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思想品德说课稿

思想品德说课稿

时间:2022-02-01 22:38: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思想品德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思想品德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思想品德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

  今天,我以《体验 建构 生成》为题,向大家汇报《家乡的变化》一课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本课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家乡在变化》的最后一课。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的家乡(社区)”的内容标准第2条“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编写。与前面的“我爱我家”、“家乡哺育了我”及后面的“我的国家和我的民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来说一说。

  一、说教材

  1教材解读

  首先是教材解读(点击),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叫家乡。咱们中国人常常用“故里”、“故土”、“乡井”、“衣胞之地”来表示家乡。《诗经·小雅》中写道:“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母亲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人又用“桑梓”来比喻家乡。正因为家乡像母亲一样,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有着血肉相依的联系,所以,我们才更加关注家乡的变化与发展。

  对学生来说,家乡这个概念可大可小,通过三年级《请到我的家乡来》等课的学习,我们已把家乡定位在江都,在第二课时课外延续时可将家乡的外延进行适当的拓展。

  我认为本课应着眼于“变化”二字,不能误读为“我的家乡”爱家乡,这原本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本课教学过程应着力于“体验”,而这一切的变化,并不是我呈现或直接告诉他,而是引导他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的,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的情感才是真正的情感,才是有效的情感。

  本着活用教材的原则,我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先对文本研读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有准备的,我也是有准备的,才能给他以启迪。

  2、教学目标

  备课之前,我曾在四年级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结果发现,非常热爱自己家乡的占28 %,而感觉一般约占 69%,不了解(或没什么感觉的)占 3 %。可见,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只是浅层次的,只有引导他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切地感受家乡今昔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才能触动他心灵深处的琴弦,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激发他的情感。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目标,针对教材内容和我校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能力培养:通过调查、访问、参观、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

  ②人格塑造: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社会化。

  ③情感熏陶:进一步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之情。

  3、教学安排

  本课的教学分课外实践体验和课内交流感悟两个部分,两课时完成。

  课前我重组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调查、访问和参观,了解和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引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体验和课内交流感悟。

  根据遵循儿童社会生活等一系列原则,让学生在主体的参与中通过多种手段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结构决定着一堂课中教与学的活动顺序,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活动,能否形成协同的教学局面,都与教学结构有关,因此,我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现状出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框架:

  第一课时:课外实践体验

  音乐渲染 导入新课

  第二课时:课内交流感悟 交流互动 激发共鸣

  辩论交锋 升华认识

  链接生活 建构角色

  课外延续 引领实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外实践体验

  体会家乡的变化应建立在对家乡了解的基础上,一开始,学生可能会觉得一下子无话可说,或说得很少,我及时引导和点拨:要想了解家乡的变化,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再交流,知道可以采用拍照或摄像、实地调查、采访身边人、走访所在社区、点击互联网等方式,再进一步引导如何分配任务,从哪些地方去调查。

  这一部分设计理念: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视角去观察生活,让他们在主体的参与中体验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参与的.辛苦,从而达到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生活,获取真情实感的目的。

  第二课时 课内交流感悟

  接下来,我想比较详细地说说第二课时我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课堂分为五大板块

  第一板块:音乐渲染 导入新课

  歌曲《龙川情》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好歌龙川飞出来,好水流进我的心。整个课在《龙川情》的音乐声中拉开序幕,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有一个地名已流传了三千多年,有一个地方具有水的灵动,龙的神韵,在江淮大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对,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江都。

  缺乏情感是现行德育的一种机能性缺陷,因此,我觉得必须高度重视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地位和价值,《龙川情》又是一首富含江都乡土气息的歌曲,既为教学环节的展开创设情境,又为学生的情感升华作好了准备。

  第二板块:交流互动 激发共鸣

  小组用图片、照片、录音、录象等多种形式汇报调查了解家乡变化情况,对于家乡的变化,学生多数是从身边事感受到的,当学生交流时,我不置身事外,及时补充。

  我认为课堂绝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将这些交流、探索不断引向深入,不停留于表面的对比,而是要触动他心灵深处的琴弦,不断丰富学生的感知。

  在学生对家乡的变化有了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大家探讨:为什么会有这些可喜的变化呢?

