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高一语文说课稿

高一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2-03 05:36: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一语文说课稿模板九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说课稿模板九篇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卫风·氓》是选自《诗经》的一首叙事诗,它运用比兴手法和对比手法,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揭示出男权社会中女子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氓》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首诗歌的学习中,教师要加强诗歌鉴赏的指导,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这对学生今后鉴赏诗歌起着引领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学习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体味本诗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3.了解《诗经》中反映的古代社会的.爱情的悲欢,感受人文之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单元和课文内容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味“赋”“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因此,我将选用诵读法、提问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此,教学中我将进行以下学法的指导:

  默读感知法、答问法、质疑法、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主要分为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本课是一首弃妇诗,所以我以爱情为切入点,结合本文的故事情节,情境导入,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积累文学常识的重点。学生对 1

  《诗经》知之甚少,介绍这些常识性的东西能很好的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另外,对学习本课也不无裨益。

  (三)检查预习情况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先让学生把不能明确的读音和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教师再进行解答。通过预习和释疑,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古代文学的学习,特别是诗歌的学习,不读难成其学,尤其是对于此篇诗歌,阅读是主要手段,所以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个别朗读等方式,旨在让学生了解四言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句,弄清诗歌的故事情节,使学生逐步养成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五)研读诗歌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设计品读讨论活动,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指导学生研讨诗歌内容,分段解读诗歌,学生参与交流讨论,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个性评价,分析诗中比兴手法,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六)探究写法

  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氓的薄情寡义和女子的坚贞忠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对比手法进行探究,完成教学目标。

  (七)体验拓展

  在这个环节,我组织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同学们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培养学生善思、善言的能力,让同学对诗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有更深、更广的认识,拓展学生思维。

  (八)课堂小结

  我将以主旨解读作为本课的小结,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借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九)作业 布置

  背诵全篇,积累诗歌。

  (十)板书设计

  ( 情节) (章句) (手法) (基调) 恋爱 ( 1—2章 ) 赋 热情、幸福 氓婚变 ( 3—5章) 比、兴 怨恨、沉痛 决绝 ( 6章 ) 赋比兴、对比 清醒、刚烈 此板书直观明了,既展示了诗歌的内容要点,也展示了诗歌的最主要的写法特点,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包身工》

  一、说教材

  《包身工》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二课的一篇报告文学,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它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来组织材料,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行动地展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压榨和掠夺,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熟悉字音,熟记字形。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把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种新闻中能用到的材料。并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强调真实,关注的当下发生的事情,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

  1.诵读课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所传达出的信息。

  2.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写作特点

  而教学难点在于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进行写作。

  三、 说学生情况

  初高中阶段,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同时也是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候。课文的价值在于作者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评点,表现了苦难深重的包身工的不幸遭遇。作者体现出来的毫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能给学生以学习的榜样。

  四、教学方法

  新闻阅读准确的反应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把握作者通过新闻想要表达出来的内容。据此,本课教学我会采用阅读指导法法、质疑法、讨论法、讲读法等来教学。在课改精神指导下,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借助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当代社会反应出来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们的生活,从而引出夏衍所写的《包身工》

  ②阅读全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来感知包身工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对包身工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带工老板无比愤怒的感情,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③思考作者写包身工群体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点面结合手法的运用。既有对群体的“面”上的描写,又有典型人物的描写。特别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三次提到“芦柴棒”。第一次的肖像,第二次的病倒,第三次写瘦得像骷髅一样也不放过,表现她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命运。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④寻找有关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的语句,合作探究多种表达方式的有机融合,同时探究包身工的具体含义。

  ⑤课堂小结。针对今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个知识总结。报告文学的特点在于它的新闻性,主要表现于针对帝国主义的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还在于它的文学性和评论性,分别表现为文中主线和副线。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们在查询一些新闻的写法,认真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写一篇通讯。

  六、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3

  一、开场白

  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二、说教材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

  学习《鸿门宴》所在的这个单元,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过秦论》中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着重了解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悲剧性格的揭示。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学习创造性阅读。

  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5.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6.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三、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程序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术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总结:鸿门宴说课稿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祝大家在学习愉快。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2、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3、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2、难点: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四、说学情: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六、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二)说学法。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三)深入研究。

  1、在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人、何物、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有时怎样的一个姑娘?

