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2-02-05 10:31:3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物理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物理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

物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为高二物理选修3—2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讲述的是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教材是在初中磁场知识和对电磁感应简单认识的基础上,利用高中已学过的知识,较为深入的研究磁转化为电的规律,研究电场、磁场的统一性。这些内容,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二物理楞次定律说课稿教材的问题大多数都涉及到三维空间,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极为有益。实验方法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不是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的罗列或初步总结,而是实验和推理结合起来,得出比较抽象的结论,在这里,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大纲的要求及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智能目标:

  ①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②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相符合。

  ③会用楞次定律解答简单的有关问题。

  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注重实验和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②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

  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和感应电流所激发的磁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对这一定律的应用是这一节课难点。

  二、说教学法

  教学对象分析

  ①学生已经掌握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已能解决感应电流的大小问题。

  ②学生通过立体几何和磁场部分的.学习,对三维空间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尚不能熟练掌握。

  ③好奇心强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说教法

  ①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②运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机模拟把假象的磁感线生动具体的表现出来,极大的克服了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定律。

  ③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④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说学法

  学法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学而得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给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可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本课结合教法,学生可按以下学法进行学习。

  ①实验探索法:本课创设了丰富的电脑动画和有趣的物理实验,反复思考物理现象的原因和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②比较总结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比较、总结出物理规律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③反馈定位法:本课通过实例解析和练习反馈,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准确定位和正确思维的形成。

  三、说过程

  1、复习提问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2、列举能使右图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

  3、你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吗?如何判断其方向呢?

  (学生集体回答引出实验)

  2、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在四种情况中:

  ①线圈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为什么?

  ②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是怎样变化的?

  ③检流计的偏转方向是否一致?

  ④在每一种情况中检流计的偏转方向总是保持一定的方向。

物理说课稿 篇2

  一、教学内容:

  1、本部分内容包括的知识点,它们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包括的知识点有:

  (1)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和读数;

  (2)根据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本节介绍了高中物理中重要的基本测量仪器——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和读数,它不仅是高考、会考的热点问题,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测量工具。本实验是在学生具有的初中知识和实验技能,在高中学习的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的加深理解,也是对它们的巩固和应用。通过实验能使学生熟悉常用电学仪器的使用和读数,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路的基本知识和掌握电学实验的基本技能都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学实验的电路设计和器材的选择。

  2、知识内容反映的技能、能力及思想方法

  本课为学生分组实验课,通过实验能反映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实验的基本技能。比如对常用电学仪器的使用和读数、实物电路的连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螺旋测微器的正确使用和读数;在实验中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利用实验室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严紧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

  本课时的重点有:

  (1)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原理;

  (2)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和读数;

  (3)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

  本课时的难点有:

  (1)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2)实验中的重要注意事项。

  确定重点的依据:

  (1)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是本节课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是对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理解的检测、应用和巩固;

  (2)螺旋测微器是一种重要的测量工具,其使用和读数是高、会考的热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3)本节课为学生分组实验课,所以把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也列入重点,因为在指导过程中有利于发现学生在实验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同时也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进行教学,适时个别指导,有利于整体学生实验素质的提高。

  确定难点的依据:螺旋测微器是学生首次接触,学生的感性认识不具体、丰富,对螺旋测微器的间接放大作用不熟悉,而且学生在读数时经常容易在半毫米刻度处和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处出错。

  二、教学目标:

  1、教学大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2、教学目标及其层次关系:

  (1)知识目标:

  ①初步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方法,初步接触电路和器材的选择。

  ②熟练掌握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③掌握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原理和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学会使用常用电学仪器及正确读数,学会根据原理电路连接实物电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学会正确使用螺旋测微器。

  ③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和提高整体学生的实验素质。

  (3)情感目标:

  ①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间相互协作的精神。

  ②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实验器材和设备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严紧求实的科学态度。

  3、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条件和不利因素:

  达到目标的有效教学条件:学生已具备本实验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初中培养的电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生在实验前已对本实验进行了预习;实验室提供了32组实验器材和一些实验模型、投影设备及自制的投影胶片等。

  达到目标的不利因素:由于实验室的配备还不能进行多媒体教学,给讲授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和读数时带来一定的不便。本实验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在一课时内完成时间很紧张,因而可在实验前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原理、使用和读数。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学校的实际教学状况及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等。

