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2-06 09:50: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周承坤,来自丰收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口技》,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这是第二课时,前一课时,我们主要预习了课文,朗读了课文,扫除了字词障碍;通过文下注释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理清文章的层次。

  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理念阐释五个方面向各评委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2、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重点放在字词的落实积累上,难点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3、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下的一篇课文。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二、说教法

  本课拟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1、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发现法:本课难点的突破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

  3、讨论法:和发现法配合使用,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让学生发现趔,教给学生学法。这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的目标。

  1、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交待学习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课文《口技》,这里说“研究”而不说“学习”,是希望本节课同学们要以研究的态度,发现的精神来学习这节课。

  (这样导入,直奔主题。针对农村学生新课标学习理念没转变过来,只知教师讲,学生记的情况,强调学习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二)、听读课文,请你发现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拎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这样切入应该说是比较省力的,扣一句话,一个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三)、研究课文

  1、文章是如何表现口技表演之“善”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研究一下。

  2、请你说话:

  用“口技人表演之善,从 这几句可以看出,它写出了 ”的句式,说说你的研究成果。

  3、请你归结

  文章表现口技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①对 的描摹

  ②用 的烘托③

  4、请你思悟

  研究了本文表现口技表演人表演之善的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有什么启迪?请说说看。

  (这一步的研究,严格遵循了发现事物,研究事物的一般规律,确立目标——分析材料——交流看法——得出结论——应用规律)

  (四)、请你发现、落实字词

  1、概括老师的示例,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字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字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字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

  2、交流

  3、请你做做,课堂训练

  (这一步注重让学生个别发现,然后集体交流,以点江成面,既可以注重学生个人的发现,又可形成完整的知识休系。)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对声响的正面描摹

  口技善用观众反应侧面的烘托

  道具

  (七)、时间分配

  导入2分钟

  听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研究课文20分钟

  发现,落实字词10分钟

  课堂训练5分钟

  机动时间3分钟

  五、几个设计理念的阐释

  1、设计中充分贯彻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2、设计中遵循发现事物,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关键词为“”发现“研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确定目标

  1、课标的摘引:了解寓言这一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课标的分析分解:共六步

  第一:解析内容标准和确立关键词

  从句型结构来看,这是一条“内容型目标”。行为动词有“领悟”“获得”“借助”“理解”。其中核心概念是:“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理解基本内容”“了解寓言这一文学样式”。

  第二: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

  理解基本内容是针对《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两篇文言文说的,概念体系包括:文言词语而、将等一词多义;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词类活用雨、富;文言句式:此何遽不为&%8222;乎。这些是学习的重点。领悟作品内涵则是针对全文而言的,概念体系包括:文章写了什么人或动物,写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这是学习的重点;获得有益启示包括:理解寓意,联系生活谈体会,这是学习的难点。总结寓言的特点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第三: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

  对领悟作品内涵部分适用的行为动词是复述,说出,文言文还需要辨析、翻译;对于获得有益启示部分主要行为动词是交流,评价,总结。

  第四:确定行为条件

  对于基本内容、作品内涵确定的行为条件是:结合课文,独立思考;

  对于获得有益启示、总结寓言特点确定的行为条件是:结合课文,小组合作。第五:确定行为表现程度

  对于独立思考内容的行为表现程度是准确、完整、简明。对于小组合作内容的行为表现程度是细致、深入、全面。

  第六:综合上述思考,确定学习目标

  1、能够把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2、通读全文,能够完整而简明地复述每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分别说说四则寓言的寓意。

  4、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你的启示。

  5、总结寓言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并尝试改写、编写寓言故事。

  下面,我就以所确定的学习目标为主线,简单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这是我今天说课第二个环节。

  二、落实目标

  本课共有四则寓言,其中《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是现代文,《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是文言文,所以,本文我分为两个课时来讲授。第一课时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了解伊索