  正是由于每个家乡人的努力,促使家乡的经济发展与腾飞;正是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促使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

  在经过充分的交流互动之后,我充满激情地说:这就是我们历史悠久的家乡!这就是我们人杰地灵的家乡!这就是我们日新月异的家乡!《龙川情》音乐再次响起,在音乐声中让学生设计一句广告语来赞美家乡。

  这一部分的设计理念是: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交流,努力形成师与生,生与生的多边互动,构建高效、立体的信息传输渠道,放大教学流程和效益。

  第三板块:辩论交锋 升华认识

  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发展,家乡的变化是不是也给我们带来了烦恼?

  感受《高楼与花园》这首诗。

  让学生进行辩论。引导他们明白这些只是家乡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美中不足”,说不足是为了增强小主人翁责任感。

  在这里,我与学生达成共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着眼于长远的发展、科学、和谐的发展。

  第四板块:链接生活、建构角色

  我们在看到家乡变化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一番唇枪舌战后,静下心来想一想:怎么对待那些“美中不足”呢?完成表格。我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了表格内容。(出示)

  我校曾有一些同学发现农民焚烧秸秆以后开展了小课题研究,他们办手抄报、发放宣传单、采访农民、上报市政府领导,为家乡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生活化已成为21世纪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之一。我认为本课的教学必须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领学生的现实生活,回答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困惑和挑战,为学生展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以达到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第五板块:课外延续 引领实践

  对于家乡今后的发展,你有什么好的创意呢?

  请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小课题,开展课题讲究。班队课上,将开展《让家乡的水更美》等主题活动,并将评出——慧眼小记者、智慧脑灵通和最佳课题组。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建构”,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本课教学的尾声,不是划一个圆圆的句号,而是给出一个开放式的省略号,为学生创建种种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唤醒”、“解放”和“引领”的功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以上是我的说课,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指点。谢谢大家!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朋友新伙伴》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一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包括四课:《我背上了新书包》、《校园铃声》、《新朋友新伙伴》和《平安回家》。本单元的设置旨在配合小学的入学教育。儿童刚入小学,对学校这个陌生的环境、对小学生这样陌生的角色既充满新鲜与好奇,也不免有一些担忧、不安甚至惶恐。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地学习,一直是我们老师探索的内容。而本单元安排的教学内容就是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使其学会愉快地与老师和同学交往。也因此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喜欢和老师、同学交往;熟悉学校环境,能尝试利用学校的设施解决自己的一些问题;初步认识并遵守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新朋友新伙伴》一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新老师和新同学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学会以恰当的方式与大家交往。

  2.学生预设

  儿童刚入小学,对学校的环境和小学生这样的角色都会感到陌生,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转换角色、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喜欢上原本陌生的课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以调动一年级新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为我教的学生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所以要考虑到学生在进行课堂活动时会比较活跃、在游戏环节中会比较投入,班级课堂纪律可能无法保证。应对策略是在游戏之前一定要讲明游戏规则。

  3.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老师和同学,加深彼此了解;学会做一个受大家喜欢的同学。

  ⑵技能目标: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让学生在“我的朋友”和“做名片、交朋友”的活动环节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⑶情感目标:让学生对老师和同学产生喜爱之情;同学之间能够互助互爱,团结友善。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⑴教学重点:让同学和老师、同学之间加深彼此了解,并表现出对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⑵教学难点:让同学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做一个受大家喜欢的同学。