  2、品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同学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隐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深入的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学习他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习他的爱国情怀。

  (五)作业: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景,展开想象,描写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与地坛》。下面、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总体构想:(大纲、教材)

  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所属单元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同时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篇散文自读文章,这对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新大纲”规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表现出其知识性、工具性的特点,还要表现出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

  所以,我从这两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写景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增强学生面对苦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养成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脉络非常清晰。全文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情,我的思绪,注重的是“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写对母亲的理解,注重的则是“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中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因此,本篇课文的难点在于: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及对母爱的感悟。而教学重点则应该放在让学生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从而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必须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另外,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我还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和诵读法,以激发学习热情,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说学生,说学法

  这些学生,刚升入高中人生阅历还很浅,又刚刚接触到高中的散文,本文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样学生偏浅的理解能力和文章相对深刻的内涵构就成了一对矛盾,怎样在45分钟里让学生读懂文章并有所收获,完成对这篇文章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正确有效地学习方法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一)预习思考法;

  (二)诵读感知法;

  (三)分析探究法;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具体探讨、拓展延伸、巩固探究”等五个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分钟;整体感知需要10分钟;具体探讨20分钟;拓展延伸10分钟;巩固探究需要2分钟。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具体实施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情导入。(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导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激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导语: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毕业,文革时为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18岁主动去延安老区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可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豪情壮志,所有的年少轻狂,都似乎成了海市蜃楼,他痛苦迷惘过好一阵子,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办的一家小厂,在那里每天画彩;再后来,他转向了写作,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时,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起来为他欢呼时,他倔强的昂起了头,但泪水却委屈地流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让我们看看他在《我与地坛》怎样走过那最青春而又最痛苦的岁月。

  (二)抓住关键,总体把握(约10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在5到8分钟内快速阅读全文,并且用几个词归纳出这篇散文的核心内容。

  [设计意图]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因此,我限定阅读时间,并要求阅读后归纳概括。通过课堂上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具体探讨 (约20分钟)

  这一环节分两个板块进行,第一板块:感悟生命;第二板块:母爱无言。这两个板块我主要是通过问题教学法、分析探究法来完成的。下面请大家跟我走进第一板块。

  第一板块感悟生命我是通过四个问题来达到我的家学目标。

  1、“地坛”部分重在写景,这些景的特点是什么?与“我”的处境有什么相通之处?

  2、古园的景物除了荒芜、冷落外,还有什么特点?请看文中的这一段文字:

  3、面对这些景物,结合作者的情况说说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思考?

  4、在“地坛”的景物描写后作者提出了哪三个严肃的问题?核心问题是什么?

  由第四个问题过渡到第二板块:母爱无言。对于这一板块,我主要是通过问题讨论法来完成教学的。

  边听朗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 文中写了母亲哪些行动?

  (2) 作者设想了母亲哪些心理活动?表现了怎样的母亲形象?

  (3) 作者写了自己的哪些心理活动?有什么作用?

  (4) 写母亲与“如何面对命运”这一作者追思的'核心问题有何关系?

  第四个问题是重点,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地坛与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向学生出示了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四)、拓展延伸(约10分钟)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

  讨论:

  1、你有哪些关于“母爱”的体验?

  2、你遭遇过坎坷吗?该如何正确地面对?

  [设计意图] 让学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壮,明白生命只有在负重的时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与可贵,以此消融平时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与痛苦。通过师生对话,展开心灵的交流,提升学生的精神与情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产生爱戴母亲的情愫。实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五)、巩固探究(师生共同小结后,教师布置作业。)(约2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根据板书,简要的回顾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2、教师布置作业:

  (1)、中国人有句俗语“好死不如赖活着”,当代女作家池莉有篇小说题名《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如今的社会有人喊生存日艰,有人说要提升生活的质量等等。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六百字的作文展现你对目前高中生生存状态的一点思考。

  (2)回家后向父母说声谢谢,并为他们做一件事。

  [设计意图]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与技能。为了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精神体验,我特设计了这些作业,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6

  本人说课的题目是《雷雨》,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4。这是本教材阅读鉴赏4个单元中戏剧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现将自己对本课教学的一些设想介绍如下,望请诸位专家、老师指正。

  一、戏剧单元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及其实质,品读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所表达的主题。