  配上一组欢快的儿歌,导入:不知道大家的记忆里还有没有那只骄傲的兔子,努力的乌龟?不知道那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有没有走进你的梦里?同学们,童年的我们正是在这一个个经典的故事里成长起来,并获得了我们最初的一些人生体验,你知道,这些故事都是谁讲给我们听的吗?对,就是那充满了生活智慧和想象魅力的《伊索寓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0课,学习两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导入语唤起学生的记忆,让其交流预习收获,更好的走进寓言。

  (二)、走近寓言、讲述故事:

  1、学生讲述所了解的希腊神话,以便更好的认识赫尔墨斯这一人物形象,培养其联系已有知识,自觉思考的能力。

  2、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实现学习目标的第二点。

  (三)、透过故事、体悟道理

  1、合作释疑,理解寓意

  学生小组合作,自由讨论,概括出《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出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这一环节中可以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并学习多角度阅读。

  如:《蚊子与狮子》的寓意可能会有多种理解:从蚊子最终的失败上可以理解为“骄兵必败”,单单从前半部分还能够理解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这也是实现学习目标的第三点的过程。

  2、反馈矫正,交流启示

  交流从寓言中获得的人生启示,培养学生走出文本,体验生活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第四点。

  (四)、延伸拓展,书写寓言

  寓言故事常常于无声处响惊雷,文末的陡然一转每每让我们陷入深思,反省自我,思考人生,今天,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尝试着展开想像、续编情节。以《蚊子和狮子》为例,想像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

  老师示例: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的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网也被拉破了,蚊子却因此而得救了。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这也实现了学习目标的第五点。

  以上是我以前两则寓言为例落实学习目标的教学设计。在后两则寓言的讲述中我首先加入了: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的过程。从而实现了学习目标的第一点。其他过程参照第一课时内容进行。在四则寓言讲解结束后,由同学们讨论总结寓言的特点,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第五点:我总结如下:

  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活跃思想。

  寓言又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这东西让我受益终生。

  寓言是一个精灵,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当它转身离开时,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在整个设计上我以童年的记忆为切入点,按照“导入新课识寓言——走近寓言讲故事——透过故事悟道理——延伸拓展写寓言”四个阶段,让学生通过自读,交流,讨论,思考的方式说理解,说感悟,写寓言,根据调节教学的课型模式,全面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特点。

  三、检测目标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2分

  ⑴暮而果大亡其财(亡:)

  ⑵居数月(居:)

  ⑶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

  ⑷死者十九(十九:)

  此题对应检测的是学习目标的第一点

  2、赫耳墨斯在问赫拉像的价值时,为什么笑?这反映了他问话是怎样的心态?2分

  此题对应检测的是学习目标的第三点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智子疑邻》带给你什么人生启示。

  此题对应检测的是学习目标的第四点

  附答案:

  1、⑴亡:丢失。⑵居:经过。⑶何遽:怎么就。⑷十九:十分之九,即绝大部分。

  2、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蔑视赫拉的骄傲的心态。

  3、让我明白了: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进言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听取别人的意见时,只应在意正确与否,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口技》这篇课文是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这一单元的重点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会联自己实际生活体验,看到作家对“文化艺术”体验和感悟。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课文内容: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2.朗读中读懂简易的文言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重点:

  1。字词的落实积累上

  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三、说教法

  1.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1.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下的一篇课文。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六、说教学理念

  1.新课标中要求中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所以重点设为读,背,大量积累。

  2.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口技》表演视频,让学生对这门传统艺术有感性认识。

  八、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口技表演,让学生听,听到哪些声音,听出什么时间,听出什么故事。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艺术?进而导入新课(课题)

  口技表演含义:(让学生说)口技艺人仅凭一张嘴,能逼真地模拟各种声响,能生动地描绘不同生活场景,形成了一种传统技艺。这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即是把口技表演用文字描述得活灵活现、让人读后如亲临现场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同时是检查预习,把握读音。读的过程中故设“陷阱”读错音,让学生找出来加以纠正。

  2.学生再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全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善)