  本课时为学生分组实验课,同时又有实验原理和螺旋测微器的原理、使用及读数等到理论知识。授课班级学生的基础中等偏上,学校实验室的配备情况较好。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讲授与实验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之以提问、讨论、练习等,在电教手段的运用上主要以投影仪为主,多媒体手段只能在课前或课后作补充。突出以讲授、分组实验和教师的巡回指导为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素质为目标。

  2、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控制课堂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解决各种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的作用在还在对学生实验的指导,有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实施教学和因材施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教材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析,错误让学生议,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自己主动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培养和锻练了各种实验技能,又学会了许多方法。

  3、教具、实验与教学手段:

  教具:投影仪、自制胶片,螺母与螺栓模型,自制螺旋测微器放大模型等。

  实验:教师的引导示范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

  教学手段:投影仪的使用,课前用多媒体课件介绍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原理、使用和读数。

  4、双基、能力及反馈评价的落实:

  实验课是落实双基的最佳途径:通过实验既能巩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而且在实验过程中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实验课是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验中遇到问题的处理能力,同时学会使用各种测量工具和实验器材。实验地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之一,还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和求实的科学态度等。

  实验课中反馈评价的落实:主要通过提问、讨论、学生上黑板、练习、报告实验测量数据、教师巡回查看和实验报告中来实现。

  四、教学程序:

  1、复习提问,检查实验的准备情况:

  教师通过提出三个与本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及预习情况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对螺旋测微器有关的内容掌握的程度,为本实验的展开作铺垫。

  2、新课教学:

  (1)介绍并板书实验目的: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什么。

  (2)介绍实验原理:分两个方面:

  ①测金属电阻率的实验原理:利用复习提问中讲到的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公式,引导学生推导得出求电阻率的公式ρ=Rs/L,再由此公式引导学生归纳须测量的物理量及测量的方法和手段。并请学生上黑板画本实验的原理电路,再让全体学生评点与纠正,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掌握电路的正确画法,最后用投影仪展示规范的电路,并介绍作图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以上的处理,很好地突出了本实验的重点之一,最后学生在操作时均能按原理电路顺利连接实物电路,这是突破重点的很好证实。

  ②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原理、使用和读数:为突破这一重点,且又是难点的问题,课前已用多媒体课件作了介绍,课堂上又用螺母与螺栓这一学生熟悉的模型加深学生对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和原理的理解。接着用自制的放大模型介绍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和读数,并用实物进行示范操作,讲解注意事项。用投影仪出示读数图形,引导学生分析、读数,再举例巩固,让学生实测读数,教师巡回指导。

  (3)介绍实验器材:要求学生对照原理电路和需要测定的物理量来叙述归纳器材,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在教学中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4)投影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投影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后,带领学生复述一次,着重指出其中的注意事项。

物理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和学情

  本 节课内容在老教材中为选学内容,只要求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常识性的了解本节知识。新教材显得比较活泼,富于变化,多了学生的参与活动,变枯燥为生动形 象。本节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学 生对于颜色有初步的了解,对于七种颜色,学生嘴上说的是呱呱叫,“赤、橙、黄、绿、青、蓝、紫”,这种说法不但错误,而且很少有同学真正观察过七种颜色, 所以白光的色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前面声现象和光现象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但由于个体间的`差异,仍会有部分学生无法设计出科学合 理的实验来,因此色散现象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光的色散和颜料的混合,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三、说教学资源

  教师用:多媒体、电视机、投影仪

  学生用:三棱镜、肥皂水、吸管、水槽、水、平面镜、白屏、各色的透明胶片、各色的彩纸、放大镜

  四、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应用练习反馈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授课过程注重了以下两点:

  1.注重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从自然科学论的高度来指导教学活动,坚持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团体的协作来完成整个的探究过程,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五、说教学过程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画面---蓝天、绿树、红花,创设多彩的情景,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对于颜色,同学们都了解哪些呢?你还想知道什么呢?这里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将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光的色散”我是这样启发学生设计实验的。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以下三个问题:

  1.在漆黑的夜晚,你还能看到物体这些漂亮的颜色吗?

  2.是谁把世界打扮的如此五彩斑斓?

  3.看看窗外的太阳,太阳光是五颜六色的吗?那你见到过太阳光出五颜六色的光吗?