  ⑶教学重难点突破:为了让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加深彼此了解,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上课之初我安排了“我的朋友”的活动,让学生说出开学两周以来你认识的新朋友的名字,看谁说的名字多;然后,同学到讲台前进行“自我介绍”;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名片,并在乐曲声中送给想要结交的新朋友。至于怎样教会学生做一个受大家喜欢的同学,我将让学生通过对多媒体课件上的丁丁的行为的评价来知道怎样才能做一个受大家喜欢的同学。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找朋友》;制作多媒体课件——丁丁的故事。

  学生准备:名片大小的纸卡,水彩笔。

  二、说教法

  1.游戏竞赛法: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来,并且在与学生之间不断地发生互动、对话、交流、沟通中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大量采用游戏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情境设置法: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必须要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正因如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丁丁的故事”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体会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同学。

  3.直观教学法:教学中,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名片的示例”、“丁丁的故事”,以此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

  三、说学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重视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以上观点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

  四、说过程

  1.教学环节

  ⑴直接导入,竞赛激趣

  以游戏“我的朋友”直接导入。

  “开学已经半个多月了,相信同学们一定认识了很多好朋友,那就请你说一说:开学两周以来你认识的新朋友的名字,看谁说得多。”

  【竞赛形式导入新课,能够很快吸引学生注意,调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⑵制作名片,结交新友

  请班级中说出朋友名字最多的同学说一说他是怎么认识新朋友的'?

  【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总结怎样进行人际交往,提高学生的与人交往能力】

  “原来他是这么认识新朋友的,其实你还可以通过下面这种方法认识新朋友: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让你们准备的纸卡,然后选出你最喜欢的颜色的水彩笔,你可以照着你的胸卡制作属于你自己的名片,等一会儿你可以把你做的名片给你想要认识的新朋友。好,大家开始做名片吧。”

  让班级同学在《找朋友》的音乐声中自己动手制作名片。

  【乐曲声中做名片,陶冶性情;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名片的活动则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老师现在放音乐,同学们可以离开座位,把你刚刚做好的名片给你想要认识的新朋友。在给他(她)名牌前,你要和他(她)按照音乐中唱到的那样‘敬个礼,握握手’,说‘我叫**,我想和你做朋友’,然后给出名片。而接到名片的同学则要说‘我叫**,很高兴和你做朋友’。当音乐声响起你就可以离开座位,但是音乐声一停止,同学们就要马上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新颖的活动形式——交换名片,会让学生乐于参与,促进学生彼此交流、加强沟通,培养学生的与人交往能力。交换名片前的敬礼、握手,会消除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陌生感和羞怯感,让学生对同学产生喜爱之情】

  ⑶创设情境,深化主题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丁丁的故事,让同学说一下丁丁的哪些做法会交到新朋友,哪些做法不会交到新朋友,要是他想要交到新朋友他该怎么做?

  【创设情境,让学生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评价丁丁的行为,从中体会到怎样才能交到新朋友】

  看过丁丁的故事后,请同学说说怎么做才能成为让大家都喜欢的孩子?

  【教师提问,深化主题。学生们在看过故事之后总结概况“怎么做才能成为让大家都喜欢的孩子”,以此提高学生与人交往能力】

  ⑷课堂结语,课外扩展

  “同学们知道了怎样会成为一个受大家都喜欢的孩子,老师希望你们能交到更多的朋友。请你在课后去认识一些别的班级的同学,下节课老师要看看谁认识的新朋友的。”