  (2)找出标志时间的词语: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忽然,俄而

  (3)有三个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三)合作探究:多媒体问题:

  1.一个优秀的口技表演者,身上要具备哪此些本领?(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想引领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个写作法的教学)

  (引导学生说出:会摹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平时要对声音仔细观察,揣摩,摹仿。

  2.文中的口技表演者,先生摩仿了哪些声音,按顺序说出来。

  狗叫,妇人声,小儿声,男人声,吃奶声,哭声,鼠夜出声、起火声,火烧声,救火声等等。

  3.口技表演者用了什么道具?哪些地方能反映出口技人技巧高超?找出来

  (鼓励学生读原文:有的学生能找到正面描写,也有同学能找到观众反映句子,老师等学和找完后,归纳出:此文一个重要写作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相合。

  (四)再现情景,表演中背诵。(要求背下2、3、4精彩片断)

  方法: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到讲桌前蹲下,当同学读到有声音的时候,让他们模拟声音。然后大家评价。

  注意:模拟声音的同学要及时,下面的同学是观众,要做好听众的表情动作表演。

  如时间够用的话,大家集体朗读一遍。

  (五)作业:思考一下,(我们岫岩的玉雕艺术,驴皮影艺术,高跷艺术,剪纸艺术等)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人和口技艺人一样值得我们钦佩?有哪些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如何高超,厨师的厨技,手工制作者,市场卖肉手脚是怎样的麻利?生日蛋糕又是怎样精心制作等,我们学习林嗣环,把这些民间艺术记下来,写一小段类似《口技》的文章。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中的《金色花》。

  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本单元是以家庭、亲情为主题组元的,在单元目标中要求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其中《风筝》写的是童年时手足间的故事;《羚羊木雕》写的是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散步》写了三代人的和谐美满;《世说新语》两则写了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聪明机智的故事;而《金色花》和《纸船》则是表现母爱的两首诗歌,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比较而言,泰戈尔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除了表现母爱也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因此,本课时我只讲授泰戈尔的《金色花》,而冰心的《纸船》则让学生课后进行比较阅读。

  我的说课步骤是:一、说目标,二、说内容,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学程序。

  一、说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时确定的该课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对课堂一切教学活动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也是对课堂教学展开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和当前语文教学的任务,当前的语文教学是语文的工具性的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我们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所以本课我确立了三个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激发他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

  二、说内容

  1、内容:《金色花》是一篇表现母子之情的散文诗,是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新月集》的代表作,他以“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开头,由此展开想象写了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与妈妈一天三次戏嬉的场面,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情,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了解散文诗这一体载;学习文中托物言志的写法;让学生体验亲情,激发他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并为学生课后比较阅读冰心的《纸船》打下基础。

  2、重点:根据语文学科和诗歌体载的特点,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确立为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本课时中我运用了朗读教学法、启发点拨法和多媒体演示法。

  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搞好朗读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攻克的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可以达到语文教学事半功倍的成效,所以,我运用了朗读教学法,借朗读传情,让学生通过读了解文章的内容,进入文章的情境,体会文中的情感,提高朗读能力。我采取了多样的朗读形式,有教师示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代表朗读和分角色朗读;运用启发点拨法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演示法,是因为,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有效利用音像资料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

  2、学法

  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变了过去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理解课文内容。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程序如下:

  (一)情景导入

  听与本文主题相同而学生们都熟悉的歌曲《鲁冰花》唤起学生对母亲的爱,带着这一情感走进课文,更容易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简介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和代表作品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资料

  (三)深情的朗读

  先由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再由学生自由朗读,读时注意重音、语速、节奏和感情,并在最喜欢的或者感受最深的语段旁就“重音、语速、节奏和感情”等方面作一下标注,然后由学生推荐他的同学来朗读,这样可以体现课堂上师生的平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课堂气氛也更活跃。读后请学生评价,师生共同探讨朗读方法。对文中的朗读重点——母子间的对话“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先让学生试读,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该怎样读,最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读了解文章的内容,进入文章的情境,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大胆的想象

  让学生默读课文展开想象,看透过眼前的语言文字能感受到怎样的画面并用“我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的句式做恰当的描述,再现诗中的画面,通过想象走进诗的意境,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先由教师作个示范,再由学生发言。

  (五)细腻的感受

  先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赏读诗句来分析文中的“孩子”和“妈妈”,感受母子间的深情。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受,参考这几个题目来说:

  1、妈妈是怎样关爱我们的?