  紧 接着多媒体展示彩虹图片。向学生解释阳光透过雨滴时发生了多次的折射而产生了这种美妙的现象。而后引导学生根据彩虹的形成道理,利用桌上的器材,也找到类 似彩虹的彩色条纹,并观察是哪几种颜色。在实验中,可能有的小组会直接地用吸管吹出肥皂泡,要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案现象更稳定和便于观察。最后归纳总结得 出光的色散。这里要对学生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的描述予以纠正。

物理说课稿 篇4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反馈与调整三个环节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 教学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整章紧紧围绕研究匀变速运动规律而展开。而“自由落体运动”是最常见的一种匀变速运动,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以及学习伽利略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提高认识层次的目的。同时通过本节内容的知识探究,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生情况及学习方法的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和处理方法,可以说理论知识上已经没有什么障碍 ,但是暗示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日常生活经验印象很深,因此重的物体落的快这个问题既是难点也是教师应该抓住的思维碰撞的关键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

  (三)教学三维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2)通过学习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

  (3)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性质,了解研究过程与方法。

  (2)学习运用理想化的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重点: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及运动规律的掌握和运用;

  难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法”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通过多媒体最大程度的呈现物理情景,应用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有目的的引领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课堂中所有的设计与安排都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接下来我将具体谈一谈我是如何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的。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拿一张新的100元钱,如果谁能按老师的要求抓住下落的'钱,老师就把钱给他。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下落物体的运动

  教师说明这是个骗局,由此激发学生探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来揭示骗局的本质。

  目的: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初探落体运动

  创设情景:让羽毛和小铁片从同一高度静止下落。 重的物体落得快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得出了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有关,越重的物体下落的越快这个结论。

  创设情景:小贴片和一团棉花从同一高度静止下落。轻的物体先落地。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疑问:到底是什么影响物体下落的快慢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是空气阻力的作用。预见:没有空气会如何用牛顿管实验,把管内抽成真空时比较羽毛和铁块下落的快慢,播放:美国宇航员斯科特的月球实验。验证猜想。

  讲述小故事:纪伽利略通过抽象思维加科学实验的方法才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目的:形成感性认识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三)深入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问题:重锤的下落能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可以近似看成

  提出问题:重锤下落时自由落体运动,它下落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运动规律。

  学生猜想提出假设: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制定计划应用打点计时器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要对学生的想法给与鼓励和肯定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和教师提供的仪器,设计不同的实验和验证方法:

  1.如果△s=aT2为一恒量,则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利用,如果s和t2成正比,则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3.利用v=at,如果v和t成正比,则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4.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比为1:3:5:(这个方案最开始普遍被学生认可,但实际操作误差是教大的)但教师开始不要点破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设计,做实验,收集数据,老师要及时知道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分析与论证合作交流:并分析数据,得到结论,每个小组间交流,补充。老师给与正确的评价。

  目的: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验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印象深刻的突破难点问题。

  (四)扩展探究:能不能利用以上的实验方案求解重力产生的加速度。学生讨论,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案△s=aT2。

  阅读课本,教师说明:国际上取北纬45°海平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值作为标准值,g=9.80665 m/s2。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 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10 m/s2。

  呼应开头: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开始提到的那个老师的骗局。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

  最后:和同学小结结束课程

  在板书上的设计:

  尽可能的通过板书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思路同时突出重点内容,尽量让学生在看到板书时能体会到清晰的课堂思路。

  设置作业超市 (ABC)三个难度的试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同时设计一个趣味性的共同探究题目,给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钻研。

  三、课堂教学反馈及调整策略

  1、这里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先开打点计时器后放手,但是可能会有少部分学生如果测量△s=aT2,那么就不涉及这个问题,而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够想到原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适当的知道,必要时要停下来讲解或讨论。

  2、计算重力加速度时,没有必要让学生再做一次实验,只要采用一组学生的纸带大家分析一下即可,毕竟结果已经有学生计算出来了。

  3、课堂教学由各个环节组成,各环节之间尽量通过一些恰当的语言和问题灵活的串接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而非堆砌的感觉,也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

物理说课稿 篇5

  本课题选自高二选修本,第十四章第八节。

  本说课分教材分析与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程序三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地位与作用

  《电容器、电容》是高考的热点,是电场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学完匀强电场后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后面学习交流电路(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电的影响)和电子线路(电磁振荡)的预备知识,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

  从知识上要求学生了解电容器的构造、作用,明确电容器的两种工作方式,掌握电容的概念,并会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空间想象、动手、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⒊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确定电容公式的建立、理解与应用为本节的重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所用的教材确定冲、放电的过程的建立为难点。