  二、戏剧单元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生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教学《雷雨》这一篇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赏评戏剧的方法与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三、教学设想定位:

  赏读评析篇目。

  四、总体教学思路:

  我读我评我写。

  以演读评析为主,以演读促赏评,以赏评促演读。写只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另一有意义的尝试。

  五、设计原因:

  1、戏剧教学应以分角色演读(有条件可表演)为主,而本单元的戏剧篇目有两篇为元代杂剧,高一学生不易把握。本篇为本单元唯一的一篇中国现当代戏剧,若再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则其学习兴趣不浓,收获甚微。而让学生去演读赏评则有望改观。

  2、高考作文文体不限。可利用这一剧本为范本,让学生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学写剧本,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而这一环节的设定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赏评本剧的热情,因为只有懂了剧本,方有可能写好剧本。

  六、本课教学目标:

  1 学习戏剧有关知识,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

  2 了解剧中矛盾冲突及其实质,分析、品读戏剧的语言,进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及所表达的主题。

  3 认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灭亡的必然趋势。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怀。

  七、重点难点:

  品读个性化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八、教学媒体的运用:

  这一篇目的教学以分角色演读、评析为主,通过演读评析来解决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而要让学生自主地出色地完成角色的演读与把握,也实非易事。更何况课本虽是节选部分,但文字量仍很大,篇幅也较长。为了方便教学,故引进教学媒体。

  教学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有利手段。借助多媒体展示剧本中的重要台词,方便学生反复品读,促使学生对复杂的剧情、复杂的人物心理有较清晰的认识,从而能较准确地把握各角色,入情入境地演读剧本,评析各角色。

  九、课件特点:

  1、多为文本课件,方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明确教学中的内容要点,进行巩固练习。

  2、三个图表课件,有助于梳理剧情,把握复杂的人物关系。

  3、图片课件为精选剧照。选取原因在于可以激发学生表演朗读的热情,通过观看剧照促其入情入境。

  十、教学课时安排

  三课时

  十一、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介绍戏剧知识。速读课文,熟悉剧情,把握复杂的矛盾冲突。分角色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角色演读,品读人物语言,评析各角色,把握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了解戏剧语言,学写剧本。

  十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说明(附教法):

  第一课时 初步感知剧情,认清矛盾冲突。

  1、由于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是《窦娥冤》,文学常识方面主要介绍的是有关元杂剧的知识,所以本课时有必要总体介绍一下戏剧知识,以进一步完成戏剧知识上的积累。这一点可利用文字课件方便、快捷、准确地介绍给学生。(师讲解)

  2、介绍作者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剧情。让学生了解、崇敬作者并从整体上把握剧情,形成心理上的一种冲动——渴望学习本剧。此环节难点在于了解全剧复杂的人物关系可借助图表来完成。(师讲解)

  3、速读课文,熟悉节选剧情,把握复杂的矛盾冲突及其本质。此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解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初步领会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以增强文体意识、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掌握戏剧文本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与基本能力。这里仍需借助图表来完成,一目了然。(提问总结)

  4、分角色自读课文。在自读课文之前,先观看精彩剧照,激发学生演读热情,为第二课时演读评析做好准备。(图片课件展示)

  第二课时 演读赏评,品读人物语言,评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演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展示学生才华,检验学生把握剧本能力。(演读)

  2、评析演读(自评,生评,师评)以锻炼培养学生赏评分析能力。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品读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过程。因为唯有品读把握得好,才能评析得到位。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剧中第二场周、鲁的形象较易把握,难点在于分析第一场戏,其中对周朴园这一人物的分析又是重中之重。这一重难点主要是通过关键性问题的设定来突破。

  ①体会周朴园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讨论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

  ③三十年来,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

  ④三十年后,周朴园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

  其中①的设定是引导学生细品文本,培养学生精读钻研的'品质 ② 的设定是分析周朴园这一形象的关键,而③ ④的设定则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提问启发讨论)通过上述环节的讨论与分析,学生就能更好地演读角色了。

  3、重新演读品味。让学生在演读中感受人物复杂的情感,塑造丰富的情感世界。(演读)

  第三课时 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品味戏剧的语言艺术,学写剧本。

  1、回顾第二课时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这一安排,一是考虑到要给学生演读赏评即第二课时以充足的时间;二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戏剧中人物的典型性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意义,以促使学生明确剧本写作要点,实现不同课时内容的有效衔接。(提问总结)