  2、我们是怎样报答妈妈的?

  3、你有没有让妈妈伤心过?

  4、怎样可以让妈妈不伤心多微笑?先各小组讨论再让学生畅所欲言。给学生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

  (六)诗意的仿写

  先让学生思考作者泰戈尔在这篇文章里是怎样表现母子情深这一主题的,从而上升到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的探讨,再让学生思考如果你也具备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你想变成什么?让学生仿写,用“假如我变成了——”开头写一段话表达对妈妈的爱,这样可以学以致用、放飞思想、张扬灵性。

  (七)诗情的诵读

  让学生满怀着对妈妈的爱,充满深情的诵读全文,再次感受文中的情感。

  结束语:

  这堂课我以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文中的母子深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的能力,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理解尊母、爱母这一伟大主旨,并付出实际行动。恳请评委提出宝贵意见。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谓知彼,首要的就是了解教材和学生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书写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小学教材中接触的现代诗歌较少)(为以后的诗歌学习打好基础、做好衔接)

  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感。”《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吸收能力有限,简单介绍诗歌常识即可)学习时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主题上》《教学过程要明确实习课标的要求》。

  二、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体会诗的情、理、意等,这加深了他们对内容理解的难度,再加上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心理上会有紧张感和胆怯感,这会影响教学效果好在他们在新的环境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我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根据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及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及诗歌常识

  能力目标

  1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发挥理想、想象能力,整体把握感悟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德育目标

  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现代诗歌,其重难点应该放在朗读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这样安排: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四、教法及学法分析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实物图片,以增强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法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1、朗读法

  2、讨论法

  五、教学流程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参考教学重、难点,我将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激情揭题(此环节4分钟).,

  步骤1:由“梦”说起,老师有感情的说:“童年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我们会编织美丽的梦想,你们童年时都有过哪些梦想呢?今天能告诉我吗?”

  步骤2: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此环节的目的是激活课堂,使学生进入自主角色) 步骤3:教师小结,引出课题,展示图片(有一位诗人叫王家新,他从小生活在大山里 作者儿时的梦是什么呢?)

  出示课件,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积累词语,了解诗歌理论(此环节7分钟)

  展示课件,朗读生词,点评(此环节是为落实知识目标)

  简单介绍诗歌相关理论

  (三)整体感知,品读感悟(此环节15分钟)

  步骤1、欣赏品读诗歌第一节,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①指名朗读诗歌的第一节学生评议,开展比较读,比赛读的活动(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准确把握诗歌第一节的感情基调)

  ②教师发问:朗读诗歌第一节,你读到了什么,有何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学习品读诗歌.

  ③播放课件,听读课文,体会意境(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

  步骤2、欣赏品读第二节

  ①老师范读,学生仿读,生生评议;(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②学生配乐朗读;

  ③老师发问,你读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④教师点拨,学生评议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以读促读,以读悟情,在读中比较,在读中品味,并领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意识,同时尊重学生的探究成果,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合作探究,研读诗歌(此环节12分钟)

  1、教师提问:你们通过读、听发现两节诗中“山”与“海”有什么不同含义吗?