  (二)教材处理

  新教材中《电容器、电容》一节把电容器的概念和平行板电容器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形成两个重点,课堂容量大,难点集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差、能力低、空间想象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下,大胆进行改革,把教材的地二部分内容《平行板电容器》放到了下一节进行, 从而使本节内容紧凑、容量适中、难点分散重点突出。

  对电容器带电量与两极间电压成正比这一结论,教材是直接硬灌给学生的,不宜于学生接受,我从网上下载了冲放电模拟演示实验,弥补了教材的不足,让学生通过描点,画线,亲自探索出电量与电压的关系,顺其自然引入电容的概念,从而掌握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不仅易于消化,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巩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对电容器的冲放电过程教材说的过于简单,加上内容抽象,微观运动又无法演示,学生接受困难;而这部分内容又是后面学习电磁振荡的基础,为突破难点,不仅用实物演示,还采用了计算机模拟,让学生亲眼看到了电子的运动过程为后面教学铺平了道路。

  对电容器的构造教学,让学生亲手扒开电容器,使学生感到可信,通过动手实验,本来不易于接受的较为陌生的'电容器构造,一下变清楚了,使学生认识到就是前面讲过的两块平行金属板,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主线,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使动态的微观世界真的动了起来,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根据教育心理理论,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动静结合。利用演示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来调动学生,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即为“动态”。教师适时设疑使学生静心思考,即为“静态”。整节课始终处于一种动静交替的节奏之中。

  2>教学方法采用了教师启发点拨与学生探索分析想结合。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对电容器电容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自己探索电量与电压的关系,教师引导得出电容器的公式,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二)教学手段

  沿用了自制教具、洛仑兹力演示仪传统教学手段,又用了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两种教学手段并用,既激发了兴趣,又增大了课堂容量,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通过演示感应起电机演示,使学生观察到两种不同的放电情况,教师顺势指出:“出现这两种情况与这两个大瓶子有关,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其实它就是莱顿瓶,是一种存储电荷的装置,现在叫电容器”这正是学生脑海中想问的问题,教师顺其自然导入新课。为激发学生的求知遇,用洗衣机电机教具展示有无电容器电机启动情况的不同(无电容器电动机不转,只有用手推才可转动,而电容器加上后动机可以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确电容器的重要作用,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首先,学生动手实验,把开电容器展示电容器的构造,

  2)演示电容器的作用,引导学生得出“电容器可以充当电源。”从而建立电容器具有存储电荷的作用。

物理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叫韦国祥,来自于武鸣县罗波高中,我说课的题目是《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选自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第四节。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后,接触到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部分的起始章节,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R根据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V([Y:L8}1g9N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周期 和频率m—W+X"g—h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

  三、德育目标:

  旭谷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学会全面认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e nj ?^u—a5H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以及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推理归纳法、比较分析法,分层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

  教学步骤:

  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本节课设计如下:?%W|'c6?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几个常见的圆周运动的例子(如:地球和各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电风扇转动)。学生观察,认识到这几个运动的共同点是:其运动轨迹都是圆周。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Lx)aF'jq4hJ

  二、新课教学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D k*U n/wJ5Y

  1、匀速圆周运动

  通过刚才的录像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是观察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弧长关系,明确圆周运动分为变速圆周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以及它们的区别。得出结论,①变速圆周运动特点是: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不等。②匀速圆周运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相等。

  通过以上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教师进行总结,提出:匀速圆周运动是最简单的圆周运动,类似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直线运动;其次,运动的轨迹是圆周,是曲线,所以是曲线运动。由此可见,匀速圆周运动实际上也是一种变速运动。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引出第一个概念:线速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投影出阅读提纲,学生先归纳,后师生互动加深学习。

  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将知识点投影,让学生理解线速度的概念、定义、大小、方向)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1)线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质点沿圆周运动的快慢。

  2)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s和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线速度。(比值定义法)

  s(3)大小:v=。单位:m/s(s是弧长,非位移) t

  (4)方向:在圆周各点的切线上

  这里重点强调:

  (1)“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指的是速度的大小不变,即速率不变;而“匀速直线运动”的“匀速”是指:大小方向都不变,二者并不相同。

  同时指出: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2)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除了可以用“线速度”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之外,还可以“角速度”来描述。

  这时播放课件:模拟唱片运动。在其上放一个物体随唱片做匀速圆周运动,特写其与圆心的连线及其扫过的面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尝试归纳知识点。形成角速度的概念 a:让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角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

  2] 角速度的定义是什么?