  2、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进一步品读戏剧语言的精妙,让学生在戏剧知识与品读能力上都有所巩固与提高。此环节充分利用文本课件:展示知识要点、典型例句,练习巩固。(朗读、提问)

  3、激发学生学写剧本。此环节是以前面的学习为基础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戏剧知识、赏评剧本的能力,方有可能写好。而写也只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另一有意义的尝试。这一作业的安排要注意科学性。

  十三、教学反思:

  1、教授戏剧应以学生分角色诵读(有条件可表演)、赏评为主,以演读促赏析,以赏析促演读。唯有有丰富情感并对剧本有深刻感悟的人,方能演读得好。若每位学生都能把握好剧中角色,入情入境地演读,则又何愁其领悟能力差,情感匮乏呢?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必然的。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有利手段,可以大大节省教学时间,但教学课件要精当,如若滥而不精,华而不实,便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3、教学应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从学者身份的角度形象地描绘了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这一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课文,突出了讲演者的形象,语言风趣而带感情,能够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熟悉字音,熟记字形。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

  1.诵读课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方法。

  而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学会在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三、 说学生情况

  1、 在心理上,青年初期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心理像成年人接近,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所以,应抓住这些因素,注意给学生树立榜样,用文学中的美好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在生理上,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所以要积极采用生动形象、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教学方法

  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我会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来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在课改精神指导下,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我会先进行背景导入法。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让学生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梁启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围绕“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的形象特点。通过探究,认识课文于记叙中描写了人物出场的描写,从而认识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③引导学生思考“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寻找文中抒情的.语句,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含蓄抒情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对梁启超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④探究人物的写法,认识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⑤课堂小结。针对今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个知识总结。学习本课使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刻画同学的形象或者写某一位老师的讲课等。

  六、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一.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重点词音、词句

  三.本文的情感特点

  四.作者对梁启超的描写,突出其特点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这个世界的音乐》。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的第四篇。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三篇文章对如何抓住学好说明文的关键问题作了铺垫,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突出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和素质。

  《这个世界的音乐》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不仅带着我的学生们再一次走进了神秘的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而且还为他们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的'大自然奥秘。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参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领会“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懂得自然界一些生物的“音乐”表现形式。

  2、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

  3、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勇气和信心及热爱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

  教学难点: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教授新知识时,自然要考虑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学计划,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个世界的音乐》这篇课文时新教材的新课文,同时它也被确定为“自读”课文,再加上学生刚刚进入高一,他们大都不喜欢读说明文,感觉枯燥无味,这就有可能使他们读不下去课文,或者虽然读下去但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针对学生的一系列心理状态,我思考:怎样在40分钟时间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这篇科普说明文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三、说教学方法

  (一)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

  1、注意高视点、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实到实处,再深入实施其他教学方式和手段。

  2、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第一、充分预习课文。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标出段落、划分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

  第二、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时。

  第三、分解重难点,以确保学生做到一课一得。

  (二)从课文本身出发,需注意:

  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教师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问题”。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学生带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讨论”和“辩论”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剃光头发微》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杂文)所列的一篇自读课文。本文语言幽默,讽刺意味浓,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同前面几篇课文一样,颇能体现杂文的特点。也是《我若为王》谈权的一个延伸。

  2)、教学目标:

  根据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把握文意,进而理解主旨。

  2.体会本文因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文章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

  3.品味本文语言的幽默与讽刺意味,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整体把握文意是新课标对高中一年级学生所作出的要求,联系杂文本身的特点,我认为教学目标1、2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而如何在前面几篇杂文学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品味本文语言的幽默与讽刺意味、提高鉴赏能力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4)、教材处理:

  本课是自读课文,在教材的处理上我是这样来实施的:布置预习思考题:(1)作者怎样从剃头这件事一步步引到谈掌权的?(2)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本文的幽默意味?课上引导学生阅读讨论。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处理,结合课文本身的特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把引导法作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从一首诗导入)

