  生产关系变化失地农民—雇佣工人—(工人阶级)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积极创设学习情境,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评价能力及正确的历史观为目的,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在情境中升华,在交流中感悟,培养多种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说课安排,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谢谢!

【历史说课稿】相关文章:

历史说课稿(精选10篇)10-17

历史说课稿(精选10篇)05-11

历史说课稿(精选13篇)09-27

初一历史说课稿02-25

开元盛世历史说课稿11-05

初中历史说课稿01-05

初一历史说课稿12-02

历史说课稿汇总8篇01-16

实用的历史说课稿4篇01-18

历史说课稿(通用14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