  3)角速度等于什么和什么的比值

  4)角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4B8f'N] ?0t1Z(D

  教师提示,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并投影出相关答案。

  这里强调: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对于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 *n—a5z `pA—O。f1Z

  d:强调角速度单位的写法rad/s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匀速圆周运动具有周期性,即运动物体经过一定时间后,又重复回到

  原来的位置,使学生形成“周期”的概念。引出“周期、频率和转速”这个教学重点。 a: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

  b:教师出示阅读思考题: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8Z B4}8A

  1) 什么叫周期, 什么叫频率; 什么叫转速

  2)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DA7jW8{!R}p

  3)它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C:阅读结束后,学生自己复述上边思考题。教师投影相关知识点。便于学生做课堂笔记。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投影出一个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投影学生解题结果并进行点评。稿|试卷|教学设计|疑难解析|物理论坛|物理在线教学|物理课件|德育论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to^D,_

  将刚才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弄清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提出:既然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都是用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学生讨论有几种方法,教师总结。理|初中物理|物理论文卷|教学设计|疑难解析|物理论坛|物理在线教学|物理课件|德育论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tC0ek+mcA

  根据推导出来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v=rω,分组讨论几个问题。

  讨论:

  1)当r一定时, v与ω之间的关系(成反比)

  2)当 v一定时,ω与r的关系(成反比)

  3)当ω一定时,v与 r的关系(成正比 )

  (二)例题讨论(用投影出示例题1、例题2,见教案)

  例1:分析下图中,A、C两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关系?

  分析得到:主动轮通过皮带、链条、齿轮等带动从动轮的过程中,皮带(链条)上各点以及两轮边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例2:分析下列情况下,轮上各点的角速度有什么关系?

  物分析得到:同一轮上各点的角速度相同。

  用投影出示练习题,进行强化训练,进行知识的拓展。

  三、分组探究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W6q P)pJ

  利用网络资源探究“神州飞船”, 把学生大体分成两组,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为了降低学生上网查询的难度,我利用校园网设计一个专题栏目,把网上有关神州飞船的资料集中到这个专题网页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充分的信息,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养成敏锐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证据的科学态度,这正是我们物理教育所致力追求的

物理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物理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功和机械能》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机械效率;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三大方面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功”和“功的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机械效率”这两大内容又是“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基础;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在本章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教材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从实际出发,利用插图,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锻炼了学生从分析物理现象中抽取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 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实例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事实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四) 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教学难点: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二、教学策略

  一) 学生状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物理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物理研究方法,加之上节课已经学会了进行一些简单的功的计算,因此本节课对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这两大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以实验演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进行研究,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考虑到学生对实验探究类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研究时,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应组织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二) 教学方法选择: 我根据对教材、教参及课标的理解,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出发点,以板书和实验探究为主,以多媒体教学为辅,现拟定如下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依目标为向导,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2、启发式教学法: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创设情景,充分利用实验及多媒体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在现实情况中领悟物理现象,理解物理规律。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在恰当的时候每一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4、实验探究法: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旨在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

  三) 学习方法指导: 本堂课我坚持教师是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巧妙和高效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教师要学会装“不懂”让学生教老师,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自我学习和深刻的思辨能力。   1、少一些高难度的理论分析和复杂的多步骤计算,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和形象化,让学生通过生活来理解知识

  ,同时利用知识来解释、指导生产、生活。

  2、适当的梯度和坡度,照顾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同学,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学习和思考,有收获。

  3、让学习走向生活,给学生预留一定的不同难度的课后实践探究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物理说课稿 篇9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在《20xx年高考考试大纲理科综合》中属Ⅰ级要求,本节和前一节波的衍射共同讲解波的特有现象,为后面电磁波及光波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教材设计流程

  波的干涉是波的一种特殊的叠加现象,所以对波的叠加现象的理解是认识波的干涉现象的基础。教材首先讲了波的叠加现象,即两列波相遇而发生叠加时,对某一质点而言,它每一时刻振动的总位移,都等于该时刻两列波在该质点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在学生理解波的叠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说明在特殊情况下,即当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时,叠加的结果就会出现稳定的特殊图样,即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加强点与减弱点相互间隔,这就是干涉现象。

  由于对干涉现象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可借助图片、计算机模拟,尽可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干涉现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3)理解干涉现象的形成原理。

  (4)知道干涉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2、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空间想象能力。