  【由课堂上认识本班同学的活动扩展到结识别的班级的同学,学生的与人交往能力会不断提高】

  2.板书设计

  新朋友新伙伴

  我的朋友

  做名片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自我保护》。近年来,青少年被伤害的事件屡屡发生,尽管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为青少年提供了有力的保护,但这些不能完全防止对未成年人侵害行为的发生,我们学校就有这样的例子:在1月14日至16日期间,一伙社会青年连续到我校附近的公交车站、周边道路上抢劫我校多名学生的e通卡、MP3等财物,并殴打一名学生致重伤,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案件最终破了但查案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许多同学当这几个社会青年殴打和抢劫同学钱财时,有同学目击了但是却没有及时向老师报告或向公安局报案;当这伙人第二天继续作案时,第一天受害同学看见了,但仍没作出反映,甚至有一位同学是我们取回被抢劫东西在组织学生认领时,才发现他也是受害者之一。案件引起我深深的反思:导致悲剧多次上演的原因是什么?归根结底是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足,没有掌握自我保护方法和技巧导致的。我想要是这些学生能正确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或许这种悲剧就减少甚至不会发生,本课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以人为本,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是本课秉承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七年级下学期的教学结构主线是“珍爱生命,健康成长”。《自我保护》是其中第七单元《法律护我》第三节的第一个框题,是“健康成长”这条主线中一重要板块,是第七单元《法律护我》乃是法律常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重点难点和精华所在。

  2、教学目标

  对本课课标的要求:“体会自我保护重要性和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它包含了二个层次,即体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并在这一基础上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学生受到一定程度的自我保护能力方法的训练,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充分认识自我保护的重要意义。达到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的作用。

  3、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预设“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它是这一章的主干知识,也是本节其他知识的探究基础,从学生的心理学习自我保护要根据“学习对生活和生产有用的知识”的课改理念,只有掌握这一知识学生才能“学以致用”,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预期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这一问题综合性强,七年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都不够成熟,往往对不法侵害的认识不足,在日常行为中,缺乏对自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缺乏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所以将这一知识暂定为本课的学习难点。

  4、教材处理:指导思想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贴近生活,情感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兼顾创新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5、资源利用:教材本身及学校内鲜活例子,学生收集的材料兼收并蓄,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共同分享。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联系前后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考虑问题还不够全面,他们既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又具备一定独立性,但受外界环境所左右。受到侵害时,有的胆小怕事,不知所措;有的则冲动行事,不计后果。由于过去所进行的法制教育多为“遵守型”或“限制型”,即要求学生要如何遵守法律,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所以他们中许多不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在本课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方法和技巧以及正确分析问题,冷静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法:“四环节活动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将“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调到前面先学,一是有利于与导入课堂中的知识相衔接,二是有利于为后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作铺垫。同时,以小品案例教学的形式,进行师生共同探究,随后,让学生全员参与自己探究,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多媒体显示)

  第一环节:我来当编剧 (自主活动,引起兴趣)

  第二环节:我是安全员 (自主探究,人人动手)

  第三环节:我是小警察 (自救互助,尝试解决问题)

  第四环节:我是小法官 (归纳梳理,复习巩固)

  3、说学法:

  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全员参与,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因此,采用学法主要有“角色扮演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堂讨论法”、“启发谈话归纳法”等等

  角色扮演法: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要联系学生已有经验”。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入解决实际问题情境。在学习“自我保护方法”时,学生以编剧身份,就遇到歹徒敲诈勒索时我该怎么办理这一问题展开(辩论)表演,使学生进入解决实际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自主合作探究法;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学习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前动手收集材料: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并归纳整理出几个类型(如在家庭中、在学校中等);(搜集、记录资料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通过此类活动,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用自身的知识去寻找发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培养调查能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动起来”,参与到课前的学习准备中去。提高对本课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出一些学生容易碰见的安全隐患,补充老师给出的不完整的答案;让学生联系实际地大胆想象,建言献策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勤思考、好动手的习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讨论法:重点知识“自我保护的方法”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去探究,适应了现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同时在课堂讨论和归纳中会发现很多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不同观点,再加之正确引导即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启发谈话归纳法:重(难)点知识“自我保护的技巧”的教学中,在学生课堂讨论和提问学生的教学情境中,适时地加以归纳,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性认识,逐步形成探究问题的能力。

  4、教学准备: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我们身边安全隐患、排练小品,小品表演采用人生AB剧的形式。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我来当编剧(自主活动,引起兴趣)