  (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习象征的手法,体会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从而把握诗歌主题,感受作者的信念并陶冶情操)

  2、学生诵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品味揣摩诗歌的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讨论 (此环节的意图是为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促进学生体会主题)

  (五)课堂小结,(此环节4分钟)

  配乐师指名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其余学生闭眼体会意境,结束本课学习。这一设计既能让学生生动地在脑海里浮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又能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感受语文的审美情趣。

  (六)写作训练(作业布置)(此环节3分钟)

  1、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给学生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这是结合课文的一次练笔,让学生结合本文的象征写法,发挥想象,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大海。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群山 比喻 重重困难

  海 比喻 理想境界 象征手法

  爬山 比喻 艰苦奋斗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第一次真好》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材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了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真好!告诉人们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并提醒人们思考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第一次真好》虽是略读课文,但文章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次”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阅历。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自己的生命。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也很典型,可以作为写作的典范。

  2.教学要求:根据新大纲和本课的特点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理论。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意义;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章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领悟“第一次真好”的内涵。难点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就一定要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要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习内容上以整体理解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点拨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我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出关键性的词句。然后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进入广阔的生活领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验,体会“第一次真好”的内涵,感悟丰富的人生哲理。将学生由课本迁移到课外,迁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中升华对主旨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使课堂充满活力。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充分尊重学生,让每一

  位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的表现有两点:(1)学生认真思考,自主置疑。学生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此时学生往往会有许多疑问,那么让学生将心里的问题说出来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会在黑板上记下来,最后归纳他们的问题。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自己的提问又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研读的兴趣。(2)老师学会倾听,就势引导。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充分相信学生,他们就会最大程度的展示自己的潜能。法国文学家法朗士说过:“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的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使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课堂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用一切有效的手段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发展,想一切办法让学生爱说,会说,能说。在这节课上,我将建立一个对话平台,让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比如:当学生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第一次经历时,往往会局限于“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洗衣”等等,思路放不开。我会提示他们如:“我与老师——第一次受批评;我与父母——第一次撒谎、第一次欺骗;我与自然——第一次郊游、第一次登山、第一次看日出;我与科学——第一次实验;我与社会——第一次施舍……”我相信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发掘出亮点,学生只有在有话可说的前提下,才更容易理解“第一次”的内涵。我始终用心和学生、文本进行交流,尊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不断刺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努力营造一种开放的、自由的、融洽的气氛,放飞学生个性,争取给学生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我认为,唯有让学生畅所欲言,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说学法

  根据新大钢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指导学生先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或是有同感的'地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让他们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步骤: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拓展——归纳总结。”这五个步骤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以谈话的方式引入新课。

  2.整体感知:我先对预习的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要诊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阅读后的提问,我会在黑板上做记号,然后归纳他们的问题。

  3.合作探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可能是多角度的,那么,就以学生为主体,提到什么就讨论学习什么。在此,我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题命作“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分析“好”的含义。

  (2)为什么说“第一次经验并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刺激,使人回味无穷?”试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举例说说。

  (3)请结合你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你对“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愈益多姿多彩。”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次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新的生活领域和人生阅历。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你的生命。

  4.反思拓展

  我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思考:说课/

  (1)既然第一次真好,为什么有的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

  (2)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3)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学习,学生会明白:只有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有益于身心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有害身心的第一次是不能尝试的。

  5.总结归纳

  我在最后鼓励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我认为随时总结学习中的收获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养成自评的习惯,那么,他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而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这里不做详细介绍。总之,要突出重点、难点。整个板书设计要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安塞腰鼓》,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以“读——品——写”为学习线索,抓住“语言”和“情感”两个方面对安塞腰鼓进行赏析,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逐步完成“品味——理解——运用语言”的任务,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说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为学生今后的阅读、欣赏、审美打下基础。《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裂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为我们鼓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本课肩负的教学任务是品味铿锵语局表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说学情

  我所教本课时面对的七年级学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比较强烈,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强。虽然对散文的基础形式了解不深,但对阅读优美诗意的散文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散文的经验与方法,但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在教学当中应该有所考虑。

  三、说教学目标及难点的指定

  根据以上学情,结合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准备以学定教,这样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排比、叠句手法、比喻的修辞,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感情。

  2、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获得整体感知——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拓展延伸激发对人生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拼搏顽强。