  (2)学习将三维空间运动转化为二维平面运动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

  (3)学习在动态变化中抓住瞬间状态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干涉条件和干涉图样

  五、教学难点

  干涉现象形成的原理

  B.教法分析

  一、理论依据

  为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准备采用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列尔涅尔、斯卡特金等人所倡导的问题教学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观察、讨论分析→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总结得出结论、进行论证。

  二、主要目的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在问题中激发兴趣,在问题的争论中辨清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提升能力。

  三、主要设想

  1、为了形象直观,打算在课堂中采用播放录相、实验演示、电脑动画模拟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降低难度。

  2、在引导学生分析清楚不连续的脉冲波的叠加情形之后,顺势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连续波的叠加情况。引入波的干涉现象。

  3、通过对波的干涉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分析波的干涉形成的原理,得出波的干涉条件。

  四、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波的干涉形成原理,可以采取变“静”为“动”,“动”中取“静”的分析方法。

  波的干涉现象是一种动态中的稳态,要分析这种现象,应该采用对某一瞬间状态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并且将立体转化为平面进行形象的分析,充分利用计算机动画化动为静、化快为慢的特点,能有效地化解难点.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叙述实验现象,然后将水波的干涉图样用三维动画模拟在计算机上,让学生先看三维图的俯视图,再看三维图侧视剖视图,在边缘上放上质点,与上面讲到的波的叠加实验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感观上和知识上清楚的意识到,波的干涉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叠加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将三维空间运动转化为二维平面运动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得到提高.

  2、在讨论波的干涉图样和干涉条件时,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4和5,请学生看课本上的干涉图样,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大面积提问,最后,由教师在黑坂上画图分析总结。在师生的互动中,将重点难点一一化解

  C.学法分析

  一、问题展示

  1.什么是波的衍射?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2.在同一界质中两列波在同时传播,这两列波之间会怎样相互作用、最终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3.为什么在波的干涉现象中,会出现有些质点振动振幅很大,有些却很小,甚至为零?

  4.振动的加强点和减弱点是交替出现还是固定不变?

  5.干涉的形成是否还需要条件呢?

  回到教材图10-23分析——如果波源S1和S2所激发的波的波长不同

  a、某时刻是否会形成规则的强弱

  b、半个周期后,强弱点的分布是否还在原处?

  6.波的干涉现象是不是很普遍?譬如声音叠加后,会经常出现干涉现象吗?

  二、过程推进

  针对上述系列问题,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三、结果预测

  采用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掌握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D、教学过程设想

  一、复习&引入(约5分钟)

  1.复习提问:什么是波的衍射?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2.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然后请学生评论,答案是否正确。

  3.引入提问:在同一界质若有两列波在同时传播,这两列波之间会怎样相互作用、最终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4.实验

  由实验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培养观察能力

  二、新课教学(约30分钟)

  (一)波的独立传播特性

  1.设问: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中,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呢?(约1分钟)

  2.学生实验:水波的相向传播[改进课本传统实验](约2分钟)

  3.引导让学生叙述实验现象。(1分钟)

  5.总结:(约2分钟)

  (二)波的叠加原理

  1.计算机模拟绳波的传播。请同学叙述在它们的重叠区域里,质点的位移的发生了什么变化。(约2分钟)

  2.原理(约2分钟)

  3.画图分析

  4.讲解三种典型情况:峰-峰叠加、峰-谷叠加、谷-谷叠加。(约3分钟)

  5.总结(这部分知识涉及矢量运算,对学生来说是困难,教师应该画图直观,仔细讲解,同时配以计算机模拟)(约1分钟)

  (三)波的干涉

  1.实验:背投式发波水槽演示水波的干涉[改进实验仪器](约1分钟)

  1.计算机模拟:请学生叙述观察到的现象.(约2分钟)

  2.设问:为什么在两列波相遇后,会出现有些质点振动振幅很大,有些却很小,甚至为零?

  3.引导学生讨论课本图10-23分析a,b这两个质点的运动情况.(约6分钟)

  (设问:振动的加强点和减弱点是交替出现还是固定不变?)

  4.分析,归纳,总结.(约2分钟)

【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理说课稿12-17

物理说课稿03-11

物理重力说课稿12-18

物理单摆说课稿12-01

物理《质量》说课稿12-01

初中物理说课稿09-21

初中物理说课稿02-16

精选物理说课稿九篇01-19

【精选】物理说课稿9篇01-27

高三物理说课稿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