  杜威说:“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景”。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出示20xx年1月22日《厦门晚报》中一则《一伙小青年在槟榔中学附近专抢学生 威胁不许报警》新闻请大家换位思考:“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我要怎么办?”。(目的在将新闻与预先排练的小品结合,让学生分析这种情况产生原因,引起思考。)紧接着我请课前排练过小品《小浩怎么办?》的同学上场,调动课堂气氛,这时候让学生预设场景,每个同学可以将自己预设的场景(如:①直接反抗②求助路过大人③逃跑等)放入小品中,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样能让学生结合场景丰富认识,使自己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理解。

  在这里,我采用“主动+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思想品德教师“如何领”、“把学生领到什么地方”的主体作用,当你把他们领到适当的地方之后,那就要把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师生共为主体,双向和谐活动的过程

  第二环节:我是安全员(自主探究,人人动手)

  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和谐共存。在教学中,平等参与教学活动,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围绕“生活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这一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时,我让学生去发现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找找有哪些隐患直接危害我们的健康,看看谁找的多,谁就是合格的安全员。在讲授时,我先抽查了学生的调查结果,让他们积极发言,相互补充。通过这个环节,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己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调查能力,也能告诉学生,找到这么多不安全因素,因此,我要提高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将自我保护意识点到)。

  同时,我将学生回答快速统计在黑板上来说明我们身边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但是我们不要害怕,因为我们更应该体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我们身边安全隐患分为几个类型(如学校、家庭、周边环境等)为第三环节的教学开展打下伏笔。

  第三环节:我是小警察(自救互助,尝试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者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依据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解决问题必须重新回到学生。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我趁热打铁,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出具我们身边一些常有安全隐患,如在学校中参加体育运动、在家庭里要注意防火、使用煤气等要如何注意安全,注意,在这里只是个案一个一个案例进行讨论)面对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的时候,我有哪些好办法?让学生分组交流,畅所欲言,找出他们所用的方法。然后老师再进一步进行总结,巩固知识,使学生透彻掌握。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运用身边鲜活素材,使学生得到切合实际的引导,从学生不同的方法中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加以正确引导。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自信心。

  第四环节:我是小法官(归纳梳理,复习巩固)

  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知识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的。学习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念,我先向学生出具几个案例的视频,每观看一个案例,我就让学生结合课本和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自我归纳总结本课知识,“润物细无声”地对本课知识进行了复习巩固。依照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归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情感升华。

  最后课堂小结。请学生做课堂小结,目的: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另一方面能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馈。教师小结使知识系统化。

  (以上环节时间安排只是预设,可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实际情况需要来作相应的调整。如果出现课堂效果好的环节,可以顺势引导,让开放式课堂渐入佳境。)

  四、教学效果预估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预计学生一定能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学会有用的自我保护知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掌握自我保护技巧。并在学习逐步提高自主搜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激发起新的学习动力。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是我对《自我保护》一课的说课材料,我知道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我相信在您们的关怀和指导下,我会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提高的。谢谢大家!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对应的课标内容: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二)教材分析

  《人生难免有挫折》是人教版思品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中的第一框的内容。本框是第三单元的起始课。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是上述两个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和“做自立自强的人”的逻辑发展。学生通过上两个单元的学习,渴望做一个自尊自信和自立自强的人。但是,当他们迈步去做的时候,挫折和困难是他们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而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所以,这个单元是解决前两个单元,甚至上册书中的行为实践问题,同时也为下面各单元中的知识学习和行为实践作了有力的准备。本框题共分两目:第一目“挫折与人生相伴”,先通俗地讲解挫折的含义,然后从分析人生难免有挫折入手,阐述了挫折难以避免在于“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很多(如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等),从中得出:挫折与人生相伴,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第二目: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分析了面对困难和挫折有三种人生态度,这三种人生态度会导致三种不同的人生结果,引导学生要树立积极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本框题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习第二框《挫折面前也从容》的基础。学习本框题,对于提高学生思想、心理素养,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奠定科学人生观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挫折的含义,造成挫折的因素以及挫折与人生的关系;