  对散文语言的赏析是散文阅读的核心,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制定为:品读语言、赏析安塞腰鼓的魅力。学生对于文中“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意义不好把握,而这又是理解文章深层内容的关键因素,所以我把教学难点制定为:结合时代背景,探究黄土高原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法和说法。

  1、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的主线。我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自主解决问题,采用情境导入法、诵读法、点拨法,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2、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散文亦复如此。指导学生从朗诵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所以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

  有这些教法和学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定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5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都不熟悉,我在导课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再播放一段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给学生以直观感知,以此引出文章,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环节2、朗诵课文,整体感知(鼓舞飞扬)

  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朗读课文,并以“好一个声音(气势、舞姿、场面) 的安塞腰鼓”这样一个填空形式整体概括安塞腰鼓的特征。通过看视频和阅读文章,学生能很快完成填空。

  给出的答案可能有:“声音铿锵有力、气势大气磅礴、舞姿势烈奔放、场面恢宏壮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环节3、品读语言,感悟散文语言的.魅力。

  在散文阅读中,语言是灵魂,所以本课的重点环节是赏析本文的语言。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解决教学重点。

  “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请找出来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学生有可能找到的语句有:(我把学生可能找到的语句有选择地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会说出比喻、排比的修辞及作用。

  ▲我就势指导学生,通过感悟“骤雨”、“旋风”、“乱蛙”的特征,感受安腰鼓鼓声节奏的铿锵,动作的矫健。通过对比“火花”与“星星”的不同特征、感受腰鼓的热情与活力,品“斗虎”一词,引导学生想象斗虎的场面,联系与虎有关的成语,比如:生龙活虎、虎虎生威等,感受腰鼓的大气、霸气、强健。

  2、“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夹杂着草根的土壤,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好一个安塞腰鼓!”

  ▲学生同样会关注到排比句的波涛汹涌的气势,同时还会提到叠词的运用,仿佛鼓声回荡在空际。我就势引导学生以手为鼓槌、以桌为鼓面,用“发狠的、忘情的、没命的“力气压着”“隆隆隆隆”的鼓点朗诵这段文字,语调高亢、欢快、充满活力,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与生机。

  3、“使人想起:日落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你想起了什么”的问题,让同学们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展开思想的翅膀,学生可能会想到一些场面壮大的场景,如:举国欢庆春节、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场面等。

  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 这里学生会说出这句话的斩钉截铁的语气。我会指导他试着用铿锵有力、高亢激昂的语气读出来。同时同学生合作朗读9-13段,配以背景音乐。

  环节4、探究质疑,挖掘主旨

  理解相关语句的内涵是本文的教学难点、这个问题解决了,文章的主旨也就会清晰起来,教学难点也就突破了。结合上面环节,学生会提出质疑:

  1、“晦暗了又明晰”是什么意思?

  2、“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什么?

  我及时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

  正如古人所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让每一个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自由、充分的发挥见解,从而得出本文主旨:

  歌颂生生不息、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热情奔放的黄土精神,而这也恰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特质。

  完成教学难点后,为了升华主题,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齐声配乐朗读“愈捶愈烈……”段落,让学生再次置身于雄浑壮阔的情境里去。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环节5、延伸感悟

  听了、读了、品了安塞腰鼓所展现出来的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学生们联系自身,从中有何收获?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发展。

  我播放铿锵有力的鼓声,配着学生的发言。在磅礴雄浑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环节6、作业布置

  搜集身边的民间艺术,说说他们的由来和特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关注身边社会人和事。

  这样的作业布置加深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感悟,从而又丰富了知识结构。

  六、板书设计

  根据以上教学过程,我设计了板书。他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本节课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春》说课稿03-14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3-14

语文七年级散步说课稿03-10

七年级语文《散步》说课稿01-10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9-21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25

《散步》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3-12

七年级语文寓言说课稿03-13

七年级语文《竹影》说课稿03-14

七年级语文《人生寓言》说课稿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