  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讲解:何满子,曲名。这是一首描写宫女哀怨感叹的诗。故乡远隔三千里,(别了兄弟父母);深宫幽闭二十年,(好比笼中鹦鹉)。听一声何满子曲,(不禁想我身世);双眼落泪在君前。(你害得我多苦)!首句写宫女离家遥远;二句写入宫多年;三句写悲愤到达极点;四句写君前落泪以示抗议。一般宫怨诗多写宫女失宠或不得幸之苦,而此诗却一反其俗,写在君前挥泪怨恨,还一个被夺去幸福与自由的女性的本来面目。这是独到之所在。全诗只用了“落”字一个动词。其他全部以名词组成,因而显得特别简括凝炼,强烈有力;又每句嵌入数目字,把事件表达得清晰而明确。诗歌没有正面批判葬送宫女青春、生命力的皇帝,但从诗人对宫女的这种深刻同情中,人们不是会很自然地厌恶那深锁的宫门和作威作福的皇帝么?)

  2)、作者简介

  何满子,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上海杂文学会顾问。

  3)、检查预习

  积累字词:

  1.发髻:在头顶或脑后盘成的各种形状的头发。

  2.不羁:不受束缚。

  3.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4.差池:差错、错误。也作“差迟”。

  5.切肤之痛:切身感受到的痛苦。

  6.牛山濯濯:本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文中指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7.悻悻而去:愤怒地离开。

  4)、弄清题意

  发微,发,探究之意;微,奥妙。从细微的事物说开去。剃光头发微,即要探究剃光头一事中所潜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以及现象后的内在本质。

  5)、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着重谈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剃光头”和“掌权”两方面。

  2.说说本文从“剃光头”谈到“掌权”的行文脉络。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一件细微的剃光头事件引发作者的感慨:要警觉改革开放中“有权就耍”的现象不能任其泛滥。文章起笔从古代一些关于头发惊心动魄的故事写起,联想到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转录了《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即“剃光头”事件。并对其原因进行考证、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权”在作怪。文章结尾指出要对“权”进行监督。

  3.研读最后两段

  学生齐读最后两段。提问:本文所谈的重大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明确:指少数人玩弄权术、以权欺人,为所欲为,危害民众利益,破坏党的形象。

  6)、合作研讨

  提问:如果只保留挂怒剃光头的读者来信和结尾处谈掌权这两部分文字,把其他内容全部删去,也能构成一篇文章,你觉得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

  7)、体味语言

  品读课文,体味语言的幽默与讽刺的意味。结合文后练习二交流讨论答案。

  8)、总结特色

  本文在立意选材上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因小见大,从平凡的生活现象“剃头”落笔,联想的掌权这样重大的社会问题。语言幽默,富于讽刺意味。

  9)、重点语段(4—6节)阅读训练

  “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只能学到一半。

  时至今日……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人亦剃其头。

  思考回答:

  1、第一段中作者由“剃光头”联想到哪些事情?(提示:联想到古代的髡刑和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

  2、古代的“髡”刑实施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在于政治上或人格上和其他人区别开来。)

  3、“既不是”后呼应的常常是“也不是”,为什么作者不用,却用了个“也肯定不会是”

  (提示:因为下文是站在“乡下佬”角度的揣想之辞,并不是在陈述事实,所以这么说。)

  4、作者说理发师不给乡下佬剃平头,“倒是从美观这面着眼的”,有什么意味?

  (提示:作者带有一种调侃的意味,表达了自己对理发师做法不以为然的态度。)

  5、文中为什么说这里面“大有文章”?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文章”揭示出来呢?

  (提示:这种瞧不起实质上折射了阶级的、城乡的、职业的有着极其深刻的偏见。不写,是因为文章的中心不在此。)

  6、理发师本来就没有大权,作者为什么要说“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

  (提示:是为了由此及彼,因小及大,为了将矛头指向社会上有权力的人。)

  7、“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用了拈连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上“有权就耍”的人的深恶痛绝和对纠正不正之风的迫切呼声。)

  10)、布置作业

  补充阅读以小见大类杂文。

  四、说板书:

  板书应能体现授课思路,帮助学生把握课堂的教学重点,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把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小:理发师——握刀——拒绝理头

  大:当权者——掌权——办事没门

【高一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12-08

高一语文说课稿01-16

高一语文《致橡树》说课稿04-07

高一语文雨巷说课稿03-14

高一语文《雨巷》说课稿03-14

【精选】高一语文说课稿3篇01-30

高一语文说课稿四篇01-28

高一语文说课稿5篇02-12

高一语文说课稿九篇02-14

高一语文说课稿六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