  (2)学会遇到挫折时,能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景法引入新课,然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交流,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人们遇到的挫折、名人的'挫折,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挫折,让学生体验到挫折是难免的,要直面挫折,选择坚强的人生态度。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面对挫折采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善于用名人、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战胜挫折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使自己在挫折中奋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框题的教学重点是关于造成挫折的原因分析。人的活动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的,因此,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教材中指出,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人祸(即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还有可能是各种人为因素(即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只有明确了造成挫折的因素都有哪些,才能懂得为什么挫折是难以避免的,是普遍存在的,是与人生相伴的。对于重点的突出,我采用的是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的方式,从学生的举例及发言中,可以看出他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

  本框题的教学难点是:对造成挫折的社会因素的理解。对于人祸(即社会因素)与人为因素,学生理解上可能有疑点,认为是一回事。其实不然,社会因素(即人祸)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遭到的各种人为因素的打击和阻碍,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道德、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如正义得不到伸张,长期蒙受冤屈,因得不到公正待遇而使个人才能无法发挥等。可以这样理解,社会因素是人为因素的一种,但人为因素不仅包括社会因素。本教材是将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归为天灾人祸,将学校、家庭和自身造成的影响归为人为因素。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充分发挥直观教学手段,选用一些典型例子,设计了形象生动的画面。一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则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感性认识。

  二、说学生

  初一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现在还处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型期,他们大多数都是父母的“掌中宝”,从没受过什么大的委屈或挫折。但在人生的征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是在所难免的。特别是在初中时期,学习压力增大,学生一时适应不过来,有些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产生了不良后果。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授课,让学生自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生难免有挫折》说课稿》,来自网!

  己举例,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体悟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是难免的,从而能直面挫折。

  三、说教法与依据

  (一)教学方法:

  新课程提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诸多活动:

  1、上可伊始,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感受贝多芬坚强的人生态度,导入新课,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2、在第一、第二目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挫折,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小组集思广益,填写三种人在挫折面前常用的词汇,促进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

  3、积极引导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能使教学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是优化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四、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挫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本课教学中很多问题的突破都是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的体验来完成的。

  2、合作探究法:为了发挥集体集思广益的优势,三种人在挫折面前的常用词汇填写以及最后的谈收获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

  3、实践求知法:如课下实践作业(见附页),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很好地贯彻了“学以导行”的教学理念。

  五、说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2、学习第一目,挫折与人生相伴;

  (1)挫折的含义

  (2)造成挫折的因素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

  人为因素学校因素

  生理因素

  个人因素

  心理因素

  (3)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3、学习第二目: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

  (1)面对挫折的三种不同态度及结果:

  A:放弃者——一事无成

  B:半途而废者——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C:意志坚强者——获得成功,享受真正的人生

  (2)选择坚强的人生态度

  4、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那些收获?

  (2)介绍邰丽华以及《千手观音》,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遭遇挫折时,向邰丽华等人学习,勇敢地直面挫折,做生活的强者。

  5、布置实践作业(见附页)

  六、说板书

  由于本校多媒体教室的黑板被大屏幕所遮盖,故无法板书,知识要点均在多媒体课件中。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牡丹江市第十四中学的徐丽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让生命之花绽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三框。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核心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淡化说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人人参与教学,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二、学情分析

  据我了解,现在的学生因是独生子女,唯我的心态意识强,加之生活的优越感,使他们缺少对生命的关爱,忽视生命的价值。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悟,让他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问题。本节课的要求就是引导学生在正确看待自我的基础上,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与价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同时,也是认识自我这一单元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通过以上分析,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既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培养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从思想上懂得生命的可贵,行动上学会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肯定生命、尊重生命。将难点确定为:延伸生命的价值。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一)教法:始终贯穿“具有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品质”的原则,体现“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精神,采用活动探究教学法、师生合作教学法、情感体验教学法。

  (二)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法、感悟体验学习法。

  (三)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五、教学程序设计与分析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一幅美丽的图片能够很快引起学生的视线,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课前我借助多媒体展示一幅图片,提出问题:“你从这个图片中感悟到了什么?”这一环节有效地使学生完成了从“图片欣赏→视觉享受→心灵感悟”这一瞬间的情感体验,学习的热情被迅速点燃,很快进入了学习新课的状态。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我的点拨,引出课题:让生命之花绽放。

  (二)互动交流,探究新课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应该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一环节是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

  活动一:感受生命的坚韧,激发求生欲望

  借助多媒体展示汶川地震中的有关图片,让学生知道生命的脆弱,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热爱之情。在学生的心灵被触动的瞬间,展示汶川地震中创造生命奇迹的事,此时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随即我提出问题:“他们是如何创造生命奇迹的?”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答案。我这样设计是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知能力出发,通过真实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明白,强烈的求生欲可以使脆弱的生命变得坚强,无论何时都要珍爱生命、永不放弃生命。多媒体展示“生命赞歌”,全班齐读,学生的情感第一次升华。

  活动二:求生知识大比拼

  借助多媒体展示四个情境,学生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同时展示自救方法的图片和内容,我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审视自我的求生欲望,了解求生知识,掌握正确的求生方法。

  通过上述活动,完成了第一目的教学,同时强调珍爱生命,永不放弃生的希望,这是对自己、对父母、对亲人、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这为知识的进一步探索做了铺垫。

  活动三:悦纳生活,尊重生命

  1、榜样激励

  借助多媒体展示“芭蕾舞女孩李月”和“残奥会乒乓球冠军马麟”的故事,提出问题:“从他们的身上,你感悟到了什么?”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归纳总结出答案,同时出示“张海迪的名言”。这两个故事的引用,是本课的重要看点,一个是同龄人的事例,激励的效果会很明显,一个是我们家乡牡丹江的运动员,会更好的激励学生培养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信心,为下面讲述“延伸生命的.价值”奠定了基础。

  2、法律讲堂

  多媒体出示法律知识,学生识记。

  以上两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认识到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对他人的生命也应该尊重和肯定,更负有一种责任,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活动四:写生命箴言,过有意义的生活

  这个活动借助具体事例,使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进而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人生。本环节由三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借助多媒体展示人们熟知的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为什么能够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怀念?”激发学生对有意义人生的揭幕: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第二步:写出自己的生命感悟,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用精彩的语句、诗词或名言写出来,全班共勉。

  第三步:学生畅谈,你打算如何实现并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这一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回答,出彩的表现,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通过以上想、写、说三个步骤的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真谛—向往有意义的人生”,学生的情感第二次升华,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板书小结,强化认识

  众所周知,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所以我用绿色标注生命二字,重难点包围在它的四周,整个板书从点到面到线,从整体上看像一束生命之花在绽放,设计上科学、精炼、美观,与课题一致,使本课的主旨得到体现。

  (四)激情结束,送出祝福

  为了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最后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生命就是一朵暗处的花,有代谢、精彩与颓废,永远看不分明,但它的存在就是一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肯定生命,延伸生命的价值,让生命之花永不凋落,绽放精彩!”精彩的结束语给本节课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明天会更好”歌声响起,送出祝福。

  六、设计体会

  本课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真正体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突破了课本课堂的束缚,设计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对知识的探索层层递进,达到了从“明理→激情→导行”的课堂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扩展和合作精神,为学生今后的人格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我对《让生命之花绽放》这一节课的认识和设计,不足之处请专家指导点拨,谢谢大家。

【思想品德说课稿】相关文章:

思想品德说课稿07-09

《思想品德》说课稿11-12

小学思想品德说课稿08-12

思想品德说课稿范文04-21

思想品德说课稿九篇01-17

初一思想品德说课稿11-25

思想品德说课稿15篇01-14

思想品德说课稿集锦八篇01-18

实用的思想品德说课稿4篇01-16

思想品德说课稿汇编六篇01-16